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韓非子的寓言(合集18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17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8篇《韓非子的寓言》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韓非子的寓言》相關的範文。

韓非子的寓言(合集18篇)

篇1:韓非子的寓言

10篇關於韓非子的寓言

一.智子疑鄰

【原文】鄭人有一子,將宦①,謂其家曰:“必築壞牆,是不善,人將竊。”其巷人亦云。不時築③,而人果竊之。以其子為智,以巷人告者為盜④。此二人説者皆當矣⑤,厚者為戮,薄者見疑⑥。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下》)① 宦:做官。②是不善:是,同似,像這樣。《博雅》是,此也。《釋文》是,如字。不善:指破損,有缺陷。③不時:不及時。④以:認為,以為。⑤當:相同。⑥厚者:情義深厚關係密切的人。為戮:為,表示承接關係。則,就的意思。戮(lù):合力同心。薄者:感情不深關係冷淡的人。則:事物的規律。自注;古人有愛孩子卻不愛他人,這是中國人常犯的問題。這是看人的偏見,知道自己孩子是好的,但也不能就此説明別人就是壞的。所以做事要講公道,不能偏激於一點。鄭人的觀點他偏了,對鄰居那麼信不過,以後鄰居也不會幫忙。今天社會還有人因為救人而惹上官司而這些也主要是偏見和不信任造成的,然也有人是為了一己之私。偏見和不信任是人性的缺點和弊病一個社會好壞就看人與人之間關係,如果是相互信任沒有偏見那就是好國家,反之就是壞國家。現代人強調物質利益,而相互信任和沒有偏見是基本的國民素質。

二. 搖木拊本

【原文】搖木者一一攝其葉①,則勞而不徧②;左右拊其本③,而葉徧搖矣。臨淵而搖木,鳥驚而高,魚恐而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右下》)

【註釋】①攝(shè):本義:牽曳,牽拉。《説文》:攝,引持也。②徧(biàn):《廣韻》周也。同“遍”。③拊其本:拊(fǔ):拍打,敲擊。本:樹幹。自注;韓非説了一個簡便方法就是抓住綱領,從關鍵處下手而不是全盤拿下,這樣可以起到四兩撥千金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關鍵薄弱地方,只要抓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塵飯塗羹

【原文】 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塗為羹,以木為胾①。然至日晚必歸饟者②,塵飯塗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夫稱上古之傳頌,辯而不愨③,道先王仁義而不能正國者,此亦可以戲而不可以為治也。夫慕仁義而弱亂者,三晉也④;不慕而治強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畢也⑤。(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註釋】①胾(zì):切成大塊的肉。②饟(xiǎng):同“餉”。進餐。③辯:《集韻》巧言也。愨(què):實在。④三晉: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 對這一段歷史統稱“三晉”。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⑤未帝:未稱帝。未畢:不完備。自注;韓非作為法家代表他是反對儒家那套學説,他認為當今之世應當法后王而不是法先王。學習不應以古為道,要切實際。這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但有的人懷念過去是懷念過去那種好的生活,先王好的政策。對於前人的東西可以繼承,但也要切合實際。

四. 留有餘地

【原文】桓赫曰①:“刻削之道②,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③。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者也④,則事寡敗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下》)

【註釋】①桓赫:戰國時代著名的雕刻家。②道:原則。③莫如:不如。為其:認為。④復:還原,重來。自注;藝術家雕刻要留有餘地才能雕出好的東西,許多人在作畫,刻寫時沒有餘地而使作品效果很勉強而不自然。做事也要留有餘地不然後面就難了,兩個人吵翻撕破臉就很難再恢復關係了。

五.楊布打狗

【原文】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①,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②,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③,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下》)

【註釋】①楊朱:戰國時期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稱為楊朱學派。②衣緇衣:衣,動詞‘穿’的意思。緇(zi)衣:黑色的衣服。《説文》:“緇,帛黑色也。”③曩者(nǎng zhě):剛才,過去。使女:使,假如。女,即你。自注;楊布做事情就這樣將一切錯誤算在狗身上,其實他自己也有問題。他的所為就像一些人自己摔了一跤,就打桌子,椅子,其實是自己造成的卻將所有問題怪在別人身上。這樣的人做事情那肯定會出問題,而且是一出再出,因為他不知道最大問題在自己身上。

