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彙總49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8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9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彙總49篇)

篇一: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供稿:西南物流中心/結算部/李書海

《拆掉思維裏的牆》,聽着就像雞湯,心靈雞湯系類的書籍,我向來是不看的,這些雞湯通常只給一個結果甚至是誤導,人們讀後都會享受一會兒結果達成的幻覺,然後該幹什麼幹什麼。“給陷入迷途的你們,不能錯過人生開竅手冊,一碗營養的心靈雞湯”這些濫俗的標語附在《拆掉思維裏的牆》的尾頁,出版商為了吸引讀者眼球,這是慣用的營銷手法。

翻開《拆掉思維裏的牆》是因為古典,這本書的作者,新東方的GRE首席詞彙講師,新精英生涯的'CEO.上學時聽過古老師的課,常常詞彙與故事並進,激情與嚴謹共飛,很受學生喜歡。就在新東方聲譽日盛的時候,他卻沒有沿着詞彙、英語的道路走下去,而選擇去中科院攻讀心理學碩士,完成學業後的他創辦了“新精英生涯”諮詢公司。此前,我還在為世界上少了一名頂尖的詞彙老師感到惋惜;讀罷,發現這本書內容新穎,觀點獨到;此刻,我為古老師成功轉型思考者鼓掌。

一、引人入勝的小故事

古老師曾經上詞彙課時經常鏈接一些故事。同樣,許多精彩的小故事貫穿整本書,讀起來充滿興趣,合卷後發人深省。有些“病得不輕”的書友更是發出這樣感悟:讀時,拍案叫絕,關書,醍醐灌頂。

我最喜歡書的第四章,這一章用大量案例論述了成功學不能學。史泰龍的“被造假”經歷,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敗,李嘉誠的創業奇蹟,模仿比爾。蓋茨就能成功?你死定了,這些故事刺破了成功學書裏的願景,還原了真相。成功學是傳奇還是歷史,用盡全力去模仿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實的?

二、執行力去了哪裏?

你會不會買一本書,其實從來不怎麼看;你會不會制定一個計劃,其實從來堅持不下來。青鳥健身曾經公佈過一個數據,有70%的人都是辦了年卡去了一次然後就再也沒去過。執行力去了哪裏?它躺在温暖的被窩裏,逗留在無聊的電視劇中。我的執行力因為什麼而擱淺?

這本書不只是闡述問題,呈現結果,最後都會給一個解決方案,如果你是一個糾結症患者,不妨在書中尋求答案一二。

篇二: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看完《拆掉思維裏的牆》感覺對此書的介紹並不為過,他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及人生哲學。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着較強的説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這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處世態度。面對你的人生,你是積極應世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上進還是悲觀厭世?你生活得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你用積極的思維方式來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付出、是奮鬥的過程。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你的人生會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嗎?堅持一定會成功嗎?努力一定有結果?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老闆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嗎?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書中深入淺出的講到這些。

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維裏的牆,阻礙着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裏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

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優化得非常好的後台程序,這些程序清晰、乾淨,不佔內存,直指目標。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維程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説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這個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潛意識的認知吧,獲取自己想要的,自動過濾不想要的。然後,這些信息就組建成了最新的認知,自己的思考和獲取方式。

書裏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藴藏在地殼裏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礦物質裏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我們都是金子,想發光還有個複雜的過程。

還有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書中很讓我震撼的章節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這指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為的怪圈。説簡單一點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簡單舉例,早晨起牀,本來預計7點,可是7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8點了。本來計劃的好好的,8點看什麼書,9點做什麼,10點幹什麼,結果就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這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這個等死模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總之這本書給讀者的姿態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是一團亂麻。還好書中給出了重建的技術指導,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領悟。

篇三:《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感謝夏璐同學的推薦了這麼好的一本書,引用夏璐同學的一句話:很久沒有這種酣暢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覺了。

要説拆掉思維裏的牆,首先要説的是,這牆是怎麼樣的一堵牆呢?它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當中(廢話),影響我們內在的情緒和外在的行為,影響我們內在的價值觀和外在的追求。

總會有這樣的事,當付出很多之後,到最後發現得到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當錢賺多了,也不一定過得比沒錢時開心。為什麼會這樣?要搞清楚這個,首先要先了解,開始時,為什麼要追求最後得到的那個目的?因為別人都説這樣好,因為別人都覺得這樣會很牛逼,因為親朋好友都喜歡看到這個樣子,因為得到後會感覺頭上有光環,所以有了開始的追求 。但最重要的人沒有考慮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歡,自己有沒有興趣,不清楚。另外,古典(書的作者)老師説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職業(包括團體)這三者的關係,任何一方面不好,都會造成很多不開心的事。

對上面的問題進行引申,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盡相同,古典老師説是因為“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電腦上的軟件,如果有這麼這麼的操作,那麼就會有那麼那麼的結果。古典老師把人比作電腦,心智模式便是影響我們情緒或行為的軟件程序。譬如看見美女就喜歡,看到髒兮兮的人就討厭,看見好車就喜歡,看見開車的人是自己的情敵就討厭。有些東西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説法是真的,那麼我們的軟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級或者更換呢?事實上是可以的。

當你總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不行的時候,你每次跟別人溝通時都會這樣提醒一下自己:“我溝通不行的”,於是你就每次都跟別人溝通得不好了。換一種想法,每次跟別人溝通前,都告訴自己:“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我沒什麼比別人笨的,我跟別人溝通沒什麼障礙。”於是你會發現,你跟別人溝通會越來越好的。

上面説的是升級軟件,那怎麼樣是更換軟件呢?

當別人都説過年吃髮菜好,吃了會發財,但其實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發財也可以過得很開心幸福,只要兩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樂,這簡單美好的生活不是發財就可以有的。當別人都説iphone好,進名牌大學好,買房子、買車子、早點成家立業好,其實那不一定好,或者説不一定合適自已。可不可以換個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實喜歡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都有許多美好在裏面。

書上還説了很多觀點,比如

關於投資,年輕的時候應該把資源投資到發展的東西上,而不是投資讓自己安定的東西。

關於愛情,“喜歡”是指向行為的,而“愛”是指向本質的,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在沒有另一方時,自己也不會感覺缺少什麼,但會因為互相的.給予讓彼此更幸福。

關於缺點,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從各方面尋找原因,總結經驗,讓自己做得更好。

關於社會公平,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應該學會去改變。關於逆境,嘗試從別人的角度去想,要怎麼做才能改變逆境,只要這樣,才能那樣,如此去想,要相信,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裏的。

關於幸福,幸福來自於對社會物質的轉換能力,這就是説,並不是你在社會上獲得的物質越多,你會就越幸福,你還需要有這個將物質轉換為幸福的能力,讓自己內心幸福;從另一個方面來説,再窮,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見的殺手是跟人比較。

換種思維,跳出那面圍着自己多年的牆,或許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風趣,給我們寫了不可多得的好書。這裏小小几段文字,寫下的不多,感興趣的就要去看原書啦。

篇四:《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難得的,一學期結束了,第一次讀完一整本書,這次是在幾百本電子書中挑了標題還比較吸引我的這本《拆掉思維裏的牆》,作者古典,從字裏行間可以瞭解到他曾經是新東方英語老師,後來選擇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轉而創業。

書中談及的恰恰是我現在亟需關心的話題,有關擇業,有關買房,有關規劃自己的生活。

“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説,40歲之前租房為好。”--王石

作者不僅十分贊同這種説法,還更加“危言聳聽”地説:”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他認為,當我們因為房供每個月只有區區一點結餘的時候,我們也就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或是出遊行動,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職業培訓,乃至一次難得的跳槽機會。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貸壓力”為理由拒絕這些體驗,久而久之,你也會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時,你便可以蜷縮在你那唯一僅剩的房子裏,感受那獨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寧願租房不要買房”的經驗談,是在看《金星秀》的時候,當眾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説她幾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時候,我也不禁驚訝。

難道是買不起嘛?當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論,儘管已經記不太清,但我已經被徹底説服。買房,的確,你似乎給自己造了一個美好而穩固的夢,但這夢是否真實美好?離開父母的扶持,你能負擔起的也許只有離市中心十分偏遠的小兩套,從此開啟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許你説不怕辛苦,但是時間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時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後又因為精疲力盡根本無心深造,日復一日,除了房貸越來越少,得到了什麼?

那如果你選擇依賴父母的實力,讓他們幫你買房,作者總結的極好“這種人基本上前途和發展由父母控股,因為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着夢想不獨立。”父母可能説的話想必我們也不難想象:“房子是我給你買的,工作是我給你找的,讓你聽話難道不應該嗎?”

請問你,準備好被綁架一輩子了嗎?

就在我的身邊,我的朋友,口齒伶俐,人也機靈聰明,剛過三十,在父母的幫助下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然後準備把自己的聰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將桌上度過餘生。他曾在我面前,感歎過想要出去闖闖,但是即使機會來了,他有説走就走的權利嗎?沒有。

買了房,似乎就意味着從此安了心,一輩子定下來了,接下來就要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然後退休跳廣場舞。並不是反對這個過程,只是時機還不到,心會有不甘。

個人感覺,作者整本書邊就着“突破常規”這個主題,傳達了他的諸多感想,然而邏輯性卻並不那麼強,不能稱得上渾然一體。可以感受出,作者是個經歷豐富並且善於總結的人,許多的語句讓我感覺精彩絕倫,便紛紛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裏獲得的東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

“吃飯的時候吃飯,喝水的時候喝水,這就是一種修行。”

“恐懼就是一個懦夫,當你觸及他的底線,能夠接受最壞的結果,並且準備和他大幹一場的時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裏去了。”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稱之為“yesbuter”的一類人,這類人常掛在口上的話便是“yes,but...”面對他人的建議或是想法,他會禮貌性的同意,然後不假思索的拒絕,同時為了顯得不那麼無理,他會找出豐富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以前的我,常常會陷入和yesbuter的爭執中,企圖用各種道理去説服他們,到最後我發現,他拒絕接受並不是因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會那麼輕易改變,因為改變突破了他的舒適區,對他而言充滿了風險。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這樣向我諮詢意見的人:我該選A還是B,我很糾結。我給他比較分析以後,推薦A,他會説A是不錯,但是B有這些優點....那我只能説,既然你覺得B更好,你就選B吧。他就會接着説:可是B又有許多缺點...直到把我繞暈,他最後會用一句話總結:真不好選,我還是再想想吧。剩我一個人在原地眩暈。在我看來,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抉擇面前,你的任何選擇,都是同時選擇了利好和風險,不論是比較哪一個利好更大還是比較哪一個風險更小,都需要能夠承擔風險的勇氣。如果你只想找到一個只有好處沒有任何缺點的方法,那我勸你還是原地不動比較安全。”願上帝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予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且賜予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篇五: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羣,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説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閲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説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説,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篇六:《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説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裏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台電腦,心智模式就是內存裏的一段程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序就會自動運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説有效主要是説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因為這些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要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這就是我對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軍隊這個獨立運行的世界、社會、環境中,就必須要有部隊的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適應,當你用外部社會的思維模式去認識、處理,就難以適應,同樣,當你離開軍隊進入社會,就必須用社會的心智模式去適應,否則會處處碰壁。

當我們為自己安裝了一套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世界,更加好玩的是,這個自建的“真實世界”,又反過來印證這個模式給我們看,最後,我們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為的人”,這種改變非常強大。正如書中所説:事實上,那些安裝了“幸運兒模式”的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幸運世界,會更加容易的發現外界潛在的機會;而安裝了“倒黴蛋模式”的人則傾向於對機會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心中的模式中沒有“機會”這個東西。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為,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例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為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書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讓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等待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一個管外、一個管內,管外的社會系統通過與外界的比較推動你更好地表現(比如讓你努力獲得資源),而管內的自我係統把資源轉化為綿綿不絕的幸福(比如讓2萬元錢轉化為幸福感),一個是手,一個是胃。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界的事情,我們的社會系統就開始越界,掌管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這種“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如何區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兩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難以進行辨別。當你能夠清楚的區分這兩個系統的時候,你會讓社會系統促進提升,讓自我係統促進幸福。

篇七: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最近利用閒暇時間拜讀了《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此書與以往提升自我修養的書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輸心靈雞湯,而是用一個個故事來闡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淺。書中闡述的內容較多,我從兩方面談談個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觀念禁錮了你的腳步。

自從來到廣西,無論是公司員工還是外來人員都在吵嚷着買房,中國人有種固念,沒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貸買了房省吃儉用的用半生來還。那麼人活着的意義是不是就是揹負一個房子?

在讀此書前,我也有同感,必須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貸,別的都是其次,但在讀此書後我恍然大悟。作者講述了股神巴菲特當年的蟻族生活,他的妻子無條件支持創業,直到他們第一個女兒出生才購買了一套3.5萬美金的住宅,之前他們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開派對的舊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錢投資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產,從職業發展來説,一套房子能消滅一個人的創業激情。當我們有一部分資金時,想的是什麼?是創業還是買房,90%人選擇買房,當有創業思想時,首先想到的是,還是穩定地呆着吧,還有房貸呢。

在工作中我們也同樣被固有思想捆綁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們以前是怎麼做的,而不是這事應有幾種解決方式,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職業生涯不是貼在牆上的,應作為工作計劃來實施。

《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衝擊着傳統的職業生涯觀念,職業規劃可以有20年的夢想,儘量抽象;10年的理想,為自己確立培養自我核心競爭力;5年內達到的目標,細分為3年的職業計劃。作為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我,一直傳統地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劃到底,規劃要細,往往這樣的規劃很快就不實用了,讀後感.要麼人員離職,要麼人員轉到其他崗位,按着原規劃發展的微乎其微,這樣也不是説職業生涯規劃不做了,做還是要做,就像書中所講,做20年的夢想規劃,10年的理想規劃,保證3年內的規劃保持應有的進度。

員工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總是有種不以為然,總會認為那僅是個理想狀態,我怎麼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嘗試。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作者:張利書

篇八:《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1、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世界。

2、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

3、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會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

4、心智模式: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5、《周易?繫辭上》説:“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簡單地説,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6、很多人想通過婚姻找到一種安全感,可現在你會看到很多離婚的例子,都是因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無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絕對不是來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進入婚姻的話,這個婚姻80%會出現問題。因為對方不是一個港口,他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而是一個活着的人,他還會去接觸不同的人,他還會在興趣上改變。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7、安全感不是從別人身上要什麼,而是內心深處,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8、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幫助他人減輕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脱困境。

9、當一個人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後的工資來做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會收到最多的報酬。生命就好像鏡子一樣,有趣之人對生活保持着極高的投入度,全力擁抱,生活也全力擁抱他。無趣之人用“沒興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絕,所以生命也躲開他。

10、跳舞,像沒有人看着那樣;熱戀,像從未受傷一樣;唱歌,像無人聽着那樣;活着,就把人間當天堂。

11、當老張在建材中賺到更多錢的時候,他卻發現,自己不那麼幸福了,甚至還有所倒退。這個時候的幸福感主要來自於家庭、自我成長,還包括對社會的奉獻。但是,這個時候的老張會怎麼想?

