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才調研報告2023精品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7W

人才調研報告2023精品多篇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1

視覺藝術與人的視覺感官密切關聯,其範疇十分廣泛,凡看得見、摸得着的藝術,如傳統的國畫、油畫、雕塑、版畫,以及現代動漫畫、攝影、影視、環境等藝術門類,皆為視覺藝術。數字視覺藝術其實就是這些藝術門類的數字化,雖然這種基於數字技術之上的視覺藝術目前還屬於新興的藝術,但在今天的藝術應用領域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在環境藝術中,數字技術使得設計師在環境規劃方面如魚得水,對他們的工作幫助極大,在某種程度上,也讓環境與城市規劃設計更加人性化。隨着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轉型戰略目標的提出,數字視覺藝術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來迫切。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數字媒體高速發展的浪潮中,企業或市場對信息技術與視覺藝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數字視覺藝術教育的培養方法因此更趨多樣化抑或複合化。

20xx年,人社部更是把數字視覺藝術專業列為在國家新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六大專業之一,並加大其建設與發展力度。無論是早先的圖案設計教育還是今天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其目的都是為市場需求培養人才,即便是國畫、油畫、雕塑等都無法與市場絕緣。在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藝術感悟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更注重面向市場的實際應用能力,這些才是今天的藝術市場之所需。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隨着社會需求的變化,它亦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

因此,結合企業或市場對視覺藝術人才的需求,我們從中國目前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的主體、動力、環境及創新能力等關鍵環節出發,對北京、上海、廣州、青島、西安、大連六個城市近百家從事數字視覺藝術的不同性質的企業進行了問卷調研。本次調研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佔75%,全國範圍),它們代表着眾多中小型企業對視覺藝術人才的需求願望,包括室內外建築效果與動畫設計、影視動畫與後期特效合成、廣告設計等方面的情況。本報告在具體調研的過程中主要是面向應用性的視覺藝術人才,而非純藝術的視覺藝術人才。

一、數字視覺藝術概念及特徵

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國外數字視覺產品的出現,以及個人計算機或個人終端機的普及,近些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視覺藝術行業的數字化呈現出較快的發展態勢。特別是中國數字視覺藝術的十多年發展,已經為現今的數字化視覺藝術錘鍊了能夠應對不同需求的人才隊伍,並積累起相對豐富的技術與藝術資源,成為中國現階段數字視覺藝術的核心內容。

(一)數字視覺藝術的概念

什麼是數字視覺藝術?在新媒體情境(new-medium condition)中,視覺藝術已經從傳統的物質性構成中被數字(digitized)了,並轉化為當代媒介藝術無所不能的數字資源,在當下更趨多元的時代,這些被去經典化的視覺藝術作品比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更深入人們的生活,因為媒體與科學技術的擴張已成為生活主導的事實,不得不讓人們面對數字視覺藝術的普遍性拓延。用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話説,作為人類情感與思想表達的一種媒介,數字視覺藝術也屬於人的延伸範疇。這樣看來,所謂數字視覺藝術,是指藝術家利用具備圖形處理能力的電腦為核心技術設備,進行基於數字編碼技術上的藝術作品的創作活動。與傳統藝術創作的不同處在於,數字視覺藝術作品還需藉助網絡等主流的傳播媒介進行發佈、展示,以便受眾觀看、欣賞或以互動方式完成欣賞,這一藝術審美過程可被視為完整意義上的數字視覺藝術。正因為如此,當代數字視覺藝術中更偏好於探討虛擬與真實混雜的特性,其最佳寫照就是在數字媒體技術環境中呈現的攝影般寫實的動態影像,以及真實的人機交互效果。

(二)數字視覺藝術的特徵

從概念表述中可看出,當下動態的以及人機交互的影像,實際上已經成為數字視覺藝術的主要表徵,這是因為:一方面,數字技術的介入,使得視覺藝術作品的互動性更傾向於人與虛擬對象的關係,而非與源對象(即傳統視覺藝術中的模特)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空間讓人們身臨其境,其中的時空錯置感讓今天的視覺藝術創作有了無限可能性,而不至於被源對象所限制。正如現代設計先驅之一的亨利·凡·德·威爾德説,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源泉;文化理論開拓者的丹尼爾·貝爾也認為,視覺觀念成為了主流。……科學技術的發展孕育了這種新文化的傳播形式。言下之意,數字視覺藝術也是數字技術孕育與發展的產物。不同領域涉及到的技術內容不盡相同,涉及到的技術也非常多,但無論何種技術,它必須在在具體的應用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由此可見,由於技術的牽引,數字視覺藝術呈現出三個比較明顯的本體特徵——虛擬性(virtuality)、交互性(interactivity)與技術性(technicality)。顯然,在當代新的視覺藝術創作中,技術表現出的極致動能前所未有,無論是在虛擬(如動畫與遊戲)或仿真技術(如建築與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效果圖、體驗式漫遊)領域的應用,還是投影機、攝影機與紙媒等媒介領域,技術始終是當代視覺藝術創作的根本,並且無法與藝術真正分離。因此,數字視覺藝術必然涉及到許多應用領域,如影視、廣告、遊戲、攝影等,而傳統的美術也可以作為源文件形式被涵括在可視的數字視覺藝術之內。不難看出,數字視覺藝術集傳統美術、現代媒體技術及視覺設計於一身,不僅為人的生活帶來高效與便捷,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藝術的理解。以20xx年世博會上展出的的《清明上河圖》為例,觀眾可以在長90米、高4.5米的弧形屏幕上,看到圖中1000餘個中國古代人物形象在日夜景交替中,舉止各異、栩栩如生。影像播出長達4分鐘,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風采。虛擬的場景將《清明上河圖》賦予了全新的生命,曾經幾千年前的封建社會的繁榮景象是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通過虛擬方式瞭解那段歷史,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對其文化、歷史的鑑賞最便捷和最直接的途徑。

二、企業需求的人才及其規格

人才,是指那些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為社會的某一領域創造性地做出較大貢獻的人,其核心關鍵詞是創造與貢獻。按照這樣的理解,在數字視覺藝術領域,那些有創造性的人,一般情況下應該是技術與藝術雙棲及市場的開拓者,他們的普遍特徵,是通過創造性的勞動為數字視覺藝術行業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些人大多集中在電影、遊戲或娛樂等領域,比如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暴雪執行副總裁frank pearce等等。

然而,如果以此來衡量人才,那麼大多數人難以成才。事實上,人的勞動按其層次來劃分,可分為模仿性勞動、重複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三個層次,前兩種勞動都是以繼承性為重要特徵,即重複前人創造出來的勞動形式和經驗,而勞動者自身沒有創造,因而在勞動經驗與價值上,並不具有明顯的提升。但不可否認,這兩個層次上的勞動者對推動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以及在夯實人的勞動成果方面,還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人才。換句話説,模仿與重複是創造的基礎或前提,創造性的人才最開始也必然會經歷模仿與重複的勞動過程。在國內目前多數的教育條件與環境下,毋庸諱言,創造性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因為人才不同於一般人,其最本質的一點就在於他能超越前人和常人並有所創新。當然,現實也不至於如此悲觀。在學院教育之外,社會職業培訓機構起着完善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的作用,踏入社會的有志青年還可以在工作中尋找更有力的發展機會,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養。一旦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原本處於模仿與重複層次上的人,將最終成為有創造力的人才。這就是我們強調市場或企業需求之於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的主要緣由,也是人們更深入地揭示人才核心的意義所在。

表1:數字視覺藝術的發展前景

面對數字視覺藝術的廣闊前景,不同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人才的理解與需求自然會有不同之處。現如今,國內外各大小型遊戲、傳媒、電影等製作公司成百上千,部分有實力的公司配套有相應的培訓部門,已解決了公司內部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社會上還存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板塊的專業培訓機構,它們為國內數字視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前進的勇氣。然而,對多數培訓機構或部門來説,他們所需的數字視覺藝術人才標準並不明朗,因此需要通過市場調查來解決這一缺憾,並提供或建立恰當的培養規格。

(一)市場中的基本情況

從全國範圍的調查結果看,不少企業在招聘新員工的過程中,都認為數字視覺藝術方面的人才是非常緊缺(24%)和比較緊缺(55%)的(見表2)。其中,北京企業回答非常緊缺的比例最低,為11%,而大連的比例最高,達到了50%,也就是説,特大型城市在數字視覺藝術人才資源上較一般的大城市(二線城市)豐厚。然而,這一結果並不等於説市場上沒有數字視覺藝術方面的求職者,而是因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太少了,或者説,願意到二三線城市工作和發展的數字視覺藝術人才並不多,以至於對那些身處二線城市且急需用人的中小型企業來説,卻為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發愁。在這種情況下,除上海的相關企業在可提供實習基地的比重較高(68%)之外,青島、西安、大連等二線城市的企業普遍傾向於面向社會和院校可提供實習基地以及可進行人才委託培養,兩項比重均高於北京與廣州。具體來説,企業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情況是:

表2:數字視覺藝術人才供需基本情況

1. 最為緊缺的人才需求

由於被調查的企業大多集中在較為專業的藝術/設計/創意(51%,全國範圍)以及建築/房地產(29%,全國範圍)等領域,因而這些企業所需的人才多數是從事建築效果圖/建築動畫類、影視動畫/後期/特效類的技術或視覺藝術的人員,而且最為緊缺,前一類的比重達到了(42%,全國範圍),後一類也達到了(30%,全國範圍),兩類相加,人才需求比重已達72%。在所調查的六個城市中,有四個城市的企業對最為緊缺的建築效果圖/建築動畫類的人才都超過了50%(見表3)。由此可以看出,房地產和娛樂行業的業務量持續增長,依然是經濟快速發展中領跑的火車頭,對那些已掌握了3ds max、maya、softimage、aftereffects、fusion、combustion、shake等三維與合成、特效技術的人來説,求職成功的機率將會相對佔優。

