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讀後感心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大學》讀後感心得多篇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著書者及註疏者。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學》讀後感心得,歡迎閲讀!

《大學》讀後感心得1

《大學》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啟發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華古代經典。讀了這本偉大的經典著作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是《大學》令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對未來少了一絲迷惘,多了一絲籌劃。

《大學》為人生規劃出八大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達至善者堪稱完美。我們平常人對於達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謂是難於上青天,但我認為《大學》指引我們人人都應以至善為人生目標。這樣才能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與“王道”。所以我就將“至善”立為我的終極人生觀,並將按《大學》中的規劃去努力奮鬥。

《大學》中倡導的人生第一階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們首先達到“知本”即認識自然事物的根本,對自然本質奧祕有挖掘的好奇心,從而增加認知的廣度與深度。為此我平日裏更加留意對一些平常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憑藉我日久天長的細心觀察認識,我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有了本質上理解。從而堅定了我對科學的認可,認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無非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本質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實踐證明是堅定可靠的。

有了這種認知我發現我已自然邁向人生的第二階段“誠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騙自己。有了第一階段對事物科學本質的認識做基礎,第二階段很自然的完成了過渡。然而《大學》為我們規劃出的人生八大階段,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幾個過程,是需要我們一生去奮鬥的。人生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尚且鳳毛麟角,有“明明德”達“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聖賢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需太過於追求人生的結果,體會《大學》中對人生提出的奮鬥過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學》伴隨了我五六年,從一個懵懂少年到現如今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判斷力的青年。《大學》對我思想上的成長有着巨大的功勞,我相信《大學》這部經典將會為我的人生繪出一幅精彩的畫卷。

《大學》讀後感心得2

用了幾天時間,把《大學》精讀了幾遍,真有一種相見恨晚、醍醐灌頂的感覺。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做學問必讀的第一部書,可以説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來士子們做人做學問的標杆。程頤先生還説,大學是做學問第一部,《論語》《孟子》到在其次,學者做學問必須從這本書學起。

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覺得這條可以作為所有大學的校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的意義嗎?再看看當今的大學,彷彿離這三條基本的方向還相差的挺遠,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後這本書還説了實現這三條基本方向,實現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八條途徑又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意修身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關於做學問,《大學》裏引用了一句《詩經》中的話“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學問就像磨製一塊精美的玉器那樣,需要反覆的為之,精益求精。做學問如此,磨練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誠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説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最後,《大學》裏提到幾條關於“治國”“平天下”,摘抄幾條經典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聽案子的最佳狀態就是沒有案子,有點像中醫裏的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沒有糾紛了,自然和諧社會就成就了,非常高。還有“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麼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簡單寫一個讀後感,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繼續努力。

《大學》讀後感心得3

現在正值開學季,不少學子正步入大學的校園,可是我們有多少人明白大學的意義,認識自己的責任。我們有必要了解大學的內涵,找到自己正確的人生方向。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我雖知《大學》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作,但可惜過去從沒有認真習讀過。現在靜下心來細讀全文時,不禁被曾子的赤誠教化世人之心所震撼。《大學》的文辭樸素簡約,讀着朗朗上口,每句話內涵深刻,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作為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大學》在古代一直是孩子必讀的啟蒙書。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是人人需要的思想,它與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從點滴的行為和實踐開始,指引我們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完善自我。而《大學》的思想對人們更具有啟迪性,它從思想上指引着我們的人生方向。

1、何為“大學”

宋代朱嘉認為,“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代兒童八歲上國小,主要學習“灑掃(人生基本的生活衞生和勞作)、應對(是人與人之間的言語、禮貌和態度等)、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後方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大學”還有博學之意。從古代註解的意義上推斷,“大學”應該是如何實現自我,成為完整的大人的方法。

2、何為“大人”

“大人”這個名詞,在古代主要指做大官的人,或是年長的大人。但《乾卦和。文言》上説: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如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這裏似乎把“大人”定義為與天地合,與日月合,與四時合的人。也就是説,大人就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中的人。

南懷瑾先生對“大學”的解釋可謂最透徹,他認為,凡有志於學,內心修養能達到某一個水準,即稱之為“大人”。

並且他大膽地提出,大人即人人。這種提法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儒家思想主張人人可成堯舜,那人人即是大人,皆可成聖人。

這種提法更是一種勇氣和承擔,如果人人都明瞭自己即是大人,即是聖人,自然人人思大人之意,行大人之事,人人自可心安矣!

細細品讀《大學》,字裏行間都能深刻體會到曾子的用心良苦。回顧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迷失自我,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我們更應該從當下開始,立心成為大人,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人生才能有意義。

《大學》讀後感心得4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單獨成篇,並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開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把它稱之為“三綱領”。實現三綱領的途徑是“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心正意誠,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養成美好的品德。對於子女來説,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在家裏孝敬父母,將來在工作上才能夠做到忠和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趙善應就是這樣的人。

趙善應是宋朝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趙善應的母親得了一種怪病,他四處尋醫為母親醫療,但母親的病還不見好轉。後來靠皇室親族的關係,請來御醫為母親診治,御醫説要用人血和藥,趙善應二話沒説,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藥一起給母親服下,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但卻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鳴。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趙善應就去陪伴母親。曾經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回來,手下人要敲門,卻被趙善應給制止了,他説:“不要敲了,我怕驚動母親。”就這樣,趙善應和手下人在門沿下過了整整一夜。趙善應做到了“百善孝為先”,也正因為趙善應孝敬母親,才被大家擁護稱讚,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也正應了《大學》中的那句話:“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與《大學》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與古代聖賢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在家裏,我有時會不聽話、和家長頂嘴;有時家長讓我寫作業,我想出去玩;還有時會挑食。在學校,我有時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同學鬧不和,還有……。

《大學》提出:“為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所以説,作為青少年,在家聽家長的話,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學習考高分;與同學交往言而有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做到這些,就做到“止於至善”了。

我愛《大學》這本書,愛裏邊的名句,愛聖賢的智慧,更愛《大學》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後,我要努力鑽研這本書,以古代聖賢為榜樣,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學》讀後感心得5

隨着讀書的進行發現讀書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書中的人和事,經常問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問題。《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剛剛讀的時候,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再讀的時候,感覺其將治國、齊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進去;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裏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麼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麼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