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散文讀後感(通用4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散文讀後感(通用4多篇

散文讀後感 篇1

隨着年齡的逐步增加和“心智的成熟”,我們小小的心裏接觸到了大大的世界。眼看着我們即將褪去幼稚、可愛的外表,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恐怕現在的我們仍舊缺少了些什麼。那就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童真。

在網絡突飛猛進的現代,想知曉萬千世界是彈指間的事。然而讓思想過濾去一些繁碎的事情要探尋自己的心,那就是無窮無盡的了。現在的我們還不能很清楚地辨認誰是誰非,這樣就很容易混淆是非。書本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老師大力推薦我們讀書,從而認清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這個世界是充滿善意的。

懷着一顆“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我讀完了一本有許多誘發人思考的小故事組成的散文集。作者眼見的世界是彩色樂觀的,好似內心總會被某些東西所觸動,這也正是“用心珍惜人生的情感”。我真可惜自己怎麼沒有作者的經歷和所見所聞還有令人讚歎的感想。也許我不能希望每天都與美好的事相遇,但也能像作者一般存着真、善、美的心靈,看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是每一卷首語的標題,是作者對少年們的期許,也是我們在人生經歷成長的時候每一個階段的標誌杆。每一段時間我們都要反過去回顧一下,不要讓我們意念的小火車順着軌道偏斜的道路開去。不但這樣我們要常常擦拭心靈的鏡子。如此照見的時間才是光亮、美麗的呢!

天真的心,每個孩都曾經擁有。孩提時我們夢想過自己像小鳥兒自由自在地翱翔於藍天,擁有一片廣大、自由的天地。在我們明亮、清澈的眼裏,看到不生不熟的世界,多麼好奇、親切。當我們睜開雙眼,發現自己還是一個渴望認清世界的孩子。

純善的心,看到作者深信佛法、普度眾生的情感讓我崇拜。不過“心靈裏總免不了煩惱、悲哀、苦痛,不如心裏為飛走的蝴蝶做感動”。即使找不到純然安靜的一刻,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發生自身邊的點點滴滴的温暖來感化心靈。

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又是如此重要。沒有人生的莊嚴又怎麼談到美好的人生。每個人感受到的美好、幸福是不相符的,看待好、壞的角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我們都竭力地發現它們的存在,用心感受它們,每天的生活也就從容而有情趣了。

當然,小小的我們沒有作者那樣深刻的覺悟,那樣脱俗的佛心,只是希望能在生命的成長中永遠快樂。

散文讀後感 篇2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裏擺脱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彷彿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述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此刻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麼地温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着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着清新的土味、醖釀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完美春光裏,必須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期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麼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阿!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着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着輕風流水應和着。”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裏似的。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説“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完美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

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之後春天,迎之後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向為此刻的完美生活而奮鬥……春天,是期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秀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完美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着、奮鬥着,從期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此刻做起,憧憬着我們的未來,一齊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能夠説,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麼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散文讀後感 篇3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片小雛菊,在這片小雛菊的上方,有七行用金色刻上去的《一棵開花的樹》。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禁慢慢地吟誦了起來。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有人説,感情是緣份;愛一個人與不愛一個人,是感覺,是無法選取的,任何的努力都是刻意的勉強;然而,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排着隊,拿着愛的號碼牌,苦苦等待,愛要拐幾個彎才會來呢詩中的那位女子,總是站在“必經的路旁”等待感情,做到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他看。“慎重”一詞把等待中的忐忑描述的淋漓盡致,又細寫了這位女子在等待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一面。她用一顆自己最火熱的心去傾聽感情的心理活動。人生匆匆,但是在無聲中逝去的又何止感情呢?

“而當你最後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阿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而當他“最後無視地走過”那落了一地的並不是悽美的花瓣,而是一個少女凋零了一地的心,是血、是失望、失落,如泣如訴,其淒涼之狀況,催人淚下,替文中少女感到惋惜。然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落了一地的少女的心竟還不覺後悔,卻還在等待着。

哎,幾百年的苦求來的卻是沒有結果的等待,然而在這漫長的等待中她也竟是沒有灰心過,也沒想到放棄。她只期望他能夠注意一會自己。難道這一點小小的要求也將轉成奢求嗎?

花落了,季節更迭了,來年還是好風光。往事如煙,隨風而逝,既愛,愛已傾城,也許相逢一如從前,只是花落了,季節更迭了,來年還是好風光,你呢經年後,你還是從前的你嗎?

這棵樹雖然不會歎息,但是這哀怨的聲音卻又的的確確是從這首詩直傳到我心裏的。

“若相惜,便知足;若相知,便明瞭;若相守,便無悔。”這又是她在另一首詩中對這棵樹若有若無的回答。

“從妖嬈到凋零,只是遵守曇花一現的宿命,魂歸夢裏。而我,卻在繁華頹敗時傻傻地守護這那至極秀麗不放手。”或許,這又是那棵樹在內心最深處的話,只是在偶然時被人們發現了吧!

人生就像一場夢,夢醒後一切又回到現實,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裏,唯一收留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影子;所以,請學會放棄,放棄也是一種美,退一步也許能夠海闊天空。

散文讀後感 篇4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記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超多使用了比較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之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比較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構成了鮮明的比較,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還有些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高興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我跑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而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老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但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散文讀後感 篇5

這是多美的一本書阿!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麼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緒引了進來,我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

她的文章充滿温馨。細讀進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樣平易樸實:匆匆的過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邊小小的貝殼……許多不起眼、會忽略掉,甚至覺得毫無好處,根本不會去看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

我感歎,我感歎於她的細膩和她那淳樸語言,文中沒有能夠推徹的詞語,沒有令人驚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順理成章。可卻能在人心裏蕩起層層漣漪。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透明的哀傷》中的《嚴父》。作者對一個賣牛肉的男子發出感歎,透過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這樣的炎熱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個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這樣操勞,又不覺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親嗎

看過許多寫文章,發現父愛的文章是那麼的深沉。父親常常為了家這個家,為了這個家的生存,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美滿,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讓處理煩瑣事情的父親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嚴父,寂寞無言,表面嚴厲,實際愛在無言處。可年幻無知的孩子們卻不能理解,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温暖的懷抱,勞苦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發現自己支撐的家的那份甜美,自己雖不能進去,不能享有,或許這樣父親就很快樂了吧!不被孩子們所理解,也無所謂,只要是做為父親,愛着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吧!

看完這篇心裏有着説不出的情緒,想流淚,還想立即給父親一個擁抱,同時也有着疑惑,為什麼父親不去辯解他們行為讓孩子們理解他,讓他也享有家的這種温馨,我的思緒不覺想到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嚴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才回來,我認為在父親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總是對父親忽冷忽熱,有時他説話我也不理,可他什麼也不説。

有時我會從父親的開門聲中驚醒,發現他不管回來得再晚也會來到我的房間。夏季,為我關掉電風扇,冬季,為我扯扯被角,當時小,沒放在心上,可此刻卻明白這小小的動作,卻也包含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他是愛我的,我是不是也就應對操勞的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愛呢

父愛如山,深沉。父親對我們的愛雖然不會驚天動地,但是他對我們的愛卻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只是我們一向沒有發現罷了。

散文讀後感 篇6

樑衡的文章一開始我並不喜歡,那篇《晉祠》雖然寫得真的不錯,但是我不喜歡那種宂長的文章,所以,對於這個作者也沒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秀麗》,依舊是沒什麼太大感覺。直到他寫的三篇散文作節選為課外讀物發下來,《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杆拍遍》、《亂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課之後,當時就被他筆下的三個人物所深深折服。這三個人物都帶有濃重的杯具色彩,同時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風範,感覺他們在樑衡的筆下都鮮活了起來,一點一點向我們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開始找樑衡的文集,卻一向找不到,看到了很剩餘秋雨的文集。我也買過餘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歡他的文風。總覺得他寫的文章不夠大氣,有點優柔寡斷的感覺。而樑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種很明顯的被吸引被點撥,霎時有一片清明的感覺。

最後,我還是找到了一本《樑衡散文中學生讀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欄杆拍遍》看完。辛棄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輕時血氣方剛,奔走沙場,卻在南歸之時被奪去手中的鋼刀,只能以羊毫軟筆寫下一首首悲憤、無奈、自嘲的詞。最讓我動容的還是那首《永遇樂》。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户。”這首詞是我第一次看到,卻被其中所隱藏的無奈嘲諷所深深震動。他該有怎樣的失意才會覺得自己的姓氏是“艱辛”“酸辛”“悲辛”“辛辣”,覺得自己就是不能夠擁有完美的事物!