篇九:《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把書一打開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説“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裏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篇十:《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裏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祕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

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概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裏説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裏,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裏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篇十一:《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很以前就聽過這麼一句話:夢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時常在想為什麼過去這麼久了,我依然沒有一個像樣的舞台呢?直到看了古典老師的這本書時,我才忽然明白我是被自己砌在牆裏了,而且好像已經失去了破牆而出的能力!

我是一個做機械設計的,這麼多年下來已經有些許的厭倦,在加上行業的不景氣,漸漸的對這個行業興趣!原本以為可以有一帆作為,以現在的情況看來,只有另謀他路了!

其實我對商業一直都充滿了興趣,只不過一直都不敢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害怕自己的步子邁的太大而扯到蛋!現在倒好硬逼着我去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看來是天意啊!要説完全陌生倒也談不上,我平時都在利用業餘的時間學習一切關於商業的知識,大家不是都在説業餘的四個小時是決定人生高度的關鍵時刻嘛!我始終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我大聲的對全世界説:我時刻準備着!!!

其實我對商業感興趣不是完全為了錢,主要是想鍛鍊一下自己,我覺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業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鍛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終堅信:合法的賺錢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尊嚴的事!

創業即修行,期望屬於自己的商業天地能夠早一點到來!

篇十二:《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合上書認真思考一下,這本書在教我們做一個“叛逆”的人。

來到這個世界,最開始我們的價值觀是由父母的價值觀所形成,小時候總認為父母是對的,隨着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時,漸漸地發現,其實父母並不一定總是對的,於是開始感覺不舒服,叛逆期開始了,開始想要破掉父母給我們安置的保護牆。隨着年齡增長,我們步入社會,縱向的歷史觀和橫向的人際關係形成了一套普世價值觀和定勢思維,在這套普世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們新的價值觀形成了,但是在這定勢思維之下,我們逐漸發現生活不如意,困頓難行,父母單一的價值觀,我們還能很容易發現問題所在,但是這套普世價值,它太過於複雜,我們很難發現問題出在哪,所以一直在做困獸之鬥。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這個社會普世價值觀裏,社會給我們安置了哪些困住我們的定勢思維的牆。它是如此隱蔽而又如此明顯,這些定勢思維涉及很多方面。我們需要獨具慧眼,兼具慧心,才能識破這些思維之牆,更應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拆掉這些思維之牆,最後形成正確的心智模式。

但是,這本書我最多給三星,因為感覺就是一本雞湯,很多東西中看不中用

篇十三:《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最初知道古典老師是因為新東方有一門課程叫古典詞彙,無意中發現,他還寫了這樣一本書。大多數的新東方老師寫的都是關於外語、就業方面的書籍,而古典老師寫了這樣一本集心理學、人生哲學和職業規劃方面的書。百度百科裏對這本書的簡介是“人生開竅手冊”,就讓我們來看看古典老師是怎麼拆掉思維裏的牆,讓人生開竅的。

書中通過對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自身感受,剖析出了思維裏的牆對人的限制。書中引用了《超長思維的力量》中的一個小故事:4分鐘跑一英里。在1954年以前,從沒有人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因此,人們認為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類的體力極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這一極限,用3分59。4秒的成績跑完了一英里。在接下來的3年內,又有17名選手打破了這個記錄。為什麼在1954年,“人類不可能4分鐘跑一英里”的思維模式被徹底的打破了呢?班尼斯特是如何拆掉自己的思維障礙的?首先,他確信在4分鐘內跑一英里是可以做到的。其次,他採用科學的方法看待訓練。在訓練中,當賽跑成績停留在61秒停滯不前時,他能夠意識到自己心智模式的障礙。出去旅行和攀巖,換了個框框,回來後他的成績突破了60秒。所以説,真正限制我們的,是我們思維裏面看不見的牆。有很多事情,人們認為不可能,卻在一些人身上奇蹟般地發生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尋找到內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去接納。

古典老師對於成功學的看法與市面上成功學書籍所倡導的想法截然不同。他認為:成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成功學不能學。堅持不一定會成功。書中列舉了:釋迦牟尼放棄王位,堅持了智慧;魯迅棄醫從文,堅持了救國;李開復放棄了法學,堅持做了最好的自己。他們都放棄了不適合自己的東西,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堅持不等於成功,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棄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很多成功學著作都説,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當你開始實踐時,就會發現很多東西是無法模仿的。馬雲老師説過這樣的話:很多時候少聽成功專家講的話。所有的創業者多花點時間學習別人是怎麼失敗的,因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一兩個點。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少聽成功學講座,真正的成功學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講任何話都是對的。

通過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有些時候人們常常被思維的牆擠在狹小的衚衕裏面,找不到出口。如果這時候我們能夠停下來思考,打破思維的侷限,離開別人設定好的道路,另闢蹊徑,就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獨有的痕跡,也算是給後人留下一些啟示。

篇十四:《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用了十天時間讀完了古典老師的書《拆掉思維裏的牆》,書中很多觀點解釋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讀來頗有共鳴。當然共鳴是一回事,對於書中的一些觀點理智的認識是另外一回事,暫且記錄,或有有一天,閲歷夠了,對這些事情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1)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

書的最前面就寫了“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個觀點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因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輕的時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買房之前我認為買了房,就會被拴住,困在這個地方,當真正買了房,我並沒有覺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讓我沒有了這種束縛感,因為這個動作已經完成,我認為積極去面對就可以,不需要認為它有多麼沉重。

因此,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古典老師的這個觀點,當然也包括網上很多故事説馬雲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馬化騰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史玉柱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其實買不買房並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們心中對他們所做事情的清晰認識和對時代潮流的順應。

《老男孩》最後有一行字“夢想這東西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為時間而退色,反而更顯珍貴”,因此,買套房並不能毀掉一個人的夢想,而真正毀掉一個人的夢想的是個人的思維,有人因為買了房,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需要謹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夢想就無從談起。

我認為一個正確的態度是,計算好自己的實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壓力情況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買房。而買房就如同買一件東西一樣,購買動作完成之後,貸款就當每月固定消費,如同吃飯一樣。把剩餘的錢進行計算,將錢用到刀刃上,同時不要讓擔心佔據自己的太多的時間,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漸漸你會發現本來的壓力已經完全不是壓力,而自己也變得足夠strong,而買房這件事並不會毀掉自己的夢想,反而給自己一個穩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進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麪對挑戰。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現的合理解釋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兩種不同的狀態。生活中比較被動,做事欠思考,比較隨意。而工作中卻積極主動,思維相對比較系統,同時紀律性很強。在兩種環境下,個人的心理空間不一樣,生活中,具有依懶性,認為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圍的親人會把這些事情處理了,而我做不如他們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認為自己需要做好,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兩種心理空間給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現。從這一點來看,有時候對一些人在不同場合下表現的巨大差異也不能單純的用虛偽來評價,不同場合下個人心理空間完全不同,甚至相悖,於是有巨大發差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

(3)幫助別人時需要為別人長久考慮而不是暫時的舒坦

書中有個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個空房間,每次來朋友都免費住在那,吃飯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網,書隨便看,幾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着。後來作者搬家,發現在這兒住過的六個人發展都不太好。有人開玩笑説房間風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個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這會給人一種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輕易得來,何必那麼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卻最終間接導致了朋友的發展不好。因此有時候,作為朋友需要遠見和胸懷,用遠見為想的少的朋友想遠點,用胸懷去接受由於朋友暫時不理解產生的誤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況

最近看各種書悟出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時需要多做事,以此來尋找合適的事情和目標;目標明確時要少做事,這樣才能把精力投入到達到目標的事情上。這改變了以往自己認為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對的,其實這個時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選擇正確的方向、明確目標,再專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對你來説,都是實在的世界。

我們總是對類似企業文化的東西嗤之以鼻,覺得這些都是很虛的東西,但是其實,當一個人從一家公司離開的時候,對自身而言最有意義的只有兩點: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包括自身技術和人脈;第二,就是企業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就是一種心智模式,而這種心智模式會促使員工依照其要求給自己創造出一個自己所接納的實在的生活世界,進而按照自己創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類似的東西並不是虛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就如同學校最應該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一樣。

(6)願上帝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些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賜我智慧,去辨別兩者的區別。這句祈禱詞太經典,我只能記住。

(7)希望成為什麼就利用業餘時間積極準備

最近看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明白,不要總認為需要什麼再去學習什麼,這適合於做技術。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從事什麼工作,就利用空閒時間去準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等到機會到來再去學習和了解,已經晚了。

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證實這些準備是很有必要的。部門交給一個產品設計的任務,雖然任務已經討論多次,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方案。由於兩個月前對產品設計的瞭解和學習,很明確需要涉及哪些內容,哪些內容需要詳細設計,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個產品方案。最終方案得到了部門的高度認可,對自己來説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常讀書,讀好書,用挑剔的眼光讀書,結合自身情況去領悟書中的.道理,並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篇十五:《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這本拆牆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牆工具,學有先後,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麼給?於是,我們聽説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説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後,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後,很希望能做點什麼。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麼?你要從中獲得什麼?為此你要採取什麼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裏的牆,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篇十六:《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這是一本讓我有衝動向身邊朋友推薦的書,可能我這個年紀的人就是處於買房OR創業階段的那批人,所以特有感觸。導致了我下了一個也不知道是否絕對正確的決定--就是繼續和丈夫家人一起住吧,起碼不用每月上繳2/3甚至更多的工資。以至我有閒錢花費在我的興趣上,在書上我屬於感興趣一族,多興趣,多嘗試,有成功,偶爾失敗,可是我開心。因為興趣,我認識了玩精油的、做皂的、種花的'、手藝的網友,大家雖然從沒真正見過面,可是有什麼事情要請教或者諮詢,基本上都會得到友善的迴應(湘湘回成都了,問我要啥手信;木頭在昆明説新年我們可以住她家;腦袋幫咱們無償代購;如煙介紹武漢經典小吃的地址;小云、江子軒自付郵費給我郵種子等等許多許多。在這真的很感謝你們,這份情誼比什麼都重要,是我一生人中最珍貴的經歷和記憶。一路上有你們,我感到很幸福??真的。) 對於自己,原來一直在不亦樂乎地玩着YES,BUT的遊戲。我想學芳療,但是我沒時間加上生活的地區沒芳療學校,除了學習費用還要負擔來回交通、吃住的費用,學習芳療還得請假????許許多多的小問題在自我困擾着。到了現在,我還是沒去學芳療,應該是對它還未曾深愛,未曾到缺它不可的地步,雖然這個興趣絲毫沒減弱過。明年我做了大致的安排:先把國考成人英語給PASS掉(原本有2次機會的,可是第一次考試的適逢學校改網址完全沒通知我們考試事宜);2.期貨今年考了法規,明年幹掉基礎;3.基金書剛買了??明年不過又得換書,太對不起努力賺回來的RMB了,也要幹掉;4.就是心愛的興趣IFA了,當前三項都完成了??這不就是該發展自我興趣的時候麼~?什麼《實證學》、《基礎油全書》都買了,有空多看看等於預習呢。大喊3聲,我可以??都PASS。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太經典了,也太深刻了,自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樣的家庭背景,我和我妹妹就是2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從小就沒什麼人管我(計劃生育我媽媽逃到外婆家,我奶奶爭着我要帶原因就是其他的老人也帶孫子了)小時候就是天天一袋小餅乾自個吃自個玩,所以我學會了自己管自己,我不信服大人們的話,在大人的眼中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做的是我自己。像妹妹她就是什麼都被安排好,什麼都不用而且不會自己決定自己安排,沒發現她有什麼自己的興趣,感覺她只想做個大人口中的乖孩子,可能在這社會上還能被保護多久呢?能永遠嗎?我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和我爸吵過,他説:你管好你自己就可以了??別管過界。OK~那好吧,那是你的女兒。善意的提醒被掰倒,這是我的命運,也是她的命運,上天自有安排。 成功學我也有去上過課??的確決定成功與否的是心智模式和運氣,雖然堅持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這書上還有許多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而且每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讀後感覺也不一樣。我的感覺就是值得推薦,你們認為呢~?

篇十七:《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一顆種子深埋土裏,努力的生長生長,終有一天它會以翠綠的方式迴歸地面,擁有一個燦爛的不得了的未來。

書讀了一個月了,也在前些天讀完了,這樣那樣的原因終究還是拖到了最後一天才寫我的讀後感。《拆掉思維裏的'牆》拿到手的時候,大概的瀏覽了一下章節標題,每個標題都那麼發人深省。從現實社會的買房,到初出茅廬的職業規劃,再到人到底應該怎樣活,每一步都直逼內心。

那麼我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呢?九年義務教育之後的高中大學或者繼續深造?學業完成後的就業買房結婚生子?這是你我想要的人生嗎?然而當我們像是一台剛剛新買的電腦還是空白的時候~隨着硬盤軟盤驅動的安裝我們的人生似乎就有了一些固定化的模式~~從國小開始學計算機是WindowsXP,到後來的W7,W8,W10。但我也一直固定在了W7,總覺得新的升級不好用不好操作!生活中的操作習慣讓我們不願意升級系統,其實思維的習慣方式也很難再那個安逸圈裏邁出一大步不是嗎?思維在我們的腦袋裏就像是一堵牆,我們日積月累一點點鑄成,終於看到這堵牆能隔開自己與外界了,當有一把錘子來敲牆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會很窒息吧!會痛,會無助,努力保護好自己這一面牆不想他受到任何摧殘!對啊~這樣的你怎麼會想過自己拿起錘子砸爛這堵辛辛苦苦建起的牆圍呢?

