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生的常識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71K

中學生的常識讀後感

初選此書,僅是被其素裹的外表和無華的名目所吸引,它宛如超脱於繁雜塵世,而今猶在的一縷醒世清風,一杯救世茗茶,一曲警世小調。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常識》讀後感,請您閲讀。

《常識》讀後感1

有些作者把社會和政府混為一談,弄得它們彼此沒有多少區別,甚或完全沒有區別;而實際上它們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社會是由我們的慾望所產生的,政府是由我們的邪惡所產生的;前者使我們一體同心,從而積極地增進我們的幸福,後者制止我們的惡行,從而消極地增進我們的幸福。一個是鼓勵交往,另一個是製造差別。前面的一個是獎勵者,後面的一個是懲罰者。社會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受人歡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免不了的禍害;在其最壞的情況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禍害;因為,當我們受苦的時候,當我們從一個政府方面遭受那些只有在無政府的國家中才可能遭受的不幸時,我們由於想到自己親手提供了受苦的根源而格外感到痛心。

政府好比衣服,是天真純樸受到殘害的表徵;帝王的宮殿是建築在樂園的亭榭的廢墟上的。如果良心的激發是天日可鑑的、始終如一的和信守不渝的,一個人就毋需其他的立法者;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覺得有必要放棄一部分的財產,出錢換取其餘的人的保護;謹慎小心的原則在其他任何場合都勸他兩害相權取其輕,現在這個原則也促使他這樣做。因此,既然安全是政府的真正的意圖和目的,那就毫無疑義地可以推斷,任何看起來最有可能保證我們安全的形式,只要是花費最少而得益最大,都是其他一切人所願意接受的。

為了清楚而正確地瞭解政府的意圖和目的,我們假定有少數人在地球的某一個隱僻的部分住下來,同其餘的人不發生聯繫;他們就將代表任何一塊地方或世界上的第一批移民。在這種自然的自由狀態下,他們將首先想到社會。千百種的動機都將鼓勵他們趨向這一目標。單單一個人的力量應付不了他的各種需要,他的心境又不堪永遠寂寞,因此他不久就被迫尋求另一個人的幫助和安慰,而對方也有同樣的要求。四五個人通力合作,就能夠在曠野當中興建一個還算過得去的住所,但單獨一個人的力量就可能勞碌終生而一無所成。當他砍了木頭之後他搬不動它,就是搬動了也豎不起來;同時飢餓會逼他離開工作,每一種不同的需要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支使他。疾病,哪怕是一件不幸,也意味着死亡;因為它們縱然並不致人於死命,也會使他不能維持生活,落到死不死活不活的境地。

這樣,客觀的需要像一種吸引力似的,馬上會把我們這些剛到的移民組成社會,而彼此從社會生活中所得的幸福就會確立起來,並且只要人們始終互以真誠相待,就不必有法律和政府的約束;然而,由於唯獨上帝才不為邪惡所侵染,結果就必然發生這樣的情況:他們剛剛克服了那些在共同的事業中把他們團結起來的遷居之初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之後,立刻便開始忽視彼此應盡的責任和應有的情誼。這種怠懈表明有必要建立某種形式的統治,來彌補德行方面的缺陷。

某一棵地點適中的大樹將供給他們一座大禮堂,全體移民區的人可以在樹蔭下聚會,討論公共的問題。很可能,他們第一批的法律只是稱為條例,在推行的時候至多以公眾的鄙視作為違犯條例的懲罰。在這第一次的會議中,人人自然都有權利佔據一個席位。

《常識》讀後感2

本書已經發表,立刻掀起搶購狂潮,三個月內銷售了12萬冊,大大加速了美國的獨立進程。

全文如下:關於英美之間的鬥爭這個題目,人們已經寫過好多卷書籍。各階層的人們出於不同的動機,抱著各種目的,參加了這場爭論;但一切都毫無效果,現在論戰已經結束了……

我聽見有人硬是這樣説: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顛發生聯繫時曾經繁榮過,那麼為了它將來的幸福,同樣的聯繫是必要的,並且總會產生同樣的效果。沒有任何論證比這更錯誤的了。你還不如説,因為一個孩子是吃奶長大的,所以他永遠不該吃肉,或者説,我們一生的開頭二十年應該成為第二個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這樣也是言過其實的説法,因為我可以直率地説,假如沒有歐洲列強注意她的話,北美照樣能夠繁榮,或許還更興旺。北美賴以致富的貿易,屬於生活必需的,只要歐洲人還有飲食的食慣,它總不會沒有市場。

