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一覽【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8W

“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一覽【精品多篇】

“青年大學習第29期”紅旗渠歷史 篇一

開鑿“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歷史啟迪

申伏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縣委領導下,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層巒疊嶂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了長達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改變了林縣人民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這一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蹟,是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充分體現,是對領導幹部率先垂範的生動詮釋,其所孕育形成的紅旗渠精神,更是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成為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

攻堅克難:向窮山惡水“宣戰”

林縣位於太行山東麓,境內羣山連綿,溝壑縱橫,自古便有“七山二嶺一分田”之説。由於地形和氣候複雜,缺水成為困擾林縣百姓生存與發展的大難題。“吃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舊社會的林縣,經常發生羣眾背井離鄉逃水荒的現象。飽受缺水之苦的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盼望河裏長流水,山谷湧清泉,吃水不出村,種上水澆田。

新中國成立後,林縣縣委把解決人民羣眾吃水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帶領全縣人民找水、挖水、蓄水、引水,窮盡了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但是,這種原地引、挖、蓄的治水方式,平常年景尚能發揮一定作用,一旦遇到大旱,大多無濟於事。1959年,林縣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修水庫、鑿旱井,天上卻不降水,挖山泉、打水井,地下又不給水,河斷流、庫見底,渠道也無水可引,林縣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

1959年6月11日,林縣縣委書記處召開會議,就林縣乾旱缺水情況和水利建設遠景規劃進行分析和研究。會上,大家一致認為,要徹底改變林縣缺水的面貌,必須把水從外地引進來。會後,林縣縣委主要領導沿着濁漳河進入山西省平順縣境內,與當地公社、村幹部進行了一系列座談,並詳細勘察了此地的水文條件: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常年平均流量為25立方米/秒,即便是在枯水期,流量也在10立方米/秒以上,從這裏引水完全可行。

回到林縣,縣委書記處成員經過反覆研究討論,終於在1960年2月7日召開的林縣縣委引漳入林籌備會上,通過了引漳入林工地組織機構設置議案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2月10日夜,縣委書記處領導在全縣引漳入林廣播誓師大會上,代表總指揮部,向全縣人民發出了引漳入林的動員令,紅旗渠工程宣告啟動!

從1960年2月11日起,林縣15個公社3萬餘民工,翻山越嶺,在140華里長的戰線上正式向窮山惡水“宣戰”。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對於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來説,林縣“三無一少”的狀況顯得尤為突出:一無技術,二無經驗,三無材料,經濟物資又短少。在此背景下,工地黨委提出了勤儉建渠、艱苦創業的方針:“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就這樣,林縣人民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埋頭苦幹、攻堅克難,於1965年4月5日實現紅旗渠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實現3條幹渠同時竣工,並最終於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7月6日實現全面竣工。

歷久彌新:修建紅旗渠的三點啟示

在紅旗渠修建的過程中,林縣人民以百折不撓的鬥爭品格、艱苦奮鬥的自主意識、求新求變的創新追求,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精神價值體系,即紅旗渠精神。

如今,紅旗渠已化為一枚神聖的精神徽章,鑲嵌在林縣人民心中,也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勇毅前行的精神養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這一精神亦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為我們的奮鬥之路帶來諸多啟迪與思考。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紅旗渠就是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證。

在壁立千仞、結構破碎的太行山上,紅旗渠的建設者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質條件,創造出不同的開挖方法:上開法、下接法、腰砍法、順山開洞法……他們還因地制宜,發明出“明窯堆石”燒灰法,將石灰的產量由傳統暗窯一次燒製幾萬公斤提高到明窯一次燒製數十萬公斤。

在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中,林縣人民顧全大局、團結協作、不計得失、無私奉獻的意志品格也得以充分彰顯。在林縣,有4個地處邊緣的公社不能從紅旗渠中直接取水,即便是在能夠受益的各個公社中,也有部分村不能將渠水引入。但是,這些不能受益的公社與村莊絲毫不計較得失,而是與受益地方羣眾一樣,為紅旗渠的建設付出一切。來自河順公社申家堖村的申江保,是修建紅旗渠的勞模。他所在的村莊位於高山之上,渠修好後,渠水也只能遠遠地從山腳下流過,並不能引入村中。然而,聽到修渠的消息後,他二話沒説便帶領同村80多名青壯年背起鋪蓋卷,自帶乾糧,奔赴修渠工地。

紅旗渠的建設實踐昭示我們:只要我們堅定地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的偉大事業必將成功。

幹事創業領導幹部必須率先垂範。“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領導幹部是各項事業的推動者,更是抓落實謀突破的先行者。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便詮釋了領導幹部幹在前、當先鋒的深刻內涵。

