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整理13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相關的範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整理13篇)

篇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作者,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弗羅姆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需要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觀點。

2、情感與價值目標: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感恩,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的激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品味關鍵語句,並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這是教學重點。

(2)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有更為深入的理解,產生共鳴,受到教育。這是教學難點。

教學思路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倫理學方面的隨筆,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學生閲讀理解有一定困難。而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一些小故事來消除理論著作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由淺入深,由對生活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認識。

主要教學

方法按品讀感知、對話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倡導由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對於文章的理解,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信息整合包括閲讀時使用精讀法、略讀法、跳讀法,同時還動筆圈圈點點、勾勾畫畫,及時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對整個文章的思路)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導題音樂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

環節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設計意圖

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冰心的小詩裏説:“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在到它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裏。”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有人説:父愛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可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温暖而執着。當然,這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麼,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

回憶有關母愛與父愛詩詞營造情境,從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體閲讀,感知課文提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概括地講,這篇文章談了“愛”。

具體如下:

(一)一個人的愛的能力發展。(1―3)

(二)愛的對象的發展及原因。(4―8)

(三)探討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問題。(9―10)

快速閲讀,明確文章的思路,為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做準備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過不要緊,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問題就行。)

三、研讀討論:

(一)探討母愛與父愛的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寫母愛,這些段中哪些關鍵詞語句子體現了母愛的特點?

學生找出詞句後一起總結: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只要是母親的孩子,母親就會無條件的愛孩子。不管你是總統,還是平民;是一個高貴的公主,還是一個殺人犯;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母親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故事一:當年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人向他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魯門的母親答道:“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

學生找出詞句:母親對嬰兒來説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

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點點,勾勾畫畫,逐漸明晰母愛的特點)要真正有效的看書,就需要動筆,在勾畫過程中讓思路成形,從而高質量獲取信息。

三、研讀討論

2、提示:父愛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找出詞句後一起總結:父愛是有條件的。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到温暖,不斷生長,發育。父親的愛卻引領我們正視人類生存的社會,學會生存、生活。要遵守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如紀律、秩序、法律等;要勇於承擔、有責任感。父愛讓我們在社會立足,正視我們成長時遇到的種種困難。故有人説: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學生找出詞句: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

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討論、自由發言,找出句子。有效獲取信息,認識父愛的不一樣。

三、研讀討論3提問:如何解讀“嚴父慈母”中的“嚴父”之愛?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來了弗利克斯是美國的一個十五歲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愛他,他的父親常時不時揍他幾下。這年聖誕前夕,他的母親正準備小香腸,家裏沒有芥末,父親叫正在擺弄廉價相機的弗利克斯去買。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機世界,被父親輕輕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戀戀不捨走出家門。他一出門就把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記起自己是出來買芥末的。這時他不敢回家,因為他不想在聖誕節挨耳光。這樣,他父母在怒氣中吃完了沒放芥末的小香腸。八點鐘了,他們開始擔起心來。九點鐘他們跑出家門,去按弗利克斯朋友們的門鈴。―─聖誕節的頭一天,他們報告了警察。一連等了三天,音訊杳然!他們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終!久而久之,他們的希望破滅了。最後,他們不再等了,從此陷入了絕望的憂傷之中……打這起,聖誕前夜成了這孤寂的老兩口生活中的忌辰。這樣的日子過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聖誕,老兩口照例吃着沒放芥末的小香腸,身後傳來一個顫抖的聲音説:“買來了!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隻手從二老之間伸了出來。一點不假,一個滿裝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親雙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頭。父親擦着桌子站起身,雖然熱淚盈眶,卻微笑着回過身來,舉起胳膊給了兒子一記響亮的耳光,説道:“去了這麼長時間!你這個調皮鬼,坐到那邊去!”)

自由討論,直至火候才拋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學生自述經歷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這裏應是課堂的高潮,通過故事或自身經歷的講述,學生能非常清晰的認識到母愛與父愛的區別,也能更深的領悟到平日忽視甚至反感的偉大的父親之愛。

(故事三:貝多芬幾乎是在父親的暴力下成長。貝多芬的父親望子成龍,希望貝多芬成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從小就接受嚴苛的音樂訓練。貝多芬除了練鋼琴之外,還要練小提琴、中提琴,貝多芬喜歡隨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親發現,就會大罵他一頓,説:“你還沒到達隨心所欲的程度,現在好好給我一個音一個音照譜演奏!”父親的教育嚴格,甚至常有時候是不合理的,但他還是為兒子神速的進步感到無比的驕傲,而且非常肯定將來他的兒子一定是個偉大的`音樂家。)

小結:泰戈爾説:“我的慾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憐,但你永遠用堅決的拒絕來拯救我,這剛強的慈悲已經緊密的交織在我的生命裏。”父親之愛,也許就體現在他的嚴厲、剛強和不動聲色中。故高爾基説得好: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鉅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人生。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麼?