那麼我們一起換個角度看問題吧!你在這個圍牆裏過得好嗎?每天快樂嗎?有足夠的經濟收入嗎?身邊的人都健康嗎?都因為有你的存在而幸福嗎?你是他們的驕傲還是他們的敗筆?如果你現在很幸福,你願意這樣一輩子過下去嗎?如果願意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牆圍~也祝你幸福!如果這些你的回答統統是不不不,那你在你的牆裏有什麼意義嗎?呆、在裏面坐吃等死還是坐井觀天的指責那些闖出去的人?我認為人生中最難熬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孩子長大了,等自己有錢了,等自己有時間了,有盡頭嗎?等的時間不如多做點事情改變生活改變這種你並不滿意的生活狀態!

別等了!拿起錘子拆掉阻礙你前進的牆吧!當你剛剛見到外邊一點光的時候有點刺眼,鑿開一個大洞的時候你開始看看外邊的人在幹嘛,等你全部都拆除的時候你發現你的鄰居有很多早就拆完牆,開始用更好的基石奠定未來的生活了!當然你也應該慶幸説看那個傻子還在裏面一動不動呢!!什麼都不要怕,時間都不會太晚,只要你想改變了,一切就都還是早的!雖然心裏路程是有點痛苦的,蜕變的最後生活總會給你燦爛的光芒!!

勇敢一些吧!生活都已經那麼不堪了你還想把他搞得多不堪??大不了就是重頭再來!然而生活會嘉獎每一個願意改變的人,還是那句俗話那場暴風雨後天邊都會有彩虹的!

篇十八: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看完《拆掉思維裏的牆》感覺對此書的介紹並不為過,他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及人生哲學。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着較強的説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這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處世態度。面對你的人生,你是積極應世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上進還是悲觀厭世?你生活得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你用積極的思維方式來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付出、是奮鬥的過程。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你的人生會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嗎?堅持一定會成功嗎?努力一定有結果?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老闆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嗎?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書中深入淺出的講到這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維裏的牆,阻礙着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裏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優化得非常好的後台程序,這些程序清晰、乾淨,不佔內存,直指目標。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維程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説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這個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潛意識的認知吧,獲取自己想要的,自動過濾不想要的。然後,這些信息就組建成了最新的認知,自己的思考和獲取方式。書裏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藴藏在地殼裏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礦物質裏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我們都是金子,想發光還有個複雜的過程。還有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多麼簡潔深刻的例子。書中很讓我震撼的章節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這指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為的怪圈。説簡單一點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簡單舉例,早晨起牀,本來預計7點,可是7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8點了。本來計劃的好好的,8點看什麼書,9點做什麼,10點幹什麼,結果就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這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這個等死模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總之這本書給讀者的姿態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是一團亂麻。還好書中給出了重建的技術指導,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領悟。

第一:做一個敢於冒險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過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讓你覺得安全了嗎?有一個鐵飯碗也讓你覺得很安全嗎?找一個永遠不離開你的人會覺得安全嗎?我們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賴外界,而沒有一個真正自己可以支撐自己強大內心的因素?那麼有一天,房子沒有了,飯碗丟了,愛人離開了,我們怎麼辦?我們總是不敢走出讓自己覺得安全的領域,我們只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裏來回打轉,轉來轉去,我們一直還是那個過去的自己,而有時候外界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就像,以為結婚了,我們就可以不去經營愛情,不去努力鞏固家庭關係的平衡,我們以為結婚了我們就安全了,可是當我們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時候,外在的環境一直在不斷的變化,當有一天,突然我們開始感覺到不安全了,那時候我們開始懷疑了,懷疑生活,懷疑愛人,其實最值得懷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斷的去冒險吧,獨自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試試在公眾面前表達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恥笑,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安全感的東西,不斷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在一個個讓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懼中獲得力量,讓自己不斷的依賴內心的強大來面對外界紛繁複雜的世界。

第二:從投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和興趣

馬克吐温曾説:“跳舞,像沒有人看着那樣;熱戀,像從未受傷一樣;唱歌,像無人聽着那樣;活着,就把人間當天堂!”經常有些小師妹師弟問我,我很迷茫,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思?我會反問他,你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他説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後我會告訴他,那你就去讀書吧,然後去實踐吧,從實踐中尋找體驗,你在投入生活的時候,你會有感覺,知道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什麼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歡什麼了,還有讀書,其實就是在讀別人的生活

和思維,你慢慢會尋找到一些你認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維和生活,你從別人的故事裏也可以找到你自己,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徑,總之就是你要積極的投入生活,帶着一種體驗的感覺來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內心的每一次悸動和漣漪!古典老師説了,最重要的是尋找一些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第三:有一個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愛默生説:“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是能看到陰影。你的這個小小的腦子裏裝的這些想法,其實就好比一台電腦的軟件一樣,它決定着這台電腦的質量,你的思想也決定着你生命的質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會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鍊、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追求優秀的過程,成功在每時每刻,而不是一瞬間――最後的終點。就好像談戀愛一樣,最美好的記憶總是在你們還沒有確定關係的那段時間,你們感覺到的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種彼此曖昧和猜測的眼神,而一旦你確定了關係,你會發現愛的滋味好像不如當初那麼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實現目標的過程,不斷的靠近夢想的過程,所以成功在當下,不要寄託於哪一天,現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下當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憂慮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説的:“如果你不錯過星星,那麼你也不會錯過太陽。”

第五:尋找你一生的事業

亞里士多德説:你的天賦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就是你的職業所在。那麼你的天賦又來自哪裏呢?來自你不斷的冒險嘗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一次一次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總有人説,一旦我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會全力以赴,可是你從來都不去嘗試,從來都不去發現,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於不斷的生出活來,不生怎麼活?都是同樣的道理,從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斷的做下去,不斷的滿足社會的需求,那麼你也會被社會所需求!當然戀愛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着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從來都沒有去愛過一個人,你怎麼知道你愛什麼樣的人?你從來都沒有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去發展自己愛的能力,你怎麼可以保證自己能在一次愛中找到滿意的婚姻關係,此時我就想到了曾經的老闆告訴我的,年輕人不斷的去投入愛情吧,你愛過很多人之後,就會發現你真正愛的人和真正適合你的人是哪種人,就像古典老師説的,你總是一見鍾情很多人,兩情相悦一些人,白頭到老一個人!當然了,婚姻也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所以我們也要重在投入,從投入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權利緊緊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選擇做些什麼來改變自己的現狀,尤其是你對生活的態度,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生命軌跡,我們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可以有一顆成為最好的心,我們選擇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不斷的超越過去的自己,只要我們的生命是向前進的,哪裏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於這途中的點點滴滴的快樂和收穫嗎?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聽聽自己的內心在説什麼?不要看着很多人都想那個方向走,你也跟着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務員的路,可是那適合你嗎?你覺得有價值嗎?注意是價值不是價格,價格是社會的衡量標準,價值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標準獨一無二,你過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嗎?還是過着別人給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個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師説你要長成你自己的樣子,你要去發現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才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嘗試吧,行動起來,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來等待的,而是用來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嘗試!如果説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壞的開始應該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們總是害怕恐懼一些自己覺得沒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從來不敢去開始,其實你害怕什麼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們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總覺得自己説的內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會怎麼樣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收穫了勇氣,我們總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們在付出過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穫,當我們結束一段愛情的時候,我們已經不是那個過去的自己了,我們已經成長了!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我們總是一個開始的愛好者,我們自己經常會買些書,可是我們從來都好像不看,因為我們擁有了書感覺好像就擁有了知識一樣,就像好多人辦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後堅持下來的卻沒有幾個,我們總是計劃着,感覺就像得到了那樣,其實我們只是把開始當成了結果,以為我們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樣,所以總是不急着去打開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別人的東西,最後問到底講的是什麼,他説我只是感覺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裏他其實也不懂,這就是假象。

第九:實現自我

不要用工資來衡量工作,不要用稱來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車子來評估幸福,這是有形的世界和無形世界的區別,外物只是我們滿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個三腳架,事業、社會關係和自我,一定要調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時期不同的地點,有些可能會長一些,有些會短一些,但是這都是你自己的設計,人生就是這樣過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導演,也是主角,總是有無限種可能讓你來選擇來設計來規劃你的生活,然後從這個過程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讓你覺得世界因為你而多了一些什麼,你因為世界而多了一些什麼!

總結:人總有一死,所以為何不真正的活

過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來的樣子,用愛和對生命的熱忱擁抱生活吧,生活也會擁抱你

篇十九: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1.如何提升安全感:第一,小範圍的進行冒險。試試用買房子一平方的錢,給自己安排一段旅行。試試看在一兩個你永遠不再去也不可惜的小羣體裏面做做自己一直不好意思的事情。試試看給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職位打電話,試着推銷一下自己。總之,在安全的地方,讓自己冒個險。第二,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比如過於關心你的父母,一張可以任意刷的卡,一個不會犯錯誤的任務,一個養老般的工作。那會馴化你成為安全感奴隸。其實,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2.有趣之人的心智模式是:冒險→投入→成功→有收穫。或者,冒險→投入→不成功→收穫樂趣智慧。無趣之人的心智模式是:冒險→擔憂被迫→成功→更大的擔憂。或者,冒險→擔憂被迫→失敗→恐懼。這就是有趣之人的心靈和物質都收穫多多,而無趣之人心靈和物質都貧瘠的原因。無趣之人,往往是無膽之人。

3.成功是個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慘也是。大部分人,還是過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

4.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這是成功學的邏輯。當你真正開始實踐,才發現很多東西是無法模仿的,這是生活的邏輯。

5.在你視野範圍內,你需要精細的計劃。在你聽説的範圍內,你需要大方向的規劃。在那些你連聽都沒有聽過的地方。愛咋咋地。

6.瞭解一個職業的信息:做一個在職人士的職業訪談,嘗試一個與目標職業相關的培訓,進入一些職業論壇或者博客羣,看招聘網站的職位描述和公司網站了解信息,找一些職業數據庫。

7.職業規劃就好像打牌,首先,你永遠無法按照你的想法來出牌,,但是你可以在開始之前,整理好你的牌,對勝利大有好處。第一,你應該有一個20年的夢想,儘可能大一些,抽象一些。時間很長,可以發生任何事。這個主要是以你的夢想為主。第二,給自己一個不超過10年的理想。這個計劃主要是培養和發展你的核心競爭力為主。第三,瞄準一個5年內能達到的目標,細分成為3年的職業計劃。詳細的瞭解你和這個職位的差距。這個計劃以務必達成的執行為主,同時給自己一個PLAN B。第四,你把你的規劃保留下來,每隔一個月看一看,讓自己保持進度。第五,每隔半年停下來回顧你的計劃。第六,對新的機會和趨勢保持警惕。

8.平台,資源,眼界,機會,好老闆,失敗的經驗,這都是未來會升值的潛力生命股票。

9.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所謂的公平只是在給你營造一個公平的感覺而已。

篇二十:《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完第一張安全感之後,很有共鳴;提筆寫評論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題目,猛然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一首歌,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主題曲《Reflection》(倒影),身邊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鏡子一樣,你可以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你面對倒影時,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維的小鬼也許就在製造各種讓你感覺不安全,甚至恐懼的戲碼。然而當你面對這些戲碼,改變心智模式來面對這些所謂的恐懼,穿越所謂的恐懼,找到真實的自己,安然與自己相處時,內心則會充滿寧靜與愛。

我也曾經是安全感的奴隸,是頭腦中思維小鬼的俘虜。在我遭遇親人車禍去世的變故,以及隨後失去我的愛情之後一段時間,我變成了安全感的奴隸。我害怕失去所愛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圍繞的焦點,拼命地付出想獲得愛,害怕失去愛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維小鬼不停的編制着各種故事來欺騙自己的心,編制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拖延自己的行動,優柔寡斷的難以決策,或者是決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後,不斷的增加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以至於後來的不敢放棄,只是為了來獲得那點所謂的可憐的安全感。

面對職業發展與情感的雙重迷茫,我開始重新認知自己,尋找自己,也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在這段兒時間我尋求心理學,尋求宗教,尋求身心靈成長,尋求培訓學習,尋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佛教説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心靈成長則説個人全責,當你為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開始負責任,大腦不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的小鬼欺騙的時候,你開始成長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發現恐懼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認識自己,愛自己,尋找那個充滿安全感,充滿愛和內心寧靜的自己。

《撤掉思維裏牆》也就是改變你的心智模式,對自己負責,無視各種小鬼的聲音,或者把各種小鬼的聲音發泄出來,存起來,就像古典老師書中所講做一個恐懼保險箱。書中還有很多話,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愛自己,因為所有的愛都是從你身上表達出來的。”

“真正的愛,是給對方自由,也給自己自由。”

“愛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張他也緊張;一種是輕鬆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只要你內心堅定,只要你先相信:這個世界沒有誰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奧普拉説,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你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脱困境。”

就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和尚遇到鑽石》也講,你想得到一種東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穫,你想得到愛,你要先去愛,先去給予,才能獲得。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維製造的恐懼戲碼,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現在的我還遠未達到那種安住現在,活在當下,怡然自得的狀態;但卻更加了解如何去應對恐懼,如何更好的去愛,更好更有熱情的去投入生活,擁抱生活,讓自己過有目標有積極意義的生活,這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大進度,得益於心智模式的改變。

篇二十一:《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始終相信走過必有痕,雖然是8年前的讀物,現今讀起來依舊熱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觀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觀念放在現在不合時宜,我是秉着開卷有益的態度讀完此書的,就我個人而言,感受有幾點:

1、不要把它當成《聖經》一樣的讀物,信以為真的可以憑藉此書擺脱拖延症、丟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躍而上放逐自我,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跨越,把它當作成功學來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書本着學習吸收的態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過多。

2、作者前文提到買房婚姻觀、戀愛觀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不贊同的,愛情的保值保鮮、幸福感和有沒有房有關係嗎?有!要説絕對的有關係那就是房和車代表着家庭的生命力與經濟基礎,就像生態系統中萬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一樣。麪包與牛奶,必須有。但是沒有房車就代表着不幸福嗎?那是你自認為的不幸福,也許他的婚姻因為種種遭迫只過着比一般人還要普通的日子,他未來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簡單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讓這家人滿足。你還會説他們不幸福嗎?

