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袁隆平主要事蹟【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8.17K

袁隆平主要事蹟【多篇】

概括袁隆平事蹟材料 篇一

2021年5月24日,註定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裏,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羣眾手持鮮花趕來弔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説,“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為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後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為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着愛國為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着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飢餓。

這種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着勇於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於提出設想、勇於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着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願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後來者和奮鬥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裏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説:“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説:“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説,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煙,是目前威脅着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煙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説,總結了抽煙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激活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煙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煙的人不想抽煙説明身體不行了);納税的大户(國家一部分税收來自煙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煙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煙。”

説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説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説:“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概括袁隆平事蹟材料 篇二

天陰沉沉的,窗外的雨水淅淅瀝瀝地下着,我坐在房間里正上着網課,突然,電腦上彈出一條新聞:默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逝世。

這個消息如同雷電直擊我的心坎,腦袋裏“轟”的一下,整個人都僵住了,大腦裏一片空白。就在這一剎那,“金豆豆”噼裏啪啦地掉落下來,淚水打濕了書本上的字。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緩過神來,低頭望了望被淚水打濕的字跡,想起袁隆平爺爺曾經的那些事……

袁隆平爺爺年輕時收了幾個徒弟,每天,田園裏都看得到他們的身影。這天上午,袁隆平爺爺和他的弟子在幹活的時候,突然,大地劇烈搖晃,整個人重心往下倒,房屋也向他們壓過來。袁隆平爺爺心裏喊了一聲:不好!便大聲的對附近的人們説:“鄉親們!快跑啊!地震了!”喊完馬上轉過頭對他的弟子説:“快,你們先跑,帶上鋤頭和其他工具!”弟子也着急了:“老師,可您……”“不用管我的,我拿完種子馬上就來。”話音剛落,袁隆平爺爺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房間,翻箱倒櫃的找種子。終於,在牀頭櫃上找到了那包種子。

傢俱可都碎了,玻璃渣片一堆,一不小心就會刮到流血,房屋也在倒塌,很可能就在一瞬間,這條生命就會飛灰煙散。可袁隆平爺爺不顧一切,拿起了那包“珍貴”的種子。

他曾説:“假如我不在家,那麼就一定在試驗田;如果不在試驗田,那也是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袁隆平爺爺一生都在鑽研水稻,為我們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讓全中國14億人吃得飽飽兒的,不餓肚子。這比天高,比地深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後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了,因為,在每一粒米飯裏都有您的功勞!

概括袁隆平事蹟材料 篇三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户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説,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如此報道雜交水稻,有失偏頗。我理解的雜交水稻是,“豬狗”、“人馬”、“人豬”結合的產物,他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樣受到廣泛質疑。

試想,當一大類物種相互“苟合”產生的下一代,下幾代是一個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我們就去盲目崇買所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這裏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寫,田裏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説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都要付出數不清的心血。

我們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組合出來的新物種,其實就是一個怪胎。這給天生有缺陷的產品一樣,人類食用這些產品有變異和被變異的可能嗎?誰也沒有做過醫學實驗。

當大家起鬨,為中國農業科學家叫板“好”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我們整個社會有“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傳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是給中國人帶來了希望,還是帶給中國人帶來了災難,現在誰能説清楚呢?沒有,一個都沒有!

於是,我建議,冷靜看待科學、冷靜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誠意地為中華民族復興,為中華民族下一代着想,讓真正的科學説話,放棄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的陋習,這才是每一箇中國人理智的選擇。

概括袁隆平事蹟材料 篇四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由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雜家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故事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脱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隨着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着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説:“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袁隆平主要事蹟 篇五

沒有捱過餓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價值。

“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説死於飢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捱過餓的一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並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瞭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嚐盡逃難的艱辛。於是他從小就懂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麼。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安江”,它位於湘西南,是湘與雲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祕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後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一個這麼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後,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志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於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餘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麼困難。安江是湘西與雲貴高原交界的一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一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一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麼優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一點一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後等他發芽以後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裏,以前條件沒有那麼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裏,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着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於一個官宦子弟來説,能像一個農民一樣躬耕於稻田,我們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何況還要對一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羣”的稻株,由此靈感一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着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帶着水壺和饅頭,拿着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的尋找理想中的苗珠。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正是憑着這種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意志,在勘察了14萬餘株的稻穗後,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研究,他終於寫成了令世界震驚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隨後,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

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概括袁隆平事蹟材料 篇六

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説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幹部在奮鬥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裏講述裏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為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歎”。一些黨員幹部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象不只在老年幹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幹部身上。青年幹部崗位和所學專業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互聯網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説,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業的。其實黨員幹部也是如此,如果不願意深入鄉間,不願意爬山路、走泥路,怎麼才能瞭解真正的鄉土中國,又怎麼談得上服務羣眾?書本里記載的、電視裏播放的、新聞裏報道的,畢竟只是隻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才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裏,所以張桂梅才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裏的優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穫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新。“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獲得靈感的迸發。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幹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雲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並且將它們用於實踐的創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跨越。因為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可見,機遇是如此重要。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幹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抬頭仰望星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幹部唯有通過奮鬥,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人生和事業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