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社區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24W

農村社區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_____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眾需求為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為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眾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户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户主基本情況),一户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眾,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眾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眾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為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為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為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眾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為60個村配備月工資為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脱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眾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為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第2篇】關於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汶上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匯聚民智,統籌推進,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受到了全國人大領導和有關部委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合理佈局。堅持規劃先行,着眼長遠,統籌規劃,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規劃院編制了《汶上縣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綱要》、《汶上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同步修編了《汶上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確定了農村社區建設布點,將全縣493個行政村規劃為97個新型農村社區,優化了城鄉空間建設佈局。按照統一聘請設計部門、統一支付編制費用、統一評審規劃、統一組織實施四統一標準,高標準做好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確保了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質量。

(四)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區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積極推進社區垃圾收集和污水處理,實現了雨污管網分流。目前,楊店鄉濱湖、王樓等社區污水處理站建成並投入使用,南站鎮欣欣花園、白石鎮寨子、苑莊鎮新苑等社區污水處理設施也正在積極建設中,所有回遷入住社區實現了垃圾社區收集、縣集中運輸處理。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徹底改善了羣眾生活環境。三是強化社區管理服務功能。所有新型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社區黨組織和工作委員會,配套設立了羣眾調解、治安保衞、公共衞生、羣團組織、物業管理等機構,加強了對社區全面工作的管理,服務了社區居民羣眾的生產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幹部羣眾認識有待提高。有的鄉鎮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宣傳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幹部羣眾在認識上仍有偏差,瞭解掌握有關政策措施不夠充分,有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新農村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

(二)工作進展不平衡。各鄉鎮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進展不平衡,有的鄉鎮規劃社區多,投資力度大,進展速度快,社會效果好,也有部分鎮工作進展緩慢。多數社區是從城中城邊村、鄉鎮駐地村、園中村、壓煤搬遷村等率先啟動的,而邊遠村莊和經濟條件薄弱村莊的社區建設尚未破題。

(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各鄉鎮都比較重視農村社區住房實體建設,對於供暖、供氣、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二、三產業的發展佈局統籌考慮不夠、安排不周,不能滿足農民羣眾生產生活需要。

(四)社區建設成本逐步增加,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資金仍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一些鄉鎮資金籌措渠道還比較單一,融資難度大,市場化力度不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鄉鎮資金壓力相當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實踐證明,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更是加快實施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契機,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切實克服畏難發愁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認真總結經驗,抓好典型帶動,用新的思想理念指導社區建設,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眾參與社區建設,增強廣大幹部羣眾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形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合力。

(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使農村社區規劃與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要充分考慮農村各地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資源配置、人文環境和村民生活習慣等因素,合理確定社區建設位置和規模,因地制宜實施村莊改造,打造一批特色鄉村社區。要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建設集約化、居住生態化、管理人性化、佈局合理化的理念,對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休閒娛樂、綠化美化、生產佈局等通盤考慮,堅持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努力建設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型農村社區。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資金。一是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的公共財政體系,各級政府每年度都要安排一部分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並逐年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用於農村社區建設,為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區服務開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要搞好增減掛鈎和土地收儲、出讓,探索多渠道融資方式,進一步縮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資金兑現時限。對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國家規定用途外,其餘部分應優先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套。三是整合各類涉農項目和資金。按照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統一撥付、集中投放的原則,充分發揮和利用計劃、財政、農業、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門的優勢,將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及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四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實施招商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進行科學包裝,積極推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五是引導金融資金參與社區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擔保方式、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滿足社區建設項目貸款需求。六是實施農村社區建設援建計劃。建立縣直單位包社區建設責任制,每個縣直單位結對幫扶一個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四)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契機,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一是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的指標,預留不低於20%用於發展社區產業,建設產業集聚區,使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對社區涵蓋村的勞動力數量進行排查,強化技能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引導羣眾搞好土地流轉和結構調整,吸引勞動力就近到產業聚集區工業企業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羣眾從事二、三產業,幫助農民致富。二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充分利用居住方式變化對生產方式形成的倒逼機制,出台政策,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鼓勵引導農户將承包地以入股、轉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種養大户流轉,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種植業、生態林業、現代畜牧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轉型。三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開展清潔家園、美化鄉村行動,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着力解決農村垃圾亂堆、污水亂流、雜物亂放、違章亂建的問題,改善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為發展鄉村遊創造條件。

