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際貿易服務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91K

國際貿易服務論文(精品多篇)

國際貿易服務論文 篇一

我以為,作為我們國際貿易領域從事研究教學或實際工作專家學者來説,首先應該全面地、系統地、深入地研究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然後再結合我國對外貿易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如何應對的戰略和對策。所以,我覺得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在2010年的年會上開設低碳經濟分論壇很有必要。我就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影響的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我認為,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將帶來深刻的長遠的影響,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着低碳經濟在全球的迅速興起,國際貿易格局將進行重大調整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徵的社會經濟模式,隨着低碳經濟在全球的迅速興起,它對國際貿易發展也將帶來深遠影響。國際貿易低碳化的大趨勢將不可逆轉,國際貿易格局將進行重大調整。它主要表現為商品貿易格局和地區貿易格局方面的調整。

(一)對商品貿易格局的影響傳統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資源性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將趨於上升;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而低碳商品比重將趨於上升。

(二)對地區貿易格局的影響對已經完成或正在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的發達國家來説,由於它們掌握了低碳技術和擁有低碳商品,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將處於非常有利地位,而對於尚處於高碳經濟發展中的新興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説,則顯而易見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將會處於不利地位。它們有可能接受被動強制減排義務,使高碳商品遇到限制。雖然新興國家在低碳經濟中也可能尋求到一些發展的機遇,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將是挑戰大於機遇。

二、低碳經濟創新碳金融,進一步拓展國際服務貿易內涵

低碳經濟創新了碳金融,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什麼是碳金融,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許多學者還在詮釋之中。顧名思義,碳金融就是與碳相關的金融活動。我比較贊同一位學者的界定。他認為,碳金融是指服務於旨在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金融中介活動。①由於碳金融具有在實施低碳經濟中可以規避或減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使資源配置更為有效和降低減排成本等功能,因此,碳金融又起到了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作用。世界各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對碳金融十分青睞。

碳金融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碳交易市場,與此相關的碳排放配額等金融產品和碳期權機制正在發展完善之中。可以預見碳金融創新進一步拓展了國際貿易服務的內涵,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新課題。

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一輪技術革命,促進國際技術貿易和技術轉讓的競爭與合作態勢

大家認識到,“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是解決氣候變化的最終手段。”由於歐美日發達國家較早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併為此對包括清潔煤技術、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提高能效技術等低碳技術的研發進行大量投資,如2008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首次超過化石能源,達到1400億美元。

歐盟早在20世紀後期就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開發與利用新能源、新環保技術,在一些相關技術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日本將節能、減排和發展替代能源作為突破口,並在強調政府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和責任的同時,鼓勵私有資本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保證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日本政府在5年內將在低碳技術創新方面投入300億美元。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也在積極開發新能源、新環保技術。當然,從總體上來説,迄今為止,發達國家擁有更多的先進技術,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特別強調,“向發展國家轉讓先進技術,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氣候變化減排的重要手段。”

可以預計,當今由低碳經濟引發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各國在低碳經濟有關的新能源技術、新環保技術發展進程中所處地位,以及經濟發展在向低碳經濟方式轉變的程度,將決定在新的世界經濟和新的國際貿易中格局的地位。因此,今後世屆各國技術開發將會加快,同時國際技術貿易和技術轉讓的競爭與合作也必將會加強。

四、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單邊貿易措施與多邊貿易規則的潛在衝突,可能成為新貿易壁壘

隨着低碳經濟的發展,在國際貿易中已經或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貿易措施,2011年2月包括各種技術規範、標準、標籤要求和合格評定程序,這些貿易措施往往都是發達國家率先制定,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特別是有些單邊貿易措施,與多邊貿易規則的潛在衝突,有可能成為新貿易壁壘。下面就碳標籤和碳關税談一點看法。

(一)碳標籤英國率先推出了碳標籤,將產品從原料、製造、儲運、廢棄到回收全過程的温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籤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籤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碳信息。目前,歐盟、日本、法國、美國、瑞典、加拿大、韓國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已開始推廣碳標籤。沃爾瑪、樂購、卡西諾等國際大型連鎖超市也已要求供應商在產品上逐步加註碳標籤。目前碳標籤主要針對出口產品,在今後的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進口方會要求對方提供其產品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碳指標。

