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範文1

故事一開始,作者以一個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的旁觀者的角度,聆聽了福貴老人悲慘坎坷的一生。並坦言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他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從福貴父母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女婿二喜、外孫苦根的死,沒有什麼比時間更有説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就可以改變一切。福貴説,像他那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上,他認識的人一個個死去,可他還活着。活着才知道能夠活着的艱難,活着才知道只有活着才有意義,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為賭博,敗光了家產,從闊少爺到佃户,一夜之間的身份改變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生命中,幾個名字撐起了他的一生。

家珍,一個善良而堅韌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沒有讓她變得慵懶世俗,反而愈加襯托出她的高貴。富裕的時候她並不高傲,轉折時她並不驚慌,懷着8個月的身孕在牌場上哀求福貴戒賭回家,從大小姐到一名困苦的農婦;失去有慶的悲痛,鳳霞走時的鎮靜,加上那讓她難堪的軟骨病,對於她,活着是一種沉重!

有慶,一個可憐而樂觀的孩子!在城裏出生半年就被母親帶回了茅草屋,也就那麼短暫的生命卻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磨難。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對羊的喜愛,赤腳走幾十裏從來不喊累,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就這樣上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個這麼可愛懂事的孩子卻被一位想要討好縣長的狠心醫生活活地抽血至死。這對於他來説是一個太過殘酷的世界。對於他,活着是一種折磨!

鳳霞,一個失聰而純淨的孩子!一場疾病奪取了她的言語,卻奪不去她那顆天使般的心。優越的童年的背後是無窮的災難,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支撐着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父母的理解和對弟弟的愛護;最讓我心酸的是她為了一段地瓜和別人爭奪,僅僅為了給家人一點乾糧;最讓我痛心的是由於不能説話而遭受的欺凌;最讓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時,她卻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後悄然離去!對於她,活着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二喜和苦根,一對在書中短暫走過的父子,卻也只是在福貴悲慘的生活中增添幾分苦澀,對於他們,活着是一種幸運。

一個個走過的人,讓經受了坎坷的福貴,最後近乎了麻木,對於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來,於是,那頭夕陽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我想,對於福貴來説,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堅忍地活着,頑強地活着,苟延殘喘地活着。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但是卻不曾放棄,不曾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我知道,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可以將人生過得完整。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但是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為什麼而活着,怎樣活着,是平庸的活着,還是有意義的活着,生活中,太多人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皆因沒有真正領悟活着的意義,就現代社會而言,活着雖沒有福貴那樣艱難,但是想要活的有意義卻並不那麼輕鬆。人生需要奮鬥,需要不停的翻山越嶺去尋找下一個出路,人生需要堅強,需要不停的自我療傷去面對下一個荊圖,人生需要堅持,需要在一次次的摧殘後站起來繼續前行。活着,不僅僅是活着,而是有意義的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我堅信,只要不放棄,未來終可期。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範文2

一羣淳樸而純實的人們,為了活着而在奔波,為了活着而在努力奮鬥。在夾縫“煉獄”中生存,本道生活太過不易,經歷太多生生死死,經歷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終縈繞在心頭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合上書,撫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鬱不平”的漣漪,認真思考起來。“活着”這個詞的本身其實就是對於《活着》這本書最好的詮釋吧。

活着,那到底什麼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輝煌,名利雙收,就此走向人生巔峯?還是吃喝不愁,放飛自我,肆意揮霍?還是窮苦一生,茫然無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是以活着為基本目的而產生對生命本身的一種要求。

