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美術教育開題報告多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29W

美術教育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美術教育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課題論文名稱:創建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研究與實踐

一、開題活動簡況[開題時間、地點、評議專家(課題組外專家不少於2人)、參與人員等]

本課題於9月26日在寧波市政協聯誼賓館舉行開題報告會。與會領導和專家有:寧波市政協副主席陳大坤、中央教科所規劃辦主任曾天山、中央教科雜誌主編高寶立、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寧波市教科所所長瀋海馴、寧波市教科所原所長喻立森和寧波市教科所科室辦的負責人。

本課題承擔單位的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和學校所在區(縣)的教科室人員一同參加了彙報。

二、開題報告要點(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頁)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於1956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為擺脱困境,學校從1983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於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美術興趣小組,學生紛紛積極報名參加,雖然沒有在較短的時間裏很快的提高升學率,但學生畢業後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受此鼓舞,學校堅定了走以美興校之路的信心--依託寧波市鄞縣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區市場的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然而,隨着辦學層次的提高,我們發現這種普通班和專業班並存,以專業班帶動普通班的辦學模式只適應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需求。因為這種模式從本質上説,仍是一種以大學聯考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而言,美術教育、美的教育因大學聯考的擠壓依然被擠壓到極其邊緣的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新課程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專業第一、升學第一的狀態。顯然不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把教育價值取向定位在升學上,定位在部分學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時宜的,也勢必造成學校新的被動和滯後。為此,我們將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術教育之路:在保持專業教育特色的同時,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力求使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進而對廣大農村地區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為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為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為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為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羣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於該羣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為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通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為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並以此為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髮展,建構以美術薰陶為經線,以生活方式為緯線的教育框架,依託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鑑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項目等提供系統的支持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3.承辦學術研討會和畫展。目前我校已經成為寧波市藝術研討中心,每年舉辦市級以上研討活動兩次。我校還協辦了第9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組織《中國水彩年鑑》第二次聯會。我們將繼續承辦各類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學術研討會和各類畫展。(負責人:徐惠銀、駱建鈞、陶育義)

4.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長,展現自我,定於每年的5月舉辦以美為系列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負責人:華成峯)

5.興辦民俗文化研究會。我校與鄞江鎮政府合作設立畫家寫生基地,併成立鎮級陶藝館,舉辦民俗(廟會)文化研究會,舉辦畫展。(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二)組建一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體系

1.行政管理系統(校長室、藝術處、教務處、政教處、教科室、總務處)

2.子課題管理系統(藝術處、教科室)

3.藝術館(所)管理系統(藝術處、總務處)

4.課程管理系統(教務處、藝術處)

5.學生管理(課程選擇後)(教務處、藝術處)

具體的指責分工和合作網絡正在配套調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術教育得以普及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師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術學校的建設更是如此。近年來我校對專業教師成長十分重視,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至今學校在教師進修方面已花費70餘萬,進修學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術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等,甚至到德國讀研。但是,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視,必將對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為此,我們積極開展新一輪的專業教師成長計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向更高、更優、更專的層次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教師課程課題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提出相應的小課題規劃(校級)。時間:10月前。聯繫結對區內的有美術教育成果的學校,如塘溪中學、鍾公廟中學、東吳國小等;瞭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關課題之中。(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專業教師創作計劃。教師在上課之餘,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在個人創作室參加創作活動;每週五和學生文化課月考、期考期間,為教師集體創作時間。每月每位教師必須上交兩件優秀習作,每一學期有一張創作作品由學校保管,學校將頒發收藏證書給予教師,但所有權歸作者,使用權歸學校。(負責人:張經倫、張韓光、金華祥)

3.專業教師進修計劃。對於創作才能突出並對學校發展具有深謀遠慮的教師,和年度大學聯考專業成績優秀的帶頭教師,個人專業潛力巨大的教師,學校均給予上名校進修的機會。對已選定進修的專業教師應與學校簽定相關協議,回報母校:進修結束後,參與進修的教師必須在一學年內舉辦一次有影響的畫展;必須帶一名徒弟,以促進專業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學年度擬安排陳金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負責人:徐惠銀)

4.作品年鑑和淘汰制。對美術教師的作品實行雙年展,並引入作品淘汰機制,每兩年出版教師作品集一本,激勵教師創作。(負責人:華成峯、張韓光)

