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82K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多篇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1

本學期我們思品網格教研組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發揮品德學科研究、指導、服務的工作職能,以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為中心,堅持以推進課改為核心,以轉變教學思想,接收、融合、運用新的教育理念為目標,着眼課堂教學,深化學科教研,努力使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適應新的課改要求,使教師專業水平、課堂教學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學生素養得到良好培養,切實提高國小品德課程實施質量。本學期我們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理念

1、認真研讀了學科課程標準,通過大組教研活動,組織教師針對新課程標準各階段目標和各學段現行教材進行深入、細緻的專題性研究。組織教師參與傾聽專家講座,通過互動式的交流,進一步革新教師的教育理念。

2、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使每位教師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理念、性質、特點、目標、內容、原則、教學評價等。

3、反思當前國小品德教學的現狀,分析主客觀各方面因素,研討對策。

二、鑽研教材,因材施教。

由於教研組的老師都既要上語文課、做班主任,又要承擔本學科的教學,任務繁重,因此,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開展工作,利用教研活動時間進行集體備課。在深入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藴含的做人因素,充分發揮學科本身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結合實際,自然得體,力求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體現出學科的滲透魅力,並能適時地擴補內容,開發課程資源,大膽對教材進行取捨,提高滲透效應。

三、課例研究,提高實效。

僅僅侷限於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實踐的課堂教學也是空洞的。我們認真學習了二期課改的相關精神,積極參加網片、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學習研討其他學校優秀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設計,觀摩錄象課,取長補短,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以各年級組為單位互相聽課。教師自己準備好後,預約上課,同組老師都必須參與,聽後必須提建議一至二條。另外學校大組集中聽課,以校為單位集體備課,由一教師承擔上課、説課任務,集體進行研討。在教研員張老師的指導下,在教研組所有老師的共同幫助下,六橫中心國小王飛老師執教的《班級風景線》,陳益君老師執教的《我們的地球》、曹媛老師執教的《美麗的大自然》,陳益平老師執教的《我的家鄉在哪裏》受到了教研員和聽課老師的好評;另外,六橫中心曹媛老師和翁吉凡老師、台門國小朱敏敏老師、雙塘國小王吉吉老師分別代表各校參加了六橫網片優質課評比,其中曹媛老師還代表網格組參加了區思品優質課,她執教的《社區的文明》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翁吉凡執教的《我國的行政區》獲區優質課評比二等獎。

四、課題研究,提升教學研究水準

這學期,我們思品組繼續上學期留下來的課題“國小思品課程資料開發和整合的研究”研究。每位教師選定各自的研究課題,切實推動教育科研。全員參與,羣策羣力,使教研活動向高層次發展。

五、本學期教研組及其教研組成員取得的成績

本學期思品組碩果累累,曹媛老師在全區思品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翁吉凡獲思品優質課二等獎,曹媛、陸依林老師分別在全區80後青年教師説課比賽中獲一、二等獎(上學期活動,這學期公佈的成績),本學期以下論文在區級獲獎並選送市裏參評:六橫中心國小的王飛的《讓教材因走進學生生活而更具魅力》;陳益平的《讓收集有法,使交流有效》;洪力羣的《“添、換合併”——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使用的四種策略》;邱樂亞的《抓悟感體驗,促道德內化》;陳益君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親身體驗銘心骨 》;柯娜的《在對話中碰撞,在碰撞中發展》 ;賀苗的《 寓於其中,滲於其內——淺談思品與實踐的課堂整合》;邵鬆嬋的《構建生活課堂,享受生活德育》; 鄭紅芬的《架起品德與社會課中踐行的橋樑》等。

六、不足與反思

回顧過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深深的'遺憾,因為我們思品教研組成員都是兼職人員,活動次數相對較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集體備課和研討,將學科知識與中隊活動、其他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學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2

我校政治教研組是一個團結互助、綜合創新的温馨大家庭。一學期來,全組教師在學校領導、教務處的直接領導下,積極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轉變教育觀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組內教師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內外大事,交流心得體會,具有良好的政治學習風氣。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加強師德修養、遵紀守法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表率作用,全組教師相處和睦、團結互助,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回顧一學期來教研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存在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政治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業務素質的政治教師隊伍,是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水平的關鍵。