母愛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獨立

父愛給孩子信心指導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僅給了孩子愛,他們還使孩子在愛中成長,又學會去愛別人,這是一個理性的、圓形的過程。

結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總結概括,享受專注閲讀帶來的快樂。為下一步質疑作準備

四、深入質疑:

提問: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提示:如果只有母愛,孩子會怎樣發展?

回答:孩子可能會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只依賴於別人,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不會愛別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愛,孩子會怎樣發展?

回答:孩子可能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喜歡暴力、走極端等。也不會愛別人。

明確:成熟的人應具有的特點:

獨立、温和;自信、理智。前兩點來自母親,後兩點來自父親。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獨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親(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脱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母愛與父愛的結合,既要發展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父親的良知。也就是有母親的愛的祝福,又要有父親的愛的原則。

故母愛與父愛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聯繫全文,深入思考,圈點勾畫,概括要求全面、具體。明確一個健康成熟的靈魂要達到的高度。此步質疑很有必要。通過反思,學生不僅更深理解父母之愛,還學會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靈魂。事實上,到這個環節時,學生似乎都比昨天長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讀完這篇文章,你對父母之愛有什麼新的認識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預備怎樣履行父母的職責?(可選擇一個問題回答)

課後週記讓學生反省,對父母之愛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歡,弗羅坶的《愛的藝術》讓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圖要通過教授這篇課文來告訴學生,愛不僅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可以培養的一種能力。我們可以被人愛,還要學會愛別人,包括父母,老師,朋友,周圍的人,甚至整個社會。能有意識地去愛別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邁進了一大步。

1、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雙邊交流較多,全堂課基本以師生對話進行。基本做到了老師主導、學生主體要求。課堂伸縮自如,能收能放。學生興趣盎然,感觸頗多。

2、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對課文有所取捨,放棄了“愛的成長過程”的理解

篇2: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一、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初步瞭解弗羅姆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激發培養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的激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對於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語句很難,影響對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難句很重要。

二、教學方法:

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學習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閲讀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難句,體會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一課時。

這個設計主要是按照課本單元訓練的要求來實施,在學生一般的閲讀經驗中往往對於一些説理成分較大的文章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畏懼之心,關鍵問題就是對於文章結構和思路的理解不夠,無法體會發現文章條理與思路的快樂。其實理趣,也是一種趣味,甚至其發現的快樂更甚於其他文體,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着重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

【導入新課】

當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着,整個上身向前匍匐着,雙手扶着地支撐着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

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地把擋着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着,他毫髮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着,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温暖。

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裏,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卻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着,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感動有讓我們感受了母愛光華的絢爛!那麼我們今天就站另外一個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在學新課文以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行為藝術。

【知識積累,預習檢查】

1給下面劃橫線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慼相關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同性戀等)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接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誦讀文本,感知文脈】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敍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

明確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戀階段被人愛階段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對象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大屏幕顯示)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嬰兒期)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幼兒期)有被愛的意識,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童年期)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成長期)開始呼喚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應為我需要你”

成熟時期(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通過以上的閲讀歸納,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

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大膽質疑,篩選信息】

鼓勵學生積極質疑,可在閲讀過程中畫出難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語句來。

預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備學生):

預設1文章第一句

雙重假設,説明孩童在幼兒期無意識,自然無愛的意識。

預設2母親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嗎?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預設3馬克斯,韋伯方式是什麼?

理想典型,理想中設定的模樣。假定孩子是大有作為的,便無可附加給與孩子大量的愛!

預設4愛是能力問題?

愛不與生俱來的,愛是一種與人相處的能力,它與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關係。

預設5“無論兒童還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對母愛的渴求”怎麼理解?

因為母愛是有原則無條件的,不是通過努力贏取的,通過換取的愛往往叫人生疑,而母愛是純粹的不含任何雜誌。

預設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意識存在三種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簡單快樂原則),自我(一部分是潛意識,一部分屬於意識狀態;意識上它使人變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會道德原則)

【教師質疑,深入感知】

1、母愛和父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從而擺脱對父親的依賴而自立。

3、弗洛姆認為怎樣的狀態才算擁有成熟的健康的靈魂?

