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博士研究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9K

博士研究論文通用多篇

完整的博士論文 篇一

三年的博士學習生活行將停止,博士學位論文是三年學習結果的一個總結,而致謝又是對三年閲歷的一個總結,今將其發於此,以饗眾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論文即將梓刻之際,回憶三年博士生涯,給我供給贊助的人頗多。最應感謝我的導師孔昭君研討員。首先,感謝他將我納入門牆。正因於他的接收,才使我實現了一個科學的門外漢向一個科學的摸索者的演變。其次,感謝他在我入學之際努力幫我申請到公費名額。正由於這個公費名額,讓我減輕了很多經濟上的壓力,使我在整整的三年攻博期間有心境坐下來真正做點學識。最後感謝他在我找工作之際,為幫我找一份適合的工作費心費勁。師恩如海,銜草難報。孔老師深沉的學術成就、謹嚴的治學作風、嚴正的迷信立場、樂觀豁達的性情、風趣機靈的談吐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他廣博的學識、靈敏的洞察力,為我論文的選題、撰寫提供了要害啟示跟輔助。

感謝老師在我撰寫論文期間提供的幫助。

感謝我的師兄張博士、李博士、彭博士、王博士,我三年同學摯友,碩士期間的同學南京大學的史博士、師弟宋博士,老鄉胡博士和呂副教授對我論文撰寫和修正提供的幫助。感謝北京理工大學治理與經濟學院的老師,同窗在學習和生涯上對我的幫助。感謝試驗室的師弟師妹們與我一道分享他們青春的快活。感謝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全部同學陪我一起走過這段人生難忘的'過程!

感謝我的家人長年對我的支持和理解!

感謝在百忙之中評審我博士學位論文的各位專家和學者!

特殊感謝所有支撐過我、幫助過我、批駁過我、激勵過我和懂得過我的人們!

最後,感激歲月與艱苦對我的磨礪!

博士研究生論文範文 篇二

一、總體狀況

我國自1980年復旦大學首先開設傳播學課程起,傳播學的學院教育已經走過了近三十年春秋,而自1997年教育部把傳播學升格為二級學科,以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相繼設立傳播學博士點(1998年)為開端,至今全國已有10所大學擁有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資格,中國的博士教育也走過了10個春秋。而伴隨博士點從設立到增多的十年,傳播教育和研究從無到有並取得了一些成績,從傳播院、系紛紛建制到博士點的增多,從本科、碩士、博士招生人數的劇增到傳播學者和教員的爭奪戰,都體現了傳播教育的繁榮之勢。

而這種繁榮也反映在對博士點的劇烈爭奪上,由於把博士點的多寡作為學科乃至大學實力的象徵,最根本的也就是全心全意把教育培植為一個完善的市場的理念,使傳播學博士點成為在市場弈的均衡器。因此,不顧學科積澱有無、生源好壞、師資水平高低、培養目標清晰與否、課程能否開設等現狀,都紛紛要求上馬,博士點的爭奪熱浪一浪高過一浪。這直接導致學術權威和傳播學科聲譽成反比例增長,成就了大學校長和學術權威的千秋功名,犧牲的卻是學術精神和學科建設的使命――學生和教師在“申博”的各種數據壓榨中成為徹頭徹尾的工具,有限的博士師資頻繁被置於學術造假、道德敗壞的拷問中,無論真假,都貽害了整個學科發展,偏離了博士教育的健康運行軌道。還有,博士生文章發表的數量驚人,伴隨着的卻是質量的折扣,在知名的國際性傳播類學術刊物上,難覓我國博士生的身影。除了語言的制約,可能更多的還是與目前博士教育發展的雜亂無章的狀況有關。

