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人文關懷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8W

人文關懷論文(多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句子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在不同類型的文章裏,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你知道什麼樣的句子才能稱之為經典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裏是編輯為大夥兒收集的人文關懷論文(精選9篇)。

人文關懷論文 篇一

一、古希臘倫理思想對特殊教育人文關懷的否定

古希臘時期倫理思想並未對特殊教育予以肯定,大多認為殘疾人不可被教育,只會給動盪不安的社會帶來更多負擔。因而特殊教育人文關懷思考並不在這一時期的西方倫理思想視閾之內。首先,“教育是使人們從可感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唯一有效手段…把快樂、有益、痛苦和憎恨都適當地根植於兒童的心靈中…使心靈的和諧達到完善的境地。”殘疾兒童由於殘缺,並不能正常感受到快樂、有益、痛苦和憎恨等情感,所以無法提升心靈境界,因而無法教育。其次,理想的國家應由哲學王統治。而哲學王的教育要求兒童自3歲起,便依據不同年齡執行相應學習,學習內容上至哲學與天文地理,下至軍事與人倫日用,直到35歲通過層層考核,評為哲學王,才可擔重任。一個不具備正常感知能力的殘疾兒童,顯然無法提升其哲學思考能力,更無法接受教育培養城邦所需之諸德,因而被教育排斥在外。因此,在古希臘時期,殘疾人的處境相當悲慘,“被迷信、巫術以及宿命論所包圍,他們多被看成是人類的異類,受到傷害、驅趕和排斥。”總之,古希臘倫理思想雖然對城邦正義、理想國、人如何獲得幸福等進行了細緻的探討與哲思而表現出很強的人文色彩,但這一人文色彩是以探討健全人的生存與幸福為主旨的,與殘疾人無關。由此,特殊教育的人文關懷根本談不上。

二、文藝復興倫理思想對特殊教育人文關懷的正視

在西方倫理的文藝復興時代,殘疾人獲得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這場古經整理運動使人們看到古典文化中所藴含的豐富的人文思想:肯定人的價值、尊嚴與高貴,主張符合人性的生活享樂與個性解放,強調人的現世生活,提倡人的自然平等,關注每一個人(包括殘疾人在內)及其真實需要,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人文運動與自然科學的雙重推動下,一方面,西方倫理開始肯定殘疾人的學習與生存能力:“肓人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接受教育並和正常人一樣過體面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們迅速運用生理學、醫生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積極治療殘疾人的身體狀況,改進殘疾人教育教學方法。“在聾教育領域,龐塞採用選擇性刺激的方法訓練聾童説話……卡丹以經驗心理學為基礎,提出對感覺障礙者通過各種刺激物來對其進行有效刺激是完全可以使其接受教育的…英國的瓦利斯創造了以書面語為基礎,融手語、口型以及舌位運動演示於一體的綜合教學法。”由此,殘疾人的尊嚴、價值、需要等獲得了肯定與重視,展現了西方倫理思想對殘疾人教育的關愛,而特殊教育也正式走上了人文關懷的發展道路。

三、古典倫理思想對特殊教育人文關懷的完善

在16世紀左右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西方思想與社會界對殘疾人的教育與人文關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時間,建立正規的特殊教育培訓學校,實現殘疾人的尊嚴與價值。但顯而易見的是,特殊學校與普通學校有太大的不同,殘疾兒童處於被隔離、與社會脱節的狀態。對此,古典思想家通過對教育與人的本質的思考,為殘疾人的教育及其價值實現奠定理論根基,進而展現西方倫理對特殊教育的人文關懷。“教育的絕對規定就是解放以及達到更高解放的工作,就是説,教育是推移到倫理的無限主觀的實體性的絕對交叉,這種倫理的實體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時也是提高到普遍性形態的。”在黑格爾看來,殘疾人的自然天性雖有殘缺,但殘疾人教育仍應致力於解放其天性,並使其在社會中獲得可普遍的,可接受的倫理本性。這樣的殘疾人教育是實現了教育的本質的,否則只能被稱作殘疾人培訓。馬克思從“人”學意識與“關係”視角,對包括殘疾人在內的人的本質論述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存在的本質不是其出生時所擁有的自然稟性,而是其出生後參與社會所承載的各種關係。進一步講,殘疾人的自然稟性雖稍遜於普通人,但只要其能參與社會,則可獲得與普通人一樣的平等與認可,確證其存在。由此,西方的特殊教育走上殘疾人融入社會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而展現出十分深厚的人文關懷。健全人與殘疾人都可以通過教育,發展人性,建立關係,確證存在,最終實現各自全面發展,從而為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積極融入社會,努力實現價值奠定思想基礎。與此同時,特殊教育也進入人文關懷的快速發展歷程。

作者:魏冰娥 賀雲鳳 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市公民道德與社會建設研究中心

*本文系2012年重慶師範大學教改項目“我國高等學校特殊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創新研究”;重慶市人文社科項目“人本主義與高校思政理論創新研究”(14SKSZ12);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道德金規劃比較研研究”(15YBX-ZO1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鄭曉淪譯。柏拉圖著:《柏拉圖論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頁。

