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1W

目錄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第一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第二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第三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第四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第五篇:不跪着教書 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其實説起寫這篇讀後感,也不完全準確,我也該反思一下自己,因為這本書暑假忘了帶回家,自身也一直忙碌着準備某個考試,一直沒有時間去仔細品讀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最近才靜下心來看了一部分,雖然我看的不多,但是,短短几篇文章就讓我心有所悟,心靈上也有所觸動。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在這三尺講台上還沒有站穩腳步,教學經驗還不足,甚至偶爾會出現被學生牽着鼻子走的現象,以至於失去自己的方向,有時候還會對課堂失控,這一直是我在摸索中想要解決的問題,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想了想自己,好像就是在跪着教書,這就勾起了我想讀這本書的慾望,書發到手裏,我就看了這本書的簡介和摘要,對照了一下自己的現狀,感覺這本書就是給我自己寫的,完全是自己的寫照。

在我已經看到這些文章當中,有幾篇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第一,就是“永不凋謝的玫瑰”,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在校園裏摘下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説是為了向生病的奶奶證實自己沒有撒謊,當老師見到時問它為什麼摘下這多花兒時,孩子的回答讓我也感動了,它説:“奶奶不相信我們學校有朵最大的玫瑰花,我拿回去讓她看看後再還回來。”於是作者摘下了兩朵,一朵是送給這個天真的孩子的,一朵是送給他的媽媽的,感謝他教育出了這樣好的孩子。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教育的進步;真正的真善美、人性[本文來自]的善良純真,絕不是用所謂的道德觀去抹殺孩子們原本善良天真的心靈。其實我們也期待着這樣美好的人性,我們的心中應該有這樣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有這樣一朵散發着同情心和愛心的玫瑰。它也讓我思考,如果是我們,碰到這樣的事情,我相信我們大部分老師都會去嚴厲的斥責這個小女孩,説她沒有愛護花草樹木。其實我們就是這樣扼殺了孩子的天真純潔,讓他們成了呆板的受教育者,他們的天真在逐漸的消失。

第二篇就是“做最出色的老師”,“我希望自己擁有最出色的學生,所以我必須使自己成為最出色的教師。”這是吳非老師在上海一個國小的門廳牆壁上看到的,是這個學校的一位老師親筆所寫,是的,我們平時總是要求自己的學生要去做一名出色的學生,該怎麼怎麼做,事實上有沒有想過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名出色的老師,有沒有嚴格的要求過自己,而我們教師要做到出色,就應不斷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教師要出色就得學習,就得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學習的主要形式就是讀書,而且要不跪着讀書。吳非老師提出應帶着“愛與敬重”來讀書,閲讀是一種“心的教養”。有了好書的滋養,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可能始終站立着……

這是我讀過這本書之後的部分收穫,我也希望自己通過進一步的閲讀,能夠更深的體驗到吳非老師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效果就是能把這些教育理念運用到我們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任教的課程,能夠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這才是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來自這本書的收穫能讓我這位青年教師站穩這三尺講台。豐富我這位青年教師的教學經驗,而不會再去跪着教書。

第二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書》這本書。為什麼取名為“不跪着教書”呢?在我從教的這些日子裏,有沒有跪着呢?帶着期待、懷疑、審視,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書,便放不下了,胸中湧起無限的温暖……書中充滿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對人、對教育的熱愛。

書中的篇篇隨筆如陣陣波濤,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我,讓我洞悉當今教育現狀,反省自身的教育行為。

吳非老師在書中的《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語文老師應當是思想者,語文課應當擔負起思想啟蒙的任務”“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學會思考是“師與匠之間的差別”我們要學會思考,思考如何培養出能思考,會創新的學生嗎?