3、自我係統與社會系統的切換真的需要時間。這和情商高低沒關係,和你有沒有錢沒關係,和你的心智模式有關。看開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些取決於內心的心智的變化。

篇二十二:《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這本拆牆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牆工具,學有先後,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麼給?於是,我們聽説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説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後,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後,很希望能做點什麼。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麼?你要從中獲得什麼?為此你要採取什麼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裏的牆,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篇二十三:《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喜歡作者關於人生是三腳架的比喻,他説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職業三個支架組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調整節腳不同的長度就能站穩。但卻有很多人壓縮自我或者家庭的時間,慢慢就變成了單腳架,最後導致單腳架不堪重負。我們要做穩固的聯動三腳架,要學會適時放緩自己的腳步,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裏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裏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讀完之後感覺更加理智和冷靜了,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穫發泄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掌控者則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麪子問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19年2月15日,一個不同尋常的週五。

我們都説過程比結果重要,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縱然覺得結果不重要,可是卻是那個結果支撐着我們克服了困難,收穫了整個過程。成年人的社會是結果導向型的。人成功的時候,有無數種説辭解説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一旦失敗,就有無數人去分析你是怎麼失敗的。

篇二十四:《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需要你去嘗試,所以看完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以後得工作生活中多去嘗試一些事,有時逼自己幹一些不情願或者不擅長抑或感興趣的事,剛開始可能你會出現焦慮、煎熬、痛苦,但是慢慢的你會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甚至會享受其中。即便是失敗了,也無所謂,因為你沒有遺憾,你可以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什麼樣得工作會讓你有價值,有意義,有成就感?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這些都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想想,價格與價值不一樣,我們要活的有價值,而不是社會給予給我們的價格標籤。

計劃好做,可是堅持執行計劃卻是很難的,衝動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定計劃,一定要想好後再去做計劃,有彈性的去執行,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生活往往會有很多變數,正所謂計劃不如變化快,所以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待任何事,成功或者失敗都可以看的淡一些,因為我們最終還是要好好的活着。

希望自己可以一點一點的變成自己想成為得人,而不是別人評價中的人,學會自愛,不為不值得事焦慮,好好生活着,沒有low的生活,只有很low得活法。

篇二十五: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前段時間閒來無事,在網絡世界裏遊蕩,偶遇多年未見摯友,其詢問這些年我們的發展歷程,向其表示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其也感歎世事艱辛,並向我推薦了古典的著作《拆掉思維裏的牆》,簡單遊覽了序之後,感歎原來我可以這樣活着!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對於幸福、成功、事業,我們往往糾結於世人的看法…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為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

一本好書,一本成功的書,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書本的內容本身做過多的敍述,只是想談談此書帶給我的思考,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買房,賣夢想的房奴”。我的價值觀受到了強烈的衝擊,開始想放棄,以免造成思維的混亂,但另一個心聲告訴我,看,這就是你思維模式的頑固性,思維開始混亂,也就是説思維裏的頑固舊牆開始動搖,我知道這本書在冥冥之中已顯著功效。,一本書,引領一個人,一層層打開禁錮思維的牆,讓我們真實面對是什麼在掌控我們的生活,是什麼可以帶領我們找到出路。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衞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這是《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這個詞。堅守你的夢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篇二十六:《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作文

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維裏的牆》的書,書如其名,作者在輕鬆愉快的聊天氛圍中為讀者展現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引發了大家對生活對工作甚至於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頗為受益,在這裏想談談我的感悟。

“任何一個瑜伽教練都會告訴你,即使認真的投入你的呼吸——這麼你每天做無數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無數的樂趣。”作者提出在職場和生活中總是存在着有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兩種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興趣根本上在於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於嘗試和冒險,他們將自己投入進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順利,他們便收穫成功,如若事情不順利,他們也能收穫經驗智慧,進而不論事情結果如何,有趣之人總能在其中感受到收穫和樂趣。而無趣之人往往因為擔心失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當然就不會有任何樂趣可言。

作者還分享了其在招聘團隊成員時寧願選擇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當一個人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後的工資來做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會收到最多的報酬。”這與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與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應,讓人深以為然。

還記得在祿口機場入職的第二天,科長讓我們寫下加入運行指揮中心的感想和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憑着大學時的實習經歷一腔熱血地寫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實則淺顯空泛的話語。那時只是幼稚地認為指揮中心是機場的“大腦”,是負責所有一線保障工作指揮調度的中心,是機場與空管、航空公司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內心因為能夠成為一名指揮員而感到非常地光榮和自豪。

篇二十七:《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作文

“拆掉思維裏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一本書,引領一個人,一層層打開禁錮思維的牆,讓我們真實面對是什麼在掌控我們的生活,是什麼可以帶領我們找到出路。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文中講的很多話都很獨特,也很現實,讓我深受啟發。比如,他説,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地方,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視。對於安全感,他説,是要靠給予別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別人的給予。還有時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説的絕對讓你大吃一驚,原來我們認同什麼性格,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這是本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的書,也是告訴你現實原本的摸樣的書。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來這本書表現的,就是鄧爺爺所説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文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敗後遇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工作後的她還是很想讀自己喜歡專業的研究生。那麼今年考還是不考?不考吧,心裏不甘心,考吧,萬一考不上,又浪費很多時間。於是她就在這樣的糾結中過了半年。如果她用糾結的時間來考研,幾乎兩個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這種模式我們稱為“等死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看完這個故事後,我立刻去做了幾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當我完成後內心裏特別的輕鬆,早知道這麼容易,我還擔心些什麼呢。我思維的這堵牆已經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可是隻要我意識到並去行動,一次拆掉一塊磚頭,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現在再去做可能已經不是一個好的開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時候才開始,那麼我想我不可能再開始了。所以我告訴我自己如果我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我不妨試試看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如果説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

篇二十八:《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作文

看完《拆掉思維裏的牆》感覺對此書的介紹並不為過,他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及人生哲學。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着較強的説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這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處世態度。面對你的人生,你是積極應世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上進還是悲觀厭世?你生活得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你用積極的思維方式來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付出、是奮鬥的過程。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你的人生會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

篇二十九:《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作文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説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裏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台電腦,心智模式就是內存裏的一段程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序就會自動運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説有效主要是説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為,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篇三十:暑假讀後感拆掉思維裏的牆

【暑假讀後感】拆掉思維裏的牆

小華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叫《拆掉思維裏的牆》的書。它宛如一泓清泉,緩緩打開了我的心扉,舉重若輕的將心靈的祕密娓娓道來,風趣幽默的解碼一個個思維的祕密,去批判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誤區,指導我們走向人生正確的方向。下面就選取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思維過程進行講述。

肯德基成功的祕密

有個成功學故事,大意是説:肯德基爺爺65歲開始創業,去推銷自己的炸雞配方,最終在遭受到1009次拒絕後,成功將炸雞配方推銷了出去,從此一舉成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堅持不懈,方可成功。但隨着作者深入而細緻的調查,他了解到:這個故事裏有諸多的疑點,例如,肯德基上校39歲就開始創業了、肯德基上校69歲之前已經有推銷成功的先例。所以,你相信的,不過是一個杜撰出來的傳奇,並不是故事。而在生活中,你又看到過多少這樣的成功學故事,而你看到的這些故事裏,你有沒有質疑過,這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實的?然而,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個故事的後續:29歲的一位年輕律師布朗以200萬的價格購買了肯德基的股權,7年後以2.75億元賣出,比7年前的價格整整翻了137.5倍。我們不由得思考,成功的祕密不在於要迂腐地堅持不懈,而是趁年輕時找到一個有前途的項目,然後把它脱手出去,獲得更大的利益。

公平與不公平

有人説,中國是不公平的,在大學聯考時,少數民族考生總能受到加分優待;有人説,中國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憑藉關係,輕鬆上位比你高的職位;有人説,中國是不公平的,農村人口就是比城市人口貧窮。於是,便有人向國外移民,尋找中國沒有的“公平”.然而,國外是公平的嗎?顯然不是,就拿美國的教育來説,申請美國排名前十的大學,美國人只要在SAT(美國大學聯考)考試中取得2100分(滿分2400分),而我國孩子就要幾乎達到滿分才有可能。所以説,世界沒有一個絕對的公平,你無法讓這個世界變得公平。你在這個世界上,也找不到公平的地方。所有的法律、宗教,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公平,恰恰説明了,世界的.本質就是不公平的,你也無法創造公平。所以,學會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咒罵不公平更重要。你必須自己能夠忍受不公平,並且獲得一種對不公平的免疫力。然後,你才可以快樂的生活下去。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讓我跳出了很多看似很正常,實則是歪理的思維怪圈。它,也讓我我踏破思維的穹廬,推倒束縛自我的思維之牆,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找到改變人生的鑰匙。我相信,這本書會伴隨着我,讓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取得更大的進步。

篇三十一:古典:《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古典:《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這是一本讓我無比興奮地書。 並不是他的精彩內容,他的精巧構思,而是他告訴了我,你走的路是正確,自信的走下走吧! ? 先説説這本書的宣傳的理解。 我最早是在朱若霞的博客裏看到的,但並沒放在心上。後來看到燕子買了這本書,我只是輕輕是翻了一下。而猴子推薦時,我才認真看起來。 這本書的內容很精彩,但是怎麼讓更多的讀者瞭解呢? 名人寫書評,觀眾這樣一看就會心理上認定這是好東西,值得一看。俞敏洪,徐小平,畢淑敏,張德芳,瑪麗蓮都有自己的知名度。喜愛這些名人的讀者,自然會去看這本書。 拆掉思維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書名的吸引,如果活的痛苦,你會去看。如果有思維侷限,你就會去看。中國有多少人想突破自己的,內心都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願望。而思維,又是多麼具有誘惑力的一個書名。 再加上,網站的,課程的配套,最大化了宣傳。 ?我想書跟培訓,是不是配套呢?書中寫的是拆牆,你沒拆掉,沒關係,過來上課,課程中幫你拆掉。 ? 怎樣一步步的拆牆。 ? 插畫的新穎,帶着我翻開了書頁。 ? 安全感的奴隸,説了關於房子,愛情,事業的安全感如何建立。對自己的人生有安全了,才有下文;我們彼此信任了,咱們才有下文嘛。連接的基礎,建立在安全感上,安全感及信任。 ? 讓有趣的生命撲面而來。你有安全感了還不行,必須熱愛生活,你愛生活了,才有下文。 ? 有牆的.根本原因,你的心智模式有問題了。讓你認真拆牆的原理。知道原理才可以更好的行動。 成功學的真偽。心智模式的小應用,看破成功學的詭計,為活出自己的下面工作做好準備。 ? 心智模式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告訴你如果找到一生的事業。 拆牆的工具都拿到了,現在給你看看,你原愛可以這樣活。 ? 你可以這樣活,還不行,還有個癥結沒有解開,你父母的情節,這個包袱得卸掉。 ? 好了,所有的包袱卸掉,我們別害怕什麼,大膽去嘗試吧。 ? 你已經拆完牆了,給自己的人生温暖規劃,成長出自己的樣子。 ? 古典老師就這樣一步步,通過小故事,小案例,小隱喻,猶如親生體驗過一樣,幫我們拆了牆。 ? ? 關於心靈之旅的鏈接 ? 如果你參加過心靈之旅課程,或者別的教練技術課程。你會發現,古典老師行文的思路,就是課程的步步深入。 ? 我非常的驚喜的發現,原來在一年為自己拆過牆。心靈之旅課程就是破除了自己的模式,然後看到更多呀!現在看到古典老師的書,更加認定自己的腳下的路,我可以走的越來越寬的。 ? 這是個極好的複習材料,一本是文字,加上自己親身的體驗,那麼就是完美結合了,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了。 ? ? 書的精彩處 ? 文字的詼諧,整體閲讀輕鬆愉悦,插話的趣味深刻,數據和表格的形象具體。 ? 很多書,很少提及摘錄資料。而本書不但在章末,有資料推薦項。其中的內容不乏列舉更多相關資料。這是一種發散,等於你看你這本書,就進入了一個知識庫,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天地。

篇三十二:1《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2011-1《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文/青狼 有幸學習完了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裏的牆》,一下是感悟和知識點! 第一:做一個敢於冒險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過日子 恐懼就是這樣一個懦夫,當你觸及他的底線,接受事情最壞的結果,然後開始準備和他大幹一場的時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哪裏去了。 第二:從投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和興趣 無趣之人不是無能之人,是無膽之人! 第三:有一個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我們看到的全是自己內心想看到的,有些並非真實的場景。 第四: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的經歷都是傳奇,不是故事。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模仿的。無限接近目標的過程就是成功,並非達到目標 第五:尋找你一生的事業 嘗試是冒險的,不嘗試永遠不直達自己多優秀,也是更大的冒險!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成長成自己的模樣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自己的心智和內心需要的,追求的目標前進,總會無限的接近目標 第八:行動起來,而不是在等待 終究會死,何不做點事情,在過程中迎接那一刻,也許會有別樣的收貨 第九:實現自我 穿越要比等待更早看到光明和本質。 ? 思維太重要了,無法也不能用價值或者稱來衡量,總之受益頗多! ? ?

篇三十三:《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800字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800字

最近利用閒暇時間拜讀了《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此書與以往提升自我修養的書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輸心靈雞湯,而是用一個個故事來闡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淺。書中闡述的內容較多,我從兩方面談談個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觀念禁錮了你的腳步。

自從來到廣西,無論是公司員工還是外來人員都在吵嚷着買房,中國人有種固念,沒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貸買了房省吃儉用的用半生來還。那麼人活着的意義是不是就是揹負一個房子?