還有一篇《大無大有周恩來》,是總理誕辰百年之時所寫。那些宂長的歷史在樑衡的筆下一點不顯繁複,反而,每一件都令周總理無私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明,深深被這個自己無緣親眼見到的總理所感動。

諸如此類的寫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覺作者筆下的人是個鮮活、生動、立體的偉人,並不是一個個已經歸為歷史、素不相識的不相干的人。每一個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愛。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寫景、記事、抒情、説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讀。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散文讀後感 篇7

在我國現代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這樣以平民出身而躋身文壇的是為數不多的,這兩天我看了老舍先生成名作:駱駝祥子.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現小洋家衚衕)他家是一個滿族貧民家庭。原名舒慶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讓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親的勤儉和堅毅給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雜院裏,也是在那裏長大的。對那裏的下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狀況、人生態度,他們的喜好的娛樂形式,對老舍產生了最原始的影響。

有了他創作的生活基礎和平民化的藝術的傾向。但是,老舍並沒有走上創作之路,因為交不起學費,他考上了免費的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小校園長,盡職盡責,就在那裏五四運動爆發了!“五四”給了老舍十分大的震撼。他改變了生活道路,辭去工作.1924年赴英國任教,從1925年他寫第一部作品老張的哲學,近半個世紀大家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島寫成。《駱駝祥子》的成功會首先在於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寫人力馬車,但他們是以一個居高臨下的觀察和評價,而老舍是從細節的直面觀察車伕的生活的。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下,帶着中國農村破敗氣息來的,也帶着這農民的質樸和固執。老舍寫的文章大多數是幽默文章,但駱駝祥子卻是一個杯具。走下坡路。由這些人物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大杯具。當我看完之後才明白,祥子所期盼的生活沒人能實現。老舍先生的這部著作,讓我們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中國人的悲慘狀況,也聽到了來自他們內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散文讀後感 篇8

初聽林清玄的名字以為是一位女士,但實際卻是一位先生。初讀《林清玄散文》後又覺得他是一位“女性”,每篇散文筆風婉轉而細膩,柔美而智慧,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讀完《林清選散文》後覺得他是一位鄰家“大哥”,普普通通的故事或生活經歷娓娓道來,從未有説教的口吻,揭示的道理,總是讓人虛心地接受,甚至有些共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大概指的就是這樣的吧。

在《林清玄散文》中我最深為感觸的是一篇名為《枯萎的桃花心木》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寫,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鄉下老家一位種樹人種桃花心木方法的描寫,揭示的卻是發人省心的人生道理:獨立自主,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探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就會枯萎得更多”,桃花心木需要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依靠本身的能力找到水源,深深紮根地下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才能抵抗狂風暴雨。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如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

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而深化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在生活中,我們總依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麼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説,向父母説明困難,而不去自己動手解決。學習空間裏,老師不停地督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糾正錯誤。他們不就像辛勤的種樹人嗎?樸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而我們也總依賴着他,讓他總有操不完的心。桃花心木還在成長,而我們也漸漸長大。勤勞的“種樹人”不能永遠栽培着我們,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我們應該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獨自面對生命法則的不固定、不完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生命個體的優雅自在和無窮生機。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貢獻自己一份微小的力量。

散文讀後感 篇9

每個作家有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不一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看過了很多的散文集了。林清玄用他的筆寫下了許多好文章。

我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讀了幾篇文章,感覺寫得都十分好其中一篇:《快樂的思想》足以讓我反覆回味

這篇文章,先開頭是講了個故事,我們快樂的思想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個人沒有快樂的思想,那麼儘管用盡一切努力,可能還是會落空。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閒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的來到。我有時也擁有快樂的思想,的確很好。一生想要快樂,就要先有快樂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在砌磚,有了快樂的思想會比別人多一份喜悦。

一本散文書一向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寫完作業都會把這本愛不釋手的書讀一讀。以前買第一本散文集時,我都不是很喜歡讀,可此刻我已經真的喜歡讀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裏,讓人很容易看懂很清麗悠遠,我喜歡這種風格。

讀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覺到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軟枝楊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樣輕柔,語言親切,大多數寫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當將它們運用在生活中時,更易懂。

書的封面上寫了: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混濁的世界,持續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的確,我挺喜歡這句話。

每年的散文介紹沒有輪到我,很遺憾,但是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會認真讀的。我愛散文,我會一向繼續看下去的。

散文讀後感 篇10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個性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個性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不見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久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久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但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散文讀後感 篇11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脱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於心,思於心。其人,其文,始終是心頭情感的沉積;其思,其憂,更是我們精神所皈依的圖騰。

體此刻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一種湧動着活力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捲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涵,筆端飽蘸着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裏行間充盈着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國的歷史走了太遠了,中華的文化也沉積了太久了,迎面是一個新的千年,一個新的世紀,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也該抖抖身上的塵土,盤點一下自己的包裹了,餘秋雨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寫道:“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這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蹟,但卻充盈着閃光的智慧,藴涵着深刻的思考。殘垣斷壁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了我。

走進廢墟,體會着歷史的滄桑,品味着文化的內涵。在敦煌,他懷着無比的熱情讚美民族代代相傳承的對美與善的藝術的追求與表達;也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應對“道士塔”,揭開民族的傷疤,目光黯淡地心痛於近代內憂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淪陷和流失。

他駐足桃花、春雨、小橋、流水的“江南小鎮”,應對“白髮蘇州”愴然發問——現代的中國社會中,從那些緊閉的老房子裏“就應走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文化與傳統就應怎樣的保留與傳承”才能夠使“中國的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實現雙相自立。”

他告訴我們,江南小鎮的重生、歷史歸屬感的重生、民族歸屬感的重生,需要“一點真正的文化智者”,需要“一點隱潛在河邊小巷的安適的書齋”,需要“一點足以使這些小鎮產生超越時空的吸引力的藝術靈魂”。

他反省整個民族的文化。他從“一個王朝的背影”中,評論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一個文化盛敗的因由。在晉商大院裏,在“歷史的暗角”思索民族軟肋與民族精神的缺陷。他關心文人的命運,關心孕育這些文人的母語文化,關心我們的文化的根源,更關心我們文化的發展,並且關心着所有的文化的發展。

他為所有遊離在本土文化荒漠中的人們發問:“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比所有的人看的更遠、更真實、更深邃。

他的面前是一個繁衍、昌盛了數千年的民族的文化的沉澱,那麼,就註定了餘秋雨先生的這個思索將是整個民族的,整個歷史的。這個思索縱橫了五千年,必定是漫長而艱辛的。而餘秋雨先生就在這樣的時代,平靜一下自己內心的情緒,整裝出發了,縱馬思想,遊走於整部民族的千古春秋。

在這些思索麪前,餘秋雨先生也有無奈: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好的文化卻忘記了去繼承?為什麼我們要讓文化在那樣的“江南小鎮”裏漸漸萎縮、褪色?這是餘秋雨先生要問的,也是我們年輕一代人就應思考的。

也許我的民族文化就需要來一次這樣的思索,這樣我們在前進中才能夠走的更遠,這樣我們的根在黃土高原裏才能夠扎得更深。

我們就應怎樣走出心靈的荒漠?正像餘秋雨先生説的,文化才是我們的綠洲。母語教育最近搭着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車提得很響,壓抑了這麼多年的母語文化最後能夠緩一口氣了。

畢竟我們是從黃土高原上走下來的,畢竟一百年後,我們還是我們,英國還是英國,美國還是美國,我們的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將會跟隨我們這個民族,直到世界的末日。我們的根在黃土高坡上,汲取黃河的水而成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期望,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只要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情,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就包含着深情;只要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持續清醒,我們前進就會一往無前。只要我們的中華禮貌不敗,我們的民族就不會失敗。

感謝餘秋雨先生,您的“文化苦旅”帶給我們很多的精神食糧。新的觀念和審美取向,在感悟人生的同時,又富於人生更高的智慧。

散文讀後感 篇12

喜歡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猶如同封面上蓮花般的馨香一樣。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跌宕起伏,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如:“暖暖的歌”、“時間道場”、“蓮花湯匙”、“友情的茶”……令我不由自主地翻開來津津有味地開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當讀到《天真的心》時,我被文中的一段話打動了:“在被造謠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着急,因為我有自愉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我讀完後,內心像什麼東西撞擊了,是震撼是衝擊還是理解我個性喜歡最後一句:生命的一切都是需要時間。回顧平時的自己,在學習中我期望自己的成績能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能拿到好成績,在生活中我也期望能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爸媽也期望我能快速成長,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我們彷彿生活在着急和焦躁中,總期望自己能一步登頂。而文章中作者對人生的理解使我感到:在人生的歷程,不能夠着急,不急着看每一回的結果,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中去盡力做好,慢慢地體會,慢慢地成長。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另一篇《不孝的孩子》給我的感受也很多,散文中寫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台灣的兒女一開始對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了大陸的兒子後他們就變的十分不孝順了,因為怕他大陸的兒子來搶老先生的遺產。這則故事中的兒女怎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這世間能有多少子女體貼,孝順父母的心呀父母從小養育我們,培養我們,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成才,到最後我們能給予父母什麼樣的關懷呢物質的矇蔽是多麼令人寒心呀!

