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靈山大佛導遊詞(集錦29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9篇《靈山大佛導遊詞》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靈山大佛導遊詞》相關的範文。

靈山大佛導遊詞(集錦29篇)

篇1:靈山大佛導遊詞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xx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那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資料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明白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但是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裏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那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務必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狀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因此我們能夠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那裏呢?

篇2:靈山大佛導遊詞

景點導遊詞大全網小編導讀:靈山大佛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峯南側,1997年建造而成。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是無錫的標誌之一,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大家好!歡迎來到無錫之靈山大佛。今天我是大家的講解員,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小*** 。靈山大佛的所在地,據説是由玄奘法師命名的。相傳法師由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此地講經説法,發現這裏和釋迦摩尼得道成佛的靈鷲山極為相似,故而命名此地為小靈山,並且囑咐大徒弟窺基在此主持開法——對,你沒看錯,是大徒弟,但是,真的不是孫悟空,那個是傳説……於是,這裏便開始建造寺廟,稱為祥符禪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好像但凡是寺廟,總歸要經歷戰火的洗禮,祥符禪寺也不例外,到當年修復寺廟的時候,整個寺廟已經就剩一口井了……

記得當年我們做導遊培訓的時候,老師就曾經説過,這個大佛的位置選的相當的好,極為符合中國的風水説。靈山大佛是前有照(太湖)後有靠(靈山),還有兩旁扶(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現在的靈山已經和我們當年背的導遊詞不一樣了,最早去靈山的時候,只有大佛,後來有了九龍灌浴,再後來有了梵宮,到現在多了五印壇城,相信不遠的將來,還會有別的景點增加的,當然,票價也是……

好吧,我們慢慢講,不過因為開寫無錫這個系列的時候,並沒有特地去拍照,所以,大家可以上網去找找,或者帶着這個去逛景點。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馬山鎮,一般從市裏開車過去是40分鐘左右,如果公交車的話,一般在1個半小時左右,你也別覺得無聊,去馬山必經的是十八彎風景區,到了那裏,已經可以看見太湖了,天氣晴朗的時候,波光粼粼,很是漂亮。我開車一般會走十里明珠堤,太湖美景盡收眼底——跑題了,回靈山。

我們現在逛靈山,很少用走的了,基本上是景區交通,因為現在的靈山景區實在太大,走一圈挺累的。

景區檢票口進去,就能看見景區交通車的賣票亭,貌似是25一個人,隨便坐,只要你在景區內,看好車子的方向,景點到景點間幾乎就不要動腦筋了,很偷懶的玩法,但是爭取時間節省體力。

第一站,佛手廣場。

佛手廣場,有着“天下第一掌”,很多客人都會排隊摸掌,意為沾福壽。佛手佛手即為福壽。這個天下第一掌完全就是靈山大佛右手掌1:1的複製,高達11.7米,寬5.5米,單個手指的直徑就有1米了,由此,對大佛之大也可窺一斑了。大佛的手勢是有講究的,這個右手的印相是“施無畏印”,這個手勢的表示了佛為救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説這個時候能使人心生安寧,無所畏懼。

佛手的旁邊,與它對應的,是“百子戲彌勒”。我是極為喜歡彌勒的,不為別的,只為那句: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整個雕塑上,一共有整整100個栩栩如生的小朋友,據説是在考驗彌勒是否如傳説中那樣能容難容之事。事實上證明,只有心胸開闊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我有的時候看着這個笑眯眯的彌勒,就會覺得遇見的事其實都不算什麼事,都終究可以過去的……

順着彌勒往上看,就是祥符禪寺了。寺廟就沒有什麼好説的了,咱們繼續往前。

穿過了寺廟便是杏壇廣場了。廣場中央那個獨一棵的樹,是棵老銀杏樹,對,沒錯,老的,據説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已經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了(老妖?),而且每年都結果,號稱是祥符禪寺的鎮寺神樹。(這樣説來,看來當年寺廟留下的不止是一口井啊……)

再往前,便是登雲道。站在登雲道上,就能拍到很典型的靈山大佛到此一遊的照片了。但是其實,有説法説了,有兩種地方不適合照相,一種是墓地,一種是寺廟……佛不太好照進照片的,這個我挺信的。

登雲道,一共216級台階,分為7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是隻見平台不見台階,寓意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至於為什麼是216級台階,是因為佛教中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了216級台階,便可拋卻煩惱,得償所願。我曾經有朋友求婚,揹着女朋友爬上去再爬下來,乖乖……

在往上,便是整個靈山景區的核心——靈山大佛了。靈山大佛的建成,使得神州呈“五方五佛”的格局——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

靈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摩尼立像,高88米,重達700多噸。整個大佛使用了眾多的高科技,他那一個個的髮髻裏就藏着避雷針呢~

大佛的右手是施無畏印,這個我們之前説過了,而左手則是“與願印”,意思是滿足你的願望,保佑你平安快樂。而且,請大家要注意看啊,你有沒有發現,不論你在什麼地方看着大佛,他都是看着你的,安寧慈祥,真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大佛是可以上去的,乘坐電梯可以上到蓮花台上,然後去抱抱佛腳吧~話説我每次考試前都會去抱抱佛腳,偶有一次沒抱,便是敗北……掩面遁走ing。

從登雲道下來,在杏壇廣場就有小交通,所以記得拿好你手上的票,不要搞丟了哦~

從杏壇廣場往下一站,就是九龍灌浴了。

這個九龍灌浴,應該是靈山景區中最為震撼的演出了。廣場的是一個大型的羣雕噴泉,主體是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的含苞待放的蓮花,底部是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龍和八位仙人環繞巨大的水池,噴泉的周圍還有八組鳳凰。

篇3:靈山大佛導遊詞

暑假裏,應朋友之邀,和她一家一起去了普陀山。

那天早上七點一刻,在上海南站的長途客運站上車。經滬杭、杭甬高速,到了寧波擺渡到了舟山羣島。接着在沈家門坐快艇,下午兩點左右,到了普陀山。

一上岸,就覺得海風習習,甚是涼爽。朋友小林提醒我説:明天爬山,可是很熱的!

到了賓館先洗澡,稍事休息,步行去了百步沙灘。上次去青島遊覽沙灘,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重新回到大海母親的懷抱,還是立刻興奮起來。雖然,這海不是那麼藍,這沙也不是那麼白。小孩子們都套着救生圈,和浪花親近去了。這和熱帶風暴的人造波浪可不一樣。很快,我就後悔沒有帶泳衣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也下海了。雖然只在沒過膝蓋的地方趟趟,可是接二連三衝來的浪花,很快就把我澆了個透,從後來拍的照片看,還是有點礙於觀瞻。可是當時顧不了那麼許多。小林的孩子小熊,膽子很小。我就拉着他,眼看見浪過來了,我們就跳起來。大喊大叫。其實再跳也沒有用,因為人早就和浪花融為一體了。人的這種和大自然親近的的慾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真是巧,在沙灘上還碰見了小陳的鄰居一家。可見現在信佛的人可是真的不少。

本來可以直接去吃飯的,可是我那個尊容,再加上渾身粘糊糊的都是沙,只好再回去洗澡換衣服。

晚飯是在當地人家裏吃的。那裏一個居民新村家家都開了點,家家生意興隆。雖然大蝦、石斑魚、大蟹之類的海鮮,平常在上海也經常能夠吃到,到底沒有這裏的新鮮。這裏的海鮮就像從海里直接跳進你碗裏的一樣。小林他們一家每年都來普陀山,每次都到這裏吃飯,與老闆一家很熟悉了。吃完飯。送了一個大西瓜給我們。又新鮮又甜,在上海輕易也吃不到。

第二天一早先坐船去珞珈山。據説那裏是觀音娘娘的孃家。來普陀燒香的人如果沒有沒有到這裏,那只是燒了一半香。

船開了半個小時,靠岸上山。山上有不少寺廟。我終於學會了如何燒香如何磕頭。這天的温度起碼三十五度以上。大毒的太陽在頭頂上直曬着。這個暑假我天天窩在空調房裏,第一次體會什麼叫做汗如雨下。衣服的整個後背都濕完了,粧估計也花了。這顯然不是適合爬山的日子。可是這麼多香客一心向佛的心,再毒的太陽也抵擋不住。一路上我沒有聽到一聲抱怨天熱的話語,看到的,都是滿臉的虔誠。小林説,咱們來這裏排毒來了。我也有同感,不過我倒覺得這樣出汗,真的有説不出的痛快。大概十點鐘我們就坐船回到了普陀本島。我原以為可以去洗澡吃飯了,可上了岸才被告知還有好幾個景點呢!接下來去了紫竹林,觀音大佛等景點。大熱的天,又不是週末,這裏依然人山人海,揮汗如雨。聽説前幾天觀音娘娘的生日那天,這裏更是水泄不通。飯店訂房價格翻了幾番。

新的觀音大佛好像有無錫的靈山大佛那樣高大,金碧輝煌,花了好幾千萬鑄造的。我開始有點明白,什麼叫做佛靠金裝了。

中午吃了飯回去洗澡,到了下午兩點鐘樣子,出發去佛頂山。先順路去了普陀山最大的寺廟,普濟寺。看着,看着,拜着,拜着,我忽然明白了人們為什麼要拜菩薩。信佛的人沒的説,就連我這樣對佛教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看到了這樣美輪美奐,金光閃閃,或威嚴,或慈祥福績弟啃郗救甸尋鼎默的菩薩,也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頂禮膜拜。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就算再特立獨行,也要有所敬畏。敬畏大自然,這不肖説,還要敬畏別人宗教信仰。中國是一個比較缺乏宗教信仰的國度,無所敬畏的人,可能什麼事情都能幹得出來。舉個例子,信佛的人,一般來説違法亂紀損人的事情就不太會做。當然有些人嘴裏天天念菩薩,供奉着菩薩。可是自己天天干一些缺德的事情,我想菩薩也不會去保佑他的。

坐纜車上了佛頂山,下來又遊覽了慧谷寺。第二天遊覽了小西天。小西天山上都是尼姑庵,香火明顯不如其他的寺廟旺。不過上面的銅殿還是值得一看的。

小西天回來,就去賓館拿行李。中午到了沈家門做旅遊車,下午六點左右,到了上海。至此三天兩夜的普陀山之遊就結束了。

篇4:靈山大佛導遊詞

這個表演是取自佛教典籍《本行經》,説的是佛祖釋迦摩尼一誕生時香花滿地仙樂飄飄,他一出生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7步,每走一步,地上便開出一朵蓮花,這個便是步步生蓮的來歷。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説道:“天上地下,唯吾獨尊。”這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九條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

故事就是這樣,這個表演被稱為“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因為在《佛之誕》的音樂中,巨大的蓮花花瓣會緩緩的打開,一尊7.2米高的鎏金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此時,九條龍的口中一起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此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會環繞一週,象徵着“佛光普照”。隨着音樂聲減弱,蓮花花瓣將包裹着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演出結束後,周圍的八組鳳凰口中會流出淨水,稱為“八功德水”,即是“聖水”,大家可以去喝一杯,據説能保佑平安。

如果你不是和我們一樣乘車進來的,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個匯合點。我們反着介紹一下。

從門口通向九龍灌浴的這條大道稱為菩提大道,相傳佛祖是在菩提樹下得道的,所以菩提也象徵着智慧。不過我們這裏不太適合種菩提,所以都是用銀杏樹代替。大道的中央刻着7朵蓮花,取自步步生蓮。這裏我扯個題外話,以後去看與佛有關的地方,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隨處可見蓮花,不管大小不管形態。在大道的兩旁地上,刻着不斷雲的花紋,這個是很傳統的中國式花紋,很多地方能見到,意為“不斷運”。

菩提大道往門口,能看見一個大型石牌樓,稱為五智門。門上方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六度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佈施”即為給予,無私且不求回報,佛教將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有最基本的五種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

“忍辱”是指我們處事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鬥,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鬥,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説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幹,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的每個柱子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寓意獅子吼,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

好了,再往前就出門了,我們回到之前的九龍灌浴的廣場。這個廣場的周圍是轉經廊,一共有108個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中祈福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誦經一邊,功德無量。這個就好像在西北部看見的寺廟外面掛滿彩色的經幡一樣,風吹過經幡,便是在誦讀經文。