成熟的人不依賴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兩個世界,樹立兩個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愛的能力之上同時具備理智和判斷。

2、面對父愛與母愛各自的特點,談一談你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面對母愛,我們應該成為健康、善良、快樂、有安全感;而面對父愛,我們應該變得有責任感,堅強,理性,自立,大有作為。

4、嘗試回答問題:

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暢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王子愛上了一個森林女妖,女妖病了聲言吃了王后的心臟病就會好。王子義無反顧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際剖開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親的心。捧着熱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樹根絆倒,把母親的心摔了出去。這時母親説話了:孩子你摔疼了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啊!我們從呱呱墜地一直到長大成人都被愛所包裹着,有時我們竟然因為周身的瑣事將父母的關愛忽略了。學了這篇文章,難道我們的心絃沒有與作者的某些觀點產生共振嗎?結合你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感受到的父愛或者母愛。

我們再來聽聽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語段

【情感延伸,真情書寫】(課後作業)

弗洛姆想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麼我們現在就學着去愛別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些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牀頭,或直接讀給他們聽。

【資料積累,課後拓展】建議閲讀

1《愛的藝術》一書相關章節“愛的理論”部分

2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3巴德舒爾伯格《我精彩糟糕詩作》

【大愛無疆,愛的連接】

朱自清《背影》節選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説,“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篇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先預習一下課文,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大家馬上就會想到父母之愛。從小到大,我們感受到的或聽説過有關父愛和母愛的描述應該是數不勝數,如果要問對父母之愛的感受,恐怕每個人都可以象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滔滔不絕説上三天三夜。但老師現在要求只用一個或兩個詞來形容(或概括)父愛和母愛的特點。

在同學們的心中父母之愛是――偉大、無私、含蓄的,那麼在弗洛姆的筆下父母之愛是怎麼樣的呢?

(幻燈片)

母愛的特點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愛是無條件的。

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

消極面: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的特點:

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積極面: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如果説我們剛剛對父愛和母愛的感受是處在感性的,較淺的層面的話,那麼弗洛姆則是用理性的眼光給我們概括了父愛和母愛的特點。不過,弗洛姆僅僅是想告訴我們父愛和母愛的性質特點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

題目包括“父愛、母愛、孩子的愛”三者的愛,那麼在文章中“孩子的愛”是怎樣的?

(幻燈片)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

成熟時期 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成熟的愛。

(幻燈片)

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可見,愛不是與生俱來的!

很明顯,在10歲之前,孩子還沒有主動去愛的意識,如果説他愛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為像弗洛姆書本上説的“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馬上消失,大哭大鬧。自己的快樂完全建立在別人能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爺爺之間,有誰在一段時間內經常滿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時間內他就會跟那個人比較好。是不是?這就是弗洛姆説的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説得是太好了!

那麼我想,我們在坐的各位,有沒有那個是10歲以下的?8歲以下的?剛出生的?就更沒有了!可是同學們想想,我們中間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像10歲以下的孩子一樣,因為被人愛,才去愛;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甚至是連自己正在被愛的感覺都沒有,對別人的愛無動於衷,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見,愛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隨着人的生理年齡的增加就會逐漸成熟的。愛是一種能力。

(幻燈片)

《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可是我們生活中面對已經超過10歲的這樣的人的時候,經常聽見這樣的話:還是孩子,等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會愛了。想當然的認為,“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讚同這樣的話,正如巴拉塞爾士説的:

(幻燈片)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巴拉塞爾士(1493-1541),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

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我們愛的能力,

(幻燈片)

弗洛姆《愛的藝術》前言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同學們現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説的應該是“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的階段了,我們來想想怎樣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訓練自己對父母的愛?

愛是交流的。孩子領受着父母的愛,也想着應該怎麼回報父母。只有當你有愛父母、愛他人的能力時,當你的心理年齡與你的生理年齡一致時,才可以説你時一個靈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這堂課老師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篇4:《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3、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4、區分“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委我愛你”。

能力目標: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繫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着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教學難點: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給大家説兩個真實的事例。舉秦怡和史鐵生母親的例子。(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弗羅姆及《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使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集體朗讀)

三、知識積累,預習檢查

1、給下面劃橫線的字注音

罪孽 秩序 剎那 咄咄逼人 惶恐 休慼相關 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同性戀等)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 :蒂,花或瓜果連接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四、推進新課。

誦讀文本,感知文脈。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敍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

(一) 解題,理清脈絡

對象:母親、母親、孩子

內容:愛

層次:母愛、父愛、孩子

明確:

1、體驗母愛(1-3)

2、感受父愛(4-7)

3、完善自身(8-10)

(二)閲讀一、二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母愛與父愛分別有那些特點?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有哪些不同?

