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卡爾威特的教育原版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5W

第一篇:《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卡爾威特的教育原版讀後感

高二 化學組 謝志雯

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使我這個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明白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中我也體會到這點,什麼樣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風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生。

儘管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教師來説是一樣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裏度過的,我們應該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因為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有責任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好多父母對孩子可能很瞭解,也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當,有的則是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適得其反,更有的家長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長,按自己的意願來教化孩子,這些現狀的出現,都和家長們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作為我們,有責任來幫助家長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愛爾維修曾經説過: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與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説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愛爾威特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威廉曾教導我們:兒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確實千真萬確,我們(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誰都無法否認,成人的基礎是在小時候形成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儘早開始,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長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爾威特在早期看待卡爾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由某種智力發展最佳時期組成的。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都起着決定性作用,千萬不要錯過。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期。在書中,老卡爾威特從幾方面闡述了自己是怎樣對待孩子的關鍵期的。比如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關鍵。為了儘早開發兒子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卡爾的父親做了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很瑣碎,小到一個詞彙的記憶,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還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作為孩子成長的伴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輕視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認為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和培養對每個人來説都是必要的。

老卡爾威特教育兒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為他打開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夠敏鋭的觀察到社會上的壞事,洞察出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們人類的理想,決不應當像亞當和夏娃那樣,僅僅滿足於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體的情況下過快樂的天堂生活。孩子應該從這些小事中學會獨立的能力,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永遠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爾威特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本身就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他的家庭氣氛也快樂而安寧。作為牧師,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把教育孩子當作一項課題來研究,為此制定了嚴密的教育方案,發明了很多具體的遊戲式教育方法。老卡爾威特是主體性很強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賴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學校,因為學校“只是給你知識的積累,而不能賦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創造性”,“對於孩子來講,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這些話雖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為己任的責任感、勇氣和自信還是非常可貴的。事實上,那些依賴學校、給老師當“尾巴”或甘當“助教”的家長,確實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爾威特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在他的腦子裏完全沒有考試和分數,所以他不會犯“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也不會忽視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學習,不必把孩子的腦袋分學科切成一塊一塊,不必做那些為了獲得高分而必須做的枯燥的重複性練習。這樣,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節約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爾威特的學習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體系為本的,他的學習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指標,他的學習是網絡性的而不是線性的,他的學習是允許失敗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評”的,他的學習是沒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麼教學大綱的範圍之內的。這是最高效率的學習。

通過本書的閲讀,我更加明確了在教學和教育應該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後在我的工作中我將運用正確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第二篇:《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教育問題是人類的永恆性話題之一,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之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近期通過對《卡爾威特的教育》的閲讀使我深受觸動,中西方在教育上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太多的不同,中外在家庭教育子女方面的差異非常值得國人的深思。通過閲讀也讓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比較深入的思考。

《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無論是老卡爾威特寫的還是小卡爾威特寫的核心的內容都是生動描寫了小卡爾威特受家庭教育的全過程,小卡爾威特出生以後是一個很不精氣的孩子,他是老卡爾威特50多歲才有的孩子,與老卡爾威特同齡的鄰居都有了孫子,雖然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沒有其他人幸福,但是通過父親沒有為此而苦惱,他通過自己對小卡爾威特從小實施獨特的教育方式使小卡爾威特從平凡走向了偉大、從起初的愚笨蜕變成為全球矚目的天才式人物,而嘲笑他們的鄰居依然是祖孫三代都目不識丁。書中通過對小卡爾威特各個生長階段的教育,使我們清晰的看到了小卡爾威特的成長過程。書中描述的家庭教育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難看出小卡爾威特的家庭教育與中國當代的家庭教育之間有着重大的區別,在當今這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時代小卡爾威特教育的成功給我們無限的啟示。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十歲之前是性格、興趣愛好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期,需要成人精心的呵護與引導,使其形成完善的綜合能力,十歲以後兒童各方面的成長都受之前發展的制約。好比樹木的成長需要強壯的樹根作支撐一樣,孩子的成長更需要在開始階段打好基礎,基 1

礎不牢必然導致發展不理想。而我國家庭教育存在太多的誤區,我們需要看到小卡爾威特成功的背後隱藏的祕密,不應該只關注他的成功的表面。下面我主要通過中國家庭教育的方式與小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做一個比較,如上所述,主要集中在孩子十歲之前的家庭教育。老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很先進即使與現在的中國教育觀念相比依然是如此,與現在所提的素質教育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令我感觸最深的有三點:一是對孩子的秩序感培養;二是非常從興趣出發進行教育;三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教育。書中老卡爾非常重視對兒子學習秩序感、興趣感、遊戲的培養。當然在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教育理念。

