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61K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品多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一

《初心》是台灣女作家張曉風所著的散文集,我是在心情沉鬱的時候隨意翻開看看,看着看着一顆沉重的心卻不自禁地輕鬆起來。書中所述一切不過是生活中的瑣事小情,讀起來卻情致盎然。

張曉風讚賞那些有“神氣”的小生意人。

她説:“一個城,住不住得下去,不在市長大人好不好,不在議員先生夠不夠格,而在生意人,特別是小生意人夠不夠神氣。”什麼是“神氣”?我想是一股發自骨子裏的自信從容、不卑不亢、不急不燥。

香港餐廳門口的一個裁縫,牌子上寫道“貴客交來物件/如有任何損失/各安天命”,張曉風一看這話就説:“中國香港這城可以住,因為有個如此富有禪意的流動洋裁師傅。”是呀看慣了“敬請原諒”的禮貌疏離,“概不負責”的官僚霸道。我品來咂去,只覺這“各安天命”四字太妙,配上那“不疾不徐地踩縫紉機”的景象,真覺得這個裁縫師傅是製衣界的掃地僧了。

前天晚上我在小區的一家賣豆漿餛飩煎餅果子的小店,點了一杯紫米豆漿。不料店員卻説:“豆漿我們可以送你一杯,但不賣—&mdas()h;因為已經是温的了。”我當時和張曉風一樣,也油然生出此城可居的感慨。

張曉風的筆下有温婉動人的情感。

她説“愛一個人,原來就只是在冰箱裏為他留意只蘋果,並且等他歸來。”你看,愛情不是人人可以擁有的麼?前兩天聽歌,聽到“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覺得分外耳熟。突然想起張曉風不是也説:“我們總是聚少離多,如兩岸”嗎?只是那歌聽起來全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迷茫憂傷,可張曉風卻説“縱然被河道鑿開,對峙,卻不曾分離。”可見,張曉風理想的愛情是獨立自主且富煙火氣的。

“詩是一種情緣,該碰上的時候就會碰上,一花一葉,一蝶一浪,都可以輕啟某一扇神祕的們。”這是張曉風在《嬌女篇》裏寫的一段話。嬌女自然指的是她的女兒晴晴,晴晴的童言稚語在媽媽眼中就是詩呢。這我也有同感,我還記得三歲的女兒指着窗外的大樹説:“冬天來了,樹葉都掉光了,大樹説,沒有了頭髮,我還怎麼做大樹呢?”那一刻我的驚喜真的和文中的張曉風如出一轍。

張曉風是不是女性主義者?這我不確定。查了她的簡歷也未有結果,但她文中時常流露出對女子的同情卻是實實在在的,比如《鞦韆上的女子》《有些女孩,吟了不該吟的詩》《麗人行》等。只是她的同情和憤慨都不鋒利,卻有看透世事的洞然。

有人説,張曉風的散文“亦秀亦豪”“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誠然如此。

她説:“每朵小白花都是白晝的遺民,堅持着前朝的顏色。”

她説:“最精緻最恣縱的聊天應該是讀書。或清茶一盞邀來莊子,或花間置酒單挑李白。”

她説:“把鹹蛋和清粥並列,自有無限田園佳趣。但如果放它在茄汁明蝦或北京烤鴨旁邊,它立刻變得什麼都不是了,恰如草莽布衣,一入廟堂便生機斫盡。”……

讀完《初心》,我不求能像張曉風一樣妙筆生花,只願能像她一樣從瑣事小情裏享受生活的“種。種可愛”……

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篇二

我曾經認為只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寫出感人肺腑的文章。讀了張曉風散文集後,我發現我錯了。因為,我發現,張曉風對於生活的獨到見解,同樣也是能感人肺腑的真切言語。

生活就像一條魚,是經不起挑剔的。真正會品的人,會生活的人,才能從魚那嫩白的肉質中品出香甜,品到幸福。但一些在魚身上挑刺的人,因為怕魚刺咔住喉嚨,就不願意去品嚐魚肉的人,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無法品到生活的甜美與多姿。

我永遠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只有對生活心存熱愛,用自己澎湃的熱血去澆灌生活的人,生活才會給予他們幸福與快樂!

生活,總是需要多種多樣的喜歡,若你的心中永遠對生活充滿了怨恨與不滿,那豈不無趣?它就像是一個杯子,若你用中藥將它盛滿,那它必定是苦澀的。真正甜的水,是需要你在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中,品到自己的喜歡與快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熱愛生活!

春天的山徑,夏日的永晝,秋風的芒草,冬天的陽光。生活,總能在細小之中,得到幸福與快樂。生活的完美是需要你的充實想象,才會更加充滿韻味!

――於無聲中聽大音!

――於無形中見功底!

――於點滴中現情趣!

――於細微處見真情!

有對生活充滿了熱愛,生活才會更有韻味。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張曉風對於生活的獨到見解,使《張曉風散文集》這篇文章體現出了其中的韻味。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三

説實話我對散文集這種書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我偏愛小説帶來的新鮮刺激,散文我也沒接觸過多少。

應教師的要求,我和媽媽去購買了一本《張曉風散文集》。得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對景物,心理等的描述真是無微不至且恰到好處,普通人難以做到她那樣的語句優美,彷彿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從《到山中去》這篇文章中聞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氣息。

那種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此刻的文字越來越浮誇了,總能看見許多新詞新用法時代在提高。但在這樣躁動的中國文壇裏,已難以看到張曉風這樣的古典氣息,一種浪漫。或許是她超乎常人的細膩與深度才能寫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詞好句建築起的風花雪月,看似優美,毫無意義。只是為了賣弄自我的那一點點的文采。這樣不是在污辱文字嗎?!所以這就是我喜歡她的一點,她不會讓我覺得她故弄玄虛。

看完整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從內心裏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觀察與思考,配合她精準的描述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學習的。作為一名國中生,我的意境還遠遠不夠。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後,我才懂得這一點。

夜晚,臨睡前,端起一本書,關掉了愛聽的流行音樂。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種在現代化城市裏感受不到的質樸,從她字裏行間裏對情,愛,樹,山,人的敍述中體現。浮躁而疲憊的心竟在看書時變得清爽暢快,這想來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樣形容,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涼與温暖我都能感受,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給我一抹觸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薰陶着,那裏有無限的可能,天馬行空。

唯有一個美字能形容這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被細雨滋潤,同時又被陽光包圍,燦爛而悲傷地開滿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筆尖的旋轉下都是順理成章的。

我會一向追隨着,抵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