1、我們政治教研組非常重視政治理論和教育理論的學習。我們具有良好的業務學習氣氛,一學期來,我們利用教研時間,組織學習了《課程標》,深入分析並領會5期學校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材料的精神,統一認識,從教學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組內老師還積極參加市教育學院組織的教育教學研討活動並認真領會和貫徹其精神,自覺加強業務學習,積極閲讀有關報刊雜誌,利用學校的電子備課室上網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交流教改動態、教學經驗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2、重視業務知識的學習和業務技能的提高。一學期來,組內教師積極完成進修和培訓任務,不斷補充新知識。並積極參加校組聽課、評課活動。通過觀摩,聽課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有長足的進步。同時,教研組內新教師本學期都開了一次公開課,每學期至少聽組內其他教師兩節課。並且根據學校帶教要求進行了師徒結隊,在有經驗教師的悉心調教下,使我們組的年青教師在教學上不斷走向成熟。

3、積極參加校公開課教學,組內教師認真參與聽課、評課,互相學習,不斷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完善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有明確的教學計劃。

為使各項教學活動有目的、按步驟地進行,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到計劃在先,活動在後。本學期開學初,高一、高二、高三各個備課組均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出學期教學計劃,然後再由教研組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並認真落實計劃的實施,不讓計劃留於形式。

2、集中備課。

我組堅持定期集中備課制度,把備課組工作活動落到實處,使備課組、教研組、學校教學工作形成整體。備課中堅持以老帶新,一起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堅持三個"聯繫”,即聯繫時政、聯繫熱點、聯繫學生思想實際,做到既備教材又備人。在備課過程中通過校電子備課室下載、收集,還把報刊雜誌上有用的信息以剪報形式收集起來,作為備課資料。平時,又注意瞭解學生思想動態,走近學生生活。從而使備課能緊密聯繫實際,為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奠定基礎。並重視每次課後寫好教學評價與反思,總結每次課的得失。

3、把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教學實踐中,我組教師總結出了情境導入式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則進行啟發指導,課堂中輔以練習鞏固,這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同時,我們組教師還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積極製作多媒體課件,使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增強了教學效果。一學期來,我組教師共製作多媒體課件多個,多媒體教學課多節,得到學生的一致認可。

4、命題組卷嚴格規範。

考試、測驗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情況進行監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信息反饋和改進、調整教學的重要依據,這就要求命題組卷應十分嚴格,保證命題的客觀與公正。為此,每次命題組卷都做到任課教師確定考試提綱,命題教師(一般由各集備組長獨立命題),做到命題所覆蓋的知識點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明確各知識點的能力要求,嚴格控制難易程度,使平均分較為合理。閲卷過程則實行流水作業,統一批改,然後做好各年級的試題講評、質量分析,並交教導處存檔。

三、清醒認識工作中的不足,進一步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研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今年定計劃的時間比較緊張,造成個別教學班級計劃訂的不太完善,影響了教學效果;

2、教師設計教案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結合學情組織教學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個別教師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不夠深入,有的只是做表面上的分析;

4、對公開課、聽課、説課、評課緊密結合把握還不夠,教學中組織教師聽課較多,及時評課較少。

今後努力方向。針對我們工作的不足,下學期主要應在實踐中重視和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狠抓教師的組織能力,上課時杜絕廢話,把握上課時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每個教學環節教師心中有數;

2、每週至少聽一節本學科教師的課,大家共同探討,以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引導教師評課方法的改進,變教師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把好計劃的質量關,不合格的一定要修改至合格為止。做計劃時要考慮計劃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4、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際間的教研與學習,以博採眾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5、早行動、高質量,為備戰九年級會考、高三大學聯考及高二會考工作做準備;

6、認真組織、把握好本組教師公開課、聽課、説課、評課,使四個環節緊密結合,保證做到組織教師及時、認真地聽課,及時、客觀地評課;

7、除對新教師開展"以老帶新”外,還應制定合理可行的幫帶計劃,力爭儘快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3