關於碳標籤制定和認證的規範以及國際貿易商品的碳足跡等問題,也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其規則和標準應該由包括髮展中國家參與的國際標準化組織或相關國際機構來共同探討制定,而不應該是某一個國家制定的單邊措施。

(二)碳關税關於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邊境調節税,即所謂的碳關税。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內引入了碳税,以及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制度。2010年10月5日在天津舉行的第四次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上,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表示,我國也將研究徵收碳税的可行性。有些國家如法國、美國等提出在國際貿易中引入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邊境調節税,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美國等的碳關税行動,完全是單邊貿易措施。有學者經對其與WTO規則相符性研究後認為,“碳關税保護本國產業競爭力的考量超過了對碳泄露等減排措施有效性問題的關注,不滿足GATT第20條例外規定。”②與WTO多邊貿易規則存在着衝突。但是,發展中國家被迫接受碳關税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為WTO與聯合國環境署認為,碳關税這種單邊貿易措施本身與WTO規則之間不存在固有的衝突,而有可能容忍其實施。

國際貿易服務論文 篇二

關鍵詞:服務貿易;競爭力;評價指標;CSSCI;文獻回顧

中圖分類號:F72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08-2670(204)06-0060-06

服務貿易發展及合作路徑研究”(DYXX[204](02));長春大學旅遊學院東北亞休閒經濟研究中心科研項目“《旅遊法》實施後對吉林省休閒競技發展的影響研究”(DYXX[204](06));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調查研究”(20369)。

[H5"H]作者簡介:[H5"SS][JP2]張龍,男,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盛彬彬,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王春秋,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張鑫,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JP]

①服務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來源於:同樣質量的服務具有較便宜的價格或者同樣質量的服務具有較低的成本,因此,本文中的服務貿易競爭力是指一國服務在國際市場上所處的地位。[HJ]

隨着世界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整個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從以農業和工業為主導逐步過渡到以服務業為主導,國際分工也從傳統的製造環節向服務環節延伸,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其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而服務貿易競爭力①是評判服務貿易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文章在回顧國內服務貿易競爭力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其觀點進行總結與評述,指出當前研究不足之處,並展望未來研究動向,期望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一、文獻來源及回顧

[2](一)文獻來源與説明

服務貿易論文範文 篇三

論文摘要: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及產業結構的逐步改善,中國服務貿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服務貿易的總量還較低,結構還不盡合理,服務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還較低。從國際環境看,現代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從國內看,服務業發展滯後以及人力資本投入不足嚴重製約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2006年是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較好的一年,服務貿易繼續呈現增長的良好勢頭,服務貿易結構進一步改善,附加價值較高的服務產品收入有較大增加。但是,由於歷史及國際經濟格局的現狀短期內還不能有所改變等原因,中國服務出口還缺乏競爭力,服務產品的檔次還較低,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地位及國際競爭力需要不斷努力,還需在要較長時間通過改善各種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利因素才能達到更高發展水平的目的。

1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縱觀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狀況,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有令人幸喜的方面,也有較多不足的方面。

1.1令人欣喜的方面:

1.1.1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2006年服務貿易收支總額1928億美元,同比增長22%,增幅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收支總額與GDP之比為7%,與上年基本持平。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位於全球的第八位和第七位,佔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的3.2%和3.8%。而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1990年為0.7%,0.5%;2000年為1.99%,2.38%;2004年為2.51%3.0%,中國服務貿易的增長與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地位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見表1)

1.1.2中國服務貿易的結構在進一步改善。2006年,高附加值服務行業在服務貿易總額中佔比略有上升,計算機信息服務、諮詢以及廣告和宣傳合計佔服務貿易總額的12%,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信息服務順差增長4.6倍,廣告和宣傳項目順差增長25%,諮詢項目逆差6億美元,同比下降33%。

1.2不足方面:

1.2.1服務貿易在貿易總額中所佔的份額比較小,遠落後於貨物貿易的發展。2006年,對外貿易總額為1.9萬億美元(包括貨物與服務貿易)其中貨物貿易總額為1.7萬億美元,佔89.93%;服務貿易總額為1928.32萬億美元,佔10.07%。2006年我國貨物貿易同比增長24%,服務貿易同比增長22%,服務貿易的增長慢於貨物貿易增長速度。貨物貿易總額的世界排名升至第3位,而服務貿易總額的世界排名為第7位。

