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青島棧橋旅遊介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8W

青島棧橋旅遊介紹精品多篇

主要建築 篇一

回瀾閣

回瀾閣,又名廻瀾閣,建於棧橋半圓形防洪堤上,為民族風雙層雙飛檐八角盔頂亭閣,總佔地面積約15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54.12平方米,上覆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2層圓環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盤旋登上2樓。

走進黃島 篇二

黃島位於山東青島市膠州灣南部西海岸,與青島市南區隔海相望,西距內陸最近點2公里,是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古時候被贊為“東方勝地”。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原膠南,開創了燦爛的琅琊文化。

已經發現的`30多處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文物古蹟,把原膠南的歷史追溯到原始社會初期。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西部主要有小珠山山脈,陡峻挺拔,分別向東南綿延數十里,為西部的天然屏障。

黃島區擁有天然良港和一流的港口設施,前灣港已建成年吞吐能力2900萬噸的雜貨碼頭、國內唯一能停靠第五代集裝箱貨輪的專用泊位、規模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礦石專用碼頭。

世界最大礦石碼頭——董家口港(位於原膠南市)創造了五個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碼頭、最深的碼頭水深、最先進的環保系統、最先進的信息化操作系統、最大的岸橋。

拓展閲讀 篇三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棧橋舊照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四營兵力移駐青島,始在前海搭建一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作為海軍碼頭。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棧橋正式竣工。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後改為貨運碼頭。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國侵略者擴建棧橋,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橋身延長至350米,為利運輸,橋面增鋪輕便鐵軌。

民國二十年(1931年),青島市政當局擴修棧橋,橋身延長至440米,橋面提高0.5米,橋南端增建半圓形防洪堤,堤內建有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整修棧橋及回瀾閣,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新建眺望台1座,增設12對歐式橋燈,外鋪花崗巖石台階。

1998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全面整修棧橋及回瀾閣。

2013年5月27日,棧橋及回瀾閣因遭暴風雨襲擊而局部坍塌,橋體距離岸邊200米處的東側被巨浪衝垮,受損部分面積約300平方米。

2014年4月25日,棧橋及回瀾閣重修竣工並重新對外開放。

棧橋及回瀾閣

建築格局 篇四

棧橋及回瀾閣由棧橋、回瀾閣兩部分組成,棧橋全長440米,寬10米,橋兩邊有鐵鏈護欄和蓮花路燈,盡頭建有半圓形三角防波堤,呈“個”狀,上有八角亭名為回瀾閣。

走進天幕城 篇五

位於原青島絲織廠與青島印染廠廠區內,與壽光路平行,毗鄰台東商貿區、遼寧路兩大商圈,貫通青島啤酒街、文化街、婚紗街三大街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是於07年新建設打造的一條特色街。天幕城最大的建築特點和藝術特點就是天幕、水幕和天幕電影。

天幕城設計理念獨特,化自然景觀為人文景觀,以人文景觀展現自然景觀,率先採用國際上先進的“天幕”設計手法,利用聲光電等不同技術手段,在室內空間營造藍天白雲、璀璨星空等室外感覺,以“天幕下的漫步”為特徵,營造“旭日東昇”、“正午陽光”、“夕陽晚霞”、“午夜星辰”四種壯麗的自然景觀,變幻時空,給人以震撼、新奇的視覺享受。

在天幕城的建設過程中,市北區創造性地把膠澳總督府、亨利王子飯店、青島市民大禮堂、膠澳帝國法院、青島花石樓、大港火車站等20多處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築做成微縮景觀濃縮於此,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萬國建築風景線。另外,市北區還有目的的展示了一些現代的著名建築,實現了古典藝術與現代時尚的和諧共鳴,充分展現了東西方古今建築文化的濃厚藝術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