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99K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多篇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1

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集體生活還沒有成為獲取精神營養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也不會產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無限相信書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近代科學研究表明,讀書是對人的潛能的綜合開發,讀書就是獲得豐富的能源,使人的潛能和素質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由此,開拓廣泛的閲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閲讀質量,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着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閲讀能力,我從以下七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營造閲讀氛圍,激發閲讀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的,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閲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指導閲讀實踐,培養閲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説:“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説,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裏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國小生由於閲讀習慣差導致閲讀效率低。對他們閲讀習慣的矯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在閲讀時,教師應明確要求:讀書時,要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寫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閲讀時動手做標記或批註的習慣,如在閲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圈劃,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註。這樣,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促進他們邊讀邊思考。

三、重視課堂教學,提高閲讀能力。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閲讀能力。學生基本閲讀能力的形成,在於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説,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閲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讀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範讀等等。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閲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閲讀方向、正確運用閲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説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閲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閲讀的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閲讀方法。精讀有利於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於提高閲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

(1)、規定閲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閲讀的程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閲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閲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閲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

3、學會精讀。

閲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閲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閲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針對國小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閲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學精讀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學會選擇讀書。

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閲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國小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的指導。根據新課標要求的國小生各年齡段閲讀書的篇目,採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閲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擴大閲讀的視野。

總之,閲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閲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閲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2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因為學習原本是學生的一項創新性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這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使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要求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一、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自由參與、創新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老師恩賜、饋贈的,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探究得到。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

在我聽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任課教師首先讓同學們通過品讀第一段,感受葫蘆長得好,種葫蘆人非常喜歡小葫蘆。接着教師出示課文中兩幅插圖,“種葫蘆的人就一心等着收穫葫蘆了。可結果怎麼樣呢?觀察這兩幅圖,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馬上發現:“葉子開始是綠的,後來變黃了;掛在枝上的葫蘆落在地上了;種葫蘆人開始很高興,後來愁眉苦臉……”教師接着引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讓我們快去找一找吧!”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變為以學生為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這樣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根據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評價,説出自己的理由,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做事不能只想結果而不顧過程,要聽取別人善意的勸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予以點撥指導,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中的寓意,在讀中感悟、積累語言。

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學習方式改革

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為課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方式的學習,為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你最欣賞哪位植物媽媽送種子的方法?為什麼?”這一問題展開自主學習,當學生理解到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時,對“太陽一曬,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着跳着離開媽媽”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教師及時播放課前查找到的錄像資料,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畫面,當看到豆莢裂開,一顆顆豌豆從豆莢中彈射到地上時,不禁發出一聲聲驚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豆莢裂開的速度真快,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沒有看到,所以文中説‘啪的一聲’。”“我知道為什麼用‘炸開’了,豆莢裂開是有力量的,把豌豆寶寶們彈落到地上。”課件使學生對豌豆傳播種子的神奇之處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體會,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的感受產生了共鳴,使課文的難點得以突破。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更是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變抽象為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輕鬆、愉快、主動地學習,為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三、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努力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滲透到閲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語文教學要把握學科的個性,以學生的語言發展為本,加強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通過誦讀、聯想、評價,感受深刻的文本內涵。課文不僅是教的藍本、讀的範本、還是情感薰陶的樣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這一藍本、範本和樣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主題的鮮明,內容的豐富,語言的優美,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啟迪,靈魂的淨化,個性的張揚。

?假如》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那些飽含真情的語句,反覆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帶領學生感悟教材,感知社會生活,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培養愛心。

教師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通過課件向大家展示了世界上除了寒風中的小樹,飢餓的小鳥,殘疾的朋友還有更多的動物朋友、植物朋友、人類朋友,“如果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為誰畫寫什麼?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們的願望寫出來。”教師為學生架設了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寫話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又不偏離語言文字訓練的本質。這樣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有了適當的情感基礎,我口説我想,我手寫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們當堂寫道:“我要給奶奶畫一雙聽得見聲音的耳朵;我要給盲人畫一雙好眼睛,使他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我要給山區的孩子畫一所漂亮的校園……”國小生的語言雖然稚氣十足,但他們的心靈是純真的,聽課的家長和教師此時都被孩子那一顆顆閃亮的心所感動了。雖然他們此時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通過學生的“讀、看、思、議”感悟到什麼是愛。這種“愛”並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了才能愛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必須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課程改革中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參與,探索、創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探究意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推進學習方式改革;通過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引導下,經歷新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3

有效課堂教學是指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有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策略。

