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尋找我們失去的(精選多篇)

欄目: 學生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6.72K

第一篇:優秀演講稿:尋找我們失去的

尋找我們失去的(精選多篇)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來自高一(6)班的haoword。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尋找我們失去的》。

同學們,你們是否知道劍橋大學有這樣一條規定:其學生可自由進出校園,遊人必須購票才可入內。當一位學長向新生介紹這條特殊的規定時,新生不解地問:"怎麼分辨學生和遊人呢 "學長笑着説:"是否是劍橋的學生一看就知道……"

我們回想一下過去的一中學生不也是這樣嗎 即使不穿校服,走在大街上,人們也能一眼認出。因為他們的身上散發着一種獨特的魅力:勤奮,自信,上進。

可如今的一些一中學生,卻一點也不像一中人。問題出在哪兒呢 他們在學習上懶懶散散,不思進取。他們的嘴中總是冒出不文雅的字眼。這些真的是一中的學生嗎 我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

還記得初進一中時校領導對我們説的話嗎 學知識,首先要學做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要培養良好的個人修養。我們再回想一下,剛才所説的那些一中學生不正是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個人的理想嗎 他們不正是缺乏了良好的個人品行,失去了一中人優秀的精神嗎

曾任江門一中學生會主席的趙毅師兄曾留給我們這樣一段話:要儘量明確目標,然後向理想進發,若是一時目標不明,亦不能停,要在不斷的努力中深化對理想,人生價值的認識。

理想是神聖的。每個人都應有自己遠大的理想,這樣生活才會多姿多彩。

同學們,請先給自己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吧。要做就做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一中人。試問,一個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人生的價值又從何體現呢

但陶鑄説過:"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還必須要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情操,再遠大再崇高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94屆師兄甄國亮,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個人修養,這對他後來走進世界科學殿堂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事例不正告訴我們,理想是要樹立的,良好的個人修養是要培養的嗎 正因為心中有了遠大的理想,養成良好的個人修養,他們才會勇往直前,才會不屈服於各種困難,才會認識到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才會在生命的海洋中揚帆起舵,最終奔向成功的彼岸。

同學們,難道你們不希望像這些師兄師姐們一樣,做一位不僅是合格而且是優秀的一中人嗎 幻想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要拿出實際行動來。

還記得開學初學習的校規嗎 先以校規律己吧。或許有些人會問:"校規那點小事,有必要那麼認真對待嗎 "這對於那些嚴於律己的人來説也許不重要吧,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把校規融入到約束自己的準則中。可對於那些平時懶散的同學而言,你敢説以校規律己沒有用嗎 所以,讓我們先從小事做起,處處以校規律己。同時我們還應謹記我們代表着江門一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關係着一中。我們應保持一中的良好形象,爭取為她增添更多的光彩。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讓我們改掉所有的劣行,做有抱負,有理想,有良好個人修養的一中人,重塑江門一中良好的形象。我們失去的太多了,不是嗎 但我們還有機會挽回。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創江門一中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第二篇:我尋找失去的世界

我尋找失去的世界

我,14歲。詩一般的年紀,詩一般的我。14年來我有夢想,有收穫,也有失去。我好像失去了一個對我來説很重要很重要的東西,我現在還不知道,但失去它使我陷入了苦惱。現在我努力的尋找我失去的世界。

失去的世界是快樂,自信,勇氣結為一體的。我曾經的世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都會以最燦爛的微笑去面對。因為我相信世界沒有什麼困難能打倒我,我很自信,有自信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所以我快樂。我有一個堅定不變的信念—傲視羣雄。更有一個夢想,因此我奮鬥,進取。現在的世界,沒有目標,沒有自信,沒有勇氣。因此我常常想,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現在的我,碰到困難能做的只有逃避而已。直到有一天我聽了一個故事,一個千萬富翁的公司倒閉了,因此他失去了所有,什麼都沒有。但是他説:“我還有我的生命,我還有我的夢想,我還有微笑。我還可以回到以前。”我現在很樂觀,我知道我失去了什麼。我更知道我要向前進!

