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學教學工作總結多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57W

國學教學工作總結多篇

【第1篇】國學教學工作總結範本

篇一:國學教學工作總結

中華文明作為唯一流傳下來的人類四大古文明,以其博大精深、底藴十足而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其影響力已經不僅僅體現在東半球,世界發達國家也在吸取中國的傳統智慧以求發展。國學,不僅是中華人文知識之大成,更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和推動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整個民族精神的象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優秀中國人偉大心靈的體現。國學不是書齋裏發黴的書本,不是博物館裏的古董,更不是竹簡上難懂的文字,她更象是孟子説的混混原泉,一朝掬飲,終身受用,我們要做的,是用心志去汲取這永不枯竭的甘泉。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授課本知識,同時還應尋根溯源,增厚學生的人文修養,不斷汲取國學精髓。

本學期選擇《三字經》作為教材是因為它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相傳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它的成功之處在於,雖然全書只有1140字,但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而且全書均為三字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兒童記憶。

課標對閲讀教學的解讀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於是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覆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

欣賞、評價文本,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閲讀信息,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

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結合課下注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時初步養成了做批註的好習慣,會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三字經》的學習,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文化,有利於學生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於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古人尚且學為先,精忠報國,孝當頭。“香九齡,能温習,孝於親,所當執”??現代人更應學之,在學生琅琅“讀經”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再現,人文精神的頌揚!

濃郁的書香氣息,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詩文的陶冶。“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這是我校長期堅持發展的方向,這必會更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揚,以“經典”為教材,以“活動”為紐帶,通過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們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篇二:國學教學工作總結

國學經典藴藏着我國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國學教育是中國人在向國際化邁進時提升自豪感、凝聚力,不放棄固有文化精髓的不竭動力。我校開展“與聖賢同行,與經典為伍”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一方面豐厚孩子們文化底藴,另一方面是大力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年級選擇《千字文》作為教材,這部經典4字為一句,共有250句,一千字,是名副其實的千字文,而整本書竟然沒有一個字是重複的,可見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深厚。同時通篇用韻、琅琅上口、行文流暢、內容豐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歷史,從農業生產到發明創造,從做人做事到言談舉止,從宮牆建築到名山大川等等,作者都在有限的篇幅中向我們一一道來。雖然這部經典創作的年代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是,今天我們讀它仍然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讓我們既增長了知識,又明白了道理。

一、本學期國學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注重朗讀、熟讀成誦的練習

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誦讀的技巧,注意指導學生掌握好平仄和詩的抑揚頓挫,有板有眼有感情地讀,把詩詞的韻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激發出來。除了每週的一節國學課外,每天堅持課前2分鐘組織學生誦讀,並做到全程參與,學生全員參與。並開展競賽,激發熱情。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詩競賽,來達到複習鞏固的目的。引導學生建立一本經典誦讀集錦的小冊子,抄寫自己新學的古詩文,隨時進行誦讀,便於記憶。採取如抽背、師生背、接龍、詩配畫、畫配詩、詩文串聯等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達到熟讀成誦,增大積累量。

(二)注重鑽研、活學活用教材

國學的內容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的,要取其精華舍之糟粕。教學的目標就是要“突出修身立志教育”,要教育青少年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用什麼樣的思想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從小就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鑽研國學內容,收集相關的知識,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法,將要講的內容深入淺出的傳授與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們非常願意接受。

(三)注重實用、指導規範行為

要把對國學的理解貫穿於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去,規範學生言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既注重國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又注重把學生在國學上的理解、感悟加以強化,引導、激發學生以此為目標,努力踐行,使之向聖人、賢才看齊,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見到老師要問好、走路輕聲慢不靠右行、刻苦學習,做一名優秀的學生等等。

(四)注重組織、開展教育活動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除了開展了每年一度的國學誦讀小標兵評選活動外,還開展了“國學書法比賽”,並結合各種節日,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如:“教師節”“國慶節”“九九重陽節”向學生進行愛國、尊師、敬老的教育。國學的浸潤,讓孩子們的言談舉止悄然發生了變化。每天清晨,當教師來到校園,迎面過來的同學都會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師敬禮、問好,課間打逗現象明顯減少,國學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講文明知禮儀的習慣。

我相信只要對國學教育持之以恆,不朝三暮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利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這一黃金時期,用國學的經典教導天性善良的兒童,即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同時,為更好做好這項工作,今後工作也有一些設想。

二、今後工作設想

(一)認真實踐,創新方法

與體育校本課程有機結合,將國學內容經改編成為體育遊戲;也可以與音樂校本有機結合,既有特色,又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在學中玩,玩中學。