因此可以説,在繁榮的虛火背後掩藏着無數隱憂,而這些隱憂除了正在制約傳播博士教育乃至整個傳播教育的發展外,還將在比較長的時間裏成為發展的瓶頸。

二、博士培養目標和方向不明確

如果是以培養未來的研究者和傳播學教師作為目標,則缺乏系統的、深入的理論和方法訓練,也缺乏必要的科研項目管理和如何作為教授的必要訓練;如果遵循我們熱衷的技能化培訓方向,技能也還只是停留於認知的層面,沒有真正達到讓學生即刻上手的程度。也就是説,無論作為研究者、教育者還是工業流程中的高級勞動者,我們都難以提供恰當的適應其職業發展取向的能力和精神。

三、培養模式不成熟

美國傳播學有三種培養模式,即普遍化、專業化和個性化,而我們不屬於以上三種模式的任何一種。作為普遍化方式,由於學術領域在課程設置中要求分類、細化,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也做了專業領域分類,但由於整體師資數量和教師研究方向缺乏多元化,能夠提供給博士的課程種類和數量就十分有限、單一,可能的情況是,博士雖有專業方向,課程訓練卻幾無差別;作為專業化路徑,一些學校也試圖在某幾個專業領域有所突破,比如,廈門大學在廣告學、中國傳媒大學在廣播電視的營銷等方面在積聚力量,但夯實這些領域的基礎,課程設置細化和多元方面還有一些路程要走;作為用户化路徑,在博士教育中幾乎沒有出現,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管理學院合辦的EMBA項目有些貌似,但那只是碩士培養,而且在整合資源方面也有許多欠缺。隨着政府、公共組織以及媒介機構中的高層管理人員進入博士項目,我們在用户化路徑方面必須有所突破。

四、學科領域拼圖不完善

儘管在美國傳播教育發展的五十多年光陰中,美國也曾面對傳播作為一門學科的核心理論框架難以成形、學科拼圖散亂的危機,這也曾使美國的博士教育遇到一些挑戰。但在不斷探索和自我反思中,如今的美國傳播教育和研究仍然確立了比較完整、系統的學科拼圖。由於特殊歷史原因,我們的傳播教育主要包含在新聞學科中,侷限於大眾傳播內容,其他的傳播領域要麼沒有,要麼存在於別的學科。雖然中國古代的修辭傳統給西方傳播研究提供了學科資源,修辭傳播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博士項目中都得到極大的發展並取得繁盛的課程與研究成果。但修辭傳播在我國傳播研究領域不見蹤影,更遑論成為博士生的專業領域之一;而政治傳播領域在政治學科中,組織傳播在管理學科中也以自身學科的樣態發展着。此種狀況不一而足。

20世紀90年代,美國傳播學科建設面臨如下情境:“傳播學學科以各種名義在大學院系生長,包括附加於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法律和其他學科中的傳播、新聞、傳播藝術、大眾傳播,傳播課程實際上在現代大學裏無處不在,包括在農業系、自然資源、護理、商業、生態學和工程……一是理論建構無力,二是我們的研究很少被別的學科同行認可……傳播教育總體處於理論弱勢中①”。

這種情境不也正是我們當前正面臨的嗎? 顯然,我們應該彌合這種分離的傳播學教育,再加上我們已有的言語與修辭傳統,進一步完善傳播領域的拼圖。但這種彌合,不是在每所設有傳播學博士項目的大學全面開花,而是要根據各個大學整體學術積澱和傳播學科發展的經驗積累,確立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一個或者幾個。這樣,對整個國家的傳播學博士教育來説,就有可能形成一個專業門類較為齊全、多元的格局。尤其要考慮有差別的、錯位發展的思路,用市場的話來説,有助於增加各個博士點的核心競爭力;從國家傳播學科整體發展來説,可以優化組合有限的人、財、物力資源,有助於跳躍式地推進學科總體發展步伐。