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書的評論,是微微有點詫異的。我並不喜歡去反駁別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認同“富貴的後半生是一種麻木的苟活”的這一類的想法。福貴只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有着去補償他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的權利,同樣,他也可以有着過一個平凡的生活的權利。前半生,福貴欺民霸市,目無尊上;後半生,他戾氣全無,只想為自己的後半生而打拼。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在經歷了一次次傷心苦痛後選擇了堅強去忍受。曼德拉曾經説過:“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我欣賞這種有彈性的生命狀態,快樂地經歷風雨,笑對人生。”所以,像福貴這種有彈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難,能接受自己從高處跌落下來的落差,還不足以證明他的努力,他的奮起嗎?難道就因為福貴在後半生並沒有活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就因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為看成是一種“麻木的苟活”嗎?不,他能度過生命中的所有不幸,這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始終不會出現“絕望”的態度。曼德拉不就這麼説的嗎?“你若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而餘華,就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殘酷的本質從一層層的假象裏剝離出來。記得餘華在他《活着》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福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習慣到最終把自己都當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貴生活的時代背景可能就帶有點灰色低沉色彩。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鍊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雖小説有意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但是這樣反而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福貴想掙扎卻愈發掙脱不開的無力,看清苦難下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也因此,讓我們更近一層地去感受福貴的忍耐之路的心酸歷程。也許,一個人前半生的罪過要拿他整個後半生來贖還,也許一個人不能選擇生活的因,一個人生活的果卻可以去選擇。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餘華在自序中説道:“‘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當我們學着去忍受,當我們學着去用樂觀承受生命之重,當我們把活着當成一種責任,那麼苦難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剛提起苦難和悲痛的那般苦澀,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絕望。“千鈞一髮”大概就是在説這樣一種對苦難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責任,樂觀,堅持,所有的詞彙合起來讓我有了一層新的領悟。

淡然!是晚年福貴給我最大的感觸。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一人一牛,樂的安然自在。

整個故事已經讀完,人物的結局也已經瞭解,心中的澀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貴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絲絲欣慰了吧!

説到這裏,我開始感激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比起福貴的不容易,我實在幸福太多。就讓我載着樂觀的心態,且歌且徐行,去尋找活着的意義吧!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範文3

這部書描寫了作者聽到的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而講述這個故事的正式這個老人。從地主家的闊少爺,到別人家的佃户,到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再到解放後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最後到一個孤零零的老人,福貴的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幾種身份的交織,註定他普通卻不平凡的一輩子。從解放前到_後,福貴的經歷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底層人的身份,去過的最繁華的地方不過是縣城,最高的身份,不過地主家的少爺,進城還需要把自己打扮辦成有錢人的樣子。青年時敗光家產,父母先後去世,打仗時失去了戰友,中年失去了兒子,_時失去了兄弟,到老了又先後失去了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最後和一頭買來的與他同樣年邁的牛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個人,經歷了底層人幾乎所有的苦難,與其説他是那一代人的象徵,倒不如説他就是那個時代。

同《許三觀賣血記》一樣,書中鮮有關於時間節點的描寫,所有的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都是用主人公的經歷表現出來的。解放戰爭時他進城請郎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被解放軍俘虜後選擇回家;回家後趕上了土改,原來的地主被槍斃,而他因為敗光了家產免了一死;人民公社時,家裏的地歸了公社,大家一起到公社的食堂吃飯,家裏的鍋被砸了拿去鍊鋼,村裏居然想用煮肉的方法來煮鋼鐵;公社食堂解散,村裏開始記工分,三年自然災害讓妻子的病越來越重,兒子也沒了;_開始,女兒出嫁,村長被拉進縣城捱了三天打,女兒難產死了,妻子也跟着沒了,外孫四歲的時候女婿也被水泥板夾死了;包產到户後,祖孫倆一起幹活,外孫生病,福貴心疼煮了半鍋豆子給他吃,沒想到外孫被豆子活活撐死。就這樣,經歷了所有的重大變革後,家裏只剩下了福貴一個人,反而到了此時,生活歸於平靜,用福貴自己的話説這輩子想起了也是跟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