在讀此書前,我也有同感,必須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貸,別的都是其次,但在讀此書後我恍然大悟。作者講述了股神巴菲特當年的蟻族生活,他的妻子無條件支持創業,直到他們第一個女兒出生才購買了一套3.5萬美金的住宅,之前他們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開派對的舊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錢投資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產,從職業發展來説,一套房子能消滅一個人的創業激情。當我們有一部分資金時,想的是什麼?是創業還是買房,90%人選擇買房,當有創業思想時,首先想到的是,還是穩定地呆着吧,還有房貸呢。

在工作中我們也同樣被固有思想捆綁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們以前是怎麼做的,而不是這事應有幾種解決方式,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職業生涯不是貼在牆上的,應作為工作計劃來實施。

《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衝擊着傳統的職業生涯觀念,職業規劃可以有20年的夢想,儘量抽象;10年的理想,為自己確立培養自我核心競爭力;5年內達到的目標,細分為3年的職業計劃。作為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我,一直傳統地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劃到底,規劃要細,往往這樣的'規劃很快就不實用了,讀後感.要麼人員離職,要麼人員轉到其他崗位,按着原規劃發展的微乎其微,這樣也不是説職業生涯規劃不做了,做還是要做,就像書中所講,做20年的夢想規劃,10年的理想規劃,保證3年內的規劃保持應有的進度。

員工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總是有種不以為然,總會認為那僅是個理想狀態,我怎麼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嘗試。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作者:張利書

篇三十四:《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續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續

“誰動了我的幸福” “比如這篇《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將的是一個叫做帕霍姆的地主向地主巴什基爾的頭領購買土地,當他問及土地的價格,頭領告訴他:‘我們的價格一直不變:1000盧布……我們以天為單位買地。你一天走多遠,走過的土地都是你的。而價格是一天1000盧布……但有一個條件:如果你不能在當天返回出發地點,你就將白白失去那1000盧布。’ 帕霍姆從第二天早上開始圈地,他努力地往外走,一直到不得不往回走,才發現自己走得太遠了。於是他用盡全力狂奔回來,在最後一瞬間回到了原點,但是卻吐血而死。他的僕人建起那把鐵鍬,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把帕霍姆埋在了裏面。帕霍姆最後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那麼一小塊。” ? “總有人會比你更成功!你總能得到的更多!被社會系統(人的外部系統)接管幸福系統(人的內部系統)的人,像在食物中餓死的無胃人一樣,永遠吃不飽。正如我前面逃到的成功正態分佈,成功從來只是少數人的遊戲。社會先給我們定義‘成功’(一個到達才允許幸福的資格),然後獰笑着讓我們參與一場永遠只有少數人笑、多數人哭的遊戲。社會規定的‘幸福’永遠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 你可以按照社會設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設置好的方式去競爭、設置好的方式去交換,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會設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則,你就徹底廢了。” ? “我們把自己丟了” “從什麼時候,我們的社會系統開始接管我們的幸福?那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在我們沒有把自己弄丟之前。正如故事一開始看到的那樣,我們在很小的時候,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是一體的。我們為了一塊食物放聲哭泣,為了一個擁抱哈哈大笑。父母親也希望我們是那個樣子,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身上的兩套系統非常和睦,我們做的就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就是我們做的。 但是慢慢的,社會我和自我開始分離,因為他們會進入這樣一個社會。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你跑過去告訴媽媽,我得了100分,媽媽很高興地摸摸你的頭,説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媽媽愛你。 第二個月你跑過去,説媽媽我得了50分,媽媽説你還好意思回來?我沒有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 你的自我説:我想要媽媽的愛。 社會我馬上回答:那我就需要考一個好分數。 他們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媽媽愛好分數,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哥哥大學聯考完了,他興沖沖地回家,説我考上清華了!於是親戚們敲鑼打鼓地説真了不起,老早就看出來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大學聯考完了,你興沖沖地回家,説我考上哈佛了!於是親戚們敲鑼打鼓地説真了不起,但是你又繼續解釋這是哈爾濱佛學院。於是大家都奇怪地對你笑説,你爸你媽供你讀書不容易,你要好好學習。 你的自我説:我想要親戚喜歡我。 社會我説:誰讓你不上清華上哈佛,大家都喜歡清華的。 他們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親戚喜歡的是清華,和我沒有什麼關係。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門遇到陌生人遞過去名片:經理。對方説經理您好您好,快請進。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門遇到陌生人遞過去名片:助理。對方説助理你好你好,你先等一下。 你的自我説:我想要受尊重。 你的社會我回答:那就需要去當經理。 他們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是經理受人尊重,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遭遇愛情,你對你的女朋友説,我愛你。她問你有房麼?你説有,她説我好愛你,永遠。 遭遇愛情,你對你的女朋友説,我愛你。她問你有房麼?你説有,租的。她説我很愛你,但是…… 你的自我説:我想要女朋友。 你的社會我回答:那就需要一個房。 他們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女朋友愛我的房子,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終於有一天社會我對自我説:你他媽的怎麼搞的?我們倆一起出去混世界,結果每次都和你沒有什麼關係!不如你不要出來了! 自我於是傷心地回到家裏,發誓再也不出門。 ? 自我於是就這樣慢慢萎縮,社會我也就這樣越長越大。在未來的日子裏,社會我獲得了媽媽的‘愛’、親友的認同、社會的尊重,獲得了女朋友和經歷的名片,但是卻總覺得內心空空的。雖然他擁有很多很多的東西,但是他卻掉了自己的幸福系統,不懂得兑換幸福了。因為他很少獲得過來自自我的禮物:內心的激情、動力、充實與寧靜。 我們很聽話地成長為一羣有腦無心的人,一羣有邏輯沒感情的人,一羣講高度不講尊重的人。我們長成別人要求的樣子,並且以此為榮。 就這樣,我們把自己丟了。” ? 古典(作者)的這個論證很有説服力。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越來越發現社會系統的我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可,把名利這些社會高度吹捧的價值看的越來越高,因而也就和自我越來越疏遠,什麼時候丟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而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這些物質的滿足感嗎?事實上,最開始我們追求這些物質也是為了更開心,更幸福。追求物質是一個獲得幸福的途徑,可是在這路上卻迷失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被路上的風景分散了注意力,竟忘記了自己要去的地方。我想我要多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內心的幸福感。我追逐的不是物質的絕對充裕,而是幸福。否則一切物質都沒有了意義。自然的想起,梁漱溟老先生提到的,人一生的三個任務: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的關係。三者必按照此順序。説的也正是一個由表及裏,由低到高,由物質到精神的人生之路。先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保證接下來處理人的內在問題沒有後顧之憂。 現在很多家庭,在處理第一個任務的時候,要麼不能完成,分道揚鑣;要麼剛剛完成進入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就迷失了方向,忘記了當初的誓言,舍彼此而去。只有那些懂得珍惜,懂得幸福的真正意義、幸福與物質的關係、社會我和自我關係的夫婦才能夠任世事變幻依然扶持到老吧。 ? “花費你的一部分過去,去購買一個未來” “我有一個美國的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個約會原則,在社交場合認識的男孩女孩,拿到對方聯繫方式以後的72小時之內,都不會給對方打電話。因為這被認為是一種尊重。72小時之內,你對對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衝動和激情。但是如果三天以後,你還是情不自禁,那麼就好好投入這段感情吧。 所以説如果你真的想要一個認真的開始,那一定要讓自己等一等,然後再等一次,然後再等一次,最後才真正開始。如果這個開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動你三次,那一定是個早夭的開始。只有那種不可抑制開始的開始,才是有結果的開始;而那種能夠等幾次就沒有了的開始,基本上屬於衝動。 如果你要區分一個開始是愛情還是孽情,是投資還是消費,是職業跳槽還是職業跳樓,要冒險還是冒傻氣,都可以這樣判斷。 總的來説,開始時這麼一個東西,它讓人可以丟下不滿的現狀,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希望中去。但正是因為全新,所以你會損失很多過去。花費你的一部分過去,去購買一個未來,那就是一個開始的價值。” ? “也許正如紀伯倫所説:‘There is a staying in my going, there is a going in my staying.’在每個開始中都有過去,在每個過去中,都有開始。”

篇三十五:《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一

《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一)

(?文章中,有我對親人的誤解和對愛的渴望,這是真實的成長足跡) ? 收到古典的書,很開心。 ? ? 《拆掉思維裏的牆》,古典講述了他的很多觀點。文字裏充滿了熱情和真摯。針對我的親身經歷,我更喜歡他關於孩子與父母如何處理關係的那一段。 ? 他講到他如何令父母失望,又如何令父母接受現在的他。 ? 我的父母是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女孩子應該在某個事業單位安安穩穩地上班,這樣又體面又安定。 ? 我曾回單位上了三個月的`班,是很清閒舒服,我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下班後練瑜伽,學舞蹈。但最終我放棄了他們希望我過的那種生活,還是回到了濟南。他們對我很失望,而他們對我的失望,令我覺得自己無用不孝。 我被這種情緒糾纏了很久,沒有找到出口。 ? ? 開講座,寫專欄,做諮詢,這些分享的快樂和成績,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我不知怎麼能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愛? ? ? 古典的成長經歷啟發了我。 ? ? 父母是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如果你新的路令他們覺得心安了,他們就會開始接納新的你了。 ? ? 祝福我親愛的父母!我希望你們幸福!我愛你們!

篇三十六: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900字

這本書躺在我的kindle裏很久了,顯然它有一個非常吸引眼球的名字,這是當初選擇它的理由。看完之後的感覺是顛覆感強烈,難道我們的思維裏很多固有想法是錯誤的?

你是不是認為結婚前男方必須有房子?沒有婚房的男子沒有什麼前途?

你是不是對現在的工作沒有興趣?

你是不是認為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成功?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想法都是肯定的,那麼我建議你看看這本書,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拆掉這堵“思維的牆”,就是要走出這種思維怪圈,提高心智,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成長為自己本來的樣子,就像有光透進來,照亮真正的自己。

雖然我對書中舉例子説巴菲特、馬化騰沒有買房子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例子不是那麼贊同,因為他只片面得看到了成功的個例,沒有看到還有很多人同樣沒有買房子卻投資失敗、創業失敗的普通大眾,但是我對他提到的心智模式還是很感興趣的。

“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因此,我們很聽話地長成為別人要求的樣子,卻把自己弄丟了。所以要打破這堵牆,要成長,成長為獨特的自己。在如何才能成長為真正的自己的過程中,書中説了幾個關鍵詞,分別為興趣,等待,恐懼。

興趣是成長的前提,要發現自己的興趣。不管是掙錢,還是生活,哪怕是找對象,都要求是個“有趣的人”。有趣之人和無趣之人,差別還是很大的。只有發現興趣,才會開始投入。既然開始投入,就會投入了時間和金錢,就會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越等待,越沒有時間和信心,越沒有時間和信心,就越不敢。這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而最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而不敢去做,或者一直在等待,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恐懼,怕失敗,怕丟人,或者對這件事情本身有所畏懼。因此,我們更要去戰勝恐懼,不然永遠無法成長。

總之,所有的成長路上都會有困難,只能一步一步克服,才能最後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起來,而決定一個人成長的根本原因是這個人的思維方式。

説到這裏,我才明白這本書為啥被定義為成功學書籍。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狀態,那麼請按照書中所教你的,換另外一種方式生活,突破自己,積極樂觀!以上,與大家共勉。

篇三十七: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900字

“拆掉思維裏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一本書,引領一個人,一層層打開禁錮思維的牆,讓我們真實面對是什麼在掌控我們的生活,是什麼可以帶領我們找到出路。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文中講的很多話都很獨特,也很現實,讓我深受啟發。比如,他説,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地方,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視。對於安全感,他説,是要靠給予別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別人的給予。還有時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説的絕對讓你大吃一驚,原來我們認同什麼性格,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這是本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的書,也是告訴你現實原本的摸樣的書。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來這本書表現的,就是鄧爺爺所説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文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敗後遇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工作後的她還是很想讀自己喜歡專業的研究生。那麼今年考還是不考?不考吧,心裏不甘心,考吧,萬一考不上,又浪費很多時間。於是她就在這樣的糾結中過了半年。如果她用糾結的時間來考研,幾乎兩個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這種模式我們稱為“等死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看完這個故事後,我立刻去做了幾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當我完成後內心裏特別的輕鬆,早知道這麼容易,我還擔心些什麼呢。我思維的這堵牆已經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可是隻要我意識到並去行動,一次拆掉一塊磚頭,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現在再去做可能已經不是一個好的開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時候才開始,那麼我想我不可能再開始了。所以我告訴我自己如果我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我不妨試試看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如果説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

還有點印象深刻的是,舉例中的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的對比,很多時候我們對這個事情不敢興趣,是因為我們覺得他沒有價值,所以我們不願意投入。我們整日覺得生活空虛而彷徨,覺得日子無趣而牢騷不斷,抱怨生活沒有樂趣。但是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果。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能帶來快樂。正是因為對事情好奇,投入,生活才豐富多彩,日子才充實美好!

