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論文題目:旱冬瓜繁殖與栽培技術研究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9W

論文題目:旱冬瓜繁殖與栽培技術研究

論文題目:旱冬瓜繁殖與栽培技術研究

學生姓名

學 號

類 型 網絡教育

專 業 園林專業

層 次專升本

指導教師王力超

日 期2017年9月15日

目錄

摘要……………………………………………………………………………………3

一、前言………………………………………………………………………………3

二、試驗內容和方法…………………………………………………………………4

三、結果與分析………………………………………………………………………7四、結論與建議………………………………………………………………………13

參考文獻……………………………………………………………………………14

旱冬瓜繁殖與栽培技術研究

摘要

試驗採用正交設計L4(22)進行基質施肥和激素浸種培育旱冬瓜苗木的試驗,瞭解不同處理組合的旱冬瓜苗木繁殖方法與栽培養護技術,選擇促進旱冬瓜苗木生長較佳的處理組合,為進一步試驗和生產實踐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處理組合3(2.5kg/0.246m2有機肥+0.2g/L吲哚丁酸溶液浸種)為試驗的最優處理組合,苗齡60~204d期間,其平均地徑、苗高、主根長和葉片數分別增加1.709、108.02、85.94 mm和7.7片,基質施肥和激素浸種具有促進旱冬瓜苗木繁殖與養護的效果,對旱冬瓜苗木生物量的積累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旱冬瓜;繁殖;栽培;基質施肥;激素浸種

1、前言

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別名蒙自榿木(中國樹木分類學),尼泊爾榿木(中國植物誌),冬瓜樹(雲南)[1]。屬樺木科(Betulaceae)落葉喬木,高達25m,胸徑1m。幼時樹皮淡綠色,老時為深灰褐色,鱗片開裂。冬芽有樹脂,芽鱗2枚,幼枝初被黃色毛。葉卵形至卵狀橢圓形,疏生單細鋸齒或近全緣,側脈6~15對,下面有白粉,沿葉脈有毛。雄花柔荑花序細長而下垂,雌花序多數集生於分枝的總柄上,果序矩圓形,長1.5~2cm,具短柄,果苞厚,木質,堅果兩側有窄翅[2]。其樹型自然美觀、生長快速、固碳能力強而成為近年城市綠化、公園觀賞、住宅美化的首選樹木。

旱冬瓜是速生樹種,常作為膠合板、包裝用材、也可用於木雕、火柴、製漿等用材[2];其具有生長迅速、耐貧瘠、適應性廣的特點;其根具有固氮菌,並對礦質元素具有較強的吸收富集能力;葉是良好的有機肥料,對山地土壤的改良有較好作用;木材無異味,質輕,是製作食品包裝箱的好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3-5]。同時。旱冬瓜是我省重要的用材樹種和荒山綠化樹種,是營建生態林、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的優良樹種[6]。近年,在雲南各地的公園、住宅小區、城市綠化也用旱冬瓜,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觀賞樹木。

2試驗內容和方法

2.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在雲南省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氣候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温度14.5℃,年平均降水量1008.9 mm,年蒸發量為2140.3mm,年平均日照時數2108.2小時,年均降雪天數5.3天,年均降霜天數32天。

2.2試驗材料

旱冬瓜種子(採自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有機肥、複合肥(N、P和K含量分別為N≥14%,P≥6%,K≥18%)、電子天平(種子和肥料稱重)、多菌靈(苗牀消毒)、高錳酸鉀(種子消毒和苗牀消毒)、量杯、燒杯、塑料桶、紗布(包裹種子進行處理)、鋤頭、硬紙板(用於小區隔離)等。

2.3試驗目的

瞭解不同有機肥施肥量和吲哚丁酸濃度處理組合的旱冬瓜苗木播種至0.6a期間不同苗齡等苗木地上(地徑和苗高)、地下部分(根系)的生長指標、生物量,瞭解旱冬瓜苗木的生長過程和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長關係。

2.3.1試驗的因素和水平

試驗包括育苗的基質施肥和激素浸種2因素,每因素2水平(表1)。

表1 旱冬瓜苗木培育施肥的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A:基質施肥

B:激素浸種

因素

水平

A:基質施肥

B:激素浸種

1

有機肥,5kg/m2

0.2g/L吲哚丁酸溶液浸種(浸種0.5h)

2

有機肥,10kg/m2

0.5g/L吲哚丁酸溶液浸種(浸種0.5h)

2.3.2試驗設計

根據選定的因素及其水平,試驗採用L4(22)正交設計(表2)。

表2 L4(22)旱冬瓜苗木培育正交試驗設計

列號與組合

試驗號

1

(A)

2

(B)

3

(交互列)