(五)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在原行政村合併的基礎上,建立大村莊制,形成新型的集多種為民服務功能於一體的農村社區,構建農村社區服務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勢在必行。一是加強農村社區黨組織建設。在農村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由管區黨總支書記或從合村並點的村(居)黨支部中選拔優秀人員擔任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探索實行社區黨總支領導下的農村合作組織黨支部設置新模式。對社區黨員重新組合,建立社區黨總支領導下的產業和行業支部,拉長支部服務於產業和行業的鏈條,充分發揮支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二是建立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社區居民自治。積極探索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公司有機統一的三合一的社區管理體制,基層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與社區居委會是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係。三是完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功能。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內部設立醫療衞生、環衞、文教體育、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治保等服務站,具體承接政府行政部門依法延伸在農村社區的基本政務服務及有關公共服務。凡與社區羣眾密切相關的行政服務項目,力爭在農村社區實現一門式集中受理,使社區居民能夠在中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四是加強農村社區民間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各類協會、合作社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與此同時,指導成立志願者、老年人、婦女、關心下一代、計劃生育協會等民間組織,引導支持各類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區各項服務。

【第3篇】某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xx市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xx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近,我們對xx市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着煤炭的不斷開採,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採煤沉陷。搞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遊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遊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遊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遊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酇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卧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並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卧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後春筍般紛紛拔起。

(二)着眼長遠,科學編制規劃。一是科學編制新農村社區佈局規劃。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廣大農民羣眾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市情,xx市委託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新農村社區佈局規劃,將全市現有3600多個自然村莊規劃整合為140個新農村社區(中心村)。其中,工礦所在地社區20個,採煤沉陷安置社區18個,旅遊景點所在地社區4個(分別與所在政府駐地社區或中心村共同建設),鄉鎮政府駐地社區23個,一般中心村79個。二是科學編制新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公開招標了4家高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對確定的新農村社區實施高標準規劃。在規劃編制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採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體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目前,已完成新農村社區規劃79個,9月底所有新農村社區規劃全部完成。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為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羣眾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繫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為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杆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為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酇城鎮酇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酇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卧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羣眾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為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税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税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並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户,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後,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為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餘指標轉讓後收益全部用於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户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為城鎮居民户口,實行雙重户口(農村户口、城鎮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五)培植產業,促進農民增收。xx市把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作為培植經濟產業、促進生產發展的切入點。已建設現代種植小區23個,標準化養殖小區36個,發展各類專業村261個,發展規範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27個,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特色產業村不斷湧現,如薛湖鎮聶寨村的食用菌、馬牧鄉西董樓村的多種經營、順和鎮高平房村的板材加工、陳集鎮代井村的實木傢俱、王集鄉蔡各村的手工飾品、條河鄉李各村的銅件加工、太丘鎮黃橋村的玩具加工、陳官莊鄉胡莊村的畜禽屠宰與羽毛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優勢十分明顯,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了經濟支撐。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户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於户與户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户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户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佔到50%以上,這些農户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於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為戰、效率偏低現象。儘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於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啟動好,着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户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佔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三)創新新農村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農户拆遷、宅基地復墾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户搬遷形成的建設用地節餘指標收益必須在轉讓後才能得到,市財政、鄉鎮、村集體都無力提前預付。建議依託金融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投資中心,讓投資中心參與新農村建設,由投資中心借付建設用地節餘指標轉讓收益給拆舊建新村集體組織用於農户拆遷補償、宅基地復墾、新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節餘指標轉讓後利用收益還貸投資中心,保障拆舊建新和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

(四)加大支農項目整合力度。建議由市發改委、財政局、新農村辦公室等牽頭成立支農項目整合機構,把各部門涉農項目有效整合,統籌管理,科學安排,按照新農村社區建設年度計劃,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着力打造典型,以點帶面,推進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快速發展。

【第4篇】農村社區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眾需求為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為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佈局,依託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採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於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啟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户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為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區,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羣眾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户2.56萬農村居住羣眾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區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衞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福互助院、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衞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持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件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牀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羣眾調解、治安保衞、公共衞生、羣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區(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區)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為開展社區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絡。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短信羣發系統、親情視頻聊天系統為羣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為羣眾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註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羣眾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區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台紮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置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窗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羣眾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絡。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閒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羣眾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為農村羣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絡。在農村社區設置社區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羣眾矛盾糾紛。截止20**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餘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眾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户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户主基本情況),一户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眾,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眾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眾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為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為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為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眾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為60個村配備月工資為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脱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眾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為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建議及對策