六. 茲鄭引輦

【原文】茲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①。茲鄭踞轅而歌②,前者止,後者趨,輦乃上。使茲鄭無術以致人③,則身雖絕力至死,輦猶不上也。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之故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右上》)

【註釋】 ① 輦(niǎn):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高梁:山谷之間的延綿高地。踞:蹲,坐。轅:拉車的把手。③使:假如。致人:調動人,招引人。自注;證明此人會動腦子,會想辦法,比一般人聰明,他能借力用力而不是單靠自己,這樣的人是能做成別人做不到的事而成為人上人。

七.竊金不止

【原文】荊南之地,麗水生金①,人多竊採金。採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②。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③。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上》)

【註釋】①荊南:楚國荊山之南。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西部),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麗:依附;附着,依託。如“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易•離》。麗水:附着於水中。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從礦山或河流沖積層開採出,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②得:抓獲。輒(zhé):立即,就。辜磔(gū zhé):肢解軀體的一種酷刑。壅離:阻塞。③不必得:不一定都被抓獲。故事解讀;雖有嚴法卻難禁止,因為還有人想鋌而走險。人為利益鋌而走險很多,如販毒。只有國家控制這地方,國家看發利用資源,才可防止死人偷盜。

八.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 為木蘭之櫝①, 薰以桂椒, 綴以珠玉, 飾以玫瑰, 輯以翡翠②。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櫝矣, 未可謂善鬻珠也③。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説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①木蘭:一種有香氣的落葉喬木。櫝(dú):小匣子,珠寶盒。②薰:以香料塗身。桂椒:肉桂及山椒。泛指高級香料。珠玉:小粒圓形的.玉石。輯:集合,聯結。③鬻(yù):賣。④覽:觀賞,採納。忘:捨棄。故事解讀;這個人太聰明瞭,自以為是。他知道包裝的用處,可用壞了。包裝太好,珠子沒裝飾,以致與讓人家愛包裝而不愛珠子。肯能珠子要值錢,但他給人家的感覺是包裝值錢。

九.自勝者強

【原文】子夏見曾子①。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②。今先王之義勝,故肥。”是以志之難也③,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註釋】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亦稱“卜子夏”,春秋末晉國人,“ 孔門十哲”之一。②臞(qú):瘦。③是以:所以,因此。故事解讀;戰勝別人之前先要戰勝自己,連自己都難戰勝還怎麼去戰勝別人,掃一室不行,何來掃天下。

十.莫辨楮葉

【原文】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①,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②。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資而載一人之③,不隨道理之數而學一人之智④,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羨也⑤;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⑥。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餘。故曰:“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世。⑦”(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篇2:韓非子的寓言

精選韓非子的寓言5則

一. 壽安之術

【原文】

聞古扁鵲之治甚病也①,以刀刺骨;聖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②。刺骨,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③。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鵲盡巧④;拂耳,則子胥不失。壽安之術也⑤。病而不忍痛,則失扁鵲之巧;危而不拂耳,則失聖人之意。如此,長利不遠垂,功名不久立⑥。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安危篇》)

【註釋】

①甚病:嚴重的疾病。②拂:違背,逆。③小逆:中醫名詞,出自《傷寒論》。在治療上犯了較小的差錯。這裏借指逆耳忠言可能有較小的差錯。④盡巧:充分施展精巧的醫術。⑤壽安:長壽安泰。⑥垂:降臨。久立:長期存在。

【譯文】

聽説古代的神醫扁鵲,為了治療危重病人,用小刀刺骨作外科手術;聖人為了拯救國家的危局,冒死向君王進諫逆耳忠言。

手術刀刺到骨頭上,雖然身受一時的痛苦,但治好了病,換來的卻是長遠的健康;逆耳忠言,即便有較小的差錯,聽起來心裏一時難受,卻能使國家安泰、人民幸福。

所以,危重病人的安危在於忍痛求治;勇猛剛毅的君主,為使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幸福,不怕忠言刺耳。

病人願意忍痛接受治療,扁鵲才能充分施展他精巧的醫術;君主不怕忠言刺耳,才不會失去伍子胥那樣的忠臣。這就是使病人長壽、國家安泰的最好方法啊!