思品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本學期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在考核時,要把《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考核與思想品德學習考核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考核與行為能力的考核相結合;重在平時性考核,形式可採用教師評、自評、小組互評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這學期,本人繼續擔任九年級和六年級兩個班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教學過程中本人能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育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備課,精心選擇教法。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為此,本人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堂教學,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在深入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認真寫出了切實可行的教案,使每一節課都能做到“有備而上”。本學期學校建立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開通本地教學資源,利用這一優勢,本有精心組織和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下載和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課件,使現代教學技術走進課堂,使學生樂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堂教學中本人儘量講解做到清晰化、條理化;課堂語言力求準確化、情感化和生動化;教學思路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多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些,學生活動儘量多些;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實現思想品德課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課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與實際緊密聯繫,切實解決學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學生在日常行為、思想素質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

三、加強課後輔導,提高教學質量。

課後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鞏固。因此本人針對中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點,經常通過談心、主題探究等方式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耐心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多與他們談心;從讚美着手,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和學生交談時,對他們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改變教師角色,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他們敢説話,説真話。這樣讓學生感到你與他是平等的,那麼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觀點,從而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總之,時間飛逝,轉眼間,一個緊張而又充實的學期又過去了,總體來看,這學期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在全體同仁的幫助下,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本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開拓前進,使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4

我們教研組以“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為主題,以“自由是學習的形式,自主是學習的歸宿”為課題,在學校領導的關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活動。回顧本學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領會課程標準實施課題方案

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因此,只要處理好“玩”與“學”的關係,就能充分體現在“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我們反覆品讀了新課程的性質、基本概念、設計思路及教材的編排,確立了課題研究的主題:自由是學習的形式,自主是學習的歸宿。並圍繞主題,擬訂研究活動的方案:(1)每位教師上好一堂“三優課”,共同研究教材與學生,共同探討教法與學法,共同剖析得與失。(2)要求教師互聽隨堂課,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並認真寫好教學心得、案例分析與反思及教學經驗總結等(3)對每位教師進行一月一次的備課考核,每週進行備課課、説課和議課等研究活動,集思廣益,使研究活動進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為了生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引導學生”。這是新課程關於“生活”的理念,在教學中應樹立一種“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觀念。教材處理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才能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造和重組;發揮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過師與生,師生與教材的溝通、對話與應答,共創共生、求異創新。我們要求每位教師處理教材時,不僅僅把目光侷限於室內及教材,而是轉向室外,轉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把教材視為素材庫、信息源,或是知識探索的起點,由此引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時,首先,我課前佈置學生了解本校或者社會有沒有兒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當受騙的事例,有沒有兒童少年迷戀遊戲機、網吧而影響學習、生活甚至被騙,被拐,被勒索,被傷害的事例。做好課前相應的準備,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情共鳴,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教師將課程內容變成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將有利於兒童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利用學科整合,通過豐富的體驗和表現,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實施賞識教育探索評價方法

新教材呼喚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是煥發課堂活力的催化劑。採用賞識教育能創設這種氛圍,因為賞識教育並不是簡單的表揚和鼓勵。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從以下幾個層次去操作:賞識學生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學生的行為;賞識學生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在生活課中,實施賞識教育:我們“定環境,找感覺”,時時處處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讓學生找到好的感覺。

評價工作是課改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活動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正確的引導下,學會評價自己,學會評價別人,學會做人的道理。在評價過程中,採取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評價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杜絕學生校內校外表現的差異,從而達到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目的。具體操作:淡化學生之間的評比,注意分清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注重被評價者的起點和發展過程,提供多層次評價,重視家長評價。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評價。客觀真實、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師、兒童、家長共同合作進步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

四、注重師德修養增強人格效應

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是學生產生仰慕之情,並心悦誠服、心甘情願地接受老師的教育,這種現象就是教師的人格效應。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5

我們品德教研組是一個人員眾多,力量強大的教研組,我們大部分人員是班主任,擔任語文課的教學,因此教研活動的時間相對是比較緊張,但我們還是以區教研室思路為指導,在教導處的直接領導下,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根據學期初的教學工作計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研活動,深入學習和貫徹《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樹立“教學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順利而圓滿地完成了各項教育教學任務。