首先就秩序感而言,中國當代家庭主要是6+1模式,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孩子所組成,由於經濟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環境的改善,再加上計劃生育的影響,每家幾本都是一個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對孩子無止盡的溺愛,“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可謂“深入人心”。過猶不及就是對現今我國家庭教育最好的描述,存在這種問題的中國的家庭雖然不是全部,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種情況。在兒童四歲之前的秩序感、規則意思沒有養成的話,此後會異常艱難。秩序感的培養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能力,自我控制、規則意思、良好的秩序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經常會聽到一些母親説孩子管不了,不聽話,其實這絕大部分都是父母的責任,在培養孩子秩序感的關鍵期根本沒有受到重視,全家都視孩子為掌上明珠、乖兒子,順從孩子的一切要求,對其

違反規則、秩序的事情都當做是孩子的天性,根本沒有加以限制,強化了小孩子的無秩序意思,認為誰都需要聽從他的,如果不聽從自己的意願則會以哭鬧作為還擊,直到滿足自己的需要為止,久而久之孩子的秩序感變蕩然無存。這是我國家庭教育中的常態事情。

我們反觀老卡爾威特對其兒子的教育,他非常注重小卡爾威特的規則意思、秩序感的培養。“糾正,反而將錯就錯,隨聲附合,這是大錯而特錯的。因為這樣將使孩子永遠無法發覺自己的毛病,以致習慣成自然,難以糾正”這是老卡爾威特的一句話。我們並不難發現他在糾正孩子不良習慣方面的決心與態度。他認為放縱孩子的過錯如同將自己的孩子推向毀滅的深淵,如果讓孩子在做錯事之後沒有絲毫的罪惡感將是極其可怕的錯誤,這是父母的責任,在孩子還沒有對錯之分時如果成人不加以干預和引導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秩序意思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毀壞一個好習慣確是很輕鬆的一件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教師。愛護孩子自然沒錯,但是如何才是真正愛我的們孩子卡爾威特已經説得很清楚,只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

其次就興趣方面而言,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現在中國的家庭對自己孩子的興趣幹培養似乎非常的重視,他們給自己還不大的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鋼琴、圍棋、書法、數學、英語等都是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的場景。與此相對應的就是家長們每天忙碌着接送這着孩子奔波於各種培訓班,可謂風雨無阻。似乎他們很愛護自己的孩子,但是

他們所作的就是在積極地培養孩子的興趣嗎?可以明確的説他們沒有懂得如何正確的培養孩子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按照成人自己的願望來強加給自己的孩子,他們不懂得孩子發展的順序,盲目的跟從社會的錯誤導向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結果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兒童的興趣需要成人的培養,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強迫。卡爾威特是怎樣培養孩子的興趣的呢?老卡爾尊重兒子的意願,當兒子不願意學習數學時,他並沒有強迫兒子學習,而是幫助兒子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怎麼培養學習興趣呢?那就得靠遊戲了。遊戲是培養孩子興趣的最好方法,孩子最愛遊戲了,我們平常所説的“寓教於樂”就是要把教育融入到玩耍中,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知識。這一點老卡爾威特反覆強調,也一再證明了遊戲能讓孩子更好地學習、更好地受到教育。還是學數學,小卡爾起初不願意學,老卡爾通過生活中的交易買賣、玩紙牌等遊戲學習數學,淡化了學習數學的痕跡,讓兒子感覺是在玩。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已經在學習數學了,而且學得有滋有味。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最高境界,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學習的興趣,而不是我們看別人的孩子學什麼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強迫自己的孩子也去學習。每個孩子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裏面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還能看到他的教育行為很多都是在生活實踐中完成的。在小卡爾威特學習地理時,他帶兒子走遍了周圍的村莊、道路、山坡,甚至到各地旅遊;學習外語時,他帶兒子去聽音樂劇;學習天文時,他帶兒子用望遠鏡觀察星空??其耐心和愛心,

是很多父母少有的,令人敬佩。試想現在的家長如果懂得一些幾本的育兒知識都不會出現現在中國出現的教育狀況,現在的孩子在幼兒期就備受摧殘,他們本性中原有的興趣被成人的錯誤教育抹煞殆盡,才回出現如此多的厭學狀況。