(二)辦好家長學校,形成家校合力

通過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走進校聽教師經典教育課,讓家長認識到孩子讀經誦典可以瞭解傳統文化,陶冶情操,為孩子將來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利用假期豐富實踐

利用寒暑假在師生中開展國學知識的學習,倡導廣大中國小生收看《百家講壇》等介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視節目和相關書籍,在全校開展“四個一”活動,即“寫一篇國學學習筆記”——包括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感悟的道理,通過網絡、書籍和廣播電視等形式學習“會講一個美德故事”,“學習一個美德人物”,做到深入瞭解,並將在講故事大賽中進行評比展示,“做一件美德實踐活動”——組織“扶殘助困”小分隊開展定點扶助,開展向社會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豐富假期生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身內涵和修養。

【第2篇】語文國學教學工作總結

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每天在忙着更新和改進,一直沒做總結,今天趁着開會的機會,做做這開學一月的總結吧。我主要是從教學,管理和自我學習三方面做一下總結:

國學教學:今年的國學學習,改變了去年的整體吟誦的方式,改動的原因主要是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定的,去年一直是按照整節整節的吟誦套路來的,課上常見的現象就是課剛開始孩子們聲音很洪亮,但是讀着讀着聲音就沒了,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早就在哪裏走神的走神,做小動作的做小動作。

還有孩子們跟着吟誦材料吟誦很多就是聽着音去讀,眼睛根本就不跟不上讀的節奏,以至於很多地方都是錯誤的對識字和吟誦都是不利的。咱們國學經典的'學習主要是學習其中的正確的理念,潛移默化的規範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但是國學經典就是古代的語文,語文的人文和工具性不能廢的。我認為字都讀錯了,或者不認識那學習就沒什麼意思了。所以這學期我們改方法了,我先帶着他們一句一句的讀,這樣既能糾正字音,也能讓他們有機會休息一下嗓子,不然讀一節課對嗓子損害也是挺大的,而且,老師帶着讀,他們能較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但是並不是每節課都是老師帶着讀,我帶着讀的目的是讓他們能夠讀準確,再者就是讓那些上學期跟不上的學生能夠有時間跟上。我認為他們不是不愛學習,不是故意不讀,而是他讀得不熟,一塊讀的時候他總是那個不和諧的聲音,久而久之,他覺得丟人乾脆不讀了,破罐子破摔。他們的落後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其實老師的責任更大。低年級甚至是整個國小階段的學習任務不重,我們要給他們時間趕上來,重樹信心。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時間,老師不能急也急不得,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機會和時間。

國學一直以來不變的就是識字,現在比以前更有規律了,一天五個,配合着班幣獎勵,我做了識字卡片,放在那裏,他們可以自己去拿。定期檢查。上週我們就是主要檢查的識字,檢查其實就是複習鞏固,雖然並不是很理想,但是隻要堅持下去就行了,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不一樣,沒必要要求都長得一樣齊,那也實現不了。

語文教學:我在語文教學上是比較的弱的,教學技能上不成熟,不上套。這學期,我主要是先從備課開始,先認真備好課,知道要給孩子講什麼,先爭取避免拉下什麼老師講不到,孩子們學不到的情況,在進一步完善課堂。主要是授課方式和知識點的呈現方式和流程。這些還在琢磨中。希望有所進步,不辜負孩子們叫的那聲老師。

班級管理:今年比去年順手的多,今年最大變化是融合課班幣管理制度,其實就是把以前的印章獎勵改成了班幣,當然班幣管理有很多好處,之前我也做了總結,寫了管理原則,而且針對班幣實行的辦法也簡單的寫了寫,貼在了班裏。開起了超市當起了臨時的售貨員,開始的時候忙的不亦樂乎,辦公室基本上沒時間回來。有老師就問我忙什麼,其實就是在賣東西算賬呢。班幣實行的效果比單純的小印章獎勵要好得多。因為利益就實實在在的擺在眼前。孩子們很積極。

自我學習:這一塊就有些欠缺了,雖然説沒有大量的完整的時間看書,但是在國學教學,語文教學,班級管理上的不斷反思和改進也可以説是一種學習吧。學習並不一定是坐在那裏看書就是學習,實踐其實也在學習。

我們的工作其實就像一句話:摸着石頭過河。因為都是新手,經驗不能説誰比誰豐富,大傢伙都在摸索中。我們在摸索中前進。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河對岸,估計這一生都要不斷地摸索學習吧。

