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彌兒》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寄語]《愛彌兒》讀後感共含8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愛彌兒》讀後感

第1篇:《愛彌兒》讀後感

《愛彌兒》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愛彌兒》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代表作,是他構思20年,然後用3年時間撰寫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説。在書中,盧梭尖鋭地批判了腐朽的舊封建教育,並通過它所虛構的兒童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理論,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論等。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為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後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經驗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當然,由於受時代和歷史的侷限,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中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過於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木工;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論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盧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併為我所用。

第2篇:《愛彌兒》讀後感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愛彌兒》讀後感範文。

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最好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透過遊戲持續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第3篇:《愛彌兒》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愛彌兒》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本學期的第二本讀物是《愛彌兒》,《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好書。“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愛彌兒》認為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麼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於同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身為一名教師,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教師用自己的熱情與才能,加上不斷學習的精神尤其是堅持讀書,來完成社會交給的教育任務,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4篇:《愛彌兒》讀後感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愛彌兒》讀後感範文。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我認為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於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裏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麼是美好的。

第5篇:《愛彌兒》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愛彌兒》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本是粗人,無有紛爭;牢騷三句,半日浮生。

最近老師推薦了一本盧梭的書《愛彌兒》,對這本書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是很多人向我推薦過,他們都説這本書是如此值得一讀,沒有具體説為什麼要看。學而不思則罔,翻翻這本教育界鉅著,一窺究竟。

先介紹下本書及其作者吧,《愛彌兒》是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

這本書,我拿來時先仔細看過他的總序,中間有一段是這麼説的:“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我所鑽研的就是這種問題,其目的在於:即使説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謬的,人們還可以從我的見解中得到好處。至於説應該怎樣做,也許我的看法是很不對頭,然而我相信,我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出人們應該着手解決的問題了。因此,就從你們的學生開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説,你對他們是完全不瞭解的:如果你抱着這種看法來讀這本書,那麼,我不相信它對你沒有用處。”

我很想尋求當初的一份自然率性,不是作為兒童的天真無知,不是作為學生的乖巧好學,不是作為孩子的懂事伶俐,而是一個作為造物主的產物的自由和自主,誰主宰着我們的思想,誰支配着我們的行動,誰讓我們成為流水線上的批量產品,誰讓我們覺得現在的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而完美的標準又是誰定的呢?一切都不是自己控制的,想到這些,很無奈,但更多的是恐懼。我們都是被牽着線的木偶,繩子在不動聲色的上帝手中,上帝在一層一層的`夢境當中……

尋求教育中的真實,尋求生命中的珍貴……

第6篇:《愛彌兒》讀後感

本站編輯推薦:《愛彌兒》讀後感的寫法,請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更多相關內容。

讀完了第二本書《愛彌兒》,又一次瞭解了盧梭的教育思想。能夠在那個時代有如此的思想覺悟實在不易!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盧梭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思想家,盧梭從自身成長的經歷告訴人們,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什麼樣子。愛彌兒是他假想的學生,一個他要真心教育、成就的學生。

盧梭認為,對人的教育可以分為三種:人的教育、物的教育、事的教育。只有三種教育的有效結合才可以説得上真正的教育。按現代教育的觀點就是,教師、家長等人的教育、客觀環境的薰陶和學生自身的觀察、思考。

盧梭也認為,教育中存在着別有用心的教育,存在着試圖把人教育成某些人奴隸的教育,這要值得我們警醒。教育要先把人培養成為人,讓他懂得人的權利,人生而自由和平等,誰比誰也不高貴,誰比誰也不低賤,人首先要做一個身體和心理健康的自由人。高興就是高興,不高興就是不高興,該哭就哭,該樂就樂。壓抑孩子的自然需要,壓抑人的自然需要是違背教育道德的。不承認人的自然需要的合法性的,一定是偽道德,一定是欺騙性的道德。

盧梭認為要培養人的感受美的能力,道德、技術、藝術無不是自然界中美的化身,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事業、家庭和人生價值的成功過程,就是追求美的過程,人是不斷追求完美的、打造完美的。

教育的重要目的,還在於能夠使人善於比較各種關係,在比較中抓住要害關係。

總的感覺,人生真正的學習是四十歲以後的事情,才能夠看懂一些過來人的真實體會和感受,才懂得一些道理的珍貴。記得上大學時,教心理學的老師讓大家讀讀這本書,但怎麼也讀不進去。今讀愛彌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感覺心有靈犀,盧梭的想法與現代社會教育理論竟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不得不佩服啊!