表3:6大城市中建築數字化和影視類數字視覺藝術人才需求的比較

2. 需要有職業道德與忠誠度的人才

在回答進行專業人才招聘時,主要看重應聘者的哪些能力時,全國範圍內有52%(見表4)的企業選擇了職業道德與忠誠度,其中大連有高達90%的相關企業選擇了這一項。這一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企業對數字視覺藝術人才的職業道德與忠誠度非常重視,大多數企業甚至認為比應聘者的專業技能、團隊協作和組織協調能力、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等指標更為重要。從企業角度來説,員工的職業道德與忠誠度意味着公司合力的強弱,甚至是公司競爭力強弱與否的重要參考指標,可視為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對於從事數字視覺藝術這一屬於服務行業的企業來説,特別強調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在專業技能與意識、敬業精神以及自律等方面,都要求員工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職責,並將其置於個人利益之上。

表4:企業對人才各項能力需求的比較

3. 對動手能力強的人才的需求

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首要原則。雖然學歷和證書也是個人能力的一種證明,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能力不等同於學歷和證書,能力是個人學習與創新、溝通與交際、分析與策劃等諸多技能的集合。事實上,調查顯示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六個城市的調查中,除北京的公司本科畢業員工(32%)超過專科生(26%)、且還擁有研究生學歷(僅為3%,全國範圍)的員工外,其他五地的大多數公司員工為專科學歷,綜合比重達到了52%(表5)。此外,在回答證書可以為應聘者適當加分這一問題時,六個城市中有73%的企業寧願選擇動手能力強的求職者,而不是持有各類認證書的人,大連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最為堅決,比重達到90%。上述結果至少反映出企業不歡迎眼高手低者,這也難怪大多數企業在招聘信息裏都會加上有相關經驗者優先這樣不成文的規定了。

表5:數字視覺藝術從業人員學歷分佈情況

4. 視覺藝術設計/製作人員需求量大

在被調查的所有企業中,所招聘的崗位類型以視覺藝術設計/製作人員為最,比重達到95%(見表6),其中,北京、西安、大連三個城市的比重為100%。這一比重反映出視覺藝術設計在整個行業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説明這一行業目前還處於較低端的運作層面上,所聘用人員的主要職責就是製作,這一點可從更願意選擇哪種來源的視覺藝術人才的答案中得出,總體來看,有53%的企業選擇了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學員作為公司的員工,這種狀況在二線城市尤為明顯(表7)。

表6:企業需求崗位情況比較

表7:企業對人才來源的認可度

(二)社會培養規格與定位

上述由調查結果而來的四個方面的需求指標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企業或市場的立場,但是它們構成了社會職業培訓中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規格與自我定位的主要指導原則。

1. 高端型技術複合人才:社會培訓機構的核心指導原則

高端型技術複合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世界知名數字動畫與特效公司的成功無不以此為基業。近些年來,中國已有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如水晶石數字教育學院,就以培養高端型技術複合人才為己任。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實戰教學、實用教學、實時教學為理念的專業教育培訓機構,其目標就是面向個人及機構提供專業數字藝術教育服務,並致力於通過領先的技術、高品質的教學案例和變革性的教育方式,培養受業者終生學習的意識,助力於數字視覺藝術領域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十餘年來,從水晶石等機構走出來的高端製作技術人才,陸續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這就為中國數字視覺藝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些機構還借鑑國外成功的職業培訓經驗,將培養重點放在了操控實際項目的能力上,並根據受業者不同的職業取向,制定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培訓方案。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師資隊伍均是參與過國內外重大項目的數字技術專家和業界頂尖高手,這些來自第一線的專家級教師將大量實際項目的製作及操控經驗傳授給受業者,這就保證了受業者可以獲得技術掌控上的迅速提升,順利實現高質量就業。

2. 職業操守與修為:受業者自我定位的重要原則

社會培訓機構需要立足於行業內控制,從一開始就讓受業者以職業角色的身份介入某項工程,通過職業認同內化而養成自己的職業道德意識。數字時代的虛擬性為數字視覺藝術增加了想象的無限可能性,特別是在動畫創作領域,創作者的想象比任何時候都海闊天空,因而所創作出來的形象,無論作者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職責,都應該自覺遵循而不是由外在力控制自己的職業行為,力求避免壞的社會影響(如喜羊羊、光頭強等動畫角色的負面性)。通常情況下, 對於數字視覺藝術從業者的職業操守和工作規範的控制有三種模式:受眾控制、自我控制、同行控制,核心模式就是從業人員對其自我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為人們帶來較多的有彈性的活動空間,換言之,為了避免較多的他律, 就需要更多的自律。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就是這個道理,數字視覺藝術業界應予以反思。

3. 能力優先:職業培訓中的第一原則

能力包含多個方面。如果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説,基於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所謂自主學習能力,是指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能力,其前提是學習的主體必須主動靈活地運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去發現問題。在以能力為主導的數字化藝術學習語境中,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必要的學習資料,順利完成既定學習任務是自我學習與管理能力實現的關鍵。基於問題的自主學習強調把學習活動置於不確定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來解決問題,並形成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因此,基於問題的自主學習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而且由此養成的批判性思維,正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需要的一種特別的能力,它有利於複雜問題的解決。

然而,社會職業培訓機構並不能完全承擔起培養有職業道德與忠誠度及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人才,畢竟這些只是職業培訓機構,併兼有獲取培訓利潤的商業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特別是本科院校)理應肩負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之職責。

三、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

不得不承認,社會職業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教學力量與硬件設施良莠不齊,加之主管部門監督不嚴,導致培訓機構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困擾自身發展的問題。國內高校在這方面的又有哪些問題與不足呢?有沒有相應的解決策略或辦法?

(一)存在的問題

先從高校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説起。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高校數字視覺藝術教育取得了包括規模、質量、軟硬件建設等在內的建設成就,為當代數字視覺藝術教育走向國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從這次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的結果中,我們卻發現一個十分尷尬的事實,即前文提到的企業更願意選擇哪種來源的視覺藝術人才時,有過半的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學員。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或問,高校視覺藝術教育怎麼了?仔細分析,我們認為高校數字視覺藝術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多數高校的數字視覺藝術教育在產、學結合方面尚未形成氣候。

該學科的教育特點決定了它必須產、學相結合(或校企合作)的道路。然而,通過調研發現,其實多數企業都不太願意參與高校(含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和運行管理,也不願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教學設備和培訓經費,院校和企業在合作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一方面,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往往無暇或沒有能力對問題做深入思考,可能只會抱怨從業者素質的低下;另一方面,即便有企業願意參與數字視覺藝術教學的環節中來,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企業參與其中後的投入很難得到相應的回報,這與企業的利益相背離。目前許多高校雖然都開設有數字視覺藝術專業,但普遍存在師資缺乏、技術水平一般且嚴重與市場脱節的現象。高校師資力量的薄弱直接導致高校畢業生的質量無法滿足國內當前市場的需要。

2.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和實踐能力不足。

自20世紀末開始,中國高等教育院校開始大規模擴招,與數字視覺藝術相關的新專業建設層出不窮,同時高校師資隊伍也快速擴張,部分本身沒有數字視覺藝術學習與創作經驗的人也加入到隊伍中來,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雖然現在各類高等院校的數字視覺藝術專業已經意識到忽視市場需求的弊端,但由於參與市場的程度仍然偏低,再加上數字視覺藝術專業教育起步較晚,這就使得本屬於實際操作型的數字視覺藝術專業同業界還保持着一段距離。

3.技術成為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的短板與瓶頸。

眾所周知,數字技術是數字視覺藝術的主要呈現手段,一般情況下,學習者掌握常用的一些工具(軟件)就可以勝任很多工作了。但一些較為高端的效果,如交互與特效,還是需要了解甚至掌握部分腳本語言(flash中的as、3ds max中的max script、ae中的表達式,等等)。然而,在許多高校數字視覺藝術專業教學中,以腳本技術為內容的課程實在有限,加之沒有相應的課程支持體系,因此造成學生沒興趣學習,畢業後又很難適應企業的生產環境,自然就難以滿足企業之需要了。換句話説,課程設置與實際教學內容沒有充分考慮企業需求和學生的職業發展,缺少真正實用的學習內容,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這已經成為數字視覺藝術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這樣的結果,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還需要企業進行較長時間的二次培訓,即使是專業對口也需要重新接受相關的技能訓練。

再看社會培訓機構的問題。如前所述,在國內數字視覺藝術培養方面,雖然有水晶石、火星時代等的存在,但對整個國內數字視覺藝術教育而言,這樣優良的職業培訓機構少之又少,遠遠不能滿足目前國內市場對這類人才的需求。不過,問題的關鍵在於,從整個社會職業培訓行業來説,包括水晶石在內的機構並不能真正培養出人們所期望的德才兼備的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原因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它們的首要任務是職業技能培訓,其前提是追求市場利潤與收益。這就決定了社會培訓機構不可能承擔起學生德性和人文、藝術修養上的培訓職責。於是乎,高校素養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就真正成為了兩張皮,各幹各的營生。

(二)可能的解決對策

在目前高校的教育體制下,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暫時無法拋開行政化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而把兩張皮整合為一張皮,或者選擇類似於水晶石的一套教學方法。在這種條件限制下,我們設想,是否可從企業需求的角度,在人才培養的內容、方式等方面予以重點考慮並尋找可能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從調研的情況看,目前企業最需求的是德才兼備的數字視覺藝術人才。所謂德,除個人的品德修養外,其實還涵蓋了為人處事、團隊協作、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能力。應該説,僅僅從學校層面並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成為有德性的人,即使努力優化數字視覺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強化以企業或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意識,似乎也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倘若我們能夠將高校數字視覺藝術專業的課程內容定位在人文藝術這一立足點上,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藝術精神,特別是一種敏鋭的審美意識,是否可以為高校的數字視覺藝術教學帶來一定的起色?在我們看來,藝術精神有助於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並由此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因此,就未來的數字視覺藝術教育所面對的對象而言,人文藝術的審美觀念尤為重要,所謂德藝雙馨,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藝術的審美意識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感動力,它是人在生活中對審美經驗、情趣、理想等多種美的綜合;人之德育本身的核心指向是人在社會中需遵循的倫理與行為規範,延伸到企業、市場,就成為一種行業規範和商業合約等具體內容。進言之,在今天的數字時代,藝術精神、德育觀與職業道德緊密聯繫,它涉及人的健康、情緒、生活質量等方方面面,而這些方面,都可以通過高校的人文藝術課程的引導來實現。換句話説,企業所需要的有德之才需要在具體的專業情境(如動畫相關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專業教師的言行也將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至於學生的才氣培養,首先要強調從數字視覺藝術專業所面向的工作崗位和任務出發,明確培養規格和關鍵的能力要求,充分發揮企業需求在確定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方面的積極作用,並徵求其對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以及實訓場所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其次,按照數字視覺藝術的規律開展有效的課程開發與建設方法,建立常規性的新媒體行業調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主動獲取專業建設的基本信息。最後,按照數字視覺藝術的具體內容,構建一個系統化的現代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課程設置者最好是雙師型的教師,既能理論教學,又可技術指導。因此,師資隊伍培養與建設工作應在常態下運行,同時以開發專業核心教學項目為突破口,把握專業教學及其改革的大方向。