[2]張福娟、馬紅英、杜曉新:《特殊教育史》[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篇二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和行為,而人文關懷就是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關懷不僅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工作思想,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的體現。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關懷 體現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羣體通過社會普遍弘揚的思想道德規範和政治觀點,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一定的教育和影響,以便使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規範和全社會所普遍弘揚的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即具有人文關懷。

一、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1.注重人文關懷能夠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着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而展開。思想政治教育要將人看作是獨立發展、個性鮮明的個體,將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發展人、完善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人文關懷能夠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

2.注重人文關懷能夠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人文關懷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與最終目的就是人的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就是無論是教育的目標、教育的方式方法還是教育的內容,都應當以受教育者為中心,依據不同人的特點設計合適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應當從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的角度入手,努力將人文關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做到了這些,也就是將人文關懷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同時也就很好地體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人文關懷必須遵循的四個原則

1.堅持人性化的原則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尊重人,就是要確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成為引導人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過程。理解人,就是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人着想;就是要善於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就是要做到寬容大度,對於人的思想行為,只要是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不管是多麼與眾不同,都應該寬容;就是要走近人,與人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從而達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認識的目的。關心人,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心中要始終裝着人,關心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施之以愛。

2.堅持個性化的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應從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實際出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注重人個體發展的差異,而不是把人囿於統一的模式之中。要把培養和發展人豐富多彩的綜合素質列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目標,注重開發個體潛在的閃光點,給每個人創造自主發揮的空間,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使他形成獨立高尚的品格。

3.堅持生活化的原則

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關注生活就是關愛生命。思想政治教育應從關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開展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釋疑解惑和解決實際問題,緩解其壓力,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對生活的能力。

4.堅持幸福化的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成為幸福化的教育,通過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義,體驗幸福的境界,具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奉獻幸福的品質,成為擁有較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高品位的人,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惟此,才能使人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發展和對他人、對社會所應履行的責任與義務,自覺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去,更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斷髮展自己。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途徑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倡導和諧的教育理念,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培育和諧精神,引導受教育者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養受教育者健康、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受教育者消除心理上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以開闊的胸襟和豁達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在待人處事中,要引導受教育者樹立起平等、團結、友好、協作的理念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培養受教育者的團隊協作精神,互敬互助,寬容待人,與他人建立深厚友誼,共同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營造一種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人際關係氛圍。

2.關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有多方面,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在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要求滿足高層次需求的願望就會變得強烈。因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自身情況予以密切關注,關注他們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要引導受教育者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温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增強價值認同,養成良好習慣。

3.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對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導機制,完善對受教育者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的工作體系,促進交流渠道暢通,及時幫助受教育者解決心理上的問題,緩解受教育者因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而造成的心態失衡。心理失衡若得不到及時的心理疏導,不僅會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會挫傷受教育者工作與生活的積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心理諮詢體系的建設,注意觀察和了解受教育者心理情緒的變化,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與心理訴求,將心理諮詢與輔導滲透到受教育者思想行為的各個方面,幫助他們找到合理的宣泄情緒的渠道,消除內心的苦悶,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調適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濱。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馬從兵。注重人文關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探索,2010,(12).

[3]閆豔。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人文關懷論文範文 篇三

(一)以人為本原則

在經濟轉型的時代背景的要求下,對人力資源的佔有需求已開始轉變為對人才資源的爭奪需求。各大高校應充分注意到這一轉變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的深刻啟示,並切實抓好人才的管理,對人才給予充分重視。換句話説,高校應將以人為本作為加強人文關懷的重點內容。履行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要做到對教師羣體的個性和需要儘可能關心和理解,最大限度的滿足其對希望的工作環境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識人善任,努力發現人才,另一方面要對所發現的人才進行培養,使其更符合本校的實際工作需要,並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鼓勵其有所創新發展。

(二)激勵原則

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少不了物質及精神獎勵對工作人員的激勵作用,教職工作亦是如此。因此,高校必須將激勵制度的建立高度重視起來,以求得教師在其工作崗位上取得更大的實效。應採取多種多樣的激勵措施,儘量滿足教師較高的不同種類需求。在激勵措施的基礎上,還應構建完整可操作性強的業績考核體系,在制定考核標準時應力求客觀合理,使其能夠發揮實際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人性化的原則,考核的目的應是對教師的激勵而非提出各種高難要求,切不可造成過大的考核壓力。只有本着激勵的原則,才能充分調動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其崗位上真正發揮應有的實力和影響力。

二、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管理現狀

(一)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建設

為了體現高校管理中的人文關懷,首先要有穩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設。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高校的管理機制尚不完備,甚至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為嚴重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獎懲制度的不合理,表現為不尊重教師的個人利益,在獎懲或考核制度的建設過程中極少考慮教師個人利益這一因素,因此常常造成獎懲制度缺乏最基本的公正態度。在職稱晉升方面,往往會因為晉升制度的不完善而導致擇優原則的落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費。