最後遊戲教育是卡爾威特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兒童的興趣培養中我已經提到,在現在我國的幼兒園中已經提倡以兒童遊戲為活動主的課程。兒童時期是他們最喜歡遊戲的年齡,從遊戲中他們能夠獲得角色的扮演,能夠體會到各種社會角色。老卡爾威特對小卡爾的培養都是在遊戲中逐漸培養起了他的興趣。

當然《卡爾威特的教育》中可能依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例如老卡爾威特不讓小卡爾與同齡的孩子玩耍,無論出於什麼動機我都不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孩子與同齡的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否認老卡爾威特的教育的史詩般的地位,他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值得我們當代國人深入的分析學習,從中找到我們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三篇: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卡爾威特的教育》嚴格意義上來説講的是家庭教育,對於學生來説,在學校裏,老師就是孩子們的家長。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借鑑老威特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

“為人類多培養出一個天才要勝過生養出千萬個庸俗的人。”這是老卡爾·威特的一句名言。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卡爾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的天賦有多高,恰恰相反,他是一名早產兒,因先天的不足,被定位為智力低下的兒童。

卡爾威特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他不覺得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他堅信: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説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也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而是取決於他從出生到5歲的教育,他提出了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比如説生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人。如果從五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到15歲時,就會只剩下40度了。這就是説,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的能力實現就越少。在老威特看來,孩子應該一出生就開始教。而老威特也是這麼做的,從選妻子開始,就認真選擇受過良好教育背景的伴侶,從而得到很好地配合,大大提高了孩子受教育的環境和條件。

老威特在教育小卡爾時,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法,還有短中長期的目標,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老威特不是自己告訴小卡爾應該如何做,而是去引導小卡爾自己發現問題,並藉助身邊的環境來解決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着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除了

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説“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儘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好的方法要根據孩子的現實情況不斷總結並驗證,用事半功倍的辦法,快速有計劃有目的不分時間地快樂學習各種知識;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識。

其一,要讓孩子成長的更好,得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提問,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可以查資料,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他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還有發現問題,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二,就是耐心加愛心。發現小卡爾是個弱智的孩子時,老威特沒有放棄,任由其發展,而是尊重他並給予更細微全面的關愛,致使卡爾最終成為比一般人成就還要高的天才兒童,我們不難想象這其中的艱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大部分教師有遇到過反應遲鈍,興趣貧乏的學生,我們是否像老威特一樣給予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是否努力地去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孩童時期的經歷對孩子們以後的成長影響是非常大的,作為國小教師,願我們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想老威特對待小卡爾一樣,讓小卡爾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四篇:卡爾威特教育讀後感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暑假裏,我抽空拜讀了《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這是一本父親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集,是一本用自身成功經驗證明了早期教育的價值的論文集,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動性實踐手冊,是提升每個家庭的教育水平的指路燈,也指明瞭全面提升公民素質的方向。雖然我還沒真正體會到書中教育的效果,有些內容確實講得十分有理。

一、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樂於助人和行善,有同情心,與人為善,活潑開朗,講文明,講禮貌;端莊,見聞各種高中低場合 ;

2、智商速成:父母在家的教育方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好的方法要根據孩子的現實情況不斷總結並驗證,用事半功倍的辦法,快速有計劃有目的不分時間地快樂學習各種知識;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識,不過我更鼓勵跟別人一起玩,這也是交往的一部份。從玩中學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輔導孩子的過程和孩子學習的過程都應是快樂的,並且成效顯著的話,我想智慧的大門就打開了。

3、加強體質:第一,健康的體魄是一切開展的基礎,在這裏,卡爾特別提到小孩不能暴飲暴食,否則影響健康和智力。第二就是講衞生,自不必多説了;

4、高雅文化薰陶:聲樂和美術教育,鑄成一個高尚情趣的人;

5、勞動光榮: 珍惜勞動成果,並創造勞動成果;只有付出才有收穫,不能不勞而獲;(同時也要説明:付出了,不是絕對就有收穫。)

卡爾的做法比較簡單:表現好就給一個戈比做獎勵;新時代我們要讓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和收穫,也要體驗勞動的艱辛。

二、卡爾威特的教育原則。

1、“成人化”教育: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老卡爾威特在很多時間從來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來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爾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沒有絕對權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卻應是父母特別關注的。

3、“快樂化”教育:卡爾威特的博學多才,並沒有建立在與我們一樣痛苦的學習訓練基礎上的,相反對他來説,學習是一種快樂。

4、“個性化”教育:教育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僅如此,因時而教、因事而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則。