人生了病不願忍痛求治,那麼就會失去扁鵲施展技巧及時治療的最佳時機;國家出現了危難,不願聽刺耳的忠言,那麼就會失去聖人精闢鮮明的見解和主張。如果這樣,國家的長遠利益不會從天而降,個人的功業和名聲也不能長期存在。

二. 心不在馬

【原文】

趙襄主學御於王於期①,俄而與於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後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④'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⑤。今君後則欲逮臣⑥,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⑦,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⑧,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⑨!'。”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註釋】

①趙襄主:即趙襄子,戰國時趙國君王。王於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即王良。御:通“馭”。 ②俄而:不久;一會兒。逐:追逐,追趕,這裏指駕車比賽。③易:更換。後:落後。④盡: 完全,全部。⑤調:協調。⑥逮:這裏是“追趕”的意思。⑦誘道:誘道:這裏指駕車上道比賽。⑧而: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⑨上:通“尚”,還。後:落後。

【譯文】

春秋末期晉國大夫趙襄主,向駕車能手王於期學習駕車技術。剛學不久,趙襄主就要跟王於期進行駕車比賽,王於期只得依從他。在比賽中,趙襄主無論如何都勝不過王於期,雖然向王於期三次換馬,但每次換馬以後仍然落在後面。趙襄主埋怨王於期,説:“你教我駕車,肯定還留了一手!”王於期回答説:“我把技術全教給您了,是您運用不當呀!駕車的要點概括而言:一是馬的身體套在車上要舒適,車要安穩;二是駕車人的注意力要與馬的動作協調一致,集中精力把馬的奔跑速度調整到最佳狀態,這樣才能保證車馬跑得快跑得遠,最先到達比賽的終點。比賽中,您落後時想的是怎樣追上我;領先的時候,想的又是怎樣才能不被我追上。其實駕車上道長途競賽,不是領先就是落後,別人的優劣勝敗,我們無法控制,只有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最好水平發揮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您的注意力,無論是領先還是落後,都集中在競賽對手的身上,哪裏還顧得上把馬的奔跑調整到最佳狀態呢?這就是你落後的根本原因了!”

篇3:韓非子的寓言

韓非子的寓言10則

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説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一. 見小曰明

【原文】昔者,紂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③,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則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必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⑥ 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⑦,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註釋】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象筍”。象牙製作的筷子。②箕子,名胥餘。是紂王的叔父,官居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曾勸諫紂王,但紂王不聽,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詢治國之道,記載於《尚書•洪範》。傳説箕子晚年前往朝鮮居住,死後追諡為大聖王。③加於:放到。土鉶:鉶(xíng)古代盛羹的鼎,兩耳三足,有蓋,常用於祭祀。《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一件像個黃沙大碗,説是帝舜當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④菽藜(shū huò):豆和豆葉。泛指粗劣的雜糧。菽,豆子。藿,豆葉。旄象豹胎:未生出的犛牛、大象和豹的幼胎。旄(mào):旄牛(即犛牛)。⑥卒(zú):終了,結局。⑦肉圃:各種肉類裝點的園子。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銅格子。俞樾《諸子平議•韓非子》:“蓋為銅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博雅》臨,大也。故事解讀;從小處知大處,傢俱是講究配套效應,一張好的地毯就要與好牀好桌椅配套。這樣總共要花很多錢,人的習慣也如此,一個小的習慣就要與其生活配套。所以由儉入奢易,反之則難。所以人要注意這一點。

二.舜耕歷山

【原文】歷山之農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②。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③。東夷之陶者器苦窳④,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歎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⑤,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⑥!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⑦。故曰:聖人之德化乎!⑧”(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註釋】①歷山:根據“舜耕歷山”的傳説,自稱是舜耕過的`歷山,北至黃河逐鹿,南至浙江上虞,西至山西永濟,東至山東濟南,全國共有二十一處。侵畔(pàn):侵,侵入。畔,田界也。—《説文》。②期年:舊讀(jīnián),一週年。甽畝:甽(zhèn),田邊水溝。畝,田中高處,壟。甽畝,即田中壟溝。③坻(chí):水中的小塊高地。④東夷:歷山東部地勢平坦而廣闊的地方。苦窳(yǔ):苦,通“盬(gǔ)不堅固 ”。窳(yǔ):粗劣。⑤官:職責。⑥信:果真,的確。⑦躬藉處苦:躬,親身,親自。藉(jí):藉田。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之田。自周初始,統治者就很重視農耕,並直接參加農業勞動,史稱“王耕藉田”,一般於早春擇吉舉行。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及各級農官皆持農具,至天子的莊園象徵性地犁地,推犁次數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⑧德化:用德行感化人。故事解讀;舜是一個好官,能為人民做實事,幫助人民。真正好的人就是為人民辦實事,説實話的人。朝廷上官員很多而只有心裏想着百姓的人才能得到百姓擁戴。

