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6K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心得體會

《了不起的蓋茨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剛剛完成。美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一躍超過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大強國,出現經濟空前繁盛的景象,全國各地一派欣欣向榮,小汽車、電燈、電話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覺得不會再打仗了,是時候盡情享樂了,年輕的一代更是覺得進入了一個歡樂絢麗的新時代,他們開始放棄傳統的道德標準,信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整日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經濟的繁榮代價是社會的世風日下。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小説的背景被設定在現代化的美國社會中上階層的白人圈內,通過尼克的敍述展開。尼克出生於美國中西部,後來到美國紐約學習經營股票生意,並想以此發財。他住在長島,與故事的主人公蓋茨比為鄰,並與之交上了朋友。蓋茨比原名蓋茨,和尼克一樣也來自中西部,他出身貧苦,但雄心勃勃,後因販賣私酒而暴富。他經常在家舉辦大型豪華聚會,大宴賓客,以顯示其闊綽,目的是為了吸引五年前的戀人黛西並贏回她的芳心。五年前在蓋茨比服兵役時黛西曾是他的戀人,在蓋茨比去海外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利慾薰心嫁給了出身於富豪家庭的紈絝子弟湯姆·布坎南。然而物慾和肉慾的滿足並沒能填補黛西精神上的空虛與貧乏。在尼克的幫助下,與蓋茨比重逢後好像又舊情復燃。但黛西已不是原來的黛西,她不再是蓋茨比想象中的純情女孩,而是一個愚蠢、自私、庸俗、美麗的軀殼。蓋茨比的美麗舊夢終於被打碎了,但他還在做最後的掙扎,仍對黛西抱有一絲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悽慘可悲的結局。後來黛西在一次酒後駕駛蓋茨比的車時軋死了湯姆的情婦,卻與湯姆一道密謀並殘忍地嫁禍於蓋茨比,導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闖入蓋茨比家中並開槍打死了蓋茨比,然後自殺身亡,使蓋茨比最終徹底成為自私而殘忍的黛西的犧牲品。

仔細翻閲這本書,我們不難發現每個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或醜陋的,或剛正的,或執着的,或委曲求全的等等。

蓋茨比是一個追逐美國夢的年輕人,早期美國夢意味着: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而在一戰結束後美國夢卻在悄悄變味,其背後的動力成了對財富的渴求。蓋茨比為了能得到心愛的姑娘不惜鋌而走險販賣私酒以此獲得鉅額財富,從此開始整日笙歌豔舞,沒日沒夜的在心愛的姑娘黛西附近宴請賓客只為引起黛西的注意,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周幽王為博妃子褒姒一笑而點燃烽火台的事。由此可見,在當時經濟蓬勃發展的美國,拜金主義與攀比之風空前繁盛着:社會各階層的人不擇手段賺錢,有錢人花錢如流水、窮人貸款消費盲目攀比。於是經濟越發呈現繁榮的景象,殊不知這虛假的繁榮最終導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並最終引發二戰。

女主人公黛西也是人性墮落的代表。黛西身為交際花每日晚上都有軍人來自己家中參加宴會,而黛西跟隨蓋茨比的原因則是因為蓋茨比欺騙她説他很有錢,隨後蓋茨比離開之後黛西便立馬開始尋找新的歸宿,有錢有勢的湯姆成了他的丈夫,而帶到多年之後蓋茨比腰纏滿貫的回來的時候,黛西又決定跟隨蓋茨比,後來黛西撞死了人,湯姆獻計利用蓋茨比對黛西的愛嫁禍於蓋茨比,黛西又從了湯姆。黛西如一棵牆頭草一般左右搖擺着,哪一方對自己有便跟隨哪一方。這也反映了當時美國女性拜金的普遍心態,用美貌博得男人的愛,用金錢衡量包括愛的一切事物,生活不加檢點、奢靡腐敗,以玩樂作為活着的目標,將男性視為自己的錢包,也就是説,她們追逐愛情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金錢。

湯姆則是花心男人與不擇手段的典型代表,湯姆在與黛西結婚後不久便找到了一個情婦,兩人祕密交往數年,等到蓋茨比回來要帶走黛西的時候卻又緊緊抓住黛西不放,這可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佔有慾與面子而已。但故事最後黛西竟然陰差陽錯撞死了湯姆的情婦,湯姆立馬裝作完全不認識情婦的樣子,還幫助黛西出謀劃策嫁禍蓋茨比,最終蓋茨比被殺死,而這兩人馬上遠走高飛消失不見,連蓋茨比的葬禮都未參加。湯姆成為那個時期上流社會男性的典型代表,用錢來處理一切事物,在外面花天酒地,四處尋找情婦,並帶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心態,在自私心膨脹到極點的時候可以幹出殺人一類的事,人性竟至於墮落到如此地步!

