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蘇東坡傳》有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59K

讀《蘇東坡傳》有感多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1

沉淪也罷,豁達也好,每個人都應尋覓生活中的“東坡”。——題記

當代詩人顧城這樣評論蘇東坡:“炎涼變月影,興亡催潮升,吹渡八萬裏,總是大江風”。在作家林語堂的眼中,蘇軾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國古代文壇當之無愧、頗受愛戴的霸主。他的詩詞文章,剛猛激烈,自然深遠,有“春鳥秋蟲之聲”。他的偉名之所以被千千萬萬位中國人所銘記在心,不僅僅因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於他在苦難之中始終擁有豁達、超然的情懷。

蘇東坡一直以來都被捲入到政治的漩渦之中,貶謫的悲哀,顛沛的困頓,好似春季四處飄蕩的柳絮,從未過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終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風走完他一生。他厭惡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所以超然、豁達、淳樸的品質薈萃於蘇東坡一身。他隨時隨地吟詩作賦,甚至敢於批判並揭露當今朝政的烏煙瘴氣 ,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不計所招來的後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與他的文化瑰寶化作永恆,至今仍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

因為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們被迫貶出京師。在輾轉遷謫之中,他經歷了黃州時期的困苦磨難,卻仍然堅守樂天的情懷,那期間,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國詩詞文化的江流中淌過。

在黃州,蘇軾乾脆超然物外,不問政治,過起了安適恬靜的田園生活。那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時光,太陽洋洋地揉着惺忪的雙眼,白雲在蒼穹中悠悠地飄蕩。他手持鏽跡斑斑的鋤頭、穿着衣衫襤褸的農服在東坡上種菜,“草盛豆苗稀”,但臉上洋溢着笑容,還吟誦着自己時不時詩興大發的詞賦,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噗通”一聲愜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釀濁酒,環視着自己經營的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為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嶺南。這次到海南島,以身體的折磨加之於老人身上,這才是苦難。面對“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的痛苦與折磨,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卻不許他失去人生的快樂。蘇東坡曾對他弟弟説:“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那種醇美、成熟的人生態度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神往!

面對繁重的學業和喘不過氣來的分秒必爭的校園生活,我何嘗不是那個精神、肉體遭受折磨的“蘇東坡”!各科老師佈置的作業接踵而來,課間本是娛樂放鬆的黃金時段,可教室裏卻出奇的靜,放眼望去,同學們則齊刷刷地埋頭苦幹。一次次競賽考試如一場場風暴席捲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靈深處盡情地肆虐着;但我還來不及歎惋療傷,老師們馬上預告説下一場風暴已經形成,即將席捲而來……

嗚呼!每當遭受這樣的際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現蘇東坡的灑脱形象。於是我趁着清風明月夜,走上操場,面向四野,高聲朗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他年誰與作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讀着讀着,心境豁然開朗,樂觀自信油然而生。於是乎,我邁着輕快的腳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暢入眠,再次迎接旭日東昇。

感謝你,蘇東坡,是你教會了我在逆境磨難中保有樂觀豁達之心!困難算什麼,正如東坡先生詩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磨難,輕裝上陣,衝過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2

在20xx年寒假到來之前,我拿到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細細讀來,甚為林語堂先生的才氣所歎服,對蘇東坡這個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蘇東坡為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樂天知命。蘇東坡的詩文更是冠絕天下,流傳至今。對蘇東坡的稱頌,已經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華麗辭藻,也無法表達出我對蘇東坡的崇拜,當然亦因我沒有出眾文采,優美的文筆,所以不再狗尾續貂。今天,我想説些其他的想法。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從《蘇東坡傳》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們歷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東西——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高中對王安石變法的介紹,是在歷史教材選修①《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講述了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意義。也正是因為王安石變法所發揮的積極意義,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面臨嚴重社會危機、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從理財、軍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收復了一些失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在變法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況,加上嚴重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變法的堅強後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最終變法失敗。

