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論文新版多篇

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論文 篇一

2.1加強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在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各個國家間的競爭已經不再侷限於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上,而是在制定國際準則方面的較量,而專業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屬於制定國際規則的核心支柱。現階段,國內會計行業的發展仍然不夠成熟,應不斷增強和歐美會計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大力培養一批國際化會計人才,對提高國內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升會計行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提升國內工作人員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單位中的比重

對於會計行業,國內在提升會計準則的質量及不斷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工作中,取得較好的成績,短期內實現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變化,促進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發展。但當前國際會計準則的理事會成員大約有20多名,但是隻有理事是中國人;且在眾多技術員工中,沒有1名中國籍員工參與,這就阻礙了我國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因此,我國會計行業應積極呼籲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提升中國籍員工的比重,並積極、主動地委派更多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會計人才加入國際組織中,慢慢提升中國籍員工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當中的比重,以便為中國爭取更多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工作的機會。

2.3應用當前區域性的合作組織

提升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中的發言權,,國內成立了相應的會計準則的制定組織機構,完全打破了以歐美為主導的國際會計準則所制定的格局[2]。之後,部分拉美國家的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在也成立了相應的會計準則的制定組織機構。現階段,這些地區在調整本地區的國家觀念,提升本區域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中發言權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面對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變化趨勢十分複雜的局面,國家應充分應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新興的經濟體工作組織等一些國際性的合作平台,來協調國家政策立場,以便聯合堅定本區域立場,不斷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制定相應的國際會計準則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亞洲國家以及各個新興的經濟體國家的發展情況。

2.4開設相關的境外分支機構

隨着國內會計行業漸漸朝着國際化方向發展,我國應不斷推動各個會計師事務所在更多的國家、地區開設相應的分支機構,但是當前國內的會計師事務所在海外的發展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年初,在全國54家獲得證券、期貨許可證的`會計師事務所當中,在海外開設分支機構的事務所有50家,而大部分分支機構開設在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少部分設於新加坡、日本等[3]。除此之外,從至今,由於受到金融危機與市場的流動性的緊縮因素的影響,歐洲國家大多數中小型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受到很大影響,這些事務所希望通過合作來擴大發展規模與影響力,突破當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壟斷國際市場的局面。因此,我國可充分把握住這個發展機會,不斷加大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範圍,通過有效地合作、開設相應的分支機構等,進一步加強和歐美會計機構之間的合作,進而提升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會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5與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相符

伴隨着國際資本跨國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國際金融行業的發展對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有很大需求,能有效地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會計準則的趨同變化,不僅能降低國際金融行業的活動風險,還能推動國際經濟的不斷髮展[4]。而隨着國內與國際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國際流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不斷推動國內社會經濟持續增長,且資本市場的全球化發展也需國際會計準則能夠全球化,從而提升政府決策的高效性。進一步減少全球投融資成本,以便促進國際資本市場實現有效整合。

3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全球化不斷髮展的環境下,跨國企業之間的經營活動變得十分頻繁,使得資本市場的流動速度加快,會計準則的地位也漸漸凸顯出來。國家不斷推動會計準則的趨同發展,可以有效減少各個國家會計準則間存在的差異,同時還能提升各個國家所提供會計信息的完整性、透明性及真實性,進而推動國家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有效溝通和交流,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國內會計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悦春。淺析新會計準則在合併財務報表上的主要變化及其對企業的影響[J].會計師,10(5).

[2]陸建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歷程、最新進展與啟示[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4(1).

[3]張先治,傅榮,賈興飛,等。會計準則變革對企業理念與行為影響的多視角分析[J].會計研究,20(6).

[4]何敏燕,吳昊芃。新國際收入準則實施探討——兼論對我國收入準則國際趨同的啟示[J].財會通訊,2015,25(10).