因為我明白,那個世界裏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第三篇:尋找失去的工作激情

【新時代傳媒】教育培訓資訊網

微軟公司招聘員工時,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被錄用的人首先應是一個非常有激情的人,對公司有激情,對技術有激情,對工作有激情。微軟的一位人力資源主管一語道出了內中的真相:“我們不能把工作看成是幾張鈔票的事,它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尊嚴和責任,只有對工作擁有激情的人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

企業需要有激情的員工,因為企業認為人的價值=人力資本×工作激情×工作能力。也就是説: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激情,那麼他的價值就是零。然而員工能始終保持激情絕非易事,同樣對於工作多年的老員工還能保持剛工作時的激情更是難事。

52%的hr認為“工作沒激情”是老員工的一個大問題

前程無憂調查顯示,有52%的hr認為“工作沒激情”是老員工的一個大問題。調查還發現老員工的激情缺失分三類情況。

第一類:企業缺失職業規劃和上升空間,薪資水準又低於市場價位的話,一些正值“當打之年”的資深員工很容易產生“付出遠大於得到”的抱怨情緒,工作激情也隨之淡去。

第二類:員工在於對這份工作已經全然熟知,難有新鮮感,缺乏挑戰。

第三類:公司震盪。一般老員工已經與上司或老闆建立了較為穩固的關係,對公司也比其他員工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因此一旦當企業方或者公司高層發生大震盪,老員工們常常會因此心涼掉半截,進而激情不再。

有着8年從業經驗,it人丁先生告訴筆者:“我也有失去激情的時候,我現在的收入比我想象當中的差很多,收入與付出嚴重不平衡。我們業內都這麼説:it人,挨踢人,吃的比豬還差,幹得比牛還累,每天起早貪黑。”

無憂特約顧問俞茵女士指出,如果是再生性因素(階段性的、因環境中的人或事引發的),如工作性質、工作環境、企業文化等因素導致的工作激情的消失,短期內是可以調整的;如果是由於原生性因素,如性格、價值觀等精神層面上引起的工作激情的流失,則需要通過長期輔導才能扭轉。

激發員工激情四板斧:領導者、企業文化、團隊和目標

1.老闆/上司的鼓勵

上學時有這樣的現象,經常受老師表揚和鼓勵的學生,成績會一直領先,因為受鼓勵的學生會持有對於學習的激情。學習中的激情,老師很重要;同樣,工作中的激情,老闆/上司很重要。對於老員工而言,很看重來自上級的信任與認可,極致的情況就是“士為知己死”

2.創建富有激情的企業文化

優秀的企業文化對員工有強烈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能提高員工的幸福指數、

【新時代傳媒】教育培訓資訊網

【新時代傳媒】教育培訓資訊網

釋放員工的情感、提升員工的情操,能增強員工的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

3.建立富有激情的羣體(團隊)

激情是會感染的,團隊中大部分成員對於工作的激情與活力會影響和激發小部分沒有激情的成員。

4.幫助員工制定清晰而完善的職業規劃

幫助員工制定目標,並規劃每一步的達成,從而成就個人的一番事業,這也是激發員工激情的一個重要方法。

找回激情——職業規劃是關鍵

企業需要有激情的員工,而我們個人則需要激情來豐富生活,刷新歷史,改變自己的未來。無憂專家洪向陽建議尋回激情,個人要認真理清三個問題:

1.喜不喜歡這份工作。我們通過對工作1-10年的近千位職場人士分析表明,有68%的人從事着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由於現有的工作是由父母或家人安排好的,或是為了生存而選擇留在當前的職場,與自己的夢想失之千里,從事着自己不認同的工作,很難保證工作激情。

2.工作環境是否容易造成激情流失。激情是會受影響的,特別是來自周邊人的影響,同一部門同一公司的人,紛紛抱着敷衍的態度應付工作,沒有工作興趣,沒有積極的工作態度,久而久之便會隨波逐流,時間長了自然會消減工作激情,導致惡性循環。

3.缺乏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工作沒激情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職業定位不對路,也缺乏職業規劃。

無憂專家俞茵提示,找回工作激情需要三步。第一步:明確你自己想要什麼;第二步:想想通過who、how、where,才能獲得你想要的;第三步:分析阻礙你獲得的原因,衡量得失,然後開始行動。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要過分地依賴一個渠道或專注一份工作,這樣才可以讓你較長久地保持工作激情。