此外,學生自學意識的培養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條可行途徑,從市場需求角度看,企業歡迎有自主學習意識的人加入團隊工作。這就要求構建一套學習型的數字視覺藝術教育體系,推進學習能力建設工作。顯然,在數字化的視覺藝術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承擔數字視覺藝術教學課程的教師應當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並努力做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並有組織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工作室中的自主學習);提倡學習和工作的良性互動,創造合作與共享的專業圈,由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並藉助實際的項目,以便形成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專業化教學團隊。與此同時,還需促進並鼓勵專業教師與相關學科的研究和國際交流,探索建立專業教師終身學習的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接受教師實習,為教師量身打造學習型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規劃。當然,也有部分數字視覺藝術專業的教師在從事教學的同時也參加實踐,而且不少高校還外聘了一些行業精英來校授課,因而對於市場需求信息的掌握較之以前更加全面、及時而準確。這應該是數字視覺藝術專業教育未來前進的道路之一,也是我們為企業或市場培養數字視覺藝術人才的必經之路。

四、結語

綜上,本報告從與數字視覺藝術相關的概念、特徵、技術以及企業人才需求出發,我們依據企業調查問卷的結果所得,詳細分析了目前市場比較緊缺的視覺藝術人才的培養問題,尤其是德才兼備和有自主學習意識的數字視覺藝術人才。總體而言,市場或企業所需人才的就業前景還是很廣闊的,雖然每年高校數字視覺藝術專業的畢業生成千上萬,從職業培訓機構走出來的學員也不少,但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具備綜合素養的人才還是相對緊缺。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供需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否可以解決,我們認為,其關鍵在於高校與社會職業技術培訓機構能否真正默契配合,實現產、學互補。

此外,這份調研報告還逐次梳理了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的規格或標準,並分別考察了社會培訓機構、專業院校在數字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的優勢,目的在於呼籲政府以及社會廣大有志之士重視數字視覺藝術人才的教育問題,並對職業培訓教育予以相應的扶持。同時我們也希望這份報告可以被高校數字視覺藝術專業所採納,權作一份參考文本。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2

為了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夠儘快適應市場需求,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瞭解當前我們國家建設行業的發展狀況、人力資源現狀以及技能人才需求情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調研分析,同時結合建築企業及畢業生反饋的意見,擬對建築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計劃重新修訂。現將調研結果作如下報告:

建設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急需大批建築技術人才

一、建築業的大發展,迅速擴大了對建築技術人才的總量需求

我國正處在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持續增長,20xx年已達55131億元,較之20xx年又增長了12.6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0%以上要出建築業及其相關產業完成,近五年來建築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64%,增加值年均增長7.29%,都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6.98%的增長速度。隨着產業規模的擴大,近五年來建築業從業人員以年均4.25%的速度不斷加,行業隊伍的迅速擴大,使得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總量需求逐年大幅度地增長。

二、我國城市化進程,需要大量建築技術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發展迅速。1990年到20xx年,我國城市化率由18.9%迅速提高到39.1%.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相當低。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到20xx年城市化率要達到55%左右,全國城市人口將達到8.2-8.7億。這一宏大的戰略目標,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三、建設事業中新興行業的出現,拓展了急需人才的技術領域

伴隨着建設事業的改革、發展和市場化進程,近年來出現了從業人員數量增長很快的新興行業,比較突出的有建築裝飾業、房地產業和物業管理業,20xx年這三業中從業人員數量分別已達850餘萬、118萬和233萬。這些新興行業的出現,明顯加劇了人才市場中建築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

四、建築領域的科學進步,對建築智能化技術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

隨着信息技術、控制技術、網絡技術在建築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建築工程已成為建築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建築工程先進技術水平的試題和工程投資取向正在發揮重要影響,目前在建築工程智能化方面的投資已佔建築工程總投資的5%-10%,大量現有建築進行建築智能化的改造,建設行業的設計施工和牧業管理單位,已經對建築智能化技術人才,尤其是施工安裝和運行維護的一線人才,提出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

我國建築技術人才需求分析:

當前,在建築業3893萬從業人員中,生產一線的員技能低,絕大多數未經任何培訓直接上崗,高級工不足2.4%,技師不足1%,高級技師不足0.3%.專業技術人員154.6萬,經營管理人員194.6萬,分別佔從業人員總數的4%和5%,兩類人員合起來僅9%,這個比例數遠遠低於全國各行業18%的平均水平,也低於採掘業。建築技術人才數量上嚴重短缺,是目前建築業面臨的嚴峻問題。

通過調查分析,建築技術人才短缺突出表現在建築工程技術建築裝飾、建築設備這三個專業領域。建築工程技術專業領域建築業從業人員中約78%分佈在建築施工企業和市政工程施工企業,總數為3036萬上以人。目前,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為310.58萬人,佔從業人員總數的10,23%。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佔10.19%,專科學歷佔30.40%

今後10年,建築與施工隊伍從業人員按3000萬考慮,技術與管理人員要達到30%,即900萬人左右,未來10年需要補充技術與管理人員600萬人,年均60萬人,若由高、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其中的60%,每年要培養36萬人。

建築裝飾專業領域

目前,我國建築裝飾業的從業人員已達850萬,其中一線操作人員80%以上是家民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比例均不足1%,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51萬左右,約佔從業人員總數的65.技術與管理人員的學歷水平之建築工技術領域低,專科及專科以上學歷約佔33.3%.在生產操作人員中,持有職業資格證書或建設職業技能崗位證書高級工為4.04%、技師和高級技師為0.09%。

今後10年建築裝飾業從業人員要達到1100萬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比例約20%,即220萬人左右,需淨增約150萬人,年均增加約15萬人.若由高、中等職業教育培養中的50%,每年需培養7.5萬人。

建築設備專業領域

20xx年,建築設備安裝領域從業人員443.07萬,在建築業中所佔比例為11.1%根據對部分建築設備安裝企業的調查統計,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農村勞務企業的從業人員分別佔設備安裝領域從業人員總數的10%、10%和80%,這三類企業中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數量約55.38萬左右,佔該行業從業人員總數的12.5%,生產操作人員的數量約387.69萬,佔該待業從業人員總數的87.5%

今後10年,建築設備安裝業的從業人員要達到500萬,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比例需要30%,10年內需補充約100萬專門人才。若由高、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其中的60%,即60萬人,每年還需培養6萬人左右。

建築技術專業教育現狀建築技術教育培訓的基本情況

目前,全國設有建設類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有290餘所。20xx年建設類高職專畢業生66742人,招生142683人,在校生324144人。

建築技術教育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培訓規模遠遠不能滿足行業需求

建築業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人才與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按全國各行業平均水平18%計算,目前需要700.74萬人,現在僅有349.20萬人,總量缺口為351.54萬人。20xx年,建設類大中專畢業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中等職業教育、高職高專教育和本科以上教育的畢業生分別為9213人、77564人和69714人。粗略按當年畢業生全部進入建設行業,且不考慮自然減員等因素,以這樣的培養速度滿足目前行業的需求需要18.85年。可見,建設教育在總規模上與行業需求之間相距甚遠。

(2)教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以能力為本位還有很大差距

近年來,建設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成績顯著,對“能力本位”的認識逐步深刻,在課程內容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上也取得了成效。但全面貫徹落實“以就業為導向,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精神還有很大差距。課程內容體系,尤其是理論教學內容體系,還遠遠沒有擺脱“學科型”體系的束縛;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還沒有成型,尤其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還在初步探索之中;“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剛剛起步,還遠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學校的實驗實訓條件遠不能滿足使學生畢業即能頂崗工作的需要;企業全面介入職業教育全過程的能動機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途徑尚不暢通。

對我係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議

綜上所述,我係的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方向應該從建設行業生產一線對技能型人才的急需出發,在建築與市政施工、建築裝飾、建築設備等三個專業領域實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優化教學和實訓過程,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堅持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服務,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服務的辦學指導思想;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提高職業教育對社會的反應能力,緩解建設行業技能型人才的緊缺狀況,促進建設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根據當前我係建築工程專業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堅持制度創新,全面推行建設職業資格制度

根據國家的“先培訓、後上崗、先培訓、後就業原則,全面推行關鍵崗位準入制度”,我係應儘快完善“雙證制”,在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和培訓中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加強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培訓的溝通。

2.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容體系

理論教學內容體系,要儘快擺脱“學科型”體系的束縛,加林課程整合的力度,使之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搞好事例後課程的教材編寫工作。

圍繞職業能力的培養,建立以能力為模塊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要投入力量編

寫實踐教學的教材,完善職業能力的考核體系,建立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有機結合,形成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容新體系。

3.建立校正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實行“訂單”式教育新模式

實踐教學是培養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而在企業進行的現場實踐又是其中的關鍵。對於建築技術類專業而言,由於建築產品生產過程的不可重複性,學生如果沒有經過在真實的工程項目中的現場實踐,畢業即能頂崗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須建立學院與企業雙贏互動的新機制,使企業全面介入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並依照“訂單”方式優先錄用合作院校的畢業生。充分利用企業的工程項目和工程技術人員等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建立校合作的人才培養能動機制,實行“訂單”式培養和培訓的新模式,樹立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責任,對學生實施學校、企業雙主體教育的新理念。

4.切實有效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雙師”素質的師資隊全是搞好職業教學改革的關鍵。必須採取得力措施支持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同進聘請企業的工程技術與經營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或擔任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儘快形成“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

實驗實訓是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是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根本途徑,加強實驗實訓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目前,我係的實訓基地及實驗設備數量嚴重不足,這樣就會制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數量。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