可是有人説歐洲保護了我們。不錯,她是把我們壟斷了,而且她花我們的錢和她自己的錢來保衞北美大陸,這也是事實;不過,出於同樣的動機,也就是説為了貿易和統治權,她也會保衞土耳其的。

唉!我們長期以來受到歷史偏見的迷惑,為迷信作了很大了犧牲。我們曾自誇受大不列顛的保護,不去注意她的動機是利益而不是情誼;她並沒有,為了我們而保護我們免遭我們的敵人的侵犯,她是為了保護她自己免受她的敵人的侵犯的,甚至為了其他緣故,要保護她自己免受那些與我們本

無爭執的人的侵犯,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這些與我們本無爭執的人將會永遠成為我們的敵人。如果英國放棄對北美大陸的權利,或者北美大陸擺脱對英國的依賴,那麼,萬一法國與西班牙同英國發生戰爭,我們還可以與他們保持和平……

可是有人説英國是祖國,是我們的父母。那麼她的所作所為就格外丟臉,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蠻人也不同親屬作戰;因此,那種説法如果是正確的話,那正是對它的譴責;可是那種説法恰恰是不正確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確,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幫閒陰險地採用“父母之邦”或“母國”這種詞,含有卑鄙的天主教意圖,想利用我們輕信的弱點讓我們相信他那不公正的偏見。歐洲,而不是英國,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這個新世界曾經成為歐洲各地受迫害的酷愛公民自由與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難所。他們逃到這裏來,並不是要逃出母親温柔的懷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鄉里的那種暴政,還在追逐著他們的後代,這話對英國來説至今還是千真萬確的……

我要求那些最熱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陸由於同大不列顛保持聯繫而能得到的哪怕一點好處。我們的穀物將在歐洲任何市場上售出好價錢,而我們的進口貨物一定要在我們願意購買的地方成交。

但是,我們由於同英國保持聯繫而遭到的危害和損失是不勝枚舉的;我們對全人類以及對我們自己的責任指導我們拒絕這種聯盟:因為對大不列顛的任何屈從或依附,都會立刻招這個大陸捲入歐洲的各種戰爭和爭執,使我們同一些國家發生衝突,而那些國家本來是願意爭取我們的友誼的,我們對它們也是沒有憤怒或不滿的理由的。既然歐洲是我們的貿易市場,我們就應當同歐洲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關係。北美的真正利益在於避開歐洲的各種紛爭,如果由於它依附英國而變成英國政治天平上的一個小小的砝碼。它就永遠不能置身於紛爭之外。歐洲王國林立,不可能長期保持和平狀態,一旦英國和任何外國之間爆發戰爭,北美由於她同不列顛的聯繫,在貿易上一定會遭到毀滅。下一次的戰爭也許結果不會像上一次一樣,而如果有所不同的話,現在鼓吹和解的人,那時就會希望分離了,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中立將是一支更安全的護航隊而不是一個小卒。凡是正確或自然的東西都會祈求分離,被殺死的人的鮮血及造化的啜泣聲在喊著:現在是分離的時候了。甚至上帝在英國和北美之間設置這麼遠的距離,也有力地而劇順理成章地證明,英國對北美行使權力這點決不是上蒼的意圖……

《常識》讀後感3

託瑪斯.潘恩這個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歷史書上見到的,以前對他寫的《常識》這本書也只是從歷史書上了解個大概意思,當時的我,對《常識》這本書的理解就只有:美國人在這本書的激勵下,向英國發起獨立的宣言。至於書本上的內容就一點都不瞭解。現在我要去看這本書,所以先上網搜一下托馬斯·潘恩這個學者的背景資料。雖然有不少人並不知道托馬斯·潘恩《常識》這本書,不過他的這本著作在18世紀在北美可是熱極一時。而我記得之前高中的歷史書寫,當時在北美幾乎人手一本《常識》的。哈哈,我想這有可能是過於誇張了。不過,對於當時北美的現狀來説,人們怎麼樣去建立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如何建立一個把人的基本權利儘量維護好的國家,這本小冊子的普及實在是太重要了。

