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67K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精品多篇

高中高效歷史學習方法 篇一

補充史實和教材觀點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

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

在對歷史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去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誰而起,因什麼事情而起,又是在當時什麼樣的社會情況影響之下。歷史是事件的組合,一個個的事情,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們可以盡力去還原這個事情,大家都很愛聽老師的課,就是因為他能講歷史講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還能順便把這個事情的所有內容都記住了。

牢固掌握學習公式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二

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準備的

這一次的複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本站§ 斑了。

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

這一遍的複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

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

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

主要也是着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絡。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

複習時就將沿着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鍊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大學聯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

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

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複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裏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

第六遍,是臨大學聯考前

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裏,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複習一遍,每一遍複習結束就着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鬥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温習一遍。這樣的歷史複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絡。

透過試卷找問題,將失分點變成得分點

期會考試後,成績,名次又成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不少學生表示自己考分不高在學校要“被比較”在家中還要“被數落”,令他們感到十分反感。期會考試要重視的是各科暴露出來的學習問題而不是最後的分數結果。家長要懂得利用期會考後的時間讓老師幫着孩子透過試卷找出學習問題,弄清失分原因。

理性看待成績,重視考後分析

期會考試考得好説明階段性知識點掌握良好,但是也要再接再厲,保持領先優勢;考得不好,説明知識體系中存在不足,要封死學習上的缺口,消除學習上的漏洞。

直面考試暴露的學習問題,才能找到“捷徑”

能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哪些不足,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所謂早發現,早解決,不要將問題都視作為阻礙,“有問題”是取得進步,彌補不足的機會。“會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都善於聽取老師的意見,在第一時間內調整學習策略,將學習問題與不足一併消滅。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三

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説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説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2、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3、“温故知新”與“温新知故”相結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裏,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繫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温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温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4、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着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5、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閲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6、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7、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應試性的歷史複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

在複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8、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四

高中歷史的學習,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麼培養呢?首先你要試着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牴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歷史學習的方法,實際上是指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接收、加工及運用,涉及到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歷史學習技能的運用,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體現。在歷史教學的實際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聽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説,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複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着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國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複習。

2、閲讀教材的方法。

這裏説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閲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麼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閲讀。一般地説,閲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閲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並明瞭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瞭解閲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繫起來,對閲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閲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繫起來”,才能是有效的閲讀。閲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閲讀的效果,可以在閲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閲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

3、觀察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築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並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並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繫起來。

4、蒐集材料的方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並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蒐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蒐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蒐集材料是對信息進行查找、檢索、選擇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利用圖書館,這就要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絡的搜索功能,這就要學會在網上搜索信息;三是調查的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如問卷、訪談等)獲取材料。進行材料蒐集,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以便使用。

5、運用證據的方法。

蒐集到的歷史材料,並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説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 “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

6、探究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兩種關係:一是因果關係,歷史的因果關係是具體而複雜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種情況,具體的原因與結果也有近期的與長遠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必然的與偶然的、主觀的與客觀的等等,需要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二是內在關係,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關係,同類歷史事物發展的縱向關聯,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聯繫等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評價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説。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並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説,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鬥爭、個人與羣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於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8、記憶的方法。

歷史本身可以説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於學生來説,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9、練習的方法。

學習中的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乾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10、複習的方法。

“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由於歷史知識的特點,複習對掌握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説,複習的類型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大學聯考複習等,每一種類型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複習時加以瞭解和適應。複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閲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指導 篇五

1、蒐集史料

蒐集史料,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的內容。對於史料的蒐集,首先要留意圖書館及身邊可獲取的歷史文獻和歷史遺存。歷史文獻記錄的史料是極其豐富的,按信息被加工的程度通常將文獻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一次文獻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論文、期刊、手稿、記錄、表冊、典籍、檔案等資料,比如中國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以及希臘的《歷史》、羅馬的《羅馬史》都保留了大量了的歷史資料。二次文獻包括書目、索引、文獻等,可幫助我們快速、高效的蒐集史料。三次文獻主要是一些綜述和述評類的文獻,能使我們大致瞭解到某一專題的總體研究情況。歷史遺存大體上有遺址和遺物、口頭傳説與民族習俗等。考古工作者就是通過對這些遺蹟和遺物的發展與研究,發現許多在文獻史籍中未曾謀面的寶貴材料,進一步復原了古代歷史的面貌,使我們瞭解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甚至人體體質及族屬等等情況。

其次要學會善用網絡資源。就信息資料而言,因特網是近來飛速發展、跨越時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資料庫”,上網蒐集歷史資料可以獲得無窮無盡的信息。