還有對於成功的理解。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社會價值觀所定義的成功已經深入大部分人的內心。可是學過正態分佈的人都明白,成功是個小概率事情,混的太慘也是,大部分人,還是過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如果我們僅僅用社會主流價值觀定義成功,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外界,我們就會把自己陷入一種不可控的焦慮,一種得到前的恐懼,得到後空虛的生活當中。只有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我們才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我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些時候並不是我最輝煌的時刻,而是我為了我的目標默默堅持的時刻。

“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衞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這是《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這個詞。堅守你的夢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篇三十八: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900字

在當下,你認為結婚一定要買房嗎?你認為堅持就一定會成功?你總忍不住與別人比較?你認為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你認為老闆不可以掌控嗎?你認為小人物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是否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是否會經常覺得累?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認為”,或者“我是”,那麼推薦你一本書《拆掉思維的牆》。

本書對於如何解決當前困境追根溯源,提出問題的根源可歸結為思維意識形態,即問來源於人的思維模式,它構成了擋住你走出困境的一面牆,拆掉思維這面牆,就解決了你的問題。對於35歲以下的年輕同事們來説,還不算晚,可以償試改變一下思維模式;對於35歲以上的人來説,思維模式已不可改變,但是學習一下,試着償試改變。

提一下本書當中的一個觀點“買一套房子等於賣掉一個夢想”。面對如此高的房價,擁有一套房子可謂是大多數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許多人都揹負着償貸的巨大壓力。如果你也有此打算,可以參詳一下這本書的觀點。目前大多數人(包括我)的觀點是:如果買房壓力大的話,可以先租房,在經濟能達到輕鬆購房的情況下再買房。然而,房價的攀升不僅會給你造成精神上的壓力,而且你往銀行裏存錢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房價飆升的速度。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與多數人不同的觀點,作者的觀點是不買房也不要把錢存在銀行。那麼把錢投資在什麼地方才不會貶值而且不會有風險呢?那就是投資自己。怎麼樣投資自己呢,作者認為,一是可以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來提升自我,這樣可以增加加薪的機會;二是投資在活動外交上,這樣不僅可以拓寬社交圈子,快速獲得信息,同時可以溝通交流學習他們的優點,這樣通過與優秀的人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三是投資在健康上,俗話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通過多方面的持續投資來提升自我,也許有一天,買房對於你就不是什麼壓力了。

一本書,雖不能讓你徹底改變,但是可以吸收當中的精華,按照書中正確的觀點試着改變一下,故將本書提出供大家分享。

篇三十九: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900字

看到《拆掉思維的牆》這個書名,你可能下意識的認為這又是一本成功學的書籍,可是在讀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有很多的收穫。是什麼一直在影響着我們,不同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不同的解釋,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那麼多的經歷,其實歸根究底原因都很簡單,是我們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模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總在追尋安全感,金錢是為了安全感,愛情也是為了安全感,還不只是這些。可是安全感是什麼?安全感是殺人於無形的工具。如果你想進步,就必須脱離那個讓你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不要説你無慾無求,安於現狀的人只是因為,害怕改變了之後就會失去現在擁有的安寧。我們要怎樣克服這種恐懼呢,恐懼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恐懼事情本身;第二個層次是害怕失去背後的價值;第三個層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懼是你自己覺得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在書中就以演講為例,一個人害怕演講,其實是害怕把演講稿咋,而在他的內心深處,真正害怕的其實是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將演講搞砸的後果。找到最深處的原因,接下來就可以從兩個途徑來克服恐懼,一是給自己足夠的心理暗示,無論是將恐懼埋起來,還是寫成功日記,二是要訓練自己的能力,臨場反應以及知識的內容量等。

心智模式其實是最難突破的,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像一台剛出廠的電腦,乾乾淨淨的後台,可是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我們就主動或者被動的安裝上了很多程序,日復一日的運作讓我們的後台越來越混亂,內存越來越小。

有趣或者無趣,都是我們已經形成而不自知不願意改變也不知道要如何改變的程序,即使當你意識到無趣是病毒,會讓你的系統癱瘓,你也不知道怎樣去清理他。怎樣改變呢?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做一件事情,不要管周圍是什麼樣的,不要去覺得你就應該是什麼樣的,就全身心地投入這件事情,相信你很快就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而不是像你原本覺得的,這應該不是你要的。喬布斯説,唯有投入才能帶來快樂。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我們的心智模式有三種來源,自然世界、概念模式、推論和歸納,發現了嗎,毛主席説我們要抵制本本主義,而一切未經實踐,直接被灌輸致我們的大腦中,以及那些我們推論出來的思維成果,無論對錯,不過都是空中樓閣,如果你信奉他,那麼有些可能會讓你暫時有所進步,而有些則會讓你跌入深淵。我們只不過是有不同的零件所搭建起來的,而且我們的一生都將繼續這個工程,所以我們從來都沒有定型,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被打破的,即使是你自己的心智模式,再好的工程師也總會出點紕漏,打掉重建又有什麼了不起,系統崩潰也不過重裝系統而已,還能讓你跑得更快。最重要的也是最忌諱的一點就是,成功不可複製,千萬不要看別人運行的又快又好就把他的軟件也全安裝到自己的電腦上,每個人電腦中的病毒不同,系統也不一樣,他們的軟件未必能殺死你的病毒,最重要的是要對症下藥。

篇四十: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最近閲讀了《拆掉思維的牆》,讀到了《安全感的奴隸》和《有興趣一族與沒興趣一族》覺得説的比較貼近自己,所以説説自己的感想。

在生活中,我覺得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説的那樣,他們希望有自己的歸屬感,他們希望在某個地方有着屬於自己的安全窩。其實我覺得作者説的那種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的人就是那些安全感的奴隸,他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其實他們不是天生就這樣。每個人生下來其實都是一樣的,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的好奇,對什麼都特別的感興趣,這也是為什麼熊孩子們這麼喜歡問為什麼,但是生長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人們對於處理事情方式的不同。那些保留了對事物熱情與興趣的人變成了有興趣一族,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去探索,因為在他的思維裏覺得世界之大,在哪都是家。而那些失去了對事物熱情與興趣的人則覺得自己在哪都是多餘的,世界之大居然沒有自己的一片安身之地!他們這羣人就渴望着有着自己的安全感,所以理所當然的成了安全感的奴隸,在找到一份安心的工作之後,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他們覺得如果他們努力奮鬥了,確實會收穫更多,但是哪裏又是一方新的天地,那裏什麼都是陌生的。於是因為內心安全感的緣故,他們開始失去奮鬥的動力,他們開始安逸於自己現在的生活,沒有了追求,當然對於生活也就沒有了熱情與興趣。這就是那羣安全感的奴隸,他們也是沒興趣一族。

而作為有興趣一族,他們就對生活很熱情。因為他們沒有所説的安全感,他們不害怕失敗,他們覺得失敗也是一種收穫,和成功同樣值得人欣喜。他們也不安逸於自身的生活,他們有着自己的奮鬥目標,他們不需要那種安全感,他們喜歡並且樂於去冒險。

在這個公司,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幹勁,都有着自己的奮鬥目標。趁着年輕去拼搏這是最常聽見的一句話,但是真的要執行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堅持呢?作為一個新人,在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把自己歸為了安全感的奴隸,但是在身邊人的影響下,逐漸在朝着有興趣一族靠近。確實在這個朝氣蓬勃的年紀,我不應該過着暮氣沉沉的生活。人總要有追求,不然和鹹魚有什麼分別呢?

讀完書的我不能説瞬間煥發新的活力,但是自己的思想在轉變,自己的態度在你改變,自己的目標也更加堅定。失敗一直都是自己害怕的,但也正是嘗試的少,所以經歷的失敗也不多。但是我們這個年紀最該經歷的不就是失敗嗎?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直到功成名就,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頭破血流的時候還在奮力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相信這羣人裏不久也能有着我的加入!

篇四十一: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不知眾位是否有這樣的同感:很多人看書,看完了走腎不走心,讓君總結一番,又沒辦法概述出來,有些人看書,看的很慢,他覺得書裏每一句話對自己都是寶典,讀《拆掉思維的牆》有感1000字。還有些人看書就記住了一段故事,而這些故事將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愛情。另一些人看書,且看且思考,因為他們懂得:讀書雖易,人生不易。

最喜歡《阿甘正傳》裏的一句話: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沒人能知道你以後的路是什麼樣,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如果選擇了,就承擔吧。上課的時候老跟學生們舉例:電影《蜘蛛俠》裏有句經典的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自己選擇,就自己負責吧。

最近看了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的牆》。其實好些年前就聽過這本書了,可謂聲名遠播,如雷貫耳。但一直無緣廬山。剛好有機會看,感覺思如泉湧、心中澎湃不已。頓悟人生,人類真是太偉大了,可以通過寫作來記錄和抒發自己的感情,真是太棒了,人類文明進步也不過如此。

此書,關於職業規劃,關於人生、關於夢想、關於未來。雖然鋪墊很多,也很有看的必要。古典老師想説明些許道理,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世界是我們自己想看到的,我們不想看到的,我們整個大腦系統會自動屏蔽掉,讀後感《讀《拆掉思維的牆》有感1000字》。所以我們會掉入自己或者環境構建的圍牆裏邊。如果不能打破圍牆走出來,那麼我的`人生也許就少了很多精彩。

書裏告訴我們不要盲從,二八法則在這個社會上是普遍存在的。比爾蓋茨能成功,不光靠自己的努力,還有母親和IBM高層的關係以及顯赫的財力支持;巴菲特能成功,也離不開父母背景的支持;李嘉誠能成功,也是因為舅舅能在1950年借給他43萬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試想一下,1950年的43萬什麼概念?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沒有顯赫的家事,雄厚的財力,強大的人脈網絡。那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能力去定計劃,做事情。人生需要一個長遠的目標,這個目標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當路途中有疑惑、有困難的時候,想想目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任何問題只是時間的問題。人生也需要一個個不太長的目標,這些目標要根據自己的狀態去制定,每當達成一個目標,就是對自己自信最大的加持。

這本書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我覺得這本書對我有另一種啟發,讓我會換了一個角度去看待自己,去發現世界,去思考問題。

在換新工作之後,我很高興,因為發現自己對自我不斷有新的探索和體會,或許這也是進步吧。漸漸的能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節奏了,不再為其他人而活着了,有很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學生打交道、跟他們聊天、幫他們解答疑惑、和同事們結伴旅行、自己看看書、踢踢球打打球、學習一直想學的音樂、練練書法等等。我喜歡這樣的狀態,喜歡現在的自己。以前不明白何謂工作?何謂事業?我想現在這種工作的狀態大約是找到了自己的事業了吧。

人生道路上有荊棘,亦有陽光。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畢竟是美好的,只要你願意,全都會為你讓路。

篇四十二:《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剛讀完《拆掉思維的牆》,字裏行間的幽默,透着一種屬於古典的,成長着的生命元氣。我們有太多直線型的思維,成為一堵高大的柏林牆,阻礙着我們與世界進行元氣互換。我們時而豁達,時而木訥,其實是那堵不透風的牆在作怪,它想限制你的思維,讓你永遠也看不到牆外的世界,只能看到牆裏的自己。而你習慣牆裏的生活,潛意識告訴自己,牆裏的生活亦是瀟灑,自顧豁達。

一、安全感不是拿回來的,是給出來的

我們還有太多的人把安全感寄託在別人身上,小時候寄託是父母,成年後寄託是男朋友(女朋友),這一幫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從外界找到的安全感,源於其內心的不自信。我們在試錯的同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總在別處尋找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一味地索取,卻忘了一切都來源於給予。

用原話來拆掉“安全感”這堵牆:

安全感不是拿回來的,是給出來的;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幫助他人減輕痛苦;如果你生活一團糟,你要幫助他人擺脱困境。

拆牆建議:小範圍的冒一冒險,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遠離那些可以製造恐懼的東西,列出來那些您擔心的事情,看看有多少真實發生了,有哪些只是擔心?

做成功日誌,(小狗錢錢裏面有詳述)問自己的兩個觸底反彈問題。

二、讓有趣的生命撲面而來

鏡像自我,我提到過多次。我們眼中看到的萬千事物,皆來源於內心的折射。我們只願意看見我們願意看見的事物,而忽略原本的實物。就像美國電影《靈異第六感》那個孩子説的那樣,“我能看見鬼,但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四處行走”。

生命就好像鏡子一樣,你對着他笑,他也會對你笑,你擁抱他,他也會竭盡全力的擁抱你,活着就應該把人間當天堂。每當有人問我從哪裏來的時候,我就會風趣的回答他,我從地獄來,要往天堂去,正路過人間。陽春白雪,不過是煙花三月。而無趣之人,看什麼,做什麼都是無趣之事,因為他始終相信興趣是培養出來的。真正的有趣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關心與熱愛,一樣都不可活或缺。

如何拆掉這堵牆呢,這本書給了你答案:讓自己完全身在其中,完全投入到當下事物中,專注。

三、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世界

之前文章提到過自證預言,這便是心智模式開啟的狀態。我們往往會活成嘴裏常説的那個樣子。如果想要看到牆外的世界,那一定要四處走走,或者多讀書,否則就難以理解萬千文字組成的詩詞曲賦。

這本書,給我太多觸發,道不盡的言感且先收藏,七年,待續。

篇四十三:關於拆掉思維的牆的讀後感

拆掉成功學能複製的“牆”

近日來,辦公室裏好幾個同事都買了房,有的買了婚房,有的便是條件好了換個大房子,對於我這個剛剛畢業的低薪工作者來説就只有羨慕的份了。大家的討論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其實我們羨慕的人他們也是從無到有,想起近來看的《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裏面第一章正是寫的年輕人買房子成為房奴的問題,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嗎?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急功近利,就想在現在這個年紀得到20年後該有的生活,於是有了沒有房子就沒有安全感,沒辦法結婚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耳熟能詳的雞湯故事,但是這種雞湯喝多了也會讓人消化不良,古典老師當年曾“稀裏糊塗的”進入新東方,年輕有為,視角獨特,這也許就是吸引我成為他的讀者的原因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心思,昇華一下就稱之為“思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思維的侷限性,古典就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變化而變化,不要因為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會因為我們而改變,但是我們的想法和選擇就會導致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成功的人為什麼會成功?單單是因為”堅持“二字嗎?其實不然。你會發現,其實這些成功人士往往比我們更有機會,或者更有想法。然後,他利用自己的這些優勢,再加上自己的這些想法,在加上堅持......其實,你在讀某些心靈雞湯的時候,往往被那些故事的表面所矇蔽了。那個故事只會告訴你,堅持,只要堅持了就一定能夠像這些人一樣。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很多想成功的人在自己的內心裏給自己下一個信念“我要堅持,只要我堅持了,我一定能夠像這些成功的人一樣成功”。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這些成功的人士怎樣的背景,成功並不是偶然的,當你讀了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你這些年的思維都被侷限了。

“拆掉思維裏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打開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裏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為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我們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要對各種思想多點質疑,要找到更多有效的工作方法。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來觀察事物,對同樣的事情,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並會有不同的結論,然後再從整體來把握事物。而我們一般人在觀察思考事物時,常會受制於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得到的看法也可能不是客觀的真實反映。我們要警惕和反思我們的思維模式,要拆掉思維裏的牆,讓眼界更寬更遠。

讀過這本書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消除自己的迷茫和焦慮。

首先,應擺正觀念。每個人皆獨一無二,每個人都不是能通過模仿他人的故事來達到他人的成功的,他背後流淚的、利用的、被利用的、卑微的時候都不知道,而且,説不定他出生時的天氣,人情,温度都會影響他的頭腦,怎麼模仿….因為我們獨一無二,所以所謂的成功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那麼大,我想換一種成功。

第二,知道自己要什麼。別説什麼我要幸福,我要眾生脱離苦海什麼的,太抽象,也不利於目標的實現。另外,書中的一些話讓我頗受啟發,“成功的本義,是越走越近”,在我看來,我的成功是不斷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每天不斷的進步,就是一種幸福,而又因為此成功不可能達成,所以每天對我來講都是幸福的累積。

最後,知道如何實現目標。沒必要做太長,太空的規劃,要做短而落實到每天的計劃,能夠非常具體,明顯地觀察到目標的完成程度,同時,也需要完成目標後給自己獎勵,我一般都是獎勵自己一個牛奶巧克力或者邂逅一首好歌,嘿嘿。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走的路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拆掉成功學能複製的“牆”吧,自己走的路,讓別人説去吧!