在《教師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師》中,他也把我帶入思考的王國,思考的同時也讓意識到教師沒有信仰,沒有精神追求,他的學生很難成為站立起來的人。就如2014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來一個“範跑跑”,身為一名教師卻在緊急關頭丟開學生率先脱逃,儘管事後他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標榜,但是你覺得他值得原諒嗎?儘管他也有信仰與追求,可是他的出發點不是站在一個為人師的立場上,他的行為直接影響着他的學生。如果每個學生都引以為鑑的話,不敢想像,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會倫落成什麼樣。這也讓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個老師,當地震發生時,他弓着身子,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冰雹般的磚瓦,水泥板墜落在他的身上,熱血奔湧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撐住課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個倖存的學生。而他那張開的雙臂成為了永恆。讓他做出這一舉動的是什麼樣的精神與情操呢?他的形象對多少人產生了極大的震憾呢?教師二字所包含的意義與追求,在他的身上閃閃發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講有個學生考進名校不久,非常高興地同父母和剛從海外回來的親友到學校參觀,豈知一進校門就遇見了班主任,父母出於禮貌問班主任:我們的女兒在校表現怎麼樣呢?班主任當着學生的面對家長説:你們的女兒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腦子笨了一點,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看到這,我也不禁憤怒起來,這是為人師該説的話嗎?該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轉學,父母也覺得失望,親友也很難堪。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師的批評只會使這些學生感到學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師害怕疏遠、對考試感到緊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一事實,“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悦的心情去讚許孩子們的每一點成功。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時在看到成績優秀同學那一字不差的作業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同學那滿是狼籍的作業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説的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記得我還在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有一次在批改週記的時候,看到班上的“小調皮”在自己的週記裏寫:“儘管我讀書讀得很不好,字也寫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會認真地學習,爭取考上好成績。”我感慨不已,其實在每個學生的心中,他們都渴望被別人認可,我表揚了他。以後的日子裏,我總是變着法子誇獎他,我發現他臉上的微笑越來越多,課堂上的發言也越來越積極。大家都説,他變了!

第三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戴澤初級中學徐琦

學校開展了讀書活動,給我們推薦了一些書來讀,其實,我是個愛讀書的人。我愛讀的書也很多。只是一向對專業類的的書籍不大感興趣,因為説教味太濃,讀起來總覺得有些累。當我看到《不跪着教書》這本書時,它的題目吸引了我,這“跪着”的含義是什麼?誰在跪着教書?為什麼跪着?在我從教的這些日子中有沒有“跪着”?

拿起書來仔細打量,原來書名旁邊還有用小字寫的一段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反覆將這段話讀了幾遍,每讀一遍,心情就覺得愈沉重。懷着複雜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

沒想到,開篇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動了我。

這篇文章講的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記下了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

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小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為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説:“奶奶病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她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並深深地啟迪了我。假如是我,會怎麼做呢?我想,我肯定會對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首先可能會沒收了她的花,當然更不會再去摘花給她;然後就會苦口婆心地對小女孩進行一番傳統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從小要愛護花草,因為它們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不要損害公物云云。可這不是對美好性靈的戕害嗎?我為自己有這些所謂高尚的正義的想法感到羞恥!在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難道就沒有真的這樣去做過嗎?難道只有那麼一兩次嗎?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誰下跪了?

一個個小故事慢慢讀下去,可以説每一個故事都能打動我,都能觸動我心中某一個柔軟的地方,讓我或感動,或同

情,或憤怒……特別是作者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敗、墮落以及種種不人道所表達出的那種憤怒,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祖國教育現狀的擔憂、以及對理想教育的嚮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對他產生深深的敬意。

懷着對吳老師的敬意,我認真讀完了這本書。對於本書封面上的那段話,我不敢説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説有點理解了。我覺得用“語重心長”、“發自肺腑”或者説別的什麼詞都不能表達出作者在寫這段話時的心情。回過頭來再讀這段話,我讀到了一個字——愛。

吳非老師提出的兩個主要觀點是:多讀書,多思考。“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是針對學生,更是針對教師自身。吳老師説,“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要讓學生出色,教師”

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

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我很平”

凡,但是我們的學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師,需要偉大的老師。”

作為一個教師,怎樣才算沒有跪着教書。我的體會是:首先,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應該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比如,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説“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

誤指責,他立刻匍匐在地,這樣怎麼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師是跪着的,那他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風格延續着教師的教學生命,因為它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吳老師認為,一個老師如果能通過課堂讓學生喜歡我們的學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覺得這句話説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師要有人格。特別是在平常與學生家長接觸時,應該理智地保持適當的距離,也不要討好權貴的子女,媚態百出,更不要在學生和家長面前隨意釋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師要有愛與敬重的閲讀。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教師還有責任和義務引導你的學生熱愛閲讀。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像一個人一樣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認,吳老師所追求和嚮往的“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教育,也是我們的民族和時代需要的教育。而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懸在每個教師頭頂那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指揮棒,豈能容你做得了半點主,你能不下跪嗎?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很慚愧,我不敢説我沒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我也不知道有幾位同仁能夠理直氣壯地説:“我從未有過跪着的歷史!”