我國生物資產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獨特性的論文 篇二

[摘要]本文對我國新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及ias41中關於生物資產的準則之間的異同性進行分析,指出了在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步伐中,我國的生物資產會計準則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保留了本國的特色,並進一步提出了與ias41之間的差距及發展方向。

我國是農業大國,不僅單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單位眾多,而且涉足農業的大中型企業也不少。隨着我國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投資農業的國內外企業或其他機構還會大大增加。因此,制定既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又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會計準則已經十分迫切。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以下簡稱ias41)的發佈和生效為當時我們制定出高質量的農業會計準則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獨特性,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農業會計領域的實行也具有侷限性。因此,我國根據本國的國情及具體情況,在借鑑國際準則的基礎上,於今年2月15日,發佈了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以下簡稱生物資產準則),規範了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生物資產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為我國的農業企業的會計處理提供了指導,是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生物資產準則。

一 我國生物資產準則與ias41的差異

“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正是這一特點導致了對農業活動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複雜性。”再加上農業生產的地區性較強,使得不同地區的生物資產會計準則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我國在制定自己的生物資產準則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具體情況,其中有不少與國際會計準則不同的地方。

第一,生物資產的分類。ias41將生物資產分為兩部分,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而我國生物資產準則將生物資產分為三部分,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其中,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將以防護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單獨歸類為公益性生物資產,具有我國的社會主義特色。

第二,生物資產的確認與計量。我國生物資產準則規定,生物資產採用歷史成本計量與公允價值相結合的模式,且規定只有在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才應當對生物資產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

(一)生物資產有活躍的交易市場;

(二)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估計。

ias41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明確規定除了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的情況以外,生物資產在初始確認和各個資產負債表日,均應按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計量。並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的損益賬户。在公允價值無法確定,其他估價方法明顯不可靠以及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這一假設對初始確認無法成立的情況下,生物資產應按其成本減去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損失計量。ias41也指出,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旦能夠可靠地計量,企業應當按照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計量。

第三,生物資產的列報。ias41規定,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上單獨列示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而我國的生物資產準則則對列報方面沒有規定,要求在報表附註中披露有關生物資產的信息。

第四,生物資產的披露。由於我國不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列示生物資產的信息,其信息全部在附註中披露。要求披露的信息有兩大類:

1、與生物資產有關的下列信息。(1)生物資產的類別以及各類生物資產的實物數量和賬面價值。(2)各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跌價準備累計金額,以及各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淨殘值、折舊方法、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累計金額。(3)天然起源生物資產的類別、取得方式和實物數量。(4)用於擔保的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5)與生物資產相關的風險情況與管理措施。

2、與生物資產增減變動有關的下列信息。(1)因購買而增加的生物資產;(2)因自行培育而增加的生物資產;(3)因出售而減少的生物資產;(4)因盤虧或死亡、毀損而減少的生物資產;(5)計提的折舊及計提的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6)其他變動。

ias41對於生物資產的披露,分別幾種不同的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對於以成本減去累計折舊以及有關損減金額加以計量的生物資,ias41提出了以下的披露要求:(1)單獨列示這些生物資產賬面金額變動的比較數據;(2)對這些生物資產做出描述;(3)説明為什麼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地計量;(4)披露在處置生物資產時所確認的利得或損失金額;(5)説明對生物資產所使用的折舊方法;(6)説明生物資產的使用年限或折舊率;(7)列示生物資產在會計期初和期末的賬面總金額以及累計折舊金額。

2、如果原先以成本減去累計折舊以及有關損減金額加以計量的'生物資產,其公允價值開始可以可靠地加以計量,企業應對該生物資產做出描述,並解釋為什麼公允價值開始可以可靠地計量,還需説明計量基礎變動所產生的影響。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演化進程論文 篇三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演化進程論文

(一)大國主導機制

國際會計準則將更多地體現英美國家會計標準的特點和內容,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與向英美國家會計標準靠攏在本質上將不會有多大差別。當然根據演化博弈的思想,現實中的博弈雙方間的博弈行為是不斷深化和協調的,歐美之間也並非時時行動一致“美化”和“歐化”之爭,會將雙方重新帶回到國際趨同選擇的雙邊博弈狀態,任何一方的行動都將會帶來另一方行動的改變,並最終影響着會計國際趨同的進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國的壟斷博弈均衡也會隨大國內部的博弈局勢變化而變化。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於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參與國實力相當、特徵相同,但這很難貼近現實。通過經典的“智豬博弈”模型對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處於絕對優勢的大國與處於絕對劣勢的小國之間的博弈分析,我們發現,要想通過大國來主導制定公平、有效的國際會計準則是不可能的。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改組為例,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改組之前的16 個理事中,尚有4 個理事(馬來西亞1 個席位、墨西哥1 個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韋1 個席位、印度和斯里蘭卡1 個席位)代表着發展中國家,但是改組後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共14 個席位)中只有南非一個發展中國家擁有1 個席位,大部分席位為英美國家所有(佔了7 個席位),發展中國家聲音微弱。