五、對修改教學計劃的建議

(一).重新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使畢業生質量標準要明確具體,能反映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重新構建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三).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建立起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繫的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素質形成體系;

(四).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建立起開放式的產學研結合的教育體系;

(五).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意識,建立現代化課堂教學模式;

(六).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分析

1.專業知識結構:

(1)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數學、力學、信息技術、建設工程法律法規知識;

(2)掌握建築構造、建築結構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3)掌握建築材料與檢驗、建築施工、建築工程計量與計價、施工管理、質量檢驗、施工安全等專業技術知識;

(4)具有建築水電設備等相關專業技術知識;

(5)瞭解建築施工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相關信息。

2.職業能力結構:

(1)具有正確識讀土建專業施工圖的基本能力;

(2)具有正確使用建築材料並進行檢測、保管的能力;

(3)具有一般建構構件計算、設計和驗算的能力;

(4)具有應用計算機進行專業工作的能力;

(5)具有較強的施工現場組織和管理的能力;

(6)具有較強的處理施工技術問題的能力;

(7)具有參與施工圖紙會審工作的能力;

(8)具有一、二個主要工種操作的初步技能;

(9)具有工程項目招投標和經營管理的基本能力;

(10)具有社會交往、處理公共關係的基本能力;

(11)具有藉助工具書閲讀和翻譯本專業外文資料的初步能力。

3.綜合素質結構

(1)政治思想素質

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政策,事業心強,有奉獻精神;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紀守法,為人誠實、正直、謙虛、謹慎,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公共道德。

(2)文化素質

具有專業必需的文化基礎,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知識面寬,自學能力強;能用得體的語言、文字和行為表達自己的意願,具有社交能力和禮儀知識;有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

(3)身體和心理素質

擁有健康的體魄,能適應崗位對體質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樂觀的人生態度;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思路開闊、敏捷,善於處理突發問題。

(4)業務素質

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具有創新精神、自覺學習的態度和立業創業的意識,初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就業觀和人生觀。

六、對修改課程體系的建議

優化課程體系,根據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要求構建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

1.理論課程體系

由必修公共課和專業課、專業選擇模塊、選修課組成。根據目前建築市場需求情況,專業選擇模塊設置了建築施工管理和工程預算兩個專業方向,並以建築施工管理為主設置課程,工程預算方向課程設在選修課中,有利於學生多方選擇。選修課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開設。

2.實踐課程體系

增加理論課程內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數,加大實踐課的教學力度。除以往的畢業實習外,增加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崗位實習,完善課程設計。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3

一、引?

權威發佈:目前我國會計行業從業人員有1200萬人左右,不過高層次會計人才只佔20%,隨着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對高水平會計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據報道,我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現有6.1萬名執業會員,7萬名非執業會員。這個數字距我國提出的擁有30萬註冊會計師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很多人表示“會計熱門證難考”,“考過後是幸福的,但過程可真是艱苦呀。”“會計累就累在總是有考不完的試,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呀!但是不考又不行,那就真的永遠出不了頭兒了。”

説到這兒,科目的調整、考試難度的提高,使許多本來就工作繁忙的從業人員只恨自己分身乏術。很多人都是考過初級就不再考,只要能按時拿到薪水就好,然後保持現狀,對於再上一層,不是怕辛苦,就是學歷不夠,或是能力有限,因為還涉及到外語跟其他。在最近一項名為“中國未來十年緊缺人才資源”的調查中,會計師赫然位居短缺人才的榜首,而另一方面,普通財務人員工作越來越難找,平均工資甚至呈現出不升反降的現象。這説明低層次的會計人員供大於求,而高層次的會計人才是緊缺的`。

二、正文

(一)我國會計人才市場主體現狀分析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會計人才市場逐漸建立和完善,會計人才供應主體和需求主體的主體意識已經基本形成。但在會計人才市場上,會計教育單位尚未成為全權的會計市場主體,使會計人才市場缺乏應有的經營主體,會計教育單位不承擔任何風險和責任,只要取得了招生指標,就能獲取相應的收入;至於學生在學校學了什麼,到社會上能幹什麼等等,都似乎與會計教育單位無關,而實質上會計人才使用價值的大小與會計教育單位教學質量的高低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一個完整的會計人才市場必須有會計教育單位的入市,這樣會計人才市場才能健全。會計教育單位的入市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由會計教育單位與會計受教育者共同承擔會計人才的就業責任,並由社會根據不同會計教育單位畢業生就業狀況對其做出評價,即由市場來直接決定其收益水平;二是由會計人才中心對畢業生進行全國性的統一考試,把不合格的“產品”留給會計教育單位進行處理或者“再加工”,即由市場來直接影響其成本高低。只有會計教育單位進入市場,成為社會經濟循環中的一個產業部門,才能構成全社會的會計教育競爭,也才可能通過競爭來提高會計教育質量,達到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會計人才市場機制特徵分析

市場機制在會計市場中的運行形式,是通過會計市場內部有關會計商品價格,會計市場主體競爭及會計市場供求變動的相互制約關係來實現的。本文擬從市場機制的過程來考察、探討、分析會計人才市場機制包括的內容。

1.會計人才的供求機制

會計人才的需求來自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管理水平提高以後,人們對會計信息需求和對會計管理需求的提高。由於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人員的直接勞動成果,會計服務經營主體使用會計人才的收益,主要表現在取得會計服務收入上。會計人才的供應規模取決於會計教育的規模和社會對會計職業的評價以及會計工作人員的收入狀況,當會計人才的供應大於需求時,會使會計人才工資水平降低,但這還不是主要的結果,更為重要的結果則是會有一部分會計人才找不到會計工作崗位,從而使會計人才的實際收益降低,導致社會對會計人才投資的減少;當會計人才供應小於需求時,會計人才工資水平會上升並超過其他專業人才的工資水平,從而導致社會教育投資的增加、各種會計教育形式出現和更多的勞動者願意接受會計教育並充當會計人才。

2.會計人才的價格機制

從理論上講,會計人才生產價格的主體是會計教育的投資,它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即會計受教育者所在家庭的投資、國家投資、會計人才經營主體投資和會計人才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後由使用單位做出的後續培訓或教育投資。這些投資所形成的價值量對會計人才所有者個人來説,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只有國家政府才可能掌握這些數據的統計資料。但是,由於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甚至不同院校,其文化傳統、教育水平、教育條件都不同,對會計人才教育的投資也存在着較大差異,所以,國家政府所掌握的生產價格也只是一個大致的平均數據。由於會計人才的價值與會計人才的生產價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並且對會計人才所有者來説生產價格又是一個模糊概念,所以,會計人才所有者的決策一般是在工資水平與機會成本之間進行比較後做出的。

3.會計人才的競爭機制

會計商品的不可替代性使會計市場競爭出現壟斷和限制於會計行業內部。具體講會計人才經營主體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國家對會計教育的投資和獲得更多的會計教育收費收入,會計教育單位之間的競爭反映了會計教育單位之間的利益關係。其結果是:一方面提高了會計教學條件和會計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相對降低了會計教育的收費標準和國家教育投資的數額。會計人才個人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有利的就業條件,獲得優厚待遇,它反映的是會計人才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在會計人才供過於求時,會計人才個人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會計人才個人競爭的結果表現為:一方面,降低了會計人才的工作條件和待遇;另一方面,提高了會計人才的素質,即會計人才的質量。

4.會計人才的管理機制

由於會計人員所從事的工作是貫穿於會計信息加工過程中的、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活動,所以,會計主體單位使用會計人才的收益就不僅表現在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和分析等使用活動上,而且還主要表現在對經濟活動的監督管理過程中,即如何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會計市場供給主體是一種特殊職業,它的存在必須以高素質的會計執業隊伍、高質量的會計商品為前提。根據我國會計市場的現狀,政府對會計市場進行了較強的干預以提高會計商品質量。在供給方面,政府規定了會計商品生產者的執業資格條件以及會計商品價格標準,並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質量檢查,以保證會計商品質量。在需求方面,政府則主要規定了應接受審計、評估及其他會計服務的範圍,以增加會計商品的需求量。與其他商品市場相比較,會計市場宏觀管理的直接性十分明顯。

(三)目前會計行業就業短缺的原因

原因一:一部分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會從事其他行業。很多學會計專業的中專畢業生,在畢業前夕,最後半年實習時間,可能還有更長的。在這個時候,學校就會提供一些實習工作,但提供的實習工作裏,大部分都跟會計工作無關,有些學生覺得,是個鍛鍊自己的機會,便去面試了,還有些,因為家裏經濟條件不好,想提前工作,補貼家裏,所以也會去應聘,沒去的同學,有的可能是覺得學校介紹的不好,沒有自己找的好,但他們大部分會選擇南下打工,廣州,深圳等,而此時,他們又會因為沒有畢業證書,用人單位會讓他們從最基層做起,但也是跟自己專業無關的工作。剩下的學生,有的繼續選擇上課,考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或其他會計證)。而有的是等到拿到畢業證,再出去找工作。等拿到畢業證書的畢業生,有的會找跟自己專業相符的工作,有的是,父母找關係,到某廠,某公司,去上班。像之前已經參加實習的畢業生,在拿到畢業證之後,這時,他們有的可能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最基層爬起來了,有了更高一層的職務,那這些人就會考慮放棄畢業證,放棄會計工作,從而保住目前的工作,或繼續往上爬。還有些在學校裏,交了學費,只是為了混日子,為了混畢業證,沒有真學實才,這些人在畢業以後更不會把會計工作當作是就業的第一目標。

原因二:資質要求。資質包括工作經歷、工作業績和現在的職位三個方面。當今,大部分大學會計本科,專科畢業生,時學四年出來後會考慮去中,大型或國有企業應聘,而這些企業的招聘條件是除了基本的會計證以外,還有各方面都要好,最為重要的,會計工作的工作經驗,經驗越長越好,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少有一出校門,自身就有很多經驗,有也多半是其他經驗,與會計無關。在大學生畢業時,中等畢業的學生,可能已經工作一年多或兩年,其間他們也考取其他證書,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都會考慮,有證書,有工作經驗的中專生,此時,大學生面臨生活的問題,很多不得不放棄所學專業—會計,另就高職。