1.2.2服務貿易結構單一,傳統服務行業仍占主導地位。作為服務貿易收支的主要來源,旅遊佔服務貿易總額的30.22%、運輸佔服務貿易總額的28.72%和保險佔服務貿易總額的4.86%,旅遊、運輸和保險合計佔服務貿易總額的近三分之二。而高附加值行業中通訊服務,金融服務僅分別佔服務貿易總額的0.78%和0.54%。貿易差額的結構也不合理,旅遊項下順差96億美元,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項目,運輸、保險及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的逆差分別為134億美元、83億美元和64.3億美元,位居服務貿易逆差項目的前3位。

服務貿易伙伴高度集中。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前十名夥伴國家(地區)佔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3/4。其中,服務貿易收入來源國(地區)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中國台灣和韓國,支出目的國(地區)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韓國和澳門。

2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2.1中國服務業落後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儘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後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於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2.2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係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現在的國際分工格局中占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後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徵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後進國家則集中於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係。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後是正常的。

2.3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3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

3.1通過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中國服務業比較優勢。

我國服務產業結構的主要特徵是勞動密集型,這既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但是從長遠發展看勞動密集型服務由於缺乏高附加價值,競爭激烈,缺乏利潤的獲取力。當代世界服務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發揮傳統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培育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較優勢。具體來説,就是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競爭優勢、實現資本積累的同時,應分階段、有重點地通過人力資本投入發展高層次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使服務業產業內部結構逐步優化。有重點地發展高層次的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服務業的增長方式實現向集約型、內涵式轉變;以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為手段,解決服務業人員的結構性短缺。服務出口的發展路徑應該是由以勞動力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到兩者並舉,最終到以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勞動力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3.2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後的國家裏,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於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衝突和矛盾,致力於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3.3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於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着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於振興我國服務業並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目前應儘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規則的法律法規。

3.4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税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並強化競爭機制。

參考文獻:

[1]董小麟,董苑玫。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及服務業結構缺陷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6,(06).

[2]吳婧。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01).

[3]楊亞梅。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探討[J].現代經濟探討,2005,(09).

[4]趙書華,宋徵。北京市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02).

[5]魏下海。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經濟前沿,2006,(07).

[6]趙書華,李輝。全球服務貿易10強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定量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

國際貿易服務論文 篇四

[論文摘要]教學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發展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只有把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恆的主題。而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推進器,以科研促進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它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深度、拓展教學的廣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師知識結構、完善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沒有科研的支撐作用,教師便不能對學科的前沿、動態有及時和深入的掌握,無法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科特點以及相關學科之問的關係,往往淪為有限知識傳授的輸送者,難於啟發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是源,教學是流,只有把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

1.科研帶動了教學改革

現代科學的發展速度驚人,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新觀點層出不窮,國際貿易學科發展更是如此: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有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國際貿易研究對象出現了新領域、新課題,諸如“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標準化與國際貿易”、“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第二,國際貿易理論出現新理論、新原則。伴隨各國經濟發展,利用外資理論、新保護主義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國際貿易非零和競爭理論、國際貿易“雙贏”理論誕生。第三,國際貿易實務出現了新方式、新崗位。隨着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飛快發展,出現了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網絡上所達成以貨物(或服務)所有權或使用權轉移為標誌的電子商務。新形勢下,外貿行業內的分工趨向細化,新的崗位不斷湧現,如外貿跟單員、報檢員等等。

如果我們對國際貿易學科發展不加研討,對社會需求不予莢注,對本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不進行改革,所培養的學生顯然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因為國際貿易學科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國際貿易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精通國際貿易相關法規慣例,又能獨立完成各類企業的進出口各項環節的運作。而我校原人才培養方案無論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上還是在專業課設置上都存在很大問題。教學理論與實踐環節脱節,專業技能課程缺失。正是從國際貿易學科發展角度探討我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我們才大膽提出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包括課程設置要改革。相關論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探討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建設”於2007年公開發表。實際上,課程設置是高等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專業教師科學研究的一部分。更廣義地説,教學研究可視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方案,就是本校國貿教研室專業教師深人研討國際貿易學科發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離科研工作的教師,往往沒有機會或熱情對本學科發展和專業設置、課程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難以實現對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綜合應用。其教學內容必然容易枯燥、過時。專業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其專業方向領域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瞭解最新的學術前沿的動態。這一目的得以實現則需藉助科研,科研推動教學與時俱進。

