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02K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通用多篇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篇一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説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説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剷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説,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 篇二

民國初年,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對辛亥革命多有論述和解讀。1912年9月3日,孫中山在北京發表演説,指出“中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確認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質。辛亥之前國民意識模糊性,清朝百姓對外聲稱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説“我們大清怎麼怎麼樣”,當然明朝的百姓則自稱“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覺地把自己隸屬於某一個朝代。而辛亥革命後,國民意識裏有了“中國人”的概念,從這個層面上説,辛亥革命意義重大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人民網)。

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真正的實施,因而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 ,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1919年,尚未成為職業革命家的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中,肯定了革命黨和諮議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

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隨着北伐的勝利,中國國民黨逐漸取得中央政權。此時,除延續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性質的定位外,國民黨在宣傳中還做了不同程度的發揮。1927年《上海民眾國慶紀念大會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兩層重大的意義,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權革命的確立……於種族革命之外,復為中國歷史上開一政治革命的新紀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兩層意義的同時,對於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當是指“帝國主義者對我們的壓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質之中加入了反帝內涵,這是對辛亥革命性質的一種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與抗戰建國》中,進一步對辛亥革命反帝的意義加以闡發,讚揚辛亥革命是“被壓迫民族的國民革命運動的拓荒創舉” 。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了,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1930年雙十紀念日中,何應欽對此做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説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明確了實現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的最終目標。從此意義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可以自圓其説了(中國政協新聞網) 。

20年代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辛亥革命也有切合時代特點的解讀。1927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發佈的告民眾書中説,“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國民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發動羣眾(中國政協新聞網) 。

抗戰之際,面對共同的敵人,建立最廣泛的抗敵統一戰線成愛國國人關切的問題。1938年10月10日,周恩來發表《辛亥、北伐與抗戰》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合了當時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成了同盟會,並聯絡會黨,聯合當時諮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子,於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之最初形式”。對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聯合,促成革命成功,給予充分肯定。1945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對於辛亥革命的成敗做了進一步解説。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的論斷,中國共產黨是從反帝反封建角度來探討的,這和中國國民黨從是否實現三民主義任務的角度探討,是不相同的。毛澤東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關於辛亥革命性質、地位和成敗的論斷,後逐漸成為被普遍接受的觀點。

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篇三

革命的勝利發展使清政府極為震驚。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湖北軍事的全權。11月1日,清軍攻陷漢口。同日,攝政王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交出全部軍政大權,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黎元洪和黃興、宋教仁等過高估計了袁世凱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難,企圖利用袁世凱和清朝貴族之間的矛盾,以大總統的位置動員他倒戈,把最終推翻清朝的希望寄託於袁世凱。11月27日,漢陽為清軍攻陷。12月1日,雙方議訂停戰3日。此後又擬定雙方派出代表討論大局。停戰是辛亥革命從武裝鬥爭走向政治妥協的一個重要轉折。

12月18日,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和革命軍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開始和談。11月下旬,各省代表議決承認武昌為中華民國中央軍政府,以鄂督執行中央政務。接着14省代表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召開,籌備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代表會議決定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隨即自武漢齊集南京。25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自海外歸來。29日,17省代表會議以16票的絕對多數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職,發佈《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告全國同胞書》等文件,正式宣告中華民國的誕生。1月2日,通電改用陽曆。3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確定臨時政府組成人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臨時參議院。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包括革命派、立憲派和舊官僚3種政治勢力。獨立各省的軍政府多數為立憲派和舊官僚所操縱,南京臨時政府和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對它們事實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權力。革命派自身的弱點也更多地暴露出來,孫中山的許多正確主張都遭到反對。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感到大總統的位置難以到手,立即撤銷和議代表,造成談判破裂的形勢,迫使革命勢力妥協。帝國主義列強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並且製造外國干涉的空氣。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孫中山被迫退讓。1月22日,孫中山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佈贊成共和,即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加緊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終於接受中華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正式退位。這樣,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也隨之結束。2月13日,袁世凱向臨時政府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因實力在北方,拒絕南下就職。孫中山派蔡元培為專使北上迎接,袁世凱暗中指使親信部隊在北京、天津、保定製造兵變;帝國主義也乘機調兵入京,製造緊張空氣,以支持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再次退讓。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次日,孫中山公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25日,唐紹儀到南京接收臨時政府,組織新內閣。該內閣中內政、陸軍、海軍、財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凱的親信或擁護者擔任,同盟會只分配到教育、農林、工商等幾個點綴性的席位。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和該院遷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辛亥革命失敗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篇四

中國歷史上的革命史實,層見疊出,大抵上均屬於改朝換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統治政權的轉變易主,而表現在國家政制體系與國體的大變動,卻付之闕如,惟獨辛亥革命運動則具革命意義。

一、歷史紀元,國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紀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統治,也推倒了專制政體;不獨摧毀以一族統治其他各族的因襲政權,卻也創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華國體,這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個變更國體的創舉。

中國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亞洲最古老的帝國王朝,它經過了人民革命,把268餘年的大清帝國之封建體制,打得粉碎,同時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體與國體。此為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的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注3]。

因為中國革命在往昔是屬於貴族英雄及少數人的革命,在今日則是屬於全民普遍多數人的革命。亦即由“貴族革命”、“英雄革命”轉換今日的“國民革命”,而“國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雲:凡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可見,今日之革命與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國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湯武革命”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則為“人民革命”[注4]。

中山先生認為:“國民革命乃為國民多數造幸福。凡事以人民為重,軍人與官吏不過為國家一種機關,為全國人民辦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以擁護國家及民眾之利益[注5]。

二、掃除羈絆,尋找生路

中國革命雖然以中國國內為燃點,但是革命的總目標仍集中提升國力,打倒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在本質上是扶持中國的封建勢力,以作為傀儡,而中國的封建勢力,又依持帝國主義為其生存的保護符咒。過去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外在)與封建勢力(內在)的雙重壓迫下,無論在政治、經濟、國際、外交上皆日趨沉淪。故中國革命有必要對外先謀求中華民族解放,對內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謀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國主義的壓迫與羈絆,尋找中國生路[注6]。並聯合其他被壓迫民族,共體時艱、並肩奮鬥,以掃除帝國主義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獨立、自由與平等,以博愛精神為基礎,消弭戰爭,實現世界大同。

三、復興中華,世界大同

中國革命在此種重大意義的演進過程,是有深厚的基礎。世界上固然有四大古文明,例如埃及、印度等,但是歷史記載最完備,沒有殘缺的,首推中國,也就是惟有中國的歷史才有豐碩的靈魂。

除了歷史外,中華民族所迫切的是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並實現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革命思想。孔子作《春秋》為了實現大同理想,孫中山先生要革命,就必須要實現“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的大同世界。中國沒有《春秋》,就沒有中國歷史,尊王攘夷,雪恥復國,用以尊王室,興滅國,繼絕世的“大一統”精神下,彰顯了五千年璀璨的中華歷史靈魂。

四、辛亥革命,歷史浪潮

孔子作《春秋》內中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就是“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義所寄。每當中國國力低弱,民族衰微之際,異族就乘機入侵中國,致使中國人民遭受“國破家亡”之境,這是何等痛心疾首與慘絕人寰之事。不過中國屢被異族征服,屢能光復國土、民族生命仍然延續迄今,這是孔子作《春秋》的偉大力量,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維繫支柱。辛亥革命絕不是偶然發生的,它必然是有着因果關係,同時也是隨着社會歷史的變遷而決定。而這些歷史的浪潮,通常是怒潮澎湃,為任何人不能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