《不跪着教書》對廣大教師來説無疑是一劑補鈣的良藥。我以為這本書也很適合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閲讀。老實説,吳非老師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時宜的地方,跟蘇東坡一樣,這個優秀教師也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比如絕不接受學生家長請吃飯,在今天,99%的老師做不到。但我還是要説,我敬佩吳非老師,這樣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個奇蹟。有這樣的人,中國的教育才讓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我能夠這樣來理解這些話的涵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提高自己的修養,傳授(本站推薦:)知識,促進學生的思想交流,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堅韌他們的骨氣,提高大家的民族氣概。

吳非老師説:“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不管以後課堂”

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説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説得多麼樸實、多麼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説讀書也行”。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中國人曾經有着千百年給封建權貴下跪的歷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來順受,從骨子裏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義早已滅亡,可它給中國人帶來的精神毒害還不可能説消失就消失。還有人可能還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跪着生活。

為了不使我們的下一代繼續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我們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説的,得要站直了教書,得要有鐵骨!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舉行“書香飄滿校園”讀書活動,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大大激發了廣大師生的讀書熱情。每年推薦的“教師必讀書目”,對教師的讀書是一種很具體、很有效的指導。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為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為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的教師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價值了,人生就有意義了。

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一路前行。

第四篇:《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初識吳非緣於李鎮西老師的博客,因為他常常在言語之間流露出對吳非的欣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逐漸關注起他!都説,書如其人,我決定尋找他的著作。吳非一共出版了雜文體專著《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的用人術》,雜文集《污濁也愛唱純潔》和隨筆集《不跪着教書》四本書。多方尋覓,在市圖書館的書架上,我終於找到了《不跪着教書》,久違了。

輕輕的打開書扉,慢慢了解到,吳非本名叫王棟生,吳非是筆名,他是江蘇省的特級教師,同時也是著名的雜文作家,他出生於1950年,1968年曾下鄉插隊,1982年春畢業於南京師大中文系,畢業後一直在南師附中任教,現已退休。簡單的信息,透露出作者平凡卻優秀的人生,懷着景仰、懷着好奇,我認真的閲讀開來。

他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跪着教書,學校便只能教出一羣精神侏儒,只能培養馴服的思想奴隸。”他睿智的觀點、犀利的語言讓我倍加讚賞,更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為一個工作在教育最前沿的普通教師,我常常見證着同行們在面對各種誘惑和壓力之後,如何力敵眾議,怎樣艱難前行,最終又無奈迷失在各種統分排名中。成為功績奴隸後的他們因為缺乏獨立的空間,自由的精神,正慢慢喪失個性,以至最終喪失學術自信,失去自己作為教育者應有的尊嚴。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説“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喪失了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的教師,能靠他去“立人”嗎?讀到這裏時,我有些暗自慶幸,從教的第一個十年,雖然沒取得什麼驕人的成績,但捫心自問,我還是個和他一樣有思想、有鮮明個性、有夢想追求的人!

整本書共分六輯,它們是:《永不調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説》和《在歡樂中沉思》。每一輯都圍繞一個主題,收集的都是他的教育隨筆和他對當代教育現象的一些看法以及對部分教育問題的思索,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在閲讀的同時,我常常有一種錯覺,彷彿自己也變成了他的學生,正在聆聽他的教誨。他用他那幽默獨特的語言時刻感化我的情緒,點燃我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引領我搏擊思索的浪潮!

學會感恩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大概一千個教育家會有超過一千個的答案!不過有一點他們應該都會贊同,那就是要教人向善。他在開篇的第一輯就給讀者上了一堂感恩課,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擁有的一切。這本是每個有良知的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美德,但細觀社會,我們恰恰最缺少這個。作為普通教師,或許我們不能改變現狀,但我們能改變學生,只要我們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難。對一個教師來説,最大的安慰,就是我們培養出了人,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經常地發現這樣的孩子,就會覺得既幸福又平常。

守住理想

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中,吳老師説:“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們的學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師,需要偉大的老師。”“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怎麼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呢?先要有教育理想。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標,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這個理想將面臨多重挑戰,甚至還要甘於寂寞,經得起誘惑;這個理想也許和將軍無關,只和學術相關;這個理想需要努力學習、勤於實踐,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及時更新教育觀念;這個理想需要堅守,不因為物慾橫流而迷失,也不因為難以實現而輕言放棄!