2.科研提升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階段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檢驗學生四年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指導是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是檢驗四年教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認真指導學生畢業論文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個收集文獻,調查資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提升學生研究問題能力的一個過程。帶領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舉措。人才的培養不僅在於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經過實踐丁二作的鍛鍊。在05級國貿專業論文設計中,大多數同學都參與到我的科研課題。如虢威同學畢業論文課題“湖北糧食物流產業外資進人現狀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湖北糧食物流安全問題探討”中的部分內容。樑華迪同學的畢業論文題目“湖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與對策”同樣是我參與的省級項目——“中國農產品國際營銷環境研究”中的一個分支。在沒有參與論文課題申報前,多數學生對論文的架構、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論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對收集的資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論文中。論文沒有太強的邏輯性,中心也不突出。通過反覆指導並闡述自己在科研論文所表達的觀點以及課題研究所要實現的目標,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幫助他們歸納提煉論文所要表達的觀點,經過多次比較國內外相關論文,激發他們獨立研究並找到與課題有關論據,使他們在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巾得到切實鍛鍊。這種啟發式的指導學生參與科研,並嚴謹負責地把守論文質量關避免了學生盲目抄襲或草率應付。教師在科研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強烈的進取心,往往對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學態度有着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學生對知識整體把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科研過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於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往往涉及到本專業的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於國際貿易專業教師而言,需具有寬廣的知識,能夠將專業課教學中涉及到的多個領域的知識如國際經濟學,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國際商務管理,國際貿易實務,wto規則等融會貫通。而要做到這些的前提則必須在科研工作中不斷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動態,不斷積累豐富的研究成果資料,瞭解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這樣才能將專業最新的前沿帶進課堂。大學專業教學內容雖有基礎性的一面,但其流動性,變異性最強。確保教師和學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證就是大力開展科學研究。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和傳播者,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依據,它包含教學的內容並反映學科的最新進展。《外貿函電》是我校雙語教學的示範課程,身為主講教師,在對該課程近40本國內外教材深入學習同時,不斷總結並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大膽摒棄國內諸多《外貿函電》教材中已完全過時教學內容,例如,電傳的格式及運用根據學科發展,把電子商務運用及電子郵件的運用充實到教學中,並主編了《商務英語函電教程》。在完成這本教材的同時,視野開闊了,創新意識、實踐精神、獨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見,科研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增強教師底藴的重要途徑。

4.結束語

服務貿易論文範文 篇五

一、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的歷史性進展

(一)談判進程回顧

近年來,中新兩國經貿關係穩步發展,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為進一步深化兩國友好合作關係,2004年11月,主席與克拉克總理共同宣佈啟動中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由此拉開了談判序幕。談判歷時三年,兩國領導人從中新關係及兩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推動談判進程。2006年4月,總理訪問新西蘭,與克拉克總理共同確定了一至兩年內達成全面、高質量、平衡以及為雙方所接受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2007年,主席和總理又與克拉克總理多次會晤,不斷為談判注入動力。經過三年15輪談判,2007年12月,雙方最終就《協定》涉及的所有問題達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國與新西蘭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新西蘭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發達國家。

(二)本次簽訂FTA的主要內容

中新協定的內容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根據該協定,新方承諾將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華進口產品關税,其中63.6%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税。中方承諾將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蘭進口的產品關税,其中24.3%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税。此外,雙方還就服務貿易做出了高於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並對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人員流動做出了具體規定。

二、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成功的意義及問題

中新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有利於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更好地利用雙方在經濟上的互補性,促進雙邊貿易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

在貨物領域,雙方通過進一步降低和取消關税和非關税壁壘,相互開放市場,可以讓兩國人民享受到價格更低、內容多樣的商品。在服務領域,雙方將通過改善市場準入條件,促進相互間人員的資格認證,推動兩國的服務貿易發展。在投資領域,雙方將通過加強投資促進和保護方面的合作,建立更加透明和便利的投資體制,提高兩國投資吸引力,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資機遇。此外,自由貿易區還將為兩國在海關、檢驗檢疫、知識產權、中小企業等領域建立合作平台,促使雙邊經貿活動更加活躍。所以,中新雙邊自貿協定的簽訂必然為兩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好的契機。然而,“危”與“機”總是並存,中國與新西蘭FTA談判成功的背後,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中國獲得的直接利益十分有限