【新時代傳媒】教育培訓資訊網

第四篇:尋找失去的童年

尋找失去的童年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可能很多人和我有同感,我們這一代國小生的童年似乎不屬於自己,我們成了大人實現願望的機器。父母的望子成龍、老師的怕丟分、學校以分數為招生的唯一條件……

考試成了童年的過程、考分是童年的記憶。我們無耐、我們沮喪,我們失去了童年。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中的小豆豆,讓我看到了希望,真真的感受到了她童年的美好,讓我產生對美麗童年的無盡幻想和願望。

這本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請你繼續關注本站:)孩叫豆豆,因為太淘氣被只要求學習的學校辭退,轉到了個叫巴學園的學校。那裏,老師注重的並不只是考分,而是教育。所以,小豆豆在這個屬於她的天地裏很開心,從一無是處變成了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

相信大家讀了之後,一定很想也有個巴學園吧!像巴學園這樣的學校,你在哪裏?考分不是教育、考分不等於人才,這個家長、老師、學校、教育界都明白的道理,卻成了所有人的無耐。我們當代國小生的損失誰來補?我們失去的童年誰來賠?

小豆豆在原來的學校和我們一樣,是被困在籠中的小鳥,除了被要求的一件事外,其它的都不許做。有翅膀不能

飛,有歌喉不許唱。但來到了巴學園,就像鳥兒飛回大自然。那裏提倡個性發展、全面成長;那裏保存天性、相信自然的力量。

考試、課外班、擇校,我們的童年就這樣被逼走了。鈴聲響起,我們不知道是放學鈴還是轉戰課外班的上課鈴。休息假期,我們知道這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兢兢業業的老師。人才需要塑造,但不僅僅是考分;民族發展需要人才,但不僅僅是考分。

我的巴學園、我的童年,我們在彼此思念。我們都在想念你,但我們被綁住了。我在門裏,你在門外,我們只能偶爾偷偷地打開一道門縫兒,悄悄地互訴衷腸。

我相信,這道門已快被打開。

五年一班 李卓陽

第五篇:尋找失去的“中國元素”

尋找失去的“中國元素”

如果説20年前我們學習西方是應該的,但現在還一味學習別人則是值得反思的事情了。一身中式咖啡色上衣,高峻把“中國元素”穿在了身上,用來證明對“中國元素”的理解和認可。萌發“中國元素”的念頭始於2014年。在廣告、營銷行業已摸爬滾打十幾年的高峻發現,中國廣告人、中國品牌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了。相反,外資品牌甚至國外廣告、營銷專家卻在不斷地挖掘“中國元素”並加以運用,甚至屢獲國際大獎。他感覺這與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和企業崛起的形勢不相匹配。在高峻的提議下,來自國內天南地北,對“中國元素”擁有相同“願景”的另外八家廣告公司的掌門人聚在了一起,開始探討、思考這一問題。隨後,2014年第12屆中國廣告節上,高峻和他的夥伴們對“中國元素”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得到中國廣告協會的鼎力支持後,“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的想法付諸行動了。2014年10月底,在昆明第13屆中國廣告節上,首屆“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圓滿落幕,這一賽事吸引了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份作品。反響之熱烈,有些超乎高峻的意料,國內外也迅速颳起了“中國元素”的風潮。

現在,“中國元素”已經不僅僅是高峻等九個人的事情,“中國元素”現象已經上升到了如何挖掘民族文化與提升中國品牌自信心的高度。

“中國元素”能走多遠,能否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又能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針對這些問題,12月22日,上海梅高創意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峻對《成功營銷》記者進行詳細解讀。中國元素,沒有權威解釋

最早你們是怎麼產生“中國元素”這個想法的,是受到什麼樣的啟發促使你們推動這事情呢,為什麼要自己掏錢辦“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

早在2014年廣告界就產生了這個想法,之後一直處於探討、思考層面。在2014年第12屆中國廣告節上,百度的獲獎更加堅定了我們推動“中國元素”的信心。那次活動是第一次將代表中國廣告創意最高榮譽的全場大獎頒給了一部網絡小電影——百度唐伯虎篇。