【第3篇】國學教學工作總結

國學教學工作總結

中華文明作為唯一流傳下來的人類四大古文明,以其博大精深、底藴十足而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其影響力已經不僅僅體現在東半球,世界發達國家也在吸取中國的傳統智慧以求發展。國學,不僅是中華人文知識之大成,更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和推動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整個民族精神的象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優秀中國人偉大心靈的體現。國學不是書齋裏發黴的書本,不是博物館裏的古董,更不是竹簡上難懂的文字,她更象是孟子説的混混原泉,一朝掬飲,終身受用,我們要做的,是用心志去汲取這永不枯竭的甘泉。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授課本知識,同時還應尋根溯源,增厚學生的人文修養,不斷汲取國學精髓。

本學期選擇《三字經》作為教材是因為它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相傳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它的成功之處在於,雖然全書只有1140字,但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而且全書均為三字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兒童記憶。

課標對閲讀教學的解讀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於是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覆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文本,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閲讀信息,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

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結合課下注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時初步養成了做批註的好習慣,會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三字經》的學習,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文化,有利於學生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於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古人尚且學為先,精忠報國,孝當頭。“香九齡,能温習,孝於親,所當執”……現代人更應學之,在學生琅琅“讀經”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再現,人文精神的頌揚!

濃郁的書香氣息,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詩文的陶冶。“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這是我校長期堅持發展的方向,這必會更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揚,以“經典”為教材,以“活動”為紐帶,通過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們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第4篇】國學教學總結

兩年間,我既深深地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作為教育工作者肩上擔子的重大。'做老師難,做個好老師更加難!'既然選擇了這個神聖的職業,就不能誤人子弟,就得嘔心瀝血啊!回顧兩年教學生活,收穫頗多,尤其在國學教育上,下面我有幾點體會想和大家分享。

一,讓學生認識國學,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一提起傳統文化,絕大多數同學的認識是'之乎者也'之類,印象中是搖頭晃腦的讀背,感覺甚是枯燥乏味,沒什麼好學。所以老師要讓他們重新認識國學,感受到國學的魅力。我跟他們談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論述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訴他們中國傳統文化是其他文化體系不可比擬的。我們有八百年的周文明,我們有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有百科書之稱的《三字經》,有為人處事的蒙學經典《弟子規》。我們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氣,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責任,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普世情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們還有聞名於世的四大發明,有豐富的天文地理,工藝文藝,有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數不勝數。

二,備好課,讓學生享受國學課學生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了,下一步我們就要備好課,上好課。上國學課,首先我們老師要懂國學。我們不可能都是博學的大儒,但是對於我們要上的那節課的內容,我們要研究透徹,儘量使我們的教學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問什麼問題,我們都應該能對答如流,給學生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形象。就像有位老師説的:'我們也許只需講40分鐘,但準備這門課的時間卻是你走過的整整20年!'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啊!

上課時要滿懷激情,創設情景,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到國學的美,讓他們感覺到,上國學課就是一種享受。

三,學以致用,落實生活

課上成功了,學生也聽懂了,行了嗎?還不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四,滲透其他學科

要教好,學好國學,單單學那一門課還是不夠的。因為一個星期也不過三兩節課,相對來説太少了,這就需要我們把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比如説,語文課,可以多增加一些國學的,德育的知識,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作文課的設計也可以結合國學的思想,讓他們瞭解儒,佛,道,法的思想。如:儒家之精髓在於'仁',佛的核心在於向善,道家講的是自然大同,法家重在強調社會的有規有序。經常有機的把這些知識融於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的談吐,言行舉止有很大的改善。他們的改變充分體現在他們的作文和日記裏。如:八年級唐趙榮同學學《老子》後,在日記裏寫道:'人真的很懦弱無能!可我們知道,人本不懦弱,人之所以懦弱,是因為無窮的慾望毀滅了人性,如果人們會放棄慾望,像老子説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樣真正做自己,也就社會安定,和諧太平了。放棄一切慾望,保護一切生態平衡,節約一切能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不就是陶淵明所説的桃花源嗎?生活在這樣的桃花源裏,人還會懦弱無能嗎?'這樣設計教學,學生學了可以用,可以體現在他們的作文和日記裏。學了之後,馬上用,那種感覺是非常快樂的,學生逐漸的也會喜歡上這樣的學習。

五,課堂的多樣化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堂可以是多樣化的。比如,要教育學生孝順父母,知恩圖報。可以以音樂課的方式教育。'小羊跪哺,烏鴉反哺…'的《跪羊圖》可以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學會了怎麼孝順父母,知恩圖報。教育學生如何理解傳統節日,如何過傳統節日,老師可以先介紹關於某一個節日的知識和風俗習慣,學習一些相關的詩文,然後讓學生寫日記或作文,或介紹自己是如何過傳統節日的。如:端午節祭祀屈原活動,可以帶學生去參加,讓他們回到'古代',親身體驗整個祭祀的過程,這樣的節日,他們將終身難忘,也能寫出自己真正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我的一些教學心得,希望大家能多多批評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