讀林清玄的文章,初讀清新,再讀更是心開意解。我這原本青春年少﹑浮躁煩亂之心總會在品讀他的文字中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換句話説,他的文章是啟迪星,引領我們觀照內心,開啟智慧和覺悟。

散文讀後感 篇13

我想,我就應不可能成為席慕容這麼有才華的人,但是我覺得能夠細細品讀她的每一個文字,那也彷彿是理解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席慕容她,雖然早已經不是個小孩,但,卻有着一顆比孩子還要純真的心,彷彿她的世界,總比我們的搞笑。她用她的心去看整個世界,生活中時刻留一份真誠,把她在眼睛裏所見到的事物,用書香去描繪出來,讓我們所有讀者與她一齊品味這個其實很可愛的世界。她描述的那些充滿至善至美的平凡瑣事,總能拔動人們的心絃,讓你一同去發現世界中完美的一面。

我最喜歡她的《朋友》,並不是衝着什麼華美語言。這位飄悠在紙墨香之間的“朋友”,不必有華麗麗的外表,它卻是最真實的,無意的表露了作者,席慕容的純真與甜美。

“一開始,因為小娜殺價太低,傷了他的心,所以扭頭就走開了,不再搭理我們這三個遊客了……”只是一個簡單的開頭,卻已經讓我想微微的一笑。如果我不翻封面,我就必須會認為這篇作文,是個有心的孩子寫的。雖然簡單平凡,但不枯燥,反而讓人有種想快一點讀完,可又想細細回味的糾結卻又快樂的感覺。

讓你的思維隨着她小夜曲般的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去回憶、去品味那些歲月裏捉摸不透的幸福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者,這正是席慕容,從來沒有想去刻意做些什麼努力的心願所在吧。

散文讀後感 篇14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着,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脱俗,灑脱、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個性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為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説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完美。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裏築窩的,飛累了,在那裏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敍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着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裏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望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完美。“太陽在園子裏是顯得個性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

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明白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着讀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完美與真實。

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為它們不僅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能夠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必須與眾不同。

本書值得收藏。

散文讀後感 篇15

寒假裏,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歷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一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裏行間藴含着一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就應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絲毫不遜於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合為一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的文筆多麼優美,語言多麼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一共分為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86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習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許多的願望、目標:而中國的孩子十分的保守,沒有自己的嚮往,任由父母指控。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照自己,比國際觀緊迫得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一則新聞:據一份調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機率圓了自己的願望,甚至有10%的機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機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同樣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的道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確立志向看似很簡單,但是總很難做到,其實,只是因為少了一顆堅定不移的心而已。

散文讀後感 篇16

林清玄説:“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湧,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吹笛,彷彿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不止的竹林波濤,陰雲密佈的風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響樂。風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老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己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為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向想選取一種樂器來學習。想學會了一種樂器,就能夠寄託心靈的期望。

因為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盪漾的湖泊上,竹笛都能夠迎風而立,盡興優雅的演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取了竹笛的學習。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向立志學習吹竹笛,但由於太忙,也由於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習計劃,多少年來一向被耽擱着。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逃避現實時就這樣安慰着自己。有時,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協主義。

還是説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秀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透過讀隨風竹笛,更要拋棄上面阿Q想法。用用心的人生態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散文讀後感 篇17

讀秋雨的書,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加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風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秀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就應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禮貌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雲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是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着作,如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比較幾大禮貌的《千年一歎》,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卻一向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好處。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資料是濃重的。

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潛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取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敍述至此,最後一餘秋雨的一句話來結尾。

閲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散文讀後感 篇18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卻又有着與眾不同的味道。這是我讀後的感覺。

彷彿在每一篇散文裏,她都有傾注自己的感情,激動、喜悦、惆悵、悲傷……她在整本書中的主角,讓我覺得,不是作者,而是編劇,導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當你吐納朝霞夕露之際,我在你曾仰視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樹幹內緩緩引升……”

沒有人能夠阻擋生活的涓涓細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攔住它流動的軌道,但你依舊能夠發現,幾秒鐘後,它就恢復了它原先的方向,原因是,它越過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愛《許士林的獨白》。

還記得那開頭第一句: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諷刺的話,批判了那些讓母親悲哀,等待的不孝之子,卻內含淚似的,顫顫地為下文感動。

“在秋後零落斷雁的哀鳴裏”,一襲紅袍的赤子,南屏晚鐘、三潭映月、麴院風荷,當他納頭而拜,來將十八年的愧疚無奈化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人間永久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缽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過後,踏着千百年來的思念,仍然告訴世人,茫茫的天際,夕陽的紅暈,奔湧的淚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傘下那一剎那的温情。

一把紫竹為柄的油紙傘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紙頁,萬里的風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轉成神仙只是“你”厭倦了人間修煉後的夢寐,而傘下人與人的聚首,卻成了“你”永恆的回憶,輕吟在斷橋上,讓“你”駐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個人,讓“你”愛上這個纏綿人世的人……

在雷峯塔夕照的一線酡紅間,是你的眷戀還是思念反正不會是悔恨。冷泉一徑冷着,人間的辛酸已飽嘗……

即使是想象,十分卻有八分的真摯,何來的不感人讓人不由感歎,辛酸後的痛楚。

散文讀後感 篇19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餘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後,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向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情緒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此刻也沒有時間、也沒有情緒來寫,只是總感覺心裏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裏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閲讀了多篇完美的文章之後,總感覺就應留下點什麼,個性是此刻的生活節奏,讓自己已經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再翻起餘老師的文章,只好趁着心裏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餘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的大師,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並不喜歡學習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學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學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真閲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後,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於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餘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着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此刻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那裏,又想起許多當前關於餘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此刻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於我這樣一個十分喜歡歷史的人來説,讓人對現實中的餘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餘老師文學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散文讀後感 篇20

前一段時間,老師讓我們讀一本席慕容的散文集。我讀了一本她早些時間出版的《成長的痕跡》。老師還真沒選錯書,這本書確實讓我深有感觸。

讀完席慕容的前幾篇散文,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對親人的思念。她前幾篇散文寫的是對從前的記憶,都寫出了自己對遠在他鄉的母親的思念和對已故奶奶的不捨。作者用一些很短小的事透過細緻的描述把那份感人的親情充分、實在地呈現了出來,她那份對親人無比的真誠打動了我。這不禁讓我想到我自己的母親,在家裏她是在怎樣地關心着我、無時無刻地牽掛着我呢想到這兒,我心中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突然振奮起了精神,就像為了我自己的母親。為了不讓她失望,我要幸福快樂地活過每一天!用成績回報她為我所做的一切。

越往後,對青春對時光的不捨就越多,深奧的哲理體現得也就越多。有一篇名叫《荷花七則》的散文,作者就透過她開畫展後發生的一件事表達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她的一位朋友看完她的畫,十分羨慕她的生活。可席慕容的微笑不見了!要明白,完成一副畫是需要多少心血多少時間去完成的,哪有一個人的成功是與生俱來的呢席慕容當時的感悟真讓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滌,她的用詞十分自然、恰當,每一個字都沉重地抨擊了我以及每個人心靈中的那些“邪念”。“選取了這樣的生活,我並不後悔。我悲傷的只是,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把畫家當作是一個天生異稟的天才,卻不肯相信,在這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或瀟灑能夠換得來的。”每讀完這篇文章,那顆浮躁的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平靜。

也有些文章是作者對青春與生命的看法。這些文章的景色描述都相當生動,讓我不知不覺進入了一種意境,進入了和作者一樣無邊無盡的回憶。這種回憶有時真讓我感到快樂,但也時刻警示着我們時間的珍貴,我經常在想:如果所有人都來讀讀她的文章,世界上那些浪費時間的人還會多嗎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變得更堅強和明澈了,覺得自己成長了許多!這本書對我來説真是受益匪淺呀!