第7篇:《愛彌兒》讀後感

這篇《愛彌兒》讀後感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愛彌兒》有感

“一個好教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頭一個品質是: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

從來沒有認真的讀過一本書,這次有幸在林老師的介紹下接觸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很欣慰。通過閲讀盧梭的《愛彌兒》,我對這本書產生很大的感觸,這本書詳細的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讓即將成為幼師的我受益匪淺。

下面是我對於此書的一些閲讀感悟,與大家共同體會。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所以,問題不在於防他老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我很贊同盧梭的觀點,在當今的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猶如父母掌心的寶,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雖然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就像沒有戰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不會強壯一樣。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如:在冬天,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孩子成人以

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温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例如:兩個同樣大的孩子在學走路,一個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再走;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的護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乾脆用帶子綁住孩子的腰,拴着走。哪一個孩子先學會走路呢?我想每個人都會知道答案。給別人金子,不如教他點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才是我們需要教育的,活着只是一種狀態,要想活得有意義,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如果一個人無聊的活着,即便活了一千歲也不會覺得有意義。為什麼有的人一鳴驚人,逝世後仍被後人念念不忘?為什麼有的人消極低迷,最後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人世,卻沒能留下任何足跡?人生要活得怎樣,豐富還是無趣,就要看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了。

在我實習中,我們班有個小朋友剛來園時,一天到晚總是哭,午睡還經常尿牀,也不會穿衣服,自理能力很是不好。原來孩子在家裏的時候從來沒有自己穿過衣服,一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小便也是大人們經常提醒及時幫助解決的。因此,對於他們來説沒有了條件反射,更不用説自己解決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培養他們

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永遠不會獨立成長,更不會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

在盧梭的《愛彌兒》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成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學電腦來説吧,如果孩子不喜歡計算機,就是交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沒用的。

現在有許多的幼兒園就是這樣,老師只顧一味的教,而並沒有在意孩子的興趣所在。我曾聽過一節“沉浮”的科學活動課,在整節課中,幼兒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把瓶子放進水中,而他們根本沒有自己選擇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的機會。盧梭稱“寓教於樂”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這一觀點在幼兒園教育中仍佔有重要地位,而這節課中教師的主要問題就是沒有讓幼兒自由探索,只是一味地給孩子們灌輸科學知識,沒有讓幼兒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

記得在我曾經去過的幼兒園,我們的主班老師很注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每天晨間談話時,都從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如:奧特曼,汽車,飛機,孫悟空等,以一種寬鬆的氛圍和孩子們講這些事物。有一陣孩子們對奧特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於出現很多奧特曼打怪獸的動作,於是老師和孩子們講奧特曼星球的故事,告訴孩子

們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並沒有奧特曼和怪獸,老師、爸爸、媽媽之所以讓我們小朋友看這部動畫片是讓我們小朋友知道:保護好人,和壞人做鬥爭。通過這樣的談話,孩子對老師非常的崇拜,以為老師知道很多奧特曼星球的故事,不但培養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還教育了幼兒基本的道理。我認為這個老師的教育會很成功。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鼓勵孩子大膽提出新穎、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我們不期望他們能夠學會多少東西,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引導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會他們如何學習,讓他們在玩中學,讓幼兒學會自主學習。只有讓孩子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並覺得具有挑戰性,才能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使他們感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讓幼兒在學習中逐漸發現學習的規律和學習的樂趣,從而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書中的許多觀點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支持的,但是書中部分內容在現在看來有些過於狹隘。我並不完全贊同他的自然主義,他反覆説過,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來自於成人或生長環境中出現的其他人的影響,盧梭認為窮人可以自然成長而富人卻不能。我認為他把窮孩子的成長過程看得過於簡單了,無論窮孩子還是富孩子他們的成長中都會受到來自於各個方面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在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為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

教育。

我覺得這本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怎樣教育孩子,更為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對親人、對生活、對事業有價值的有熱情的真正意義上的人。

最後,我想以盧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我們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時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

第8篇:《愛彌兒》讀後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愛彌兒》讀後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最初吸引我讀這本書的緣由是盧梭,盧梭另一個不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愛彌兒》。在拜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鬆堂》後,我忽然想起同為思想大師的盧梭,便開始了新的讀書之旅。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我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而言,同學們表現了異常高漲的熱情,不論是去福利院探望殘障的孤兒,還是到文峯廣場撿拾垃圾,或者到軍營裏參觀,和同學一起到公園宣傳安全知識……。不論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帶來哪些影響,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實踐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親眼看到生活裏還會有那些不幸,培養了良好的品質,課堂上的話也不再是空話,體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純真有着我們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現在的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區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這句話所言非虛。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盧梭是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8篇《愛彌兒》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愛彌兒》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