五、博士生課程設置落後

(1)課程種類和數量單一,課程設置零散、隨意,缺乏多元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由於領域不齊全,導致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大的分類領域的基礎理論課和方法課鮮有開設,何況更為細化領域的理論、方法課和專門研究主題性質的課程的並進、多元架構。無論博士生選擇何種方向,可供選的課程不但數量有限,而且方向與方向之間的課程區別甚小,一般只開設宏觀、普適課程,中觀和微觀課程層面的細化、深入研究課程甚少。而在美國,無論是大眾傳播、修辭傳播、傳播技術、人際傳播、文化研究等等領域不但分類細化,而且在每一個領域都有10餘門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課程不是同類反覆設置,而是有一個合理系統的架構:基礎理論課+方法課+諸門能夠讓學生掌握具體研究過程的專門研究課。因此,重新設計更為多元化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成為我國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當務之急。

(2)技能導向:受傳統新聞教育職業訓練方向的影響,理論建設成為犧牲品,傳播仍以獲得技能為方向。而即便是提供技能,學生所獲的技能也不是具體的,還是宏觀的坐而論道。這直接導致研究意義的缺失。雖然技能是必要的,但無論如何,比起美國把博士教育定位於為研究與高等教育培養後備力量來説,我們在博士層次仍把技能培訓看做重點的導向還是值得深入反思的。這種方向不轉變,遺患的不僅是博士傳播學教育,更深遠長久的遺患還在於阻礙整個傳播學教育的發展。

(3)課程內容既沒有體現西方傳播研究的新成就,又缺乏本土文化元素。如果説教育體制和內容的西化與中國現代歷史有關,如果説我國在發展作為適應現代工業文明和西方教育制度應運而生的傳播學科之初,課程內容搬遷西方的理論是必要的。但在面對全球化對文化身份的強烈訴求時,這成為我們滿足訴求的一個巨大障礙。一般的本土文化元素缺乏,被西方傳播看做傳播兩個源頭之一的中國古代的修辭傳統也是無處尋覓蹤影;而向西方學習呢?也不盡如人意:一是傳播學引進之初的理論至今未得到更為深入的適應本土化實踐的研究,二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傳播領域的新成就、新視域遠未在課程中得到反映。

因此,單純地説本土化或是西化都是毫無意義的。一方面,要加強對我國本土傳播研究成就的挖掘並在課程中得到建構;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快吸收國際最新傳播研究成果。使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理論和實踐層面、國際化和本土化等多元面向得到繽紛呈現。

(4)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拉不開層次,教師在課程內容的準備和教學方式上區別不大。因此,在博士生期間的教學法的訓練也顯得尤為必要了。

六、研究力量和師資缺乏協作,競爭導致大學之間相互分隔

利益導致學者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阻隔,這最終導致不同大學之間分享已有的資源成為困難。這清楚地反映在課程設置以及發展傳播研究新項目方面,缺乏協作的結果是項目重疊、資源浪費等,使本已有限的甚至是貧乏的學術資源更為捉襟見肘。

在美國,傳播學者跨學科執行重要研究的合作者領域非常廣泛,如:美國研究、藝術史、工程學、英語、環境科學、人種和婦女研究、地理學、歷史學、信息科學、語言學、政治學、公共健康、社會學、心理學等②, 但我國開展這麼廣泛的傳播研究合作可以説是門可羅雀的。因此,必須加強合作,並把博士生的培養帶入這種合作

之中,教師、博士生乃至整個傳播教育才會獲益無數。

七、傳播學博士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國際化程度較低

這導致理論視野狹隘。我國傳播學博士項目的開展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早期博士項目中的教育者本身尚處於學習理論範式、探索學科建構大方向的初級階段,這使我國博士培養打上了厚重的探索性烙印;雖然近幾年我國自己培養的傳播學博士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教學、科研崗位,但由於在校期間,能夠從早期博士教育開拓者那裏承襲的學術精神和能力的培養畢竟有限,而且幾乎沒有在教學能力方面進行過系統的訓練,這一批年輕博士的成長還要假以時日。因此,博士師資狀況的改善也要經過一些時間,這將直接而明顯地影響未來一些年我國博士教育的整體水準。

註釋:

① Pamela J. Shoemaker,“Communication in Crisis: Theory,Curricula, and Power”,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Autumn,1993