再往前,能看見有很多鴿子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個紫銅鍛造的浮雕,記載着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相傳釋迦摩尼在長達6年的苦行之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併發誓説“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雕像的中間佛祖端坐,一手觸地,為“降魔印”,兩邊分別展示了魔王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來污衊佛祖,用魔兵來恐嚇佛祖,而佛祖巍然不為所動,經過了七天七夜,克服了金錢、權利、女色、恐懼、誹謗等障礙,終於大徹大悟了。

其實,佛教故事真的能聽出禪理,四大宗教之一是有道理的……

我們的下一站,就是梵宮。

我第一次進這個地方的時候,真的給嚇到了,乖乖,那個氣勢,那個燒錢……

我沒辦法形容梵宮,這個地方真的要親自去了才能體會……

進入梵宮是要穿鞋套的,順着人流往前走,首先進入的門廳,漢白玉門廳上方的匾額上是描金的“靈山梵宮”四個字。門廳的兩邊有一對馱六牙白象,傳説釋迦摩尼投胎至母親腹中時就是乘坐六牙白象的,而且象在佛教中也象徵着法力無窮的意思。普賢菩薩的坐騎就是六牙白象,白象的六根牙齒象徵着佛教中的六度,而四肢則象徵着四如意。

白象的後面是一對近4米高的白木雕花瓶,是東陽木雕。東陽木雕是以平面為主的雕刻藝術,從唐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被稱為“國之瑰寶”。

門廳的正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在有貴客到來時候才會打開,遊覽一般是從兩邊的側門進去,進去便是廊廳。

來,進去之前,我們先深呼吸,因為裏面太過於震撼。

廊廳是進入聖壇的通道,整個廊廳為拱頂結構,高18米,長約80米,中間由塔廳分隔,整個廊廳全是採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廊廳兩旁是16根雕有東陽木雕的廊柱,而在廊柱之間是高達12米的《世界佛教傳法圖》,一共12幅,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生動展示了佛教傳播、交流的歷史圖景以及佛教的豐富內涵。

廊廳頂部為方形套疊藻井,中央雕刻有立體蓮花圖案,各方形藻井整齊排列,佈滿整個拱頂,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藻井七種顏色有節奏地變換,映照着捲棚間高懸的4組仕女飛天,她們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雲飛之慾出,讓人如臨仙境。

再往前走,便是塔廳。塔廳為八角形,四周牆面上裝飾有以“靜、信、孝、和”命名的木雕圖,形象的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內涵。塔廳的中部,空間高度高達60米,仰天望去,頂蓋星光熠熠,繁星閃爍,空靈而深遠,彷彿置身於一片蒼穹之下。

廊廳的盡頭,是巨型琉璃畫《華藏的世界》,整幅畫是由106塊琉璃組成的,寬8米,高10米。琉璃是佛教“七寶”聖物之一,因為其“火裏來,水裏去”的工藝特點,被認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除卻了琉璃,壁畫中還鑲嵌了黃金、翡翠、珊瑚、瑪瑙等“七寶”聖物12.8萬顆,涉及了多種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技術。中間的毗盧舍那佛,內胎用了500公斤的白銀,外部則是15公斤的黃金。這幅壁畫算得上是梵宮的鎮館之寶了。

再過去,就是聖壇前廳,這裏是由6個直徑近10米的穹頂構成的,由數十位代表當前敦煌壁畫創作最高水平的畫師歷時數月,將一幅幅神祕的敦煌壁畫呈現在這裏。

整個梵宮最重要的地方莫過於聖壇,這裏是一個集會議、演出、參觀於一體的圓形場館,也是世界佛教論壇的主會場,在這裏可以舉行2000人的國際會議。聖壇的上方是高達30米的巨大穹頂,1500盞蓮花燈隨着電腦的控制,變化出多種多樣的顏色,這裏建造者巧妙的設計,做到了“見光不見燈”的效果,讓人置身其中,感歎奇妙無窮。

平時的日子,這裏會有《吉祥頌》的演出,利用燈光、舞台、音響,演繹了釋迦摩尼成為智者、覺者的過程,很值得一看。不過這個演出要看情況的,如果靈山的梵宮有接待任務的話,演出是會暫停的。

主體參觀完,順着人羣便可慢慢的出靈山了,這個梵宮足夠震撼了吧,進去的沒有不感歎的。

出了梵宮,站在梵宮的廣場上,你能很清楚的看見靈山大佛、代表了汗傳佛教的建築梵宮、代表了藏傳佛教的建築五印壇城和代表了南傳佛教的建築曼飛龍塔。

我們的下一站,便是五印壇城。

“五印”是之佛的五種手印,我們之前已經提到了三種——施無畏印、與願印和降魔印,此外還有説法印和禪定印。“五印”寓意佛説法度生的五種方法和姿勢。“壇城”,在梵語裏叫曼荼羅,有會聚的意思,是供奉菩薩並且修行的場所。五印壇城佔地約5000平方米,共計6層,是由藏族的能工巧匠嚴格按照傳統工藝建造的藏傳佛教風格建築。

五印壇城周圍一片清澈的水面,就是香水海。佛教認為,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了第八海為鹼水外,其他的均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為香水海。所謂的八公德,為澄清、清泠、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患、增益,這個我們在九龍灌浴的時候也遇見過,體現了佛法的精神特色和價值意義。

我們接觸藏傳佛教非常的少,所以這個五印壇城的裏面也實在沒有辦法解釋個所以然了,只能看個熱鬧。所以,有機會還是親自進去看看的好~

出了五印壇城,整個靈山景區也基本逛完了。別小瞧了這幾個景區,連演出全部看完的話,你怎麼也得折騰個大半天,要是你還不坐遊覽車,從早逛到晚都可以。

靈山只是無錫的一部分而已,無錫還有很多值得遊覽的地方,以後大家有時間可以再去其他地方看看哦。

篇5:靈山大佛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大照壁

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的是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照壁兩面的文字均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了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這句詩把靈山比喻成了淨琉璃世界,也就是清淨、美好的世界。現在請大家跟着小嚴一起看看整個景區的地理位置,景區面向太湖,背後的這座山叫小靈山,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正所謂“前有照,後有靠,青龍白虎兩邊抱”,是一塊風水寶地。為了不讓“福氣、運氣、靈氣”外泄,所以照壁在這裏又起到了一個收氣的作用。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照壁的背面,當年趙樸初來這裏考察時,看到靈山大佛香火鼎盛,欣然寫下了大家面前的“小靈山”一詩。“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意思是説:我曾去過印度靈鷲山,那裏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説法的地方。現在那裏卻一片荒蕪,令人歎息。如今來到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這裏一樣。從這首詩足以看出趙樸初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五明橋

在照壁的對面,我們看到的是五明橋。在佛教中“明”是智慧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種智慧。分別是

1、“內明”即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

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

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

4、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

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

每座橋分別以“五明”之一命名,現在我們大家一起走過五明橋。

三、佛足壇

穿過勝境門樓,現在讓我們懷着虔誠的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留下腳印,並對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從那以後,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的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並且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我們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法輪和萬字符,這些都是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説,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説明大家的福德和佛緣很大。現在,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四、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全部採用花崗巖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餘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

現在大家通過“靈山勝境”大門樓,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

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靈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簡稱“靈山”。據説“靈山”之稱源於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經過無錫,見馬山景色秀異,就好像印度的靈鷲峯飛來一般,於是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一直到1997年這裏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成就了今天這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篇6:靈山大佛導遊詞

我覺得,靈山大佛這個地方,成就了馬山,也成就了無錫。

我周圍的太多太多的朋友,七年級十五必去那裏。

我是個少根筋的人,對於這個地方,説不出它有多靈多好,但是,真心喜歡。

靈山大佛的所在地,據説是由玄奘法師命名的。

相傳法師由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此地講經説法,發現這裏和釋迦摩尼得道成佛的靈鷲山極為相似,故而命名此地為小靈山,並且囑咐大徒弟窺基在此主持開法——對,你沒看錯,是大徒弟,但是,真的不是孫悟空,那個是傳説……於是,這裏便開始建造寺廟,稱為祥符禪寺,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

好像但凡是寺廟,總歸要經歷戰火的洗禮,祥符禪寺也不例外,到當年修復寺廟的時候,整個寺廟已經就剩一口井了……

記得當年我們做導遊培訓的時候,老師就曾經説過,這個大佛的位置選的相當的好,極為符合中國的風水説。

靈山大佛是前有照(太湖)後有靠(靈山),還有兩旁扶(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現在的靈山已經和我們當年背的導遊詞不一樣了,最早去靈山的時候,只有大佛,後來有了九龍灌浴,再後來有了梵宮,到現在多了五印壇城,相信不遠的將來,還會有別的景點增加的,當然,票價也是……

好吧,我們慢慢講,不過因為開寫無錫這個系列的時候,並沒有特地去拍照,所以,大家可以上網去找找,或者帶着這個去逛景點。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馬山鎮,一般從市裏開車過去是 40 分鐘左右,如果公交車的話,一般在 1 個半小時左右,你也別覺得無聊,去馬山必經的是十八彎風景區,到了那裏,已經可以看見太湖了,天氣晴朗的時候,波光粼粼,很是漂亮。

我開車一般會走十里明珠堤,太湖美景盡收眼底——跑題了,回靈山。

我們現在逛靈山,很少用走的了,基本上是景區交通,因為現在的靈山景區實在太大,走一圈挺累的。

景區檢票口進去,就能看見景區交通車的賣票亭,貌似是 25 一個人,隨便坐,只要你在景區內,看好車子的方向,景點到景點間幾乎就不要動腦筋了,很偷懶的玩法,但是爭取時間節省體力。

第一站,佛手廣場。

佛手廣場,有着“天下第一掌”,很多客人都會排隊摸掌,意為沾福壽。

佛手佛手即為福壽。

這個天下第一掌完全就是靈山大佛右手掌 1 : 1 的複製,高達 11.7 米,寬 5.5 米,單個手指的直徑就有 1 米了,由此,對大佛之大也可窺一斑了。

大佛的手勢是有講究的,這個右手的印相是“施無畏印”,這個手勢的表示了佛為救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説這個時候能使人心生安寧,無所畏懼。

佛手的旁邊,與它對應的,是“百子戲彌勒”。

我是極為喜歡彌勒的,不為別的,只為那句: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

整個雕塑上,一共有整整 100 個栩栩如生的小朋友,據説是在考驗彌勒是否如傳説中那樣能容難容之事。

事實上證明,只有心胸開闊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我有的時候看着這個笑眯眯的彌勒,就會覺得遇見的事其實都不算什麼事,都終究可以過去的……

順着彌勒往上看,就是祥符禪寺了。

寺廟就沒有什麼好説的了,咱們繼續往前。

穿過了寺廟便是杏壇廣場了。

廣場中央那個獨一棵的樹,是棵老銀杏樹,對,沒錯,老的,據説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已經有將近1400 年的歷史了(老妖?),而且每年都結果,號稱是祥符禪寺的鎮寺神樹。

(這樣説來,看來當年寺廟留下的不止是一口井啊……)

再往前,便是登雲道。

站在登雲道上,就能拍到很典型的靈山大佛到此一遊的照片了。

但是其實,有説法説了,有兩種地方不適合照相,一種是墓地,一種是寺廟……佛不太好照進照片的,這個我挺信的。

登雲道,一共 216 級台階,分為 7 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是隻見平台不見台階,寓意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至於為什麼是 216 級台階,是因為佛教中認為,人生有 108 種煩惱和 108 種願望,登上了 216 級台階,便可拋卻煩惱,得償所願。

我曾經有朋友求婚,揹着女朋友爬上去再爬下來,乖乖……

在往上,便是整個靈山景區的核心——靈山大佛了。

靈山大佛的建成,使得神州呈“五方五佛”的格局——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

靈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摩尼立像,高 88 米,重達 700 多噸。

整個大佛使用了眾多的高科技,他那一個個的髮髻裏就藏着避雷針呢 ——

大佛的右手是施無畏印,這個我們之前説過了,而左手則是“與願印”,意思是滿足你的願望,保佑你平安快樂。

而且,請大家要注意看啊,你有沒有發現,不論你在什麼地方看着大佛,他都是看着你的,安寧慈祥,真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大佛是可以上去的,乘坐電梯可以上到蓮花台上,然後去抱抱佛腳吧 —— 話説我每次考試前都會去抱抱佛腳,偶有一次沒抱,便是敗北……掩面遁走 ing 。