在新課改的大潮中,許多優秀教師充滿智慧,充滿詩意的精彩課堂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的教師則是“穿新鞋,走老路”。許多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呈現出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的狀態,學生語文素養得不到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依然普遍存在着。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的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的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的挑戰與學習者的內在愉悦。師生實際付出的精力與實際收效差距甚遠。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經過洋思中學的學習讓我有了一些心得。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學生沒有高質量的預習,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閲工具書等,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我剛帶語文的時候,心理沒底,不知道如何講,如何抓學生,怕帶不好,我想只能從國小生入手,抓好預習工作。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就告訴他們預習的要求。課文讀兩遍,標自然段,畫生字、詞。寫出文章主要內容,分段、寫段意。找近義詞、反義次。畫出最喜歡的句、段,寫出感受。這樣學生通過頭天的預習,課文比較熟悉了,講起來比較輕鬆。效果也很好。還要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同時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精於設問,增強教學問題的有效性

研究發現教學中有近一半的教學提問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無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激活學生的思想。許多教師的提問並不一定都能夠成為好問題,我們發現,許多問題是“假問題”,是“淺問題”。

只有那些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問題。從教學的角度説,問題應該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説明的東西。一個教學問題至少應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學生尚不完全明確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須是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説明的東西;第三,它必須是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的。語文教師要努力設計出“好問題”:問題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一個好問題具有較好的拓展性,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僅僅停留在“是”或“錯”的機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有所建樹。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整節課就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第一個問題:海鷗和老人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你從那些地方看出來的?劃出句子、批註感受。第二個問題:安放老人的地方發生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劃出句子、批註感受。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討論地非常激烈,興趣非常濃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培養自學能力的

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進入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發揮自主能動性,學會自學。但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自學活動,老師教得既輕鬆,學生學得又愉快。所以,在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代是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知識變化日新月異。人們要為斷的學習知識,才能跟得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小階段自學能力的培養,會對學生終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中的具體措施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的:

首先,從課前預習入手,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在每個新的教學內容開始之前,老師佈置目的明確的課前預習任務。如:熟讀課文、請家長幫助聽寫生字並訂正、找出優美的句子、詞語、解釋詞語並造句、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寫出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

其次,緊抓課堂預習成果展示。可以通過練習展示字詞的預習,教師通過練習中捕捉到的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及時指導,及時幫學生解決預習中在字詞方面遇到的難題。對課文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以互幫解決難讀的句子和段落的形式進行。既展示了個人預習的成果,又互相幫助解決了各自預習中的難題。老師也感到比較輕鬆。對句子的預習展示,可以採取指名讀優美句,並説出理由,讓其他同學評價、補充的方式進行。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觀察角度不同,可以把課文中各種有特點的句子都找出來,在互相交流展示中自學完成。

再次,經典的設計問題,寫在黑板上,規定時間讓學生自己先解決。自學形式可採取多種,如獨自、同桌、小組等。然後在全班展示自學成果,共同交流討論解決重難點。採取多種形式及時鼓勵肯定好的自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例如:我教學《海豚救人》一課時,因為它是自瀆課文,讓學生認真預習、並根據課文分組討論課後問題,第二天進行彙報,可以是小記者採訪式、可以是彙報資料,可以是辦手抄報的形式。學生全面參與,積極性很高,效果明顯,課文理解透徹。

三、靜動結合,提高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波紋不興,是死水一潭;波濤洶湧,是洪水猛獸。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有源活水。教學應像河流一樣,有序性和波動性相結合,既百折不撓奔向大海,體現有序;又迂迴曲折,體現波動性。有序使教學結構段落明確,但一種活動如果缺乏起落,給予學生的刺激便會減少。教學應避免平鋪直敍,在教學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有思維碰撞,有智慧啟迪。教師講述有行有止,有續有斷,高低起伏,悠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學生學習有聽有講,有學有練,有張有弛,有商有量。整個教學過程猶如一台好戲,師生共同配合,有序與波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成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才是一堂好課!

四、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l、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

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緻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後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範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

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

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五、自覺反思,提高教學監控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課堂教學監控行為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整學習方向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教師自覺形成教學內省力的一種方式。教學監控行為應該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之後的一個教學反思。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涉及對學生課堂學習實效的監控與對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

對學生課堂學習成效的監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評價。這種評價首先是一種完整的評價,包括激勵和批評;同時也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評價,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機械頻繁地評價;還應該是一種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指導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對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應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師反思機制,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評價,一方面個人勤思考、勤動筆,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同時,根據教學情況適時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案;另一方面加強反思的交流與研討,從反思中得到啟迪和昇華,取得進步。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充滿挑戰,呼喚智慧。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4