由於中新兩國經濟規模差距甚遠,2007年中國的GDP是新西蘭GDP的33倍多;中國已成為新西蘭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而新西蘭在中國貿易伙伴中的排名卻頗為靠後,2007年和2008年前兩個月雙邊貿易額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比重均只有0.17%。雖然服裝鞋帽等出口商品的關税由實施自貿協定前的14%逐步降為零關税,國內相關出口企業將會因此而受益。但由於新西蘭的人口只有410萬,市場規模有限,中國出口商品利潤增加不會太大。但對於新西蘭,特別是對於佔該國總經濟產值一半的農業部門來説,這個協定將給他們帶來龐大的中國消費市場。而對於中國,這個自由貿易協定所能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顯然不如對新西蘭那麼突出。

(二)中國部分產業受到威脅

新西蘭是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之一,其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強,特別是畜牧業尤其發達,大宗農產品如畜產品、水果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相比之下,中國雖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有9億農村人口,農業人均資源匱乏,特別是水、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生產規模較小,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目前,我國從新西蘭進口的主要產品是乳品、木材、紙漿和畜牧產品,其中乳品約佔新西蘭向中國出口貨物總額的五分之一,而最近幾個月新西蘭向中國出口乳品的增長量已高達80%。因此,我國的奶業、畜牧業等必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三)協定的示範效應有待探索

目前,新西蘭作為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並與中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其舉動雖然理論上會對其他倡導建立自貿區的國家起到一定的示範效應。但是,這種示範效應對歐、美、日等西方貿易大國的示範意義卻非常小。但如果我國在雙邊貿易過程中能夠與更多的西方貿易大國簽訂FTA,則可爭取到更多的公平貿易機會,以應對不公正的貿易規則。所以,今後簽訂FTA的工作方向在保證與中小國家不斷磋商的基礎上,重點應加強與貿易大國簽定自貿協定的可行性研究。

三、中新雙邊服務貿易前景展望

(一)中新雙邊勞務合作前景

1新西蘭的勞務市場概況

近年來,由於新西蘭經濟持續增長,就業形勢空前看好。然而在新西蘭眾多的行業中,普遍存在着勞工短缺的現象,特別是技術工人以及粗工。新西蘭勞工部的報告顯示,2003年新西蘭16個主要行業僱用的技術工人總數為11.06萬人,招聘需求滿足率僅為41%。在這16個行業中,招聘需求滿足率最低的是汽車電工(15%)、砌磚工(23%)和細木工及管道工(32%),按照推算,短缺數量比較大的是木工、電工和汽車機械工。目前,熟練勞工短缺已經成為新西蘭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據新西蘭勞工部統計,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60%的新西蘭企業面臨技術工人短缺問題,創三十年來最高記錄。勞工短缺問題引起新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的解決辦法包括對內加強教育、培訓,對外積極引進緊缺人才。

2雙邊勞務合作機遇展望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具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新西蘭目前緊缺的建築工、木工、漁工、果園工和牧場工等,我國都有較大競爭優勢。一些技術工種如電工、機械、管道、汽車維修等,我國也都有供給能力。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較為穩定、經濟效益高、值得開拓的市場。近年來,一些新西蘭本地企業曾經嘗試輸入中國技術工人和粗工,供求雙方反映都很積極。如果能夠進一步增加政策扶植力度,將對今後中新雙邊勞務合作產生深遠意義。

在中新FTA中雙方承諾將進一步便利兩國人員往來,新西蘭將為中醫、中餐廚師、中文教師、武術教練、中文導遊等五類職業提供八百個工作許可,並允許車工、焊工、計算機應用工程師、審計師等二十類職業至少一千名中方人員赴新工作。根據中新FTA的新政策,對於滿足要求且找到僱主的中國技術性勞動人才,一次可許可1800名到新西蘭進行臨時性工作。由此可以預見,在中新FTA的促進下,今後兩國的雙邊勞務合作將進一步加強。