在《蘇東坡傳》中,我沒有想到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消極影響會這麼嚴重,林語堂先生在這本書中通篇講述的都是這次歷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書中説:“宋朝國力之消弱,始之實行新法以防“私人資本之剝削”,藉此以謀“人民”之利益,而有一個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對國運為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了。”這樣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當權把宋朝給葬送了一樣。當然書中還説到:“王安石在熱衷於自己的那套社會改革新法之下,自然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將倡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張,永遠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點或者説缺陷,他變法不為個人私利,只想要讓國家富強,想把北宋朝發展成漢唐盛世一樣。夢想很美好,現實也很骨感。王安石變法中,聽不進任何一點的反對意見,把反對改革的官員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罷免,或降職。只任用支持變法的人,甚至用謊言糊弄皇帝,粉飾太平,任用的這些官員並不是真正的支持變法,只是為了謀取私利,中飽私囊,變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後新法被廢除,變法失敗。

我們評價變法,不應該從一時的得失,變法者的命運如何,也不應該用我們今人的價值觀來評價。而應該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來評價,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我認為這場變法有功有過,整體上講,變法是積極意義大些。但只是評價為功大於過或者過大於功,都太過於簡單了。

研究歷史,研究變法,更主要是的是要從吸取經驗,吸取智慧,為我們今天的國家建設提供借鑑。王安石變法中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值得借鑑。但王安石在變法中所表現出的剛愎自用,不肯聽一點反對意見和任人唯從的性格,對改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王安石變法搞的民怨沸騰,民不聊生,這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變法需要從實際出發,量才使用,用人得當。綜上所述,一次變法,需要改革的領導者既要有大局意識,超前意識、全盤意識,又需要在改革中要注意維護人民羣眾利益,真正的從人民利益出發,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變法的勝利。

以上僅是我對王安石變法的一點看法,和書中所述有着不同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斧正。

讀《蘇東坡傳》有感3

我讀蘇東坡,並不是讀他的悲天憫人、他的詩詞書畫、他的幽默詼諧,而是讀他豁達的情懷。——題記

“以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這就是蘇東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學天賦,但他的天賦不僅僅拘限於詩歌,還有詞、散文、書法、繪畫等。他的豁達——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蘇東坡曾對其弟子由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由此觀之,蘇東坡豁達情懷可見一斑。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都過得很快樂,無所憂戚,好似一陣清風拂過。而他豁達的情懷刻在他飽滿的精神豐碑上,終將不朽。

蘇東坡交友廣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蘇東坡死的時候,有人曾冒着殺身之禍為蘇東坡送葬,其中還包括百姓、書生、歌女等。蘇東坡生性放蕩不羈,與黃庭堅、秦觀、王詵、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們會聚一堂,在宣紙上展示自己的飄逸才華,放飛自身的文采。蘇東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羨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領悟到,友誼十分寶貴,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結交更多的朋友。蘇東坡不正是因為他豁達的情懷,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誼嗎?

在黃州的安適田園生活是他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他厭惡宦海的兇險,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蘇軾手持鋤頭、戴着斗笠在東坡上種菜,臉上洋溢着笑容,還哼唱着自己寫的小曲,好不自在!抬望眼眸,蘇軾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濁酒,環視着自己經營的“東坡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為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蘇東坡在政治的風暴中,被政敵貶到海南島,那時還是一個窮乏荒涼的孤島。但是,蘇東坡並沒有氣餒,他以“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樂觀地看待生活的困難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種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卻依然樂天達觀,忘懷得失。面對蘇東坡的遭遇和態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單元測驗數學考了92分,上課都無精打采,深陷一片悲傷與茫然中,對我內心打擊很深。而後我又轉念仔細一想:我並沒有考多差呀!這只是一場測驗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緊,必將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覺得那時的我擁有了蘇東坡的豁達,能夠積極地看待問題了。

豁達——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養,相信我也能做到。聚會娛樂應當謙讓他人,生活學習更需忍人忍事。當別人指出我的錯誤時,更要接受建議,並立即改正。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超然的豁達,化作縷縷輕煙,始終縈繞着這本《蘇東坡傳》。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豁達不經意間撲面而來,襲捲我的身心,令我受益無窮。

讀《蘇東坡傳》有感4

“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着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閲此書,東坡先生彷彿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為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説“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後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慾。他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持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着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為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為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才可以讓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為。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為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於極高的個人修養的沉澱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儘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自己心態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於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説,他因為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籤,把骨縫裏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説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誇耀自己的創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着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為屬於“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業,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後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因為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温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羣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5