錘鍊人格

想要挺直脊樑教書,光擁有淵博的知識還不夠,還要具備魅力的人格。孟子曰: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那我們又應養怎樣的氣,鑄造怎樣的人格呢? 吳老師在書中數次強調了這點。他將自己的精闢論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向讀者詮釋着。如他在《我不喜歡你的世故》中這樣描述,“我們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計沒有人會喜歡一個青年的滑頭。一個人在青年時代,他的骨頭要是出問題的話,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他還在另一篇文章中強調,“人沒有信仰,是很可悲的;而人的信仰如果是假的,則很可怕!”我對作者的敬意常常緣起瞬間,思緒就在那無血無肉但精神靈動的字裏行間中穿行。吳老師在書中更是毫不避諱地談到了他和家長關係的處理,這也給那些在這方面感到迷茫和彷徨的同行們指明瞭方向。

珍視生命

那個可怕的年代留給了吳老師太多的思索,他對於生命的感悟似乎比別人更深。他在文中這樣預言:人文

第五篇:不跪着教書 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我很驚詫,亦很迷惑。帶着期待、懷疑、審視和好奇的心態,我打開了《不跪着教書》這本書,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而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或教學隨想,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那充滿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對人、對教育的熱愛,使我胸中湧起無限的温暖。

書中讓我最感動的是開篇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這篇文章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記下了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 4 歲小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為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説:“奶奶病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她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並深深地啟迪了我。假如是我,會怎麼做呢?

我想我可能會對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首先會沒收了她的花,更不會再去摘花給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對小女孩進行一番傳統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損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會唯唯諾諾,並從此開始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慢慢根植積累着一條又一條的大道理,但可能會讓她缺失了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憐憫心。可能今後她知道別人有困難或生病等也會漠不關心了……

有時,我都不知我們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學生教成什麼樣的孩子。為了讓學生能長成更加“健壯的大樹”,我們給孩子從小就開始剪枝,按着我們的意願,把孩子的許多壞習慣都給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們心目中的“好樹苗”。而從未去考慮孩子所犯的“錯”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就像上文中所説的小姑娘,她沒有成人的思維,只是為讓奶奶能高興一些,做出了摘花這樣的錯事。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長出來,其長勢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藴,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所以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啟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我們首先應該是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通過一些真實的事例,找回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懂得真善美。可我們很少認真想過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要通過一些真實的事例,找回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的為自己現在的教學態度感到自責。我有很多時候懶得聽學生的辯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説服,認為對學生已是“仁至義盡了”。可跟蘇霍姆林斯基比起來,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沒有尊重學生,只是“一廂情願”的。

最後我想説:《不跪着教書》真是一本好書。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謝吳非老師,他給我帶來了觸及靈魂的感悟。為了愛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這樣的美好。

願吳非老師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給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帶來深刻的反思和啟迪,願中國湧現出更多更多的“鐵骨教師”,教育出的學生都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這也許是因為長期從事一種工作,產生的惰性吧。教育是需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的。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經常看些教育叢書,不斷學習好的教育方法,再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指導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經常充滿活力,更利於適應今後的教育。

傾注智慧與真情做一個思想者,一個思考者,一個“寫作者”,一個積極而真實的生活者。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堅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滿、去求索教育的真諦。

“教育智慧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長出來,其長勢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藴,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教師這一行業,是充滿智慧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需要我們保持自己的教學個性,用自己獨特的見解與主張來工作。讓我們成為用智慧去創新的教師,只有精神獨立,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不跪着教書,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底氣,那就要充實自己,敢於接受困難、迎接挑戰,在學生面前樹立高大的形象,做一個榜樣!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封面上的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不假思索的買了回來,一口氣讀完。感到作者是一個崇尚獨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筆鋒犀利,觀點鮮明。讀後覺得眼前豁然開朗,一時間彷彿悟到了許多。是的,吳非老師説出了我久積胸間想説卻又不會表達的感覺。可以説跪着教書是我們教師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種不自由的狀態,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機器,成了書本的奴隸,考試的奴隸。我們曾經有過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我們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們自己還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讓我從思維的淺灘,逐漸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領着我對教師、學生、教育,還有自我進行着反思。