開學以來,我和全體語文教師一起學習了語文新課標,從中我受益匪淺,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美不勝收,還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擴大了學生們的視野。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我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5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國小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這些年的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三點體會:

一、激發興趣是前提。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識字教學本來就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很樂意很高興去學。再者,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教給方法是關鍵。

方法是入門的鎖匙。現在的國小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培養,有着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但有的年輕父母們,望子成龍心切,在孩子入學前就給孩子們教會了不少的字,甚至於有的小孩識字水平超過了國小一年級水平,這是件好事。但我在教學中也發現有的家長由於方式方法上的不正確,也損害了小孩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南方方言上相對北方普通話而言,存在語音不準的缺陷。如果説家長不是用標準普通話來教的話,造成孩子讀音不準,給教師教學中帶來巨大挑戰。所以,在國小生入學之後,我往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教會孩子們如何用拼音認字識字。在拼音教學中,自己製作一些教學模具或把拼音畫成動物符號,使國小生一看就會,一讀就準,在實踐中效果非常不錯。拼音基礎打牢了,這樣使孩子們為以後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理解記憶出成果。

國小生記憶力好,但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所以,要想讓國小生提高識字認字水平,只有讓學生對字的含義有所瞭解,才能增強國小生的記憶能力。我在教學中,常常採取一些組詞認字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國小生增強理解,加深記憶認字識字能力就會得到鞏固。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6

通過《國小語文有效教學理論及實踐》這一專題的學習,我知道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之路上的值得總結與反思的話題,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追求的目標,

一、正確理解課堂教學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觀各有不同的結果,什麼樣的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學生會不會學,能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怎麼樣?學生學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答案的正確與否,不是一個是與不是,更重要的是好與不好。同時,我們應該明確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有量,如果教師一節課講多了,而學生還是知之甚少,言之無序、無物,就不是好的課堂;如果一節課只是讓學生學習討論一個小問題,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也不能算是好課。高質量的課堂要求教師既能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講解問題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組織討論不在花哨而在實用,合作互動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聯繫教材等。

二、提前佈置學生預習事半功倍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外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蒐集到整理,閲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為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先要進行糾正、引導、鞏固等,就可以實現教學的目標,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效率的含義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其實,一節課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也是現在課堂教學逐漸調整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鐘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鐘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鐘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鐘裏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四、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互補。有人講一堂課能使學生“靜”的時候“動”起來,“動”的時候“靜”下來,這堂課大體便成功了。我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動”和“靜”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組合,兩種音組合的好,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是成功的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説:“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説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7

今天一道題目是讓孩子們填有關龍虎同有的四字詞語,他們很是為難。原因是讀書還是過少,積累不多的緣故。我告訴他們,不用為難,作業不是考試,有些是可以查資料的,況且作業就是自我檢查嗎?不會的,再温習温習。同時作業有時也是一個學習的新過程,哪能都會能。

現在的學習工具觸手可及,你可以用手頭的字典,也可以用無所不能的網絡,通過查閲這些工具,用心做完作業就行啦。不過一定要用心,做完後,不能就此放過,一定要多讀讀,然後過心留痕,讓它們進入記憶。會迅速查閲資料,也是語文學習必須練習的一項能力。我們的閲讀理解題目,很多不就是信息考察嗎?實際上也是學生資料查閲能力的再現。那些智慧題目,拓展題目,如果不會,我鼓勵他們查閲資料。生字詞,一定要通過字典自己解決,自己相辦法,自己解決。不要僅僅問個讀音,查資料會給你很多信息。

為了讓孩子們動起來,想了很多辦法。因為孩子們哪有自制力,完全靠興趣學習,也是一句空話。怎麼辦?讓孩子們讀書,就要能落實到位,有一些監督。每天由家長籤讀書條,要求事實求是。讓孩子們每天練字,我就每天收發批閲;讓孩子們摘抄積累,安排孩子每天查閲上報,我還要抽查;讓孩子們寫日記,我不僅每天帶頭,還要每天欣賞;讓孩子們朗讀,我每天第一個上傳朗讀課文。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讓每項作業落實查閲。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篇8

在x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期間,我參加了我縣國中新課標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學習。在培訓學習中,我聆聽了專家的報告,李老師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還看了一些優秀教師的示範課,使我能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衝擊,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頗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知識貧乏。通過這次培訓,收穫頗豐、感想頗深: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或者啟發。對我對教育與新課程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下面將我的學習心得小結如下: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

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中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教學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

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四、多鼓勵,多表揚、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課改要求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裏,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訓活動是短暫的,但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專家及名師結合自身的成長給我們做的一場場精彩講座,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瞭方向,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時時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並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