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經典文言文多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12K

古代經典文言文多篇(新版多篇)

精選古代經典文言文 篇一

陋室銘

劉禹錫〔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了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簾裏。到這裏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閲讀佛經。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

精選古代經典文言文 篇二

桃花源記

陶淵明〔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面隱隱約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這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裏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裏面的其他人聽説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説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裏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説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説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裏的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説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精選古代經典文言文 篇三

論語十章

佚名〔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譯文

孔子説:“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孔子説:“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説:“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孔子説:“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孔子説:“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説:“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孔子説:“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説:“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精選古代經典文言文 篇四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裏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着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説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裏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説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説:黔婁的妻子曾經説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説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文言文小故事 篇五

1、掩耳盜鈴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範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着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2、毛遂自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脱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4、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譯: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説:“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上帝的命令。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後面,看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狸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

5、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有個楚國人渡江,他的劍從船裏掉到水中,急忙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説:“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6、郢書燕説。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説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譯: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説:“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裏説着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裏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説,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7、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説:“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説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説:“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着這麼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着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8、工人善琴。

萬曆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户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悦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詹乃從竟學,一時琴師莫能及。

譯:萬曆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抬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叫來問他:“你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説“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詹很驚訝,問從哪學來的。木工回答説:“家在西郊外,見一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裏掛在擔頭,於是請讓看看。聽他彈奏,心裏很高興,於是向他學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説:“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又説:“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舉於是跟着木工學琴,學完以後,當時的琴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9、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魯國有個拿着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着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着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裏説:“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10、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説:「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説:「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説:「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11、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讚他自己(的盾)説:“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讚他的矛説:“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説:“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迴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