原因三:法律和制度出於條而行於塊。也就是説,出台的法不能説少,著書立學的學者也挺多,但批“作業”的老師卻有限。內部的監督部門受制於企業領導,外部監督部門聽命於地方政府,塊強線弱。執法程度因人而異、因環境、關係等各種因素而不同。例如,檢查中發現一企業有意偷漏税x萬元,處理結果:鑑於被查單位態度良好,考慮到企業實際困難,免去罰款而補交較少的款數等。頻頻曝光的一系列財務醜聞使得會計師們面臨一場誠信危機,做會計,確實需要在飯碗和良心之間選擇,目前的從業環境使得這一選擇常常是很艱難的。面對繁瑣而辛勞的工作,面對壓力和誘惑,會計師的錦繡前程只有他們自己小心才能好好把握如,很多私人企業,或部分企業,都存在偷税,漏税的行為,那這些大部分是,在帳上作手腳,涉及最多的是財務人員,所以這些企業在招聘時,也會提出會不會做假帳的問題,如果不會可能就直接被踢開,如果會,就有可能有“前途”,如果在利益面前屈服了所以,會計不但是看一個人的專業技能如何,也是考驗一個人的職業道德,人品。

原因四:執業保護不善。會計專業實行持證上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無證、無學歷人員佔着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財經政策和財會知識缺乏,影響會計工作的知識性、嚴肅性,影響了會計工作質量。會計工作業績宣傳上有偏差。會計工作的任務,不僅要守法和聚財,還要向內部和外部負責。可如今在輿論導向上卻重效益輕執法。在介紹企業財務人員先進事蹟時,有關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報道比比皆是,而在維護法紀、頂住壓力、如實反映事實的報道卻少得可憐,財會人員若主動暴露了存在的問題,不但會在內部受到非議和排擠,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應有的支持、保護。

原因五:會計人員嚴格的要求。同從事任何技術工作一樣,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要在專業素質方面具備一定的條件。《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對此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持有會計證,即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持證者才能上崗,這既是對用人單位的要求,也是對用人單位利益的保護。因為用人單位一般難以對擬聘用的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進行考核;同時,對已經持證的人員來説,這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他們的工作權利。而對希望從事會計工作但尚不具備條件的人員來説,這項規定為他們確立了努力的方向。二是應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工作規範》第十四條規定:“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熟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遵守職業道德。”這是對會計人員最基本的要求。至於如何考核和確認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從目前來説,主要是通過設置會計專業職務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來進行的。三是要按照規定參加會計業務培訓。《會計基礎工作規範》第十四條規定:“會計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會計業務的培訓。”這是因為,受我國會計學歷教育規模的限制,目前會計人員中具備規定學歷的比例還不高,要使會計人員具備必要的政治和業務素質,進行在職培訓是重要途徑之一。此外,即使是具備了規定學歷的,也還有知識更新的問題,有適應法律的、經濟的、政治的或者是技術上新的要求的問題,這些只有通過在職培訓才能解決。一般説來,會計人員大多是認識到這一點的,在這個問題上,需要強調的是單位的支持。對此,《會計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應當加強。”《會計基礎工作規範》第十四條還作了進一步有針對性的規定:“各單位應當合理安排會計人員的培訓,保證會計人員每年有一定時間用於學習和參加培訓。”這是對會計人員的關心和愛護,也是與各單位的根本利益一致的。

原因六:考證難,考證貴。職業資格證書已成為職場中人獲得職位晉升及擴展事業的重要砝碼,是人們趨之若鶩的“硬通貨”。有人斷言:“21世紀將是職業證書的時代”。

例如:申報高級會計師的基本高求,主要是英語-

職稱綜合英語b級(也包括日語等小語種)。計算機(a級),還包括政治思想水平,另外還有學歷的要求,各地方的要求都會有些差異。但一般起碼要本科以上學歷。如是專科,或相當專科,甚至更低學歷,申報評審會比較困難。除非在資歷和工作實績方面特別突出,不然落選的可能很大。

隨着中國成為wto成員國,許多職業的就業標準開始國際化。一些外國教育培訓瞄準了中國市場,紛紛在中國開設考點,國際認證變得炙手可熱。大量的“洋”資格證書湧入中國,令中國的“考證族”應接不暇。一時間,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掀起了一股“洋”流。國外的一些頂級行業的資格考試,如國際註冊會計師證書(acca)、ccna(cisco職業認證)、ccie(國內互聯網專業證書)等國際認證,都受到就業者的普遍歡迎,而許多證書目前在國內獲得人數甚至不足百人。調查結果顯示,獲得一項認證,個人的薪金就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為一紙證書付出了大部分的業餘時間和大量的金錢。因為大多數人相信,為證書付出的金錢和此後得到的回報是成正比的: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報名費是幾十元,四六級就是最普遍的“入門證”;而要通過國際註冊會計師(acca)14門考試,則需要3萬元。考證費用昂貴。

原因七:新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科技的進步和現代化的管理,將促進會計學會計學的專業化、國際化、綜合化、細化、邊緣化方向發展。

會計的國際化,要求中國應當走向世界,與國際慣例接軌,融於統一的國際會計體系中去;會計的國家化要求中國會計立足於自身的社會經濟環境,體現中國特色,繼承和發揚中國會計的優秀成果。

從會計專業分類角度看,會計國際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會計政策慣例國際化。即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過程中,在內容、結構體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趨同國際會計政策慣例,其中核心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因為會計準則是會計規範的核心,一國的會計準則在結構、體系和規範的內容及方法上是否與國際會計準則慣例趨同,是影響會計國際需求的主要因素。

(2)會計管理體制慣例國際化。主要是指會計組織管理體制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兩方面趨同國際會計管理慣例,它包括本國會計管理機構設置、企業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模式、民間會計組織設置與運行模式,特別是積極參加國際性會計組織等內容。

(3)會計教育慣例國際化。包括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專業層次的設置、課程體系的編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

(4)執業會計慣例國際化。包括註冊執業人員的認定、考核方法、機構的審批、民間審計的運作和監管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

(5)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慣例國際化。即建立與國際慣例相同的會計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法和報告體系等,促進所供會計信息滿足國際經貿往來和國際資本市場等的需要。

(6)積極引進和運用國際上通用的先進會計思想、管理方法和技術方法。

(7)促使與各國會計事務處理的協調化、標準化和規範化。

(8)積極參加國際會計活動,努力促使其他會計事務處理方法趨同國際慣例。

知識經濟擴大了會計領域,會計向管理領域擴展,向與會計相關的領域擴展,大大豐富了會計的內容,使會計學呈現綜合化發展的趨勢。會計學的綜合化主要是:

(1)對全部會計學科的綜合,把各種相互聯繫的會計分支學科作為一個總體進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趨勢和規律、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學科體系等,如對《會計科學學》進行研究。

(2)對類會計學科的綜合,把各種分支會計學科中性質相近的學科作為一類進行研究,也就是把會計學科體系劃分為不同的學科羣(類)進行研究,如對會計基礎學科、會計部門學科、會計專門學科,或對會計人本學科進行研究。

(3)對會計學科比較的綜合,將性質相近或相同的幾門會計學科進行比較研究,如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比較研究,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比較研究,中外會計原理的比較研究等。

知識經濟在擴大會計領域的同時,也深化了會計內容。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從實際出發,探討適應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加強經濟管理需要的會計分支學科。會計內容的深化,既是適應客觀需要的過程,也是人們對會計內容提高認識的過程,兩者的結合,才形成某些專門的會計分支學科。在這方面,會計學的發展具有專門性的細化特點,即對某些專門的或特殊的問題進行專門研究。這種專門性會計分支學科的發展,主要是會計學中基本學科——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的細化。

進入21世紀,科學融合發展趨勢將更為明顯。科技進步為科學融合創造了更好的物質條件,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和管理要求為科學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學發展的融合趨勢,向會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促進了會計科學的融合發展。

會計科學的融合即會計學的邊緣化,是將其他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與會計學的理論、方法相結合進行研究而發展會計學的過程。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會計學科與自然科學的結合,會計學科將某種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移植或運用到本學科,使會計學科的理論、方法發生顯著的或質的變化,會計科學與其他科學的融合發展,主要是:融合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發展新興會計科學;融合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發展新的會計理論與方法;移入其他科學理論與方法,完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發展會計科學。

三、調研總結

經調研,總結出會計5大就業方向,如下:

方向1:公共會計

方向2:企業會計

方向3:政府財務

方向4:教育財務

方向5:非營利機構或組織財務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4

第一部分調查背景

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深,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營銷這一專業也日趨熱門。在全國範圍內,幾乎每一所高校均開設了這一專業;這種快速增長導致了行內就業時競爭激烈,一次就業難度增加。同時,對於用人單位來説,市場營銷專業的畢能否勝任日常有關營銷工作,具備一定職業素質呢?學校的培養方案,是不是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呢?帶着以上的問題,我們工商管理系對用人單位進行了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為接下來要進行的市場營銷課程改革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

1、企業背景信息

2、企業人才資源現狀

3、請企業對調查項目選項作選擇

第三部分調查説明

1、調查總體

調查總體界定為我校09級學生能調查到的所有的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鑑於市場營銷學生的畢業去向未必和專業完全對口的問題,我們也調查了部分沒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

2、調查實施

採用結構式問卷進行送發。問卷由封閉式和開放式題目構成。對於其中兩個需要排序的題目,我們採取了賦分統計的方法得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排序。調查從20xx年2月1日開始,至20xx年3月8日結束。

3、問卷回收

本次調查統計共回收有效問卷427份,個別問卷存在某個別題空答的情況,我們統計時對空答的題目不算入統計。

第四部分調查結果

1、企業背景信息

1、1企業業務領域集中在商業和it業,服務行業所佔比例大

所調查的企業中,181(44%)家企業屬於商業領域,108(25%)家企業屬於it業,其他領域佔了25%。金融、證券、保險業、外貿代理業、農業、旅遊業6項一共佔了16%。

在收回的問卷中,171家企業屬於服務業(43%),其次是製造業68家(17%),貿易62家(16%),其他60(15%)家,流通業25家(6%),物流業5家(1%)。調查現顯示,服務業以絕對優勢位居第一。