這次因為要寫論文,我需要去看托馬斯·潘恩的《常識》,借這次看書的機會,正好把我在心裏面一直思考的問題給解決了。他在《常識》中把人民為什麼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對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備,就會對人民的基本權利進行踐踏,還有人的自然權利與政府的惡的本質進行了説明。在裏面,我最記得的是“客觀的需要像一種吸引力似的,馬上會把我們這些剛到的移民組織社會,而彼此從社會生活中所得的幸福就會確立起來,並且只要人們始終互以真誠相待,就不必有法律和政府的約束。”這一句就很深刻的説出人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並不一定需要政府。我要説的是,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種種公民權利,在200多年前的中國,還只是皇帝讓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説在18世紀的那個年代,潘恩產生這樣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説是偉大的。

雖然我對潘恩的文學描寫習慣不是很適應,加上看的又是翻譯本,所以難免對中間的意思理解出現偏差,但還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有冷靜地把人類從出現開始起認真思考過的。書中較為詳細的描述了人怎樣適宜羣居,羣居後產生的利益衝突,法律的產生,以及公共事務的維持,當族羣擴大時,公共事務不可避免的需要有專門人員來做,這樣就產生的政府,還有以後政府逐漸會因為惡的本性而對公民權利產生威脅、以及會把手中的職權濫用而為自己謀利。“······議會成員們由於對國家事務已積有經驗,將成為幹練而發揮作用的議員,而整個會議既經人民授權,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權力。”潘恩多次強調説,要把政府的權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濫用職權,來為自己謀私。不可否認,這本書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陸廣大居民意識到,他們有權獨立,且獨立後要小心的設計一種制度,使之不至於在長年累月的運轉之後,慢慢從為公民公共事務進行服務的機構轉變成一個隨處可見的冷臉的辦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職權貪污受賄的大事小情均以機密不可外泄的理由進行搪塞人民的一隻由納税人來供養的怪物。從這,我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識》中也説明了,《獨立宣言》的作者們,以及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們,絕大多數都是《常識》的讀者,而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想起20--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常識”這個詞表達出來的意思彷彿應該是大家不用看什麼書或者別的資料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卻能讓20--年的考生想到頭暈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曾想過或者有機會去接觸過,他們總以為自己由一個看起來很偉大的領導人領導着,卻不知道一個信息流動性很差或只有單向信息流動的社會下可以把任何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史以來最聰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在《常識》中強調:“只有公開地和斷然地宣佈獨立,才能很快地解決我們的問題;決定北美的命運要依靠人民在議會中的合法呼聲,依靠軍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義。”獨立是維繫和團結北美的唯一紐帶,就是説明人權的重要性。説起人權,這是人生來就有的,不過首先還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説不上別的啦。就像現在社會上出現這麼多的有毒食品,這是不理別人的健康,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了,還説的上什麼人權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機會去看看這本書,也能從中有所獲益吧。

《常識》讀後感4

我一直自詡比較喜歡雜七雜八的東西,對喜歡的東西也從來不深挖,最多在最愛它的時候做一點了解,因此瞭解的多半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東西,豆瓣網,知乎網和果殼網是我經常逛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在不間斷更新一些零碎的小知識,這非常合的我口味。初看到樑文道先生的這本名為《常識》的著作時,我以為它是各種生活冷知識、普及各種科學常識的書,但是看了簡介才發現,這本書刊載的內容是樑文道先生近兩年來撰寫的時評文字結集,談及整治、民主、民族、教育、新聞自由、公民道德等諸多方面,因此是一本時評集之類的文章。文字風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論述簡潔有力,往往一針見血命中問題之要害,其文字在帶給讀者閲讀快感之餘,非常催人深省,正如梁氏自言:“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那什麼是常識呢?樑文道反覆説過,比如説三聚氰胺的時候,人人都在大談造成奶粉業醜聞的是“企業責任”,這是很荒唐的。因為我們不能下毒嘛!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這本來就是一個極其基本的常識嘛,怎麼把這些基本的都忽視了,而去對莫名其妙的“企業責任”大談特談呢?

