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西塞山懷古 教案(推薦3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51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篇《西塞山懷古 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西塞山懷古 教案》相關的範文。

西塞山懷古 教案(推薦3篇)

篇1:西塞山懷古公開課教案

西塞山懷古公開課教案

《西塞山懷古》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於人的思想。

教學過程: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名句(幻燈展示)

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⑥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⑦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以上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時期卓有成就的詩人劉禹錫,他還是當時進步的政治家、哲學家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西塞山懷古》

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通過誦讀,體會《西塞山懷古》的語言風格並領悟其表現手法(幻燈展示)

關於古詩文鑑賞大學聯考大綱是這樣要求的:鑑賞評價 D

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幻燈展示)

二者的對應關係是:“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對應“語言和表達技巧”

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劉禹錫(幻燈展示,請一位同學讀)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中唐文學家、哲學家805年,參加“永貞革新”因為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他被貶謫長達22年但卻始終不屈在詩歌創作方面,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他的詩,風格雄豪蒼勁,傳誦之作極多他的懷古詩寄寓深遠,被奉為“詠史大家”

這段材料的關鍵詞是:劉禹錫、文學家、哲學家、詩豪、永貞革新、風格雄豪蒼勁、寄寓深遠、詠史大家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劉禹錫,一起來鑑賞他的《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樓船:高大的戰船下益州:自益州東下)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山形:指西塞山枕:臨近,靠近)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寒流:在詩中指長江,在地理學上指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洋流,也指寒潮)

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四海為家:除了指天下統一外,還指居無定所,到處都可以為家故壘:西塞山要塞舊有的防禦工事)

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糾正誦讀中的錯誤聽一遍課件中的錄音

齊讀一遍這首詩

自由讀4分鐘背誦這首詩,並比較前四句和後四句在語言風格方面的'差異

檢查背誦並分析語言風格(幻燈展示)

前四句語言雄壯豪邁,氣勢磅礴

後四句語言含蓄厚重,蒼涼慷慨(充滿正氣)

從這首詩的題目我們就能判斷出《西塞山懷古》所屬的類別,是什麼?

懷古(詠史)詩

這種詩歌通常對應的表現手法是什麼?

借古諷今什麼叫借古諷今呢?讓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這個術語(幻燈展示)

借古諷今: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有識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多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數又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心中鬱積不滿,但又不可明説,特別是揭露時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説,於是他們往往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求載體,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曲借古諷今之詩,乃是借鑑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面的鑑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鑑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鑑賞這類詩詞,必須時刻結合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

結合詩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課下注釋,大家想一想這首詩所借之古是什麼?(幻燈展示)

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這一史實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哪四個字?

西晉滅吳可以,在戰爭史上,這一也被稱為“鐵索橫江”

除了這一史實,大家仔細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史實?

“往事”指被詩家稱作金粉六朝六個王朝的覆滅,它們是東吳、東晉、宋、齊、樑、陳

大家知道它們的共同點嗎?

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由於荒淫誤國,很快滅亡

這首詩所借之古我們搞清楚了,那麼詩人諷今之意又是什麼?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詩人從對歷史的回顧轉入現實,這裏面有讚頌統一慶幸和平的意思,你看,舊時營壘也廢置不用很久了,一片殘破荒涼的景象可是劉禹錫這樣一個極端關心唐王朝命運的人,在景語中,應該有其深遠的用意吧?請大家看一段背景資料(幻燈展示)

唐憲宗時期,唐王朝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但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總的來看,詩人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時代而這首詩寫於824年,割據勢力重新抬頭,當時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根據以上背景資料,大家思考一下最後一句景語中的深遠用意(幻燈展示)

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蹟,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它就像割據一方的藩鎮,最終逃脱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金粉六朝豪奢腐化,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荒淫誤國的教訓,對於當時驕奢腐敗的唐王朝來説,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應該引起它的警醒

在這首詩懷古詠史詩裏,詩人的諷今之意並沒有和盤托出,而是把它隱藏在含蓄深沉的語言背後,吸引我們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這也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讓我們再一起讀一遍這首詩

下面,讓我們做一個拓展練習(幻燈展示)

1、閲讀劉禹錫的《烏衣巷》和《石頭城》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1)這兩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相同之處是什麼?在主題表達上分別起到了什麼作用?

答:這兩首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詩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具有含蓄藴藉之美《石頭城》通過描寫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寄寓了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歎《烏衣巷》通過對叢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陽殘照景象的描寫,説明了豪門世家不能永享富貴,表明了社會總在發展變化的深刻哲理

2、閲讀下面兩首同題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幻燈展示)

《台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台城》劉禹錫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②事最奢萬户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註釋】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 ②結綺臨春:陳後主營造的兩座樓閣③韋莊:晚唐著名詩人

(1)這兩首懷古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答:弔古傷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這兩首詩所用的主要藝術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

韋莊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通過陰雨、江草、鳥鳴、柳陰等景物,渲染出一幅悽清而令人傷感的畫面或:通篇側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無情”反襯人的無限傷痛與感慨劉禹錫詩:重在對比,前兩句回憶昔日的繁華,後兩句寫今日的荒涼及緣由

這一節課,我們主要對劉禹錫的懷古詩進行了鑑賞,懷古詩的表現手法,除了借古諷今,還有對比、借景抒情等,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篇2: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教案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全詩要如何進行教學呢?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教案要怎麼寫?