(二)相互承認機制

參與博弈的各方都會意識到在對方嚴格監管自律而自己放鬆監管時所獲得的巨大好處,以及對方放鬆監管而己方嚴格監管自律時將蒙受的損失,因而最終形成的是博弈雙方都選擇放鬆監管的納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內能夠維持脆弱的互相承認平衡狀態,機會主義或其他因素也會很快將此不穩定的均衡狀態破壞掉。

回到會計國際趨同的初始狀態,即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雙邊會計相互承認機制的'研究。一種情況是如果相互承認機制是以否定掉了會計國別之間的差異為前提,那麼會計準則“本國特色”將被消除,這很難被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大國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發展過程中,有人提出過多重確認法,即如果A 國公司投資於B 國公司, 而B 國公司也投資於A 國公司,那麼,AB 兩國分別承認對方的會計準則。這一協調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幾個大國的反對。因為,美國與世界各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投資關係,如果都採取多重確認法,那麼這種會計協調就等於零。因為,他們是兩個會計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國家,多重承認是無效的,也不會有成果的。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互相承認機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經濟環境所引起的國別間的會計準則差異,那麼盲目的認同必將導致各國為爭奪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利益而機會主義行為氾濫。通過經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們發現,當國際資本市場上存在多套不同的會計準則,而因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異,一國很難對另一國的會計準則進行有效監管時,則無法有效避免各國放鬆本國監管的本能衝動的。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研究國際會計論文 篇四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研究國際會計論文

一、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其存在的原因

(一)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

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形勢下,各國必須正視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實。走向國際趨同的第一步,應該是對本國會計準則與國際通用準則之間的差異和原因做出客觀分析。概括起來,我國會計準則與其他相關會計準則的主要差異有:

1.我國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並存,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會計規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英美等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準則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的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的形式。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採取的是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這不利於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及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2.我國現行會計準則的結構由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構成,並將類似於概念框架的內容歸入基本會計準則。這種做法與國際慣例有較大出入。在國際會計準則與各國會計準則中都不存在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之分。我國發布的基本準則類比為國外的概念框架,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質和作用,削弱了對指導會計準則制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則的研究,推遲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3.我國會計準則長期以來的涵蓋面較小,規定不夠詳細,可操作性較差,對一些新問題正在逐步涉及。我國制定會計準則起步較遲,至今才發佈了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相對於美國FASB的約150項準則公告,涵蓋面較小;1月1曰起在上市公司範圍內實行的新會計準則,雖然大部分內容已跟隨國際會計準則的腳步,但是總體來説我國對這些項目的使用還不熟悉,具體的操作性還在試行當中,所以會計準則本身的可操作性就變得較差。

4.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和價值重估的方法較為排斥。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但對公允價值一概否認的做法,與會計準則國際發展的趨勢並不合拍。在國際上,公允價值已躍升為與歷史成本並駕齊驅的新的計量屬性。我國如果一概否認公允價值的使用,就會加大與國際通用準則的差距。

5.職業人員的職業判斷的差異。相對於國際上的會計人員來説,我國會計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在我國,會計準則的實施更多地依賴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使得其成為我國會計人員濫用會計政策的工具。

6.我國的業績評價體系與國際的差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規範的重點是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注重未來的預測與決策。而在我國,更注重收入、費用的定義和配比,重視利潤。社會公眾重視利潤,對現金流量沒有很強的敏感性。

(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存在的原因

造成以上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會計環境不同的因素,也有主觀指導思想或認識誤區的因素。

1.從會計環境來説,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別,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加以制定的。而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需要考慮我國經濟相對落後、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存以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因素。

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我國的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缺乏充分和公開的市場競爭,企業間的交易行為還不規範,國有企業關聯交易極為普遍,價格往往成為利潤操縱的一種手段。

3.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尚不健全,內部治理結構薄弱,國有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普遍存在短期行為,並且有法不依、故意違反準則或制度以達到粉飾業績的情況還時有發生。