暑假裏讀完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感觸頗深。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把人物 、個性 、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我讀起來輕鬆愉快,越看越想看,讓我對東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態度。

在這裏,我主要講人不講詩,因為東坡先生的詩書數不勝數,並有他的詩具有當年赴考過長江三峽水流的氣勢。蘇東坡的真名叫蘇軾,雖文章聞名天下,可仕途卻歷盡艱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舊保持着樂觀的天性。就像在“烏台詩案”中被冤枉、貶職,他仍在逆境中表現出樂觀向上的精神。這不正是“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最完美的詮釋嗎?

在書中,作者林語堂更是巧妙地寫出了東坡先生識大體、顧大局的長遠胸懷。當蘇東坡悠閒地游完變幻莫測的廬山後,由衷感慨地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其中詩裏有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更寫出了一個哲理。由於人們身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面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脱主觀成見。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話説得好“當局者迷嘛!”

書中最讓我感觸的,還有他那一顆純潔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劉景文剛有成就,卻在兩年後一命嗚呼。蘇軾覺得他命運坎坷,遭遇不公,便為他寫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名句。蘇軾不僅自己樂觀,還勉勵他人也要堅持不懈,積極向上。有一次,林語堂的一個作家朋友在寫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靈感。他就寫了信給他。信中寫到“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不肯放棄才是你的姿態,別忘了你還有個朋友。信中還運用了東坡先生給他的朋友寫的名句。林語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啟發,完成了第一個報刊文章。

書中説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貶惠州之時,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著名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他所修建,“蘇堤春曉”已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為此今年暑假爸爸媽媽還特地帶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讓我近距離領略了西湖的神韻之美。這讓我更覺得東坡先生真是偉大,一生漂泊還到處都留下他創作的詩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一個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千古傳誦的詩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東坡先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今後我在生活、學習、為人處世中也要向東坡先生那樣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用寬廣的胸懷去對待他人。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塑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蘇軾,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閲讀!

讀《蘇東坡傳》有感6

讀蘇東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實,待人真誠,追求真理。他不偽裝,也不妥協。在詭譎多變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雖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卻一直主宰着自己的靈魂和良知。他備受打擊,九死一生,但真誠依然,胸中跳動的仍是那顆赤子之心。問世間,有幾人可比?

也正因為他的真,他方能創作出那麼多的美來。他的灑脱遒勁的書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無懈可擊的政論,他的豪邁奔放的詞章……他就像一個藝術的寶庫,藴藏着數不勝數的寶藏。

看過許多傳記,或產生嚮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還有一個人能像蘇東坡這樣,引發我這樣複雜的感情。當然有崇敬、有嚮往,但是更多的卻是感受到他的可親,可愛,而且,一個古人,第一次就那麼久地那麼深地走進了我的內心深處。也正因此,極喜歡林語堂先生的這段話“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不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 鎰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不敢説我瞭解他,但是,通過讀他的詩文,通過林語堂先生的介紹,我得以走近他,並試着去揣摩他的內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淚,我扼腕歎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頭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這位偉人相比。才華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較的就是性情和為人處事的原則。我越發覺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海南,無論是當官還是為民,他的心裏都裝着蒼生,他為百姓殫精竭慮,卻處處受打擊,遭陷害,而他卻依然故我。他的確是“不合時宜”啊!和那些見風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適於做官,在如此惡濁的官場中,他能夠保住性命,沒英年早逝,實屬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見容於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隱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佔上風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處,都竭力為民請命,救百姓於困厄。這種精神常讓我有淚欲流。如果換做是我,不用説屢次,一次都足以讓我心灰意懶吧。或者我會改變自己,去隨波逐流,也未可知。蘇軾,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峯。

在心胸上,我也從蘇軾身上,看到自己的狹隘。他對於拼命往死裏整自己的政敵章惇能夠真誠寬宥,讓我極為震動。我以前是喜歡魯迅的那句話的,對於自己的敵人,死也不寬恕。我當然沒有敵人,但是,遇事時缺少豁達之心,愛較真,認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氣衝斗牛,會記仇。從蘇軾身上,我看到了寬容的魅力。做人理應如此啊。一個懷着怨氣生活的人,會快樂嗎?一個心懷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態去做事嗎?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定**》,一直貼在案頭。或者説,一直在心靈深處置頂。失意時,恐懼時,落魄時,抑鬱時……吟誦幾遍,頓覺一股豪氣漸漸盈繞於胸。於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穩,也更多了一點灑脱。