三. 西巴釋麂

【原文】孟孫獵得麂①,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麂②,答曰:“餘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③,復召以為子傅④。其御曰:“曩將罪之⑤,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麂,又且忍吾子乎⑥?” 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上》)

【註釋】①孟孫:春秋時魯國大夫。麂(jǐ):鹿科的一屬。本屬共9種。中國分佈有3種:黑麂、赤麂和小麂。②至:到達。③居:《集韻》通作其。④子傅:兒子的老師。⑤御:侍從。曩(nǎng):以前。⑥忍:殘忍;忍心;狠心。又且:又怎能;豈能。故事解讀;巴西子是很有仁義的人對動物有愛惜之故能得到孟孫信任。而現代喜歡動物很正常,許多人愛狗貓。喜歡動物並不能代表其仁義,有人就愛動物而不愛人。

四. 箕鄭示信

【原文】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對曰:“信。”公曰:“安信?①”曰:“信名,信事,信義②。信名,則羣臣守職,善惡不逾③,百事不怠。信事,則不失天時,百姓不逾。信義,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①救餓:出自《韓非子》難勢第四十:“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餓者不活;今待堯、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説也。”安:疑問代詞。什麼,怎麼。②名:《玉篇》號也。號令也。名者,即今之文字也。又稱説,説出。事:引申為職守;政事。政府施政的事務。義:儀制,法度。③逾(yú):過分。超越法度。怠(dài):疲塌,荒廢。故事解讀;箕鄭以信義立國,誠實守信,強調責任制,言行一致,注重實事,實效而不是做雷聲大,雨點小的口頭文章。要取信於人不能讓人家失望,真正的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

五.老馬識途

【原文】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③。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④,蟻壤一寸而仞有水。⑤”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⑤(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上》)

【註釋】①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曾任齊國相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隰(xí)朋:齊莊公的曾孫,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大夫,任“大行”之職,是齊國重要的外交大臣。孤竹: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縣一帶,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今冀東地區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中原霸主齊桓公,齊桓公北伐救燕,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②失道:迷路。③得道:尋找到歸途。④山之陽:山的南面。山之陰:山的北面。⑤蟻壤:蟻穴周圍防雨水的浮土。仞:古代計量單位:周尺八尺為一仞。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⑤不難:難,難堪的意思。師:效法;學習。故事解讀;老馬識途就是因為其經歷的事多故能識途而不迷返,老蟻常居山裏故知水源。管仲等人是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的學問知識。韓愈文章中説過,士大夫以學為恥故不能有識,而樂醫百工不以學為恥而能進步有成就。

六.畫鬼最易

【原文】 客有為齊王畫者①,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客曰:“犬、馬最難。”齊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②,不可類也 ③,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 ①客:指外來的畫師。②罄(qìng):顯現。 ③類:通“纇(lèi)”。缺點,毛病。《集韻》音壘。偏也。故事解讀;鬼是最容易畫的,因為沒人見過鬼,是純粹靠想象出來的。畫鬼就是畫沒見過的東西,靠腦子想出來,發揮自己創造力,所以説畫鬼是好的。

七. 富賈買璞

【原文】宋之富賈有監正子者①,與人爭買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③,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④。事有舉之而有敗⑤,而賢其毋舉之者⑥,負之時也⑦。(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下》)

【註釋】①賈(gǔ):商人(古時‘賈’指坐商,‘商’指行商)。②百金:形容錢多。亦指昂貴的價值。《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 何休注:“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 璞:未經雕琢的玉坯。③佯(yáng):假裝。負:通“賠”(péi)。賠償,補償。④理:《説文》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毀瑕:毀損造成的缺陷。④溢:溢價。⑤舉:施行;辦理。⑥賢:勝過,超過。⑦負:放棄。時:時機;機會。故事解讀;這故事看出了富商的精明,他在買東西時將美玉損壞,這樣就沒人要了,然後再自己拿出錢買,買回時再用心雕琢。當然美玉缺一角是難看些。可是富商還是加以開發利用而成寶貝。所以事情是靠人做出來的,人要做事做好事,能使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不管事情如何總比不做要好多了。摸着石頭過河,總歸他走過,比沒走過的要好。