有人説時代讓福貴最後變得麻木、苟且偷生,我倒是覺得時代讓他活的更加明白。垂暮之年的福貴沒有自暴自棄,混吃等死,而是存夠錢買了一頭老牛,繼續在田裏耕作,對於過往經歷,福貴也從來沒有逃避過,相反,他樂於向別人講述並且是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在耕作的間隙對別人説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可是回看他的一生,這四樣他那樣沒有錯過?到老卻可以用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來看待。正如作者對他的描述同事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一輩子走過來,回頭看時能把自己的腳步看的如此清晰,一個細節都不放過,這需要何等勇氣。

書名活着,作者沒有用生活、生命、福貴的一生這類字眼,用的是最常見,最殘酷的兩個字。經歷了各種苦難的福貴不止一次想死,輸光了家產的時候想死,在軍隊被包圍沒吃沒喝的時候想死,可是正所謂臨事方知一死難,每次都艱難的活了下來,他娘勸他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他的戰友老全勸他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心裏想着自己的妻子那兒女,福貴活了下來,可是他爹孃死了,勸他的老全也死了,他最牽掛的妻子和兒女都死了,可他還得活下去。讀書之前,活着這個詞太過於稀鬆平常,可讀完之後再看封面上的這兩個字,好像掙扎一般想從書上逃出來卻無可奈何的被鎖住。

相比於故事本身,我同樣也驚歎餘華的語言,寥寥幾句,可能是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可能最後就是一個反轉,可能把一兩個人的神態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可能發人深省。比如在寫他原來的家境我爹和我,是遠近聞名的闊老爺和闊少爺,我們走路時鞋子的聲響,都像是銅錢碰來撞去的。我女人家珍,是城裏米行老闆的女兒,她也是有錢人家出來的。有錢人嫁給有錢人,就是把錢堆起來,錢在錢上面嘩嘩地流,這樣的聲音我有四十年沒有聽到了。前面一大段説他們家如何有錢,他丈人家如何有錢,語言通俗的像一個沒文化的暴發户,最後話鋒一轉,與其説在炫耀,倒更像是吹牛。福貴進城時候的打扮我穿着白色的絲綢衣衫,頭髮抹的光滑透亮,往鏡子前一站,我看到自己滿腦袋的黑油漆,一副有錢人的樣子。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一副有錢人的樣子,他本來就是個闊少爺,為何要還要打扮成有錢人的樣子?恐怕對於城裏人來説,他不過是一個鄉下有點錢的土包子而已,上不得枱面。這些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描寫書中比比皆是,每一個人物性格、特點都是如此清晰,瞭然於胸。

當下我們常常會説被生活所累,每天努力工作為的是將來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福貴的一生卻是被活着所累,每天晚上他想的是明天如何活下去,對於他、他的家人、同村的人來説,有塊田種,有口飯吃,就已經是美好的生活,而我們把這叫做活着。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範文4

我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聽到《活着》這本書的,聊天過程中,大家都訴説着自己喜歡的作家,看過哪些書籍。“你看過《活着》沒有?餘華寫的。”“沒有。”我不加思索的回答着,那一刻,我感到有些無知了,從他的語調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便是,“你竟然沒有看過《活着》,你怎麼可以沒看過《活着》。”“很好看,是真的很好看。”而朋友給我傳達的第一個《活着》的印象便是好看,至於為什麼好看,好看在什麼地方,到底有多好看,我全然不知。

我相信緣分,也相信在你內心中所期待的東西它是默默地靠近你,向你走來的。

有一天下午放學,我走在學校的過道里回宿舍,過道旁邊有人擺了個長長地書攤,對於書攤,只要我遇到了,無論多忙,都會停下來看一下書攤裏書的內容,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會是這樣。我看到了幾天前讓我想要一睹芳容的《活着》靜靜地躺在那裏,黑色的封皮,就像是一個幽靈一樣,在眾多的書本當中透出一股詭異的黑色的光芒。我並沒有像大多數買書者一樣在買書前先翻閲一下,以確認書的內容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我毫不猶豫地給了錢,拿着書就走了。