1、2企業性質方面民企和個體佔絕大部分,絕大多數企業人數在500人以下。

所調查的問卷中,有171(47%)家企業屬於民企,135(37%)家企業屬於個體。國企12%,三資4%。從大環境來看,在這個多種企業性質共存的社會裏,民企和個體的數量正在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考慮到我們學生是高職畢業生,很多大型企業和外資企業單憑我們學生不一定能聯繫上相關人員進行調查。學生目前實習所在的企業,也以民企和個體為主。

2、企業人才資源狀況

2、1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人才為主

所調查企業人員的學歷中,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人員佔80%。其中本科346人,專科357人,總數相差不大,高中相對較少,有255人,專科學歷的人是最多的。碩士、博士、博士後總共佔20%,其中碩士116人,博士66人,博士後50人。由此可見,企業所需人才中,絕大多數都是本科或者專科人才。

2、2企業對市場營銷畢業生看法不一,但大多數企業反映畢業生僅有書面知識

在肯定畢業生的企業中,有14%的企業認為市場營銷畢業生能夠勝任較高級的工作,表現出專業的水平;12%的企業認為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畢業生實際能力更強。

企業認為市場營銷畢業生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畢業生僅有書面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2、3約六成企業認可市場營銷畢業生各種資格認證。

調查顯示,59%的企業認可各種資格證書的。其中39%的企業認為各種資格認證能夠幫助他們培養和選擇相關層次的人才。也有14%的企業認為各種認證名不副實,沒有反映出相應的專業能力。

通過上述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的總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從企業背景信息分析市場風向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可以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出最具潛力的就業領域,如服務行業中的中低端,商業、it業這些領域涉及範圍廣,人才需求量大,是就業機會最大的領域,這是市場自身發展規律和供求關係的客觀反映。根據市場營銷人才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量的企業急需一線的既掌握相關市場營銷知識又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廣大高職畢業生應及時分析,把握這種趨勢,更好地調整就業取向,實現順利就業。

2、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脱節,必須進行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的改革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量企業急需一線市場營銷人才,而正真能勝任相關崗位工作的畢業生數量不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高,在校期間實踐量不夠,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調整要着眼於社會需求,要避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脱節。要繼續加強外語,國際業務方面內容的課程教學。其次,從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上得到充分的改革。在教學內容上,要摒棄陳舊的教學內容,注意知識的更新;要改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做法,把傳授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及探索和檢驗知識的方法相結合,並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有關創造知識的教育;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則是要改變過去的被動灌輸方法,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潛能,重點加強對於進行創造性活動有關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變學生忽視基礎理論學習的傾向,提高學生學習基礎理論課的興趣。

對於基礎性和專業基礎性課程,在遵照教育部規定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對專業的2+1培養方案,大部分課程應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傳授。而英語的教學需要在各個環節不斷加強,保證每個學期均有英語教學,其中重點在貿易英語會話及英語談判的教學,一些專業課。

最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必須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為滿足社會對市場營銷人才的實踐操作技能的要求,應積極增加專業實踐教學的投入和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通過設立與之相契合的特定場景或案例的方式,創造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環境,做到對症下藥,增加學生在特定環境下的應變能力與操作能力,同時還可印證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

3、進行專業的職業證書培訓

很多企業表示更加看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能力,不太看重學生手中的各種資格證書。但近六成企業還是認可學生的資格認證證書的。我們要做的關鍵是要提高資格認證的含金量,使職業資格證書能夠代表學生真正的能力和實際水平。

目前社會上各種資格認知機構名目繁多,魚龍混雜,證書和實際能力不成正比,這些現象使一些企業對資格認證的含金量持懷疑態度。學校應該推薦學生參加權威機構或部門的認證考試,同時做好相關的培訓輔導工作,使學生真的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5

1、計算機相關行業發展狀況及趨勢

以微電子、軟件、計算機、通信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技術進步過程中發展最快、滲透性最強、應用最廣的關鍵技術。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是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和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新動力。信息產業持續高速增長,成為全球最具活力、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要邁上新台階,目標是要使網絡規模、容量位居世界第一。網絡基礎設施供給能力顯着增強,基本滿足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普遍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為網絡基礎設施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地區和中低收入階層參與信息化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到“十五”末,計算機社會擁有量將越來越大,計算機技術的需求量將會隨之增大,因而從總體來看,計算機方向的人才缺口較大。作為中職學校,必須瞭解市場、適應市場、依託市場和開發市場,才能培養出適應和滿足計算機類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人才。目前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人才總量嚴重不足。根據信息產業部發布的關於計算機市場構成的報告,截至xx年底,全國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平均就業人數777萬人,其中工人約佔60%以上,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比例較低,遠不能滿足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對於即將進入國內市場的國際軟件外包、國外通信運營商來説,計算機類的人才將會是他們在國內發展的首要選擇。

人才層次結構不合理除高精尖專家人才外,電子信息企業還需要大批熟練操作的技術工人。目前,我國技術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術等級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級技術工人年齡大的多,年輕的少。調查數據顯示,僅廣東省技術工人缺口就有多萬,全國的需求缺口更大。以軟件企業為例,很多簡單的編程工作,高中學歷的人只要經過專業的軟件職業培訓,完全可以勝任。目前,我國基礎程序員非常缺乏,一些基礎性工作只能由本科生和碩士生完成,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這説明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工型人才奇缺。

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人才需求量大大提升。網絡技術持續穩定發展,網絡設備的生產、檢修、網絡建設、網站設計等相關行業對應用型技術人才需求不斷增長,社會對網絡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都要求人才的素質不斷提高,以適應網絡技術的發展。隨着網絡的蓬勃發展,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將越來越多。

2、被調查企業的分佈情況

(1)被調查的企業近6家,其中有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單位(如電腦公司、軟件公司)、服務類企業單位、製造業企業單位,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及其它企業。從被調查企業的分佈和性質來看,我們認為此次調查的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主要企業人才分析

首先針對主要企業人才需求我們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不論是網絡公司的規模如何,主要的技術人員分為兩類:網絡工程設計人員和網絡工程實施技術管理人員。一些規模較大的網絡公司都是採用具有一定工作經驗或者中學歷的人才進行網絡的設計工作,而聘用的中職生主要是進行網絡工程的實施和實施過程中的管理工作;而規模較小的網絡公司則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網絡設計和網絡實施管理雙重能力。89.1%的企業認為聘用人才最優先考慮的因素需要團隊意識、81%的認為需要職業道德、67.5%的認為需要專業知識;56.7%的企業對it類就業市場信息的瞭解主要通過各種媒體;70.2%的企業最希望的崗前培訓方式是就地自己培訓;普遍企業認為畢業生必須具備網絡設備集成能力、網站管理能力、網絡安全、系統安全保障;普遍企業認為計網中職專業課程至少應包括數據庫開發、網頁設計與開發、網絡佈線與工程、服務器配置、網絡施工、網絡管理與安全技術等課程;62.1%的企業認為中職學生工作起薪1200—1500比較合適;大部分企業認為有必要讓員工繼續學習,可不脱產培訓。

此次調研涉及的用人單位主要是湖南省的大中型企業、計算機網絡培訓機構,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營企業。

(3)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

一般企業認為畢業生在本專業知識方面知識基本恰當,能基本滿足工作需要。但是對計算機類企業(如軟件公司,電腦公司等)來説,學生的專業知識還是有待加深加強的。另一方面溝通協調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計算機公司非常注重合作意識培養,本專業畢業生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創新能力上還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對於發展迅速的計算機行業,創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期間需要加強學生以上能力的培養。

(4)企業需求情況分析

①畢業生主要從事崗位

在調查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在網絡系統平台搭建(windows,linux,unix)佔10%,路由交換(網絡設備)佔15%,網絡建設及管理約佔20%,網絡安全佔15%,綜合佈線佔10%,方案設計佔10%,硬件維護、技術服務15%,有3%做普通技術工人。

②急需人才

目前企業急需的人才主要是(按先後順序):網絡系統平台搭建,網絡設備,網絡建設及管理管理,技術服務,硬件維護和產品開發。調研的這個結果對於我們以後開展教研教學,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指導學生就業都有了明確的導向。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6

根據宣區人才[20xx]1號文件要求,我委對全區農業從業人員進行了綜合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區轄26個鎮鄉辦事處,177個村,42個社區。總人口8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2萬人,農業勞動力45萬人。現有各類實用人才1.55萬人。

二、主要做法

(一)開展多種培訓,努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1、組織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根據我區農業生產特點及農民需求安排新型農民培訓內容,授課方式多樣,內容通俗易懂。簡單、實用,操作性強,讓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近幾年來,我們不斷拓寬培訓面、增大培訓力度,20xx年共組織農民培訓910場次,培訓農民達8萬多人次。

2、開展對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系統的專業培訓。每年市區農委都舉辦農技人員培訓班,請農業院校、農業科研機構的教授為農技人員集中培訓。分析講解當前最新的農業生產形勢、種養殖技術。通過培訓,讓農技人員學習瞭解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增強為農服務的本領。

3、組織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户。廣大農技人員按照包村聯户制度要求,每人聯繫10個大户和一個村,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與大户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培養他們成為種、養殖能手。今年參加包村聯户的農技人員219人,聯繫服務2184户。

4、組建農業科技人才諮詢服務團。根據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展"送科技下鄉"等各類諮詢服務活動。通過專家答疑、播放光盤、散發科技資料等現場培訓形式,為農民解疑答惑,每年發放技術資料20餘萬份。

(二)樹立典型,帶動發展農村實用人才。

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原則,注意發掘先進典型人物,樹立一批科技素質高、"雙帶"能力強、社會影響力大的農村實用人才典型。及時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專業網站等媒體,大力宣傳優秀實用人才科技致富、艱苦奮鬥的事蹟,表彰他們的成績,增強他們的榮譽感,激發他們的熱情。通過"土專家"、"田秀才"現身説法,介紹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取得的經濟效益,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實現"樹立一批典型,帶動一方羣眾,發展一片經濟"的人才效應。