八.卜妻為褲

【原文】 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①,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像吾故褲。②” 妻因毀新令如故褲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註釋】①為褲:為,做;製作。②故褲:故,舊也。——《廣韻》。③因:依據。令:使,讓。故事解讀;卜子妻子是很機械呆板的人一定要按照舊褲那樣穿着,甚至將編好的新褲弄成舊褲。這樣的行為很可笑,其人妻真是愚笨。做事情要講究實際不能總是教條主義。這與前面所則所説的宋人一樣,死心眼。

九. 擊鼓戲民

【原文】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①。飲酒醉,過而擊之也②,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③。居數月④,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⑤。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①楚厲王: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長子,東周初期的楚國君主,警: 報警信號。為:將。與:表偕同的意思。跟別人一起。②過:錯誤。③罷:歸,返回。④居:當, 在。⑤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故事解讀;擊鼓戲民是一中拿自己信義開玩笑的事,隨意欺騙人家感情,將人家當做猴耍,拿人家不會再相信你。比如做了件好事,不討好,就沒人來救了。所以説言而有信,言出如山,沒有信義的人是會被別人拋棄的,就像那個一天到晚喊狼來了得孩子,三次一來,狼真得來了,沒人來救,羊羣被吃完。

十. 文侯守信

【原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①,明日,會天疾風②,左右止,文侯不聽,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遂自驅車往,犯風而罷虞人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 ①魏文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②虞人:又單稱虞、山虞,古代官名。掌管山澤草木鳥獸牧獵的職官, 早在傳説中的唐堯虞舜時代,便有關於虞人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記述。期:約定。明日:第二天,次日。會:恰巧,正好。③犯:頂着;冒着。罷:取消。故事解讀;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要取信於人,首先要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連自己都做不好怎麼去要求別人哪。

篇4:韓非子的寓言

韓非子的寓言5則

《韓非子》一書,引用或造設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歷史傳説,其數量之多,遠在東周諸子著作之上。而且在全書二十卷中,有上、下《説林》和內、外《儲説》等篇,幾乎全部都是歷史傳説和寓言故事的羅列。此種情況更是諸子著作中所僅有。

其一:善説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説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王乃不殺。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藥,傳遞人拿着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衞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説:“是可以吃的。”衞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衞士。這個衞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説:“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説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其二:識人

曾從子,善相劍者也。衞君怨吳王。曾從子曰:“吳王好劍,臣相劍者也。臣請為吳王相劍,拔而示之,因為君刺之。”衞君曰:“子之為是也,非緣義也,為利也。吳強而富,衞弱而貧。子必往,吾恐子為吳王用之於我也。”乃逐之。

曾從子是個擅長相劍的專家。衞國國君恨吳王,曾從子説:“吳王喜歡寶劍,而在下正是寶劍鑑定師。在下請奉命去替吳王相劍。拔出寶劍給他鑑賞的時候,在下為君王您乘機把他一劍刺死。”衞國國君説:“您這樣做啊,並非是為了義,而是為了利!吳國強盛富庶,衞國弱小貧窮,先生您果真前去,我恐怕您要被吳王用來對付我了!”隨即就把曾從子趕走了。

其三:見微

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鉶,則必將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台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所謂聖人就是能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其四:毀易

陳軫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至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從,子必危矣。”

陳軫受到魏王的'重視、信任,惠子對他説:“你必須善於團結周圍的臣僚們。比如楊樹,橫着種它可以活,倒着種它也可以活,折斷了種它還是可以活。但是,讓十個人種樹,而有一個人毀壞它,就沒有一棵活楊樹了。以十人之多,種容易成活的楊樹,可是經不過一人毀壞它,原因在哪裏呢?這是因為種樹難而毀樹容易的緣故。你雖然善於樹立自己的威信取得魏王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你的人很多,你的處境真危險啊!”