從登雲道下來,在杏壇廣場就有小交通,所以記得拿好你手上的票,不要搞丟了哦 ——

從杏壇廣場往下一站,就是九龍灌浴了。

這個九龍灌浴,應該是靈山景區中最為震撼的演出了。

廣場的是一個大型的羣雕噴泉,主體是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的含苞待放的蓮花,底部是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龍和八位仙人環繞巨大的水池,噴泉的周圍還有八組鳳凰。

這個表演是取自佛教典籍《本行經》,説的是佛祖釋迦摩尼一誕生時香花滿地仙樂飄飄,他一出生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 7 步,每走一步,地上便開出一朵蓮花,這個便是步步生蓮的來歷。

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説道:“天上地下,唯吾獨尊。

”這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九條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

故事就是這樣,這個表演被稱為“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因為在《佛之誕》的音樂中,巨大的蓮花花瓣會緩緩的打開,一尊 7.2 米高的鎏金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此時,九條龍的口中一起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

此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

太子佛像會環繞一週,象徵着“佛光普照”。

隨着音樂聲減弱,蓮花花瓣將包裹着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演出結束後,周圍的八組鳳凰口中會流出淨水,稱為“八功德水”,即是“聖水”,大家可以去喝一杯,據説能保佑平安。

如果你不是和我們一樣乘車進來的,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個匯合點。

我們反着介紹一下。

從門口通向九龍灌浴的這條大道稱為菩提大道,相傳佛祖是在菩提樹下得道的,所以菩提也象徵着智慧。

不過我們這裏不太適合種菩提,所以都是用銀杏樹代替。

大道的中央刻着 7 朵蓮花,取自步步生蓮。

這裏我扯個題外話,以後去看與佛有關的地方,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隨處可見蓮花,不管大小不管形態。

在大道的兩旁地上,刻着不斷雲的花紋,這個是很傳統的中國式花紋,很多地方能見到,意為“不斷運”。

菩提大道往門口,能看見一個大型石牌樓,稱為五智門。

門上方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

六度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佈施”即為給予,無私且不求回報,佛教將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

修行者要持有最基本的五種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

“忍辱”是指我們處事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鬥,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鬥,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説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幹,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的每個柱子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寓意獅子吼,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

好了,再往前就出門了,我們回到之前的九龍灌浴的廣場。

這個廣場的周圍是轉經廊,一共有 108 個轉經筒。

轉經筒是藏傳佛教中祈福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誦經一邊,功德無量。

這個就好像在西北部看見的寺廟外面掛滿彩色的經幡一樣,風吹過經幡,便是在誦讀經文。

再往前,能看見有很多鴿子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個紫銅鍛造的浮雕,記載着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

相傳釋迦摩尼在長達 6 年的苦行之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併發誓説“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

雕像的中間佛祖端坐,一手觸地,為“降魔印”,兩邊分別展示了魔王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來污衊佛祖,用魔兵來恐嚇佛祖,而佛祖巍然不為所動,經過了七天七夜,克服了金錢、權利、女色、恐懼、誹謗等障礙,終於大徹大悟了。

其實,佛教故事真的能聽出禪理,四大宗教之一是有道理的……

我們的下一站,就是梵宮。

我第一次進這個地方的時候,真的給嚇到了,乖乖,那個氣勢,那個燒錢……

我沒辦法形容梵宮,這個地方真的要親自去了才能體會……

進入梵宮是要穿鞋套的,順着人流往前走,首先進入的門廳,漢白玉門廳上方的匾額上是描金的“靈山梵宮”四個字。

門廳的兩邊有一對馱六牙白象,傳説釋迦摩尼投胎至母親腹中時就是乘坐六牙白象的,而且象在佛教中也象徵着法力無窮的意思。

普賢菩薩的坐騎就是六牙白象,白象的六根牙齒象徵着佛教中的六度,而四肢則象徵着四如意。

白象的後面是一對近4 米高的白木雕花瓶,是東陽木雕。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為主的雕刻藝術,從唐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被稱為“國之瑰寶”。

門廳的正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在有貴客到來時候才會打開,遊覽一般是從兩邊的側門進去,進去便是廊廳。

來,進去之前,我們先深呼吸,因為裏面太過於震撼。

廊廳是進入聖壇的通道,整個廊廳為拱頂結構,高 18 米,長約 80 米,中間由塔廳分隔,整個廊廳全是採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

廊廳兩旁是 16 根雕有東陽木雕的廊柱,而在廊柱之間是高達 12 米的《世界佛教傳法圖》,一共 12 幅,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生動展示了佛教傳播、交流的歷史圖景以及 佛教 的豐富內涵。

廊廳頂部為方形套疊藻井,中央雕刻有立體蓮花圖案,各方形藻井整齊排列,佈滿整個拱頂,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

藻井七種顏色有節奏地變換,映照着捲棚間高懸的 4 組仕女飛天,她們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雲飛之慾出,讓人如臨仙境。

再往前走,便是塔廳。

篇7:靈山大佛導遊詞

各位遊客,現在在我們前方的被譽為“華夏第一壁”題名是已故的原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湖光萬項淨琉璃。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

五明橋

現在我們所走的橋叫五明橋,(顧名思義 分別為聲明、因明、內明、醫學明、和工巧明)橋為漢白玉橋身,仿造自天安門金水橋,佛教把人類文明分為五類。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2、聲明:語音語調、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方明:醫藥、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工業、建築

“靈山勝境”門樓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靈山勝境門樓,他的題名也是我國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門樓的反面呢,是用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的。“靈山”,梵文名耆(qí)崛山,這裏的原指印度“靈鷲山”,簡稱“靈山 ”,據説, “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經過這裏,看到這裏景色秀異,堪比靈山可媲印度靈山之美,於是就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kuī)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直至97年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 寺、這樣才恢復今天的規模。

洗心池

各位朋友這裏就是洗心池了。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 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因此佛教才通過修行,恢復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各位朋友今天我們有幸到此, 就讓我們用這個水來洗掉 凡塵的苦惱

佛足壇

這裏就是佛足壇了,這就是千百年來佛教徒膜拜的聖物,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圓寂時 佛祖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 作為膜拜之聖物。據説玄奘走過 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佛祖底有xx和萬字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

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走的們叫五智門,又名智慧們,門額上刻有佛教六度內容,所謂六度是佛教所要求遵循的六個方面的行為規範,六度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布 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多為別人着想,不求回報。“持戒”通俗的`將就是遵守寺廟裏的戒律。“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要做到能忍之人,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這樣才可以有大的作為“禪定” 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 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篇8:靈山大佛導遊詞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誌着“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着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於採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巖層滑坡和巖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温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温、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於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後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後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讚譽。

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淨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釐米,趾甲寬有60釐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遊覽勝地。

篇9:靈山大佛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靈山大佛參觀遊覽。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 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00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 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 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 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 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 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 了航天技術。

大家知道為什麼大佛是兩腳離地的嗎?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 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 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那麼大家知道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是怎麼防雷嗎 ?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 “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 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 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篇10:靈山大佛導遊詞

朋友,你明白靈山嗎?如果你想了解靈山,那你聽我給你介吧。六峯山是靈山的一大風景區,它有很多地方能夠遊玩。如情人洞、龍頭洞、一炮台、二炮台等,還能夠拜菩薩、觀音、佛祖等保佑你一生平平安安。到了晚上,六峯山上就會亮起許多五顏六色的彩燈,有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各種顏色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十分漂亮。山頂上矗立的高高的電視塔。但在山頂上,靈山的秀麗風景盡收眼底,我的家鄉美極了。

雙鶴公園是靈山二大風景區。公園裏有噴泉、假山。假山可好玩了,能夠捉迷藏、做遊戲,我十分喜歡。如果這時是春天,能夠欣賞到美麗的桃花,還沒上山就能夠聞到一股清香的桃花味了,呀!這種香味兒簡直令人陶醉,我都有些飄飄然了。

登上半腰山,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朵朵、一束束怒放着的桃花,春風吹來,陣陣花香引來了一羣羣小蜜蜂,真美呀!我們彷彿走進了花的世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的臉上都流露出流連忘返的神情,雙鶴公園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步行街是靈山的又一獨特風景,去靈山必須要到步行街去。超市、商鋪林立,商品繁多,品種齊全,什麼都能夠買到,書籍、衣服、精品應有盡有。步行街的中央有個噴泉,噴泉中有個古董,青銅色的,名字叫司母辛方鼎,也能夠叫司母戊鼎,它有兩個名字,至於來歷,那就要自我到步行街看了。以上就是靈山比較有名的地方,朋友們靈山永遠歡迎您!

篇11:靈山大佛導遊詞

我覺得,靈山大佛這個地方,成就了馬山,也成就了無錫。我周圍的太多太多的朋友,七年級十五必去那裏。

我是個少根筋的人,對於這個地方,説不出它有多靈多好,可是,真心喜歡。

靈山大佛的所在地,據説是由玄奘法師命名的。相傳法師由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此地講經説法,發現那裏和釋迦摩尼得道成佛的靈鷲山極為相似,故而命名此地為小靈山,並且囑咐大徒弟窺基在此主持開法——對,你沒看錯,是大徒弟,可是,真的不是孫悟空,那個是傳説……於是,那裏便開始建造寺廟,稱為祥符禪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好像但凡是寺廟,總歸要經歷戰火的洗禮,祥符禪寺也不例外,到當年修復寺廟的時候,整個寺廟已經就剩一口井了……

記得當年我們做導遊培訓的時候,教師就以往説過,這個大佛的位置選的相當的好,極為貼閤中國的風水説。靈山大佛是前有照(太湖)後有靠(靈山),還有兩旁扶(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此刻的靈山已經和我們當年背的導遊詞不一樣了,最早去靈山的時候,僅有大佛,之後有了九龍灌浴,再之後有了梵宮,到此刻多了五印壇城,相信不遠的將來,還會有別的景點增加的,當然,票價也是……

好吧,我們慢慢講,可是因為開寫無錫這個系列的時候,並沒有特地去拍照,所以,大家能夠上網去找找,或者帶着這個去逛景點。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馬山鎮,一般從市裏開車過去是40分鐘左右,如果公交車的話,一般在1個半小時左右,你也別覺得無聊,去馬山必經的是十八彎風景區,到了那裏,已經能夠看見太湖了,天氣晴朗的時候,波光粼粼,很是漂亮。我開車一般會走十里明珠堤,太湖美景盡收眼底——跑題了,回靈山。

我們此刻逛靈山,很少用走的了,基本上是景區交通,因為此刻的靈山景區實在太大,走一圈挺累的。

景區檢票口進去,就能看見景區交通車的賣票亭,貌似是25一個人,隨便坐,只要你在景區內,看好車子的方向,景點到景點間幾乎就不要動腦筋了,很偷懶的玩法,可是爭取時間節省體力。

第一站,佛手廣場。

佛手廣場,有着“天下第一掌”,很多客人都會排隊摸掌,意為沾福壽。佛手佛手即為福壽。這個天下第一掌完全就是靈山大佛右手掌1:1的複製,高達11.7米,寬5.5米,單個手指的直徑就有1米了,由此,對大佛之大也可窺一斑了。大佛的手勢是有講究的,這個右手的印相是“施無畏印”,這個手勢的表示了佛為救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説這個時候能使人心生安寧,無所畏懼。

佛手的旁邊,與它對應的,是“百子戲彌勒”。我是極為喜歡彌勒的,不為別的,只為那句: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整個雕塑上,一共有整整100個栩栩如生的小朋友,據説是在考驗彌勒是否如傳説中那樣能容難容之事。事實上證明,僅有心胸開闊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歡樂。我有的時候看着這個笑眯眯的彌勒,就會覺得遇見的事其實都不算什麼事,都終究能夠過去的……