(二)中新雙邊教育合作前景

1新西蘭的教育市場概況

新西蘭高水準的教育一直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其教育體制被視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之一。教育出口是新西蘭的第四大支柱產業,在新西蘭國民經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007年底,新西蘭共有來自150個國家的9萬多名國際留學生在此學習和生活,而中國赴新留學生達3.2萬人之多,這些留學生每年為新西蘭帶來超過20億新西蘭元的財政收入。近幾年來,赴新西蘭留學熱潮有所減退,於是新西蘭推出了留學新政策,從留學貸款,到覆蓋本科、研究生、博士各階段的政府獎學金項目,吸引了大量留學生。新西蘭政府於2007年8月宣佈,為了更好的促進國內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留學生前來,政府將在未來四年內投入1000萬新西蘭元用於教育出口的宣傳和其他教育出口推廣措施。

2雙邊教育合作機遇展望

目前,新西蘭不斷致力於加強中新兩國政府、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為中國學生到新西蘭留學提供幫助。為加強兩國教育合作,2004年新西蘭政府任命了新西蘭教育參贊,其作用是幫助中新兩國教育部門不斷探討提高教育質量,同時開通了留學生指導與照顧的溝通渠道。在院校合作方面,新西蘭開展了兩國間大量的校際聯合辦學,以保證儘可能多的中國學生接受新西蘭優秀師資的指導並學習相應課程。新西蘭政府還為中國學生提供各種資金支持,包括新西蘭國際博士研究獎學金、新西蘭國際本科學費獎學金等。2008年,除參加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外,新西蘭還準備開展其他活動,這對於促進雙方教育合作將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008年4月8日,雙方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西蘭政府關於在高等教育領域內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的協議》,並共同啟動了中國一新西蘭博士研究生互換獎學金項目。該協議的簽署及中新雙方的各種舉措表明了雙方對於長期教育合作的高度重視,相信在中新FTA的進一步促進下,中新教育合作將會有更光明的前景。

(三)中新雙邊旅遊合作前景

1新西蘭的旅遊市場概況

旅遊出口是新西蘭除奶製品以外最大的出口收入來源。新西蘭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大量海外遊客,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局面,近五年年均增長5%以上,其直接和間接的年產值約佔GDP的9%。每年有230多萬名來自海外的遊客拜訪新西蘭,2006年新西蘭旅遊出口總額為47.5億美元,進口額為25.3億美元。旅遊業佔其全部服務貿易總額的58.7%,其中旅遊出口佔全部服務出口的32.9%。旅遊業的興盛也帶動了航空、交通、酒店和餐飲等行業的發展。目前,中國已躍居新西蘭第四大遊客來源地,是新西蘭旅遊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

2雙邊旅遊合作機遇展望

國際服務貿易論文範文 篇六

1教育服務貿易:教育產業化的大趨勢

1.1GATS中教育服務貿易的“經濟性”地位

教育服務是GATS中12個服務貿易部門之一,我國在加入WTO時也對教育服務貿易作出了部分承諾,這表明我國已經接受了教育服務的概念並開始步入國際教育服務商貿活動的發展行列。教育服務在GATS中的出現意味着教育可以作為一種產品進行貿易,其“經濟性”地位得以在國際性法規中體現,教育服務產品的“可貿易性”因為GATS而得以保障。我國對教育服務貿易作出部分承諾,但不包括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務,這意味着教育服務貿易的“經濟性”地位在我國被予以承認。

1.2教育服務貿易是教育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教育服務作為現代教育交流的一種形式,正催生着教育屬性的變化。國家間教育交流的影響因素和根本動力已從文化力量為主到政治力量為主,再到經濟力量為主的方向轉變[1]。事實證明,即使在發達國家,教育服務貿易和教育產業化的發展不僅沒有影響教育的公益性,反而增強了教育的競爭力。當WTO強調教育服務可以作為產品在國家之間進行貿易時,也就意味着國際上在意識領域內已經將作為公益性“事業”的教育當作了盈利性的“產業”,教育服務的“經濟性”和“產業性”便成為新時期的主要關注點。中國是典型的教育大國,教育的發展也應突出其經濟性,我國也應將教育當作一項產業來發展,將教育服務貿易中收取的費用再用於教育教學活動,改善教學條件,增加教育的“經濟性”,這不僅沒有改變教育的公益性[2],反而更能發揮教育資源的優勢和潛能。