讀《蘇東坡傳》有感7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飄於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託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閒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語堂先生説: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歎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着實是難得的才幹,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為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一直把着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望,醉意中的苦悶,最後都化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願,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説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風生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變化,讓他成為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

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温厚,並沒有絲毫尖酸刻薄。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淨後,都轉變為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閒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痛苦為過往雲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淨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為人坦蕩,處處為百姓着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負,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並非真正瞭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也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尊敬的。

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於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為不朽的佳話。

讀《蘇東坡傳》有感8

餘秋雨貼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橫跨歐亞版塊,探微究深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風雨閣,陽關塞外悽迷紛飛的風雪,收歸於他的《文化苦旅》。其間,他特意從書裏挖出一塊空白,盛放啟迪他的林氏《蘇東坡傳》,與深思之後感知到的,蘇軾身後醇和而圓熟的生命形態與厚重從容的文化面貌。

動容之餘,心生好奇,遂取《蘇東坡傳》,細細讀來,念罷擲筆,我沉默而滿足。

我向早已溘然長逝的大師深深致敬。林語堂先生本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毫不費力,着實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同時,又秉承着對蘇軾這位大文豪的一派熱忱與景仰,為其筆耕不輟,以一隻燦然生花的妙筆,行文腔調詼諧輕鬆,一字一句又壓得端莊肅穆,使整本書並不流於富豔輕浮,也不過分地板正迂腐,將蘇東坡本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得更添風起雲湧,頓生心生望洋興歎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經非常全面了,少時才華橫溢,得到當時文壇泰斗歐陽修刮目相看,以至於因福得禍,科舉中屈居第二。慷慨陳詞,直言不諱,鍼砭時弊,非但沒有被“察納雅言”,反而觸怒新近,囿於囹圄之間幾陷於死也,眾友力挽狂瀾,免其一死,而後,又屢屢捲入雲譎波詭的政壇時局,一邊流離着為生計奔走,一邊自得其樂地縱情逍遙,一直到客死異鄉。

生命的終了,是一抔黃土,三兩悽悽哀哀的啼哭,幾縷悠悠盪盪的青煙繚繞不絕。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終究難逃生死兩個大字,不過,能用他晚年最傾心的五柳先生的詩去歌詠他的一生,也堪稱圓滿,蘇軾若泉下有知,定會歡喜異常,取酒醉飲。

筆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纖薄的紙張上暈染出一個黑黑的圓點。這是篇讀後感,這樣有讀無感,寥寥幾筆,猝然結尾,顯然不行,無形中令人覺得態度敷衍而輕慢。

我輕輕地撥開記憶,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有一句庸常的話可用以描摹,“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正如蘇轍點評,“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轍真是太瞭解他的哥哥了。蘇軾的文章如此渾然天成,他的筆端如此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觀火鍼砭時弊。毫不誇張,蘇軾悠遊地握住了一個時代的文脈。小人在濃稠綿密的黑暗恨得牙癢癢,眼發紅,瘋狂地想鞭撻摧毀他的靈魂。即使蘇軾並沒有很主動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詩名早已讓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註定了他人生的並不樂觀的走向。

這同時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縱容小人為所欲為,而讓懷揣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沒,被吞噬。古中華文化脈絡中缺乏明辨真與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漸顯露,一呼而天下應和,雲集景從,然而沒有自我辨別的前提,文字就變成相互攻伐的利刃,傷得人體無完膚,着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東坡僥倖得雪,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歸正傳從細微處看,蘇軾被一代又一代樸實的人銘記。其偉大之處,恰恰不在於他的偉大,——當然他遭的罪都是源於為民請命——而是他的真實,可愛,可親。

他是如此鮮活的在十丈紅塵裏摸爬滾打,卻不是擺在神壇上慈孝温文的聖人。東坡嘗過戰慄的滋味,欽差奉旨前來提他時,他棲棲惶惶,藏匿於屋裏不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對家人的安危憂心忡忡,幾欲投江以解當前困境。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於每個人能從中窺探到曾經狼狽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誕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學不會沉默,蘇軾恰算是其中拔尖兒的。記得滿城風雨的“烏台詩”案,潑得他滿身髒水,拉得他鋃鐺入獄,身心俱疲。然剛踏出牢獄,酒香濃郁,穿巷而來,他頓時忘乎所以,揮毫潑墨“畢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塞翁失馬”“曹操竊祿”的暗諷,辛辣更勝往昔!直教人血氣上湧,仰天大笑,不愧是蘇東坡!