故事中很多其他的小配角也反映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湯姆情婦的丈夫代表着美國的無產階級窮人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任富人擺佈;蓋茨比的父親則在兒子死後,為兒子擁有如此大的房子與如此多的財產而驕傲,似乎忘了兒子已經死去這一事件:沃爾夫山姆在蓋茨比生前只想着蓋茨比的錢,在蓋茨比死後裝聾作啞……讓人感到當時美國社會的冷漠與自私。

敍述者尼克則是一個旁觀者,他不是這人格墮落中的一員,他以他的視角講述了這發生在美國最繁華的東部的故事,故事的最後,尼克看清了東部的鬼影重重,世態炎涼,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路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菲茨傑拉德在憑藉其另一本小説《人間天堂》出名時還不滿24歲,菲茨傑拉德一夜之間成為了美國文壇一顆耀眼的新星。一個星期後,他與澤爾達在紐約結了婚。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年輕,迷人,擁有金錢和名望,是一對令人豔羨的金童玉女。他們活躍於紐約的社交界,縱情地享受愛情、年輕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歡樂,過着夜夜笙歌、觥籌交錯的生活,後來又長年在歐洲居住。但由於講究排場,揮霍無度,他們的生活漸漸捉襟見肘。澤爾達因精神病多次發作被送進精神病院,菲茨傑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惡習。1940年12月21日,菲茨傑拉德因為心臟病突發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

這真的是莫大的諷刺。菲茨傑拉德曾經這樣形容歐美的三個國家:法國是一片土地,英國是一個民族,而美國是一顆赤子之心。世界各地的人都懷抱着一顆赤子之心來到美國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美國夢,但到了最後無非是追逐更多的金錢罷了,在這經濟繁榮卻充滿功利的社會中慢慢迷失自我。所以,黯然神傷的故事總是發生在最為絢麗的時代。

喜歡《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歡看着蓋茨比站在海邊遙望黛西家碼頭上的綠燈,喜歡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歡那種驚奇和熱切;喜歡蓋茨比豪宅上徹夜不明的燈光,和從花園裏隨風飄至的音樂和笑聲,那樣聲色犬馬,醉生夢死。以及蓋茨比躲在這一切繁華背後的孤獨和被壓抑的慾望。喜歡死後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歡看着那輛來自另一個世界盡頭的汽車來到豪宅門口,卻沒有發現美好的宴會早已散場。也喜歡書中的語言、隱喻、講故事的方式,和精緻卻縝密的結構。只有在反覆閲讀之後,你才會發現原來書中的每個人不僅豐滿、獨立,而且在無形之中又被歸攏在情節的網羅裏,成為情節的一部分。

當我翻完《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最後一頁我發現,在愛情面前,蓋茨比永遠是在等待,從他發現在碼頭盡頭黛茜的倩影還有她身後的那盞綠色的燈開始,他就陷入了堅毅但痛苦的守望,雖然這種守望在許多時候對於看似很聰明的人來説,簡直是愚不可及。當我們面對一個滿眼只有金錢但卻當着你的面柔情的説愛你的女孩該如何應對呢?更恐怖是,她並沒有逢場作戲,她真誠的眼神讓你無法迴避你那什麼也沒有的錢包時候,也許我們抱以迴應的只能是尷尬的猜測與沉默了。但蓋茨比卻堅定的意識到,她是愛他的,只是他沒有錢。於是,蓋茨比的悲劇也就此開始上演。菲茨傑拉德也偉大的令我們有無數話需要表達卻也只好閉緊嘴巴,看着蓋茨比無可挽回的漸漸的倒在了後來他自己建造愛情幻想花園的後院中。

準確的説,我們應該討厭的並不是那個物質主義女孩黛茜,與她對世態的冷漠與玩世不恭一起,她選擇了生活的安逸與平淡,儘管她不一定是達到了她選擇的初衷。有人説菲茨傑拉德向我們昭示了美國“爵士時代”充滿泡沫般的浮華現實中的幻像,然而我卻似乎只看到了蓋茨比在他那盛大的派對中,在那絢爛燈火照耀下的觥籌交錯中,在那無數富豪和耀眼明星互不相識的假惺惺的暢談中,緊張的向着大海方向湧動與生命逆流反叛的衝動,一股永遠等待的衝動,因為黛茜就在無視他已經飛黃騰達的歲月的不遠的地方,與人談論着在丈夫有了情人之後的關於把世界看穿的真理。每天,蓋茨比都會在大海的邊緣向着這種等待發抖,不管夜色有多麼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離他多麼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後那閃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恆的孤獨。