5.課堂教學比武觀摩。美術教師人人蔘加基本課、欣賞課、創作課的比武觀摩,並與説課、研課、評課相結合,全面提高美術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特別要保證全校每班每週一節美術欣賞課的高質、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6.專家引領畫龍點睛。專人負責邀請或聘請十多位專家、教授作為學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來校講學或現場作畫。(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7.全部學科滲透美育。非美術的學科或課程,均按德育滲透的模式,結合各自學科的文化、歷史、留白及其社會價值、生活價值、人性價值,進行滲透式的育美教學,甚至實現課程藝術化.(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四)創建一系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機制

1.自選化校本課程的構建

我們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讓美成為學生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教材),包括選修性和專業性課程(教材),並堅持與時俱進,持續發展。(負責人:教務處)

目前全校普通班學生美術課程設置的菜單(負責人 華成峯 張經倫)

注:

*課程選擇:以高一年級為對象,全員參加,由學生自主選擇。(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課程實施:每週二下午第四節課,走班選修(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教學模式:課內實行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實踐,課外實行小導師制(美術專業班學生擔當小導師)。(負責人:各相關的美術教師)

*評價機制:①評學生:按學生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學習要求和行為規範(標準)進行評價;②評教師:按教師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標準)進行評價;③評課程:按教師所開發(或師生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的科學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學生的接納度、內化力、持續性進行評價。(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日常化美術活動的保證

*以興趣小組為單位成立學生美術專業社團和業餘社團。(負責人:陳芬維)

*每年的五月為藝術活動月。(負責人:華成峯)

*在藝術館、教學樓設置學生作品展櫥。(負責人:張經倫)

3.多軌化培養機制的轉換

多軌培養體制,即多軌出發,轉軌有利,多軌合一。普通班的學生可以轉入美術班學習,美術班學生也可以轉入普通班學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負責人:華成峯)

五、本課題擬定子課題

1.“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負責人:徐惠銀)

2.農村學校美術類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負責人:駱建鈞)

3.美術教育兼備專業化和生活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負責人:陶育義、張經倫)

4.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培養和管理機制的建構(負責人:華成峯)

5.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建設(課程設置、課程選擇、課程內容、校本教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負責人:張韓光)

6.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教學模式建構(負責人:陳金芬)

7.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評價體系建構(負責人:劉紅首)

8.特色美術學校建設的部分關係研究(因果關係、相關關係等)(負責人:華成峯)

六、預期各階段成果

1.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7-.9

(1)成立課題組,形成課題研究意向

(2)搜尋“特色美術學校”的文獻資料

(3)課題組成員交流學習“特色美術學校”理論及文獻資料的體會

(4)對課題組成員的進行培訓

2.第二階段(課題確立、啟動階段):.9-.10

(1)制定研究實施方案與具體工作計劃

(2)確立各個子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案

(3)召開本課題開題大會

(1)各子課題分項進行落實和操作

(2)定期交流總結,彙報子課題進展

(3)專家指導和指正

(1)各子課題形成階段性成果

(2)形成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七、經費概算(略)

【第2篇】美術教育專業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題目

數字化壞境下國小美術課程的構建-談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應用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目前我國國小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以課堂導入、教師演示、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學生展示這幾個環節進行的。美術課是要滿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材料的運用瞭解藝術的多樣形式,對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美術課侷限於創作美術作品,而忽視了它的研究性價值和應用性價值。隨着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逐步進入信息時代,社會需要創新型的複合人才。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對時代的巨大影響,現代信息技術不僅重塑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方式。數字化教學,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前沿中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應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法,網絡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更具有獨特風格,美術教學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可視性,應用網絡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數字化下的網絡信息技術促進了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互聯網時代促進了教育理念的進步,促進了教師的發展,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教育研究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教育學術界的教育理論流派紛呈,美國傑出心理學家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於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一書中,研究人類對於科學知識的科學認知規律,對教師、學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由斯特弗和蓋爾主編的《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的建構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習者是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教育的關注點也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以及認知的形成。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奈瑟和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倡導者西蒙主張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認知,強調關注環境對智能的影響。1991由劍橋大學出版的《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認為知識是個人與社會或物理情景間的互動產物。注重學習者的參與性。《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中強調學習環境是不同於傳統的傳授式教學,不是為傳統教學中的學習設計的,而是為善於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學習者創設的。