蘇軾固執並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層的生命自信,雖自嘲曰“無藥可救”,竊以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無為,日復一日生活軌道,拋棄慾望的追求,唾棄名利的纏繞,從而獲得個體的獨立,逃離人生的困境,縱使塵滿面,鬢如霜,也能同歲月一起悠悠變老,同生命並肩走到白頭。

,念蘇詩,高唱赤壁賦,追溯時間洶湧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詞句的濃郁芬芳剎那間馨香滿懷,東坡巉巉矗立,雲深沾衣,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蘇東坡傳》有感9

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東坡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峯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

比之於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一生都在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繫百姓,為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俗更為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為了解決農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地人讀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採藥,為海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於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為農時安於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為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於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一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任務。蘇東坡做的菜餚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一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過現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東坡,不管朝廷怎麼貶都貶不倒他,因為不管在哪裏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瞬即逝,一切經歷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麼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該趁着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2、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説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國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3、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

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説曾經還創造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闋《念奴嬌.赤壁懷古》光耀千年,世人讚歎。每每讀到蘇東坡的詩詞文章,總是歎息不已,感歎天賦奇才,唯有仰望。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才知道原來並非完全如此,蘇東坡除了天賦異秉,更有過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輝煌的文學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蘇東坡從小聰明絕頂,可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秉賦穎異而在學習上有所鬆懈,還是像普通人一樣認真讀書,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努力許多。

古時,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必須熟讀經史詩文至能背誦,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而蘇東坡不僅熟讀背誦,還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後,對那本書的理解要比僅僅閲讀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當蘇東坡向皇帝進諫或替皇上草擬聖旨之際,或書寫詩詞文章之時,就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不會茫無頭緒。而且蘇東坡還利用抄寫經史之時練習書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資聰穎、家學淵源如蘇東坡,尚且如此努力,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穫。國小時,我在陳嶽叔叔處學國學,陳嶽叔叔要求每課必須背誦,期末時進行統一考試。同學媽媽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説我遺傳了父母的好記性,其實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課都會很認真地反覆誦讀課文,直至出口成誦,爛熟於心,期末考試前還要把一學期的課文全部集中背誦一次,所以決不只是因為遺傳的好記性。背書的時候的確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詞,晦澀的詩句,都會花去我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很好地鍛鍊了我的記憶能力,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古典文學恆久悠遠的魅力所在。

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極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對鳥類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經過兩週的艱苦練習才能學會飛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認真才能化繭成蝶,展翅翱翔。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還記得郎平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提到:“女排隊員們或許會不斷老去,但一代代傳承下的女排精神卻是亙古不變的。”聽到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蘇軾。

蘇軾的精神也是亙古不變的。

在許多國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蘇軾早已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歷史人物,而是中國化的一個象徵。人們永遠不會遺忘那個高唱着“大江東去”的才子,那個“江海寄餘生”的雅士以及那個“醉笑陪公三萬場”的狂生。蘇軾在詩詞書畫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任何一個人墨客都無法企及的。他是華夏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點。

蘇軾愛笑。似乎讀完整個《蘇東坡傳》,都不曾看到過蘇軾痛哭流涕的場面。即使被貶,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時候有些惆悵、有些慌張,他從不曾落下一滴淚。被貶了,他“老夫聊發少年狂”,歡笑遊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從家裏出接待使者;中秋佳節無法團圓,他也揮毫一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樂觀是蘇軾生命的主旋律,為他的人生奏響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壯歌。