順着彌勒往上看,就是祥符禪寺了。寺廟就沒有什麼好説的了,咱們繼續往前。

穿過了寺廟便是杏壇廣場了。廣場中央那個獨一棵的樹,是棵老銀杏樹,對,沒錯,老的,據説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已經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了(老妖?),並且每年都結果,號稱是祥符禪寺的鎮寺神樹。(這樣説來,看來當年寺廟留下的不止是一口井啊……)

再往前,便是登雲道。站在登雲道上,就能拍到很典型的靈山大佛到此一遊的照片了。可是其實,有説法説了,有兩種地方不適合照相,一種是墓地,一種是寺廟……佛不太好照進照片的,這個我挺信的。

登雲道,一共216級台階,分為7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是隻見平台不見台階,寓意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至於為什麼是216級台階,是因為佛教中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了216級台階,便可拋卻煩惱,得償所願。我以往有朋友求婚,揹着女朋友爬上去再爬下來,乖乖……

在往上,便是整個靈山景區的核心——靈山大佛了。靈山大佛的建成,使得神州呈“五方五佛”的格局——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

靈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摩尼立像,高88米,重達700多噸。整個大佛使用了眾多的高科技,他那一個個的髮髻裏就藏着避雷針呢——

大佛的右手是施無畏印,這個我們之前説過了,而左手則是“與願印”,意思是滿足你的願望,保佑你平安歡樂。並且,請大家要注意看啊,你有沒有發現,不論你在什麼地方看着大佛,他都是看着你的,安寧慈祥,真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大佛是能夠上去的,乘坐電梯能夠上到蓮花台上,然後去抱抱佛腳吧——話説我每次考試前都會去抱抱佛腳,偶有一次沒抱,便是敗北……掩面遁走ing。

從登雲道下來,在杏壇廣場就有小交通,所以記得拿好你手上的票,不要搞丟了哦——

從杏壇廣場往下一站,就是九龍灌浴了。

這個九龍灌浴,應當是靈山景區中最為震撼的演出了。廣場的是一個大型的羣雕噴泉,主體是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的含苞待放的蓮花,底部是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龍和八位仙人環繞巨大的水池,噴泉的周圍還有八組鳳凰。

這個表演是取自佛教典籍《本行經》,説的是佛祖釋迦摩尼一誕生時香花滿地仙樂飄飄,他一出生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7步,每走一步,地上便開出一朵蓮花,這個便是步步生蓮的來歷。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説道:“天上地下,唯吾獨尊。”這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九條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

故事就是這樣,這個表演被稱為“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因為在《佛之誕》的音樂中,巨大的蓮花花瓣會緩緩的打開,一尊7.2米高的鎏金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此時,九條龍的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此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會環繞一週,象徵着“佛光普照”。隨着音樂聲減弱,蓮花花瓣將包裹着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演出結束後,周圍的八組鳳凰口中會流出淨水,稱為“八功德水”,即是“聖水”,大家能夠去喝一杯,據説能保佑平安。

如果你不是和我們一樣乘車進來的,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個匯合點。我們反着介紹一下。

從門口通向九龍灌浴的這條大道稱為菩提大道,相傳佛祖是在菩提樹下得道的,所以菩提也象徵着智慧。可是我們那裏不太適合種菩提,所以都是用銀杏樹代替。大道的中央刻着7朵蓮花,取自步步生蓮。那裏我扯個題外話,以後去看與佛有關的地方,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隨處可見蓮花,不管大小不管形態。在大道的兩旁地上,刻着不斷雲的花紋,這個是很傳統的中國式花紋,很多地方能見到,意為“不斷運”。

菩提大道往門口,能看見一個大型石牌樓,稱為五智門。門上方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六度就是學佛之人到達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佈施”即為給予,無私且不求回報,佛教將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有最基本的五種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

“忍辱”是指我們處事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鬥,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鬥,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説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幹,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的每個柱子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寓意獅子吼,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

好了,再往前就出門了,我們回到之前的九龍灌浴的廣場。這個廣場的周圍是轉經廊,一共有108個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中祈福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誦經一邊,功德無量。這個就好像在西北部看見的寺廟外面掛滿彩色的經幡一樣,風吹過經幡,便是在誦讀經文。

再往前,能看見有很多鴿子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個紫銅鍛造的浮雕,記載着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相傳釋迦摩尼在長達6年的苦行之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併發誓説“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雕像的中間佛祖端坐,一手觸地,為“降魔印”,兩邊分別展示了魔王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來污衊佛祖,用魔兵來恐嚇佛祖,而佛祖巍然不為所動,經過了七天七夜,克服了金錢、權利、女色、恐懼、誹謗等障礙,最終大徹大悟了。

其實,佛教故事真的能聽出禪理,四大宗教之一是有道理的……

我們的下一站,就是梵宮。

我第一次進這個地方的時候,真的給嚇到了,乖乖,那個氣勢,那個燒錢……

我沒辦法形容梵宮,這個地方真的要親自去了才能體會……

進入梵宮是要穿鞋套的,順着人流往前走,首先進入的門廳,漢白玉門廳上方的匾額上是描金的“靈山梵宮”四個字。門廳的兩邊有一對馱六牙白象,傳説釋迦摩尼投胎至母親腹中時就是乘坐六牙白象的,並且象在佛教中也象徵着法力無窮的意思。普賢菩薩的坐騎就是六牙白象,白象的六根牙齒象徵着佛教中的六度,而四肢則象徵着四如意。

白象的後面是一對近4米高的白木雕花瓶,是東陽木雕。東陽木雕是以平面為主的雕刻藝術,從唐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被稱為“國之瑰寶”。

門廳的正門平時是不開的,僅有在有貴客到來時候才會打開,遊覽一般是從兩邊的側門進去,進去便是廊廳。

來,進去之前,我們先深呼吸,因為裏面太過於震撼。

廊廳是進入聖壇的通道,整個廊廳為拱頂結構,高18米,長約80米,中間由塔廳分隔,整個廊廳全是採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廊廳兩旁是16根雕有東陽木雕的廊柱,而在廊柱之間是高達12米的《世界佛教傳法圖》,一共12幅,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生動展示了佛教傳播、交流的歷史圖景以及佛教的豐富內涵。

廊廳頂部為方形套疊藻井,中央雕刻有立體蓮花圖案,各方形藻井整齊排列,佈滿整個拱頂,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藻井七種顏色有節奏地變換,映照着捲棚間高懸的4組仕女飛天,她們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雲飛之慾出,讓人如臨仙境。

再往前走,便是塔廳。塔廳為八角形,四周牆面上裝飾有以“靜、信、孝、和”命名的木雕圖,形象的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內涵。塔廳的中部,空間高度高達60米,仰天望去,頂蓋星光熠熠,繁星閃爍,空靈而深遠,彷彿置身於一片蒼穹之下。

廊廳的盡頭,是巨型琉璃畫《華藏的世界》,整幅畫是由106塊琉璃組成的,寬8米,高10米。琉璃是佛教“七寶”聖物之一,因為其“火裏來,水裏去”的工藝特點,被認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除卻了琉璃,壁畫中還鑲嵌了黃金、翡翠、珊瑚、瑪瑙等“七寶”聖物12.8萬顆,涉及了多種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技術。中間的毗盧舍那佛,內胎用了500公斤的白銀,外部則是15公斤的黃金。這幅壁畫算得上是梵宮的鎮館之寶了。

再過去,就是聖壇前廳,那裏是由6個直徑近10米的穹頂構成的,由數十位代表當前敦煌壁畫創作最高水平的畫師歷時數月,將一幅幅神祕的敦煌壁畫呈此刻那裏。

整個梵宮最重要的地方莫過於聖壇,那裏是一個集會議、演出、參觀於一體的圓形場館,也是世界佛教論壇的主會場,在那裏能夠舉行2000人的國際會議。聖壇的上方是高達30米的巨大穹頂,1500盞蓮花燈隨着電腦的控制,變化出多種多樣的顏色,那裏建造者巧妙的設計,做到了“見光不見燈”的效果,讓人置身其中,感歎奇妙無窮。

平時的日子,那裏會有《吉祥頌》的演出,利用燈光、舞台、音響,演繹了釋迦摩尼成為智者、覺者的過程,很值得一看。可是這個演出要看情景的,如果靈山的梵宮有接待任務的話,演出是會暫停的。

主體參觀完,順着人羣便可慢慢的出靈山了,這個梵宮足夠震撼了吧,進去的沒有不感歎的。

出了梵宮,站在梵宮的廣場上,你能很清楚的看見靈山大佛、代表了汗傳佛教的建築梵宮、代表了藏傳佛教的建築五印壇城和代表了南傳佛教的建築曼飛龍塔。

我們的下一站,便是五印壇城。

“五印”是之佛的五種手印,我們之前已經提到了三種——施無畏印、與願印和降魔印,此外還有説法印和禪定印。“五印”寓意佛説法度生的五種方法和姿勢。“壇城”,在梵語裏叫曼荼羅,有會聚的意思,是供奉菩薩並且修行的場所。五印壇城佔地約5000平方米,共計6層,是由藏族的能工巧匠嚴格按照傳統工藝建造的藏傳佛教風格建築。

五印壇城周圍一片清澈的水面,就是香水海。佛教認為,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了第八海為鹼水外,其他的均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為香水海。所謂的八公德,為澄清、清泠、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患、增益,這個我們在九龍灌浴的時候也遇見過,體現了佛法的精神特色和價值意義。

我們接觸藏傳佛教十分的少,所以這個五印壇城的裏面也實在沒有辦法解釋個所以然了,只能看個熱鬧。所以,有機會還是親自進去看看的好——

出了五印壇城,整個靈山景區也基本逛完了。別小瞧了這幾個景區,連演出全部看完的話,你怎樣也得折騰個大半天,要是你還不坐遊覽車,從早逛到晚都能夠。

篇12:靈山大佛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貴賓,歡迎來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是國家AAAAA級景區。座落於風光秀麗的太湖之濱,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佛祖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景區,擁有當前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展現當代佛教文化、佛教藝術建築的景觀羣和藝術珍品。標誌性景點為88米高神州第一大佛――靈山大佛,建成時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立佛像。大型音樂動態羣雕“九龍灌浴”,展現了傳説中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絢麗壯觀、震撼人心的佛誕場景。靈山梵宮集世界佛教論壇會址、藝術殿堂、旅遊奇觀於一身,美侖美奐,莊嚴神聖。感悟靈山,吉祥平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靈山大照壁,正面的“湖光萬頃淨琉璃”是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提寫,認為靈山勝境與太湖交相輝映,就像佛教中的琉璃世界。照壁在園林風格中起到藏景的作用,在靈山又起到了藏風納氣的作用。靈山勝境是在趙樸老鼎力支持下建成的,在照壁的北立面,是樸老題的《小靈山》一詩??“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意思是説:我曾去過印度靈鷲山,那裏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説法的地方,此刻一片空荒,令人歎息,在小靈山看到了法脈興旺盛景,重現靈鷲峯當日的盛況,就像靈鷲飛來一樣啊。樸老給予靈山許多關愛,期望靈山能成為新時期的佛教聖地、世界佛教文化中心,我們沒有辜負樸老。20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在靈山順利召開。

前面我們要走過的這五座橋稱為“五明橋”。佛教將人類五種智慧概括為五明:聲明(語言學)、因明(邏輯學)、內明(哲學)、醫方明(醫學)和工巧明(應用科學)。每個人都要廣學五明,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眾生服務。此刻我們過“五明橋”,經過不斷的提升自我到達禮貌大道更高境界。

過了五明橋,就到了勝境門樓,這集徽式建築、皇家建築、藏式建築之風格於一體。門上懸掛“靈山勝境”匾額為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此刻靈山勝境已經是國家的5A級旅遊景區,也是中國最年輕的5A級精品景區。

勝境門樓背面是由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題寫的梵文體“靈山勝境”。回過頭,兩側不遠處是洗心池,大家可能都熟悉一首禪詩“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洗心池寓意就是讓我們清淨心靈,以平靜安詳的心態來遊覽靈山勝境。