散文讀後感 篇21

品着篇篇美文,自己彷彿沉膩在一股朦朧的清風之中。席慕容,一位痴者,或是一個勇者,作為一個作家的她用一顆畫家的心去貼近這個世界。她的散文,遍佈生命中每個細微。脆弱、悲哀、美麗,在她眼中世界便為如此。因為這個世界太過美麗,而因那令人幾乎窒息的美感到哀傷。她喜愛生命,喜愛每一縷生命在世界飛舞、掙扎的身影,喜愛這世界帶給她的《生命的滋味》。

生命、流光、記憶,這些永恆的話題,便是生命給予我們的禮物。但在流光逝去之時,它總會帶走一兩塊零落的記憶。當回神之後,兩手空空地環顧四周的我們又剩下些什麼呢?所以在命運來臨之時,學着去凝神品味,不去後悔。用平靜的心情去品嚐這繁華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或如文章中所説一般:我們要學着不後悔,就好像在摔了一個茶杯之後又百般設法要粘起來的那種後悔,我不要。是啊!我們年少時擁有的那一顆心最終會隨着世俗人們的後悔祈禱而越發遠去。因為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遍又一遍重複着過錯,而最終被埋入漫無邊際的後悔之中,令人悲哀。那麼學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着不去後悔、學着不要重複自己的錯誤。

所以,放慢腳步,讓自己的心去觸碰自然中那細柔之景。草葉間的風聲,海洋起伏的呼吸,那夜裏一地的月光。回答大自然中所有美麗生命的呼喚,感受生命中的閒靜、怡人。做一個無求無慾的隱者,學會去真正愛自己,甚至這個世界。同時,也從此刻好好享受,從容地品嚐生命的滋味。

在絲絲縷縷的時光之中,存在於綻放與凋零之間的我們,應用熱切的姿態、不悔的心境去續寫生命的歲月。

散文讀後感 篇22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有故事性,引人入勝,通俗易懂;張曉風的散文多情温婉,柔情似水;林清玄的散文短小精悍,藴含哲理;就我而言,還是畢淑敏似乎更得我心。

在《致不美麗的女孩子》裏,畢淑敏記錄了一個相貌平平的女生因父母長相好看而自卑到通徹心肺:她抱怨自己沒有繼承父母的英俊相貌,抱怨老天對自己的不公,抱怨別人的以貌取人。畢淑敏適時地端出了一碗心靈雞湯,滋潤了我們這些長相不夠完美的女孩的心靈。

我也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女生。曾幾何時,我也因自己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而自慚形穢,甚至想過像電影明星一樣在自己臉上動刀動斧。曾幾何時,我也幻想過出生於明星之家,從小就是金童玉女,受人吹捧,受人關注。可我只能帶着這張平凡的臉,懊喪的站在鏡子前埋怨着上帝。

然而,臉龐終究不是自己選擇的,不論我滿意與否,都得義無反顧地佩戴着它,直至與身俱滅。這種毫無意義的挑剔只能給我徒增煩惱。我開始不再膚淺的注重自己的臉龐,為它的平凡而懊喪煩惱,而是努力地用內涵、品德、智慧、學識去勾勒那張無形的容顏。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沖刷而黯然失色,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摧殘而香消玉殞。臉龐是父母創造的,而這無形的容顏卻是我創造的——它才是我的榮耀、我的驕傲!

不美麗的容貌,也能活出美麗的人生!

散文讀後感 篇23

幸福。談起這兩個字也許有太多的迷惑於此,什麼是幸福?它好似漂浮着,無影無蹤,而在畢淑敏的眼裏卻有七種不同色彩絢麗的顏色。它們分別通過畢淑敏的筆下詮釋着不同的幸福。

生涯?一個叫人生出滄桑和迷茫的詞語。我們明白什麼是生存卻從未知什麼是生涯,就讓我們隨畢淑敏一起來感受《拍賣你的生涯》吧!

畢淑敏的朋友去參加一場別緻的講座,外籍老師發給每人一張紙,上面印着數十行字:1、豪宅,2、鉅富……15、直言不諱的勇敢和百折不撓的真誠。大家先是愣愣看着隨之而來的則是交頭接耳的笑聲。也許大多數人想這個拍賣是可笑的一個遊戲,但事實上當我們做這個遊戲時,才能更接近了真我。接着老師象徵性地發給每人一千元錢,代表你一生的時間與精力。開始拍賣,小島,三五個知心朋友,豪宅,鉅富一一被拍出高價之人買走,作者的朋友拍賣走了圖書館,留下了名垂青史,和家人共度週末,直言不諱的勇敢和百折不撓的真誠。在長久的拍賣中所有人拍賣的是一些實物,在得到後產生驚訝的發現和意料之外的收穫。現在的現代人對史的概念早已模糊不清,脆弱至極,我們已經無法去選擇留下些什麼給予子孫後代何來青史留名之説?勇敢與真誠對於我們而言已不在堅定,我們表面的不屑是因為骨子裏的不敢,我們沒有承諾勇敢的勇氣與面對真誠的真誠。

讀到這兒我終於發現畢淑敏的散文多數是發生在某些故事後而發出的感歎與哲理!卻又不那麼嚴肅與苛責。也許會留下那三件物品並非我們之錯,所有人所需與所求之物不同,有人想得到小島,有人想要鉅富。有人説這個是愛慕虛榮之表現,二者又有何之錯?如果你生活陷於困境之中你不會選擇鉅富嗎?當你渴望閲讀時你不想要一座圖書館嗎?我想回答一定是:想。然而對於不是十分實際的事物我們難免會疏生了它們。但無論你選擇些什麼,生涯,就是人生的追求和事業的發展。他可以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性格則是命運,而生涯從屬於你的價值觀。

這場遊戲結束了也許我們要以一個孩子的角度,重新剖析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質量,在節奏紛繁的社會中,我們必要這種省查自我的機會,讓我們返璞歸真,我想當我們作重大決定之時,勢必將經過心中的規劃而定的,所以如果改變我們的命運,請首先為自己計算好的框架,改變心的軌跡,用一個良好的態度與實際的想法去做出改變,改變與掌握你的生涯。

散文讀後感 篇24

“年輕的時候,心中的陰影來自對那前路的茫然無知,一切都沒有啟示與徵兆。是的,在這樣美麗的夜晚裏,生命是可以包含着月光,卻不得不在同時也包含了一層透明的哀傷。”這就是散文女作家席慕容。“

品讀於她的散文,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情意--對生活的熱愛。即使隨遇而安,也能從中找出描繪生活酸、甜、苦、辣的畫筆;對子女的疼愛,不需要用過多文字、着意刻畫出如醇蜜般深厚的愛。即使只有細微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微笑。也都能從細緻着筆中感受出那份如陽光透射般的温暖,無需用語言表達的純愛;對於繪畫的鐘愛。即使面對於一張張空白、格格道道清晰嵌在紙中的條紋,也都可以產生感情。手拿調色板,輕輕握起水粉筆,在雪白的之中塗鴉出色彩,那或許就是自己心中斑斕的世界……

歲月就如在深遠廣闊的大海中行駛的一艇小船在漂泊卻無法預測未來的路。或許這條道路會很漫長,甚至不知盡頭在哪;或許在路途航行無風無雨,平淡的渡行一日又一日;或許會在前行的路中遇到狂風暴雨,甚至對未來毫無希望……選擇前進、後退?這就是生活,似乎短暫卻又漫長的時間所醖釀成的歲月--《歲月》這篇短小的散文,可能只是作家剎那間的感受:各奔東西、多年不見的好友重逢,都有極大的改變。才發現”原來歲月並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從我們的眼前消失,轉過來躲在我們心裏,然後再慢慢改變我們的容貌。“而感受一點一滴歲月的流逝,在不經意間悄然改變着身邊的事物。所以,只有擁有樂觀的心態,保持一顆寬諒喜悦的心。然歲月沉靜,慢慢泡出沁香。你便會驚奇地發現,不管過了多麼漫長的歲月,你依然青春向上,活力四射,並不會擁有一雙悲傷的眼睛,冷酷的嘴角,一臉風霜……

優美柔華的文字,委婉生動的表達方式,給予人們更多的感悟與人生思考。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她——席慕容!

散文讀後感 篇25

剛初有成效地掙脱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那一代疲憊的人又開始了接軌思想解放的旅程。《飄零》中的我想就是矛盾中的一根飄零的孤草。他,半個文人,卻在當時近似瘋狂地去學心理學,別説當時,就在此刻,心理學都是讓人略感神祕的名詞。他看遍了大學圖書館裏所有的有關心理學的書,讓他看看一篇關於心理學的譯文,他竟一個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幾十條錯處。當時,人們認為他是瘋。放到此刻,他能夠算是各張揚個性的年輕人。但回到原題,説他是根兒飄零的孤草,不錯!

首先是當夢想遇上現實。

當時沒有人賞識他前衞了80年的心理學。在中國,用原文説就是“不但沒有錢,他們説他是瘋。但日總是得過下去,於是他心不甘,情不願地到了地球的另一邊。其勇氣和抱負是即使放到此刻也不嫌發黴的。若換成是我,可能會被周遭所影響,而周遭可能會説:不是每個人在“日心説”發表公認前還活着被稱譽的,又不是每隻蘋果都砸得出“萬有引力”的。僅有現實才能實現!不!

