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愛留守兒童事蹟【新版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92W

關愛留守兒童事蹟【新版多篇】

留守兒童關愛倡議書 篇一

全縣黨員、幹部、職工和各界愛心人士:

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的父母遠離家鄉,用勤勞和智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得到父母的呵護,享受家庭的温馨,但他們卻過早離開父母的懷抱,導致親情缺失,忍受孤獨煎熬,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名字---留守兒童。他們比一般未成年人更需要社會的關愛和呵護,為了讓他們能夠快樂健康成長,縣婦聯再一次發出關愛留守兒童,爭當“愛心媽媽”倡議,呼籲有意願的愛心人士伸出友愛之手,關心關愛留守兒童, 給孩子母親般的關愛,讓他們同享人間温情。

朋友們,面對留守兒童一雙雙期待的眼睛,您的一個微笑,也許會增強他們戰勝困難的信心;您一句愛撫的話語,也許會點燃他心中希望的火花;您的一份愛心,也許能改變他的一生!……我們只需在節假日或週末按照“一幫一”或“一幫多”的形式,各盡所能與這些孩子聯繫交流,談心溝通,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和學習上的小問題和情感上的小困惑,適時與家長和老師溝通,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融入集體生活,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和活潑開朗性格,讓所有遠離父母的孩子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呼籲愛心人士和愛心家庭敞開温暖的懷抱,伸出您温暖的雙手,積極參與,爭當愛心代理媽媽。讓我們攜手相助,為這個特殊的羣體撐起關愛之網,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和諧的成長環境,為我縣經濟和諧發展貢獻巾幗力量!

報名電話:

報名郵箱:

愛心代理媽媽條件:

1、具有一定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充滿愛心,具備一定的家庭教育經驗

2、具有愛心、願意幫扶留守兒童的領導、職員及社會人士,“愛心代理媽媽“幫扶活動的開展是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沒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關係。

愛心代理媽媽的任務:

愛心代理媽媽要時刻關注留守孩子的生活、學習及身心健康,幫助糾正思想和行為方面出現的偏差,給予父母般的關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愛心代理媽媽活動方式:

愛心代理媽媽與留守兒童結對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可採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進行,其他活動方式可結合實際自行選擇。

愛心代理媽媽活動內容:

1、開展“雙互”活動。即互認互知,雙方互相認識,互相瞭解,真情互動,為對症幫扶打下良好的基礎。

2、堅持聯絡制度。愛心代理媽媽要保持和孩子父母、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臨時監護人的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動態和身心健康情況。

3、明確幫扶的重點。愛心代理媽媽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思想表現、學習成績、日常行為,主要幫助孩子解決學校、思想、身體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使他們感到時刻被關注,通過幫扶引導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心理分析 篇二

基本簡析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逐漸成為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機制,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的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常年見不到父母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據河南省公佈的一項調查,河南省現有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300餘萬。以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和學前兒童不足280名,“留守兒童”213人。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佔有份額絕對不小的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 “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愛,在對他們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現“三多”和“三缺”問題:隔代監護多溺愛、寄養監護多偏愛、無人監護多失愛;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由於孩子們本身貪玩,缺乏自律意識,相當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出現了缺餡,尤其心理問題十分突出。

主要心理

“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問題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錢主義、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問題的 “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就會表現出以下一些症狀:

1、“留守兒童”容易違紀,叛逆心理苗頭出現。在農村學校違紀學生中,“留守學生”佔絕大多數,低年級及學前兒童一般表現為逃學、遲到;不完成作業;小偷小摸;不誠實,經常説謊;高年級“留守兒童”開始出現叛逆心理,攻擊意識很強,與老師頂撞,不服從管教,更有甚者還盲目衝動、打架鬥毆。

2、“留守兒童”普遍厭學,自卑心理十分嚴重。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不願參加活動、自卑心理嚴重、生活無聊而空虛。國小低年級“留守兒童”中,膽小怕事、課堂不敢回答問題的佔75℅以上;高年級“留守兒童”中,由於對學習失去信心,開始沉迷於網絡遊戲之中。

3、“留守兒童”缺乏溝通,性格內向孤僻。由於缺乏父母親情的滋潤,許多留守孩子長期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代管監護人”的缺位溝通使他們長期看電視,並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語或與小狗小貓説話。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人際交往敏感,口頭交際能力減弱;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內向孤僻冷談。

產生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後,就把兒童託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飢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於是就會抑鬱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後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塗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於人的成長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吧,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國小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吧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閒時節,“閒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幹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以上分析儘管不盡全面,但應引起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兒童本身是一個弱勢羣體,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只有無條件適應,希望我們在提高社會經濟環境的同時注意創造和諧社會生活環境!