一、為教師起航

但是自從看了《不跪着教書》後,我才感受到教師僅僅有“園丁的辛勤”,“春蠶的無私”、“蠟燭的燃燒”精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更要做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悦目的花,來吸引學生,要用豐富的文化修養,深度的思考來武裝自己, 提升自己的素養,教師不是“教書匠”,單純靠“燃燒”與“付出”的教師是不符合現在社會要求的。

時代在進步,孩子也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斷進步,現在的孩子已經不能與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語了,孩子的教育越來越提前,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聰明瞭,“教書匠”型的教師已經不能滿足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慾望。“書到用時方很少”,現在我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小孩子,面對他們的童真,我才發現自己腦裏“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對他們的不良行為,才發現自己教育的對策遠遠不夠甚至不夠成熟。一拿起《不跪着教書》,看了前面的幾篇文章我就愛不釋手,我被裏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並感動着。

二、為生命揚帆

開篇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動了我,文中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園散步時,看到幼兒園的一個四歲女孩在校園的花房裏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説:“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獎給你的媽媽,感謝她培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這個故事長久地激勵着吳非老師,他説:“為了愛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這樣的美好。”這個故事也深深觸動了我,我們老師往往被傳統觀念束縛,忽略了學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會去批評這個小女孩,然後耐心地教育她應該保護花草樹木。那麼這個孩子這麼善良的行為不是被我給扼殺了嗎?我被這麼美好的、有愛心的小女孩感動,更為蘇霍姆林斯基愛的教育感動。在感動的同時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教師的責任不僅在傳授知識,更重要的還是育人,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看到這,我不禁問自己:“面對孩子,我是怎麼做的?我做好了嗎?”當我認為學生犯錯的時候,我總是會馬上告訴他這樣做不對,有時甚至發怒責備,以為嚴厲的批評可以給他深刻的教訓,下次他就不敢犯錯了。自己就很少會耐心地彎下腰問問學生你為什麼會這樣做。平時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教室,你總是會聽到老師批評訓斥學生的怒聲,而很少聽到靜下心來和學生親切交談的話語。我想我的“不夠耐心”與“不夠機智”不僅讓我失去了許多教育的契機,説不定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傷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呀,想到這,我不禁毛骨悚然。

三、為孩子護航

這本書還讓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愛孩子:愛孩子,首先要走進孩子,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

需,理解每一個孩子的悲哀與歡樂;愛孩子,必須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愛孩子,也必須鼓勵和批評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文中的《小睡有何不可》《跑,還是別跑?》《昨天的故事》三篇隨筆深深打動了我,顛覆了我的習慣性思維,讓我覺得老師的行為方式有時候也要變個“小魔術”。吳老師居然默許學生課上睡覺,在他的課上,有位學生睡着了,小聲叫他沒有醒,想到他可能實在是太累了,怕他着涼,就請同桌幫他蓋件衣服。他説:“學生課上打瞌睡,原因很多。在他已經疲倦的情況下,要求他集中注意力去記住教師的講話,很困難,這時候不如讓他小睡一會兒,只要他不妨礙被人上課。不止一次地聽到教師允許學生課上睡覺的例子,我覺得這是人道的教育。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能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聽課分神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當然,如果學生一聽到你的課就想睡覺,那得令當別論。”對上課快要遲到而狂奔到教室的學生吳老師會把他喊住,請他慢走;他認為學生的人身安全比不遲到要重要一些,教師要有愛護學生的意識;吳老師在學校規定中秋節晚上不能放假的情況下他居然會幫學生請假,讓學生和親人團聚;他認為“親情意識”對一個學生來説比幾節課更重要。