當時我是評委,着力推薦這則廣告,因為這是完全的、中國文化的廣告片。受此影響,期間我們就想推動“中國元素”的廣告活動。之後大家在一起交流了十多分鐘,就達成了一致。

我們面臨的困難是,做這件事情得需要錢,錢從哪兒來?於是找到幾家很願意做這件事情的廣告公司老闆,每人出資20萬。廣告協會給了大力支持,給我們搭了一個重要的平台,把“中國元素”作為一項重要賽事推動,2014年第一次舉辦,我們拒絕了贊助。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活動會是什麼效果,不知道能給企業帶來什麼。我們不是為了商業目的,而是要推動一種理念、一種思潮,我們要的是一種自信,要把這種自信融入產品和品牌中去。

不僅如此,我們在世界範圍內邀請評委參加。之所以這樣做,是我們不能孤芳自賞,要讓全世界的人都來,深入地瞭解“中國元素”,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定位國際創意大賽。開始的時候廣告是主流(因為活動是由廣告行業發起的),但我認為如果只把目光放在廣告上,就是狹隘的“中國元素”。

提到“中國元素”,有必要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概念,怎麼理解中國元素,它和傳統文化、國學之間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

到目前為止,“中國元素”還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解釋。從《辭海》上看,“元素”是一個現代用語,歷史上並沒有這個詞語。他是今天的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也是人們對某些事物表達自己意見的一種方式。他既是語言也是圖騰,既是符號也是能讓人感知的信心,我認為它不是簡單的中國的歷史和傳統。一説到歷史,很容易就會想到四大發明、秦皇漢武、雍正王朝,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

“中國元素”其實是在今天的世界視野或融入世界視野中用到的中國傳統。我們很難簡單地用“中國元素”切割什麼是純西方,什麼是純東方,中國文化已經不可能被完全切割,更不可能完全是中國過去傳統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學説。今天的很多人是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的。

自信,需要表達方式

其實很多人在看待我們自己的企業時,反而不拿世界眼光來看,甚至狹隘地認為,中國離世界還有一些距離,這種心態影響了他們對“中國元素”的理解和認識。這種缺乏自信的狀態是企業明顯還是廣告界更明顯?

我認為這種狀態是雙向的,企業和廣告業都缺乏自信。換句話説,即便心裏自信,但他們也缺少有效的表達方式。其實西方文化也在持續不斷融合他國的元素,加以攪拌和改良,他們也早已不是純粹的西方文化,於是就出現了今天這種全球化和本土化撞擊的局面。

中國人潛伏的自信心,從2014年下半年到2014年開始逐漸浮出水面,到2014年有點掩蓋不住了。但這是一種態度上的,而非本質上的自信。

你為什麼説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人尤其是你們廣告人更多了自信心,這個現象有什麼標誌性事件可以印證?

有。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不斷加大就是很好的證明。比如説,我們2014年的外匯儲備佔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超過1萬億美元,從某種程度上説,人民幣可以決定美元的命運,這讓很多人心裏充滿衝動。還有一系列國際事件,例如六方會談中國所起的作用、中非論壇、中國企業併購國際品牌、中國移動的品牌含金量居世界第四,中國170類的產品居世界第一等,都標誌着中國登上了世界舞台。從文化方面看,孔子學堂掀起的國學熱遍及全世界,這一切都讓中國人開始揚眉吐氣。比如聽到要廢除中醫的聲音,全國上下譁然一片,反響強烈。當我們傳統的中秋節又要被韓國人搶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全國人民齊聲抗議……這種事情要是在十多年前,肯定沒有人關心,但在今天就不同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人的自信心開始逐漸增強。就好比一個水壺,一直在往裏倒水,開始的時候不覺得水多,到2014年的時候滿了,2014年時溢出來了,於是就需要找機會宣泄和表達。特別是那些知識分子、有民族精神的人,首先在知識界引起了騷動。比如易中天、餘丹開始藉助各種載體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和崇拜,這是一種迴歸,可以説是民族的復興。最近中央台紀錄片《大國的崛起》熱播,説明我們能用一種寬廣的胸懷來看待歷史,預示着我們是下一個崛起的大國。接下來的奧運會和世博會,能繼續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中國人帶着全球眼光挖掘人類財富

可以理解為,當中國經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中國元素”受到的重視程度就會很高。但當你們提出來並加以宣揚時,有人可能認為你們是出於商業目的,你怎麼理解?

