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05K

新版《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多篇

最新《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1

合上《瓦爾登湖》深綠色的封面照片,一股清新的湖水早就匯到心頭,清澈見底,將情緒清洗得如一泓雨暗,一塵不染纖塵。好似徐遲老爺子在《前言》中常會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孤單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僅僅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靜出來的情況下,再去拜讀這篇神的觀念吧!

這部撰寫於十九世紀中期,那時候更是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階段,在那時候的情況下,大家追求權益,費盡心思一切的方法來使自身,得到 高些的支配權和大量的錢財。工業文明、喧囂社會發展擠壓成型着人們、腐蝕着人的本性。而在這個大狀況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這名智着,他未婚男女隻影,拿了一柄斧子,跑進空置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標新立異,滿懷一顆憧憬當然的心,平靜地踏入了這一段心靈的路基工程。而在這個被變成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農田上,他從容在室內空間裏,孤單在觀念中!

我鍾愛我的人生中有空閒的空間。有時候,在夏天的一個早晨,我像以往一樣淋浴以後,坐在太陽融融的門口。從紅日東昇直至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獨與恬靜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掉大城市的喧囂,認真寫出孤單。每一次看他的書全是一種震撼人心,他思考人生,讓我心如淨化水般澄澈。他要我覺得敬畏之心,原先一個人的生活這兒是那樣的,他的一生是這般的簡易而又芬芳撲鼻,儘管短暫性而又藴意長遠。他的內心世界絢麗五彩繽紛,並且是精妙絕倫,世界上那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一絲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嘗試激勵大家要簡單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層次生命,品味人生。他根據自身的生活工作經驗,告知大家不必被繁紛繁雜的生活所矇蔽,進而失去生活的方位和實際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覺得:倘若大家能過宇宙法則要求的簡樸生活,就不容易有那麼的焦慮情緒來攪亂心裏的平靜。説白了明日,即便時間停止也絕不會到來。使大家置若罔聞的明亮,針對大家便是黑喑。在我們保持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光僅僅顆啟明星。

他倡導儉樸生活,並並不是使我們要粗茶淡飯或者節衣縮食,只是要想使我們多聽一聽新的節奏感,這或許便是一個人的價值,僅僅孤單,靜謐,沒有一切的矯揉造作。

創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完美孤單,事實上也是在追求完美刻骨銘心,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道路開展思索和探尋。孤單催產了他的深刻思想。無須給我愛,無須給我錢,無須幫我聲譽,幫我真知吧。它是他的內心呼籲。

去拜讀這部心靈的教材吧!它會給你不虛此行。

雖然我們不可以像梭羅那般去感受孤獨的樹林生活,雖然瓦爾登湖早已始終的消退,但這種都不可以阻攔我們在自身的內內心有着一泓清亮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獲得淘滌,按梭羅常説,到你的心裏冒險去吧!

最新《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2

《瓦爾登湖》中的瓦爾登湖將會為我們驅散生活中的陰影,讓我們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吧。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佈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着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悦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座標。

讀着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着人生實驗——簡化生活、迴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温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説,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裏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説“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着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隻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最新《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3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

同時,也刺激着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

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污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本書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幾經循環,直到最終實現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盡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

最新《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4

今年“雙十一”期間,恰逢“噹噹網”圖書搞活動,自己便一下子購買了六本書,拿到書之後,自己便從最感興趣的《瓦爾登湖》開始讀了起來。

《瓦爾登湖》是美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代表作,它主要記述了1845年至1847年的兩年半時間,在瓦爾登湖畔的一間自己親手搭建的小木屋裏,獨自居住兩年半時間的所觀所聽、所思所感,展示了梭羅在簡單生活中深入思考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文筆寧靜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種使人沉靜的力量。截止到目前,這本書我只閲讀了二十五頁,無法從整體上對這本書的內容和寫法進行評價,只從自己讀過的部分文字中,記錄自己閲讀時頭腦中閃過的幾點火花。

在該書的第一部分《省儉有方》的開頭部分,梭羅這樣寫道:“學下面這些篇章,或者説寫這裏頭大部分篇章時,我正形單影隻地住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的瓦爾登湖畔樹林子裏我親手搭建的一間小木屋裏,離左鄰右舍一英里,僅憑一雙手養活自己,我在那裏住宿了兩年零兩個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過客了。”在這本書的開頭,梭羅之所以寫下這樣的話,大約是讓即將讀這本書的讀者,不要一味地效仿自己過隱居的生活,當人們心情煩躁時,可以暫時離開塵世的喧囂,但不要離開的太久,我們暫時的離開,不是為了逃避,不是為了當“隱士”,而是讓自己的心靈暫時沉靜一段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生命所劃過的軌跡,規劃自己的未來究竟應該往哪裏走?