(三)依託協會,發展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積極引導實用人才創辦各種協會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將同行業實用人才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搞好聯合經營,改變實用人才分散狀態,發揮羣體優勢,實現農村科技資源有效共享、共同致富。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形式,為人才發揮用武之地搭建舞台。目前,我區建立糧油、植保、畜牧、蔬菜、茶葉等農民專業合作社370個,集聚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擴大了技術輻射半徑。另外,區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加,目前已達16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在品種更新、產銷對接、優質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培養了一批科技示範户和致富帶頭人。如我區朱橋鄉種植大户吳本生,成立了建成糧油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户科學種田,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種植,建立自己的稻米加工企業--本生米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已成為我區糧油生產龍頭企業。

三、經驗與存在問題

(一)取得經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必須注重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才培養,從外界強化各種措施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引導使培養對象從主觀上形成一種強烈願望,進而形成一種內在的動力、成才的氛圍。抓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不論採取何種模式,典型示範的作用不能忽視。

(二)存在問題

隨着我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深入推進,一些困難和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着我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進一步發展:

一是農業從業人員年齡老化。我區農業從業人員年齡相對老化,生產操作是傳統技術,老法老樣偏多,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強繼續教育。同時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領頭人才的數量很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基本上外出打工或就地從事其他非農行業,在家從事農業的實用人才年齡大部分都在四十歲以上,缺乏創新精神。

二是農業從業人員水平較低。農村分佈面很散,普通農民多,水平較低,多為分散型作業,且生產品種多樣。需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但目前培訓經費不足,工作開展難度大。

三是農業從業人員文化層次低。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員比例較高,而大中專、高中級職稱人員少之又少,沒有紮實的文化知識,加之視野狹窄,小農意識強,很難適應新形勢下新農村環保型、效益型、集約型、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以提高素質,優化結構,激活存量,擴大總量,完善機制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完善教育培訓網絡,着力培養一大批高學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

2、以繁榮農村經濟為重點,擴大規模,優化結構,使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大幅度增加,結構日趨合理,素質不斷增強,基本建立與全區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和培養體系。

3、更新創業理念、增強創業意識、掌握創業技能,提高創業能力,促進農村創業人才提高經營水平、擴大經營規模、領辦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業企業,帶動更多人就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五、建議

1、完善扶助機制,創建良好環境。一是服務上支持。建立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整體聯動的開放式農技推廣服務協作新機制。二是技術上支持。加強與高等院校的聯繫,打造"技術+基地"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院校農業專家、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三是資金上支持。對進行特色農業開發、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項目,積極爭取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的支持,使農業小額貸款向實用人才傾斜,給予資金扶持。

2、完善聚才機制,擴張人才總量。以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導向,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工作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務和智力支撐。

3、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重才用才氛圍。通過各種形式,認真組織人才工作宣傳報道,及時報道我區人才培養、吸引、使用和流動等環節以及在人才環境營造、人才激勵和保障等方面採取的新舉措、新成效,大力營造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圍。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7

本次調研工作是湖南省教育廳組織的。全省中職教師的一次對機電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參加本次調研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員是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賀力克教授、李得堯教授,等專家。參加本次調研工作的還有是來自全省中職學校的32位老師。本次調研工作分兩天。7月14日,我們到遠大中央空調有限公司調研。遠大中央空調有限公司是生產非電空調及空氣品質檢測功能、可持續建築等產品的公司。7月15日,我們到中聯重科有限公司調研。中聯重科有限公司是生產重工業的公司。

一、調研目的與對象

(一)調研目的

中職教育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的大眾教育。為彰顯職業教育的特點,通過本次調研收集和分析機電一體化專業類專業學生的社會人才需求狀況信息,瞭解社會、行業以及企業對機電一體化專業類專業人才知識、技能、素質要求的變化和趨勢,為自己所在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學生就業指導提供信息,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教學的改革提供依據和幫助,提高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1、瞭解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2、確定就業崗位(羣),瞭解崗位職責和崗位從業人員結構

3、瞭解本專業相關崗位職業能力結構,收集工作任務和項目,瞭解崗位生產對象,生產流程等,深入到工作崗位的細節,考慮潛在的因素

4、明確專業定位

(二)調研時間、地點、對象

調研時間調研地點調研對象

7月14日遠大中央空調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

7月14日遠大中央空調公司可持續建築廠長

7月14日遠大中央空調公司遠大工程院院長

7月14日遠大中央空調公司對一線員工

7月15日中聯重科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

7月15日中聯重科有限公司電氣工程師

7月15日中聯重科有限公司對一線員工

二、調研方法與內容

(一)調研方法

以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調研單位。調研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現場交流、問卷調查及座談等形式,瞭解企業的現狀、機電崗位的人才結構及需求情況;企業對中職學生的總體評價;企業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議等。

7月14日,我們到遠大中央空調有限公司調研。對人力資源部楊迎霞總監、可持續建築廠肖長庚廠長、遠大工程院餘立軍院長採取座談形式調研,對一線員工採取表格形式調研。

7月15日,我們到中聯重科有限公司調研。對人力資源部總監、一線員工都採取座談形式調研。

(二)調研內容

本次調研了工廠對高管人員、基本技術人員,對一線員工的基本

素質要求,基本技能要求。

三、機電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分析

1、企業對不同層次人的需求分析

企業對高質量產品的追求,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更關注員工的質量,就生產這一企業基礎而重要的過程而言,現場加工、檢測、在線管理、在線維護等人員的質量決定了生產的質量。在與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強烈感受到,企業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穩定而熟練的操作工是完成生產任務的基本保障,而要使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具有高質量,設備維護人員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練的操作技能或更寬的知識面或有複合技能的人更會受到企業的歡迎。

如某企業主要設備為自動化生產線,這些設備由企業根據其自身的用途自已研發,所以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線的維護人員不僅要對現有設備進行維護和維修,還要進行設備改造,以適應新產品的生產需求。這些維護人員就必需具備機電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在這些場合,複合型的技能人才企業更需要。

2、企業對員工社會能力需求的分析

今年,我們更明顯地感到:很多機電企業用人時,一方面考察其專業教育的背景,但更關注人的社會能力和非智力素質,善於與別人交流、正確的價值觀、敬業精神、吃苦精神、紀律性、責任心、工作態度。而那些或外表(髮型、服飾)時尚、或衣冠不整、或表情生硬的人在面試時往往不受機電企業的歡迎。

主要為機電維修和裝配類崗位。在這類崗位中,機械維修和電氣維修技術含量較高,要求維修人員在認識機械設備、電氣設備、機電設備結構和原理的基礎上,有較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目前在大多數企業,機械維修和電氣維修一般都有較明確的分工,中職畢業生在這類崗位上開始時只能做一些輔助性工作。相對而言,裝配類崗位中職畢業生更輕易上手,但待遇也較低。

3、機電崗位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調查組對上述機電類崗位從業人員的年齡、學歷、技術等級及工資收入進行了調研。

(1)年齡結構

(2)學歷結構

機電維修和裝配類崗位從業人員學歷結構如表3所示。國中畢業的人員一般只能從事簡單機械的拆裝;高中或中職畢業的人員除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流水線裝配工作以外,中職畢業生經過較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也可從事機械維修和電氣維修工作,大專或高職以上畢業的人員經過實踐經驗的積累,則可以擔任機械維修和電氣維修技術員的工作。

(3)技能等級對應的人數比例及年收入

機電維修和裝配類崗位從業人員一般都持有鉗工、機修鉗工、裝配鉗工、維修電工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及相關的上崗證。初級、中級、高級、技師和高級技師五個等級對應的人數比例如表4所示。機械維修和電氣維修技術員一般為大專或本科以上機械製造、機電一體化、自動控制等專業畢業,經實踐具備了高級以上技能水平的人員。

從表4可見,崗位同等級技能水平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有較大波動,主要是因為不同企業的經營狀況有較大差別。同時從整體上看,各類人員的收入水平並不高,尤其是高級以上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偏低。這也是造成目前高技能人才緊缺的根本原因。

4、機電專業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機電專業對應崗位的招聘渠道主要有:人才市場、招收相關學校應屆畢業生、熟人推薦、網絡、人才中介公司等。

對中職生來説,企業在招聘時一般通過面試,查閲學生的學業成績及評價、所持的技能證書及具備的技能,有的還進行測試或考察試用,最後決定正式錄用那些會做人、能幹事的學生。

5、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的評價

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的評價如下:(1)知識水平方面。滿足佔25%,比較滿意佔38%,尚可佔29%,不滿意佔8%。(2)技能水平方面。滿意佔5%,比較滿意佔33%,尚可佔42%,不滿意佔20%。(3)工作態度方面。滿意佔8%,比較滿意佔29%,尚可佔51%,不滿意佔12%。

6、企業對中職機電專業教育教學的建議

據調查,企業對中職校機電專業教育教學的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強培養目標定位的針對性,根據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設置課程和確定教學內容。

(2)在專業知識方面,應加強機械製圖、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設備結構、機械傳動、公差配合與測量、加工工藝、工裝夾具等知識的教學,提高有效性。

(3)在專業技能方面,應加強機牀操作、常見故障識別診斷和排除、刀具刃磨、零件精度測量、機械設備拆裝、安裝調試和維修等方面的練習。

(4)在工作態度方面主要有:樹立準確的就業觀;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行為規範,愛崗敬業;工作踏實,吃苦耐勞;不同企業的文化差異性教育等。

四、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及教材使用

目前課程設置一般為:機械製圖、機械基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金屬工藝學、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氣控制技術基礎、cad/cam、plc、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金屬切削機牀、機械製造工藝、鉗工工藝學、電力拖動、安全用電、工廠供電、維修電工、鉗工技術訓練、電工技術訓練等。

原有的課程體系及教材已經不能適應目前中職機電專業目標定位和教學需求,主觀原因是作為學校層面也沒有能力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只能憑各個側面的經驗進行選擇和取捨。

(2)實訓條件

近幾年,我校加強了實訓基地建設,改善實訓條件,添置了各種類型的金屬切削機牀和其它實訓設備。實訓條件的改善為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提供了必要的保證。目前本專業開設實訓項目分別有:鉗工實訓、電工實訓、電子實訓等。

(3)學生考證

本專業學生畢業時考取相應工種中級職業資格證書

五、機電專業改革建議

1、機電專業培養目標調整建議

從上述調研分析可見,在我國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的背景下,對機電維修和裝配類崗位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無論從學生基礎特點出發,還是從目前我校的辦學條件出發,該類崗位的技能型人才都是中職機電專業合適的培養目標。所以,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於主要培養從事機電維修與裝配及相關崗位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中等應用型技能人才。