此刻請各位領導跟我一齊繼續往前走,前方的大理石基座上所供奉的是當年佛祖涅?前為弟子留下的雙足印,稱為“兩足尊”,是佛教徒千百年一向供奉的聖蹟,唐玄奘法師到古印度取經時將其臨摹帶回我國,現供奉在西安大雁塔內。我們能夠看到佛足足底平滿,我們生活中所説的“滿足”便是由此而來,另外能夠看到佛足五趾齊平,代表平安吉祥,也寓意了眾生平等。佛祖一生傳教50年,足跡遍佈南亞大大小小的國家,直到涅?,佛足印就是佛祖腳踏實地、精進不止精神的象徵。此刻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足跡,瞭解這樣一個偉大人物的生平和他創立的淵源流長的佛教思想。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型石牌坊稱為五智門(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手工藝石牌坊。佛教認為人們經過修行,不斷提升五明,最終可到達五智圓滿的境界。牌樓上兩面雕刻了佛教的“六度”,就是修行的六種主要方法和原則。正面是“佈施”、“持戒”、“忍辱”,後面是“精進”、“禪定”、“般若”,“佈施”,就是給與,無私地不求回報的給與別人。佛教把佈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很好理解,就是施與財物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他人。無畏施就是給與他人勇敢和自信。“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五種最基本的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佛教以戒為師,我們講以法治國。“忍辱”:指我們處世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轉過來看這一面,“精進”就是奮鬥,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鬥,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説我們為人做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

要蠻幹,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五智門的門柱是由整根花崗巖雕琢而成的,每個石柱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俗語説:雄獅一吼,威震四方。獅子吼在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門柱兩面還有名人名家的對聯,意義深刻,值得品味。

此刻我們腳下走的是菩提大道,菩提是印度的名樹,相傳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樹又是智慧的象徵,由於氣候原因,在中國一般以長壽的銀杏樹象徵佛教中的菩提樹,象徵佛教源遠流長。待到秋天,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獨具禪境。菩提大道路中央是根據佛陀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建造的7朵蓮花,各位領導能夠走在蓮花上與佛同行,寓言步步連升。也可踩踩蓮花中9顆蓮子,福澤子嗣,子子孫孫都將是有福之人。道路兩邊是四季常青的草坪,竹林,湖泊,小溪,種植了近千種名貴花木,是江南水景園林的典範。

走到菩提大道的盡頭,眼前所看到的就是靈山大型音樂動態景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是二期工程的主題工程,展示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恢宏壯觀的祥瑞景象。《本行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剛誕生便不一樣於常人,他能説話會走路,每走一步腳下便會湧現一朵金色蓮花,最終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般大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頓時大地也為之震動,虛空中出現九條巨龍灌下香水為他沐浴。等下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當蓮花瓣完全打開後,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水柱,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整座青銅羣雕高27。5米,蓮花中小太子像高7。2米,全身鎦金,重12噸。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飛天。

在9條龍對應下方共有八組鳳凰,演出過程中將會吐出72道“八功德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根),請各位領導持杯接飲,將保佑你身心安樂,六時吉祥。

九龍灌浴廣場一週是108只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經文一遍,功德無量。

靈山勝境在中軸線上展現了佛陀一生成就,概括為四相成道,出生、降魔、説法、涅磐。各位領導,剛才我們觀禮了釋迦牟尼佛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那此刻呈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佛陀降魔成道的過程。各位領導能夠走進細看,整塊銅雕由1000多塊大小不一樣的錫青銅板拼裝焊接而成,是我國最大的立體浮雕。相傳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淨飯王52歲時的老來子,原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從小就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偶然之下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便產生了出家的念頭,於29歲逃離皇宮。為了給眾生尋求解脱的方法,佛祖曾修了六年的苦行,我們能夠看到,在銅雕的最右邊是佛祖瘦骨如柴的樣貌,但依舊悟不出真理,於是放棄了苦行,來到尼漣潺河洗去身上六年的污垢,在路途中碰到兩位牧羊女給他供奉食物,佛在理解供養後恢復元氣,便來到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併發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於是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在即將要成道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我們以佛祖的角度來看,在他的左手邊是兩位女子,一位手中拿着酒壺,另外一位手中拿着食物,一派歌舞聲平的景象,也是佛祖沒有出宮之前的真實生活寫照。代表着享樂榮華富貴的誘惑。在佛的右手邊同樣能夠看到兩位女子手.....同託舉着皇

冠代表了權勢以及地位。在享樂的旁邊我們能夠看到有三位美女搔首弄姿,在經書上記載,在西方有位魔王叫做波旬,他預測到釋迦牟尼即將要成道,於是派出自我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用美色去誘惑他,但佛祖不為所動,識破了她的詭計使她們變成醜陋的模樣,能夠看到與之對稱的另外一邊是三位又老又醜的,其中兩位手中拿着鏡子,佛給她們鏡子讓她們看到自我年老的模樣,讓她們明白青春、美貌都只是一時,不要太在意外表。魔王見魔女誘惑沒有成功,十分震怒,於是便親自帶領魔軍手持長矛長劍企圖用武力、惡勢力去威脅他。但佛祖毫不畏懼,最終一一降伏他們。在歷經七天七夜後,佛戰勝自我最終的心魔,最終修得正果。能夠看到銅雕的最右邊,是佛陀的初轉的法輪,首次在鹿野苑講經説法的場景。前方跪拜着的女子是土地神,見證佛祖降魔成道的過程,覺得佛陀十分偉大,便立刻跪下頂禮膜拜。整塊銅雕的名字就叫做降魔成道,降伏心魔,悟道成佛。

我們看到銅雕的背後是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的佛教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思就是不要做壞事,要多做善事,要時常堅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要自我反省,才能斷掉種種妄念,這就是佛教。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前面高聳的石柱稱為“阿育王柱”,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與秦始皇是同一時代的人,因為統一一個國度必須要經過戰爭,阿育王在他老年的時候覺得自我罪孽深重,在戰爭中有無數的生命被殃及死去了,於是他就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來治理國家,並且派出使臣到各個國家去弘揚佛法。如果説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那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各位領導眼前看到的整根花崗巖石柱是純手工雕鑿而成,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多噸,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由於阿育王的大力弘揚,佛教才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此刻我們來到的是佛手廣場,最明顯的一個標誌就是各位眼前的這隻龐然大手,稱之為“天下第一掌”。它與靈山大佛右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高達11。7米,寬5。5米,手指直徑就達1米,總重量達13噸,由此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令眾生無畏無懼。俗話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我們不妨帶着完美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燒香不僅僅在佛教中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融入中國百姓幾千年生活中的重要文化活動,不僅僅祭祀時敬香,還有對月焚香,對花焚香等,讀書的時候也要燃一爐香。燒香除了敬拜祖先、神靈的作用外,還有除污去穢,滅蟲殺菌的作用,清雅的香氣能夠清心醒腦,除去雜念,使人靜心專心安心,佛教中燃香禮佛,主要表示對佛的尊敬,同時香燃燒自我、把益處留給別人,代表了佛教無我利他的精神,用此刻的話就是一心為他人服務的精神,所以燒香也表示了一種感恩,感激那些無私付出,一心為百姓眾生謀福利的人。)

此刻讓我們欣賞大型青銅藝術珍品“百子戲彌勒”,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世人常説彌勒“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所以釋迦牟尼佛祖派100個小頑童下來考驗彌勒,我們能夠看到100個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請各位領導隨緣摸一下自我最喜歡的小頑童沾點喜氣。

走過前面的祥符三橋,便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這座寺始建於唐代,初名小靈山寺,後歷經風雨,宋大中祥符年間重建,改名“祥符禪寺”,為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大家能夠注意一下,我們面前三座橋東邊的是“慈恩橋”,意思是讓我們知恩感恩,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感恩是一個人修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西邊的是“普渡橋”,佛教中講普渡眾生,幫忙別人脱離苦海,意思是讓我們在感激別人的恩德和幫忙的基礎上,學會無私的幫忙別人。中間的是大覺橋,意思是説僅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擁有無私助人的美德,才能真正走上人生的大覺之路,成就大智慧,獲得大福報。過了橋正對着我們的是天王殿,又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相傳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56億7000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相當於我們此刻公安部長。

走出天王殿,能夠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站在那裏我們能夠看到面前高8米的一尊佛,這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經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所以在那裏看又稱為雙佛奇觀。

後面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指能夠進行非凡的努力和奮鬥、擁有非凡的決心和毅力、非凡的成就和智慧的覺者。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金身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像。

出了祥符禪寺,來到杏壇廣場,廣場中的這棵古銀杏,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神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是寺廟歷經千年最好的見證。同時那裏也是觀瞻大佛的絕佳處,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靈山大佛佛像總共耗用銅725噸,佛體由200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每塊銅壁板的壁厚為6—8毫米,最大的面積有20多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把這些銅壁板焊接在一齊,焊縫總長度竟達35公里。佛教提倡感恩,所以靈山將當時捐資建造大佛者的姓名全部刻在蓮花瓣上。蓮花座共分四層由88瓣蓮花瓣所組成。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

靈山大佛根據佛教“五方五佛”信仰理論體系建造,大佛形象由南京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設計,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定稿,嚴格按照佛經記載佛祖“三十二相”的體態設計製造,慈顏細目,廣視眾生,似笑非笑,未語先聞。大佛右手造型為佛教“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代表除卻眾生痛苦,給與眾生歡樂。大佛衣着線條流動,立體感十分強,結合了古今雕塑藝術的優點。

靈山大佛1997年建成開光。至此,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中國大地五方五格局得以圓滿。

我們面前通往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登雲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正好貼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雲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記載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重要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十分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登上216級台階,寓意着消除108種煩惱,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我們每登上兩級台階便消除一種煩惱,登上七級平台,諸多煩惱也一掃而空了。

各位遊客,此刻我們要遊覽的是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佛教文化博覽館展示了中國五方五佛,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體系等豐富的文化資料,集中體現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是佛博館“鎮館之寶”――用揚州出土的的漢代金絲楠木,請名家雕刻的萬壽山五百羅漢堂。清乾隆年間,先由畫師王方岳根據佛經記載的羅漢境界描繪出10幅羅漢圖。2年後乾隆皇帝親筆御書《萬壽山五百羅漢堂》,以敍建堂之緣起,並作10篇題記,以細緻的解釋10幅羅漢圖之資料,與羅漢圖一併勒石於羅漢堂內。《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原本放在北京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被付之一炬,而長卷拓本則被保存下來。為了讓稀世珍寶得以重見天日,安徽徽州老藝人王金生按照長卷的拓本,在揚州出土的漢代金絲楠木上以徽派木刻重新摹刻,前後歷時一年時間才完成,於此同時,王金生還在五百羅漢像背面的金絲楠木上,雕刻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樸老手書的經文長卷――《妙法蓮花經?普門品》、《心經》。館內還藏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古代藝術品以及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的展示。

此刻我們便登上了蓮花座,那裏是唯一能夠觸碰到大佛的地方,上來之後要與佛祖進行下親密接觸,“平安抱佛腳”,祝願各位領導一生平安,吉祥如意。除抱佛腳以外站在那裏也時集天地之靈氣,沐大佛之恩澤。期望各位領導能把靈山的福氣靈氣都帶回去。十個都抱,代表十全十美!