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於史料的真偽、作者、時間、地點和用途的鑑別,也是收集史料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鑑別史料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標準。根據現有的材料能夠確定真偽的就應該確定下來,不能確定的就應該保留下來繼續研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無中生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

2、形成史識

正確的史識的形成首先要依賴於運用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歷史學科的研究方法是進行歷史研究的認識工具,是我們接近和認識歷史客體的橋樑。具體地説,它是指蒐集、整理、運用和分析史料,並從中發現其內在聯繫,找出其本質屬性,探尋其發展規律的方法。根據歷史研究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層次,我們把歷史研究的方法,大體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唯物史觀的確立。唯物史觀既是指導歷史研究的世界觀,又是進行歷史研究必須遵循的方法。它要求我們在研究歷史時必須做到以下兩點:①在觀察客觀歷史發展進程各因素相互時,歸根結底要用社會存在説明社會意識,同時也承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②一切從事實出發,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分析歷史現象,探求內在聯繫,找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按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按歷史本來的面貌來認識和研究歷史。

(2)運用歷史辯證法。歷史辨證法與唯物史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其承認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因此,在具體運用歷史辨證法時,要堅持發展的、聯繫的和具體分析的觀點。運用唯物史觀和歷史辨證法,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判斷,作出正確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評價。

合理地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①具體分析的觀點:要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環境中去分析,因為一個人的活動,是受其所處的時代及具體的客觀條件制約的,不進行具體的歷史分析,就不能對歷史人物做出準確的、客觀的評價。例如,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領導人物進行評價,如克倫威爾、羅伯斯庇爾、拿破崙、華盛頓,就要把他們放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中進行分析,這個時代條件就是資產階級代替封建主義,這是當時世界進步的歷史潮流,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起了積極作用。這樣分析,這些歷史人物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就表現出來了。

②全面分析的觀點:即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某些歷史人物的活動,不僅僅侷限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而往往呈現出多樣性和複雜性,所以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有全面的觀點,對歷史人物作多方面的評價。

③階級分析的觀點:即用階級的觀點來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在階級社會裏,任何歷史人物都是代表一定的階級,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適當地從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入手,可以在本質上認識歷史人物,並清楚地表明瞭一個人所持有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

④發展分析的觀點:即用發展的來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過程之中。歷史人物受到社會環境和人生閲歷等影響,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在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時,還要注意防止“英雄史觀”、個人崇拜錯誤傾向,要正確估計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對歷史發展的重大作用。個人如果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便會起到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相反則會阻礙歷史的發展。

歷史事件的評價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①瞭解時代背景。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許多階段或時期。由於歷史時期或階段的不同,歷史事件發生的條件也就不同,而歷史事件自身的具體內容也就不同。只有緊緊把握住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才能從宏觀上整體上予以正確的分析。

②分析原因和性質。歷史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會經濟、政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因此,只有從根源入手,才能真正搞清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和性質。

③把握全部過程。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各種矛盾運動的結果,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因此,在分析歷史事件時,不僅要分析與其相關的所有矛盾運動,還必須分析這些矛盾運動的整體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對歷史事件作出全面、中肯的評價。

④考察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凡是歷史事件,不管其內容、性質如何,都會對歷史的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注意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正確評價歷史事件不可或缺的一環。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指導 篇六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一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複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瞭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閲讀新課內容,對照註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繫有關知識,瞭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温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複習。複習分為三種:平時複習、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不同的複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複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複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複習,牢固掌握。

階段複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複習鞏固,複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繫,融會貫通,在階段複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複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複習鞏固,因此複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複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複習不僅僅是知識的複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 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説,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説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閲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閲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敍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繫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係,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繫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説,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説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繫。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着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誌。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説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説,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緻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 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 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複記憶法:通過反覆閲讀來鞏固記憶。

(6)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 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繫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係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繫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 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複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記憶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學習昇華,培養能力。

有的同學認為:我們從國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學歷史,而且,國中、高中的歷史課本的內容大體相似,其實,大家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它們是點、線、面的關係。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徵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絡;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説,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徵,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徵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並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國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藴藏着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繫比較密切的歷

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並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主要因素。生產關係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包括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三個主要環節,含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等主要內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築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複雜體系。具體説,它指的就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適應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後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着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羣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羣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傑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羣眾要求,依靠羣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鑑、學以致用,能夠將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七