2、機電專業課程設置建議

課程設置既要以就業為導向,建立以任務為引領,以模塊化項目教學為主的新型課程體系,又要結合學校的教學條件,強調可操作性。

3、機電專業教學改革建議

(1)按照本專業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及主要課程內容。

(2)專業教學貫徹任務引領的教學思想,採用項目教學法。根據課程內容,選擇典型項目作為教學課題,創設生產情景,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愛好,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利於學生的專業知識與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

(3)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相結合,加強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的溝通,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在學歷教育的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等方面,都要為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提供支持,學生在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也獲得相應的學分。在學歷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科學和持續性評估的機制,讓用人單位、學生和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學習評價。要將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結合起來,注意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

(4)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要求。學校應建立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的機制,以不斷更新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要求,努力成為學習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和諮詢者。

人才調研報告2023篇8

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掌握社會現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狀況,瞭解社會未來三年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及培養要求,從而為確定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提供基本的依據。我們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xx年3月,我係採用走訪用人單位、問卷調查、資料收集與分析等手段,就相關行業和企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

此次調研涉及的用人單位主要有安徽、江蘇、浙江等省的大中型企業、進駐安徽省蕪湖、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上市公司、外資企業、大中型國有企業以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營企業;涉及到省內及周邊地區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會。

現就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需求的宏觀背景

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是由社會發展大環境決定的,我國的國家信息化進程已經並將繼續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產生重要的影響。

目前,我國計算機市場的主體仍然是行業應用市場。在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指導下,行業應用市場總體上保持穩定增長,但行業間需求不一,增長各異。國家信息化進程已經涉及到各行各業。企事業單位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是目前和今後採購、應用計算機產品的主流需求。這些用人單位需要高校培養大批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

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社會需求總量在計算機行業屬於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約需求100萬各種類型的畢業生,高職院校畢業生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行業的基礎工作,特別優秀的可以從事一些開發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從事計算機應用工作。

二、相關行業和企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

1、在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指導下,我省企業信息化也在全面進行,急需企業信息化專業人才。

目前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所從事工作的性質來劃分,大致上可以將計算機人才分為以下三類:

(1)從事研究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主要(在攻讀更高學位後)從事計算機基礎理論、新一代計算機及其軟件核心技術與產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對他們的基本要求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從事工程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主要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產品的工程性開發和實現工作。對他們的主要要求是技術原理的熟練應用(包括創造性應用)、在性能等諸因素和代價之間的權衡、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等。

(3)從事應用型(信息化類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主要從事企業與政府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的技術工作,以及在計算機與軟件企業中從事系統集成或售前售後服務的技術工作。對他們的要求是熟悉多種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工作原理,能夠從技術上實施信息化系統的構成和配置。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目前我省高校計算機專業對第(1)、(2)類人才的培養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於第(3)類人才的專門培養則是非常薄弱的。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結構。例如,教育部關於緊缺人才的報告稱,到xx年,我國需要高級計算機人才6萬人,中級計算機人才28萬人,初級計算機人才46萬人。但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從業人員的結構呈橄欖型,高級計算機人才和初級計算機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從事計算機行業應用型工作的專門人才。因此目前的人才供應情況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

對於這種現狀的認識,一位企業負責人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計算機行業藍領人數少的根本原因,不是企業不需要藍領,而是缺乏能夠有效地組織和指揮藍領、發揮其軟件生產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振興安徽的一項迫切任務,既懂計算機軟件又懂計算機硬件維護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緊缺已成為安徽振興經濟的一大障礙,據我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負責人稱,我省複合型人才為19、9萬人,佔技術人才總數的7、4%,與發達國家複合型人才總數40%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行業中持有雙證在手的大學生就更是少之又少。it產業的振興勢必將拉動並形成我省巨大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市場。

從我們調研情況下,瞭解到我省在未來3年內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仍有100萬的人才缺口。而我省本專業的在校生僅為1700多人,遠遠供應不上這種需求,巨大的人才缺口使我們現在必須加大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立足本省,培養適合我省企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應用人才。

2、企業在招聘時對計算機人才的期望

在現在的就業形勢和企業競爭條件下,市場出現了某種供大於求的現象。因此,企業在招聘新的員工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中不同部門的負責人對應聘者專業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資源主管認為排在頭三位的專業技能分別是:計算機軟件的應用能力、數據庫知識和操作系統知識;而it項目主管認為排在頭三位的專業技能則分別是: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能力、計算機軟件的應用能力、網絡管理和維護能力,此外依次需要具備數據庫知識和操作系統知識。

分別有87、9%的人力資源主管和81、7%的it項目主管在招聘員工時會看重應聘者的實踐經驗。不少企業會參看畢業生是否參加過項目或實習以及是否擔任過學生幹部等條件。57、7%的it項目主管表示,會先安排新員工直接進入工作,然後在實踐當中根據需要再進行鍼對性的培養。所以目前成熟的企業並不迴避再培養問題,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養成本。

3、從全國範圍來看,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也在飛速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也在逐年上升。

大量的傳統企業在不斷加快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是我國已經確定的長遠戰略發展目標,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短缺成為阻礙信息建設發展的瓶頸。

在需求度上,我國上規模的企業在百萬家以上,每個企業搞信息化建設平均最少需要一到兩名複合型計算機應用人才,那麼全國對複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要在200萬以上。由此專家指出,計算機應用是依託it產業迅速發展的朝陽職業,人才需求由低端到高端都有廣闊的就業前景,職業行情將越漲越高。

4、用人單位關於計算機專業人才素質和職業道德的觀點

在企業訪談過程中,每個it公司都毫無例外地談到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問題。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高職畢業生僅僅掌握已有的知識是完全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綜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説的專業素質。

在選擇應聘者時優先考慮的前五項因素一題中,首選是持續學習能力,得到了66、7%人力資源主管和項目主管的認同;其次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持率達64、3%;第三是溝通能力,佔36、4%;第四是職業道德和責任心,佔56、6%;參加過項目或者實習和團隊合作意識並列第五,支持率53、4%。學習成績的支持率只有24%,可見企業只是把學習成績作為應聘者學習能力的參考來考慮的,它們更看重一個人面對新事物的再學習能力以及面臨新問題的解決能力。

儘管企業招聘時比較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分別有87、9%的人力資源主管和81、7%的it項目主管認為在招聘員工時會看重應聘者的實踐經驗),但素質與經驗二者並不矛盾。招聘時考慮的是工作的關聯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進入工作角色後,注重的不僅是曾經做過什麼,更是以後能做什麼,要求員工在工作中能夠應對經常變化的客觀情況。

加強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是一個大家都認為重要但實際上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易被察覺,也無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評價;而一旦出現問題,損失則可能很大。在對管理項目時員工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回答中,前5項依次是:(1)對工具和方法的應用技術不足、經驗不足;(2)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心不足;(3)職業道德和紀律性不強;(4)知識體系結構不合理,範圍狹窄,內容陳舊;(5)溝通能力較弱。有43、7%的項目主管認為員工責任心不強。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員工跳槽太頻繁,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的待遇,而不太考慮集體和社會利益。人力資源經理和項目經理都表示不太願意要那些頻繁跳槽的求職者。可見,價值觀的問題已經排在專業技術問題前面了。

因此以學習能力為代表的發展潛力,是用人單位最關注的素質之一。同時企業要求人才能夠學習他人長處,而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以我為中心、盲目自以為是的弱點十分明顯。

5、關於複合型和寬口徑

近年來,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與培養是一個熱門話題。對於it領域而言,複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某個(某些)應用領域的專門知識與技能,又掌握了it專門技術的人才。

it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並且對綜合性、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學校應當而且能夠拓寬專業領域,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受到應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實際上,企業對寬口徑人才的需求更為實際。調查結果顯示,在是否考慮過從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人中挑選銷售人員一題中,it項目主管給出肯定回答的為100%。從企業用人的角度考慮,招聘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員主要是從事技術性工作,但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會有一些人根據企業的實際要求和個人的個性優勢而走上其他工作崗位。在調查中,大部分人力資源主管認為,開設人文或商貿課程對於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的日後工作有着積極的影響。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現有的課程安排對於學生來説基本上是一刀切,學生們的學習內容沒有太多差異,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體現出每個人的個性優勢。當然,一些基本課程是大家應該學習的,但我們缺乏的是對學生進行個性分析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指導。

因此我們認為要求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掌握某個(某些)應用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可能並不現實。但是,許多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將來並不會一直從事本專業的技術工作,因此在校期間的培養除了專業知識外,學習能力也是要十分重視的。

三、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畢業生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距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不熟、經驗不足;

(3)責任心和紀律性不強;

(4)價值取向和對職業生涯的規劃不成熟;

(5)外語能力欠缺;

(6)承受壓力的能力不足。

四、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1、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相對陳舊

總的來説,目前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課程體系,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的。但有些課程的內容只是普通高校課程的簡化,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實用技能的訓練相對不足。尤其是課程內容滯後於專業技術的更新與發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內容極少,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在職業技能培養方面,職業技能訓練不成體系,力度不夠,對職業素質的教育(如開拓精神、市場觀念、管理技巧、團隊精神、應變能力等)尚沒有得到全面的實施。現有課程體系存在以上問題,與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相脱節,導致該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相關行業工作。

在教學方法方面,雖然基本上採用了理論與上機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法,但對學生職業技能以及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相對不足。社會需求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強調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按傳統方法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

由於職業教育招生困難,導致生源的整體素質要比過去有所降低。有些學生文化基礎素質較低,學習的自覺性比較差。但客觀的分析後,並不是這批學生沒有能力,而是需要有適合他們學習的課程和教學方法,要增強教材和教學方法的趣味性,給予學生更多動手的機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在實際訪談調研中人們發現,這批學生對於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很感興趣,並且能夠很好地掌握。對於工具類的課程,學生的接受能力比較強。

2、該專業複合型師資缺乏,職業實踐經驗不足,專業知識滯後

該專業既懂技術又具有職業實踐經驗的複合型教師嚴重缺乏,這樣會導致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無意識的偏離專業培養方向。現有教師缺少職業培訓、技術更新滯後、缺乏教育創新機制等,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