問題三: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

學生自主解決,主要是尋找關鍵語句。

明確:

特點與區別:

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

母愛 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問題四:比較分析,説説兩者差別的原因。

母愛——童年時期 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 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小結:(初步得出弗羅姆觀點,集體朗讀)

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藝術。

問題五:什麼樣的愛才是成熟的愛?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比較:前者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是被動的,這種愛是幼稚、不成熟的。

後者是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是主動的,這種愛是成熟的。

通過此段説明,引出最後一部分。(問題引入)

第二課時

(三)閲讀最後一部分,思考

問題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②樹立起兩個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學會自立。

④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理智和判斷力上。

對文章進行小結,以時間和邏輯的順序,分析了愛是一種能力。(對照板書)

四、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並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説體驗;聯繫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

母(聯繫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説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範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聯繫電視劇《親情樹》,大姐孫雨欣用無悔的青春換來了弟弟妹妹永遠的尊敬和永恆

的親情。

3、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鬥

②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③愛的昇華——珍惜情感,感恩

4、嘗試回答問題:

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暢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王子愛上了一個森林女妖,女妖病了聲言吃了王后的心臟病就會好。王子義無反顧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際剖開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親的心。捧着熱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樹根絆倒,把母親的心摔了出去。這時母親説話了:孩子你摔疼了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啊!我們從呱呱墜地一直到長大成人都被愛所包裹着,有時我們竟然因為周身的瑣事將父母的關愛忽略了。學了這篇文章,難道我們的心絃沒有與作者的某些觀點產生共振嗎?結合你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感受到的父愛或者母愛。

我們再來聽聽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語段

五、課堂小結

在我們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着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着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温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説聲:“謝謝!”(《感恩的心》音樂聲響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書寫(課後作業)

弗洛姆想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麼我們現在就學着去愛別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牀頭,或直接讀給他們聽。

板書設計:

篇5:《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母愛——童年時期 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 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篇6: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提取關鍵詞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讀重要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學會質疑探究,力求讀出自我;

4.珍惜父愛母愛,理性成熟地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篩選信息、把握文章要點的方法;

2.學會在語境中理解重點句子。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愛

師:據有關資料統計,全世界共使用5651種語言,可是幾乎所有的語言對媽媽的發音幾乎相同,這是為什麼?我們願意相信惠特曼説的: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所以這應該是母愛的奇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來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國當代哲學家弗羅姆是如何看待母愛乃至愛的。

二、速讀;感受愛

1.瀏覽全文,找出每段的關鍵詞、關鍵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學生在8分鐘內完成任務後交流,教師總結,(PPT顯示)

第一段:嬰兒愛自己,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愛;

第三段;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喚起愛,有愛的能力;

第四段;愛的對象的由母親轉移到父親身上;

第五段;母愛是無條件的,通過努力獲取的愛是往往讓人生疑;

第六段:父親代表思想世界;父親是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愛是有條件的;

第八段:母親、父親都希望孩子最終脱離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綜合父母親是成熟的標誌。

2.加上恰當的詞語,把上述內容改造成一段話,就是對本文的內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嬰兒是自戀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愛,卻沒有能力喚起母愛。少年時代的兒童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感覺到自己愛的能力,並試圖創造愛。與此同時,他愛的對象由母親轉移到父親,因為母愛是無條件的,代表自然;而父親代表思想,父愛是有條件的,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等他擁有了母親的良知而想愛,擁有父親的理智和判斷力而會愛的時候,他就擁有了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3.温馨提示:提取關鍵詞、關鍵句,重新組合,把一大片讀成一條線。

三、細讀,明確愛

1.精讀。個別朗讀課文第四、五、六、七段,餘者思考:題目中心語是“愛”,題目明確告訴我們文章寫了三類愛,父愛、母愛、孩子對父母的愛,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師相機點撥,並小結。

(PPT顯示)孩子從剛開始的只能感受愛、被人愛,到後來的創造愛、愛別人,是孩子愛的能力發展的見證;母愛是無條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給予孩子安全感;父愛是有條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則的。從感受母愛到尋找希望得到父愛,是孩子愛的對象的發展;最後孩子在父母之愛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它們的區別在哪裏?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句,強調的重點都在後一句,所以語序的不同,反映了兩種愛的原則強調的重點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比被愛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所以作者認為,“我愛人”的原則比“我被人愛”的原則更成熟。

3.和傳統的闡述愛的文字比較起來,本文的觀點有何新意?

(1)教師提供作者的創作心語(PPT顯示):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祕訣的讀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弗羅姆《〈愛的藝術〉前言》

(2)學生討論交流:上述文字告訴我們什麼?

(3)教師點撥小結(PPT顯示):作者認為,愛是一種情懷,但更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藝術一樣,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這種觀點一反傳統的認為愛就是如何惹人愛,即把愛作為別人恩賜的情感的看法,也徹底拋棄了富有宗教色彩的關於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傳説帶給人們的“姻緣註定”的世俗的宿命論觀念。這種觀念有進步意義。因為人們愛的失敗,不能總在客觀領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從愛的綠洲走向愛的荒漠。

4.對於別人習以為常的愛,作者為何有如此獨到而深入的見解?你能結合預習時蒐集的資料談談你的看法?