(二)管理過程中民主化程度過低

由於高校是具有強烈學術性質的工作環境,高校教師也都是各個學術領域內的精英,他們與其他企業員工相比,具有更高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質,對民主管理的認識也比較深刻,因此常常會對學校管理的民主原則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數高校教師希望對高校工作的更多側面有更大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使他們的一些需求和個人意見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地反映並解決,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個人權益。但與此同時,大多數高校教師對目前的民主化程度不甚滿意。許多高校雖然也將民主管理作為學校的管理原則,但落實到真正的工作環節中來,就常常無法兑現這一承諾,致使民主管理變為一種包裝和形式。在實際的管理操作中,目前大多高校都帶有濃重的行政色彩,管理較為僵化,對校內人才的訴求和想法不聞不問,導致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認識不清更無從改進,嚴重阻礙了高校的民主進程和科學發展。

(三)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

對於各高校來説,其長遠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建設和支持。但從對實際情況的觀察來看,有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仍不完善,這些高校的領導階層對人才的培養和利用沒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導致大量人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些高校領導則只注重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專業水平,輕視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貢獻或根本不給他們提供參與管理的機會,因而從未或很少在校內開展針對管理領域的人才培訓,致使具有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匱乏,使整個高校的管理能力降低。

三、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管理策略

(一)建立具有人文關懷的管理制度

為了使高校管理具有更濃厚的人文關懷,其首要前提就是建立起充分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且民主管理應在實際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滲透。主要方面包括考核機制的客觀公正、職稱晉升的公開透明以及崗位聘任制的全面實行。在這些制度的具體確立過程中,必須堅持集思廣益的原則,使制度的確立能夠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並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要能夠聽取不同意見,秉着求同存異的制定方針對差異化的想法進行集中討論,力圖能夠使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高校管理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民主原則,並保證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管理得到落實和開展。在管理制度方面,常常會存在嚴格有餘而人性化不足的問題,這是由規章制度本身的規範性和理性特點決定的。因此,在對這些嚴肅刻板制度的執行過程中,通常會給人以較強的壓迫感而顯得人文關懷不足。從這一角度來講,結合高校管理的人文關懷進行思考,就會發現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並未將充滿温情的人文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可知,在高校管理制度建設方面,要以高校的實際狀況和需要為根本出發點,適當地添加具有人文關懷的因素,保留一些合理的彈性和空間,使管理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為人才展示自身才能提供優良的環境。

(二)嚴格推進管理工作的民主化進程

若要將人文理念真正貫徹到高校管理的工作實踐中,不僅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還要注意對制度所規定的內容積極落實和嚴格執行。應該認識到對制度的執行程度是評價制度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只有在有效執行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威懾力和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在主持高校相關工作和活動時,應特別注意實施過程的民主化程度是否到位,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環節要予以警示並採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因為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民主管理方式與專制管理方式相比,顯然前者更有利於從業者個人價值的實現。這一原則在高校這種學術類環境下表現得尤為明顯。為了使全體教師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熱情,就應為他們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條件和機會,也就是説高校必須將民主管理方式真正落到實處。應使全體教師能夠平等地參與到管理工作中來,每個人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同時,還應充分尊重人才對高校行政工作的監督權利,使其有權對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促使管理工作更加健康穩定地運行。在堅持了民主原則的前提下,還要對民主程度做進一步的思考。對人才參與管理工作的廣度和深度要有明確的標準,切實推進高校管理的民主進程。

(三)注重培養高素質人才

人文關懷 篇四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more and more anchors spring up. As anchors being the main force of mass media and society’s spokesmen, how much humanities consciousness they having decides whether a program can enter the inner world of aud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thoughts foundation and the safeguard which can keep the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of a society and a country.

關鍵詞: 節目主持人;人文關懷

Key words: anchor;humanities concerns

中圖分類號:G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314-02

1節目主持人及人文關懷意識概念的界定

1.1 節目主持人概念的界定節目主持人是在電子媒體誕生之初,伴隨着西方媒體間商業競爭的加劇應運而生的。20世紀80年代初,“主持人(Anchor)”一詞從國外正式傳入我國,節目主持人,簡而概括,筆者認為就是一種以個人身份出面向受眾傳達各種信息,與受眾面對面進行交流的特定形式的施動者,這一形式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成為廣播電視媒體提高收聽率、收視率的有效方法。

1.2 人文關懷意識概念的界定

1.2.1 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脱胎於歐洲中世紀的人文主義,它是作為歐洲中世紀神學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它要求把人、人性從封建神學的迷信中解放出來,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人文關懷突出地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不僅關注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更要關注人的社會行為,關注支配這些人的行為的精神與品格、價值觀念與尊嚴。”