關愛留守兒童事蹟 篇三

2020年,註定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大家響應黨的號召“宅”在家裏,自我隔離,不給防疫添麻煩。快活嶺國小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積極開展空中課堂教育活動,德育部門也大力組織關愛一線子女和留守兒童的系列活動,在活動中湧現出了許多先進代表和典型!

xx,快活嶺國小二年級二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身在武漢的一名普通教師。她的丈夫是洪山區城管局(交通局)的工作人員,身處抗疫一線,他們互相鼓勵互相支持着彼此。“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打響數月,無數志願者盡己所能為保護大武漢衝鋒陷陣,我又怎能退縮呢?”他這樣説。每天繁忙的事務,使得他不得不一天24小時紮根在單位,許久都沒有回家。寒風凜冽,風雨無阻,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着平凡的使命,勇敢的站在戰“疫”的最前沿。胥老師的孩子不足一週歲,工作家務參雜在一起豈止辛苦,但她始終堅持做到把工作做好做實不放棄班裏任何一個孩子,用她的方式表達着對學生的愛。

一接到學校“停課不停學”的通知,她就迅速組團,建隊,模仿課堂,試講演練,確保課程的正常開展,並積極開展每日線上晨檢晨報。當她得知班裏一名同學父母疑似被隔離在外,不能回家!孩子留守在家,由家中老人照料生活,無法實現在線學習!家人和孩子心急如焚!胥老師馬上與家長、孩子取得聯繫,慰問家長,安撫孩子,並制定出幫扶計劃。不遺漏每一個孩子,不耽誤每一天課程,這就是師愛的體現!

“特殊時期決不能讓這名疫區留守兒童掉了隊”胥老師這樣告訴自己。首先,她與家長取得聯繫,因對方是位老人監護孩子學習,理解新事物能力的限制,老人不會使用人人通空中課堂更不用説教育雲了,但好在勉強會用QQ,隨即胥老師便將個人QQ號和在線答疑羣號告知並指導她們加為好友,這樣為聯繫方便又加上了一層堡壘。其次,馬上將整理好的課程資料發給孩子奶奶。因為資料較多又或者是鏈接,奶奶不會用,胥老師就把課程資料截圖發,然後通過語音配文字進行講解,直到對方説“明白了”。胥老師説“事無鉅細”保證每一件事弄清楚説明白,堅持下來孩子才不會掉隊。

最困難的要數課堂教學了,孩子沒有進入課堂學習,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胥老師就將每一天的課堂內容用思維導圖形式寫出來拍照發給孩子,再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她生怕哪一項沒有做,哪一塊知識出現斷裂總是想了又想,確定沒有問題後才罷休。但這還不夠,檢查孩子的掌握情況,作業,背誦都要過關。學完第一課《古詩二首》檢查的時候,孩子信心滿滿的過關了,這真是送老師和心繫孩子的父母的最好的禮物啊!學習上沒有落下,孩子的心理上也不能太有壓力。每天一聽的電話訪問胥老師告訴他:“孩子,你是勇敢的,你是堅強的,在困難面前你沒有低頭,你是值得大家稱讚的!你不但更加勤奮的學習還告訴我們大家如何防疫病毒,勤洗手,勤通風,講衞生。”這是多麼可愛又懂事的孩子啊!一天輔導結束,孩子結結巴巴的説出:“雖然這段時間,媽媽不在身邊,但胥老師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輔導,就像是媽媽一樣!”

隔離疫情但不隔離愛,隔離在外無法陪伴孩子學習的家長們,你們不要太擔心,教學上有我們,請你們放心治療,等到春暖花開我們再相聚!