蘇軾豁達。正所謂“生活吻我以痛,我必報之以歌”,蘇軾一生歷盡千辛萬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煩惱隨即拋於腦後。他寫詩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似乎這一切的榮華或是落魄與他毫不相關。面對舟客的發難,他毫不在意,甚至還勸慰客人不要在意時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嘯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燒筍餉春耕”他不是隱士,卻如同隱士般超脱出物質的拘束,漫遊於精神的海洋。

蘇軾有思想。在最悽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斷地思索着人生的意義,思索着自己的過去、現在、將。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顆閃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們看到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最大的成就,也莫過於此。

然而,這位愛笑、豁達、有思想的天才卻因為各種打擊早生了華髮,在歸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沒有太白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沒有杜少陵憂國憂民的沉鬱悲壯。他不曾遭遇戰亂,不曾眼見河破碎,卻因政治上的排擠鬱郁終身。學家、史學家不曾封給他“詩仙”“詩聖”的名號,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樣權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這是讀書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這些在蘇軾眼裏,都是過眼雲煙。他只是輕輕端起茶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着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閲此書,東坡先生彷彿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為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説“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後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慾。他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持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着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為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為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才可以讓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為。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為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於極高的個人修養的沉澱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儘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自己心態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於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説,他因為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籤,把骨縫裏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説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誇耀自己的創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着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為屬於“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業,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後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因為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温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羣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還記得郎平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提到:“女排隊員們或許會不斷老去,但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女排精神卻是亙古不變的。”聽到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蘇軾。

蘇軾的精神也是亙古不變的。

在許多國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蘇軾早已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歷史人物,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人們永遠不會遺忘那個高唱着“大江東去”的才子,那個“江海寄餘生”的雅士以及那個“醉笑陪公三萬場”的狂生。蘇軾在詩詞書畫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文人墨客都無法企及的。他是華夏文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點。

蘇軾愛笑。似乎讀完整個《蘇東坡傳》,都不曾看到過蘇軾痛哭流涕的場面。即使被貶,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時候有些惆悵、有些慌張,他從不曾落下一滴淚。被貶了,他“老夫聊發少年狂”,歡笑遊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從家裏出來接待使者;中秋佳節無法團圓,他也揮毫一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樂觀是蘇軾生命的主旋律,為他的人生奏響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壯歌。

蘇軾豁達。正所謂“生活吻我以痛,我必報之以歌”,蘇軾一生歷盡千辛萬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煩惱隨即拋於腦後。他寫詩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似乎這一切的榮華或是落魄與他毫不相關。面對舟客的發難,他毫不在意,甚至還勸慰客人不要在意時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嘯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燒筍餉春耕”.他不是隱士,卻如同隱士般超脱出物質的拘束,漫遊於精神的海洋。

蘇軾有思想。在最悽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斷地思索着人生的意義,思索着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顆閃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們看到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最大的成就,也莫過於此。

然而,這位愛笑、豁達、有思想的天才卻因為各種打擊早生了華髮,在歸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沒有太白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沒有杜少陵憂國憂民的沉鬱悲壯。他不曾遭遇戰亂,不曾眼見山河破碎,卻因政治上的排擠鬱郁終身。文學家、史學家不曾封給他“詩仙”“詩聖”的名號,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樣權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這是讀書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這些在蘇軾眼裏,都是過眼雲煙。他只是輕輕端起茶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雖則現在的電子書既方便攜帶又便宜、書本之多可謂任選不惱,我仍然固執地鍾情於紙質書籍,就為手中的一縷墨香。當然,也是為了讀到精妙之處可以在書本夾縫中寫上當時的隨想。看電子書則沒有了這種趣味,如同隔靴搔癢,難以盡興。

我是去年八月份買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因為要查很多資料。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不瞭解的典故或人物要問度娘,都不記得用多長時間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澤去美國遊學觀光,這本書是帶着的。可是永澤讀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靜心閲讀的書。

回國以後的某一天早晨,永澤在背誦暑假作業中的古詩文。讀到《記承天寺夜遊》時,我順勢翻出《蘇東坡傳》中記載蘇軾寫下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蘇軾夜不成寐,因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共賞如水月色,心境無比寧靜欣悦。永澤專注地看,一頁頁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經喜歡上它啦!之後,我們母子輪流閲讀。經常因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們會相邀共賞。要麼哈哈大笑,擊掌叫好!要麼搖頭晃腦,感歎一番!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在林語堂看來,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又是一個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一個元氣淋漓富有生機、多才多藝多姿多彩的人!