1.2.2 人文關懷意識的核心內容和內涵探究人文關懷,學術界對於人文關懷的論述可謂眾説紛紜,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堅持的“核心”並沒有改變:“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以及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等,其內涵可以分為四大點:一是堅持理性,反對迷信、盲從和認識領域的強制服從,從而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二是重視終極關懷,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三是堅持人際間自由平等的原則,以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四是要高揚人的價值,善待自我,以處理好人與自身的關係。”

2節目主持人樹立人文關懷意識的重要性

節目主持人作為都市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他們所具有人文關懷意識的濃淡多寡或是對人文的關注情結有多少,都是一個節目是否能夠走進受眾內心的關鍵,同時更是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否長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根本保障。

2.1 對節目主持人人文關懷意識的準確定位我們所討論的節目主持人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它可以圍繞有關受眾的各個方面:戀愛、婚姻、家庭、理想、事業、人生、倫理、道德和情操等等。作為節目主持人,應該在圍繞其核心內涵的前提之下對人文關懷意識有一定準確的定位和把握:①堅持真理,其實就是要求節目主持人崇尚科學和理性。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在工作中會接觸到大量的客觀事實,客觀地認識這些事實,把握這些事實的本質,從而正確地把握事物與社會的行進規律,這是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的人文關懷意識。②重視終級關懷,就是要求作為體現編導意圖的最終環節的節目主持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引導受眾理解人與自然是統一於一體的,關注自然就等於關注人類本身,並且只有在關注人類的同時也關注自然,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③堅持自由與平等,就是要求節目主持人追求人際關係中的自由與平等。自由與平等是對理性思考的追求而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也是實現理性思考的前提。④高揚人的價值,善待自我。就是要求節目主持人要做到向全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和意義體系,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節目主持人必須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現在的政治環境比較寬鬆,人民的權力有了法律的保障和維護,對於主持人來講,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有了更多施展才能和表現的好機會。但是,這並不代表着主持人就可以以感情代替政策,就可以代替權利機關行使職權,而不嚴守宣傳紀律,進而感情用事產生負面和不良的影響。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知識層面、時代背景的受眾,主持人的人文關懷應該怎樣恰當地體現,採用何種方式、神態和語言,是值得和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的。

2.2 節目主持人具備人文關懷意識的重要性節目主持人應該始終站在時展的制高點上,堅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動。新中國成立至今,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的生活狀況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地變化。在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意識則具有了極其重要的現實性和迫切性。

2.2.1 職業特徵決定了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人文關懷意識節目主持人作為一項職業,其特徵是整個節目中與受眾最為貼近的形象人,是整個節目的核心組織力量,他們不僅是節目內容的設計者、策劃者、解讀者、傳播者,同時還是節目風格的塑造人、詮釋人,節目話題的駕馭力和引導力,是受眾天天聽到的聲音和見到的面孔。所以,主持人的語音語調、語言節奏、語言風格甚至神情形態、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受眾的密切關注。正是在這種關注之下,需要節目主持人應該在傳播過程中做到:關注人、表現人、理解人、體貼人、引導人,尊重人的個性和情感;維護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敢於質疑和批判,敢於發現並剖析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堅守良知,維護正義,尊重人的創造精神;促進道德完善和社會良性發展,注重從人的角度出發進行合理思考、判斷和結論等等。重視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當今主流新聞傳播觀念中的一個亮點,這是新聞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介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媒介成熟和發展的顯要標誌。

2.2.2 現代化社會召喚節目主持人的人文關懷意識主持人必須樹立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這不僅是因為其職業特徵所決定的,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不容我們忽視和懈怠。“對於現代化社會,我們可以重新定義為兩個部分,即以人為本和國際化。”其中,以人為本,則體現出了現代化社會對於人文關懷意識的召喚和渴望。

社會的現代化首先需要以人的現代化為基礎,人的精神面貌的建立將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關鍵。節目主持人作為現代社會宣傳媒體中的主力軍,在這種新型的現代社會機制下,必然要求更加完美地塑造人的精神面貌,從中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意識。要做到一切以人的身心健康為出發點,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使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優化,生活質量全面提高;使大眾在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時,不能忽視社會效益;以人文價值制衡商品價值,以精神價值制衡物質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人文關懷意識推動並且影響了主持人的發展和進步,是需要主持人不斷探索和追求的實質性和歸屬性內容。我們所有的主持人應該明白並且達成共識,“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意識是任何一個節目主持人維持職業生涯的保障和基礎。它促進了人類民主化社會的進程,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終將造福於民,因而人文關懷意識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2]趙淑萍。電視節目主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人文關懷範文 篇五

關鍵詞:惡性腫瘤 生活質量 人文關懷 心理需求

惡性腫瘤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危害嚴重。疾病本身和各種治療及其不良反應不僅給患者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地改變,同事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生存狀況的關懷,一句話,就是關心人的生存與發展,是社會文明的標誌,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通俗的説,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關心人,重視人的個性,滿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權利,這也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的需要,更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具體方法。