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促進理論水平的提高。

本學期採用多種學習方式學習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及其相關教學雜誌,使每位教師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理念、性質、特點、目標、內容、原則、教學評價等,切實抓好這門課程的建設。通過系列學習,老師的理論水平提高了,更有助於平時的品德教學實踐。 我組教師還積極參加市、區教研室組織的《道德與法治》的新教材培訓,以及各項教研活動,珍惜一切外出學習的機會,吸取新的教學理念,回來後在組內交流,以求與我們的工作融會貫通,不斷地總結經驗,做到學以致用,不斷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二、集體備課,認真完成教學活動。

我們在期初制定好學期工作計劃,平時經常對照檢查,切實加強品德教研組建設,以點帶面,提高面上的課堂教學質量。我們組健全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制度。備課時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上課時,能規範課堂教學秩序。本着“有效課堂長能力,有效訓練出成績”的宗旨,積極向四十分鐘要質量、求效益,鼓勵教師切實改革教法、研究學法,使學生學得輕鬆、活潑、有成效,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紮紮實實打好基礎。課後能關注活動的延伸,讓活動切實起到教育效果。

三、重視學科整合,豐富課內外活動的內涵。

建立綜合化的、整體的、整合的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標。在工作中發現,僅憑我們自己的力量要想把每一次活動做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説深入下去了。但是如果能夠和校本主題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整合,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能到實踐中得到體驗和感受,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學科的整合,孩子們不僅在課外活動中深入瞭解,更在課堂中深刻的認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四、存在的不足與改進的方向。

1、課堂中活動的問題。在課堂中要大膽地設計各類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成長。當然,必須充分考慮活動的有效性,把握好四個特徵:真實性、針對性、多樣性。

2、資源的問題。品德資源庫的資料需不斷完善,如果每課都有相應的教輔資料,教師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思考如何創設氛圍、組織教學上,那麼,品德課程的教學質量將會大有提高。總之,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務實工作,期待更大的進步!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6

本學期我校全體《品德與社會》老師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行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觀念,走進生活,走進社會。

生活是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也是學生經驗的主要來源。我們根據學生特點,從他們身邊的生活實際,社會現象出發,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有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觀察社會生活。例:三年級《相約世博會》,我們先讓學生了解世博會的知識,瞭解上海的發展,接着開展調查,完成調查表。在調查、講述、討論中漸漸體驗感悟作為一個上海小公民該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二、在“做”中學,在合作中成長。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教研組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

三、抓好集體聽課、評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使廣大教師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果不變成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

為了促進廣大教師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教研組重點以觀看優質課、評優質課展開研討,集思廣益,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聽好課後,結合教者的教學反思,在教研組內進行評點,分析。

三、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德育教育,徵集新的行為規範,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四、注重師德修養,增強人格效應

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是學生產生仰慕之情,並心悦誠服、心甘情願地接受老師的教育,這種現象就是教師的人格效應。

教師的人格是他的“德、才、學”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師德,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這種愛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對本職工作的愛,只有熱愛本職工作的教師,才會有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其二,是對學生的愛,愛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熱愛學生,才會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才”是才能,教師必須具備的“才”可以由五個“一”來概括:“一口普通話”、“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筆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學”指的是學問,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而且要精通現代教育理論,博採生活中的精華,要不斷地調整、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融入課堂。我們正朝這方面努力,讓學生喜歡上品德與生活課,也贏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

五、在實踐中收穫,在感悟中思索

1、在實踐中收穫

在一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研討,使我們認識到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眼中的學生不再是無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滿智慧、潛能,各具特點的鮮活的生命體;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發展、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教學過程的主宰,而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是學生的朋友、夥伴;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而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互動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學生的品德在生活裏萌芽,讓學生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7

本學期我們品德教研組努力發揮品德學科研究、指導、服務的工作職能,以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為中心,堅持以推進課改為核心,以轉變教學思想,接收、融合、運用新的教育理念為目標,着眼課堂教學,深化學科教研,努力使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適應新的課改要求,使教師專業水平、課堂教學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學生素養得到良好培養,切實提高國小品德課程實施質量。本學期我們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理念