在這本書的第4頁,梭羅這樣寫道:“有時候,我暗自納悶,我們怎能如此輕率地——我幾乎要説——致力於推行那種萬惡不赦的行為,但從國外引進的所謂‘黑奴制’,有那麼多精明而詭祕的奴隸主在奴役南方和北方的奴隸。南方監工良心固然壞,北方監工良心更壞,但是話又説回來,良心最最壞的還是你成為你自己的奴隸監工”。體育比賽中,教練常常對運動員説:“要想在賽場上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水平,不是努力戰勝對手,而是要努力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和驚慌,戰勝自己內心過度的激動和興奮。”是啊!許多時候,不是別人打敗了自己,恰恰是自己內心的恐懼和驚慌打敗了自己,使自己未戰先怯,正如梭羅所言:“自己成為自己的奴隸監工”。

在這本書的第5頁,梭羅這樣寫道:“今天人人附和或者予以默認的真理,明天卻有可能成為謬論,而這種謬論只不過是縹緲的煙霧,有人卻相信,那是雨雲,會把甘霖灑向他們的農田”。古代的一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説過:“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謬論”,真理和謬論都是相對的,在這種情況下是真理,在另一種情況下就是謬論,在他那裏是真理,到了你這裏就有可能成為謬論,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某一條所謂的真理上,不要以為這一條真理會讓自己無所不能,不要期望憑藉一條所謂的真理讓自己的人生走出低谷。

在這本書的第6頁,梭羅這樣寫道:“有些東西在某些人圈子裏,確實是生命的必需品,但換了一個圈子,卻僅僅成了奢侈品,要是再換一個圈子,則完全成了未知之物。”同樣一件東西,在不同人的眼裏,它們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關鍵看這個人是否需要這樣東西。比如所謂的婚姻,在普通的人看來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許多單身或者離異的青年男女來説,就成了奢侈品,而在許多未成年的青少年來説,就成了未知之物。

對於讀書,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那些“快餐”性質的書,我們完全可以帶着消遣的心情去閲讀,可以快速地瀏覽,瞭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即可,而對於那些經過數百年的歲月時光淘洗過的經典著作,則需要我們慢慢地品讀,特別是那些帶有哲學性質的書籍,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生活,對其中的某些重要句子進行慢慢品味,咀嚼其中的味道,讓書籍指導自己的生活,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命,時間可以是一個月、兩個月,也可以半年、一年,可以一次讀上幾頁、一頁,也可以是一段話、一句話,細細地讀,慢慢地品,讓自己的生命沐浴在經典的光輝中……

梭羅的《瓦爾登湖》大概就屬於後者,需要我在今後的日子裏慢慢地品味吧。

最新《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5

啟開《瓦爾登湖》淡淡書香的扉頁,即能感到一股新鮮富有鮮活力量的氣息。

作者梭羅幽居於湖畔的一個小木屋中,着得此書。這書給我的感覺不是一般的散文集,而更像是本日記,一本記錄下了生活和思緒的日記。

作者文筆清新真摯,思趣超然。細讀後,更會驚異於作者廣博的學識。投身字裏行間,我並沒像預期那樣從高空俯瞰瓦爾登湖,而是無比酣暢的暢遊在了廣闊的充滿漣漪的湖中。書中並沒有空談大道理,而飽含着幽野生活的點滴瑣碎。其中時常閃現出珠璣妙語“她測量的只是我的身材,而不是我的性格…我有時近乎絕望,在這個塵世有哪一件簡單的事不是由別人出手相助辦成的”,更有霹靂般忠告迎頭砸來“人類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工具的工具了”。

作者將瓦爾登湖形容為“遁世之所,終古常新而未被褻瀆的宇宙一角”。然而並非像個遁世的隱者,書中多見他對國家民族狀況的關切。但為什麼偏要在隱居的狀態下探討桎梏世間的因果呢,難道是想“旁觀者清”嗎?正如梭羅寫到,與他人“隔湖交談”比相對而語更要輕鬆,作者躲到瓦爾登湖的身後,實則是想與塵世“隔湖交談”。他極力讚美簡樸自足的生活,他忠實虔誠的追求真理,他呼籲我們多授人以勇氣而非憐憫,他警醒愚昧的世人區分財富與包袱。我自然多了份膜拜和佩服梭羅的舉動,但是現代人有多少人願意為自己的精神世界非常的負責呢?大多都行屍走肉而已,精神或許早就枯竭了,物質的追求佔據了人類所有的靈魂。世人不斷致力於佔有更多的東西和財產。梭羅也另有一種奇特的佔有,世人紛紛地購進賣出,梭羅也另有一種奇特的購買方式。在他看來,如果你喜歡某處的莊園,喜歡某處的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在它裏面居住,而要經常在心裏想着它,經常到它哪裏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説是它的主人,就像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莊園主還以為他拿走了的僅只是幾枚野蘋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了韻腳,他拿走了精華,而只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給了莊園主人。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這無疑給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一股原始自然的衝動。我們的節奏速度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和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物質的追求,帶給我們太多的快感,渴望的享樂主義在身邊橫流,嚴重的污染使我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和健康的身體!我特別想念書中的瓦爾登湖,梭羅説,“這個湖很少被船玷污,因為裏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吸引漁夫來此,它獨自欣欣向榮,遠離人類居住的城鎮。談什麼天堂!你們玷污了大地!”我真的很震撼,一百多年前的梭羅好像預言到人的自我膨脹和大地的無奈!人類和自然的關係破碎到無法像瓦爾登湖那個時候的寧靜,是我更懷念那個時代!梭羅不是買下瓦爾登湖,他付出了一個摯熱的心,還有體力,它得到的自然更珍貴,這種佔有是不為物役對的佔有,也是一種不妨礙他人佔有的佔有!

合上《瓦爾登湖》,一股清涼的湖水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我沒去過瓦爾登湖,不知道是怎樣的一個湖,但我知道《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而當讀到其卒篇時,我恍然:瓦爾登乃梭羅之心。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