在蓮花座上能夠看到整個景區的全景以及大佛所處的地理位置。大佛三山環抱,坐落於三山之間,如同一把太師椅,“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大佛坐北朝南,面朝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煙波渺渺,就如同一面鏡子照着大佛。風水學中將之稱為“前有照,後有靠,兩邊抱”。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靈山大佛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塊難得佛門風水寶地,是由樸老親自選址。

隨着三期工程的落成,靈山勝境構成佛教三寶佛法僧的格局,中軸線上展現佛寶一生成就,在西面的部分是僧性的體現,佛學院、靈山書院等等,我們此刻前往的正是佛法的精華,以靈山梵宮為代表,是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會址。

佛教自古印度傳向世界各地時分為了三條線路,有漢傳、南傳以及藏傳。首先我們能夠看到藏傳佛教代表建築――五印壇城,五印代表佛五種基本掌印,即施無畏印、與願印、説法印、觸地印和禪定印,也稱“釋迦五印”。整座壇城座落於水中,連水域面積在內總共到達5000平方米,環繞於壇城周圍的水面叫作香水海,據説海中注入的都是八功德水,也正所謂趙樸初所説“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各位領導此時也正沐浴在佛光之中。佛教論壇會期間,所有高僧大德都是繞壇城一週再沿着紅地毯走入梵宮,代表對佛的尊敬。

在壇城東面看到的白塔是根據雲南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原形建造,是典型的南傳佛教風格建築。整座塔呈葫蘆狀,中間的是主塔,周圍圍繞八座子塔。南傳佛教盛行於東南亞地區,雲南、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等。建造五印壇城、曼飛龍塔、梵宮也是為了表示對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會高僧們的尊重,同時也使他們有了歸屬感,不知不覺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梵宮

接下來各位領導來到的是梵宮廣場,我們看到正前方金色的建築就是靈山梵宮,是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築,建築面積約為7萬2千平方米。建築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頂層錯落的五個花塔,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五智”,以毗盧遮那佛為首的五尊佛來闡釋佛的功德)。中間最高的花塔代表境界最高的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從東往西分別是東方藥師佛(發菩提心之德)、南方寶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彌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之德)。在兩邊四座門上題有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代表四大菩薩。大悲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在浙江普陀,依次能夠看到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以及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梵宮正上方是“靈山盛會”四個金色大字,源於佛經典故,形容佛祖在印度靈山説法時聖眾如潮,人佛入海時的盛況。“靈山盛會”在21世紀的中國有了新的涵義,這是世界佛教論壇會址,全世界數以千計的高僧大德代表了數以億計的佛教聖眾雲集靈山梵宮,共襄和諧世界盛舉。

今日我們以佛教最高禮儀大開中門來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為了維持梵宮的清靜莊嚴,進入梵宮前還需要各位領導穿上我們的吉祥如意鞋套。

此刻我們來到的是梵宮主門廳。整座門廳很多采用北京房山精品漢白玉打造,玉石的天然色彩烘托出佛教淨土的清淨莊嚴。根據佛教最高接待規格,門廳兩邊分立兩匹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佛教普賢菩薩的坐騎,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在此接引眾生,白象都背駝寶瓶,瓶身雕刻如意結,瓶口插有祥雲,此刻請各位領導理解白象的祝福,吉祥平安如意。在門廳兩邊還設有一對寶瓶,是我們中國傳統工藝,浙江的東陽木雕,花瓶周身綴滿蓮花,蓮花自水中出生,代表清淨。瓶底以聖象為基座,寓意盛世太平。佛教將大象和寶瓶放在一齊代表“吉祥平安”,在門廳南立面牆體有巨幅書法壁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中國第一大高僧玄奘法師奉旨翻譯,通篇260字,佛教經典中最短的一部經書,能夠幫忙我們到達智慧的彼岸。這幅書法壁畫是根據清代大書法家鄧實如為揚州大明寺石碑篆書拓本資料編排,以刻漆貼真金的工藝展現,呈現出金碧輝煌,卻又高雅素潔的藝術效果。在靈山梵宮內大家還會陸續看到這樣的精美的漆器工藝作品。門廳的頂部採用石窟中常用的藻井作為裝飾,給人感覺更加高遠深邃也是起到了自然採光的作用。

梵宮,是古代印度對於寺廟的統稱。我們的梵宮突破傳統概念,不再是一塵不變的大雄寶殿,在這我們看不到僧眾晨鐘暮鼓,也看不到遊人燒香拜佛,而是以另一種形態存在的佛教建築。梵宮,不僅僅作為世界佛教論壇會址,更是一座融合了佛法的藝術殿堂。它傳承了傳統佛教文化,在建築形態方面將中西建築元素相結合,用高大的空間來體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拱頂上方色彩變幻的藻井,民宅中常用的冬瓜樑,樑下的雀替,以及卷篷之間的34尊飛天等等又體現出一種濃郁的中國味。廊廳的兩側牆面上,大家能夠看到一組具有史詩意義的巨型油畫,12幅油畫,分四大板塊,每個板塊由3幅作品組成。以時間為序列,闡述世界佛教傳法過程。在我們眼前的前廊廳有六幅油畫。

左手邊主要展現印度佛教發展的富有代表性的歷史階段及其場景。第一幅描述了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的法輪”、“靈山説法”時一片天花爛漫的景象。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阿育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阿育王在位期間,大力倡教,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傳播到印度各地,並走出印度本土,成為跨地區跨國界的宗教。阿育王最初並不是佛教徒,而是兇狠暴虐、濫傷無辜的暴君,之後受到一位比丘的點化,皈依佛門,正法治國,他大力傳播佛教,分佈舍利,並建起八萬四千佛塔,不斷派遣佛教使團,到其他國家弘揚佛法。在第二幅油畫中,各位能夠看到阿育王正在派得道高僧出國弘法的場景。在此之後,被稱為“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開創了大乘佛教中觀學説。在第三幅油畫繪製的就是龍樹菩薩,以及無著、世親等大乘佛教代表。他的學説由鳩摩羅什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揚,影響深遠。中國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龍樹菩薩為共同的祖師。那我們來看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和發展,各位能夠轉身回看對面三幅油畫。

右手邊展現的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演變的過程。第一幅講述東漢時期,漢明帝夜夢金人,把印度高僧迎請到東都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寺廟白馬寺的故事。佛法東傳後又有志士西行求法,玄奘法師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第二幅油畫中描繪的就是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辯經的盛況。(當時的那爛陀寺是世界佛教文化中心,高僧雲集,玄奘法師在那裏留學5年,學成歸國。這一趟取經路走了17年,回國後譯經19年,翻譯佛經75部,1335卷。玄奘法師對漢語、梵文都是十分的精通,並且在翻譯佛經原文時又能顧及漢文的意思和文法,加上他精深的佛理造詣,他翻譯得經文精確並且忠於原文,所以翻譯的質量大大提高,開闢了佛經翻譯史的新紀元。)在大法東來和西行求法的努力下,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八大宗構成並逐步走向成熟。第三幅油畫就是八宗祖師圖,畫面展現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律宗、淨土宗的歷代祖師。

油畫也是中西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的部分是請中央美院的施本銘大師進行作畫,而這些油畫的邊框,則是採用了珍貴金絲楠木作為主材進行傳統的東陽木雕雕刻,給人很濃郁的中國味道。東陽木雕作品一般不加彩繪,多用透明清漆塗罩,給人感覺色澤清淡,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紋理,格調高雅。東陽木雕很注重創意和“繪畫性”。畫框就是將中國傳統的獅子滾繡球融入其中,十分傳統,也十分喜氣。在油畫下方是16個景德鎮的青花粉彩缸,它們是景德鎮眾多藝術陶瓷工藝大師們的傑作,每一個都是唯一的一個,因為製作難度高,這種缸的成品率很低,且無法複製。(其中12個都展現了佛教小故事。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是《放下》的故事。有兩個和尚外出行腳,在一條小河邊看到一位女子猶豫不決要不要過河。和尚甲對女子説,我來揹你過河吧。然後他背女子過了河,過河後放下女子便走了。和尚乙一向耿耿於懷,走了很久後,他忍不住對和尚甲説,你身為佛門中人,怎樣能背一個女子過河呢?和尚甲説,善哉善哉,我已經放下了她,可你,卻還揹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幫忙人的時候,不要拘泥於形式,也不要過於執着。)

在廊廳南立面牆體上,是由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嚴恭達先生向大家展現的《六祖壇經》定慧品章節,全文體現了慧能的基本思想,全文以禪學為主,佛教認為吃的下、睡得着、笑得出來就是禪,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六組壇經》是中國佛教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也是必讀典籍之一。這也是以揚州漆器工藝所展現的一部精品。

靈山梵宮頂端總共錯落五座蓮花聖塔,代表了佛教五方五佛,此刻所來到的是五方五佛中境界最高的毗盧遮那佛華塔之下,也是最梵宮中最華彩的部分。塔廳上下貫通總高度到達65米高,分三層。代表我們經過修習善業能夠到達的三重境界。最下一層的花塔,能夠看到八個半月形的佛龕,是代表眾生平等的境界;佛龕上方的伎樂天形象,代表第二層境界,眾生愉悦的境界(伎樂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第三層境界,也就是至高境界,代表至善至美。據佛經記載,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禪定七天七夜,在第七個晚上看到了滿天星斗,受到啟迪而頓悟成佛。所以藍色也是代表智慧,此刻,各位也能夠靜下心來,細細的感受,我們正沐浴在智慧的海洋之中。在我們頭頂一圈環繞着帶翅膀的美麗女子,這是大鵬金翅鳥。佛經記載,它守護在佛祖上方,也守護眾生,給大家帶來平安、健康。據説岳飛就是迦樓羅鳥的化身,所以很多人堅信,大鵬金翅鳥是忠義之士的化身。塔廳四周牆體上是四幅大型木雕,以“淨”、“信”、“孝”、“和”命名。

這四幅木雕是由研究佛教理論的專業畫家王惕(根桑法師),將抽象的理論創作成了能夠欣賞的畫面,並經浙江東陽的木雕大師陸正光的精心製作,方能現身於世。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後,就與儒家思想相結合了,儒家説“人之初性本善”,佛教認為“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每個人身處在凡世中原本平靜的心都已變得不再平靜。佛教認為眾生經過修行,能壓制現行的世間煩惱。為了體現佛教空的思想境界,畫面處理得簡約空闊,主體部分是行雲流水。水的波浪從狂濤翻卷,到微波漣漪,直至風平浪靜,體現眾生從煩惱叢生,難以控制,直到悟道見性,心平氣和的過程,也體現出“般若波羅蜜多”以智慧度到彼岸的理念。(1、高瞻遠矚:畫面的下方是一位僧人正向更高的境界瞻望進發;2、降伏煩惱:畫面略向上,是一牧童正在牧牛。這是禪宗經常用的一則比喻,牛,就比喻我們凡夫的執拗、頑固,用尋牛、見牛、拉住牛鼻馴服牛、直到放牛歸去,人牛兩空,物我兩忘,比喻降伏煩惱的過此刻畫面上,牛的鼻子已被牽住,看來降伏煩惱大有期望,能夠進入實修了;3、弘揚戒法:畫面的中央,是戒律大師正在講戒。因為佛教認為,持戒是清淨之本,是學佛的人必修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子修行的必由之路,能到達時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信,不單單指當今社會所講的誠信,也是指正確的信仰。靈山所弘揚的便是正信的佛教,不是迷信,那什麼才是正信的佛教?不僅僅是燒香拜佛,正信的佛教有正信的理念,能夠看到塔廳的中央是由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釋一誠長老所題寫的“廣種福田”,告訴大家要多做好事,佛教講“因”“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多做好事就像在種福田,那將來收穫的善果善報將會是無窮無盡的。(這幅壁畫,把信的概念用形象的手法加以詮釋,把信的層次自下至上逐漸展示開來――1、磕頭燒香:最初的信仰,畫面上有漢族、藏族同胞正在磕頭膜拜;獻花供養:一位傣族少女,捧着鮮花,前去賧佛,以上活動代表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和諧關係;2、讀誦諸經:從佛經中汲取佛法的真髓,加強對於佛法理解和崇敬;3、參訪行腳:經過到各個寺廟參訪,學習交流,提高自我的信仰層次;4、公益事業:信佛的層次提高,為大眾服務,做公益事業,在淨化自我的同時,去做公益事業,比如綠化、救災等;5團結信眾:佛教界提倡和諧,佛教領袖們為此做出巨大的貢獻。)

孝,俗話説百善孝為先。而做人的第一準則是孝敬父母;佛教不僅僅提倡孝敬父母,並且將這種人間的大愛普及於一切,提倡“普度眾生”,善待一切生靈,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到廣泛歡迎和接納。我們能夠看到畫面的左下方是一組鳥媽媽撫育小鳥的木雕,雕刻手法精妙,鳥巢的層次感鮮明,小鳥動態生動。説明長者撫育幼者的艱辛,使我們生起孝心。在畫面的右面,有鹿母子相親相愛,和一家三代和樂融融的場景,這正是我們對於幸福生活的期望。上方是佛教中的一些經典故事,目連救母:我們都明白,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要超度亡魂,舉行“盂蘭盆會”,這個故事就起源於目連救母故事。(《佛説盂蘭盆經》説,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尊者(簡稱目連)的母親,生前多做惡業,慳貪吝嗇,死後轉生為餓鬼,目犍連以自我的廣大神通去地獄救母,卻沒有成功,回到佛陀跟前哭訴,佛陀教導他要依靠全體僧眾的力量,才能超度母親,目犍連果然遵照師教,超度了母親。這是佛教講究孝道的典型事例;)另外還有佛陀拜骨:(佛經中説,有一次佛陀帶領弟子們到異地弘法,行走之間,發現路旁有一堆白骨,佛陀便倒身下拜。弟子們十分詫異,問佛陀説:“世尊是人天導師,眾中之尊,為什麼要拜一堆白骨啊?”佛陀説:“無始以來,生生