(1)學生自主介紹作者

(2)教師準備(PPT顯示):1900年,弗羅姆出生於一個德國猶太人家庭,後定居美國。他是家中獨子,父親是個商人,喜怒無常,母親有間歇性抑鬱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發他以後研習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探討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時,家有一位朋友,25歲的漂亮女子,是個畫家,願意為陪伴老父而終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殺了,並留下遺囑,希望能跟她父親合葬。那時他才12歲,此事令他非常震驚,無法理解該女子的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他被周圍戰爭的不合理性和破壞性所困擾,這些最終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馬克思的人本主義觀點,形成了他的社會文化人性觀:強調愛,更強調愛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説:“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讀,辨辨愛

1.這是一篇哲學隨筆,主要是為了闡述作者的哲學觀點,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觀點嗎?或者你認為作者的哪些觀點對你很有啟發?

教師準備:(1)文章説,母愛是無條件的,並且説,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使人生疑。你怎麼看?

作者這種看法未免失之偏頗。母愛是最少動機和目的的一種形式,但母親愛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給她慰藉和希望,這些在很多場合是潛意識的。“望子成龍”正是母親這一心理的表露。這也可以説是母愛的條件。所以,我們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絕望的母親無奈之下也會放棄對孩子的希望。

“通過努力換取愛”,是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的必然的結果,也就是愛的能力的見證,怎能説令人生疑?難道愛是投水於石嗎?難道被愛的人是鐵石心腸嗎?當然,這裏有個前提,那就是“換取”,不是“竊取”,不是別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説,母愛給孩子安全感,父愛給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綜合。那我們如何理解現實生活中單親家庭甚或者孤兒的成長、成熟、成功?

明確:注意第五段文中括號內的一句話,對於母愛、父愛,“我更多的是指在母親、父親身上體現的那種本質”,所以母愛、父愛不必然地等於母親的愛、父親的愛。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可能身兼二職,如三遷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畫地教字讀書明理的歐陽修之母,她們身為母親,卻像父親一樣給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國際商務禮儀專家,從孤兒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軍,攝影家,繪畫家,慈善家張瑪莉,她的身邊也有人充當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愛”、“母愛”中獲取成功。(設計這一環節的原因是針對每個班級都可能存在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給他們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做兩腳書櫥。

五、寫讀,昇華愛

現在,我們長大了,逐漸擁有了表達愛、創造愛的能力,接下來,就請你們拿起手中的筆,飽蘸感請的墨,寫下你們對父母的愛。

(PPT顯示)仿句練習:父愛如山,他會將所有的感情卻默默的隱藏在他偉岸的脊背上,隨着歲月流逝而積澱,偶爾也會像休眠的火山一樣噴發一次。

母愛。

答案示例:母愛如水,她將所有的愛化作流水,從我心頭流過,伴我跋涉人生旅程。當我悲傷憂鬱時,有溪水唱着激勵的歌;當我歡欣喜悦時,又有湖水冷卻我炙熱的靈魂。

温馨提示:讀寫結合,在表達中昇華感情、錘鍊思想。同時仿寫注意修辭、句式,更要寫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讀,學會愛

2007年,安徽大學聯考語文作文題是“提籃春光看媽媽”。此題一面世,立刻成為當年最受爭議的作文題。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文題的?

明確:此題意在弘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人類更應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代天下子女説出了共同的心聲。對父母的感恩,是兒女對自己成長、成才的一種回報。有了始於孝心的感恩,才使我們異於禽獸,才使我們真正成了“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愛是一種能力,在感恩中學會愛,回報愛。

温馨提示:學以致用,讓文本和生活互為印證。

七、小結,表達愛

小結課文:愛是一種胸懷,憂樂天下是無私的愛,遊子春暉是深沉的愛,高山流水是真摯的愛,地老天荒是浪漫的愛:這是充滿激情的愛。愛更是一種能力,孟母三遷是愛,岳母刺字是愛,發乎情止乎理也是愛:這是理性的愛。擁有激情和理性的雙翅,愛才會飛得更高、更遠、更持久!

八、作業佈置(二選一)

1.以“當青春遭遇愛情”為話題寫一點感想。

2.2008年,金秋十月,連續發生的三起“弒師案”震動了中華大地,2011年,上海浦東機場某留日學生下飛機不久,就因為向母親討要留學費用未果就立馬行兇,原本應該純真善良的孩子為什麼對老師、母親這個愛他們、對他們呵護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為殺人惡魔?請你就這個話題發表感想。

九、教學反思:給課堂取一個漂亮貼切的名字,用來統領課堂,使課堂渾然一體,這種想法由來已久,今天,我嘗試着以文章的關鍵詞“愛”為核心,一線串珠,建構課堂,結果教學流程極為順暢,大有舉重若輕之感。“愛”字,猶如主旋律,迴盪在整堂課中,也迴盪在面帶會心的微笑的師生心間。給課堂取個名字,真好!