跟隨《蘇東坡傳》,我們看到一個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心懷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樸、灑脱爽朗的可愛可敬的曠古奇才。也看到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飲酒成癖的美食家;一隻處於政壇風暴中的海燕;一個庸妄官僚的仇敵、保民抗暴的勇士!一個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無邊的至情至性之人。

蘇軾確有奇才,文章寫得實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時候舉箸不下,臣僕們便知道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他擬了約八百道聖旨,每道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信手拈來,輕鬆完成,毫不費力。蘇東坡去世後,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職位,此人對自己的文才自視甚高,他問當年伺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看到此處不僅令人撫掌大笑。

蘇軾一生為官,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關心國事,勤政愛民。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生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變法後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中,他隻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他畢生都在為老百姓的安樂奔走,不顧個人安危。蘇東坡敬重朋友範鎮,説他“雖不學佛而達佛理”。蘇東坡不也如此,踐行善念而非空談佛法。林語堂説“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令人敬重欽佩!

蘇軾性情疏闊、為人曠達,不諳俗務,待人接物遠沒有他的賢內助髮妻王弗來得精明。每當蘇軾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後,就跟丈夫説這是個投機取巧之人,你幹嘛浪費口舌跟他講那麼多話。蘇軾説,哦,是嗎?竟渾然不覺。真是一派天真爛漫,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很傻很天真!

蘇軾為最愛的人、事物可以寫下最美的詩篇。他和弟弟蘇轍書信往來,與好友詩詞相和,無不美妙絕倫。他可以讚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他懷念亡妻:“……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寫詩詞只為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得其樂。而這些有感而發、自然流露出來的詩文竟為他留下千古美名。

蘇軾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錯綜複雜的北宋政局中,作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蘇軾成為新黨圍攻的目標,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難——“烏台詩案”。他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降職,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為生性倔強,富有捷才,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儘管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負在一次次貶降中受到打擊。因此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時候,他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對飲,竹風詩韻,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認為“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時候竟寫出水準最高的好文章。在這期間,他貢獻給天下人四篇絕世妙文: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我們上文提到的《記承天寺夜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他在黃州開荒種地,把這塊五十畝貧地取名為“東坡”,並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請賓客。與之並稱“蘇黃米蔡”的大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認識的蘇東坡。 此時的蘇東坡無比愜意。他脱去長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農民沒有兩樣。可以為孩子們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裏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而歡欣雀躍!孩童般率性本真,可愛極了。

他夜遊赤壁,忽生懷古之感。他是如此喜愛月夜。常常與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小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聞簫動情,望月傷懷。這段時間他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年少氣盛,更多的是曠達超逸。每讀至此,着實令人心生羨慕!

被愛妾王朝雲嘲笑“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大學士還是個美食大家。他為後世貢獻了一道著名美食:東坡肉。這是他在黃州的另一個研究成果。蘇東坡喜愛飲酒,作畫之前必需飲酒。不僅如此,他還釀酒。寫總結,記錄釀酒過程,《東坡酒經》便是學術論文。 蘇東坡還研究茶道。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對烹茶的水温還有研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實在是個很有趣、對生活無比熱愛之人啊!

蘇東坡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學高才,為人處事不拘泥俗套,他鍼砭時弊,亢言直論,不顧後果;他感受敏鋭,隨時隨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頤迂腐不近人情;他結識一生至交高僧佛印,與其參禪論道,嬉笑怒罵,優哉遊哉。蘇東坡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有李白曠逸超凡的氣概,有杜甫執著堅守的忠義,還有白居易窮達融通的從容,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悠然情懷。”

説不完的蘇東坡,品不完的《蘇東坡傳》。

永澤還沒看完這本書,我沒催他。與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圇吞棗,我更願意他了解蘇東坡,喜愛蘇東坡,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藝術天才,品味他留給後世美妙絕倫的詩文字畫。學習他的沖天朝氣,瀟灑神韻和灑脱不俗的胸襟。

蘇東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因此他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他光風霽月,如清風一陣,呼嘯而來,拂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