其五:人心

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千里之馬時一有,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伯樂教自己所憎恨的人去鑑定千里馬,教自己所喜愛的人去鑑定普通的劣馬。千里馬很長時間才有一個,所以鑑定的利益來得慢;普通的劣馬每天都有買賣,鑑定的利益來得快。這是《周書》所説的“卑下的言論而有上等的用途”,人們常被迷惑。

篇5:韓非子的寓言

五則韓非子的寓言

其一:循理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桓赫説,雕刻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道理,初刻時眼睛要小,小了還可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後面就無法縮小了。為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失敗。

其二:親疏

鄭人有一子,將宦,謂其家曰:“必築壞牆,是不善人將竊。”其巷人亦云。不時築,而人果竊之。以其子為智,以巷人告者為盜。

鄭國有個人,他的兒子將去做官,告訴他的家人説:“一定要把壞了的牆修建起來,這牆不修好,別人會來偷竊的。”他鄰居也這樣説。因為沒有及時修建,別人果然偷了他家的東西。鄭人認為他的兒子聰明,但卻把説要修牆的鄰居看作盜賊。

其三:明過

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已;董安於之心緩,故弦統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績短,之謂明主。

古代的人,眼睛看不見自己,所以用鏡子照着觀察面孔;才智不足以認識自己,所以用道理來俢正。鏡子不會因為照出髒污而有罪過,道理不會因為暴露過失被怨恨。沒有鏡子,就沒辦法修整鬍子眉毛;不遵循道理,就不能明辨是非。西門豹性情急躁,所以佩帶柔韌的皮帶來提醒自己從容;董安於性情遲緩,所以佩帶繃緊的弓弦來鞭策自己敏捷。所以用多餘補充不足;用長的接續短的就叫做英明的君主。

其四:用勢

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蓋。辛公甲曰:“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蓋服矣。

周公旦已經戰勝了商紂王,將要去攻打商蓋這個地方。辛公甲説:“大國難以攻打,小國容易征服。不如先征服眾多小國來威懾大國。”於是就攻打東方各個小部族,而商蓋也就歸附了。

其五:因時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髮。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魯國有個人善於編織鞋子,其妻善於織縞,他想到越國去生活。有人對他説:“您必然會窮的。”魯國人説:“為什麼?”回答説:“鞋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髮。你的手藝到了越國完全用不到,想不窮,這可能嗎?”

篇6:韓非子的寓言

善説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説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王乃不殺。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藥,傳遞人拿着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衞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説:“是可以吃的.。”衞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衞士。這個衞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説:“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説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篇7:韓非子的寓言

識人

曾從子,善相劍者也。衞君怨吳王。曾從子曰:“吳王好劍,臣相劍者也。臣請為吳王相劍,拔而示之,因為君刺之。”衞君曰:“子之為是也,非緣義也,為利也。吳強而富,衞弱而貧。子必往,吾恐子為吳王用之於我也。”乃逐之。

曾從子是個擅長相劍的專家。衞國國君恨吳王,曾從子説:“吳王喜歡寶劍,而在下正是寶劍鑑定師。在下請奉命去替吳王相劍。拔出寶劍給他鑑賞的.時候,在下為君王您乘機把他一劍刺死。”衞國國君説:“您這樣做啊,並非是為了義,而是為了利!吳國強盛富庶,衞國弱小貧窮,先生您果真前去,我恐怕您要被吳王用來對付我了!”隨即就把曾從子趕走了。

篇8:韓非子的寓言

見微

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鉶,則必將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台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所謂聖人就是能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篇9:韓非子的寓言

毀易

陳軫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至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從,子必危矣。”

陳軫受到魏王的重視、信任,惠子對他説:“你必須善於團結周圍的`臣僚們。比如楊樹,橫着種它可以活,倒着種它也可以活,折斷了種它還是可以活。但是,讓十個人種樹,而有一個人毀壞它,就沒有一棵活楊樹了。以十人之多,種容易成活的楊樹,可是經不過一人毀壞它,原因在哪裏呢?這是因為種樹難而毀樹容易的緣故。你雖然善於樹立自己的威信取得魏王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你的人很多,你的處境真危險啊!”