再者,當熱情遇上冷漠,他必須學着對一切冷漠,淡視。必須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豪氣,和對他所從事科學的冷靜,冷對解剖上百隻老鼠。可是內心的熱情視萬年冰都降不熄的,或許用筆尖傾瀉下自我滿腹滿心熱是他最好的解脱法。關於這一點,倒是和此刻所謂的舒壓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此刻的方法倒是好多了。唱KTV宣泄,運動減壓,香薰寧神和網聊等等。但追根究底還是對“生活夢想自由”無限熱情的表現。也就是説黑暗是對光明的迎接,冷漠是對熱情的呼喚。這也是生命奮鬥路程中對心的考驗。一冷一熱,看你是否受的了熱脹冷縮。

當期望應對閉門羹。文中他對自我的祖國是之深的,他不想離開祖國,但在遭到了一串串譏笑不屑後,最終被擋在了祖國發展的門外。是對,到此刻形同科舉的考試還是陰魂不散地籠罩着。着使得懷着求知慾望的許多人吃了期望中學校的並不鮮美的閉門羹。前段時間“獨傲一時”的韓寒,就是已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成功;他站在期望和閉門羹的斷點笑傲江湖吧!他以自我的個性處理了二者。那成千上萬的其它個性個體呢有將如何處理二者呢?

而後,當膽怯應對追求。他怯懦了。他和一個日本的有夫之婦彼此相。在世俗看來,着又是一段“不倫之戀”。但有誰能説他爭取後,着不會是“水晶之戀”呢他撒手了。而在膽怯面前有多少人能夠挺直了腰呢以往在公園裏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囡孩兒,在追着一隻足球玩,一腳,球飛遠了,他有趕忙跑上去,可是太急了,左腳踩在了右腳上就是一跤。他媽媽跑過來,又是安慰又是撫摸,小男孩起來,眨着眼説:“媽媽,我不怕!”又衝上去追球。似乎越是單純就越是不會膽怯,所以,單純也是個性,個性就能克服膽怯,克服膽怯就能追求到你的追求。

最終,當個性再遇上世俗,只要有夢想有熱情有期望有追求,就能戰勝世俗。讓《飄零》中的迷惘小時,即使是此刻飄零也要做個性的蒲公英。可是或許以後,長輩在教育完百時還會語重心長地説一句:“你的個性要有個性一點兒嘛!”

散文讀後感 篇26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裏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裏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僅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乾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那裏面到底是怎樣一個複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於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枱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着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説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説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當對父母説出自我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説,他出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裏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説的不就是如此麼?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裏行間的温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聖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於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可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淒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裏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裏,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可是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願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於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一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僅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一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僅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裏的意境,每一天與自然為伴,每一天都過得開心歡樂。最原始的歡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可是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職責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我負責,做我們自我。夢想,於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穫,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僅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僅有一步之遙。

作者説,生命最趣味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我,承擔所有的職責。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於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於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向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確定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温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裏行間的温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説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裏。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裏種花。

散文讀後感 篇27

最近在讀劉墉的散文集《縱橫卷》,看他的作品時,我的思想會隨着他的文字跳動,他並不把文字寫的太過飽滿,所以留給我了很大的遐想空間。讀到其中一篇《你想一鳴驚人嗎》時,我的心好像被狠狠的鞭策了一下,隱隱作痛。

成功不垂青無備之人。哈佛大學流傳着這樣一句名言:“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這句話是問句,但實際上應當這樣理解,如果當機會來臨,你卻沒有準備,你就不可能奪取成功,或者説是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算是機會來臨了,你也不可能抓住它。能“一鳴驚人”的,必定在他“不鳴則已”的時候不斷養精蓄鋭;能“動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靜如處子”的時候細細觀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個夜晚,暗暗地演練。所以平時不斷給自我添加新的“血液”,完善自我的“裝備”,才能經過“機會”這座橋樑,到達成功的彼岸。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成功就不會垂青於他,他只能眼巴巴的瞪着機會,對天長嘯了。於是,我們完全能夠想象,那些“一鳴驚人”的人曾為此付出了多麼大的努力。

那麼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總在抱怨,抱怨社會競爭壓力大,抱怨工作不好找,抱怨機會難覓……可是,當機會真的光顧時,我們有沒有完全的實力抓住它呢所以,我們僅有做到認真思考,認真學習,時時刻刻準備好自我,才能抓住機會,讓成功垂青於我們。敲響心靈的警鐘吧!成功不垂青無備之人!

你我均知,人生如棋。可不知你曾想過:你還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斬獲你是否應當更細心地,把所剩無幾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上

我們總喜歡用棋局來形容我們的人生,黑黑白白的旗子在棋盤上縱橫交錯,編織成一幅優美的水墨畫卷。但如此美麗的棋局常常暗藏殺機,一個棋子的偏差,有可能讓我們輸的落花流水;過多的顧慮,也許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人生如棋,我們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氣。許多人不會對棋產生興趣,甚至連棋子的數量也不知。如此,我們與高手對決之時又有幾分勝算我想,此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氣,。若我們落子時猶猶豫豫,搖擺不定,不知會錯失多少良機,不知會埋下多少禍患,不知會釀成多少災禍。不如勇往直前,與高手們直接短兵相接,或許,還能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可是,我們可能會贏,可能會輸。贏了,萬事大吉;輸了,也要盡力與之同歸於盡,也不枉稱為梟雄……俗話説:“狹路相逢勇者勝。”放手一搏,背水一戰,或許,我們就能走向重生的涅磐。

人生如棋,我們需要的是旁觀者清的謀士。雖説:“觀棋不語真君子。”可在人生的棋盤上棋逢對手,觀棋的人,卻不必“觀棋不語”,於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幾個參謀,常能開創好的局面。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沒有參謀,必是很孤獨的棋手。

人生如棋,在棋局中要的是努力。不要輕易的説放棄,因為每個人才那麼一局而已。你也許累了,你也許倦了,你也許認為沒期望了,這時候我期望你還記得“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散文讀後感 篇28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之後轉化為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着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着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閲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最終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敍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着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先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境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境,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僅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説:“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温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悦與超脱。

讓我們一齊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散文讀後感 篇29

一向不覺得寫出點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筆或者打開文檔就能夠完成的,至少我是這樣的,需要有心境,有環境!

幾天前,朋友借了本書給我,《最美的散文》,説拿去看看,沒多想,想謝絕,但無意隨手翻開,前言讓我改變了主意。開篇就寫到:當你久處於城市的喧囂繁雜,長期應對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時,你總會感覺到身心疲憊。如果此時,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靜靜的賞讀幾頁,感悟生活的真諦、陶冶性情、舒暢胸懷……遂決定,拿走,想找個適宜的時間,安靜的去賞讀。

我覺得自我也是個很名副其實的宅女,週末,如果沒有事先安排好要出門做什麼,一般我都睡覺,很虔誠的睡覺,不把吃飯提到日程中的那種,除非餓醒了,就着豆漿牛奶吃點麪包然後繼續,瞭解我的人都明白,週末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睡覺。今日徹底睡醒應當是在午時4點,打開電腦放上音樂,泡一杯花草茶,依靠在枕頭上,翻開了《最美的散文》。

一百篇經典中,有一些都是國小和中學時課本上學過的,題目還很親切但資料確實不記得了,我想,也許還能經過這些文字找到點孩子時候的回憶和心境吧。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許地山的《落花生》,此刻看起來短的可憐的文章,在當時讀起來還真是個大工程,最經典的話此刻需要細細品味:“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掛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裏,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顆花生瑟縮的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明白。”

記得當時學完課文,教師讓寫讀後感,我同座一男孩名叫才華,寫了一篇讀後感在全年級作為範本被傳讀,大概資料是抓住了散文的“神”,論述如何做人要做花生一樣的人,含蓄不顯露,這些文字慢慢的在我的,其他的同學心中生根發芽,那個青春年代都受這些或者那些作家的文字的影響着,渴望的朗讀着,也幻想着,青澀着,張大着……但今日作為一本調劑的文字讀起來卻不是孩童時代的感受了,時代就這樣不斷變化着,人也被無情無奈的分成80後,90後……此刻社會還看重落花生的情操嗎?