2教育支持者的博弈:教育服務貿易空間的拓展

2.1教育支持者的博弈動機

教育的收益是社會或個人通過教育增加所獲得的收益[3],是通過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而給社會或個人帶來有益效果[4]。站在教育支持者的角度,教育收益也直接影響高校生源狀況,繼而關係學校的影響力和長遠發展。當教育支持者將教育當作經濟行為來考察時,教育的收益就體現為經濟收益與非經濟收益。教育支持者的經濟和非經濟收益互有影響,非經濟收益往往影響一個學校的聲譽,是衡量一個學校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其最終將對學校的生源和地位產生直接經濟收益影響。由於教育支持者的教育收益在現實中有較大差異,如民辦學校往往得不到國家財政補貼而陷入經費不足的局面,其考慮更多的是經濟收益,而公辦院校則考慮更多的是人才培養、引進高水平師資及提升社會地位等非經濟收益,因而這種收益便成為教育支持者博弈的主要動機。

2.2教育支持者的博弈過程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之下,我國教育支持者們的國內收益顯然是既定的,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差異較大,很多院校已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力圖通過國際教育市場的開拓獲取收益。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發展以政府支持為主,在市場競爭中難免出現教育服務產品供給數量少及質量不穩定現象,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在國外留學,我國成為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淨進口國。教育產業的發展,若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則每個人的任何行為是個人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是可以被推測的;在任何侷限條件下,每個人都會一貫地爭取最大的私利[5]。事實證明,發展教育服務貿易是可以增加教育收益的,無論是直接收益還是間接受益。假設:政府支持的公辦學校通過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增加教育收益2個單位,不開拓國際教育市場而維持現狀的教育收益1個單位;市場支持的民辦學校開拓國際教育市場付出的成本較大,只能收益1個單位,而不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則收益0個單位,這種假設也符合目前中國教育服務貿易現狀。顯然在此情況下,每個支持者都有自己的佔優策略,該博弈的結果是政府支持者和市場支持者都選擇自己的佔優策略。在教育支持者開拓國際教育市場以獲取收益的博弈中,教育服務貿易的市場空間將不斷被拓展,這對每個參與者都是有利的。作為教育支持者們來説,教育的收益是其最終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根本,在教育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中國,這意味着教育的直接經濟收益將會不斷減少,國內教育支持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那麼開拓國際教育市場,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提升國內教育產品質量將是一種必然。

2.3教育支持者的博弈結果

在教育支持者的博弈過程中,最終拓展了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市場空間,我國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利用國內教育資源優勢,面向國際教育市場招生,為全球提供教育服務。教育支持者在國際教育市場中的競爭更為激烈,只有競爭才會產生效率,這對一個國家提升教育服務質量及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也是一種激勵。我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教育服務產品的供給規模與質量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的教育支持者最終有兩種表現,第一種是在競爭中不斷調整策略,發揮學科優勢,提升教育質量與影響力,通過與其他國家進行多樣化的合作模式,提供高水平的教育產品,從而提高其經濟收益和非經濟收益。第二種是部分教育支持者在競爭中受挫,最終無法分得國際教育市場的一杯羹,甚至喪失國內教育市場而被淘汰。這兩種表現是符合市場競爭規律的,也是教育支持者的最終博弈結果———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空間的拓展。

3促進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再思考

3.1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在於教育質量的提升

教育國際化的觀念和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教育產品,面向全球範圍提供教育服務,不僅要求我國具有國際化的觀念,也要在師資和學生的國際化交流、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及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有相應的質量保障措施。教育對個人來説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與個人的未來福利有密切關係。就我國國內而言,教育產品的質量供給不平衡,這不僅表現在學科專業上的不平衡,也表現在地區分佈上的不平衡。例如國內的優勢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因此,如果我國在國際教育服務競爭中不注重教育質量的提升,這勢必會更加依附於發達國家,人才流失更加嚴重,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國際教育服務,發揮自身學科和專業優勢,分享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利益是我國擺脱對發達國家依賴關係的重要手段之一。

3.2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應注重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應該注意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主要依靠教育體系,我國通過拓展國際教育市場、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使中國教育走出國門,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意味着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是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重要紐帶。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是國家間文化輸出和輸入的媒介和載體,教育發達的歐美國家和韓國、日本等國家為吸引優秀的留學生提供大量的獎學金,這些領域的優秀學生遍佈世界各地,對為其提供教育服務國家的文化具有較深的認同,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為其軟實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雖然我國在國際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孔子學院的穩步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教育輸入規模龐大,但在輸出教育方面較為落後,引進的留學生主要集中於發展中國家,且教育輸出收益不明顯。

3.3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需處理好效益與體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