快活嶺國小像胥老師這樣克服困難,全心全意愛學生、教學生的老師還有很多!樂觀的快小人,不信邪的武漢伢,我們一定能打贏這次疫情防疫戰!快小加油!漢陽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留守兒童關愛倡議書 篇四

尊敬的家長:

您好!

近年來,隨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在孩子身上花費也逐漸增加,為寶寶買的書籍、玩具、衣物等兒童用品都是擺滿了大櫥小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些兒童用品都面臨着淘汰,留着又浪費空間,棄之又覺得可惜,特別是一些益智功能的玩具和書籍往往對適齡的幼兒有着特殊的價值,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愛心義賣活動,讓幼兒來交換平時不常用的物品,體會分享的快樂,這樣孩子不僅可以得到物美價廉的物品,更能提高物品使用率,減少資源浪費。

為此我們舉辦“關愛留守兒童,讓愛傳遞更遠”20xx年中瀚谷山幼兒園愛心義賣暨幫扶橋驛中鑫幼兒園留守兒童活動,培養幼兒樂於助人、樂於奉獻的品質,體驗奉獻帶來的快樂。激發他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個小事做起,把自己無私的愛奉獻給身邊需要幫助、需要關愛的人。

留守兒童關愛倡議書 篇五

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互幫助、患難扶持是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每天我們在自己温馨的家庭裏暢享天倫之樂,感受着孩子平安成長,我們的心,也因此變得充實和幸福。而同一個時刻,同一片藍天下,有另外一羣特殊的孩子,他們沒有父母可以撒嬌,或者因家庭貧困沒有學上吃不飽穿不暖,甚至飽受疾病的折磨和痛苦。這些稚嫩的心都在渴望着我們的關心與幫助!

“留守兒童”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的農村基層羣體,近年來,隨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我縣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通過五年多來徽縣愛心社在下鄉摸底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的過程中發現,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情感的呵護和思想認識的引導,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還有許多貧困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都很困難。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關注貧困學生愛心助學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關心和愛護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進一步促進我縣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貧困學生愛心助學活動。

為了讓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愛,我們向社會各界愛心企業、慈善家和廣大愛心人士發出捐贈倡議:讓我們出一份力,獻一份愛,攜手相助,讓我們的温暖與祝福,感召身邊的孩子,擁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靈。讓我們凝聚社會上無數愛心人士的力量,為孩子們共同構建一個愛的家園!讓我們積極參加徽縣關愛留守兒童關注貧困學生公益活動,助力貧困家庭脱貧攻堅!

讓全社會行動起來去關愛留守兒童,去參與貧困學生的愛心助學,通過活動能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與友愛,形成積極的、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我們鄭重承諾: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您的捐贈意願,管好用好每一筆善款。

一滴甘露,匯聚成河足以讓荒漠變成綠洲一個善舉,點滴付出足以讓黑暗迸發光明一份愛心,攜手共聚足以讓現實放飛夢想!徽縣公益,誠邀您的參與!

此次公益活動定於20xx年7月10日上午9時在徽縣金源廣場舉行,如遇特殊情況再行通知。

共青團徽縣委員會 徽縣婦女聯合會

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篇六

超高比列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瞭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2010年5月25日發佈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繫一次,39.8%的家長每週會同孩子聯繫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繫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繫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繫。由於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衞生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二、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三、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裏感到空落感到孤獨,近而產生心裏騷動和抑鬱等問題。

四、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裏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説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為此我們根據以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及其分析和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瞭解,為了更好地讓那些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提出了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進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繫,讓家長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情況。

3、培訓“留守兒增設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誇;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説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着維持温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另外,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幹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社會關愛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羣體。加之,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從上面的簡單説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羣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羣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教育問題

基本狀況

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説,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説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説,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現實情況

1、學習狀況一般。由於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2、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3、道德行為差。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説謊,愛説髒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着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着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5、留守兒童存在着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與孩子多年不曾見面,致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6.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強管理,施以愛心

我們把 “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檔案資料的內容有,“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徵、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臨時監護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徵,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繫溝通情況等。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我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繫,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繫,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我與村上的“留守兒童”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們。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

總之,一個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發展離不了家長的教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就讓我們攜起手來,時時、處處、事事關注留守兒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