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德為本真愛為魂

欄目: 師德師風建設 / 發佈於: / 人氣:2.37W

師德為本真愛為魂

師德為本真愛為魂

學習“師德涵養”系列課程,獲益頗多。回顧自己從教以來的點點滴滴,對於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我都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著名作家舒乙:稱“教育家”應該是有標準的,不是拍拍腦袋算一個,隨便説的。我認為起碼有四條標準:第一,他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即有自己獨立的辦教育的思路,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得以實踐,形成了完整的一套辦法;第二,他造就了一個或一系列出類拔萃的好學校,裏面有好的校園、好的設施、好的老師、好的學生,畢業生中人才濟濟,成績顯赫,屬於拔尖的,當然,這個好學校是實踐那套獨特的教育思想的結果;第三,他本人極富個人魅力,有很高尚的人品,有巨大的凝聚力,有偉大的犧牲精神,幾乎像聖徒一樣,絕對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很高的智商、管理才能和應變能力,是個極有愛心的人,心地善良,博愛,是個大人道主義者;第四,他能走在時代的前列,能與時俱進,能捕捉最新的信息,能吸收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能。總之,自己是個頂不保守的新人,從而能培養一代新人,造就時代的弄潮兒,去帶頭掀動時代的春潮。

作為80後“敢想敢做”的一代,只有不斷繼承前賢,勇於開創,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才能跟上“大課改”的步伐。反觀自己,每天在三尺講台上,每節課的40分鐘裏,是否真的再不斷鑽研和進取,去積極實踐“教”與“學”的創新和改進。教師是一個需要“工匠精神”的職業,但絕非只甘於做一名“教書匠”,而是要敢於和致力於作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向時代需要的教育家看齊。

著名教育家劉彭芝常説:“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愛是自然流溢的奉獻;尊重是教育的真諦,尊重是創造的源泉。”無論是對那些困惑的老師還是對那些迷失的孩子,她認為僅憑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説教,也許是無濟於事的。她相信德的力量,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施德過程中,其方式是極具審美的——潤物細無聲。

面對學生,我知道“尊重個性”“愛與尊重”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每個學生背後都有一個家庭,一個成長故事和一份“個性”,只有在尊重這些的前提下,教育才會有效用,管理才會有力度。雖然我工作的主陣地是在課堂、教室、校園,但對一個學生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中學教育,卻是要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只有“教”,沒有付出與愛,教育是斷裂的,教育成果不可能穩固和連貫。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談鬆華:在傳統教育中,學校是人的標準化“生產工廠”。教師是生產者,學生則是“產品”。學校的活動是一個不斷生產和加工的過程。現代教育觀則把學校作為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習共同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他們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學校管理以人為本的一個主要體現就是注重細節、注重過程,如果我們只看重結果,忽略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就可能極大挫傷教工的工作積極性,因為學生不同於物質產品,其學習基礎、個性愛好、智能結構、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不可能要求教師“加工”出整齊劃一的“標準”產品。學校管理創新之一就在於融合剛性制度和柔性情感,融合外在的制度約束和內在的自我約束。

教育最核心的東西是尊重個性,挖掘潛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騰飛,一切為了人類進步的精神,它是貫穿整個人大附中的辦學過程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引領着學校活動的各個領域,為學生個性的儘可能充分發展創設環境,構築平台,營造氛圍,使學校真正成為釋放和發展學生創造“潛能”的“樂園”。

陶淵明有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種聖賢境界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在於一種思想、一份大愛還有一份默默地付出與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