1心理特點

1.1 否認心理這是許多腫瘤患者明確診斷後最初的心理反應,為了驗證內心的想法,他們不厭其煩的重複檢查,從一家醫院奔波到另一家醫院。不願相信自己的病與腫瘤有關。在人前若無其事,故意掩飾病情。

1.2 恐懼與反抗患者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病以後,有些人萬念俱灰,而一些年輕患者或者經濟能力較好病人主動求醫,希望找到神醫或是靈丹妙藥,又擔心自己很快離開人世、離開親人。加之腫瘤患者聚集在一起,看到的是蒼白晦暗消瘦的面龐,聽到的是痛苦的,並且也在經濟上陷入窘境。在醫院裏還要做不喜歡的檢查、治療等等諸事都被塗上不順眼的色彩,感覺所有的人都對他不公平,甚至對家人公司也有敵意,經常無故發脾氣,以宣泄情緒。

1.3 悲觀失望絕望大多腫瘤病人在治療一段時間後都會出現這種心理。感到自己給家人和社會帶來了負擔,長期被疾病折磨已經不堪重負,雖積極治療病情仍然不斷惡化,死亡的威脅逐漸逼近,希望慢慢破滅。此時患者不再掙扎,興趣與感受逐漸消失,希望不被外界打擾平靜走完人生。

2人文關懷的方法

2.1 營造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給患者家的感覺

惡性腫瘤患者情緒容易波動,因此温馨和諧的住院環境可以給患者帶來家的感覺,增加患者的親切感。患者入院時,責任護士應上前主動迎接,為患者安排牀位,並將留下良好第一印象,患者入院後,如其家屬提出陪護要求,一般均予以同意,以增加患者與親人的交流溝通,減輕心理壓力。

2.2 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給患者留下美好的感覺

護士又被稱為“白衣天使”,是因為護士給人們留下了美好印象,而這種美好印象對患者的康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護士應用具有優美的體態,優雅的談吐和得體的舉止。與患者溝通交流時,應始終保持微笑,語音不高不低,與其柔和舒緩又不失熱情,專心聆聽患者的陳述。對其提問務必予以詳細解答,直至患者滿意為止。在護理操作中應輕柔果斷,給患者以乾淨利落的感覺,以緩解其心理壓力。

2.3 瞭解患者心理需求:加強護患溝通,晚期惡性腫瘤的患者情感普遍脆弱,需要更多的心理安慰。作為護理工作者,需對患者反覆進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負面情緒,樹立戰勝癌症的信心。護士應常與患者進行交流,加強對其觀察,瞭解其心理變化,並及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告訴患者負面情緒對治療過程的不利影響,勸其樹立起樂觀心態,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

2.4 滿足患者的生活需求:晚期噁心腫瘤患者常受疼痛、發熱、嘔吐等身體上病痛的煎熬,其進餐、休息都因此受到影響,產生悲觀、焦慮、絕望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進一步使疼痛感加強,不利於患者無親友陪護,且病情嚴重,自理能力不足。護士應在生活上對其以照顧,需助其打飯、洗臉、梳頭、如廁等。使患者有“親人般”温暖額感覺,對護士產生信任和尊重。

3 討論

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性化治療方式應具實用、有效的優點而被廣泛應用於臨牀診療工作中,醫務工者必須具備很強的人文精神,能夠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視腫瘤患者如親人,努力為腫瘤患者創造一個整潔、安全、舒適的環境,努力營造人文氛圍,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合上述,將人文關懷引入到診療工作中,不但為診療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服務理念,更提高了醫務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和工作積極性,並讓患者對醫務工作的滿意度大大提高,改善了醫患關係,使醫院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 沈雁,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關懷【J】。河南外科學雜誌2008.14.(3):114—115

人文關懷 篇六

關鍵詞:中職教育;德育教育;人文關懷;應對舉措

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中職教育不再只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也要對德育教育引起充分重視。因為德育教育會對學生的自身修養有促進作用,然而當前中職德育教育存在重管理、輕情感互動,重職業規劃、輕個體需求等一系列缺陷。所以將人文關懷充分融入到中職德育教育中,發揮其應有作用,對於學生養成互相尊重、互相關懷的品德極為重要,同時能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中職德育教育與人文關懷簡介

1.1中職德育教育的特點

普遍來説,中職德育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優良的生活習慣和道德修養,為學生進一步融入社會奠定基礎。所以,中職德育教育的特點,一般可以分為三方面:第一,具有較為確切的針對性。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適當針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科學文化修養、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對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第二,具有較為明確的實踐性。德育教育的實踐性可以為學生以後進一步融入社會創造條件。例如,愛崗敬業這一職業素養的形成是在學生獲取知識,遵循原則,行為規範的基礎之上,經過有意識的活動或者經歷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及時改善自身認知,提升職業素養,為以後更高的工作提供便利;第三,豐富的綜合性。中職德育教育能夠將學生的職業修養、生涯規劃、心理健康等充分融入,形成多學科的綜合體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人文關懷的內涵