“中國元素”應該成為文化和經濟的現象,而不是落到哪一個具體的點。更高的起點應該是中國人帶着全球的眼光來挖掘全人類的財富,如果僅僅把“中國元素”看作出於經濟和商業目的,那是很狹隘的。中國以後要走向世界,靠什麼來實現?起碼要有一個標準,哪個國家是世界的強國,哪些國家的品牌就是世界的強勢品牌,美國、日本都是如此。中國擁有的品牌和中國的經濟實力是不相匹配的,中國主要是靠廉價勞動力和低值的消耗,但目前我們必須經過這樣一個過程。

如果説奔馳是韓國的車,星巴克是越南人做的,可樂是伊朗人出的,你會不會覺得奇怪,你相信嗎?肯定不會相信。説明這些品牌已經和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價值緊密相連,就像我們現在買lv的產品一定想到和法國的浪漫相關,我們買的是他們的文化,而不是買那個包。我們中國能賣什麼?就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價值。

“中國元素”會成為世界時尚主流

你剛才説,提到lv想到的是法國的浪漫,但是有一種現象存在,很多外資品牌把“中國元素”利用得很好,卻不能讓人想到和中國文化有關,或者説根本不會想到這是中國的品牌,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很多老外在十幾年前甚至更早就來免費採購中國的文化了,比如,我們的明朝官服,就可以成為“黑客帝國”裏最時髦的服裝,卡迪亞用中國的龍紋飾品一上市就在世界上賣瘋了。關鍵是我們用什麼心態、什麼眼光、什麼標準來看這些東西。

例如奧運會吉祥物,老外都挺喜歡的,我們一開始卻很反感。通過這件事,就能看到兩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差別,而這種意識形態對於“中國元素”的理解和認識有很大的影響。外資企業在美國或中國本土,利用“中國元素”產品賣得很好,他們的很多品牌放入了中國紋樣,反而顯得更時尚、更全球化,而中國企業本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這説明什麼呢?20年前我們學習西方是應該的,但是現在如果還一味學習別人則是需要反思的。我們在不斷進步,但我們對文化層面的認識如果還把西方文化當成標杆,那説明我們的進步是沒有基礎的。西方原來的商業手段、市場手段、洞悉能力、使用能力比我們要好,比大多數中國企業要好,卡迪亞做出這樣的產品,他們製作的工藝、材料和銷售的網絡都是現成的。中國即便是做好了,也沒地方賣,但是這種現象是暫時的。要知道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穿一雙中國製造的鞋,平均每人要用兩米中國人織的布,全世界人都可能平均穿三件中國人的衣服。但是其中90%要貼上別人的標籤,這讓我們在自豪的同時也感到很鬱悶。

這麼説來,如果衡量外資企業是否本土化,可以從他們吸收多少中國文化、利用“中國元素”的程度來衡量嗎?因為在中國,只有吸收中國文化他們才會有更好的市場,甚至在全世界都會受到追捧。

我不太傾向於這樣,我覺得這是兩碼事。外資企業是否融入本土文化關鍵要看企業的行為和理念,是否運用了中國的文化和特點。我認為全人類的產品,最後都會逐漸趨向於一個目標:他不是民族的,而是取決於全人類。這就是我説“中國元素”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時尚主流的一個觀點。中國在世界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有更深厚的東方文化,對他們會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新鮮感,全人類都需要消費中國文化。

學習別人,成就自己

消費中國文化是我們的一個願景,這需要一個過程。談到這麼多關於“中國元素”的東西,你覺得中國的廣告業是不是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或者還不會用“中國元素”?這麼多年來,中國廣告業到底有沒有形成自己的標準?