篇7: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優秀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難點: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先預習一下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認為對理解文章有重要影響的詞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難的詞句,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

佈置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個題目我想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就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隨着你的成長父母也開始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大家現在回憶一下你對這種愛有哪些體會?

以往我們的感受都是很具體和感性的,而我們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在學新課文以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如何來理解以上觀點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教學步驟:

如何理解“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

嬰兒時期(無愛的意識)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這種狀態?

童年時期(8歲以前:有被愛的意識)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被愛意識的覺醒?

8——10歲(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愛的意識的覺醒?

2、如何理解“愛是能力問題”?

(1)“嬰兒感到極度的恐懼”(第一段)

(2)“開始知道、開始學會、開始懂得……”“消極體驗”(第二段)

(3)“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談到愛的原則有哪兩種,你愛的原則是什麼?

(4)“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相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父愛(有條件)

母愛(無條件):表現是什麼?

如何理解“愛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這句話對父母而言意味這什麼?在文章的第8段

這句話對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麼?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認為,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回想自己成長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你又該如何為心中這兩個世界而努力呢?這兩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境界呢?——相信通過這些思考,孩子們對“愛”的理解與追求都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四 相關資料

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祕訣的讀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達到這目標儘管困難,但這不足以成為理由,從而不去尋找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難的條件。為了使這一問題不再複雜化,我努力在這本書裏避免使用專業詞彙,同時也儘量不援引別的資料。

但是在另一個問題上,我卻沒有找到圓滿的解決辦法。我這裏尤指的是我在這本書裏重複了我以前著作裏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倫理學》這兩本書的讀者會在這本書裏看到我在上兩本書裏已經提到過的思想。但是《愛的藝術》絕不是這兩本書的總結,這本書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

當然就是舊一點的思想在這本書裏也會獲得一層新的意義,因為這些思想現在都圍繞着一個題目:那就是愛的藝術。艾·弗羅姆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巴拉塞爾士__巴拉塞爾士(1493-1541),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

篇8: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 1 CHINESENUM3 一 、【學習者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第四冊第三單元第9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高中二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學生大概在十六七歲左右,學生的認知、情感、社會心理都已經有一定的成熟度。學習本文,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與父母之間的愛,從而正確處理在這一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記敍能力、説明能力和議論能力是中學生要具備的語文基本能力。國中生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相對較弱,而高中生在國中基礎上邏輯思維逐步增強。國中着重培養學生的記敍能力、説明能力,而高中在培養學生記敍能力、説明能力的同時,要着重培養學生的議論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記敍、説明、議論能力獲得協調發展。在整套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議論文只有兩個單元(文言文除外)。這個單元首先出現,意義非比尋常。針對學情,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將作這樣的設計。

= 2 CHINESENUM3 二 、【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論述類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着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

= 3 CHINESENUM3 三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闡釋了愛並不僅是一種感情,更是一個能力的問題,與人的成熟程度有關,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從而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這篇文章是第四模塊第三單元的精讀文章。這一單元的六篇文章是隨筆和雜文,屬於論述類。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時,作為學習主導者的教師,要努力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倫理學方面的隨筆。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等。

學習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對於作者的觀點,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4 CHINESENUM3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作者,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弗羅姆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掌握閲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理解、探究和評價作者對父愛與母愛本質的思考以及對於理想人格的分析。

篇9: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一、知識、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觀點。

2、培養學生閲讀論述類文章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議論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掌握閲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

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2、理解、探究和評價作者對父愛與母愛本質的思考以及對於理想人

格的分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

升到理性層面,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科學而全面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品味關

鍵語句,並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2、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走進文本、整體感知:

1.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速讀課文:

①質疑答疑,突破難點;

(1) 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

母愛是無條件的,所以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因根本不需要換取,所以無所謂贏得,也就無法贏得。

(2) 文章提到兩種愛的原則,一種是“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另一種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這兩種愛的原則你怎樣理解?

前一句,“被人愛”是原因,“愛人”是結果。因為被人愛,所以我愛人。以自己為中心,強調先獲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愛的方式。

後一句愛人是原因,“被人愛”是結果。因為我愛人所以我被人愛。先付出再獲得,是對愛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愛是單向的、簡單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愛是雙向的、相互的,更加複雜,也更加美好。

②談談讀出了作者的什麼思想。

2.理清思路:

1-3:論述人愛的能力的發展。

4-8:論述父愛與母愛的不同。

9-10:總結全文,人要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三、深入研讀、感悟汲取:

1、提問:母愛與父愛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優缺點?