4.會計人員總體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低是制約會計準則接軌趨同的重要原因。

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經濟後果分析

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存在差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必然趨勢,但這種趨同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經濟後果。表1反映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所產生經濟後果的綜合表現:

表1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所產生經濟後果的綜合表現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既有益處,又有弊端。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負面經濟後果是相當大的,然而,採納國際會計準則畢竟是大勢所趨。所以,一方面要堅定地推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另一方面又要小心謹慎,不能操之過急。我國會計準則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首先,國際化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建設也應當向國際趨同方向邁進。其次,在趨同過程中,需要推進我國會計實務的規範,不僅僅只是從形式上進行的建設和發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我們應採取一種漸進和穩健的路徑,由於我國特有的環境,如果一味的強調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快速“等同”,就會使得趨同的負面經濟效應擴大化,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健發展。

三、有關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的思考

4月2日,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的發佈是在總結我國多年會計改革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最近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深化會計改革,推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及其持續國際趨同而做出的重要規劃和部署。

路線圖的出台有其特有的背景:_方面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響應G20、FSB倡議的需要。雖然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此,但也認識到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對於提升金融市場透明度、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順應各國會計國際趨同趨勢,明確我國趨同態度的需要。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資本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會計國際趨同已勢不可擋,路線圖的發佈正是順應了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最後,路線圖是我國會計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必要工作,是部署下一階段我國會計準則建設工作的需要。

路線圖在全面回顧總結自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主要強調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已經進入後續趨同和發展階段。另外也肯定了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改革舉措,支持IASB為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所做的努力。並進一步明確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立場,規劃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持續趨同時間安排,部署我國下一階段會計準則建設工作。

發佈路線圖,積極推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是我國緊緊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契機,是確保我國經濟長期平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路線圖的發佈能夠提升我國會計信息透明度,及時向IASB反映我國特殊會計問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認性、權威性會計論壇和實務可操作性。

四、我國會計準則未來發展方向及政策建議

(一)未來發展方向

1.趨同是必然,但要根據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不管是從我國會計準則變遷的歷史,還是從實證分析得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確實在一步步和國際會計準則實現趨同。對於某些會計實務問題,如果我國的交易環境和交易事項是相同的,中國可以積極地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但是對於某些會計實務我國在國內環境、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着獨特性,經濟實質並不相同,那麼就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採取適合我國環境的會計方法。

2.我國會計制度變遷方式應由強制性變遷向誘致性變遷轉變。目前,我國採用強制性變遷為主,誘致性變遷為輔,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交易成本,但是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企業作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也會越來越有內在動力推動會計制度的變更,改變較強的“路徑依賴”。因此,隨着體制環境的不斷改變,也越來越要求向誘致性變遷模式轉變。

(二)政策建議

1.在制定國際會計準則過程中能有主導權。首先,增強國力,爭取在國際會計準則過程中有話語權,是我國目前在會計準則制定方面的目標。其次,在制定新會計準則之前,做到事前協調溝通。再次,加強區域間的合作,爭取達到多贏的效果。

2.提高我國會計準則質量。首先,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是指既可以有效地指導會計實務披露出真實、可靠、有效的會計信息,但同時又不能只是照抄照搬西方會計準則,要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大環境下,符合我國的國情,才更能解決我國現有的經濟業務。其次,完善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過程。再次,強化監督新會計準則的執行情況。最後,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

3.借鑑國外會計準則趨同的經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以來,制定的會計準則也參照了諸如成員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意見,那麼借鑑這些國家的經驗能很好地指導我國會計準則的未來發展方向。

五、結論

隨着“趨同”概念的提出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不懈(0(第17期)財者卻先努力,國際會計準則將在會計國際舞台上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會計準則作為反映經濟運行信息的規範系統,其建設與國際趨同中面臨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總的來説,“趨同”大方向勢不可擋,但是盲目的、全盤的接受國際會計準則對我國來説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情引起的。因此,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本文的立場是:積極穩妥地、循序漸進地推進符合我國國情的趨同進程。

總體上看,我國的會計準則只能儘可能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至少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等效”。在未來的道路上,會計準則建設與國際趨同的目標挑戰和機遇並存,我們需要做的是以積極姿態應對,抓住機遇,合理穩健地推動我國會計準則建設與國際趨同的進程,在趨同並進一步等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會計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