在中職德育教育中,重視人文關懷是發揚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中職學生作為中職德育教育的主體對象,積極發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對於學生未來發展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中職德育教育的人文關懷當中,充分重視學生思想性與理論性結合的同時,還要符合德育發展規律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此外,針對學生的個體差距與心理疏導引起充分重視,保障對學生權利人格的尊重,價值的追求等對於學生理解德育教育中人文關懷非常重要。這樣有利於進一步發揚人文關懷在中職教育中的應有之義,使得學生的內心訴求得到實現,進而更好的推動德育教育的迅速發展。

1.3中職德育教育進程當中人文關懷缺陷

當前,通過對德育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的系統研究,可以發現德育教育對象素質低下,學生自身素養參差不齊;德育教育理念落後,教師教育理念深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難做到與時俱進;德育教育者專業化程度匱乏,對於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極為不利;德育教育環境複雜多變,使得德育教育工作面臨諸多困難,進而影響了德育教育質量的提升。

2.中職德育教育發揚人文關懷的應對舉措

2.1提高德育教育者的人文修養

中職德育教育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切實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必須充分重視德育教育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因為德育教育者既是德育教育中的主導體,又是中職學生提升自身修養的模範。所以,提升德育教育自身的人文修養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第一,明確培養德育教育者的人文理論,讓其積極參與各種培訓,結合教育實踐活動使自身的理論知識得到積累並做到與時俱進;第二,充分發掘德育教育者的自身激情,使其充分融入到教學課堂中,這樣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將德育教育者的激情傳播給學生,進而提升教學效果;第三,教育者必須擁有廣泛的愛心充滿愛生情誼。這樣能夠更好的進行課堂實踐活動,並充分尊重學生的自身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四,教育者必須充滿教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承擔起德育教育培養的責任意識。這樣對於教育者挖掘課程自身的價值元素,樹立德育教育的人格榜樣,提升德育教育質量尤為重要。

2.2豐富德育教育課堂的人文氣息

中職德育教育的課堂豐富化對於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尤為重要。但是,由於很多課堂中對於教育質量的追求較為理想化,使得中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嚴總匱乏。所以要想努力發揚具有人文氣息的德育教育課堂,就必須使得德育課堂的內容豐富化:第一,充分整合德育教育素材,挖掘德育教育的各種資源,以事實為依據融合德育教育目標合理的制定教學內容,不斷充實教學素材;第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擴展德育教育空間,網絡教育當中,信息存儲量十分豐富,形式各具特色,在教育時充分使用視頻、音頻、動漫等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使得課堂形式變得豐富化,創新化;第三,重課堂德育教育模式創新化。在課堂上可以適當的採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德育教育,課外利用“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德育教育宣傳,使其引起學生共鳴。同時還必須重視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將更好的解決學生之間的思想矛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2.3營造具有人文氣息的中職校園

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教學氛圍的薰陶,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能夠對學生自身修養的提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構建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樹立以人為本的校園制度體系,樹立以價值為取向的校園精神文化;其次,積極組織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活動,強化校園社團建設,充分利用傳統假日開展德育教育主題活動,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最後,搭建相互關懷的師生關係,強化師生間情感互動,培養學生人文情懷。

公司的企業文化與人文關懷 篇七

“為打汽車翻身仗出力,為國家為人民爭光。”1969年老一輩東風人憑着這種思想和豪情壯志,克服了住蘆蓆棚、吃鹹菜、人拉肩扛搞建設等難以想像的困難,在鄂西北山區創建了東風公司(前身為二汽),沒有電,他們點起馬燈安裝出了第一部汽車,以“馬燈精神”支撐和激勵着東風的每一個員工。

範仲説,伴隨着東風的誕生和成長,東風文化便與生產經營一道不斷髮育和成熟,並形成了“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堅持**的創新精神,永攀高峯的競爭精神,顧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和“造就一流人才、生產一流汽車、提供一流服務、創造一流效益”的企業精神。

“‘關懷每一個人,關愛每一部車’是東風公司的經營理念,這一理念,對員工、社會、經銷商、用户、環境及汽車產品的關係進行了更合理的定位和準確把握。”範仲説,人文關懷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員工作為企業的“個體”,其潛能的挖掘,與企業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一定要認識到人文關懷所帶來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企業**,完全以**來管理**員工,而缺乏人文關懷,員工也會很老實地遵守你的規章,但內在的潛力就難以發揮出來,如工廠一旦發生火災,而又與員工無關時,這些員工就不會自覺地去救火。

範仲説,我們不能把搞企業文化看成是簡單的唱唱歌、跳跳舞,一定要把握好企業文化的內涵,不搞唱歌、跳舞,不等於沒有企業文化,比如説,一個企業老闆發現了員工違反紀律時,或開除他,或任其發展,或幫助教育他,其處理的方法不同,對企業產生的效益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處理方法,體現了不同的企業文化。