試驗組合

試驗組合內容

1

1

1

1

A1B1

有機肥,1.25kg;0.2g/L吲哚乙酸溶液浸種

2

1

2

2

A1B2

有機肥,1.25kg;0.5g/L吲哚乙酸溶液浸種

3

2

1

2

A2B1

有機肥,2.5kg;0.2g/L吲哚乙酸溶液浸種

4

2

2

1

A2B2

有機肥,2.5kg;0.5g/L吲哚乙酸溶液浸種

試驗共4個處理,不設重複,每處理播種0.246m2(播種量10克),每處理一個小區,共四個小區。

2.4試驗實施

2.4.1整地和試驗小區劃分

將試驗地土團打細、整平,做成10cm的高牀。在播種前2天用多菌靈進行苗牀消毒,以8g/m2的標準配製1%的多菌靈液均勻地噴撒在牀面上,播種前1天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噴灑牀面至土壤20cm表層濕透進一步土壤消毒。

整地後的苗牀,根據試驗設計劃分試驗區。在試驗區的基礎上,劃分本試驗的小區,每小區的牀面長41cm、寬60cm,共四個小區,即面積為0.246m2,總面積約為0.984m2。

2.4.2施肥

整地完成後,在4個試驗小區上依次施以有機肥1.25kg、1.25kg、2.5kg、2.5kg,並使其與土壤拌勻。

2.4.3種子處理與播種

(1)浸種消毒先稱取4份等重(每份10g)的旱冬瓜種子並用乾淨的紗布包裹(因種子浸泡後會發脹,種子包裹適當的鬆一些),將包裹好的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0.5h,用清水洗乾淨後,再用清水浸泡24~36h後按照試驗設計要求分別用不同濃度的吲哚丁酸溶液浸泡0.5h,待陰乾後於細土拌勻後準備播種。

(2)播種時間與方法播種於2010年4月1日進行,播種採取撒播,即將種子均勻地撒在苗牀上,然後用手或木杆反覆整平使種子充分落入表層土內,以依稀可見種子為宜,不用蓋土。

2.4.4 播後管理

每3~5d灑水1次,保持苗牀濕潤即可;空氣温度保持在20~28℃,中午温度過高時蓋上遮陽網並注意棚內通風透氣。當苗木出土後,每天中午掀開薄膜的兩側保持通風降温,傍晚或陰天蓋上塑料薄膜。苗牀注意病蟲害防治,每10~15d用多菌靈500倍液噴一次。此外要勤除草,以免雜草與苗木競爭養分、水分和光照而影響苗木生長。

2.5 數據測定與分析

試驗於6~10月中旬分別五次進行數據的測定。根據出苗情況,分小區測算苗木的場圃發芽率並測定苗木的地莖、苗高、主根長、葉片數等生長指標。

2.5.1場圃發芽率的測定

場圃發芽率通過抽樣的方法測定。

2.5.2繪製旱冬瓜苗木的生長過程圖

各處理組合苗木不同苗齡測定和計算的地徑、苗高平均值核對無誤後輸入計算機,運用Excel軟件繪製旱冬瓜苗木隨苗齡變化的生長過程圖。

2.5.3生物量的比較

各處理組合的的鮮重和烘乾重分別核對無誤後輸入計算機,運用Excel軟件對各處理組合生物量進行直觀的繪圖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場圃發芽率

苗齡為30d時,測定場圃發芽率,結果見表5。

表3 旱冬瓜種子場圃發芽率

樣地號

試驗樣地苗木數

播種量(g)

播種粒數(粒)

場圃發芽率(%)

(株)

處理組合1

122

119

135

125

4805

10

21314

22.54

處理組合2

154

162

141

152

5843

10

21314

27.41

處理組合3

129

135

142

135

5189

10

21314

24.35

處理組合4

141

150

136

142

5458

10

21314

25.61

平均

---

---

---

---

5324

---

---

24.98

其中:n1—第一個樣方內旱冬瓜苗數;n2—第二個樣方內旱冬瓜苗數;n3—第三個樣方內旱冬瓜苗數;n0—三個樣方內旱冬瓜苗數的平均值。

表3的結果表明,在苗齡30d時,測定旱冬瓜的場圃發芽率,試驗樣地苗木數最多的是處理2,為5843株,最少的是處理組合1,僅4805株,4個樣地的平均苗木數為5324株;場圃發芽率從少到多的排序為處理組合1(22.54%)<處理組合3(24.35%)<處理組合4(25.61%)<處理組合2(27.41%),平均場圃發芽率為24.98%;旱冬瓜種子的場圃發芽率隨着有機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優的為處理組合2。

3.2苗木生長量分析

3.2.1地莖

地徑生長過程旱冬瓜從播種後60d 開始至204d ,5次測定苗木地徑生長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圖1)。

