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建引領唱響“變”之歌

欄目: 黨建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23W

西園村唱響“變”之歌

黨建引領唱響“變”之歌

——綿陽市涪城區城郊鄉西園村落實基層黨建

“3+2”書記項目的基本情況

西園村黨總支

  涪城區城郊鄉西園村幅員4平方公里,轄6個農業合作社,總户數629户,共計人口2219人。中共黨員79人,入黨積極分子8人,黨小組6個。

2009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安排部署1、2、3社規劃在綿陽市教育產業園區範圍內,4、5、6社規劃在金家林總部經濟試驗區範圍內,截止現在已拆遷400餘户,1400餘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關心支持下,已建成21萬平米統建安置房---西園新城.大學居。全村1500餘人已於2016年10月正式回遷入住統建房小區。

目前轄區內已建成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幼兒師範高等教育專科學校、綿陽廣播電視大學、紫荊民族中學等,約有2萬餘名教師、學生在本轄區內學習、工作、生活。

  我村認真貫徹涪城區委“一二三四五六”總體戰略部署,結合鄉黨委提出的“融入新中心、建設新城郊”的發展思路和開展從嚴管黨員、依法治鄉村、崇德揚善舉、發展聚人心的“四大行動”,在推進落實基層黨建“3+2”書記項目中,生動唱響了一曲以黨建強發展、黨建引煥變的“變”之歌。

  求變——後進變示範。2013年前,西園村是省委組織部掛牌的後進村。拆遷統建安置房也建成一幢幢爛尾樓,拆遷的1000多名村民在外租房長達六年之久,村民對此怨聲載道。村上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村幹部“家庭辦公”“包包辦公”“流動辦公”,羣眾有事“家裏找人”“詢問找人”“電話找人”,村級班子散、黨員隊伍散、羣眾人心散,村民們相互流傳着“稀爛村、稀飯村”的灰色稱號。2013年,省委、市委、區委三級組織部到西園村會診解難,鄉黨委派出鄉幹部到西園村任黨支部書記,通過換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的村支“兩委”班子。新班子根據當時的狀況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求變”。一是講清為啥要變。利用各種場合講清楚“必須變”的三條理由:一是上級組織要求變,二是村情狀況必須變,三是羣眾生活需要變。二是幹部帶頭變。村黨支部書記帶頭以身作則,要求所有黨員幹部以“我”為標杆,向我看齊、學我樣子、照我去做。三是聯動機制變。書記帶班子、班子帶黨員隊伍、黨員帶羣眾、羣眾帶家風,形成四級聯動的變化。四是幹羣感情變。每一位村幹部用真心真情對待每個羣眾,像對待自己父母、兄弟、姊妹、朋友一樣對待他們。通過三年多艱辛的努力,終於把安置房全部建成並妥善的安置了拆遷老百姓。村黨支部在村民心中高高的舉起了一面有凝聚力、戰鬥力的鮮明旗幟。西園村黨支部摘掉了後進帽子,被城郊鄉人民政府評為“六五普法先進村”,被區文明辦評為“十佳志願服務組織”。在基層黨建“3+2”書記項目中,被鄉黨委確定為“示範性引領帶動工程標杆村”。

  轉變——村民變居民。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西園村統建房於2016年底正式建成並圓滿分配給了拆遷羣眾,西園村羣眾一下子由地地道道的農民轉變成了生活在高樓大廈的居民。雖然住進了高樓,但是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仍然停留在田間地頭,如何讓我們的羣眾養成好習慣?在身份轉變後,思想行為也要隨之轉變,成了我們重中之重的工作。一是抓思想轉變。建好陣地,讓羣眾有個家。今年初我村建成了四陣地一廣場,分別是:黨員活動中心、綜治調解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法治文化廣場。每個黨小組每月不定期在黨員活動中心搞一次黨小組活動,極大的提高了黨員意識,增強了黨員的黨性修養;便民服務中心,給羣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温馨的辦事場所,通過辦事人員耐心、熱情、周到的服務,給羣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讓他們有回到家一樣的感覺;建起綜治調解中心,引導羣眾的日常行為進入一個法治的軌道。目前,已成功調解家庭糾紛、財產繼承、贍養義務等案例10餘起;同轄區內的各高校成立了轄區治安綜合聯動警務室,為轄區內的高校師生、居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生活、居住環境;辦起“西園在線”智能廣播,每天按時播放黨史、傳統文化及統建房小區管理規約;通過黨小組會議、黨員大會、社員大會等多種途徑和場合,認真宣傳黨的好方針、好政策,極大的促進了羣眾思想的轉變。二是抓行為習慣轉變 。針對羣眾在安置房小區敞養寵物,不愛護公共區域衞生,不愛惜公共設施設備等現象,通過制定小區管理規約、村規民約、文明勸導、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專業培訓講座等等,促使其發生轉變。三是抓生活品質轉變。針對部分羣眾不會正確使用電梯、天然氣,不會使用微信、支付寶、電腦等情況,黨組織邀請消防官兵到小區內開展安全知識培訓演練大會,志願者耐心到羣眾家中教羣眾如何正確使用。

  改變——知恩變感恩。自教育園區拆遷後,部分羣眾在腰包“鼓起來”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我村始終圍繞“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工作主線,教育引導好羣眾。一是用生活對比改變。在活動中心及外宣展板上,以“印象西園”為題,做“西園舊貌新顏”圖片展,在幹羣聯繫會、黨員大會、社員大會等場合,教育引導黨員羣眾思考並記住,我們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二是用關愛幫扶改變。黨組織搭建平台,與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結對開展“健康家庭管理”志願服務活動,讓羣眾過上好日子,有個好身體。醫科校每個月派出教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老百姓講一堂健康知識課程,學生志願者為老百姓現場做健康諮詢、理療按摩,目前已進行了活動11次,受眾達1000多人次;對特殊家庭,不定期開展幫扶及慰問活動,不拋棄、不放棄;與婦聯、工會等組織,開展就業培訓,推薦就業,增加羣眾家庭收入。三是用活動引導改變。村上建起文化中心,把辛苦了一輩子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讓他們在休閒、娛樂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每天早上8點至9點定時播放一個小時的革命歷史、傳統道德文化的電視節目;抓住“主題日、我們的節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採用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如七一建黨節的經典誦讀比賽、以“住上好房子,不忘黨恩情”為主題的重陽節聯歡會、“加油.涪娃親子夏令營”、“繽紛社區沙畫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羣眾切身體會到了組織的温暖,增強了黨組織凝聚力,讓老百姓由過去的依靠變成了感恩,由過去的伸手變成了對社會的回報,在重陽節聯歡會上,“涪昭一家親、關愛貧困羣眾”的倡議一發出,短短1個小時,就收到羣眾捐款2000多元。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的影羣眾的生活行為習慣,在老百姓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昔日西園之種種,已成為深植於西園羣眾心中的記憶。勤勞、樸實的西園品格在黨建引領發展的過程中,必將譜寫新的輝煌。

  我們堅信在鄉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圍繞“融入新中心、建設新城郊”的發展思路,兩委成員始終以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工作目標;用包容、接納的態度,攜手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共建幸福美麗大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