1.認真研讀教材,尤其是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組織教師針對新課程標準各階段目標和各學段現行教材進行深入、細緻的專題性研究。

2.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使每位教師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理念、性質、特點、目標、內容、原則、教學評價等。

二、鑽研教材,因材施教

由於教研組的老師既要上語文課、做班主任,又要承擔本學科的教學,任務繁重,因此,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開展工作,利用教研活動時間進行集體備課。在深入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藴含的育人因素,充分發揮學科本身的德育功能。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結合實際,自然得體,力求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體現出學科的滲透魅力,並能適時地延伸課堂的時間空間,開發課程資源,大膽對教材進行取捨,提高滲透效應。

三、一課三磨,提高實效

僅僅侷限於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實踐的課堂教學也是空洞的。我們認真學習了課改的相關精神,積極參加區內外和聯片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學習研討其他學校優秀的品德課教學設計,觀摩錄象課,取長補短,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一課三磨”計劃,由張燕芳老師執教《會變臉的水》一課,胡育紅老師執教《許多物種消失了》一課。通過教材解讀、微課展示再到成熟的整堂課展示,組內老師羣策羣力,備課、研討、修改……做到“一課三磨”,使得課堂更加完善。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課堂組織能力,也促使品德組內的全體成員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四、課題研究,提升教學研究水準

這學期,我們品德組繼續上學期的課題“國小品德課程中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的研究”。每位教師選定各自的研究課題,切實推動教育科研持續開展,全員參與,羣策羣力,使教研活動向高層次發展。

五、不足與反思

回顧過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深深的遺憾,因為我們思品教研組成員都是兼職人員,活動次數相對較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一課三磨”和研討活動,將學科知識與班隊活動、綜合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使品德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

區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篇8

一學期的工作即將結束,本學期,我們品德教研組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在教導處的直接領導下,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根據學期初的教學工作計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研活動,樹立“教學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順利而圓滿地完成了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各類學習,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我們品德組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夠自覺遵守師德規範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政治及業務學習。本學期認真學習了《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全體組員為人師表,熱愛學生,因材施教,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我們還組織教師參加了片裏的品德培訓,學習了《如何上好國小品德課》,並做了學習反思,通過系列學習,老師的理論水平提高了,更有助於平時的品德教學實踐。外出聽課是學習研討的好機會。我們積極參加區教研室組織的各項教研活動,珍惜一切外出學習的機會,吸取新的教學理念,回來後在組內交流,以求與我們的工作融會貫通,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充實我們的教學水平。

二、加強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我們在期初制定好學期工作計劃,平時經常對照檢查,切實加強品德教研組的建設,以點帶面,提高面上的課堂教學質量。平時通過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努力把教研組建設成學習型、研究型、創造型組織。健全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制度。備課時力求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情感、備手段等,為科學合理地組織課堂教學打下良好基礎。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研討活動,通過課堂教學研討提高教師駕馭教材、運用教法、實施教學評價的能力。深入學校,開展校級評課、評比活動,以促進教師參與本學科的教學研究。本着“有效課堂長能力,有效訓練出成績”的宗旨,積極向四十分鐘要質量、求效益,鼓勵教師切實改革教法、研究學法,使學生學得輕鬆、活潑、有成效,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紮紮實實打好基礎。我們堅持執行一課一練,做好《品德與社會活動填圖冊》,並及時進行批閲。在學期末,學校教導處還對五年級品德與社會進行抽測,更好地促進全體品德組老師對品德的重視。

三、整合教學資源,團結協作,努力拓展學習空間。

“為了生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引導學生”,這是新課程關於“生活”的理念,在教學中應樹立一種“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觀念。教材處理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才能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造和重組;發揮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過師與生,師生與教材的溝通、對話與應答,共創共生、求異創新。我們教師處理教材時,不僅僅把目光侷限於室內及教材,而是轉向室外,轉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把教材視為素材庫、信息源,或是知識探索的起點,由此引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五彩繽紛的世界,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總之,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教研組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但每一位老師都能踏踏實實地工作,有值得我們欣喜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品社教研組的全體成員會繼續“勤學、善思”,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