世世,她可能就是我過去世的母親啊!”)為母説法,釋迦牟尼佛出生後七天,他的親生母親就辭別了人間,升至三十三天。佛陀得道後,就到天宮為母親説法,就是我們經常能讀到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在畫面上有天梯的地方是説法後,佛陀重降人間,在畫面的右上方,是正在為母説法的場景;抬棺葬父:佛陀出家六年後,回到故鄉。之後,他的父親淨飯王圓寂,佛陀親自抬棺,為父親送葬,為弟子們做出光輝的榜樣。能夠看到在木雕的旁邊有另外一塊匾額,這是由祥符禪寺修復後的首任方丈,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所題的“四恩總報”。期望大家要懷有一顆感恩心,要報答國家、父母、民眾以及三寶恩(包含了教育之恩)。

最終一幅木雕為和,就如我們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佛教追求的最終理念就是和:“和諧”,在畫面的左面,畫家在顯著的位置,畫出了“和氣四瑞”的景象,能夠看到4種動物,大象、猴子、小白兔、鷓鴣,它們居住在一棵大樹下,據佛經講,他們之中以鷓鴣的資格最老,因為這棵樹的種子是由它傳播的,所以最受尊重。它們互相尊重,和氣相處,互相幫忙,所以那裏四季平安,人壽年豐。之後,人們將它們畫在佛寺的牆壁上,象徵祥瑞。在畫面的左下方,有一漢傳佛教的僧人和一位南傳佛教的僧人並行,兩隻老虎乖乖地跟隨在他們身邊,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傣族人民認為孔雀是吉祥之鳥,所以用孔雀舞來供養佛菩薩,這也是體現了人與人的和諧,上方有和合二仙(中國民間所喜聞樂見的和合二仙,就是唐代的寒山、拾得二位高僧,他們和合相處,共同弘法,成為人間佳話;)還有歡喜彌勒,我們都明白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就是對這位胖彌勒思想境界的寫照。畫面的最上方,是釋迦牟尼佛正在給弟子們説法,也是體現了佛教與眾生的和諧。俗話説“和氣生財”,在畫面的右面我們能夠看到一匹馱着珍寶的神馬,整個畫面祥雲繚繞,花果繁

茂,一派和諧美妙的景象。

卷篷間供置了34尊飛天像,每一尊的高度都要超過3米,由國家級大師張永保耗時三個多月創作完成。採用傳統的生漆脱胎的工藝,脱胎漆器十分輕巧可是很堅固,並且即使歷經千年都不易蟲蛀、不易變形、不開裂。現存最古老的生漆脱胎作品已經有1245年曆史。飛天最盛行的年代是唐代,能夠説唐朝至今飛天的形象都十分平面化,向來以淺浮雕、壁畫、線刻見長。而以圓雕形式表現飛天,古往今來還是第一次。是當代佛教藝術的新貢獻。飛天是歡喜吉祥的象徵,給眾生帶來歡喜。

在後廊廳,同樣有六副油畫。

左側三幅描述中國佛教傳播與影響:主要指中國佛教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的歷史事實,突出中國文化與周邊多民族文化交融互補的關係,表現中國多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佛教文化也是多民族相互交融的結晶。第一幅重現了中國佛教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國佛教經過多民族交融,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成為和平的信號,並且向外傳播。在第二幅油畫重現文成公主和親時,將佛教帶到西藏,與西藏本教結合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來到土蕃,決心建寺廟弘揚佛法。她讓山羊背土建成了「大昭寺」。此刻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之後,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向沿用到此刻。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教人們種植,種植的小麥不斷變種,最終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去了有關的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提高。之後,漢藏語系佛教文化不斷交流,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法脈相連,綿延不斷。)佛教不僅僅促進了中華民族團結,還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第三幅油畫是鑑真東渡圖。鑑真大師一生6次東渡日本,直到66歲,在雙目失明的情景下才東渡成功。鑑真大師到達日本後,x皇率領所有皇室成員歡迎鑑真大師。鑑真大師成為了日本律宗創始人,還將發達的醫術帶到日本。直到民國時期,日本藥店的袋子上,都印有鑑真大師像。一代大德,成為了中日兩國禮貌交好的大師!在後廊廳東側這三幅油畫,講的是近現代佛教的情景。這幅畫有八手十一面觀音的油畫,展現了近代中國佛教界向歐美等國弘揚中國佛教的高僧大德,因為客觀條件受到諸多限制。十一面觀音有十一張臉,頂上的佛面表示佛果。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發慈心。左三面嗔目,見惡眾生而生悲心救苦。右三面白牙暴出,見淨業者發讚歎,勸進佛道。最終一面大笑,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使其改惡向善。十一面觀音其實是人間相的總和,令人深思,其慈如山,其悲似海,而他的生氣與爆笑,何嘗不是深刻的示觀呢?中間這幅油畫展現了近現代印度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印度社會出現了一批知識分子倡導復興佛教。其中著名的佛教居士達磨波羅(1864——1933)、安培克博士等人都發起了佛教復興運動,期望用

佛教來改造社會。最終一幅油畫,是世界各地人民的面容組合而成,中間隱約能夠看到靈山大佛。好比世界佛教論壇,人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民族,聚到一齊,為完美的未來作出努力,貼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欣賞完巨型油畫作品,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靈山梵宮的另一個亮點所在——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又稱為蓮花藏世界。釋迦如來真身毗盧舍那佛所在的清淨完美世界。根據《華嚴經》的説法,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大蓮華中含藏着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這個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

畫面中央以主佛毗盧遮那佛和四方佛為中心,佛、菩薩的形象莊嚴,栩栩如生,各種圖案如火焰、佛殿、植物、祥雲、蓮花、動物、海洋等圍繞主佛及兩邊的四方佛和菩薩組成大大小小的世界,營造出了一個充滿和諧歡樂、莊嚴慈悲的境界。用七彩琉璃打造的“華藏世界”是佛教極樂世界圖景,經過琉璃這種特殊的材質的燒製與燈光合理的投射效果,畫面上每一個人物都會發光,這正如佛教所言,“人人皆得佛性、人人都能發光、人人都能成佛”。很多珍貴的材質與精妙的工藝使這個“華藏世界”最終構成了有機融合、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表達了佛家淨土的光明、智慧與圓融。畫面中央的主佛是毗盧遮那佛,也稱為“大日如來”,寓意為光明照遍萬物一切眾生。

主佛肌膚全部用真金純手工打造,作品共用了15公斤黃金,500公斤白銀,12萬餘件珠寶。用佛教中的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琉璃、硨磲、瑪瑙打造出來的“華藏世界”能夠説是華而不俗,不愧是靈山梵宮的鎮館之寶!另外能夠看到佛像上方凸起來的部分,是佛教八寶“華蓋”,下方的火焰板、蓮花座、寶瓶部分採用的也是傳統的皇家工藝花絲鑲嵌,這是給歷代皇帝皇后製作皇冠以及鳳冠採用的工藝,將金銀拉成頭髮絲這麼細再進行編織,並且在編織過程中手工鑲嵌了12萬多顆的珠寶,有翡翠,瑪瑙,硨磲,珊瑚等等。整個背景採用佛家的七寶之首琉璃來打造,琉璃是我們的水晶玻璃為原料,在燒製過程中不斷添加金屬氧化物來控制其顏色的走線,所以我們的160塊琉璃每一塊都需經過反覆的試驗,最終將160塊琉璃拼接成一幅近百平方米完整和諧的畫面,並且琉璃有個工藝特點,就是“火裏來水裏去”一般超過15釐米的琉璃在燒製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斷裂的現象。所以大家在生活當中看到的琉璃都不會很大件,而大家在我們這所看到的每一塊琉璃,寬度、長度都是超出極限的,都在半米、一米之上,能夠看出我們工藝大師的工藝精湛所在。這在中國琉璃屆也是十分罕見的作品。整幅華藏世界採用了佛家的七寶進行打造,畫面異常,並且是華

而不俗的,十分莊嚴。現也被列為“國寶”之一了。大家能夠抬頭看華藏世界上方由趙樸初老先生書寫的四個大字——妙應無窮!只要大家平時多做好事,種善因自然會得善果,會擁有無窮的福報,就能到達這個人人嚮往的華藏世界。

看到那裏,也許有朋友不禁要問,佛教講清淨,為什麼還要用這麼多的金銀珠寶來表現佛的世界呢?在佛教中,人們要用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來表現自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夢想,要將人世間最有價值的東西供奉給佛。這恰恰是沒有悟到人生真諦的人,很難做得到。千百年來,世界各國億萬佛教信眾,就是用一種放下自我、捨棄貪慾的清淨之心,表達對完美世界的寄託,在他們心目中,華藏世界所象徵的吉祥與光明,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無上珍寶,為此他們能夠毫無牽掛的地奉獻出哪怕是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和物質財富。這就是靈山梵宮之所以用世界上最富貴的材料製作《華藏世界》,作為“鎮山之寶”的禪意之所在――各位朋友,您感受到了嗎?

接下來,我們要前往的是世界佛教論壇主會場――妙音堂,在此之前,我們所來到的是前廳,抬頭能夠看到頂端是由六個到達近十米的巨大穹頂組成,來展現了敦煌壁畫的魅力。這是由敦煌壁畫研究所所長侯黎明親自帶領的代表敦煌壁畫最高創作水平的團隊,歷時長達四個月的時間完成。由於敦煌壁畫繪畫的特殊,每位畫師每一天的工作量都要到到達八小時之上,冒着酷暑在高空昂着頭一筆一筆悉心繪製。我們所看的每一幅壁畫都是畫師們的心血汗水結晶。壁畫選取了唐代風格為主,以金黃褐色為主,圖案、色彩也是作了相應的簡化,使得佛國的空靈與天象的幻境完美融合。

此刻我們進入的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主會場。整個會場採用圓形設計,共有七個同心圓組成,是目前全中國最大的圓形舞台之一,也是全國首個超大型旋轉舞台,妙音堂集會議、表演、道場出於一體。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劇場模式,那裏可容納1500名觀眾,整個劇場突破了傳統的觀演模式,以遊客為中心,在劇場的外圈是270度最大感官舞台,並配合目前全中國劇場最大的270度演出帷幕,抬頭能夠看到妙音堂的穹頂,由28層瓣蓮花組成,見光不見燈,色彩變幻。每片蓮花瓣的背後都設有一盞獨立LED數字燈光系統,能夠根據自我的需求去變幻不一樣的色彩。這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LED燈光組。當千餘盞金光燦燦的蓮花燈瞬間開啟的時候,妙音堂彷彿是星光燦爛的天穹,抬頭仰望就好象身在宇宙之中。在世界佛教論壇期間,這上演了一場大型音樂劇《靈山吉祥頌》,這場演出由國內頂尖團隊歷經3年打造,採用了目前世界最為先進的大型投影設備和數字燈光控制系統,以最完美的聲、光、電加上少量人為演出,演繹了釋迦牟尼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覺悟歷程。另外,妙音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會議,可能此刻難以想象這樣的一個劇場如何才能開會?能夠看到在我們的身後是八組很有氣勢的木門,當轉換會議模式後,八組門將緩緩展開,將270度舞台合攏,留