如果你已經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發光的方法!

這本書裏面提到了很多現代人的想法與行為,對此進行了一些解析與建議,感覺受益匪淺。

比如,書裏面提到的“心智模式”,每個人的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侷限。以前以為雙贏總是對的,其實不然,這要看是在什麼環境下。如果你想與對方有長遠、持續的合作,這時毫無疑問是選擇雙贏win-win模式了;如果你想直接把對方擊敗,自己上位,那這個時候就要選擇我贏他輸win-lose了;如果你想以退為近,瞄準更長遠的利益,確認這麼做值得之後,那就要考慮我輸他贏lose-win了。所以得知外界環境不同,你要做出的選擇就不同,雙贏不一定總是對的,也沒有哪一種模式總是對的。呵呵!用高中的時候學到的哲學來講就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點談到“是金子總會發光”。很多人內心可能都多多少少有這種想法,其實不是。大浪淘沙,“現在已經不是三顧茅廬的時代,諸葛亮需要博客需要微博需要影響力”呵呵,這是作者的原話。如果你是金子這還不夠,你還要努力提高你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金子。當你被髮掘出來,你要經歷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

如果你已經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發光的方法!

第三點講到了職業規劃的問題,“每個人都要給自己做長遠的職業規劃,並且制定詳細的計劃”。書中對這觀點是不太贊同的,如果這樣,可能會使自己喪失很多機會。就企業的發展來講,一般建議制定最多3年的業務規劃。因為20年後的職業不一定現在有,就像你現在就業的職位,20年前你可能從來沒聽説過。

對一生進行充分規劃永遠都是一個好想法,但一定要記得寫下來的時候要用鉛筆而且手邊還要有塊橡皮。

第四點是我一直以來犯的錯誤,儘管自己好像不是很承認,為了避免以後再犯這樣的錯誤,現在要做深刻的改正,知錯就改。呵呵!“我一旦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我就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吊兒郎當,我會全力以赴”你只有在確定自己有終身熱情的時候才全力以赴嗎?那麼恭喜你,你要加入“不斷換工作”和“永久焦慮”的俱樂部了。事實上,只有你全力以赴,你才能找到工作中的樂趣,找到了樂趣,才會使你愛上你的工作。吊兒郎當是你全力以赴,尋找樂趣和激情的最大障礙!

切記,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尋找樂趣,從而保持激情,熱愛你的工作。

不要等待,要行動

忘記在哪裏看到的這本書,是在大學生成長必備網上,還是在某個人的説説裏?現在早已記不清楚。

當時買下它應該也是誤打誤撞,回想不起來為何要買,可是現在證明買下它是正確的,這本書值得我們所有人閲讀。

古典老師的大學專業是建築,但他卻沒有從事相關的行業,而是陰差陽錯進了新東方,成了講師,而後創辦了新精英,幫助更多的人做職業生涯規劃。

從這本書中,我得到的最主要的信息就是自信,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別人的眼光,打破思維的侷限性,換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也許你會豁然開朗。人們常説:“開心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為啥不開心呢?”總是覺得人們有開心,難過的選擇,為何一定要選擇開心呢?古典老師給了我答案,他説,要做掌握自己情緒的人,不要因為別人的態度而給自己造成情緒上的波動,這樣就把掌控權交到了別人的手中,説的確實不錯。

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這是本書的一個觀點。其實,我並沒有仔細的想過,因為我覺得大多數事情都挺公平的,或許是我有點搞不清楚狀況,但是我很同意古典老師的看法: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垂頭喪氣,而是怎樣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這種不公平。Kaplan——美國教育之父,他是猶太人,在美國遭到歧視,他遭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待遇。面對這種不公平,他沒有放棄,而是開始研究針對SAT的應試辦法,提高分數,讓很多沒有特殊背景的人通過SAT考試得到本該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會,是Kaplan引發了這場“考試革命”,被稱為“教育民主運動”,不得不説Kaplan很厲害,對於公平,我們還需要思考很多東西。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其他人的眼中,真正清楚自己的目的。不要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的夙願,為父母,為朋友眼中的你而活。要做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不張揚,不炫耀,不針鋒相對,不怨天尤人,在探索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為內心中的自己,每天多一些快樂,多擁有一些愛,直到這些愛溢出,觸及那些世界上最陰暗的角落,要想讓別人快樂,首先必須自己快樂。

做內心中的那個自己,不要等待,要行動,要嘗試,因為”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只有深入的瞭解,才可以知道最適合自己的興趣、職業是什,一味的等待只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掌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這些,但這些卻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自身最缺乏的。感謝古典老師呢。

篇四十四:關於拆掉思維的牆的讀後感

近日來,辦公室裏好幾個同事都買了房,有的買了婚房,有的便是條件好了換個大房子,對於我這個剛剛畢業的低薪工作者來説就只有羨慕的份了。大家的討論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其實我們羨慕的人他們也是從無到有,想起近來看的《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裏面第一章正是寫的年輕人買房子成為房奴的問題,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嗎?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急功近利,就想在現在這個年紀得到20年後該有的生活,於是有了沒有房子就沒有安全感,沒辦法結婚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耳熟能詳的雞湯故事,但是這種雞湯喝多了也會讓人消化不良,古典老師當年曾“稀裏糊塗的”進入新東方,年輕有為,視角獨特,這也許就是吸引我成為他的讀者的原因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心思,昇華一下就稱之為“思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思維的侷限性,古典就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變化而變化,不要因為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會因為我們而改變,但是我們的想法和選擇就會導致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成功的人為什麼會成功?單單是因為”堅持“二字嗎?其實不然。你會發現,其實這些成功人士往往比我們更有機會,或者更有想法。然後,他利用自己的這些優勢,再加上自己的這些想法,在加上堅持......其實,你在讀某些心靈雞湯的時候,往往被那些故事的表面所矇蔽了。那個故事只會告訴你,堅持,只要堅持了就一定能夠像這些人一樣。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很多想成功的人在自己的內心裏給自己下一個信念“我要堅持,只要我堅持了,我一定能夠像這些成功的人一樣成功”。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這些成功的人士怎樣的背景,成功並不是偶然的,當你讀了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你這些年的思維都被侷限了。

“拆掉思維裏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打開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裏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為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我們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要對各種思想多點質疑,要找到更多有效的工作方法。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來觀察事物,對同樣的事情,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並會有不同的結論,然後再從整體來把握事物。而我們一般人在觀察思考事物時,常會受制於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得到的看法也可能不是客觀的真實反映。我們要警惕和反思我們的思維模式,要拆掉思維裏的牆,讓眼界更寬更遠。

讀過這本書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消除自己的迷茫和焦慮。

首先,應擺正觀念。每個人皆獨一無二,每個人都不是能通過模仿他人的故事來達到他人的成功的,他背後流淚的、利用的、被利用的、卑微的時候都不知道,而且,説不定他出生時的天氣,人情,温度都會影響他的頭腦,怎麼模仿….因為我們獨一無二,所以所謂的成功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那麼大,我想換一種成功。

第二,知道自己要什麼。別説什麼我要幸福,我要眾生脱離苦海什麼的,太抽象,也不利於目標的實現。另外,書中的一些話讓我頗受啟發,“成功的本義,是越走越近”,在我看來,我的成功是不斷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每天不斷的進步,就是一種幸福,而又因為此成功不可能達成,所以每天對我來講都是幸福的累積。

最後,知道如何實現目標。沒必要做太長,太空的規劃,要做短而落實到每天的計劃,能夠非常具體,明顯地觀察到目標的完成程度,同時,也需要完成目標後給自己獎勵,我一般都是獎勵自己一個牛奶巧克力或者邂逅一首好歌,嘿嘿。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走的路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拆掉成功學能複製的“牆”吧,自己走的路,讓別人説去吧!

篇四十五:關於拆掉思維的牆的讀後感

忘記在哪裏看到的這本書,是在大學生成長必備網上,還是在某個人的説説裏?現在早已記不清楚。

當時買下它應該也是誤打誤撞,回想不起來為何要買,可是現在證明買下它是正確的,這本書值得我們所有人閲讀。

古典老師的大學專業是建築,但他卻沒有從事相關的行業,而是陰差陽錯進了新東方,成了講師,而後創辦了新精英,幫助更多的人做職業生涯規劃。

從這本書中,我得到的最主要的信息就是自信,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別人的眼光,打破思維的侷限性,換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也許你會豁然開朗。人們常説:“開心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為啥不開心呢?”總是覺得人們有開心,難過的選擇,為何一定要選擇開心呢?古典老師給了我答案,他説,要做掌握自己情緒的人,不要因為別人的態度而給自己造成情緒上的波動,這樣就把掌控權交到了別人的手中,説的確實不錯。

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這是本書的一個觀點。其實,我並沒有仔細的想過,因為我覺得大多數事情都挺公平的,或許是我有點搞不清楚狀況,但是我很同意古典老師的看法: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垂頭喪氣,而是怎樣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這種不公平。Kaplan——美國教育之父,他是猶太人,在美國遭到歧視,他遭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待遇。面對這種不公平,他沒有放棄,而是開始研究針對SAT的應試辦法,提高分數,讓很多沒有特殊背景的人通過SAT考試得到本該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會,是Kaplan引發了這場“考試革命”,被稱為“教育民主運動”,不得不説Kaplan很厲害,對於公平,我們還需要思考很多東西。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其他人的眼中,真正清楚自己的目的。不要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的夙願,為父母,為朋友眼中的你而活。要做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不張揚,不炫耀,不針鋒相對,不怨天尤人,在探索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為內心中的自己,每天多一些快樂,多擁有一些愛,直到這些愛溢出,觸及那些世界上最陰暗的角落,要想讓別人快樂,首先必須自己快樂。

做內心中的那個自己,不要等待,要行動,要嘗試,因為”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只有深入的瞭解,才可以知道最適合自己的興趣、職業是什,一味的等待只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掌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這些,但這些卻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自身最缺乏的。感謝古典老師呢。

篇四十六:《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鄭慧慧(CBS)

最近“鄭在前行”推出了好書推薦,我非常喜歡這個模塊,希望未來的微信號能將這個模塊做的更好。

上週推出的是一本勵志書籍《拆掉思維的牆》,在大學期間就曾聽過這本書,一直沒有時間去拜讀,在微信上去欣賞這本書也是頭一回,不禁感慨如今科技讓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方便了。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成長的一章,成長是我,甚至是中心所有小夥伴們都在面對的問題,我們的成長有從校園向職場的身份轉變帶來的成長,有從其他崗位到銀行後台業務處理作業職責轉變帶來的成長,它們讓曾經稚嫩的我們變得穩重成熟,變得嚴謹高效,作為一名在崗的普通員工,我經常問自己成長到底是什麼?他看不到,摸不着,我怎麼知道呢?有一天,組長誇我是個勤奮的人,因為我每次考試總是差一點,但是卻堅持到現在,屢敗屢戰是我一直以來都堅守的!有一天,公司的業務表中我赫然登上第一的寶座,獲得周圍同事羨慕的目光,我的成長伴隨着數據,伴隨着周圍夥伴的讚揚,伴隨着我不懈的努力而發生!

這就是意識中沒有發覺,卻在現實中得到體現的,如何去感悟他們,如何讓正能量成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拆掉思維的牆》真正拆掉的是思維中存在的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可以,我不會這樣自我否定,妄自菲薄的負面情緒,當我們去總是用自己的正能量去面對社會,面對生活,面對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同事,我們用自己的小太陽去温暖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力量,這是拆掉思維的牆之後帶來的',書中有一句話説:我們不能總是漏斗式的愛,而是要溢出的愛!所謂溢出的愛也在強調這個觀點,另外也強調了主觀與客觀,主管能動性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能量,我們的愛應當是主動賦予的,而不應該是被動違心的,我真心的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這個美好世界是這樣的:人們的施捨不是因為乞丐上街乞討而散發的同情心,而是在乞丐年輕的時候我們的愛讓他們有獲得平等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做個自食其力的人。

在災難發生之前就有用於去指正的人,在我們的公司裏就有這樣的員工,我們的每一位組長和培訓師,在我們做業務前就在向我們灌輸嚴謹的思維,讓我們避免差錯!

成長,時刻伴隨着我們,伴隨着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無論是身處職場還是身處社會,我們要用於拆除那堵牆,用於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並且去改正它,讓真正温暖的陽光充滿我們的心靈。

篇四十七: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看完《拆掉思維裏的牆》,我很受感觸。我認為作者正是這個時代中為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或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它將有助你改變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式。推倒束縛自我的思維之牆,就會發現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知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為我提供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進入國中,但我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意味着什麼。後來,我又進入高中,因為只有通過高中三年以後的大學聯考,才可以進入大學,所以我拼命地學習。可是即使進入大學,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也許以前是父母在引導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現在,作為成年人,我必須要鍛鍊自己,讓自己拆掉思維裏的牆,從而不斷超越自己!

作者在這本書裏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閲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及未來的思考。或許會有一些擔憂――對未來的擔憂,但我也會克服它們,自信、快樂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誠然,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生命,我們為何不珍惜?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鐘,換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樣你才會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篇四十八:《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這本書是一位朋友的推薦,一個同事的約定!我是個比較喜歡拖延的,就像小時候週末的作業,我總是得等到週日下午才會去做完!如果太早去做一件事,我總是會不停的修改修改,像小時候寫作文的時候,我總是寫一張撕一張,最後時限到了我才會把文章交上去!這似乎成了習慣,還是要説聲抱歉!