一.導入《西塞山懷古》: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裏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於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二首懷古詩的作者是劉禹錫,側重寫昔盛今衰的感慨,從而諷喻統治者。下面學習劉禹錫的另一首《西塞山懷古》。此首懷古詩被譽為“金陵懷古之冠”,讀後請思考這首詩有何優點。

二.簡介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是中唐時期傑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後世稱劉賓客。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後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四海統一,《西塞山懷古》就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願望。

三.朗讀與背誦課文。

範讀——學生齊讀——自己讀——背誦

四.解題: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我們熟悉的對南京的美稱。六朝古都,是指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六個政權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會,則是除了前述六個政權外,還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國、民國時期把南京作為首都。)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五.賞析課文:

1.懷古:

首聯寫出了什麼氣勢?那兩個字用得好?詩詞前兩句寫西晉王濬率領着高大威武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裏形式——上有向下遊進軍,符合歷史事實——西晉攻下了東吳;一“收”,東吳的望風披靡,自孫吳以來,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佔據了這龍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穩固,所謂的“金陵王氣”對統治者都起過強心作用。事實呢,在王俊軍隊的強勁攻勢下,“金陵王氣”黯然收斂,孫吳王朝徹底覆滅了。不僅東吳,東晉、宋、齊、樑、陳個個短命。

頷聯:思考此聯把晉吳之戰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什麼手法?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燬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向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悽慘。對比的手法。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長長的鐵鏈極不情願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卻寂靜冷清地掛在石頭城頭上。“沉”和“出”兩個字也極其細膩傳神,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潰敗時的驚慌失措之醜態。這四句詩簡潔,洗練,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然而,詩歌本義並不在描寫這場恢弘的戰事。我們更深一層想,一個既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又擁有強大的防禦工事的要津,為什麼在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呢?

我們從作者的`另一首詩歌《金陵懷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塹”都會是“得民心者”的通途。這兩聯都是詠史詩的敍述部分,首聯是總敍,聲勢逼人;次聯是具體描繪,形象生動。

2.感今:

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或許並不僅僅指上文西晉王濬進攻東吳的事,金陵經歷了若干的朝代的興亡,這樣的興亡交替都讓後人浩歎,升起傷懷之感,但金陵古城卻“山形依舊枕漢流”,那麼一個國家興衰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呢?

一個國家的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勢的險要而是人事的治亂。“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的《再過金陵》正是這句詩的最好註腳。

尾聯含蓄地表達了怎樣的深意?

這裏有讚頌,有慶幸但更深層次的是提醒,是警誡。安史之亂使唐朝岌岌可危;亂後,河北,山東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時刻威脅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會被烽火打亂;如今長滿蘆葦的故壘,不知道哪天又會變成戰爭的前沿。

曾經的“金陵王氣”,曾經的“西晉樓船”,今天都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曾經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據勢利,今天也只是人們“傷”的陳年往事。詩人在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敍事描寫當中,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做了迎頭痛擊——歷史的大流永遠是“大一統”,民心所向,不以割據者的意志為轉移,想要分裂國家,發動戰爭,最終也不過就是徒讓後人“傷往事”而已。

六.課堂總結與板書設計。

篇3:選修語文《西塞山懷古》教案

選修語文《西塞山懷古》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誦作品,品評賞析

2.深入瞭解劉禹錫懷古詩的成就.

課時安排:

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作者與背景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是中唐時期傑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後世稱劉賓客。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後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四海統一,《西塞山懷古》就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願望。

解題: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二.朗讀全詩,品析鑑賞.

一讀詩歌理解大意

晉代王濬乘樓船自成都東下,

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

高山依舊枕着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着太平日子,

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二讀詩歌評品賞析

1、“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這一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遊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 “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2、頷聯將晉吳之戰的形勢從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繪?什麼手法?

①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燬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悽慘。

②對比的手法。

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三讀詩歌把握寓意

劉禹錫所處的中唐是藩鎮割據的時代,其間雖然在唐憲宗時期出現過短暫的統一,但至劉禹錫寫作此詩時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河北三鎮又恢復到了割據狀態。金陵(今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據一方的政權。

詩人在詩中將批判的鋒芒指向地方割據勢力,因此詩人的懷古其實是在慨今;四海為家,江山一統是詩人所極力讚揚的`。同時,六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也是對當朝統治者的忠告,有一箭雙鵰的效果。

《西塞山懷古》詩歌鑑賞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鑑,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着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複評這首詩説:“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裏才點到西塞山,那麼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説:“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説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蹟,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敍述往事,描繪古蹟,其實並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户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金陵五題·台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於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説,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西塞山懷古》同步練習

(1)“人世幾回傷往事”中感傷的往事是什麼?a

指東吳以後的幾個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個個都滅亡的往事.

(2)這首詠史詩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反對分裂,主張統一。

(3)詩人寫王濬攻破南京城時的情景,採用了什麼手法?這一情景的描寫看似懷古,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麼?請作舉體分析。

對比。其弦外之音是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無情嘲諷:王氣也好,鐵索也好,豈能擋住祖國統一的步伐?

4.該詩最後以蘆葦在秋風中顫抖着,發出了悲鳴作結,妙在哪裏?請結合原詩作簡要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盡之意,這破敗荒涼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據一方的藩鎮嗎?它們最終也逃脱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