隨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着深刻變化。縣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農民羣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農民幸福安康、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多謀福祉,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強大合力。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廣大羣眾的參與支持。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要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相關制度體系,明確責任目標,形成“縣委正確領導、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密切配合、鎮村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增強廣大幹部羣眾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切實克服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通過典型示範、樣板引路,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眾參與社區建設,使羣眾從內心深處認識、認同和接受農村社區,努力營造羣眾踴躍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一是堅持城鄉一體,詳細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以鎮村規劃、產業規劃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為依據,結合新一輪行政村撤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社區建設既要服務方便羣眾,又與未來區域發展方向相一致。對經濟富裕、村莊規模較大的村,直接建設成為農村社區;對村莊規模小、居住分散和設施滯後的村,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到鎮區,聯村合建社區;對於地處深山區和自然條件差的村,通過移民搬遷,實行聯村共建,在縣城建設中心社區。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渠道,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同時,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等實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資源,實行農村社區建設多元投入。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籌集資金,為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市補助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列出年度社區建設專項預算,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重點對工作進度快、聚集人口多的農村社區進行獎補。二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則,將農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補助、貼息、獎勵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4、完善配套建設,拓展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着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以完善醫療衞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就業培訓等事關羣眾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水平,使社區服務中心達到內部結構、功能名稱統一規範,尤其是在各項待遇領取、保費繳納等方面最好確定一家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一卡通服務或者現金繳納保費的方式,方便農村“三留守”人員,從而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户”農村、“紮根”基層。三是積極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百貨供應、農資供應、餐飲服務、農機維修、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四是建立健全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志願者協會、老年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和文藝宣傳隊等,開展鄰里互助等羣眾性自我服務活動。

5、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實壯大社區幹部隊伍。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充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使社區工作人員在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優化,同時,探索建立縣鎮機關幹部到社區掛職任職制度,真正實現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有人辦事、高效辦事”。二是建立幹部培訓機制。採取遠程教育、網上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社區服務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待遇。努力改善基層幹部待遇偏低的現狀,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調動農村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基層幹部活力,推動農村社區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第5篇】關於某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xx市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xx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近,我們對xx市全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着煤炭的不斷開採,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採煤沉陷。搞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於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

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遊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遊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遊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遊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酇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卧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並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卧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後春筍般紛紛拔起。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採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為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羣眾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繫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為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杆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為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酇城鎮酇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酇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卧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羣眾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為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税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税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並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户,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後,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為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餘指標轉讓後收益全部用於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户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為城鎮居民户口,實行雙重户口(農村户口、城鎮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户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於户與户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户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户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佔到50%以上,這些農户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於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為戰、效率偏低現象。儘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於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啟動好,着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户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佔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三)創新新農村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農户拆遷、宅基地復墾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户搬遷形成的建設用地節餘指標收益必須在轉讓後才能得到,市財政、鄉鎮、村集體都無力提前預付。建議依託金融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投資中心,讓投資中心參與新農村建設,由投資中心借付建設用地節餘指標轉讓收益給拆舊建新村集體組織用於農户拆遷補償、宅基地復墾、新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節餘指標轉讓後利用收益還貸投資中心,保障拆舊建新和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

(四)加大支農項目整合力度。建議由市發改委、財政局、新農村辦公室等牽頭成立支農項目整合機構,把各部門涉農項目有效整合,統籌管理,科學安排,按照新農村社區建設年度計劃,集中投放,整村推進,着力打造典型,以點帶面,推進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快速發展。

【第6篇】202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摘要:對h省30個樣本社區的調查發現,由於脱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於2022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202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為突出,應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四是社區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於社區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説,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2000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最高僅為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裏,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説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2022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為350萬元,最高的僅為1800萬元,有87%的鄉鎮2022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2022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説,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為巨大。調研表明,截至2022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最高達1.3億元,最低為0.8億元,平均為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户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22年出台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2022年,h省出台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為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説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為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最高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説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户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為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户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為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最大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2022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鈎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202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説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説明該問題已較為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户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為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户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户農户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户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户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户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着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為10年,最高為20年,一般為15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為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最高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2022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着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説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為催化劑,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户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户,而這些大户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為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户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户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户的經營行為,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麪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着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為二類: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為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麪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羣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脱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避免使之成為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2022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啟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最好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

【第7篇】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調查報告範文

把農村社區作為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用的新陣地,必將成為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的新課題。因此,進一步加強農村社區共青團組織的建設、推進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探索並逐步形成適應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需要的共青團工作運行體制和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團縣委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的方式,對我縣個鄉鎮的共青團工作進行調研,經過分析和歸納,進一步掌握了全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基本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適合我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我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現狀