圖1旱冬瓜地徑生長過程

圖1顯示出苗齡60d~115d時,處理組合2為地徑生長量最小,處理組合1的生長量與其相似,處理組合3為地徑生長量最大,其次為處理組合4;苗齡115d~131d時,處理組合1和2的地徑生長量超過處理組合3和4的;131d~159d(之間,處理組合2的地徑生長較緩慢,其餘3個處理組合都進入了快速生長階段。處理組合3在苗齡131~204d期間一直為地徑生長量最大,而處理組合4在苗齡204d時地徑生長量最。苗齡204d時,地徑生長量最大的為處理組合3,其次為處理組合2和處理組合1,最小的是處理組合4。因此,旱冬瓜苗木總的生長過程,苗齡60 ~159d各處理組合地徑生長相對比較緩慢,苗齡159~204d為地徑的快速生長階段,處理組合3的地徑生長最優。

3.3.2苗高

苗高生長過程旱冬瓜從播種後60d開始至204d,5次測定苗木苗高生長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圖2)。

圖2 旱冬瓜苗高生長過程

圖2顯示出苗齡60d~115d期間4個處理組合的苗高生長量相似,在苗齡115d~131d開始出現差異,處理組合3為苗高生長量最大,處理組合2為苗高生長量最小,而且處理組合2出現緩慢下降的趨勢,此後4個處理組合均進入了快速生長階段。處理組合3在苗齡131d~204d期間一直為苗高生長量最大,而處理組合1和處理組合2在苗齡204d時苗高生長量最差,苗齡204d苗高生長量最大的為處理組合3,其次為處理組合4。因此,在播種後60d~131d各處理組合苗高生長相對比較緩慢,苗齡131d~204d進入快速生長階段,處理組合3的苗高生長最優。

3.3.3主根生長

主根的生長過程旱冬瓜從播種後60 d 開始至204d,5次測定苗木主根生長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圖3)。

圖3 旱冬瓜主根的生長過程

圖3顯示出苗齡60~115d時4個處理組合的主根生長較緩慢,在115~131d進入同步增長狀態;131~159d之間處理組合1和處理組合2的苗木生長非常緩慢;處理組合3和處理組合4在131~204d進入快速生長階段,生長量明顯高於處理組合1和2,且處理組合3的生長量大於處理組合4的。因此,159~204d是旱冬瓜苗木主根的快速生長階段,且在204d時主根生長量最大的是處理組合3。

3.3.4 葉片的發育

葉片的生長過程旱冬瓜從播種後60d開始至204d,5次測定苗木葉片生長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圖4)。

圖4 葉片的生長過程

圖4顯示出苗齡115d~131d時段處理組合1的葉片生長量增長最快,其次為處理組合3;而在苗齡131d ~159d時,處理組合4的葉片生長量增長最快,其次為處理組合3;在204d時不同處理組合的葉片生長量最大的為處理組合3,最小的為處理組合2。

3.4生物量

3.4.1鮮重比較

4個處理組合不同苗齡的生物量平均鮮重統計並繪圖,結果見圖5。

圖5旱冬瓜苗木的鮮重

由圖5可知,4個處理組合下,苗齡60d~131d時,苗木的鮮重生物量增長較緩慢,苗齡131d~204d時,苗木的鮮重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增長;苗齡159d~204d時,苗木的鮮重迅速增長,鮮重最大的是處理組合3,其次是處理組合4,最小的是處理組合1和2。苗木的鮮重處理組合1、2、3和4依次增加,説明浸種和施肥對旱冬瓜苗木的生物量累積具有促進作用。

3.4.2 烘乾重比較苗木的生物量鮮重在温箱內烘乾至恆重後與鮮重類似,繪圖瞭解其生長過程。

圖6旱冬瓜苗木的烘乾重

由圖6可知,4個處理組合下,苗齡60d~131d時,苗木的烘乾重增長較緩慢,苗齡131~204d時,苗木的烘乾重開始出現差異且在159~204d時段迅速增長,苗木的烘乾重最大的是處理組合3,其次是處理組合4,最小的是處理組合1和2,説明基質施肥和激素浸種對旱冬瓜苗木的生物量累積具有促進作用。

4結論與建議

在2.5kg/0.246m2有機肥+0.2g/L吲哚丁酸溶液浸種情況下,對地徑、苗高、主根、葉片生長的促進最明顯,生長表現較佳,旱冬瓜苗木生長健壯。但是,由於試驗觀測時間較短,未進行重複的試驗,建議進一步的開展旱冬瓜基質施肥和激素處理種子的處理組合試驗,為生產實踐提供旱冬瓜優質壯苗培育的應用技術。

參考文獻

[1] 鄭萬鈞.中國植物誌[M](第二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11

[2]攀國盛、李鄉旺、肖紹瓊.思茅林區主要商品材樹種手冊[J].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4:23~24

[3]沈立新.喜瑪拉雅地區山地旱冬瓜輪歇與間作系統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 (1):148~149

[4]李恆,郭輝軍,刀志靈.高黎貢山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和麗萍,孟廣濤,李貴祥,柴勇,方向京,張正海.旱冬瓜體內7種礦質元素含量與立地土壤的相關性[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 (2):24~27

[6]旱冬瓜育苗造林實用技術[J].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自然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