最終,只有蓋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理解了他的等待。也許,應該説菲茨傑拉德理解了人羣中的等待。雖然菲茨傑拉德隨後也把這種等待拋諸腦後,墜入不可遏制的失敗中,他終究沒有辦法化解掉等待那難言的孤苦與焦慮。但當蓋茨比荒唐的被手槍打死的一刻,他筆下的尼克傷感坐在了蓋茨比無數次去過的海灘上緬懷着那個久遠的,未知的世界。他理解了蓋茨比第一次認出了黛茜的碼頭後那奇妙的驚訝,也明白了蓋茨比之後在藍色草坪上等待黛茜靠岸的所有舉動,更重要的是,在他無限的悵惘中,蓋茨比的夢也已經飄散,在依稀的人聲鼎沸的幻覺中,只有蓋茨比消逝於這個混沌的世界,留下的是逆水行舟後的倒退,還有他鎮定而緊張的等待愛情與夢幻的孩子一樣的眼神。

尼克還回想起了青年時代那令人激動的返鄉的火車。我們有理由懷疑,蓋茨比並沒有在漫長的等待中回家,但那黃昏中聚集在幽暗車站上純真的問候與相互依戀,還有寒冬的黑夜裏向奔馳的火車兩邊遠方無限伸展的所有歸鄉人的雪,就在蓋茨比死後似乎可以讓包括菲茨傑拉德在內的我們意識是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遺憾的是,雖然我們全部都聽見了“嚴寒的黑夜裏雪車的鈴聲”,也都看見過“聖誕冬青花環被窗內的燈火映在雪地上的影子”,但是在經過了許多年後,我們不會把它們與黛茜的碼頭後那令人心醉的綠色聯繫起來,對蓋茨比和我們來説,黛茜真的那麼重要嗎?對蓋茨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對我們來説也一樣。

這僅僅是一個夢碎的故事,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過是為碼頭盡頭的那盞綠燈的熄滅鋪墊的。

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委屈。為我們自己。大人們稱我們是“浮躁的一代”。 美國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是的,他們大人們這麼輕責我們。站在他們的高度,站在他們的世界。我們不是不想擁有夢想我們都曾為心中的一個夢努力過。只是它總是那麼容易就被打破。

我們唱“想回到過去”唱“追憶似水年華”,僅僅是在聲嘶力竭的堅守曾經的夢想曾經的自己,當發現在亂七八糟的世界這些堅持僅僅的垃圾的時候,我們只能選擇遺忘,用更垃圾的方式。沒有人看到我們的委屈,大人們只是在指責我們胸無大志不學無術無病呻吟,卻不想想我們生來就在這樣浮躁的世界。

你們大人是從雖然艱苦卻單純美好的社會長大,你們曾經的夢想僅僅是吃飽飯吃白麪過年穿新衣,你們經歷過夢想實現時自我肯定的滿足,而我們呢?生來就在已經異化了的世界,你們讓我們不愁吃不愁穿從小順着我們的毛摸,我們擁有的夢想總是美好卻在複雜的世界裏被人嘲笑踐踏。我們要想不成為廢材就要當英雄去改變這個已經被你們損壞的世界,可我們和小時候的你們一樣,我們都不是天才,我們僅僅是貧窮的小蓋茨比。

當世界已經瘋狂,我們寸步難行,我們嚎叫,然後沉默,銷聲匿跡。我們不是不想擁有信仰。哈利路亞阿彌陀佛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我們周圍的大人們有那麼多那麼多的信仰,卻還是冷嘲別人唾罵世界無奈於生活。我們在改革開放的新中國長大聽着文化大革命時的黑暗,卻不理解那紀錄片里人們臉上洋溢的真正的笑。課本里説人民在瘋狂的年代愚昧盲從,我們卻羨慕他們簡單的快樂,他們擁有信仰,他們只信仰毛主席,他們的信仰無人職責。你們説我們心靈空虛,你們説我們追求物質,你們説我們用金錢評價一切。

我們的夢想被拎出來鞭笞再活活殲滅,我們追求被一次次證明是愚蠢的兒戲,我們的信仰換了又換卻仍舊被推翻踐踏,我們想單純的愛上一件東西一個人一個世界,卻總被漫天的垃圾漫天的鈔票一巴掌扇到心靈深處。

我們沒做錯什麼卻一直在被指責,這麼久了我們都覺得自己有罪,自己什麼都不是,我們看看天空想想流浪無事憤青,到頭來還要貓着腰低下頭贖我們不知道的原罪。

我們不是沒有責任心,我們沒有逃我們還在努力,蓋茨比死去了,我們還在。我們有自己的個性,所以我們不大喊“可憐可憐我們吧”,但我們一直在述説,我們僅僅是要一些理解一些肯定。所以,請不要無視,請不要鄙視。回頭仔細想想,我們原來並不脆弱,我們很堅強。堅強的讓人心酸,我們是在用什麼堅強?為了我們愛的人吧,為了我們等待的什麼東西吧,為了我們心底那對幸福的悄悄信念吧。“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的向後推,被推入過去。”

《馬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馬説》作者韓愈的觀點。“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

我認為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為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於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並相遇相識。於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鑑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並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為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為何馬説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鬱鬱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於現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願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歎息:為千里馬悲哀,為自己悲哀。因為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於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於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