在修渠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黨員領導幹部。從縣委領導到公社幹部,他們與修渠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一起學習,還時常一同討論如何解決施工難題。一次,採桑公社開鑿的盤陽隧洞發生冒頂事故,危急時刻,採桑公社副書記、工地分指揮長郭增堂挺身而出,帶領由分指揮部幹部組成的突擊隊,冒着生命危險,衝進隧洞清除洞頂落石,運出塌方土石,直到危險解除,才讓民工進洞繼續施工。此外,在工程推進最困難的時期,黨員幹部主動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把節省下來的糧食用於補助羣眾:1960年2月至8月,民工每日補助糧食1公斤,幹部補助0.75公斤;1960年9月至10月,民工補助0.6公斤,幹部補助0.4公斤……黨員幹部的補助少了,感召力卻強了。他們憑藉極強的責任心,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培植羣眾修渠的信心,激勵修渠羣眾加速衝刺、攻城拔寨。

人民重於千鈞,人民就是一切,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黨員領導幹部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一定能夠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越來越甜。

要始終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戒奢以儉,才能強國富民。

紅旗渠開工之時,正是我國自然災害猖獗之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設紅旗渠,困難可想而知,施工過程中,甚至出現過幾個月的時間裏,總指揮部只有幾十元資金,連鑿隧洞點煤油燈的開支都不夠。為了修渠,林縣人民把一切可利用的物品都利用起來,以節約每一分錢:開山挖渠的工具壞了,工地上就支起鐵匠爐、建起木工組,自己修制工具;抬筐破了,民工們就上山割荊條自己修補,破得實在不能用了,便用水泡軟,抽出長荊條用來編新筐,剩下的當柴燒石灰;開山放炮需大量炸藥,國家供給有限,當地政府又資金短缺,農村羣眾便多集農家肥,省下硝酸銨化肥用來自制炸藥……通過修建紅旗渠,林縣人民養成了勤儉持家、精打細算的優良作風。

克勤於邦、克勤於家。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自立,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興旺發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始終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在新時代,這一優良傳統值得被繼承與發揚,繼續照亮我們的奮進之路。

青年大學習“第29期”答案解析 篇二

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獻。只有當青春同___高度契合時,青春的光譜才會更廣闊,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發。這道題目是青年大學習2022第29期的課後第6題,這一期的主題是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青年大學習是什麼 篇三

青年大學習是一門網課。它是由共青團中央發起,廣大青年參與,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理論水平、思維層次的行動。青年大學習,是讓青年學習紅色知識並傳承紅色基因,通過學習來提高思想素質,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並關心國家大事,讓青年對步入新時代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瞭解,真正參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當中。

關於青年大學習,可能有的學子認為只是在校大學生需要學習,但其實並不是。青年大學習它主要針對的是青年,依託於團組織,所以只要是入了團的青年,都是需要學習青年大學習的。不過,因為進入社會的青年時間上不固定,所以主要還是大學生在學習,由班級團支書組織學習。

青年大學2022年第29期學習心得 篇四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於奉獻,不畏艱難,勇於犧牲。犧牲了許多英雄壯士,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人們卻未退縮,而是前赴後繼。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1960年,在楊貴,李貴“二貴”為首的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引漳入林”無論男女老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需要發揚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實幹。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恆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我們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了四院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願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紅旗渠,這條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來的水渠,是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林州人勒緊褲帶、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創造的奇蹟,太行山的地圖上,從此多了一條代表水的藍色曲線。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詩!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開山,比作盤古開天地。想必當年一手執鑿,一手執斧的英雄面對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對高高的太行,胸中湧動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間正大沛然之氣。世界上從未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歷經五千年,無論浸泡在怎樣的苦難當中,始終不絕這口豪氣。豪氣是脾氣,也是勇氣。而在林州人身上,一個民族的脾氣、勇氣和豪氣,表現得尤為強烈。

有人感歎,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氣,猶如苦難磨礪出中國脾氣。如果林州人沒有這樣的脾氣,必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如果中華民族沒有這樣的脾氣,也熬不過千百年的艱難,挺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很少有城市,把專門為小推車寫的歌,作為自己的市歌--當年修紅旗渠,小推車是最重要的運輸工具。歌中唱道:“山裏人生性犟,後邊來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車,歇腳時,走在後面的一定要把車放到前邊才停下來,就為了不居人後。

這是一首林州人都會唱的歌,是一首在他鄉的林州人都感到驕傲的歌。唱到那個犟字,林州人都心領神會:沒有這點犟勁,誰敢在太行山上動土?

印度詩人泰戈爾説,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煉就創造天堂的力量。所有的光榮與夢想,都是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如同追日的夸父,“體解而未變”“雖九死其猶未悔”!

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不僅在於擁有有形的物質力量,還在於是否擁有無形的精神力量。經濟的發達,可以為一個國家貼上強大的標籤;而唯有精神的力量,才能讓一個國家扛得起偉大這個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