國際會計畢業論文 篇五

試論國際會計人才培養途徑

一、建設雙語教學師資隊伍,提高師資隊伍教學水平

(一)開展中外交流活動,提升雙語教師的國際會計專業知識水平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更多人願意參與到以教育為載體的文化交流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可以加大對國外優秀教師的吸引力度,學習國外高校先進的教學模式,逐步融入國際環境中。高校要因地制宜地選擇人才引進渠道,可以邀請外國專家、學者到國內高校來講學、參加學術討論,進行合作研究、合作舉行國際學術會議或專題研討會,將國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和成果等引入高校。這將有助於雙語教師獲得學科發展的最新信息,吸收到前沿性專業知識,並將最新的科學知識引入到雙語課程教學中來,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以適應雙語教育不斷髮展的需要。

(二)為更多雙語教師提供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

隨着雙語教育的興起,雙語教師隊伍不斷壯大。但是,有相當一部分雙語教師並沒有赴境外學習的經歷。赴境外學習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英語培訓,赴境外學習能夠實現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並且能夠與國際前沿理念交流。通過學習和交流,雙語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視野都能夠得到提升。經過境外學習的雙語教師可以把國外最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會計專業前沿動態帶回高校的課堂,使國際會計教學擺脱“兩層皮”的窘境,真正實現課堂與現實相融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通過建立有國外師資參加的教學團隊,提高雙語教師的教學水平

近些年來,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方式,在各大高校興起。合作辦學加深了高校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互助互利、相互滲透和資源共享。越來越多的外籍教師走入中國課堂,讓學生們有機會接觸到外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會計人才。因此,高校要吸引優秀的外籍教師加入本校的教學團隊。通過開展會計業務交流與學術研討會等形式,改善本校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切實提高雙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及綜合素質。

(四)建立健全激勵和競爭機制,促使雙語師資隊伍向高層次發展

高校應構建出一個良性循環的工作環境,既考慮雙語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又結合學校發展的需要,給雙語教師創造發展空間和創造必要的條件,激勵他們鑽研雙語教學相關理論和方法,潛心科研,愛崗敬業,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人盡其才。同時,也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獎懲分明,通過考核評價達到激勵的目的。

二、推進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尤其是專業外語的水平

(一)加大英語基礎課程投入,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雙語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同時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授課。英語,尤其是專業外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着雙語教學效果。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基礎英語課程,加大教學投入,進一步提高國際會計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如規定學生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通過提升英語水平確保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提高學生閲讀原版教材的能力,用國際認可的ACCA、CGA等資格考試課程替代原專業課

真正的雙語教學都應該採用英文的原版教材。只有使用原版教材,雙語授課才具有獨特的教學氛圍。根據實際情況,在選取教材時可以考慮以:ACCA、CGA等資格考試教材。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成立於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響力的專業會計師組織之一,也是在運作上通向國際化及發展最快的會計師專業團體。ACCA課程全面、完善及先進兼備,現已被聯合國採用作為全球會計課程的藍本。CGA(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協會)是經加拿大國會批准成立的會計專業團體,是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IASC)、泛美會計學會(IAA)、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四個國際性會計師組織的活躍成員。CGA享有極高的國際公信力,協會會員可在加拿大執業,獨立簽署審計報告或在世界各地從事高級財務及企業管理等工作。

選擇國際認可的資格考試課程作為專業課,能夠極大開拓國際會計專業學生的國際視角,更好地培養國際思維。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要求國際會計的教學能夠與時俱進,這也正是選取資格考試教材的原因所在,資格考試教材的變動可以反映出國際會計最前沿的動態,也是國際會計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開展以國際認可的資格考試課程為中心的雙語教學,甚至是全英文教學,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使之更好地接受雙語教學內容。資格考試教材的學習,也為今後通過資格考試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與外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主要特點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採用“校企合作”,主要針對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

(一)與跨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

將學校與跨國企業相結合,也就是將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理論學習的國際會計專業學生安排在跨國企業會計助理崗位,實行“理論學習”和“崗位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使理論和實踐、實訓環節高度融合,避免理論和實踐相互脱節的現象。在跨國企業實習,不僅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而且能夠提高實務操作能力,熟悉國際會計與國內會計的不同,更好地將知識融會貫通。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以下3個方面:

1、學生進入企業相關崗位實習。具體辦法是根據跨國企業財務部門的實際情況,把優秀的學生以會計助理的身份安排到財務部門進行專業實習。由於工作經驗對於會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提供實習機會給高校學生是十分必要的。走進跨國企業,讓學生在國際化的環境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包括英語水平以及會計實務操作能力。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緩解跨國企業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又為國際會計專業學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專業實習的平台。

2、企業優秀的財務管理者到學校授課。促進校企雙方互聘,跨國企業高級財務管理者走入課堂為學生授課,同時,高校國際會計教師給企業財務人員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通過校企雙方的相互支持,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更多的實習經驗,既是提高學生會計專業能力的過程,也是幫助企業財務部門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的過程。

3、採取“定向”式培養。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於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的會計專業課程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着更為重要的作用。根據企業需要進行短期的技能培訓,培訓後經公司組織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崗就業。

(二)與會計師事務所開展校企合作

1、在會計師事務所設立實習基地,高校可選派優秀的國際會計專業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由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具體的實習指導。

2、校內與校外實施雙向師資合作,從事務所選派優秀的培訓師、合夥人到學校擔任實踐課程的兼職授課教師及實習導師。有計劃的派遣國際會計專業教師到事務所掛職鍛鍊,增加國際會計專業教師的實務經驗。

3、在財務管理、審計與資產評估等多個領域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由會計學院承擔科研課題,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必要幫助,輔助課題研究的開展。

4、提供培訓服務,搭建網絡教學平台,開設網絡培訓課程。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論文 篇六

財政部於2月15日發佈了新會計準則,新準則的發佈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新的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還有相關的應用指南構成。此次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在經濟決策階段提供了有用的會計信息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併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相關借鑑。

新會計準則帶來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變革:

①“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更名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關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則;

②注重公允價值;

③存貨管理辦法變革;

④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變革;

⑤債務重組方法變革;

⑥企業合併會計處理方法變革;

⑦合併報表基本理論變革;

⑧金融工具準則變革。以上所述的這些新的變革,正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相趨同的產物。

國際會計誠信論文 篇七

會計誠信建設探討

[摘 要] 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深入淺出的分析了會計誠信缺失原因,並對解決誠信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會計誠信 造假 內部控制 外部監督

隨着經濟的發展,關注或需要了解會計信息的人或組織越來越多,而隨着經濟活動量的增加及經濟活動的複雜性加大,投資者、債權人、職工、政府及其他有關人員的決策主要根據會計信息作出,因此會計信息的質量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會計信息真實是正確決策的最基本前提,為此,有關法律法規都作出具體的要求,然而近年來會計造假屢禁不止,虛假的信息使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各方遭受巨大損失,且成愈演愈烈之勢,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____曾不止一次強調會計人員要“誠信為本,不做假帳”,美國“安然事件”的爆發讓人們對會計誠信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國內和國際都對此作出積極反映。為此,財政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都把誠信建設列為今年的工作重點。那麼究竟為什麼全國上下乃至全世界都這麼重視會計誠信?怎樣去加強誠信建設解決誠信危機呢?下面就有關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一、會計造假屢禁不止為哪般?

近年來,會計醜聞已屢見不鮮,那麼,有關單位和個人為什麼要造假呢?當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驅動”,如果對自身有害他們肯定是不會去犯傻的。總的來講,主要有以下幾種目的:

1、會計造假能夠偷逃税款

目前,我國國民納税意識普遍不高,企業税負較重,由於徵管力量的薄弱,使得企業有機可乘。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支出等手段達到偷逃税款的目的。甚至,為達目的而去拉攏腐蝕税務幹部。

2、矇騙投資者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以融資為主導,股票發行額度是十分稀缺資源,這就使得企業為圈錢不惜一切代價包裝財務報表。由於證券監管機構的薄弱和社會中介機構執業不規範,使得造價者有機可乘。針對上市公司而言,為避免被ST或PT而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造假最具典型性。

3、滿足個人之私慾

經濟發展了,而相關的制約機制跟不上,使得部分政治覺悟不高之士有機可乘。為達一己之私慾,中飽私囊,企業通常採取隱匿收入、虛列支出、偽造發票等方式將資金納入小金庫或個人腰包,行政事業單位則主要通過隱匿收入、改變資金用途或用假髮票套現等。再就是以“以大局為重”、“社會穩定”等口號為幌子,為自己升遷和前途而進行行政干預作假,為一己之利不惜犧牲他人利益。