目前中國的廣告業還處在比較“迂”的時候,青黃不接。原來我們照搬國外的經驗,全套模仿,現在發現也不奏效,舊的規矩行不通了,但新的模式又不知道在哪裏。説明我們對自己不夠自信,不能確定新的東西究竟在哪裏。今天提出“世界是平的”,明天又在討論“藍海戰略”,翻來覆去最後説的還是一件事,原先沿用的東西開始被懷疑和反思,但新的東西並沒有確立,這就是中國廣告業和創意目前的現狀。

在廣告界有一種現象,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東西,認為我們不是現代化的正宗,就連一些搞學問的人也覺得本土化的東西不正宗。這種不自信導致我們要搬用洋人的一套模式,卻又不能得其精髓,所以在很多實踐中用的又不是洋人崇拜的東西。

在中國,廣告市場(包括營銷和傳播)沿用的都是西方標準,沒有一樣是中國自己制定的。反過來看,為什麼老外在西方榮獲廣告大獎的東西不拿到中國來做呢?我覺得老外是聰明的,原因在於他們的很多作品都是借鑑中國文化,有很多經過改良的“中國元素”在其中。

我們一直隔着距離去崇拜洋人的東西,卻忽略了身邊的。在廣告、傳播、創意界我們最缺的就是自信。當一個國家或一個行業長期尊崇某種規矩的時候,要他反過來再撿起另外的一些東西,是相當困難的。借鑑“韓流”

就現狀看,如果讓所有人都接受、認識並能運用“中國元素”可能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我們有一些好的例子可以借鑑。韓國把“韓國元素”運用得非常到位,韓國產品不僅代表着本土化文,還推動了韓國走向世界。“中國元素”的提出是不是也在模仿“韓國元素”走過的路?

舉個例子,最早在中國最正宗的話是普通話,因為在中央廣播電台播出,同時所有的電影都用普通話,所以就樹立了一種標準。上海話不管你愛聽不愛聽,他代表着富足,代表着先進,代表着大都市。之後又出現了粵語,因為香港比我們先進,帶動了廣東較早地改革開放。當台灣經濟發展後,閩南語又開始流行。韓國話以前最難聽了,然而現在韓劇殺傷了中國一大批少婦。當你能夠帶領人們去消費自己的產品時,你就有了話語權。韓國人死不言敗,有犧牲精神,願意犧牲一代人來換取國家的崛起。

一個農村的窮小夥子你會多看他幾眼嗎?而當他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時,你就會關注他,看他經歷如何,看他如何獲得第一桶金,然後發表自己的思想、理念,很多人會認同,他就是這樣被消費掉了。今天韓國在世界上照樣有影響,就是先輸出他的產品,輸出他的勞動力,然後輸出他低收入的資源。我們先看到韓國的手機,然後看到他們的電視機、汽車、電影,漸漸地我們關注韓國所有的東西。現在中國正處在世界舞台的表演前夕,表演用什麼?難道我們拿西方的東西來演麼?我們只能用中國自己的東西來演出,人家才會有新鮮感,才會消費這種文化。在表演之前,我們必須要廣告界、營銷界和傳媒界共同培養“中國元素”的意識,這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中國元素”不能濫用

我理解你説的意思,“中國元素”這一概念先要在廣告界、營銷界內進行推廣,通過他們的影響來推動“中國元素”。

我認為應該影響輿論界的人,首先是傳媒,因為傳媒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把“中國元素”融入品牌、融入產品,可能短期內不一定有效,但讓更多的人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目的就達到了。也就是説廣告、營銷、學術界的人應該更早認識“中國元素”,並進行推廣。

其實“中國元素”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有沒有一種意識去吸收、挖掘這些東西。也就是説如何用中國人的理念、價值觀、思想融入到世界中去,其中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成分。我們要喚醒一種思想和意識而不僅僅是傳播,要多多少少給自己一種歷史使命,所有的流程我們都把這種元素放進去試驗,如果今年不行,那我們明年再用,但是這種意識必須養成。

作為一個廣告人,你認為哪些外資企業運用“中國元素”比較成功?

其實外資企業實踐“中國元素”早就有先例,當年萬寶路請張藝謀、陳凱歌幫忙拍的幾則廣告都很成功。但如果外國人只是想利用一下中國文化、有投機成分的話,那就一定會慘敗。比如日本的豐田霸道汽車,表現的是盧溝橋的石獅子下跪;再比如,立邦漆表現的是滑倒盤龍。這些廣告片,他們都想用“中國元素”進行傳導,卻適得其反,觸犯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所以説“中國元素”的運用也必須遵循中國人的價值觀,如果僅利用了一個角度而根本不知道民族價值觀,就會出問題。為什麼中國企業很少犯這樣的錯誤呢,這就是對本土文化理解力的不同。

Tags:多篇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