讀了這本書,我獲得最大的啟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發現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第五篇: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熟讀世界歷史的同學也許會知道十九世紀的德國曾出現過一個小天才,這個小天才便是小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他八九歲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等六國語言,並通曉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和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考入哥廷根大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23歲發表《但丁的誤解》,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如若只是閲讀這份官方的數據,我想,大家也許只會驚羨於他所擁有的如此耀眼的成就,可,若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後,我想,你們不再只會停留在驚羨這一步,更多的應是傾佩卡爾·威特與他妻子對孩子的用心良苦,以及他在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湛的教育技巧。

卡爾·威特是德國哈勒洛赫小村莊的牧師,曾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兒童早期教育上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當小卡爾·威特出生後,他便開始着手實施自己的教育法,儘管所有的人都安慰他説,孩子有點痴呆,是與生俱來,你就順從自然吧。

後來證明他的堅持與執着都是正確的,被認為是痴呆嬰孩的小卡爾·威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便是最好的證明。

當小卡爾·威特14歲時,即1818年,卡爾·威特將自己的教育心得體會寫成了一本書,即《卡爾·威特的教育》。該書詳細記載了小卡爾·威特的成長過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獨闢他徑的教育方法,是卡爾·威特對小卡爾·威特14歲以前的教育總結。但,此書問世後並未立即引起人們的重視,原著幾乎絕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幾本,因此,真正看過原著的人極少,但,他的教育理論散見於其他教育著作。就是今天手中的這本書籍的內容也只是原著的冰山一角。然,透過這冰山的一角,我們還是可以略知作者在對兒子進行教育中所體現出來的某些教育原則。

首先,身教性原則。不管是要兒子做什麼,他們夫妻都是身體力行,首先努力讓自己做到,並透過行為儘可能地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他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對別人的幫助能夠心懷感激,對推薦過小卡爾·威特的校長,卡爾·威特與兒子商量禮物的選擇,並親自帶着兒子去見了那位校長,讀後感《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這其實是告訴我們説,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得先成為那樣的人。不然,孩子從哪裏去模仿呢?

其次,貫徹性原則。通讀全書,我發現一點,卡爾·威特對於孩子有點“狠”,他認為該怎麼樣的,就真的是一點都不客氣,絲毫沒有容情之處。印象較深的是他為了改掉孩子的“慢性子”,培養他珍惜時間的好習慣,他堅決將孩子的牛奶送給女傭,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説到便做到,態度之堅決足以讓一些父母認為他是狠心。可,認真一想,其實不然。他這麼“狠”心,正是為了將孩子的翅膀訓練硬朗,為孩子他日能夠搏擊藍天作好準備,想想,這是不是可以給那些總是狠不起心來的溺愛孩子的家長們一些啟示呢?

其三,適度性原則。卡爾·威特認為,不管是批評,還是讚揚,我們都需要把握好一個度。這就好比是水,多了便是氾濫成災,起不到它實際的作用;少了也不好,依舊是得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説,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準確得把握好那個“七寸”。這不禁讓我想起當今讚揚成災的教育現象。自從賞識教育得到廣泛傳播之後,不少家長都開始擯棄“棍棒教育”,開始實行“賞識教育”,這是教育的好氣象,但,不久家長卻發現,孩子越來越沒有出息了,於是,他們便埋怨教育理論與現實實際是不相吻合的。其實,並不是教育理論與現實實際不相適應,而是父母急功近利的世俗之心掩蓋了他們自己的愛心,愛被塵埃掩蓋,他們又怎能靜下心來認真的尋找教育方式的那個“度”呢?

實際上,教育並無常法,但卻需要你有一顆愛心,平常心和耐心,以及信心。有此四心,你便總能找到適合你家孩子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有此四心,你也會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專家。因為,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是無師自通的教育專家。關鍵是,你是否放下攀比功利之心,真正地為了孩子未來着想?

縱觀《卡爾·威特的教育》,其實我們會發現,它所體現出來的教育原則不止這三種,還有很多,比如是尊重性原則、自然性原則、快樂性原則等;其次,我們還能發現,所有的這些原則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有所重疊,並貫穿於他教育的整個過程。由此可知,卡爾·威特不愧是位成功的世界級教育專家;其三,本書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將原著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對國內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普遍問題進行分析和指導,併力求做到全面,不僅適合在教育迷途中徘徊的家長們,更是成為年輕父母的教育指導書。

by kelly

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