“認為學習既不是傳輸過程也不是接受過程,學習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地、建構的實踐,該實踐包括互動的意圖、行動、活動反思”。《賈斯珀項目》將知識的學習視為一項完整的、真實的任務,在現代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立足課堂、拓展課外、超越課堂,是學生面向真實社會中問題的解決。我國教育觀念的更新一直追隨着西方的先進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項任務。閆寒冰所着《學習過程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一書中探討了關於教育理念轉型的問題,強調教育中心的轉變、教育技術的轉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學習的機器,而是培養學習者即培養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其理論基礎也是來自於建構主義。

四、存在的問題

為了達到整齊劃一的美術教學效果,為了能使課堂有新意,教師都樂忠於把精力放在課件的精美製作、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規律。學生們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完成學習的。數字化下的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支持教學的工具,教師不能僅僅依賴於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我們追根溯源的思考美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如何使學生感受美、熱愛美並將美與實際聯繫起來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如何能讓美術在學生們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規矩、聽話、畫面效果漂亮、整潔成了美術教學評價的標準。僅以畫面的最終效果作為教學評價,而忽視學生個體在整個學習中的綜合評價,使我們的教學顯得有些急功近利。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模式。數字化學習下有多種教學模式如:數字化一對一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模式、合作式學習模式、網絡遠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種模式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間只能成為互補的關係,並不系統。但是計算機網絡作為教育技術僅僅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起到一個技術支持,換句話説它僅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我們不能簡單地視其為工具,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如何拓展它的價值。而數字化下的項目學習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不斷開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性。數字化的項目學習目前已經在我國生根發芽,但只是偏重於文化學科,對於藝術類的美術學科來説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鑑的經驗。美術作為一門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審美情感的學科,一直處在校本科目的角落裏。美術學科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會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音樂等,因此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藝術來源於生活,美術學科的生活性、實用性、真實性、綜合性往往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很難體現。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瞭解目前中國小美術課堂的上課模式及效果,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並選定一個國小進行美術課調研試驗,選取部分班級開展數字化下的美術項目學習,作為自變量進行對照研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美術項目教學與傳統美術教學的差異,以及開展項目美術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研究項目學習相關着作,設計美術項目學習案例並實施開展教學。

六、論文的創新

此篇論文是以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賈斯珀項目為理論基礎,打破以往美術學術着作過分強調學科中心,過分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試圖探究美術學科與項目學習模式的融合,注重美術學科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真實情景的情感體驗中進行知識的構建,美術情操的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級思維的培養。

七、論文提綱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課題研究的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存在的問題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數字化項目學習的優勢

6 論文的創新

第 1 章 數字化教學的時代背景

1.1 教育範式的轉換對教育理念的影響

1.1.1 理解教育範式

1.1.2 教學範式向學習範式轉換的必然性

1.1.3 學習範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優勢

1.2 教育技術的發展

1.2.1 國內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概況

1.2.2 教育技術與教育範式的關聯

1.2.3 教育新範式下的教育技術範式轉變

1.2.4 網絡技術對美術課的影響

1.3 課程改革

1.3.1 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

1.3.2 新課程改革對數字化美術課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數字化下美術項目學習的積極作用

2.1 回顧以往數字化美術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2.2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

2.2.1 解讀項目學習

2.2.2 建構主義

2.2.3 多元智能

2.2.4 實用主義

2.3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學性

第 3 章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 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1 項目學習目標的建構

3.1.2 項目學習活動設計的建構

3.1.3 項目學習成果展示、評價體系的建構

3.2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鬧元宵》項目學習活動實施案例

3.2.2 項目學習單元設計方案

3.2.3 項目實施過程

3.2.4 項目反思

第 4 章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前景展望

結 論

參考文獻

【第3篇】美術教育專業方向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題目

數字化壞境下國小美術課程的構建-談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應用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目前我國國小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以課堂導入、教師演示、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學生展示這幾個環節進行的。美術課是要滿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材料的運用瞭解藝術的多樣形式,對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美術課侷限於創作美術作品,而忽視了它的研究性價值和應用性價值。隨着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逐步進入信息時代,社會需要創新型的複合人才。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對時代的巨大影響,現代信息技術不僅重塑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方式。數字化教學,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前沿中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應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法,網絡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更具有獨特風格,美術教學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可視性,應用網絡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數字化下的網絡信息技術促進了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互聯網時代促進了教育理念的進步,促進了教師的發展,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教育研究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教育學術界的教育理論流派紛呈,美國傑出心理學家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於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一書中,研究人類對於科學知識的科學認知規律,對教師、學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由斯特弗和蓋爾主編的《教育中的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的建構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習者是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教育的關注點也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以及認知的形成。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奈瑟和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倡導者西蒙主張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認知,強調關注環境對智能的影響。1991由劍橋大學出版的《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認為知識是個人與社會或物理情景間的互動產物。注重學習者的參與性。《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中強調學習環境是不同於傳統的傳授式教學,不是為傳統教學中的學習設計的,而是為善於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學習者創設的。

