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人間》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96K

《在人間》讀後感多篇

在人間讀後感 篇一

難得的新年休假,卻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不能出門,那麼,就自覺遵守規定,不出門、不串門,好好的待在家裏,這也讓自己有了更多靜下來的時間去細細品味一本書的精華。

就像高爾基説的那樣:“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光明和有意義。”所以,在每一章節中大部分的敍述都是他悲慘的童年,可是,他都挺過來了,也沒有與他共事的人們同流合污,正是那些書籍拯救了他,陪伴了六年的打工生涯、六年的屈辱生活,使高爾基“上大學”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基礎。

在如今的美好生活中,我們不用體會到像高爾基那樣悲慘的童年,新的時代給予了我們新的幸福生活,讓我們抓住幸福的每一瞬間,去感受愛,去傳遞愛,讓愛温暖世界的每一角落,去照亮那些黑暗,去掃除那些陰霾。

高爾基《在人間》讀後感 篇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原蘇聯作家高爾基所説的一句話。暑假裏,我閲讀了他寫的《在人間》,書中的廖沙使我受益匪淺。

《在人間》描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少年時代外出謀生的苦難經歷。主人公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離開了撫養他長大的外婆,外出獨立謀生。他當過皮鞋店和聖像作坊的學徒,輪船上當過洗碗工,還在當繪圖師的表舅家裏當過幫工。他歷經坎坷,飽受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讀書激發了阿廖沙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主人公懷着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

在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寫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的黑暗和“小市民”風氣的盛行。阿廖沙周圍的人民都在做一些下流的事情,打架鬥毆、互相捉弄取笑、甚至偷東西、喝酒成為了他們的習慣,阿廖沙正是生活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生存。但他卻並不受壞境的影響,依然做一個正直的人。

阿廖沙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堅強、勇敢、正直,熱愛書籍,樂於幫助他人,不受別人惡習的影響。

書籍,是使阿廖沙堅定的做一個正直人的主要原因。高爾基説:“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東西,都要歸功於書籍。”“書籍是我的心靈和智慧受到鼓舞,幫助我從生活的泥沼中爬了出來。如果沒有書籍,我會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憋死。”

由此,可見書籍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所以,我們多讀書,可以使我們的精神不再空虛,可是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讀了《在人間》一書,使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了書籍的重要性,我們要學習阿廖沙中大全正直、堅強、樂觀以及愛讀書的品質,那將使我們終身受益。

《在人間》讀後感 篇三

汪老先生那一篇《衚衕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寫照,那麼樸實的語言,卻留下無窮韻味。是感慨?是懷舊?深深的文化氣息瀰漫在圖書館一隅。

離開浩如煙海的小説區,在散文專區的架子上搜尋。

終於,這個灼熱的夏日,我還有幸品讀了他的《人間草木》。

餘秋雨的散文多少有了商業的氣息,易中天的三國只品出自己的味道,韓寒郭敬明忙碌着展現80後個性。俗世匆匆,讀書,本應該是一種享受。

汪老先生這本集子,並不是一本純粹的花草鎖記,細品,他的筆墨下描繪的一草一木帶着盎然詩意,真可謂悠悠人間草木情!

他的散文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爐火純青來形容並不為過。他的散文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題材,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瀰漫着文人的情調。

其中的一篇《昆明的雨》詠道: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最後一句是我的摯愛。

抹着温潤光澤的修長葉子,沁着花香的連珠花朵,木香花在絲絲細雨中柔情纏綿。纏綿中又不覺嬌柔,品茗,或斟酒,人間的閒逸之情淋漓盡致。

又如《花園》中寫道,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於這點。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魯迅的《百草園》意趣豐富,汪老先生這篇則是鄉情四溢,咂摸幾遍更是意韻無限……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鄉土氣息撲鼻而來,展現的淳樸魅力並非在紙上褪了色。

再如《夏天》中“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

真的是婉約唯美,頗有深情。

《山丹丹》、《枸杞》、《槐花》那幾篇,生活中淳樸的細節被藝術之筆披上了美的華衣。

讀一本好書當然需要幽雅的氛圍,且聽風吟,且聞雨露,且潤甘霖。

悠悠人間草木情,恰似一杯清茗賞沉浮,道盡世間滄桑幾多愁。

《在人間》讀後感 篇四

暑假裏,閒得讓人發悶,天又熱得讓人發昏,隨手拿起了剛買的《在人間》,靜下心來,慢慢地進入書中時,竟如感覺到了一股清涼,一縷清風。

這是前蘇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寫的自傳,小説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閲讀大量書籍。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着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我過着苦惱寂寞的生活,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才能把一切痛苦忘掉。”

是呀,高爾基5歲時就流落人間,在“新潮鞋店”當了一個國小徒。有一次,他被沸水燙傷了,還住進了醫院裏。後來他又去了姨婆家做僕人,被他們呼來喚去,但他沒有忘記讀書,他看姨婆剩下來的畫報,看完後又在上面寫字。看到高爾基爺爺這種好學的精神真使人感動。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

而我們呢,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爸爸、媽媽無論怎麼忙也會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呵護我們,老師們耐心地教我們讀書、寫字、作數學題。他們甚至都小心翼翼地,生怕給我們太多壓力,生怕我們幼小的心靈得不到健康成長,我們的快樂可是當年的高爾基所能想像的?而我們還是總想着玩,哪會想到要好好看書?

“一個人能夠識字唸書,這是多麼幸福呀!”

他對幸福的要求就是這樣的簡單!他對讀書是如此的執着!他因為不堪忍受屈辱,逃到了一艘船上做洗碗工。在船上,船員們對他很不錯,還借他書看。可船主不讓看,他只好又換工作……在不停換工作的同時,高爾基也在努力地讀書,他有一次眼睛受了傷,3天3夜被蒙上眼睛,第一次感到失明的痛苦。可是他並不氣餒,又去了喀山,想進大學學習,高爾基多麼堅強,多麼喜愛讀書啊!我們沒有生活的壓力,有着優越的學習條件,但我們總感覺學習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是他們對我們的要求,因此我們感覺有理由討厭學習,我們不理解幸福是什麼,我們也沒有人生信念、追求。

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

高爾基做到了,他是一個堅強的人,偉大的人!他在逆境中站了起來!大量的閲讀擴展了他的視野,生活的磨難讓他成長,磨礪出他堅強的品質。正相反,我們的條件太好了,我們已沒有了太多的進取心,沒有了太多的意志力,變得不思進取,我們不要為環境所屈服,被軟化,讓我們熱愛讀書吧,將來做一個像高爾基那樣的人!

我摩挲着這本書,深深地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