(一)組織概況

截止到xx年底,全縣x個鄉鎮應建團支部x個,已建團支部x個,建團率為x%。

(二)團員青年概況

截止到xx年底,全縣x個鄉鎮14-35週歲青年x名。其中:14-28週歲青年x名,共青團員x名,團青比例為%。其中14-28週歲團員x名,29週歲以上團員x名;女團員x名;少數民族團員x名;團員年度團籍註冊x名,註冊率為31.8%。

(三)團幹部概況

截止到xx年底,全縣鄉鎮共x個村,實際配備團支部書記x名,配備率為100%。

(四)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狀況

1、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主題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才。各農村社區以重要紀念日和重大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思想教育活動,推進農村社區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2、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增強團員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一是紮實推進青年志願者行動。各農村社區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利用社區青年志願者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願活動。二是增強服務、扶助、維權的工作意識,積極扶助貧困家庭和弱勢羣體。

3、針對團員青年特點,開展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活動是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生命線,有效的文娛活動可以提高青少年參與共青團工作的積極性,推動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開展。按照青年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原則,開展文藝演出,體育競賽、青年交友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羣眾性文化活動,營造和諧文化氛圍。

二、我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1、村級團組織的設置滯後。從表面上看,我縣村級團組織建團率高達100%,與行政區劃、黨組織設置一一對應,限度地保證了團的工作網絡在農村的覆蓋面。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起到積極作用的這種設置方式,在農村市場經濟運行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目前,職業結構的調整,使勞動力資源尤其是農村青壯年根據市場要求大規模、跨區域流動,並明顯地向非農方向傾斜;產權結構的調整,使農村產權日益清晰化,多元的所有制結構和不同經濟主體的出現,產權結構由單一的集體所有制結構向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並存的方向發展。由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所引發的這些變革無疑要求我們對團組織的設置進行調整。目前,我縣1/5的村團支部團員數在10人以下,規模偏小,團組織形同虛設,發揮不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團組織的自身形象;有的基層團組織費了九年二虎之力對本組織內的團員進行重新登記,一眨眼功夫,登記名冊變成廢紙,不時有名無人,就是有人無名等等,正是因為沒有對傳統的組織設置進行調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團的基層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大打折扣。

2、農村團組織工作力量薄弱。農村團組織工作力量薄弱,主要表現為:一是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鄉鎮團組織的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工作任務、工作對象不斷增多,但目前鄉鎮只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團幹部,鄉鎮團委委員多是兼職,鄉鎮團的委員會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團組織的工作載體較少,團組織可以調動和利用的各類資源比較有限,鄉鎮團委在農村團的工作中所處的基礎地位,以及鄉鎮團的工作面臨的形勢很不適應;二是農村基層團幹部素質不高,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農村基層團幹部報酬偏低,在農村各“大員”中為最低,難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為提高農村團幹部的報酬,在村級組織換屆中,也曾經提出村“兩委”委員、村團支部書記等“多位一體”配置的思路,部分行政村也爭取實現了這一思路,由村黨支部副書記或年輕的村“兩委”委員兼任村團幹部,但同時出現了兼職團幹部由於兼職過多沒有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投入團工作的情況;三是團的活動經費難以籌措,長期以來,基層團組織缺乏活動經費,是基層團組織難以正常開展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農村團支部由於缺少工作經費,一年難以召開幾次團員會議,更談不上執行“三會二制一課”制度,造成團員青年無法在團組織中受到教育、培養,團組織的先進性難以體現。

3、團員青年流出、流入頻繁,導致團員隊伍管理難度大。調查發現,農村團員流出嚴重,發展團員困難等問題。隨着改革不斷深入,農村人員流動性日益增強。一方面大批農村青年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和專長的團員青年離土棄農,外出打工,留在家裏的已是寥寥無幾,且大多數素質差,能力弱,不思上進。另一方面,隨着鄉鎮新經濟組織的增多,大批外來務工人員進入本地,但這些青年缺少團組織理念,不及時接轉團組織關係,出現了大批“隱性團員”。

三、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一)積極推進“黨建帶團建”工作,切實抓好社區團組織建設。基層團組織建設,必須遵循以黨建促進團建的原則。