篇10:韓非子的寓言

人心

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千里之馬時一有,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伯樂教自己所憎恨的人去鑑定千里馬,教自己所喜愛的人去鑑定普通的劣馬。千里馬很長時間才有一個,所以鑑定的利益來得慢;普通的劣馬每天都有買賣,鑑定的.利益來得快。這是《周書》所説的“卑下的言論而有上等的用途”,人們常被迷惑。

篇11:韓非子的寓言

魯患不救

【原文】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①,或宦於荊②。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遊,子必不生矣③。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上》)【註釋】 ①魯穆公:戰國初魯國國君,即姬顯,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魯元公之子,在位33年。注重禮賢下士,曾隆重禮拜孔伋(子思),諮以國事;容許墨翟在魯授徒傳道、組織學派,使魯國一度出現安定局面。公子:《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宦:學習官吏的事務。“宦,仕也。…猶今試用學習之官也。”—《説文》。② 荊: 春秋時楚國別稱。③犁鉏(jū):一作犁且,魯國上大夫,曾在齊為官。假,借也。—《廣雅》。憑藉,借用。於:可譯為“從”“由”“自”等。故事解讀;魯國有難因為齊國來攻,晉楚是強國但離魯遠,所以遠水不救近火,所以徒勞無功。做事情要講究就近原則不要從大老遠過來,這很費時力。關鍵還是要自己強,處理好近鄰關係不是到老遠地方拉關係。清末求救西方來逼迫日本也是不現實的。

篇12:韓非子的寓言

醉寐亡裘

【原文】紹績昧醉寐而亡其裘①。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對曰:“桀以醉亡天下②,而《康誥》曰:毋彝酒③。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④。(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上》)註釋】 ①寐(mèi): 進入睡眠狀態。亡:丟失。裘,皮衣也。—《説文》。②以: 因為,由於。③《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於殷地時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監”(管叔、蔡叔、霍叔)及紂王的兒子武庚所發動的叛亂後,便封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於殷地。為了使年幼的.康叔順利地進行統治,周公先後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作為法則送給康叔。這裏的《康誥》應為《酒誥》。《酒誥》是康叔在衞國宣佈的戒酒令。殷商貴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風,荒於政事。周公擔心這種惡習會造成大亂,所以讓康叔在衞國宣佈不許酗酒,規定了禁酒的法令。毋彝酒:不要經常飲酒。④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身:指人的生命或地位身分。故事解讀;這裏説了醉酒的問題,一個人不能染上酗酒好煙的習慣,看上去這些習慣很舒服卻會帶來很多問題。喝酒過多會醉酒駕車而造成事故,現代酒喝太多容易生病中毒。

篇13:韓非子的寓言

慶封走越

【原文】慶封為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②”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族人曰:“變是心也,居晉而可;不變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上》【註釋】 ①慶封:字子家,春秋時齊國大夫。為亂: 就是作亂。走越:逃到越國去。②族人:同宗的.人;同一家族的人。之晉:到晉國去。③是心: 是,代詞,此,這的意思。故事解讀;慶封幹盡壞事,被趕出來,他想走遠避禍。可他難改自身缺點即使走遠也沒用。人其實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生活,無需走遠。關鍵是自己身上的惡習要改掉,如果不改走到哪都是一樣。像那些外逃貪官以為出國沒事,可他們要是還難改惡習,即便是到外國人土地上也不受歡迎。

篇14:韓非子的寓言

申子闢舍

【原文】 韓昭侯謂申子曰①:“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聽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來知行法矣,寡人奚聽矣②。”一日,申子請仕其從兄官③。昭侯曰:“非所學於子也。聽子之謁④,敗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謁?”申子闢舍請罪⑤。

【註釋】①韓昭侯: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申子:申不害。法家代表人物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②以來:猶言以後。行法:按法行事。奚(xī):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何”、“怎樣”。③仕:審察,仔細考察。又‘仕,學也。’—《説文》。段玉裁注:“古義宦訓仕,仕訓學。” 朱曰:“猶今言試用也。”從兄:古人之從兄,具體分二種: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長於己者,稱為從祖兄;同祖父,不同父親,年長於己者,稱為從父兄,即今日所説的堂兄。二者統稱從兄。④謁(yè):請求。⑤闢:古“避”,躲,躲避之意。闢又作“擗(pǐ)”,拊胸也。即捶胸。故事解讀;申子即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政治改革對國家統治及社會安定發展是有好處的。可申子也想安排自己兄弟,昭侯卻拒絕了他,可見他是個頭腦清醒的`人物,最後他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從而維護了法令的尊嚴,使不受到任何人的破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無權躍居法律之上。不然法律就如同虛設,沒用了。維護法律尊嚴才能施行好法律效用。

