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彼岸的教育讀書筆記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W

第一篇:彼岸的教育讀書筆記

彼岸的教育讀書筆記

彼岸的教育讀書筆記

剛拿起《彼岸的教育》,我便被封面語所吸引:“能否與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智慧相遇,決定着教師事業的高度。”教育無國界,只有善於汲取其間的智慧,我們的教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翻開書頁,新穎的標題一一湧來。“什麼使教學熠熠生輝?創意!創意!”“傑出教師是‘教育之心’”“專業化發展——教師一生的課題”……這些大膽而又有特色的題目如一雙雙熱情的小手召喚着我投入字裏行間。暢遊於新穎的案例,別緻的創意,我驚喜連連,樂不思蜀。

對於師生來説,開學都是一個特別的時刻。怎樣營造良好的氛圍?怎樣鼓舞學生的士氣?怎樣讓學生很快喜歡上自己?《彼岸的教育》開篇便介紹了5個成功的創意。首先吸引我的是“是對還是錯”。活動先從教師開始,由教師在幻燈片上寫出4句關於自己的話,其中3句是與事實相符的,另一句則是錯誤的。讓學生對這4句話進行判斷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向學生進行自我介紹的最佳時機。隨後,每個學生也以此形式來讓大家做關於他自己的“判斷題”。其實像這樣的“介紹彼此”的活動,我們很多教師也進行過,可大多有點嚴肅,有點拘謹。而這個活動顯然情趣萬千,能讓師生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瞭解彼此,親近彼此。接着,書中又介紹了“他是誰”“猜,猜,猜”等遊戲,目的只是“讓新同學儘快互相認識,讓學生明白我們從錯誤中學到的並不比從正確中學到的少。”

而一學年的最後一天該怎麼過?當這個問題橫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的腦中映出的是一些忙亂的畫面:表揚進步的學生,寄語調皮的孩子,發放喜報及獎品……值得回味之處甚少。而美國教師貝絲。劉易斯的經驗之談讓我大開眼界。“給下學年的學生寫一封信”是讓學生把在課堂上獲得的成功竅門,值得珍藏的回憶和笑話,以及任何一個新同學需要或希望知道的寫下來。透過文字,我們可以想象到學生採擷記憶中珍寶時的喜悦,可以想象到教師閲讀時那難以名狀的快感,更可以想象到下學期的學子拿到這份“祕籍”的驚喜,真是一舉多得,其樂無窮!

書中説,為了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幸福,對抗物質主義給社會帶來的危害,英國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之一——威靈頓公學從2014年9月新學年開始,給該校14—16歲學生每週上一節幸福課。威靈頓公學特意聘請了幸福科學的頂尖專家劍橋大學的尼克。貝里斯博士一起開發幸福課程。貝里斯博士介紹,他們將和學生討論一些真正的個人問題,如:如果有人在運動場上撞了你,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的父親告訴你,他希望你將來做律師,以幫他實現他未盡的抱負,你會怎樣對你父親説?讀到這裏時,我陷入了深思。作為一名教師,我見過太多學生的不快樂。有的孩子為學習所累,有的孩子為窮困憂傷,有的孩子因家庭破裂而沒有安全感……如果我們也能開設幸福課,關注學生的健康身心,教給他們如何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教師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嗓子。教師在工作中幾乎時刻都要使用嗓子,但是我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有關嗓音保健的培訓。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育學院負責嗓音訓練的威廉姆斯先生説,“不給教師做有關嗓音技巧的培訓,就好比培訓外科醫生而不給他們講解手術所需的器具一樣”。這個比喻是何等的精妙!蘇塞克斯大學教育學院的學生是幸福的,在上崗前,他們就學會了如何做到用嗓衞生,如何識別用嗓過度等,這無疑是他們未來職業幸福的通行證。這樣的嗓音培訓值得叫好,睿智的同仁們,請你也做嗓音保健的踐行者吧,這樣你的聲音將更有魅力。

第二篇:《天藍色的彼岸》讀書筆記

天藍色的彼岸讀書筆記

《天藍色的彼岸》是老師推薦必看的書目,這本書讓我們學會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並且喚起我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送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動和最偉大的愛,在不可抵擋的人性光輝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它主要講述了小男孩哈里因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正等着去天藍色的彼岸,但他還思念着自己的親朋好友,卻又不知道怎樣傳達他的想法,直到他碰上一個名叫阿瑟正在尋找媽媽的幽靈。阿瑟帶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間,像親人、朋友們告別,並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視活着與死亡,讓我們明白,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可怕的是你上一分鐘剛和朋友親人鬧矛盾,下一分鐘就不幸死亡,就如同本書男主角哈里一般,其實,哈里也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阿瑟,否則,哈里也會像阿瑟、斯坦一樣為自己死後未完成的心願所困擾、奔波,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要找的人。

這本書的作者:艾利克斯·希爾從書中告訴我們

在你睡覺前,絕不能生氣或敵視任何人,特別是不要敵視你所愛的人,因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

第三篇:《守望教育》讀書筆記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發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一個“愛教育者”的真摯情懷。書中説“正是憑着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才會對現實的教育、現實中的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温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給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作者對教育熱情、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馬加爵事件的解讀,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 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説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説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為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並且不斷擴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通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這也讓我們對於現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係。畢竟“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並不是為了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學術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造,視野開闊,並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之中。

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為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温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也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第四篇:《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後,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並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

韓愈的《師説》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於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聖人的學説,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着個性的烙印。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讚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裏固有的能力,並用瞎子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裏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着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彷彿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着眼於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 “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着鮮活的生命力。

第五篇:《教育哲學》讀書筆記

為了讓我們能夠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能發現自己的可發展性,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教於有聲,育於無聲,教育有聲無聲之間完成使命。所有這些命題應然:教育應當成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發展性,然而,具體到個人,並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發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導人去看,去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並且,可發展性本身也還是個流動性概念,它本身亦能發展,故而,教育要輔佐人去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發展,而發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發展性。人有可發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為有心靈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這些特性,這些特性使信息像陽光、雨露一樣被吸納。人的語言也因為人可以吸納各種不同類型的明示或暗示而變得豐富起來,豐富起來的語言本身又大大增強人的吸納能力。然而,這也正是人的可發展性強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語言豐富起來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強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長了的自己。

人有無限的潛能。為了激發這無限的潛能,我們必須要進行教育。

在《教育哲學》這本書中,要求我們要進行人的全面發展:即換個角度説,全面發展是人的內在要求,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一種外在要求;人的要求與社會的要求,這兩個不同的要求,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礎上才是合理的,並且,只有當後者自覺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時,社會的要求才變成社會本身的內在要求,社會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邊呼喊的。

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時常提到。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等的口號的提出等,但當我們真正上課,在學校學習時可並非如此。所謂的“主課”可以隨時搶佔“副課”的時間,每當做作業也可以忽略美術等課程的作業。在這些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眼中,成績被排在了首位。所謂“教書育人”,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人是什麼”,這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瞭解“教育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學習。

果然,作為未來的教育者,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