樑文道説,這就是缺乏常識的表現。他把他的這本文集命名為“常識”,是因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於常識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個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當然。然而可貴恰恰在於對一件事的反覆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質,儘量減少認識盲點,才能使自己不至於愚昧,而不是一旦認識,便欣然接受。這一再需要挖掘的東西,其實就是常識本身,説簡單,也並不簡單。因為最真實的東西總要被層層迷霧籠罩,就像《革命之路》裏所説:“人們從來沒有忘記真相,只是更好地學會撒謊。”當撒謊成為習慣,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難把它們拎出來,認真地當回事。

常識之後應該提倡什麼?大概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吧?兩者誰應該在前,誰應該在後,這也是個問題。我們要仔細那些總是熱心地想把他的“常識”(其實也包含着他的價值觀)兜售給我們的人,他們往往是想讓我們變成跟他一樣的人。因為常識很快會變成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人羣很容易就被割裂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子,彼此詆譭,老死不相往來,最終走向自戀的盡頭。

《常識》讀後感5

打算寫幾篇關於自己讀書的感悟,算是工作之餘的一點消遣。其實算不上讀後感,也難以稱其為書評,只是一些閒言碎語,因為在翻看評論書籍或者瀏覽網頁時,我總是羨慕那些評論家,他們總是可以用華麗的詞語構造出一篇哲理深刻的文章,總有許多新的原理我不曾聽過,總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我未能想到。諸如現在火熱的羅玉鳳事件,可以挖掘到國人階級意識形態作祟;李宇春、曾軼可、劉著現象,是因為社會分工導致人類進化趨同,此類種種,而我愚鈍,卻只能看到羅玉鳳背後的故意炒作,媒體的推波助瀾,只看到了李、曾、劉不過是社會中早就存在的人羣,被現代媒體的放大的緣故,好像專家們忘了中國戲曲裏面旦角大多是有男的扮演,有的演的比女的還像的這類傳統文化元素了。

“看不懂”這樣的評價,許多作者看來是一句褒獎的話,一來是他會認識是讀者文化素養不夠,二來他會覺得確實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會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決心,把“看不懂”作為我寫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標,然而當我讀完樑文道的《常識》時,一種內心蠕動了許久不可名狀的感受突然立體而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具有價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奧的東西呢?

樑文道的這本《常識》是他一段時期時事評論的集冊,書名是他效仿美國奠基文檔之一——托馬斯·潘恩的《常識》(ThomasPaine)。書中每一個社會熱點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但是與一些評論不同的是,他的觀點裏鮮有晦澀難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常識”。諸如他説“明明在點評志願者的救災行動,卻不滿足於民間集體動員的邏輯,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異的高度,然後再結穴於華夏愛文化的基因本質。”看到這兒,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開頭的牢騷了。

“常識”在今天不知為何成了一種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學術道德是常識,各種學術造假卻屢禁不止;明明各行各業遵守自己的行業規範是常識,各種內幕卻曝光不盡;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識,各種“潛規則”“關係”不勝枚舉。文章也是一樣,需要深的則深,需要淺顯的則淺顯,一味地追求深奧,怕又是偏離常識了,正如古詩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詩句,也有李商隱難懂的詩篇才相得益彰。

寫不出深奧的東西,即使簡單的東西也難敢稱其為有價值。因為除非你能夠像魯迅一樣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筆;除非你像錢鍾書一樣的智慧;或者像現在的韓寒或是樑文道一樣的聰明;或者你是在媒體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許多的評論只是自己孤芳自賞的東西罷了。現在如此多的報紙,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語,誰又會在乎你寫的所謂的評論呢。正是沒有人在乎,激發了我不斷寫的勇氣,因為沒有人會出來嘲笑你的簡單,嘲笑你“糞土之牆不可圬”,所以就寫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