還有冰心的《小桔燈》《寄小讀者》;朱自清的《背影》;胡蘭成的《陌上桑》;徐志摩的《我所明白的康橋》,物是人非了,可是還是能帶給我一些寧靜和思考的,恩,再來一杯茶。

散文讀後感 篇30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着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着失敗者那乾枯的心靈。咦,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慾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着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後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當然還有成為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淒涼的過去,但是從字裏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嚮往。

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後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於她的母親。 之後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散文讀後感 篇31

我很崇拜畢淑敏,特別愛讀她的散文集。有人這樣評價她: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畢淑敏似乎自立門户,不能把她歸屬於任何一個派別;她不以學問見長,也不以前衞的語言標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駿馬,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來,但又不全是傳統文化的迴歸。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有一點“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裏,再次讀了《畢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有多豔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愛怕什麼》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為“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裏行間對我的打動,第一次,我真真地對“愛”有那樣的按捺不住的衝動,肯定地説,正是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愛一個人,就斬釘截鐵地追求。愛一個民族,就挫骨揚灰地獻身。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從畢淑敏對“愛”的詮釋中,不難看出她對“愛”那種獨有釋懷。

閲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有生活的氣息,特別具有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稜兩可,“愛”怕沙上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偽劣,“愛”怕刻意求工。“説了愛的許多毛病,愛豈不一無是處?”其實不然,畢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愛是什麼”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温暖的燈。

從閲讀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體味是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傾注愛,傾注多少“愛”,是“一生”還是“一時”。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傾注的是畢生的精力和愛,教師更應具有母親的博大情懷和終生的“愛”,因為教師的職業就是以“愛”的呵護,“愛”的德行,照耀學生們前行的道路。

我在畢淑敏散文中,體味到“愛”的真諦——“愛是神奇的化學試劑能讓苦難變得香甜,能讓一分鐘永駐成永遠,能讓平凡的容顏貌若天仙,能讓喃喃細雨雅過雷鳴電閃。”

“愛”是教育者的情懷,“愛”是教師的職業特性,“愛”是靈魂工程師們的之情,“愛”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愛”是學生快樂的源泉。“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在這裏,能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於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愛都會贈與你。”

散文讀後感 篇32

初讀冰心的散文真可謂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最深刻的感受便是自然流暢,輕鬆自如,清新雋永,優美雅緻,説得簡單些就是兩個字:舒服!

讀着冰心的散文,你不難發現,冰心用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和豐富的感情向我們娓娓道出這真善美的自然甚至一切。當然,還應歸功於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更重要的是作者所崇尚的“愛”的哲學。在《寄小讀者》中,作者深刻地表示了“愛”的三大主題:童心、自然、母愛。其中對自然的描繪堪稱一絕,且看對海水的描寫:“海水竟似湖水,藍極綠極,凝成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自淺紅至於深翠,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片片的漾開了來。”呵!多美的一幅海水美景圖!似乎是在不經意間,眼前便展現出無限美景。其實,你若細細體味,不難發現作者描繪自然,從不用濃粧重彩的方法,她不過是輕輕揭開自然的簾兒,讓你看到自然的本色之美,而作者的散文不過是去“發現”自然的本色美,使你在她的淡淡的畫幅中驚歎她道出了人所未道的深微的.自然美。

可以説體會冰心散文所感受到的不僅是表裏瑩澈的真和美,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作者在散文寫作中擁有的一種獨特的“真摯的心情,豐富的想象,詩人的天分”。正是因為作者擁有一顆“愛”心,並以此來詮釋着真善美,所以她的散文猶如小石子擲在水裏泛起波瀾,而不是像隨風飄蕩的羽毛。冰心寫散文時的那種流暢自然,讓你感到那些雅緻詞語詞彙似乎是在不經意中從作者筆下流瀉出來,而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即便如此,在讀冰心散文時,雖感到悠悠然的舒暢輕柔,但並不是那種平平淡淡的樸實,而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柔曼婉轉。讀冰心散文,不僅感受到了字裏行間所透射出的優雅和情趣,而且能讀出作者那顆“愛之心”所藴含的不盡的希望。

冰心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都説特定的作品最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但冰心散文作品中卻盡情地展現着一種和平年代才會有的清新靜謐,這也許正是冰心的獨特中的獨特吧?但不管怎樣,冰心是把基點放在“愛”之上,感受生活,放眼自然中的一切,從而開闢出文化中的一片青青世界,用飄逸雅緻的心緒來感染人們、淨化心靈。

進一步説,冰心正是用“真善美”來詮釋着人類社會中的一切,進而發掘着泯滅在人性中的“愛”的真諦。

散文讀後感 篇33

記得從國中開學到現在一共讀了三本散文集,它們分別是《張曉風散文》、《畢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這幾本書都非常好,各有各的韻味,但,使我感觸最深得還是《林清玄散文》了。作為一名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讀他的文章感覺會有很多地方難以理解,但是回過頭來細細咀嚼,你便會懂得許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裏行間無時無刻不透露出淡淡禪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藴含着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讀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靜了下來,是不可多得的養心妙藥。

散文的第一輯就取了一個富有禪意的名字——心的菩提。這一集收錄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內心的感悟為主。其中《佛鼓》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自從讀了《佛鼓》之後,佛寺裏悠遠綿長的鐘聲似乎深深滲入了我的內心。隔絕了人世間的喧囂,人的心平靜如水。讀着這篇文章時,彷彿有輕微的佛鼓聲從遠方傳入我的耳畔。此時我的內心就像菩提樹一樣純淨、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寫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過這些文字,讓我體會到生命的美麗要有清明的心與無上的覺悟,心的純美才使人洗滌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煉,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讀了這本書,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樣,那充滿智慧與內涵的語言中表現出的是內心的恬靜與淡然。我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信佛的人,當然,是本書也不是用來宣傳佛學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訴世人們,心的覺悟真的非常重要。

散文讀後感 篇34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熱乾燥的沙漠裏逢着一片綠洲,滿心裝滿了欣喜與崇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真正地將我推進了散文的殿堂,但只是崇拜他的文筆,並沒有激起感情的陣陣漣漪,好像內心的一片天地是空虛的一般,林清玄的散文卻總能引起思想的共鳴。

林清玄帶給我的是感動與崇敬,不是因為他是作家,而是他的寫作思想風格全都扣住了我的心絃,彷彿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澈明亮。我的一切,不再流浪,而是有了自我的定位。

林清玄的思想裏也融進了佛教的質地。佛曾曰:一切因緣而起。而我與它的第一次邂逅卻是奇妙而朦朧的,也許這是緣的造化吧。放飛思想,在文字的跳躍裏,自由的呼吸着。文字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在穿梭的進行中,你會發現樂觀是他的主旋律。雖然出身卑微,但卻堅信自我的夢想,他總會把困難與挫折當成人生的經歷,童年的滿身光輝是他寫作的根本源泉。他如苦難的沙子般處處沉澱,漸漸將他的靈魂磨礪成了耀眼的珍珠,不是每個恩都配得起那些苦難的。尼采曾説過,生命是一條毯子,整個生命。

他的散文樸實、優雅,而他的安靜卻是他最豐富的色彩。一顆煩躁的心會被洗滌的透徹明靜。讀他的散文才深刻體會到了他所表達的含義:時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渴望交流,但卻將心靈禁錮起來,怎能化解氤氲的陰霾?透過他的心與你的心的交流,會讓力量穿越時空隧道流進你的靈魂裏。手捧着書,斟酌每個字,都會漾起心中的温暖。

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性格,但他卻用一種花開的聲音温暖了我的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農曰:一葉一菩提。沒有相對的答案,只要貼合了內心的感覺,就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誰也不是誰的誰,而林清玄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內涵卻是我靈魂的根本,不期望現實的落寞隱埋了內心的平和寧靜。

時間在旋轉,日曆再翻頁,而林清玄的散文將經得起歲月年輪的考驗,透過他的散文,我明白世間萬事的一切取決於你自我生活和心靈的視角。花朵下能夠看見鋭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滿陽光的花朵。

讀書的目的,不必須是增加了多少知識,有時學會了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是十分關鍵的。其實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能夠拓展得更寬更長,而在他的散文裏,我就像一棵讀懂了陽光雨露的樹,開始有了在陽光下茁長成長的跡象。林清玄對媽媽的愛是那樣簡單樸素,但卻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他有一顆漂泊的心,這也註定瞭如斷線風箏的命運,不知會飄落到哪裏。

讀他的散文像是在細數自我的人生,奇妙無瑕。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

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散文讀後感 篇35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所閲讀到的氣息和獨屬於它的那一份味道。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翻開它的第一頁,閲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樣,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於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我買的,自我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看到那裏,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裏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於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我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為自我的內心而寫,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夠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但是有誰願意給自我的這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但是,在從前,我們缺少了一顆甘於安定的心與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罷了。

散文讀後感 篇36

夜深人靜,我卻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燈的指引下,我不耐煩地拿起枕邊那本淡黃色的書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這封面就把我的“心”牽了過去一一瀟灑的“林清玄”三個大字顯赫地印在紛紛揚揚飄落的蒲公英上,頗有一種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個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開了書。“天啊!‘她’竟是一個修行過的男人!”我驚歎着看了他的簡介。

有一種無名的衝動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隨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歡》的文章。“這有什麼好寫的?!”我嘀咕着,開始看了。它是由蘇軾的一闋詞,引出了主題一一清歡。凊歡是什麼?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可現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為所有人看的“展覽物”;去廟裏走走,門口滿滿的攤販。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皺着眉,搖了搖頭。

我重翻回目錄,一篇名叫《咬舌自盡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簾,我翻到了相應面數,如狼似虎地看了起來。看完之後,早已是視線模糊。那主人無情之人背棄有情之人?