區別積極面消極面

母愛無條件最偉大,人的內心深處最渴求。無法贏得

父愛有條件可靠努力獲得,受自己支配控制。辜負父親期望,就會失去。

四、探究討論:

[探究一]:“母愛是無條件的,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弗羅姆的觀點嗎?請結合實例説明。

(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人類的情感沒有國界的分別,弗羅姆發現了一般規律,母愛是無私而熱烈的,父愛是深沉而含蓄的。母愛是故鄉、大自然和海洋,父愛是思想、紀律和秩序。然而兩者也不是絕對的界限分明,父愛也有細膩、無微不至的一面,母愛也有理智與嚴格的一面。兩者實際上是相融的,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顯示資料:5.12地震短信留言,徐靜蕾的父親,朱自清的《背影》,畢淑敏的《媽媽為什麼打你》)

“親愛的寶貝,你長大了一定要知道,媽媽愛你。”

“我從小的理想就是將來可以不再聽我爸爸的話。”

我謹慎地使用毆打,猶如一個窮人使用他最後的金錢。每當打你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輕輕顫抖。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我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每一次打過你之後,我都要深深地自責。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願自罰,那怕它將苛烈10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嚥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這道理可能有些深奧,也許要到你也為人父母時,才會理解。

……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畢淑敏)

[探究二]:“母愛的弊端在於無法贏得,父愛的優點在於靠努力去獲

得”,看樣子,無條件的無限止的給予式的愛並不是最佳的,你同意弗羅姆的觀點嗎?

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

——《長短經》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馬卡連柯【前蘇聯】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觸龍説趙太后》

[總結]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父母對孩子的愛博大深厚固好,但也要講究個度,。優秀的父母應當為孩子的長遠打算考慮,呵護的同時加上錘鍊,讓愛的大船以無私為帆,以理智為舵。

引入弗羅姆觀點:

一個健康而成熟的靈魂,應當將母愛與父愛綜合於一身,既要有母愛的博大與無私,又要有父愛的冷靜與理智。

五、拓展延伸:

年齡段特徵

嬰兒期(0-1歲)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幼兒期(1-8歲)有被愛的意識,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童年期(8-10歲)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成長期開始呼喚愛,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對照人的愛的能力發展變化表,看看你屬於哪一個階段?你將怎樣愛你的父母?

父親節要到了,請你給父親寫一段話來表達你的感恩之情。

(音樂起,寫作,之後請同學朗讀)

六、課後作業:

讀了文章,對母愛、對父愛,你一定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你會給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樣的建議?請你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我有一個夢想

篇10: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一、教學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作者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課文介紹了人由幼稚到成熟的生長過程中,愛的能力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文章還説道愛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你持有的愛的原則分不開的。文中談到了兩種不同的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的區別;‘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的區別。文章重點説道父愛與母愛的特點及區別,還談到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這是一篇翻譯文章,有很強的思辨意識,學生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學的重點在於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對兩種不同的愛的原則的理解。

二、教案

授課人 胡小勝 學科 語文 學校 水陽高級中學 課 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的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以及《愛的藝術》。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深層次地明白父愛與母愛的區別

4. 如何認識兩種愛的原則。 教學重點 深層次地明白父愛與母愛的區別。 教學難點 如何認識兩種愛的原則。 教學方法 師生合作研讀、點撥、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實驗

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考場外父母等待孩子的一組圖片導入新課。

推進新課:出示教學目標,瞭解作者。

1、作家介紹:弗羅姆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

《愛的藝術》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

2、解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對象:父親、母親、孩子

內容: 愛

3、本文是屬於議論文,課文主要闡述了怎樣的觀點?讓學生談談自己閲讀的感受以及對文章初步理解。

明確:闡述父愛和母愛的本質,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父愛和母愛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母愛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愛是無條件的。

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

消極面: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5、父愛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學生看了之後很感動,很多同學想到自己會考時父母期盼的眼神。

在講解題解時候,許多學生誤解對象有兩個

學生往往能回答出本文寫了父愛與母愛區別

許多學生回答都是正確的。但是很難回答全面。

許多學生都有類似的經歷,容易引起共鳴。利用相同經歷直接入題。

先讓學生了解目標,然後簡介作者

介紹《愛的藝術》目的讓學生很快明白作者意圖:愛是一種能力。

題目有助於學生了解本文內容。

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怎樣,對文章把握多少。

這是教學重點,首先學生得知道母愛是什麼,父愛又是什麼,才好比較。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是有條件 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

積極面: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父愛與母愛的特點比較?