是呀,如今的社會親情意識越來越淡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關心父母,和父母進行感情上的溝通。現在的孩子和父母的話似乎越來越少。記得上次去文成參觀了“孝的文化”,我們的餘校長當即作出了一個決定:以後自己的父母生日,老師都可以請假回家陪自己的父母過生日。老師如此,對學生更應該如此呀,因為教育要從小做起。教育應該充滿人性化,我們要把學生當成有生命的個體,而不是把他們當成學習的機器。以前我覺得學生上課就應該坐得端端正正的,時時刻刻都要認真聽講,“好動”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學生上學不能遲到,不能請假??這些都是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做到的守則,這些思想好像已經根深蒂固了。看了這些文章後,突然覺得現在的老師的確有點太不近人情了,有些要求連大人都難以做到,我們怎麼可以這麼苛刻地要求還是孩子的學生呢!雖然吳老師的做法我可能不會照搬照用,但他的做事方式和思想讓我受到啟發,起碼我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改變自己原有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懂得去寬容和理解。

四、為教育乘風破浪

書中多次強調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堅持讀書,善於思考。“只要讀書,什麼都好辦”,“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書中的這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的心為之一顫,作為一個新老師,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讀的書還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淺。我反問自己:要給學生一杯水,你準備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斷的水源了嗎?總是覺得自己讀的書遠遠不夠,現在當了老師體會更深,有時總是埋怨工作太忙碌,沒有時間看書,總是埋怨現在的學生太難教,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是書中講到現在的教師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頭苦幹”,不知“及時反思”,對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樣,有時經常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但沒有及時去反思,時間過了也就忘了。現在我告訴自己“思考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長期的缺乏思考教師就會成為教書的機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必須激勵自己多思考。

想到這,我必須面對現在教育的現實,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抽出時間來讀書,抽出時間來思考,在讀書和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修養。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我們教師精心的培養。教師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啊,我們絕對不能誤人子弟。

寫到這兒我自己也有種豁然開朗之感,那種種壓在心頭的疑惑與無奈一掃而光。讀《不跪着教書》,讓我明白教育有多難,教育有多美。

總之,要想實現不跪着教書,必須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底藴豐厚,智慧不凡,人格偉岸。而達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潛心閲讀這本書時,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為這些案例是如此的真實,貼近我們的日常教學生活。讀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既要有愛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書育人。 一直以來,我總是信奉教育是愛的事業,只要有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有少數學生是例外,他們好像不在我愛的感召範圍內,他們身上總是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試着走近他們、瞭解他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們,然而收效甚微。讀完《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我找到了答案,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卻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教師的教育智慧從何而來,怎樣才能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讀着那一個個教育案例,我常常有

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自己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學生、類似的問題,自己也曾經草率或認真地處理過,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過王老師一段段精彩睿智的評析,我漸漸有所領悟……

要有智慧,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令自己怒氣沖天的事情。這時如果能控制好情緒,避免衝動,再冷靜客觀地分析、處理事情,那麼你就是有智慧的。 要有智慧,就要避免武斷。對於一個教師來説,過於信賴自己的教育經驗,有時比沒有經驗更糟。他作業沒有交,一定是沒完成,他又在撒謊。他老是幹壞事,這件事一定是他乾的。他放學沒回家,一定又去玩了……於是理所當然地指責、訓斥、懲罰。如果把這些“一定”換成“可能”,在發現和處理之間多一步調查,那麼事情有時就會是另一種狀況,另一種結果。雖然這樣會更加費時費力,但教育畢竟不是製造零件,我們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要有智慧,還要學會思考探究。“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答案,而在於知道如何尋找答案。”看完《爬樹風波》一文,感覺文中的事情我也會經常碰到,剛剛説完這個規定,那個不許,一轉身,學生就違反了,這明顯就是在和老師作對,把老師的話當耳旁風。所以,我們就會很生氣,就會批評學生,為什麼不聽老師的話,為什麼違反紀律,卻沒有進一步瞭解學生為什麼會這麼做。其實,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許多老師遇到問題,只會主觀地想問題,説的話全都是自己的感覺,往往在沒搞清孩子們是怎麼回事,自己就非常生氣。身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還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當你理解了孩子,批評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確地實施教育與批評。因此,做一個智慧的教師,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遇到問題,不是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積極探求學生表象背後的深層次的本質原因。遇事“三思而後行,不忙於下結論”。先了解情況,再思考,瞭解和思考之間藴涵科學的探究,才能切合實際地解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

讀完《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愛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們不僅需要愛心,同時還需要智慧。讓愛心與智慧同行!

本站推薦訪問其他精彩範文: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Tags:讀後感 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