每每讀到林清玄的散文,總覺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藴含着細膩的情感,並且透着幾絲禪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備的風格。

讀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聽一位禪師的諄諄教導,在安撫我那顆浮躁不安的心靈。

散文讀後感 篇37

讀了《席慕蓉散文》讓我感受到年少的我們雖説輕狂,卻也是為了什麼使命在拼命勇敢地闖。那個時候,一切都是很神聖的。而中年時候呢?恐怕這份勇敢也已逝去了吧!更多時候是憂慮在作怪,不因他人,只為自己的憂慮。

如果我只是為了取悦別人而活着,如果我只是想要索取而不願有所付出。那麼,我活着就是在給自己畫牢而居,我或者就是在做讓人失望的事。給自己多些自由,給別人多些温暖吧,這才是生活。

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我們時常迷惑,市場在心裏吶喊着。也許每一個我都是真的我,只是我忘了要怎麼自我接受,要怎麼與這種改變抗衡。

人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小小的島,當風雨來襲,我們可以投入她温柔的懷抱。

沒有什麼美比天真純樸的心美得更自然了。這是一種特質的美 ,是一切美的根源,只是不為多數人所熟知。

很是懷念那些與書相依相伴的日子嗎,因為有了她的理解,所以日子裏才沒有那麼多的孤單。

有種姿態可以站成永恆,用閃光的身影來接受人們無比讚賞的目光。可是,又有誰能體會到那份只屬於勝者的孤獨?

有那麼一刻,即使心已荒蕪,記憶仍不斷地生長,如同春草。

當事實被扭曲,當自然被擠壓,當美被侵犯時,真正理解和欣賞的人會去計較,會發出有力的抗議。

總是在不斷地徘徊、猶豫。那長滿荊棘的路該怎樣走出去啊?我不怕走到最後遍身傷口,我是怕在這裏迷路,更怕終於走出去了卻看不到心中的那個願景。

散文讀後感 篇38

今天就來談談冰心著的這本《星空的回憶》!

冰心的散文大多都已小孩子為主,但我這本書的層次分的很好,一開始是冰心自撰,後來就是寫小孩的。

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散文有:《別踩了這朵花》,《雨後》,《獻詞》等。

《別踩了這朵花》是把花形象的擬人,還加了比喻手法,冬天的雪,給它蓋上厚厚的棉衣,它靜靜地躺卧着,等待着春天的消息。這一天,它覺得身上潤濕了,它聞見泥土的芬芳;它快樂的站起身來,伸出它金黃的翅膀。就這兩小段冰心奶奶充分的運用了擬人和比喻。

《雨後》是描寫小孩的。嫩綠的樹梢閃着金光,廣場上成了海洋!水裏一羣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象神仙一樣。小哥哥使勁地的踩着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説着自己就滑了一跤!冰心奶奶只用兩小段就把兒童的活潑表現的淋漓盡致。

《獻詞》是説冰心奶奶自己的,低頭愛撫着身邊的孩子,抬頭展望着祖國的未來。是哪位元帥下的命令,把十個兵種的三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齊刷刷地開進孩子中間?呵,社會主義祖國是我的元帥,我們三十萬人的胸懷裏都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冰心奶奶熱愛祖國的心情在我讀完這散文時深有體會。多美的散文啊!

冰心奶奶的散文真是熱情,豪邁!

散文讀後感 篇39

冰心散文集是冰心的著作中的重要的著作,她的著作分四個部分,一是:往事,二是:寄小讀者,三是:關於女人,四是:冰心自轉。

冰心是20世紀中國的一位傑出女作家。她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投入新文學活動,在這長達八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大量散文、詩歌和小説等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冰心寫的散文風格清新,文體秀美。在散文《寄小讀者》中,冰心通過描寫她兒時幼稚的歡樂和天真的淚水,盡情歌頌母愛、童真、大自然和祖國。

《寄小讀者》是冰心“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作品,因而最能表現出冰心率真的個性,塑造出冰心純真的自我形象。《寄小讀者》體現出冰心的性格、氣質、才情和思想風貌。通訊中無論是描寫母親的慈愛,姐弟的情誼,或是大自然的每秒,無不映射出冰心的鮮明的自我形象。

冰心在《寄小讀者》中不停地在純潔的孩子面前懺悔,許多事情是她的靈魂受了隱痛。在《通訊二》中,冰心會想起自己因“殺死”小生靈而悲痛。而現在的我們,不正像那時的冰心,又何嘗不會為了一頭折足的蟋蟀流淚,為一隻受傷的黃雀嗚咽。我們也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我們也許也做過不仁愛的事,但畢竟我們的心靈是純潔,是善良的。

《冰心散文集》這本書我非常喜歡。其中,我最喜歡《一隻小鳥》文章。

《一隻小鳥》講述的是一隻小鳥對大自然充滿了新意,它飛到枝上唱起了歌,它的聲音裏滿含着清–輕–和–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傾聽一般。樹下的許多孩子聽見那歌聲後,覺得非常優美動聽,從此,孩子們每天都來聽它唱歌。可不久後,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小鳥正唱着動聽的歌兒,突然,一顆子彈從下面射了過來,小鳥翻了個身從樹上跌了下去。這時,兩隻老鳥從叢林中飛了出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它的血從樹隙裏一滴滴的落到地上來。從此,孩子們再也沒聽到那歌聲。

散文讀後感 篇40

很早就很欣賞散文的語言,形散神不散。使得我不由自主翻開了冰心奶奶寫的散文集。

冰心説:散文可以寫得鏗鏘得像詩,雄渾得像軍歌,生動曲折得像小説,活潑精鋭得像戲劇對話。讀了幾篇我深有同感。

挑選了一篇名為《閒情》,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種閒適的感覺,還有冰心奶奶那享受生活的境界。就如文末所説那幾句:“東坡雲‘因病得閒殊不惡’,我一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閒真是大功夫,大學問。

如能養神之外,偶閲《維摩經》猶妙,以天女能道盡眾生之病,斷無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擾精神,餘不敢及。”

冰心把這種愛化為一種極為清麗,極為温婉的文筆,寫成了散文……散文裏有另外一個世界,有一個充滿愛,也是冰心所向往的世界……

這篇讀後感十分倉促,但卻是內心之感啊!

散文讀後感 篇41

散文是一中不受拘束的體裁。冰心奶奶一生就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散文。那是自然的流露,是天性的流露,是美的流露,至真至純。從學校拿回《冰心散文集》。當時看了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瞧,薄薄的一本,拿在手上也沒有覺得有什麼沉重;白色的書頁透着一股白紙特有的味道……閲讀時,我默默地看,靜靜地想,不知是喜還是憂。冰心奶奶並沒有奢侈的用太華麗的詞語去修飾它,而是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到裏面。

《冰心散文集》中,有一篇是《我的老師》。冰心奶奶的教師T女士。T老師覺得“我“什麼都好,就是數學不行,降一級又太可惜,於是,T老師無論多忙,她都會抽出一個鐘頭,為“我”補習數學習題,讓冰心奶奶的數學成績大大提升了。

這讓我想起三年級的語文老師——鄭英老師。鄭老師長得胖胖地,留着一頭長髮,十分和藹。無論哪個同學做錯了事,都不會責怪他。記得那時我的閲讀水平不高,鄭老師在百忙中,從網上搜索了一大堆閲讀理解的題目。放了學,還特地留我下來,一道一道地把題目講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聽懂、讀懂。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閲讀水平大大提升了。

冰心奶奶那樸實無華的散文,令我陶醉……

散文讀後感 篇42

我總是生活在自己的童話夢想世界裏,什麼七仙女啊,嫦娥啊,我總是百看不厭,但是當我看過冰心奶奶的散文集後,我整個人似乎徹底改變了!

這是一本多麼富有詩意,藴含哲理的文章啊!每一個字都那麼具有韻味,細嚼慢嚥,細細品味,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故事應有盡有,它深深吸引着你,它如同一個充滿自我的王國,有着無窮的魅力,是你流連忘返!

冰心奶奶通過事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她把每個讀者當作筆友,互相訴説心中的波動,思考到什麼,聯繫到什麼,就傾瀉在字裏行間裏,用心靈的飛鴿傳書來讓大家分享心中的另一片天地。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色彩斑斕的童年,那是人生中最深刻最美妙的時段。而冰心奶奶的童年卻沒有任何的玩具陪伴玩耍,總是勤奮刻苦的學習,這從而養成了他敏而好學的學習習慣,這種執着的求學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更是我們終身值得學習的地方!