二、會計造假惡果重

會計造假使得造假者獲得了利益,相對應就有受損的一方,更嚴重的是干擾了正常的經濟秩序,總的説來主要有如下負面作用:

1、偷逃税款和中飽私囊行為引起國家可控財力減少,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不能更好的為經濟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2、矇騙投資者的造假行為是短期行為,早晚會暴露,結果使大量投資者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並起連鎖反應使相關方受損,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運行。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並已經採取相關措施。

3、虛假的會計信息會導致決策部門作出錯誤的決策。會計信息真實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信息的虛假必然影響決策的精確和正確性。勢必會使決策的影響者利益受損,當然包括虛假信息的提供者。比如,我國所得税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前相當多的單位隱匿了收入,隱瞞了應納税所得額,導致決策税率過高,使所有企業都增加了負擔。

4、會計信息的虛假氾濫,使得會計誠信度下降,人們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質疑,在以會計信息作為主要的的決策資料的同時,不得不取得其他的相關資料和信息,既增加了決策成本又延長了決策時間。對信息提供方來講則會喪失許多合作與成功的機會。出現“雙不贏”的局面。

三、加強會計誠信建設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造假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運行,規範會計行為,遏制造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已經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顯得迫在眉睫。誠信建設是一個涉及面廣,十分複雜的工作,搞好誠信建設應該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總的來講,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快機構改革步伐,增強政府誠信度,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為會計誠信建設創造良好的大環境是加強會計誠信建設的前提。

會計誠信度低與目前體制不無關係,政府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漏洞使會計造假行為有機可乘。例如,事實證明監管與税收徵管的不力,是國家税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會計誠信建設有突破性進展,則必須首先把政府自身建設搞好。事實上並非我們的人力不足,我們的管理人員與總人口的比例遠遠高於大多數國家,而我們的辦事效率卻遠遠低於他們,當然這與人員素質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體制的原因,這一點黨和國家各級政府都已經認識到,並進行了積極的改革。

2、加強誠信宣傳,讓當事人瞭解問題的嚴肅性和自己的責任。

誠信建設應該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通過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對誠信工作重視程度,認識到對問題的嚴肅性與自身的責任並主動改進工作中的不足。為此應採取各種方式做好誠信建設宣傳。

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外部監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會計造假之所以氾濫與內部制度不完善和外部監督不到位有直接的聯繫。目前,內部控制制度還不很完善,並且在執行中失效現象十分嚴重,尤其在行政事業單位更為突出。任何事情都要按領導意思去做,財務監督根本談不上。因此,首先應該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並保證有效實施。為此,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貨幣資金、採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相繼出台,新的規範將陸續出台,制度有了,相比而言,督促制度的有效實施更加重要。自然就聯繫到外部監督。

最主要的外部會計監督有社會中介監督(即註冊會計師審計)和財政監督。目前來講,這兩種監督都沒有起到應該起到的作用,或者説其職能沒能充分發揮。當然,這是由更深層次的原因造成的,為此,應在這兩方面進行加強。

中介監督是主要針對企業的一種主要外部監督方式,其出具的審計報告的使用者數量多,影響力大,原則上要求其必須“客觀、公正”,然而,大量的事實證明中介機構並沒做到這一點,為此必須加強對社會中介的監管,使其規範執業,真正讓註冊會計師成為“不吃皇糧的經濟警察”。為此,對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的管理機制已經由注協主管轉為財政監管為主,其目的就是向國際接軌,加強對中介的監管。下步的工作方向是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進行該行業的治理,使其對報表使用者負責,真正起到外部監督作用。為此,應該加強執法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毫不姑息遷就,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另一種主要的外部監督是財政監督。監督的方式主要是執法檢查,應該以制度的方式確定下來,作為經常性工作,對監督對象起到督促作用。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不能姑息遷就或為了所謂的“社會安定”、“顧大局”等目前利益甚至個人利益而放棄原則,置法律於不顧,最終使法律法規對造假者沒有多大的威懾力,併成為一種普遍心理,內部控制在這時候更容易失效,出現誠信危機不足為奇。因此加強監督並加大處罰力度改變人們的這種心理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