一是要經常與社區黨組織加強聯繫,溝通情況,及時彙報工作,積極爭取黨組織的領導、支持和幫助,把社區團的建設納入到黨的建設體系之中,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不斷增加團組織的吸引力和戰鬥力,從而進一步推動黨團建設配套聯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是加強高素質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社區青年事務管理工作的關鍵在於工作人員素質的高低,目前,缺乏高素質社區人才是制約青年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引進高素質的青年管理人才,即青年工作者和社工人員專門從事農村社區青年工作,加強業務培訓,切實提高農村社區團組織的服務能力水平。

三是探索完善農村社區團組織網絡,建立“社區共青團和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社區團建工作的開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共建局面,通過整合農村社區各種社會資源,發揮各單位、各部門包括新經濟組織的作用打包推出一批精品活動,不啻為一種很好的形式。“社區共青團和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是聯合同一轄區內的團組織,擴大共青團工作覆蓋面,凝聚團員青年力量,營造共青團工作良好社會氛圍,探索團的工作重心下移的新途徑。例如:積極與社區新經濟組織進行聯合,通過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打造活動,充分發揮優勢,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通過聯席會議制度,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積極因素,解決社區團建工作在人力、經費、活動場所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形成良好的社區氛圍,促使社區共青團工作不斷髮展,加快和諧農村社區的建設步伐。

(二)加強思想建設,不斷提高廣大農村社區團員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團員隊伍是黨員隊伍的後備力量,是發展壯大黨員隊伍的重要基礎。共青團工作思想教育是核心,育人是根本,牢牢把握這一點對開展好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至關重要。利用各種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歷史文化遺產,增強青少年的歷史使命感;通過開展教育、科技等文化活動,提高青少年的個人素質;通過開展環保、捐款等志願活動,加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開展有農村社區特色的文化活動,培養社區青少年的社區意識,形成社區向心力等。各級團組織要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吸引他們,使他們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同時,逐漸對街道社區產生認同感、歸屬感,逐步樹立社會責任感,同時注意在他們之中培養、發掘典型,帶動更多的團員青年參與到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中來。

(三)積極探索服務青年創業成才的新途徑,挖掘共青團組織服務青年的有效途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和快速的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中心,共青團組織應始終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引導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堅定信念,開拓創新,積極投身於市場經濟建設中,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是在農村社區青年中廣泛開展職業培訓、技能訓練和現代化素質培訓,加快青年農民順利向二、三產業轉移,同時注重把培訓與解決農村青年就業相結合,依託鄉鎮農村青年培訓就業指導站,提供就業信息,擴展就業渠道,推薦青年就業。二是共青團組織根據自身聯繫面廣的特點,與各種經濟組織建立聯繫,並努力推薦優秀的團員青年到各種經濟組織中工作,使團組織真正能把團員青年和經濟建設之間搭建起聯繫的橋樑,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團組織在團員青年中的生命力。

(四)要以投身農村社區的服務和管理為抓手,努力在提升農村新社區建設水平上發揮共青團的作用。社區志願者隊伍是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重要補充力量,目前,農村社區工作人員人手普遍偏少,各種工作應接不暇,特別是社區公共事務和社區服務工作人才奇缺,建立農村社區志願者工作隊伍是社區工作的重要內容。青年志願者隊伍是共青團組織的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在各種場合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大型活動方向已經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團組織要建立各類專業志願者隊伍,把那些熱心公益,有一定能力和特長的社區軍民組織起來,服務社區。鼓勵和引導縣鄉醫務人員、教師、文化體育工作者、農業科技人員等深入農村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擔當起社區公共服務職責。組織動員大中專畢業生假期到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並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幫助農村社區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好的農村社區志願者工作隊伍。

【第8篇】202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社會調查報告

摘要:對h省30個樣本社區的調查發現,由於脱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於xx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為突出,應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h省進行實地調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第一,h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第二,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h省,我們將其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四是社區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於社區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説,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h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h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h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僅為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裏,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説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為350萬元,的僅為1800萬元,有87%的鄉鎮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xx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説,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為巨大。調研表明,截至xx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達1.3億元,最低為0.8億元,平均為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户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xx年出台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xx年,h省出台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為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説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為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h省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説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户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為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户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為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鈎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説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説明該問題已較為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户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為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户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户農户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户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户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户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着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為xx年,為20年,一般為xx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h省普遍以小麥作為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着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説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為催化劑,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户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户,而這些大户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為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户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户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户的經營行為,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麪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着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為二類: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為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麪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羣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脱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避免使之成為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第二,嚴格落實xx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啟動的前提。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