“認為學習既不是傳輸過程也不是接受過程,學習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地、建構的實踐,該實踐包括互動的意圖、行動、活動反思”。《賈斯珀項目》將知識的學習視為一項完整的、真實的任務,在現代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立足課堂、拓展課外、超越課堂,是學生面向真實社會中問題的解決。我國教育觀念的更新一直追隨着西方的先進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項任務。閆寒冰所着《學習過程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一書中探討了關於教育理念轉型的問題,強調教育中心的轉變、教育技術的轉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學習的機器,而是培養學習者即培養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其理論基礎也是來自於建構主義。

四、存在的問題

為了達到整齊劃一的美術教學效果,為了能使課堂有新意,教師都樂忠於把精力放在課件的精美製作、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規律。學生們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完成學習的。數字化下的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支持教學的工具,教師不能僅僅依賴於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我們追根溯源的思考美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如何使學生感受美、熱愛美並將美與實際聯繫起來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如何能讓美術在學生們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規矩、聽話、畫面效果漂亮、整潔成了美術教學評價的標準。僅以畫面的最終效果作為教學評價,而忽視學生個體在整個學習中的綜合評價,使我們的教學顯得有些急功近利。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模式。數字化學習下有多種教學模式如:數字化一對一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模式、合作式學習模式、網絡遠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種模式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間只能成為互補的關係,並不系統。但是計算機網絡作為教育技術僅僅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起到一個技術支持,換句話説它僅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我們不能簡單地視其為工具,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如何拓展它的價值。而數字化下的項目學習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不斷開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性。數字化的項目學習目前已經在我國生根發芽,但只是偏重於文化學科,對於藝術類的美術學科來説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鑑的經驗。美術作為一門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審美情感的學科,一直處在校本科目的角落裏。美術學科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會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音樂等,因此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藝術來源於生活,美術學科的生活性、實用性、真實性、綜合性往往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很難體現。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瞭解目前中國小美術課堂的上課模式及效果,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並選定一個國小進行美術課調研試驗,選取部分班級開展數字化下的美術項目學習,作為自變量進行對照研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美術項目教學與傳統美術教學的差異,以及開展項目美術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研究項目學習相關着作,設計美術項目學習案例並實施開展教學。

六、論文的創新

此篇論文是以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賈斯珀項目為理論基礎,打破以往美術學術着作過分強調學科中心,過分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試圖探究美術學科與項目學習模式的融合,注重美術學科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真實情景的情感體驗中進行知識的構建,美術情操的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級思維的培養。

七、論文提綱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課題研究的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存在的問題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數字化項目學習的優勢

6 論文的創新

第 1 章 數字化教學的時代背景

1.1 教育範式的轉換對教育理念的影響

1.1.1 理解教育範式

1.1.2 教學範式向學習範式轉換的必然性

1.1.3 學習範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優勢

1.2 教育技術的發展

1.2.1 國內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概況

1.2.2 教育技術與教育範式的關聯

1.2.3 教育新範式下的教育技術範式轉變

1.2.4 網絡技術對美術課的影響

1.3 課程改革

1.3.1 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

1.3.2 新課程改革對數字化美術課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數字化下美術項目學習的積極作用

2.1 回顧以往數字化美術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2.2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

2.2.1 解讀項目學習

2.2.2 建構主義

2.2.3 多元智能

2.2.4 實用主義

2.3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2.3.1 必要性

2.3.2 科學性

第 3 章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 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建構

3.1.1 項目學習目標的建構

3.1.2 項目學習活動設計的建構

3.1.3 項目學習成果展示、評價體系的建構

3.2 數字化環境下國小美術項目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案例

3.2.1 《正月十五鬧元宵》項目學習活動實施案例

3.2.2 項目學習單元設計方案

3.2.3 項目實施過程

3.2.4 項目反思

第 4 章 數字化美術項目學習模式的前景展望

結 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