有一段時間很鬱悶,朋友引薦了介紹這本書的高人,我找這位高人談了一次話,發現我一説,他對我的缺點和性格瞭如指掌,我平時也比較喜歡研究自己,但很多東東,我沒有系統的找到更深更底層的原因,覺得他確實很牛!看了這本書,我覺得,還是有原因了!很多的問題,我在這裏重新找到了答案!接下來就寫寫我的一些小小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用,其次給自己留作紀念!

故事一:興趣篇

我:

對於興趣的問題,從小時候我們就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同學錄和個人檔案,也多會提到這一項。每次填“愛好項”,我都是“愛好廣泛,運動聽歌電視廣涉之”!但當填到“特長項”時,我就愣了,最後磨蹭磨蹭寫上“無”!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是基於興趣的,很多時候,我在想那麼多興趣到底哪個是我真正喜歡的呢?我是真有那麼多愛好,還是沒有愛好?

古典説:

興趣就是你以最高級(est)的形式投入到當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當你真正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去事,不管這個事情是多麼簡單卑微,你都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帶着“關愛”,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會發現能力和樂趣接踵而至!

總結:

我沒有真正的愛好,我那個只能算是喜歡!就像愛一個人和喜歡一個人一樣的!喜歡只是因為表面看起來很好,愛一個人是因為你用心去感受和投入!

很多時候,我的那些興趣,只因為聽別人説很好玩,或看別人玩得是那麼開心,躍躍欲試而已!嘗試過後,沒到達想要的結果,熱情就冷卻下來了!而真正的興趣,是你不顧外界,全身心的投入,成功了獲得滿足,不成功獲得智慧,持之以恆的去做的事情!

現在的我,還是很浮躁,處在興趣的初級階段——喜歡,接下來,從喜歡項裏面做更深的投入,開始探尋興趣之旅!

故事二:恐懼篇

我:

A:我很想做好銷售,但是我性格很內向。

B:性格內向,你就改變呀。

A:我也很想改變,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是説説那麼簡單的!

B:説説不行,那你就行動呀。

A:我也想行動,但這麼多,不知道從哪行動!

B:隨便哪開始行動都可以,只要行動了就是改變呀。

A:説是這麼説,但是改變要往好的方向改變,要是變壞了怎麼辦?我得選好方向,再開始!

B:變壞就變壞,反正你現在也不喜歡自己,變了至少有成功的機會呀!

A:我也想,但是……

古典説:

Yesbuter:有一類人,總是口頭承諾,看似什麼都懂,但遲遲不見行動。這種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關在看不見的牢籠中間,我把這類人稱為“yesbuter”!

提升安全感的六種方法,見書p19。

失敗的嘗試,是成功的三分之一!

總結:

大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是真的去做,我們卻膽怯了!因為怕脱離安全圈,因為外面有很多的風險,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安全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第二需求,所以人總是願意呆在原有的環境是很正常的!但在現代社會,一味追求安全和安穩,是對個人和社會又都是不利!安穩,就意味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個人沒有提升,社會無法前進!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害怕的是事情失敗後的應對!但,其實恐懼真的沒什麼,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失敗也只是歷史的一個幻影!做最壞的打算,放棄恐懼,發現原來有些事做起來比看起來容易!

續:

儘管我性格內向,但是這是可以改的!

儘管改變很難,但是隻要我努力,一步一步去規劃,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儘管我不能十全十美的如人所願,但是至少我改變了,我的'生命因為我而不同,我無悔!

故事三:心智篇

我:

你相信星座嗎?在空間裏,經常能看見很多人轉載關於星座的一些文章!我最開始覺得星座學和占卜學很神祕,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是不科學的!因為生成八字相同的,星座相同的,在中國這個物大地博人多的國度,肯定會有相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會一樣麼?肯定不會!因為從小到現在,我遇到三個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的同學,還有一個名字都差不多,但是顯然我們還是有很多方面不同!但是,某些時候,我又覺得星座上説的那些性格特點啦,真的很像,而且觀察自己朋友圈,跟我星座相同的是最多的,還有某幾個星座的人比較多,某些星座的人沒有!所以,很多時候,很納悶?

古典説:

艾森克做了三個實驗:第一個,標本是占星學的兩千名學生,結果這些人的性格特徵與星座性格完全一致;第二個,標本是一千名孩子,結果是性格與星座毫無關係;第三個,標本是成人,對占星學的瞭解程度深淺不一,結果是調查對象很清楚星座對性格的影響,其問卷調查跟占星學很像,相反如果調查對象對占星學沒有了解,問卷結果跟占星學就不那麼一致了。

實驗結論:人們會因為自己對“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會慢慢發展成那樣的性格!簡言之,人們真的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為的人!

心智模式: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我們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和記憶,處理我們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後在我們腦子構建一個自己的世界。

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師,我們給自己搭建一個幻想世界,然後在現實中讓這個幻想慢慢實現!

總結:

在朋友相處過程,也會出現,很多時候只是很無心的説了一句話,結果對方瞭解錯了,導致矛盾!言者無心,聽着有意!我想這個也是因為心智模式的不同!

在銷售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溝通,因為我們總是按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客户的意思,按自己想表達的去表達!

每個人有自己的模式,我想古典老師所説的世界模式就是經驗模式,每個人用經驗築就一個模式,形成程序,當新的初始條件輸入,就會按模式進行,輸出結果!

記得看過朋友的一條狀態,至今還記憶猶新: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只是越來越成為自己!

現在的自己,是過去的自己築就的!未來的自己,是現在的自己可以去創造的!

有些時候,我會教育我弟我妹,但教育完之後,我發現我其實是教育自己,講給自己聽的!

你們也可以,自己體會一下,自己每天講的話,是不是很大部分是講給自己聽的呢?

故事四:選擇篇

我:

人經常會面臨各式各樣的選擇,我經常會害怕選擇?為什麼呢?因為選擇後面有一種結果,人總是期待更好的結果。時間是一根單行線,沒有辦法掉頭,對於每件事我們都有隻有一次的選擇!那如何做最好的選擇?

哲學界有一個故事,關於如何找到最大最好的麥穗,相信大家都有聽説過,我就不重複了!古典老師,做了新的詮釋!

第一次,柏拉圖在一開始就做了選擇,等到後面看到更大的沒有辦法採摘了。走出麥田,蘇格拉底告訴他,這種選擇叫做“後悔”!

第二次,柏拉圖吸取經驗,覺得總有更好的,最後隨便摘了一顆。走出麥田,蘇格拉底告訴他,這種選擇叫做“錯過”!

那到底怎樣的選擇是正確的呢?

古典:

最佳決策模式:採用數學方法,將三分之一作為標本,不做任何選擇,只做統計,估計最優值。在後面三分之二中,一旦超過這個數值,馬上作出選擇!這樣的選擇是最科學,也是最合理的!

面對職業、愛情、機會的誘惑,你往往第一次“後悔”,第二次“後退”,但是你永遠不能後退。

着急選擇的後悔模式和總在等待的錯過模式,都會讓你不可避免地陷入“後來”模式,在未來為自己的決策後悔。打破這種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時間尋找內心的基準線,然後等到目標出現,馬上出手!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燈。你永遠只能看到你所在之處的一百米處,一百米開外的地方到底怎麼樣,你並不清楚。在你視野範圍之內的,你需要精細的計劃;在你聽説的範圍之內,你需要大方向的規劃;而在那些你連聽都沒聽到過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總結:

最佳決策模式,我覺得某些時候,俗一點,也就是我們的經驗判斷!基於前面的經驗,做適合自己的選擇!經常説要善於總結過去,其實就是對過去做分析,剔除壞的,選擇好的,有一個標準,在後來的類似問題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決策模式,有更多的數據,給到的結果也更加理性!

簡言之,選擇過程就是:多行動(產生初始標本),多總結(尋找基準線),再行動(目標出現),做出選擇!

故事太多,簡單分享一些理論和感悟吧。

v沉沒成本模式:

現象:買衣服只因為逛了很久的街。真相:因為逛了很久,勉強買一件,結果往往不是自己中意的!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浪費了金錢!時間是沉默沉沒成本,衣服錢是追加成本!由於害怕損失,所以繼續投入,到後面損失卻更大。這就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沉沒成本模式!

原因:害怕損失!人對損失的感受比獲得的感受強烈約四倍。(嘗試在內心體會一下,如果我借你100,還你102的快樂;和我借你100,只還你98的噁心感)

跳出方法:不要根據過去投入做判斷,要根據其未來價值做決定!如果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羣星。切記:不要為了一個水杯約束你真正有的價值!

v漂泊者和航行者:

航行者,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去哪裏,他知道自己將要在哪裏停靠,在什麼地方補給,與什麼樣的水手。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將要經歷的危險。他們也沒有十全把握,但他們是專注夢想的航手,你可以從他們的眼中看到這一切,航行者有一雙堅定、安靜的眼睛!航行者一直在接近目標!

漂泊者,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哪裏,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就來到這個海上。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出海,但是由於不知道想去哪裏,所以他們逃避一切有風暴的地方。他們的眼光閃爍,總在訊砸化工危險的信號——他們也是躲避危險的高手,這是他們的生存本例那個,最快地嗅到危險的味道,然後逃往安全的地方。漂泊者一直在逃避恐懼!

我想,漂泊者這是我以前最最真實的寫照,很有感觸,所以摘抄下來,提醒自己。現實生活中,我發現,很多人老是會迷茫,這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航向,自己的目標!大的、小的,長的、短的,自己沒有,那就跟一個好的船長(偶像或信任的人),否則會很容易迷失在大海上。

v受害者和掌握者:

受害者:習慣將快樂和痛苦放在別人手上,有的時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時候是朋友同事,還有的時候是過去的自己。表現:週六又加班,該死的老闆!生意不好做,該死的市場,老是不景氣!成績差,都是過去的基礎沒打好!受害者,遇到一點點的不如意,就歸結於他人、歸結於過去,逃避自己的責任!給了就開心,不給就抱怨!最大的收穫:發泄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最大的損失:覺得失落、絕望、無奈、無助、無力感。

掌握者:不管怎樣,都要論證,我是可以負全責的,只要我願意,我會有更好的選擇!表現:加班真好,又可以學一些新的東西!生意不好沒關係,別人也一樣,調整一下試試!成績差沒事,説明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超越自己就好了!掌握者,善於總結失敗,總是在尋求方法,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去行動!最大的收穫: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些,有動力去再嘗試。最大的損失:很有壓力,面子問題。

上面是自己對自己的掌控,下面説説人與人之間的掌控吧!

以前,其實我很討厭“掌控”兩個字,因為覺得每個人生而平等,有自己的自由,不應該被支配、被掌握,很討厭那種喜歡去掌握別人的人。從小到大,我喜歡當個普通的同學,不想去競選什麼班幹部。在我家,我媽是掌握者,我爸過得很悠閒,看得很開,我小時候很喜歡我爸,一度我覺得我爸是受害者。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我錯了,我爸是幸福的,我媽才是受害者。她要操心的事很多,事情處理得好很少有人看得到,處理得不好就有很大的外界壓力!所以,現在我開始理解,掌握者其實是有很大壓力的,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承擔的責任也很大。掌握者,喜歡掌控,一方面確實是為了實現他們的野心和目標,但是他們同時為此付出了很多,更多的這個世界有一幫人太迷茫,需要被掌控!有得必有失,掌控者辛苦,但是有實現目標的滿足感;被掌控者輕鬆,但是要受支配!

v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死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

案例:小麗糾結要不要給一個大客户打電話。如果打了,擔心人家覺得自己公司比較小,對自己印象減分。不打,這個客户肯定沒下文。更痛苦的是,自己為這個事頭痛了一星期,開始失眠,對家人發脾氣,面對客户越來越沒信心!

等待成本:肯定拿不到單,身心俱疲,影響自己其他業務。

穿越成本:有可能拿不到單,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實在不成功、集中精力應付新的單子。

把這些列出來,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目前小麗要做的就是打電話!等待只會耗費精力,沒有結果。穿越不一定成功,但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説不定還有成功!

一旦陷入等死模式,最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穿越過去。因為等待的成本遠遠高於你穿越的成本。

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是有的,慣犯了!我經常因為害怕拒絕,不敢跟進客户,總是在想,等等,等我想好一切的可能再打,但越等越沒自信!最後,實在不行,在經理的催促下,撥出去,結果無人接聽!一場鬧劇!但是當自己撥完那個電話之後,就輕鬆了!再次重新撥打,也沒那種恐懼了!不行動,肯定死,行動了,還有成功的機率!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後記:

很喜歡古典老師,真的是被迷上了!人真的是有場的,不同的人,場是不同的,同一句話對不同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我算是找到了一位知己吧!因為學物理的緣故,總是會去追求真理,但是在人的社會裏,很多東西是沒有真理可言的!開始明白,為什麼得一知己難已!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同一時間、同一地方,能形成一種共鳴真的很不容易!我以前信奉五湖四海皆朋友,後來我發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後來,我發現一開始的知己也會變成不是知己的陌生人!人與人就是一種遇見與被遇見的關係吧,遇見了就珍惜相處溝通的機會吧!

篇四十九:《拆掉思維裏的牆》的讀書筆記

《拆掉思維裏的牆》的讀書筆記600字

最近在開始看一本書,書名是《拆掉思維裏的牆》,一個只有幾面之緣的朋友推薦的。目前我剛好看完整個書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就忍不住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其中列舉的故事:巴菲特結婚前,讓蘇珊自己決定怎麼支配他們的積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購房,另一個是創業。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買房子,這樣做顯得更穩妥。因為創業的風險很高,有太多的不可預見性。而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前者,所以現在的生活和大多數房奴一樣悲慘。當我們在面臨培訓學習、人際交流、跳槽等機遇的問題往往力不從心。導致我們的個人能力、關係圈、升遷機會等遠不及他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創業者都像股神巴菲特一樣是成功的。但是購房作為一種穩妥了方式,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一個安定的居所,一個温馨的家。但是有沒有想過就是這樣一個安定的居所,把我們侷限在了這個狹小的地方,失去了與整個世界的`親密;就是這樣一個家,沒有親密愛人,關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是在尋求一個依靠,得到我們想要的安全感。特別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類似的行為舉止值得我們深思。諸如裏以第一次加強戀愛的安全感、結婚來獲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來鞏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終的結果是怎樣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賴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緊握的沙子......。

所以從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安全感不是別人能給與的,而是自己給與自己的。不要被面紗矇住了我們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