範仲認為,搞企業文化,***一定要學習哲學,一個好的。企業家要爭做一個哲學家,至少要在哲學的高度上來看待企業文化,要有學習、創新、超越的哲學思想。“以人為本”是企業的基本理念,各個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特點。一個學者説過,企業文化不能國際化,我國悠久的歷史是我們企業文化的基礎,一些文化對現在的企業文化仍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當然,也有一些文化是過時的,應予揚棄。一個企業沒有好的文化,就無法把企業做強、做大、持久,一個強大的企業,在它的背後必定有一個企業文化在支撐。

範仲説,地處老區、山區的企業,不能單純地認為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就沒有發展前景,而關鍵在於人的思想觀念是否有創新、開拓。有的地方交通等硬件條件改善了,但企業仍然沒有發展起來,而有些企業,地處硬件設施條件差的地方,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這就是思想觀念的原因。因此,不論是山區、老區,還是沿海、*原,企業**一定要帶頭更新思想觀念,提高認識,把企業文化搞好,以充分挖掘員工的潛能,把企業做強做大。

人文關懷 篇八

doi:10.3969/.1007-614x.2012.09.312

妊娠是一種生理狀態,幾乎沒有任何生活經歷能喚起如此完全的喜悦或極大失望的痛苦。針對臨產婦這一特殊羣體,產科護士和助產士應很好地協助臨產婦進行角色定位,將人文關懷融入產科護理的日常工作,既保證分娩質量,又使臨產婦愉快地度過妊娠這一特殊生理過程。2005~2009年對臨產婦579例實施人文關懷,臨產婦的產痛明顯減輕,產程縮短,順產率提高,療效顯著。

為臨產婦提供優越的人文環境

設立單人待產、單人分娩室:營造温馨的分娩環境,避免白色刺激,房間以粉紅色為基礎色調,粉紅色的薄紗窗簾,粉紅色的牀單被套以及橙色的燈具,牆壁懸掛可愛的嬰兒畫,用以減輕疼痛的分娩球,顯示出人性化的服務設施。

病房樓層以鮮亮明快的淡紫色為主要色調,渲染出輕鬆、愉悦的氛圍,走廊兩旁牆壁邊安裝塑料扶手,牆上畫框內鑲有各類田園油彩畫,病房內牀位均配有牀頭櫃、儲物櫃、呼叫器以及吸氧設備,牀位之間用花色的幕簾隔開,很好地保護個人隱私。

不斷更新服務模式與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務

康樂待產:臨產婦進入產房後,助產人員用親切温和的語言向孕婦講解分娩知識,在整個產程中給產婦以持續的生理、心理、情感的支持,指導孕婦分娩呼吸與用力方法和技巧,給予按摩、分娩球的使用、分散注意力(如聽音樂、聊天)等方法減輕孕婦焦慮,緩解疼痛,宮縮間歇期讓孕婦儘量放鬆休息,提供高熱能的飲食,做好生活護理,及時告之產程進度,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的鼓勵,最大限度地調動孕婦的主觀能動性,使孕婦消除恐懼與焦慮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信心,順利分娩。

分娩鎮痛的應用:①:改變傳統的,如未破水,頭已銜接,可讓產婦取坐位、蹲、跪等姿勢,情況允許可下牀活動,有助於胎頭下降,淡化產婦角色。②壓迫、按摩:適當的壓迫按摩也可減輕宮縮帶來的疼痛。宮縮時,助產士用手掌掌面平貼孕婦腹壁,當產婦吸氣時,雙手從腹部兩側向中間按摩,呼氣時,雙手從腹中線滑向兩側,按摩時大小魚際適當加壓用力。宮縮時,用拇指按壓兩側骼前上棘或恥骨聯合,或用拳頭按壓菱形窩外角。

整體護理產時服務模式:病房人性化服務從護士長、主管護師以及責任護士三種不同職務層次的工作任務中體現出來。護士長向每位臨產婦收集意見和建議,與她們及其家屬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針對不足之處及時進行整改;主管護師每天進入病房,及時觀察、監測孕婦產程進展狀況、產婦泌乳及餵養情況,針對個體進行特異性指導;責任護士在孕產婦入院後,為其介紹相關醫護人員、病區環境、便民設施以及相關健康教育,住院期間,為孕產婦進行病史評估,全面掌握其病情,並監測臨牀變化,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並實施,護理過程中針對臨牀實際情況及時進行計劃調整,出院時做好出院宣教、叮囑是否仍有物品遺漏未帶,將產婦送至電梯門口,出院後定期進行電話回訪,對產婦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解答。

提高護士專業素質與服務質量

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參加護理學會定期舉辦的嬰兒撫觸、泳療、導樂師等系列產科護理專業知識培訓,護理部定期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及考核,強化了專科理論知識及技能,同時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訓練,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有效的搶救和護理。