冰心奶奶——您的文學作品令人稱讚,我不禁對您豎起大拇指,您的作品和品德將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散文讀後感 篇43

馮驥才先生是現代文學領域裏的大家,他閲歷豐富,觀察細緻,筆鋒細膩,描寫人物事情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其作品讀後給人印象深刻,耐人尋味。

他筆下的人物刻畫細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語言描寫貼近生活實際,表現人物內心活動深刻,如44-45頁,索天響論功夫的語言描寫,誇誇其談,以語言唬人的功夫算是練到了極致;二是外貌描寫細緻,看了之後給人一種較強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如194頁對蓮心出場的外貌描寫,可以説精細到了極致;三是作者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賦予人物心理的細緻刻畫和描寫,使文章整體上讀起來有血有肉,活潑生動,引人入勝。比如,炮打雙燈中的牛寶,人雖然窮,但是他對愛情的嚮往勝過所有,為了心儀的人,他甚至置生命於不顧,表現出了對愛情的真誠、熱烈、真摯的追求,最後終於感動了春枝,有情人終成眷屬。牛寶爭取愛情的故事曲折跌宕,充滿了韌勁,不怕世俗的惡言風語。他的身體雖然殘了,但是能夠抱得美人歸,心理是充滿了無限的喜悦的,正如作者所説:苦樂唯有自知。而佟忍安的説蓮論史,更是無懈可擊,無人能比。

神鞭中則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諸如傻二的實在低調厚道,真誠待人,是令人欣賞的。他雖然有功夫,但是從來不用功夫去欺負人,都是把那一條神鞭用在打抱不平、愛國救國上面,這是一條充滿了正能量的神鞭。而從愛國救亡運動中,傻二也在不斷地成長,他最終認識到神鞭救不了中國,於是練成了神槍手,做了最完美的轉變。這篇小説中的天津人的衞嘴子性格讓作者描繪的淋漓盡致,想必,讀過這本書後,即便是從來沒有來過天津的人也會對天津人的性格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尤其是死崔的落井下石、戴奎一的借梯子下樓顧全顏面落荒而逃;索天響的虛啦吧唧,有名無實等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讀的過程中,這些人物的語言描寫十分豐富,動作描寫細緻,人物表現出的形象鮮活,躍然紙上。

三寸金蓮是馮驥才先生的代表作品。如果從這部小説的來龍去脈看,作者對古代婦女纏足的研究是極為專一和破費功夫的,這就叫做功底。實際上,作者研究三寸金蓮,既是對歷史的一種貢獻,也是對文化的一種紀念。如今三寸金蓮隨着歷史的變革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而今人能夠以小説的行駛去了解那段三寸金蓮的歷史,就更加容易趣味性的去感知、接受、評價那段歷史。特別是三寸金蓮給古代的婦女造成了深深地痛苦,這種痛苦深深地烙在了大少奶奶香蓮的心上,她自己生逢那樣一個時代,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但是她對於纏足的痛苦和可怕是畏懼的,是痛恨的,是逃避的。正是這一心結,她不願再把自己經受的痛苦傳給女兒,於是在女兒纏足的前日她默默地將女兒託付他人遠走他鄉,最後世事弄人,自己竟然和親生女兒在台上比足,但是心裏卻有了着落。這實際上表現的是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衝突,落後文化與自由精神的博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誰也不能阻止歷史的進步,纏足的開放表現了歷史的進步,表現了婦女的解放,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佟家內部賽足的場景描寫上,作者是下了一番大的功夫的,從香蓮的穿着、動作、神情等方面做了最為細緻的描寫,特別是一系列疊加排比的詞語表現場面更加地生動傳神。如“如詩如畫如歌如夢如煙如酒”“迷了醉了呆了死了”“談東談西,似笑不笑,不冷不熱,不鹹不淡”等等。而足部尺度一覽表(營造尺),更説明了作者的考究功夫之深。佟忍安一生假畫賣人,最後被僱員以假畫欺騙氣死,也是一種因果報應的體現,作者隱隱地説明了這一點。

至於樓頂歌手、鬍子、高女人矮丈夫、抬頭婆低頭漢、雪夜來客、老夫老妻等等精選的小小説,內容雖短,但是短小精悍,敍事明理,意味深長,讀之令人心潮澎湃,不僅會深深地產生對樓頂歌手的憐憫,對鬍子一生的傷感,對高女人強悍的悲歎,對矮丈夫逆來順受的忿恨,馮驥才先生筆下的人物描寫性格特徵明顯,言行刻畫深刻,非常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他的文章給人一種,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深刻,百讀不厭的感覺。

而這本書中收錄的俗世奇人的短小篇章,則充分地展示了天津地境的風俗文化,酒婆有種北方女人的豪放,藍眼有天津衞人顏面最重的衞嘴子特徵,泥人張是天津人手工藝作者的代表,蘇七塊醫術高超規矩嚴明,好嘴楊吧心靈手巧機智聰明成就了天津名吃,張大力力大無窮頗有俠客風氣,李金鏊重義不重利,刷子李技藝高超絕倫,這些人物都表現了天津地皮有能人,民間文化豐厚的內涵。大家熟知的楊柳青的年畫也是最為典型的民間藝術的代表,麻花則是天津飲食的代表。

他的散文確實具有一種發散的氣質。作者的人到哪裏,心就到哪裏,就會對當地的文化有一種喜悦的接受。而作者的景物描寫則不是嚴格地按照文章的套路來的,他採用的是一種邊走邊看邊書法感謝邊寫作的方式,心隨人走,筆隨心動,文隨心出,不拘一格,這種寫作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讓我接受。可以説豐富的人生經歷給了它豐富的寫作資糧,如《馬年的滋味》、《大地震給我留下什麼》等篇章回憶了作者的心歷路程,他的希臘之行、奧地利之行、斯洛文尼亞之行、蒙古之行、山西之旅、四川之行都給他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各地的豐富的風土人情也給人豐富的心理感受,讓人有種忍不住寫下來記下來的衝動,所以一片好的文章的產生也就水到渠成了。《薩爾茨堡的性格》、《古希臘的石頭》、《離我太遠了,皮蘭》,《羌去何處》、《草原深處的剪花娘子》等作品充分地説明了這一點。

閲讀全書,如飲甘露,甘甜清冽,回味悠長。作者的語言功夫甚是了得,如“歌聲粘在玻璃上”中“粘”字何其傳神。“歌聲與夕陽一同把我們後窗遮陽的窗簾照得雪亮,歌聲中最高亢的含着那種金屬質感的磁性的聲音混在一束強烈的陽光裏,穿過窗簾上一個破洞,雪亮的直射進來。”“照”、“穿”、“射”幾個動詞賦予了歌聲更強烈的生命。他用詞的考究是每一個寫作的人學習的榜樣,對我有着深深地啟示,感謝作者的饋贈。

作家的豐富的心靈創作是來源於多彩的生活的,讀萬卷書重要,行萬里路更重要,只是坐在家裏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而豐富的生活閲歷才是作家生生不息的創作源泉。

散文讀後感 篇44

有人説,好的散文絢麗的如同璀璨的霞光,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純真得猶如初生嬰兒般的吻,深邃得彷彿韻在骨子裏的事。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巴金散文集。巴金寫的《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帶我進入了巴金他心靈深處的那一片深深的愛國情懷,文中開頭兩段:説了故土對巴金的養育之恩,故土給了巴金的扶持﹑給了巴金的衣食﹑給了巴金的苦樂﹑給了巴金的親人﹑給了巴金的朋友﹑給了巴金的幸福﹑給了巴金知識後痛苦的源泉……寫的最後一段話: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我恨你,又不得不愛你。這句話巴金把他的內心世界,説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為要離開他,卻不能挽留住;不得不愛他,是因為巴金對故土十分的喜愛。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讓巴金走進痛苦的深淵。

還比如説:讀巴金寫的《我的夢》,帶我進入他那堅持寫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棄的想法:有一個心理在阻擋他前進的理想,在敲擊他心中豎立的信念,在關上窗户,迎來“放棄”的客人,把“信念”趕走在門外。但是巴金從不受心中的阻攔,把那個阻擋的心理推開;把豎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堅固;打開窗户,迎來“信念”的客人,把“放棄”趕走在門外。為了寫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棄了常人所擁有的:光明﹑愛﹑自由﹑幸福,把這些完美的東西全都拋棄了。而選取了整天在書堆中,勤奮的寫文章,為了寫出更好的作品,不斷的努力、堅持、奮鬥、克服……我認為巴金他堅持寫文章的想法是那麼偉大!讓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不計其數的人也像巴金一樣,有着永久不放棄的信念,為了考上好的大學而努力學習,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奮鬥,為了登上高峯而努力堅持,為了心中的夢想去克服困難……

我期望每個人能像巴金一樣,有着永不抹滅的信念,去應對生活中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