博士生畢業論文 篇三

一、申請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資格的條件

1.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具有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品德。

2.申請者必須修滿本學科、本專業研究生培養計劃中規定的全部學位課程學分,考試成績及格或補考通過。

3.碩士研究生最低應達到下列條件之一:

⑴在SCI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

⑵有一項發明專利被受理,同時在國內外本專業核心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

⑶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

4.博士研究生按不同學科最低應達到下列條件:

⑴博士生在SCI刊物上發表兩篇論文;

⑵博士生在SCI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同時有一項發明專利被受理;

⑶博士生在SCI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同時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

5.本條款的3、4兩項中成果均要求研究生為第一作者(或發明人)或導師為第一作者研究生為第二作者(或發明人)。在國際組織主持召開的國際會議的大會上宣讀論文、在新華社或人民日報內參上發表的文章可以替代一篇SCI論文。

6.如遇特殊情況,可由研究生導師予以説明,學位評定委員會討論決定。

二、申請論文答辯的程序

1.研究生應按時認真完成學位論文並按照本學校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要求中提出的有關事項和格式撰寫論文。

2.學位論文成稿並交導師審閲通過後,方可提出答辯申請。

3.答辯申請者須將《研究生答辯申請報告》、《學位論文摘要》、在學期間的獲獎證明、發表文章的全文或錄用證明等其它證明材料於規定時間之前一併交人事教育處,過期或材料不齊全者不予受理。

4.申請者所交材料經中心學位評定委員會祕書初審合格後,交中心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專業組進行學位論文答辯資格及論文書寫文字和格式等項目的預審。預審通過後方可組織答辯。

5.研究生答辯之前由答辯祕書將畢業論文送至有關專家評閲。碩士研究生答辯至少有3名評閲人的意見,其中有1名是外單位專家;博士研究生答辯至少有5名評閲人的意見,其中有2名是外單位專家。

6.由人事教育處或答辯祕書負責收回評閲人的評閲意見,評閲意見對申請人保密。若評閲人對論文沒有提出異議,則可組織答辯。由答辯祕書領取《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情況表》、《畢業研究生登記表》、《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程序》、《答辯選票》、《答辯記錄紙》等並組織實施。若返回的評閲意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持反對意見,則不能組織答辯,但可保留申請資格,將論文修改後可以重新申請答辯。保留資格的時間最多不得超過二年。

7.答辯祕書應提前二天向全中心通報答辯事宜(內容保密者除外)。

8.碩士研究生的答辯委員會成員至少由5名具有副高級或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組成,其中有1名是外單位專家;博士研究生答辯委員會至少由7名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組成,其中有2名是外單位專家。

9.如論文內容確屬保密,則由主管領導和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或副主任指定有關專家組成答辯委員會,在內部進行評審和答辯。

10.答辯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決定論文答辯是否通過及是否建議授予學位。獲得三分之二以上贊成票者為通過。

11.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由所在研究室負責組織。具體答辯程序按照本學校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程序進行。

12.答辯祕書應認真做好答辯記錄,答辯結束後由答辯祕書將所有答辯材料在一週內交人事教育處存檔。

13.學位評定委員會進行審核。審核通過者,將發給其學位證書。

三、答辯者或答辯祕書需提交的材料

1.本學校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申請表(一式二份)

2.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情況表(一式二份)

3.畢業研究生登記表(一式二份)

4.專家評閲意見(各一式二份)

5.答辯選票

6.答辯記錄

7.畢業論文(碩士生交4本,博士生交5本)

博士生學位論文 篇四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於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後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後,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後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説,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台,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於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説,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並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佈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係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曆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並不長,因此,一直是處於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着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澱,並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於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着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於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正説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並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着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繫?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採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採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採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迴應。但遺憾的是,由於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範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着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於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範,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説,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於陳舊,或過於空泛,或流於瑣碎,或流於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紮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於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瞭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於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於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於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衝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鑑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係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台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為此,對於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着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並加強對其在閲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並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閲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後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範,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迴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範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並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隨着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藉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範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佔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範”;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着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繫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聖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並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並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台。