一、知識筆記法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善於記筆記,對老師講課的思路進行整理,同時結合自己對教材的認識,把學過的內容整理出來。筆記整理好了,複習的時候就更方便了,可以隨時拿出來進行復習,複習的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筆記在整理的時候要注意思路清晰、問題明確、字跡工整,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否則不利於以後進行復習。筆記不能只整理,整理好之後要進行記憶,對於不完整的內容還要進行適當的補充,讓筆記更加完整。筆記法進行學習,要能夠長期堅持,注重不斷積累,以後在考試的時候就有了第一手複習資料,有助於更好複習教材知識點。

二、思維導圖法

教材知識點都有一定的邏輯關係,我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製作或利用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自己製作,在自己的本子上,依據教材的核心關鍵詞,把教材的內容進行整理出來。製作思維導圖要注意仔細閲讀課本,善於總結教材內容,把課本的主要知識點都能夠整理到思維導圖上,這樣就有助於形象記憶教材內容,也可以對教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思維導圖也可以利用別人製作的,可以選擇資料上的、老師上課的板書、同學寫的思維導圖,只要思維導圖比較好,都可以借鑑和使用。

三、同學互助法

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有時候可以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助,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和同學做同一道題,然後分別講解自己的審題過程和解題的方法,每個人的方法儘量能夠不同,看誰的方法更好。通過相互討論,發現各自答題的優點,相互借鑑,就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合作學習,也是我們平時上課經常使用的,老師講課的時候經常讓我們去討論問題,合作去探究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能夠集思廣益,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相互啟發,從而共同提高。學習不能光靠一個人進行獨來獨往,要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善於借鑑別人有益的答題思路,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和進步。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八

1、框架記憶法

要形成知識框架,首先要背好課本的章節目錄,這是最粗的線條,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比如本冊書共包括七個單元,可歸納為三個大框架:古代的中國(第一單元)和世界(第二單元);近代的世界(第三單元)與中國(第四單元——舊民主主義革命;第五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及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髮展);當代的中國(第六單元)和世界(第七單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向其中填充相應的內容,逐漸細化,最後,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在框架之中。走向考場的一剎那,雖然腦海中只有一個知識框架,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若干子目錄。

2、聯想記憶法

(1)時間上的聯想

就是利用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關係,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

我們可以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展開聯想,

(2)空間上的聯想

我們可以對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歷史事件產生聯想。

3、比較記憶法

就是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共同點中尋求規律性,從不同點中探索出矛盾的特殊性。

4、歸納記憶法

就是對知識的橫向或縱向的分析和歸納,也是記住線索和要點的過程。

5、趣味記憶法

就是把枯燥的記憶趣味化,或者叫寓記憶於趣味之中。趣味記憶的方法很多,有時甚至很荒誕,但只要有利於記憶,都無大礙。

(1)諧音記憶法

比如,《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可以諧音記憶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

(2)關鍵詞記憶法

比如,“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同學們總容易混淆,可以記憶為:“歷代敕令法典看,人財訴訟總論翻;學説解釋在彙纂,查帝又把新敕傳”。

(3)荒誕記憶法

南京不在南京,在天津;(南京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天津條約》)

天津不在天津,在北京;(天津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北京條約》)

北京不在北京,在天津。(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在《天津條約》)

記憶有法,而無定法。以上介紹的幾種比較常用的記憶方法,由於各人的思維習慣與記憶水平的不同,並不可能適應每一位同學,希望以本文為契機,激發同學們的探索實踐精神,開發出更有效、更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指導 篇九

第一階段:是熟悉的過程,先了解課本上面的知識,通過高中歷史教師的講解,進一步的懂得本節課的主要知識。或許你會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不要着急,在第一階段中你能瞭解大概的基礎知識就可以了,對於那些問題,我們會放在後面講解方法的。

第二階段:是熟記的過程,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面,我們應該運用我們大腦的記憶功能去熟記這些知識,能夠熟到當我們閉上眼睛以後。歷史知識像電影般的出現在我們的頭腦之中,彷彿像一段故事一樣,連貫且連續。

第三階段:是知識應用的過程,課本上面的知識我們都已經熟記後,在應用階段就會變得十分輕鬆,一些簡單的高中歷史體型能夠準確的給出答案。而面對一些高難度的問題時,我們也會有一些思路在腦中,即使不是最準確的答案,也已經能夠十分的靠近了。

第四階段:是知識反覆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當中,把之前所遇到的問題統統的歸納到一起。能自己解決的就儘快的自己去消化它,如遇到不懂的難題應當去問老師及同學,爭取最短的時間去理解它。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要忘記去重温一遍知識,因為所有的解題工具都是源於基礎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