回到宿舍馬上翻閲起來,我承認,這是我二十幾年來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書。不是出於任何的目的',不出於任何的義務,僅僅是被書裏面的情節給吸引着,餘華用他那樸實的文風征服了我,採用第三者的訴説,娓娓道來,讓我就像是在聽一位老者在講着他們那個年代的事情,訴説着那個年代的故事,我聽的入迷,看的入迷。後來我也在我的小圈子裏説着餘華的《活着》,我也像我的朋友那樣問着我的朋友,“你看過《活着》沒?那是真好看,只要你一看就會吸引着你看下去的。”

我不會用語言形容一本書的好壞,就像我不會形容一個美女一樣,我只會説,好看好看,真好看。我也有過沖動想仿寫餘華的《活着》,不過剛寫了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因為經典是不可複製的。從《活着》開始,到《兄弟》,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餘華,喜歡上了他的文風,喜歡着他的作品。

我問一個朋友,問她有沒有喜歡的作家?她説有,我説為什麼?她説因為她的作品悲,對於我來説,越悲越好。我説你這是虐心,那你得看《活着》,她説不,我只喜歡這一個作家的作品,別的我不想看。我説好吧,既然你那麼專一。她莞而不語。我們結束了這次對話,別人不想看的,不需要強求的,因為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在你心目中像珍寶一樣的東西,可能在別人的眼中就像是廢品。

看《活着》的時候,我的心裏是特別地沉重,在看的過程中,我的心裏一直重複着“活着真不容易”這句話,無論生活是如何地艱難,生活還是得繼續,人生下來了,就得想盡辦法活下去。開始的時候我會對吃喝嫖賭的主人公福貴產生憎惡感,因為他已經結婚了,天天出去風流,趾高氣昂地走在大街上,目中無人,當他把家產輸光的那一刻,我在心裏竟有一股高興,心裏想着“活該”。而我對主人公的同情也從這一句“活該”開始,因為他的悲慘生活也才剛剛開始。

當我看到福貴被捉去當壯丁打仗的時候,我才發覺戰爭離我是那麼地近,那麼地殘酷,炮彈就在耳邊嗖嗖地飛過,吃飯喝水成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忍受着生命隨時沒有的恐懼。“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裏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有慶為春生輸血而死掉時,我心痛地不行,我恨那個抽血的護士,恨那個當官的春生,我不知道生命為什麼這麼脆弱,這麼年輕的生命,沒有做任何反抗地就死在了醫院裏,我木然地讓眼淚打濕了眼眶,對一個隔了這麼遠的年代的讀者尚有如此打擊,對主人公福貴所造成的傷害更是不用多説了。“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裏又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苦根因為吃豆子吃得撐死了時,我在那一頁上呆住了,一個小孩子餓地頭昏眼花,走路都沒有力氣,當好不容易地裏的豆子熟了,能填飽肚子了,可是吃的撐死了。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死法,不過苦根的死法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他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樣,生下來就註定了要苦,也註定了要歸根。“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裏再次響起這句話。

家珍的病死,鳳霞的難產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塊砸死,每個人的死都深深刺痛着我,也讓我不斷地同情着主人公福貴,在親人都去世完,還能買個和自己一樣上了年紀的老牛一起活着,並且平淡地活着,這讓我同情的同時增加了許多的敬佩。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是小説的最後一句。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着,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活着個人讀後感心得範文5

知悉《活着》這本書源於一位曾經的電台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説,後來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説吸引大量讀者的緣故吧。

餘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餘傑、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塗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着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説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才會去認真閲讀。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_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_後出生的年青人瞭解什麼是_,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_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為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

作為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瞭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着》帶給讀者的重要啟發和引思吧。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温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可以説,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為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們骨子裏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歎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歎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相比於“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説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歎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品性才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餘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於此吧。

Tags: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