博士生學位論文 篇五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於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後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 個。在這15 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後,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後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説,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台,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於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説,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並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佈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係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 來年曆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並不長,因此,一直是處於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着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澱,並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於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着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於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 1 ] ;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正説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並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着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 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繫? 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 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 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 博士生教育應該採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採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採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 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 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迴應。但遺憾的是,由於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範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

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着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於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範,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説,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於陳舊,或過於空泛,或流於瑣碎,或流於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紮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於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瞭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於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於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於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衝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鑑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係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 2 ]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台灣着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 3 ]為此,對於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着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並加強對其在閲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並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閲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着作的能力。後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 ,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範,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迴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範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並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隨着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 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藉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範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佔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範”;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 核,就包括着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繫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聖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並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並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台。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於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儘快建立並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 1 ]單波。 反思新聞教育[ J ]. 新聞與傳播研究, 1998 (4) .

完整的博士論文 篇六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過,回首走過的歲月,心中倍感充實,論文即將完成之日,感慨良多。首先誠摯的感謝我的導師張新時院士,從論文的設計、野外試驗及論文的定稿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傾注着先生的心血。先生以嚴謹的治學之道、寬厚仁慈的胸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我樹立了一輩子學習的典範,他的教誨與鞭策將激勵我在科學和教育的道路上勵精圖治,開拓創新。

我要以最誠摯的心意感謝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楊博士,感謝他對我論文的全力支持,為我提供了所有實驗的的條件,從實驗的思路、經費、人員到實驗儀器,感謝他的團隊福建省亞熱帶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的全體同仁們,可以説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論文。

感謝重點實驗室李老師,從實驗場地的建設到實驗條件的準備給我提供的便利;感謝楊老師,是他教會了我一台台實驗儀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陽天下幫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實驗,在我有困難的時候總是提供無私的幫助;

感謝實驗室錢老師,在儀器的使用、實驗的安排、實驗條件的準備上給我提供的幫助;感謝實驗室王老師,在我艱難奮戰的日子裏給我生活上的各種幫助,鼓勵我、為我分擔各種困難;感謝實驗室謝老師,給我提供的實驗思路、實驗方法上的指導;

感謝實驗室曾老師,無數次花時間為我處理電腦的`問題;感謝實驗室研究生韓志剛,教我使用儀器,一次次幫我做外業實驗,一次次儀器出問題時想盡各種辦法幫我解決。感謝福建省亞熱帶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的研究生們,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舉他們的名字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感謝他們一年多來給我提供的幫助和關心,與他們在一起的日子開心而充實,他們將是我記憶裏最美的風景。

在此,我還要鄭重感謝我的飯糰同志們,他們給我單調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在我實驗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放下自己的工作無私的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時為我分憂,在我信心不足時給我打氣,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給我幫助、給我鼓勵,難忘我們在一起時的歡樂和搞笑,一路笑聲灑落在長安山腳下。

我要鄭重地感謝我的碩士導師,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吳博士,我雖然已畢業離開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還在他的指導之下,學術上碰到難題了我第一個就想到了找他,而他總是會耐心認真的以他博學的知識為我解答,從我論文的初始思路到實驗的實施再到實驗數據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吳老師精深的思想在裏面,我感謝我的恩師。

感謝我在福建師大的舍友,她們讓我毫無條件的住進了她們的宿舍,並在以後的日子裏給了我極大的便利和幫助,在我實驗緊張的時候幫我做實驗,在我心情低落時為我分憂解難,快樂而温馨的宿舍生活總能帶給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產力,難忘過去的一年多我們一起度過的點點滴滴。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摯愛的雙親,他們在背後的默默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為了論文和實驗,我已經兩年多沒有見到年過半百的他們了,心中甚感愧疚。在此,祝願他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