篇15:韓非子的寓言

造父御馬

【原文】造父方耨①,時有子父乘車過者②,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父推車,請造父:“助我推車。”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③,乃始檢轡持策④,未之用也,而馬鹹騖矣⑤。 使造父而不能御⑥,雖盡力勞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今身使佚⑦,且寄載,有德於人者,有術而御之也⑧。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右下》)

【註釋】①.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受幸於周繆王,王使造父御良馬八匹,西狩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後聞徐偃王反,王使造父御車日馳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今山西洪洞縣),由此為趙氏,是為趙國之始祖。耨(nòu):本義:鋤草,耕作。②時:當時,這時。者:這裏。③因:古語“因”與“就”相通,《説文》:因,就也。連詞於是,就的`意思。輟(chuò):停止耕作。寄載:乘別人的交通工具。援:拉,拽。之:到,往。乘:《集韻》音剩。車也。④檢轡持策:檢,收拾,整理。策轡(pèi):馬鞭與馬韁。⑤鹹:《易·雜卦》鹹,速也。騖 (wù):《廣韻·遇韻》:“騖,馳也,奔也,驅也。”疾馳之意。⑥使:假如。⑦佚(yi):通“逸”。《廣雅》:“佚,樂也。”安閒之意。⑧德:恩德。術:策略,辦法。故事解讀;造夫善於駕馭烈馬,所以人家不能駕馭的馬他能駕馭,即使是在耕田時候馬術還是精湛。韓非將車馬比做國家,國勢。國君也應像造夫一樣善於駕馭。無論是做什麼善於駕馭,能做好是第一位的`,無才能是不行的。

篇16:韓非子的寓言

酒酸與惡狗

宋國有位小生意人開了一爿酒家,專門出售陳年佳釀。這爿酒家窗明桌淨,買賣公道,還在門前高高豎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幾裏地外都能看見酒旗招展。顧客一進門檻,店小二就笑臉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説,這爿酒家就應是生意興隆的;但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見一個顧客,十分冷落。一罈罈老酒開了封,賣不出去,都發酸變質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請教附近一個老頭兒。老頭兒沉吟了一番,問他:“你的看門狗兇不兇?”店老闆挺納悶地説:“兇啊,可這跟賣酒有什麼關聯呢?”老頭兒拈着鬍鬚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惡狗守在門口,見人就咬;酒再好,還有誰敢來買呢?”

篇17:韓非子的寓言

鄭人買鞋

有個鄭國人,想到市上去買一雙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腳,作為尺碼。但臨走時,卻把尺碼丟在家裏,忘記帶去。

他到了市上,走進一家鞋店,看見一雙鞋子,覺得很中意,但是一摸口袋,尺碼沒有帶來,忙對店員説:“我忘記了帶尺碼來,讓我趕回去把尺碼拿來再買。”説罷,拔腳就跑。

這樣一來一往,等他從家裏拿了尺碼再到市上時,鞋店已關門打烊了,他最後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這事,就提醒他:“你為自己買鞋子,能夠直接穿上試試大小,還要什麼尺碼呢?”

買鞋的'人回答説:“我是寧肯堅信尺碼,而不堅信自己的腳!”

篇18:韓非子的寓言

三人成虎

魏國被趙國打敗了,因此魏國的.太子和大臣龐恭將要送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充當人質。

臨走時,龐恭對魏王説:“要是有人跑來向你報告,説大街上跑出來一隻老虎,大王堅信嗎?”

魏王搖頭説:“我不堅信。大街上哪裏來的老虎?”

“要是之後有第二個人跑來報告,説大街上發現了老虎,您堅信不堅信?”

魏王遲疑了一下,仍然搖頭説不信。

龐恭再問:“如果立刻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報告説大街上有隻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點頭説:“我堅信了。三個人都這麼説,必須不會有假。”

龐恭起身説道:“誰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但是當三個人都説有,大王就堅信了。此刻邯鄲離魏國比從這兒上大街遠得多,在大王面前説我壞話的又何止三人,請大王明斷是非。”

果然如龐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謠言,以至當他從邯鄲回來後,魏王再也不願召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