明確: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母愛 :

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關於作者提出的父愛與母愛的區別,你認同嗎?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

有下列幾點可供參考:

1、母愛也是有一定條件的。母親之所以愛孩子,是因為孩子給她帶來了慰藉和希望,這種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場合是潛意識的,或是下意識的。母親並不一定明確意識到這一條件性,但是沒有明確意識到並不等於客觀上不存在。無論多麼偉大的母親,都會因為孩子的離去而感到空虛,也都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意識。這種空虛正是由於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識正是母親寄希望於孩子的反映。

2、父愛和母愛一樣,也有一定的無私性。

3、母愛比較細膩,父愛比較粗獷;母愛比較着眼於眼前,父愛比較着重於未來:母愛以情感來感染和引導孩子,父愛以理智和行動來教育孩子。

三:合作探究

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學生填表)

學生一般都能回答上來,問題較為簡單。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比較起來就容易總結。

篇11: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 1 CHINESENUM3 一 、【學習者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第四冊第三單元第9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高中二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學生大概在十六七歲左右,學生的認知、情感、社會心理都已經有一定的成熟度。學習本文,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與父母之間的愛,從而正確處理在這一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記敍能力、説明能力和議論能力是中學生要具備的語文基本能力。國中生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相對較弱,而高中生在國中基礎上邏輯思維逐步增強。國中着重培養學生的記敍能力、説明能力,而高中在培養學生記敍能力、説明能力的同時,要着重培養學生的議論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記敍、説明、議論能力獲得協調發展。在整套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議論文只有兩個單元(文言文除外)。這個單元首先出現,意義非比尋常。針對學情,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將作這樣的設計。

= 2 CHINESENUM3 二 、【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論述類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着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

= 3 CHINESENUM3 三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闡釋了愛並不僅是一種感情,更是一個能力的問題,與人的成熟程度有關,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從而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這篇文章是第四模塊第三單元的精讀文章。這一單元的六篇文章是隨筆和雜文,屬於論述類。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時,作為學習主導者的教師,要努力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倫理學方面的隨筆。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等。

學習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對於作者的觀點,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4 CHINESENUM3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作者,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弗羅姆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掌握閲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理解、探究和評價作者對父愛與母愛本質的思考以及對於理想人格的分析。

篇12: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一、教學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作者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課文介紹了人由幼稚到成熟的生長過程中,愛的能力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文章還説道愛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你持有的愛的原則分不開的。文中談到了兩種不同的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的區別;‘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的區別。文章重點説道父愛與母愛的特點及區別,還談到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這是一篇翻譯文章,有很強的思辨意識,學生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學的重點在於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對兩種不同的愛的原則的理解。

二、教案

授課人 胡小勝 學科 語文 學校 水陽高級中學 課 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的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以及《愛的藝術》。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深層次地明白父愛與母愛的區別

4. 如何認識兩種愛的原則。 教學重點 深層次地明白父愛與母愛的區別。 教學難點 如何認識兩種愛的原則。 教學方法 師生合作研讀、點撥、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實驗

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考場外父母等待孩子的一組圖片導入新課。

推進新課:出示教學目標,瞭解作者。

1、作家介紹:弗羅姆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

《愛的藝術》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

2、解題

篇13: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對象:父親、母親、孩子

內容: 愛

3、本文是屬於議論文,課文主要闡述了怎樣的觀點?讓學生談談自己閲讀的感受以及對文章初步理解。

明確:闡述父愛和母愛的本質,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父愛和母愛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母愛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愛是無條件的。

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

消極面: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5、父愛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學生看了之後很感動,很多同學想到自己會考時父母期盼的眼神。

在講解題解時候,許多學生誤解對象有兩個

學生往往能回答出本文寫了父愛與母愛區別

許多學生回答都是正確的。但是很難回答全面。

許多學生都有類似的經歷,容易引起共鳴。利用相同經歷直接入題。

先讓學生了解目標,然後簡介作者

介紹《愛的藝術》目的讓學生很快明白作者意圖:愛是一種能力。

題目有助於學生了解本文內容。

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怎樣,對文章把握多少。

這是教學重點,首先學生得知道母愛是什麼,父愛又是什麼,才好比較。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是有條件 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

積極面: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父愛與母愛的特點比較?

明確: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母愛 :

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關於作者提出的父愛與母愛的區別,你認同嗎?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

有下列幾點可供參考:

1、母愛也是有一定條件的。母親之所以愛孩子,是因為孩子給她帶來了慰藉和希望,這種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場合是潛意識的,或是下意識的。母親並不一定明確意識到這一條件性,但是沒有明確意識到並不等於客觀上不存在。無論多麼偉大的母親,都會因為孩子的離去而感到空虛,也都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意識。這種空虛正是由於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識正是母親寄希望於孩子的反映。

2、父愛和母愛一樣,也有一定的無私性。

3、母愛比較細膩,父愛比較粗獷;母愛比較着眼於眼前,父愛比較着重於未來:母愛以情感來感染和引導孩子,父愛以理智和行動來教育孩子。

三:合作探究

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學生填表)

學生一般都能回答上來,問題較為簡單。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比較起來就容易總結。

Tags:教案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