掌握溝通技巧,提高服務能力:支持護理人員參加溝通技巧講座,根據醫患關係的特殊性,掌握相關溝通技巧,並學會溝通技巧的實際應用。選送科室成員接受禮儀培訓,瞭解日常禮儀、電話禮儀,規範行為文明、語言服務等,增強了駕馭各種局面的能力,以適應人文關懷的護理需要。

加強繼續教育,提高自身素質:人文關懷護理迫使護理人員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護士自身素質的提高又使護理人文關懷更加高品質化[1]。我科護理人員現在本科生5名,90%中專大專生正在讀在職大專或本科。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修養,不少護士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外文、心理等學科。

討論

近年來,隨着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文關懷親情服務模式已成為現代醫學文明和現代文明醫院的重要標誌,得到廣泛應用[2]。

人文關懷真正體現“以人為本”,針對產婦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及主觀心理不同,通過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尊重產婦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注重語言交流,傳授分娩經驗,講解相關知識,為產婦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對自身能力的信任,減少對醫療干預的依賴[3]。一些臨產婦因害怕自然分娩帶來的疼痛或為了保持體形,而主動要求行剖宮產。剖宮產雖然可以避免分娩鎮痛、產道裂傷及沒有難產的憂慮,但剖宮產出血量較自然分娩多,術後可能發生腸粘連、腸梗阻、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4]。剖宮產產婦正常飲食晚,還易造成產後乳汁分泌減少,且剖宮產後產婦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均較自然分娩高。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對母嬰均有利的分娩方式,可避免剖宮產術後的許多併發症和後遺症[5]。

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集心理學、美學、社會職業道德學,貫穿醫學的綜合人文學科,其將技術和素質融醫學為一爐。它所要求的護理人員不僅僅是技術,還涵蓋了素質、理念、人文、心理、美學、社會觀念等,它不僅有技術性,而且有技巧性;不僅有實踐性,而且有空間立體性。它體現在護理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只有我們掌握豐富的綜合知識,用真心去對待每一位就診患者才能體現出真正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雷鈴。人文關懷護理的應用效果分析[J].現代護理,2005,11(23):1973-1974.

2 史彥梅,賀維權,左東風。人文關懷在重症病人護理中的體現[J].護理研究,2008,22(9C):2516.

3 陸龍勤。人文關懷與產婦分娩關係的臨牀研究[J].醫學文選,2005,24(4):522-523.

人文關懷範文 篇九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系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一提到法律,普通人可能會認為它是冷冰冰的、生硬的條文,但現代法律並非如此。孟德斯鳩説過,“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裏,每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這句話充分表達了民法所體現的人文關懷,即民法對人自由和尊嚴的充分保障以及對社會弱勢羣體的特殊關愛。

我國民法不僅平等保護每個公民的人身、財產權益,而且也注重保護弱勢羣體以及無辜的受害人。例如,在實踐中曾經多次發生高空拋物砸傷行人、但找不到加害人的案件。如果法律對這樣的受害人不能提供任何救濟,無辜受害人的損失不能得到補償,這對受害人是極不公平的。因此,《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在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況下,除非相關住户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否則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這就強化了對處於弱勢地位的受害人的保護。這就體現了民法的人文關懷精神,即強調對人的保護,應將其視為民法的價值基礎。人文關懷作為民法的價值理念是民法的重要發展趨勢,其也滲透到民法的各項具體制度之中。

人文關懷決定了我國民法的未來走向。我們目前已經基本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市場經濟構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保障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就立法層面而言,雖然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但由於民法典未最終完成,法律體系的整合、完善的任務仍然相當繁重。如何使我國法律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為和諧社會的積極構建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要在民法典中明確價值取向,並以此為指引,構建科學、合理、富有時代氣息的民法典體系。基於這樣的背景,討論民法的人文關懷價值,並非是為了滿足形而上的學術偏好,而是旨在解決中國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價值選擇問題。在我國這樣一個長期缺乏民法傳統的國家,雖然已經建立了初步的法律秩序,但其還不足以為市場經濟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如何在社會、經濟發展到達一個新階段的情況下,更新法律理念,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使民法更有效地發揮其法律功能,從而使整個法律體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民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承載着不同的歷史使命,體現出不同的功能和特點。按照佟柔教授的看法,發達的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自身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因此,我國民法必須擔負保障商品經濟秩序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能。這一理論作為民法學中的重要創新,奠定了我國民事立法的基礎。

但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化和工業化得到了充分發展。我們應當進一步考慮民事立法的任務,不僅僅是為市場經濟奠定基本框架,還要承擔對人的關懷的更高目標。如何妥善解決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回到人本身,重新思考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的法律體系需要應對這樣一種社會轉型現實,尤其是需要制定一部面向21世紀的、有中國特色、在世界民法之林中有獨特地位的民法典,更應當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引入人文關懷,不固守19世紀西方價值體系和形式體系,將其奉為圭臬,而應當從中國的現實需要出發,強化人文關懷,在價值體系和形式體系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