下鏡框式的台口作為主席台,中間7個同心圓的舞台呈階梯狀擺放桌椅,便是會議模式。將來還會請上得道高僧來此講經説法,則又是一個道場。

梵宮除了會議、參觀外,還有餐飲功能。世界佛教論壇開幕當天,在梵宮五觀堂舉行了一次千僧過堂,中國佛協會會長釋一誠大和尚,台灣星雲長老,十一世**額爾德尼?堅贊諾布和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的兩岸三地諸多高僧齊聚一堂。寺廟吃飯的地方叫做齋堂或者五觀堂。(五觀是指:首先要認識到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我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在北立面牆體上展現的是世界絕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江温州的甌塑作品,它是把堆漆藝術與現代立體壁畫相結合,用油漆、白陶土、各種礦物質顏料為畫料,用繪畫藝術將畫堆出來,所以遠看是一幅畫,近看是雕塑,所以被譽為“東方的立體油畫”。這幅《荷花映日》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錦雲先生創作。五觀堂的另一個特色是沒有使用一根立柱。它用以容納1300人同時用餐,所以也被稱為千人宴會廳。

參觀完我們的主線路之後,我們此刻進入的就是世界佛教論壇的分會場,這是一個國際會議中心。在世界佛教論壇召開期間,那裏進行了五項重要的展覽,中國佛教陶瓷展、中國佛教精品文物展、中國佛教書畫展、中國佛教攝影展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在我們各位左手邊這個區域此刻展現的是樸老的一些書法作品和圖片。我們大家繼續往前走,中間這個區域是召開世界佛教論壇期間,高僧們茶歇的地方,有風、竹子、水、月亮,代表了“風竹水月”,是禪宗的一種境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壽山石雕達摩像,共有6。8噸,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雕刻的,由於他擅長雕刻達摩,所以又被稱為“達摩善”。達摩像下頭的是用無錫市市樹――香樟樹雕刻的,幾乎沒有破壞原有的結構。達摩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他的手勢名為“降魔印”,除了能夠斬除一切妖魔鬼怪,關鍵是能剋制自我內心的心魔,達摩周身還刻有十六羅漢和各種動物:蝙蝠、鹿、仙鶴、大象,代表了福祿壽喜,各位領導不妨摸一下,把靈山的福氣、運氣、靈氣帶回家。

在茶歇區周圍擺放的是一組“十八羅漢”,它們是用福建德化白瓷雕刻的,這種白瓷十分光滑明亮,以前羅漢的形象都是十分嚴肅的,而我們靈山擺放的是十分和善的“十八羅漢”,體現了靈山所提倡的一種祥和的意境。

在分會議區的西側,大家看到的這是我們的貴賓廳,稱之為“普敬堂”。那裏能夠供給大型的圓桌會議,正面大家看到是國內最大的一塊瓷板畫,是景德鎮目前能煉製的最大容量,在板畫的左右兩側還有一幅對聯:“水與心俱靜,雲將逸共閒”。給大家展現了僧人在深山中修行的意境,在山水之中修得心靈的平靜。

出了貴賓廳,大家能夠往左手邊請,看到這個“歡喜祥和”的作品,是用羅漢松雕刻的彌勒相,據佛經中記載,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稱之為“布袋和尚”他是彌勒的化身。彌勒一手拿如意,一手拿佛珠,代表了“吉祥如意”的問候、我們看到的彌勒總是笑呵呵的,有這麼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就是來形容彌勒思想境界的。我們也要學彌勒一樣,無論發生什麼,都堅持一顆樂觀之心,笑呵呵的應對一切。

歡喜祥和彌勒佛所對應的這個會議廳稱之為“印月堂”,是一個具有漢傳風格的佛教會議廳,在世界佛教論壇期間,賈慶林賈主席在那裏接見各地高僧,頂部的大家看到的是苗金工藝,在江浙一帶並不多見,正面的是温州甌塑作品《和合吉祥圖》,畫面中的牡丹代表高貴吉祥,鴿子代表和平,上頭的蓮花采用的是透雕藝術,是用楠木雕刻的,整個大廳營造了一種高貴明亮的境界。

走到道路的盡頭,大家看到的“南海觀音”是從海南萬泉河中打撈的千年陰沉木雕刻的,陰沉木又稱之為碳化木,整個作品中除了面部稍加雕刻外,其餘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模型,到達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可稱得上“化腐朽為神奇”。大家能夠看到觀音笑容可鞠,十分慈祥,她的手勢為“雙手合十”這是天然而成的,期望給大家帶來完美的祝福。

此刻我們看到的是“相應堂”,是藏傳佛教廳,當時我們邀請了對布拉達宮進行的修繕的工匠參與了工程,因而整個大廳融入了濃郁的藏傳建築風格,色彩方面運用了很多的紅色,代表隆重高貴。正面的“唐卡”就是唐蕃和親吉祥圖,是由第十世**的御用畫師洛鬆向秋現場繪製的。右上角是送親隊,左上角是迎親隊,正上方的三尊佛,右邊為白渡母,是文成公主的化身,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左邊為阿彌陀佛,是松贊干布的化身;中間就是藏七珍和藏八寶。大廳頂部的燈採用的材質都是羊皮,十分珍貴。門上看到五顏六色的彩色絲帶是金剛結,在結的頂部是集龍頭、象鼻、魚身為一體的動物,本來這三種動物,一個在空中,一個在陸地上還有一個在水裏,它們是不可能同時出此刻一個地方,此刻把它們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佛教中的和諧境界。

在相應堂一牆之隔的是具有南傳佛教風格的“如是堂”這個大廳是召開新聞發佈會的場所,佛教論壇時期鳳凰衞視也在這個廳進行過訪談。

在南傳會議廳門口擺放的是會議區的一大亮點《四大佛山》,重3。6噸,是由宋建國雕刻的,寬和高各1。5米,厚為1米,下頭的底座採用的是紫檀木雕。我們常説人有“三好”而這幅作品同樣也有“三好”。第一、材質好,整幅作品採用世界頂級翡翠雕刻,下頭是“翡”用罕有的翹紫羅蘭色雕刻了一朵千葉蓮花,蓮花是佛教的教花,也代表了清淨莊嚴。上頭的是“翠”,翠的紋理十分清晰。第二、資料好,刻畫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和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也分別代表了“大悲、大行、大智、大願”正好與靈山梵宮門上的幾個大字相呼應。第三、雕工好,整幅作品雕刻的栩栩如生,線條十分的清晰明瞭。

“一百羅漢”高2。6米,是用白沉香木雕刻的,白沉香木的價值十分高,在我國並不多見,是引自印度尼西亞的,公司在2003年在福建購買白沉香木料,請工藝美術大師在廈門根據弘一大師《一百羅漢》的書畫作品為藍本雕刻的。

此刻我們看到的作品是叫“悟空不在的日子”,它採用的時生漆脱胎的工藝,這是一則詼諧的故事,講述的是悟空不在,八戒就偷懶了,而傻傻的沙僧就肩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西遊記》中的唐僧和他的三大弟子正好呼應了佛教中所講的“貪、嗔、痴”,貪指的是八戒,嗔指悟空,因為他老是發脾氣,師父説他幾句,他就氣得跑回到他的水簾洞;痴指的是沙僧和唐僧,他們雖然有知識,但沒有把知識化為智慧。在世界佛教論壇大會期間,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來到這幅作品旁邊,拍照留念,填補了悟空不在的缺陷。

我們能夠來看一下右邊部分展現的一組“小沙彌”,它們是用福建的青石雕刻的,一個個看上去十分得栩栩如生,十分可愛。這些小沙彌有的在背柴,有的在澆水,有的在挑水,體現了僧人的作息細節,也表現了一個成語“自作自受”,可能大家覺得這個詞語在生活是貶義的,可是佛教中我們給予了不一樣的註解,成了一個褒義詞,意思是自我勞作自我收穫。

那裏還有一個亮點,“雙色佛”是由劉宏立在2000年發明的接色石雕藝術,白色的部分採用的是精品漢白玉,與北京人民紀念英雄碑中的一樣,綠色的是翠石,兩者的巧妙結合,使作品看起來一體,到達了一種巧奪天工的境界,下頭底座紅色部分採用的是銅石。

靈山衣缽是由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的,衣缽以前就是僧人們用的飯缽,十方化緣,靠的是眾人的力量,而我們靈山有今日如此大的成就,靠的也是各方的支持,十方的力量,所以才有了衣缽兩邊,靈山的一、二、三期工程,分別是靈山大佛、九龍灌浴和靈山梵宮。中間這首詩就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家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對於我們靈山的期望“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我們此刻來到的是“和敬堂”,在佛教論壇期間,參與此次盛會的賈慶林主席以及一部分的高僧大德,在此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在堂裏的牆面上還有江蘇書法協會會長言恭達先生書寫的篆體,陶淵明的詩《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的意思主要是寫只要心無塵雜,嚮往自然的生活,親近自然,就能夠得到生活的真諦。期望各位感受到詩中的真意,經過此次遊覽瞭解生活的真諦所在,有得而歸。

各位遊客,此次靈山梵宮的吉祥之旅到此能夠説是圓滿結束了,期望這現代的佛教文化能夠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帶給了你不一樣的心靈體驗,祝大家平安福康、六時吉祥、萬事如意,有緣再來靈山,相信每次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篇13:靈山大佛導遊詞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00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我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那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資料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明白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僅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可是涉及到幾百人,並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裏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所以,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那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所以,做到最下頭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並且有很多,所不一樣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務必是尖頭的,可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狀況就完全不一樣,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所以我們能夠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那裏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那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那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應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好處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好處看,靈山大佛不僅僅屬於無錫,而就應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之後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篇14:靈山大佛導遊詞

照壁廣場

長40米,高8.6米,它被稱為華夏第一壁。照壁面向太湖一面,刻有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題寫的一句詩“湖光萬頃淨琉璃”,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注:佛教七寶為金銀、硨磲、瑪瑙、紅珊瑚、琉璃、琥珀)佛經上説,琉璃世界清淨、完美。這句詩把靈山喻為琉璃世界,與三萬六千頃的太湖交相輝映。或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要把照壁設在那裏,那我們説我們靈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因為“前有照,後有靠,兩邊抱”前面能夠把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當鏡子照,背靠小靈山,左青龍,右白虎,整個地形從遠處看猶如一張太師椅一樣。凡是風水寶地都藴含着福氣、運氣、靈氣,為了不讓“福氣、運氣、靈氣”外泄,就必須要有一樣法物來收氣。大照壁就起了一個收氣的作用。

照壁面向大佛一面,中間刻有趙樸初老先生所寫的一首詩《小靈山》“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説,樸老曾到印度靈鷲山去遊訪,看到已沒有佛祖在世時在那裏講經説法的繁盛,覺得十分可惜和心酸。在97年時樸老再次來到我們靈山景區,看到建成靈山大佛,修復完千年古剎祥符寺以後,那裏香火十分旺盛,又重現了當年靈鷲峯的繁榮,於是興起題寫了這首《小靈山》的詩。

玄奘法師從西天取經回來以後,就在全國各地弘揚佛法,之後到了那裏,發現原稱為“秦履峯”的地方周圍風景秀麗,十分像他曾到過的印度靈鷲山,於是賜名“小靈山”。當地的杭將軍舍地出資建了“小靈山寺”,玄奘法師還留他的大弟子辨基在此講經説法,任第一任方丈。到了北宋年間改為“祥符禪寺”一向延用到此刻,在1938年時祥符禪寺被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徹底毀掉。於1994年開始修復,也在此建造了靈山大佛。在大照壁的兩邊也能夠看到靈山的整個緣起和始末。

五明橋

佛教中“明”是智慧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種智慧。中間這座橋代表“內明”,是佛教中的精髓,也是最高境界,代表“大徹大悟”。佛經上説菩薩要普渡眾生必須廣學五明,所以其他“四明”是基礎,分別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何為“聲明”我們都明白佛教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最初經文是用梵文寫的,要想看懂經書,首先要懂梵文,這就是語言學,像此刻我們和外國朋友交流要懂英語、日語、法語等那在佛教稱之為“聲明”。

那什麼又是“因明”呢如果像此刻我在向大家介紹這個景點時,沒有條理性,那大家就很難理解和聽懂我所講的資料,那這在西方稱為邏輯學,也是佛教所説的“因明”。

“醫方明”,大家應當比較能理解,我們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就不能很好的工作、學習、生活,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學習一些保健知識,懂得一些養身之道以確保自我健康,這在佛教稱為“醫方明”。

“工巧明”包含的資料很多,指的是所有世俗間的技能,如,電腦,音樂,建築,繪畫等。期望世人能多學一些技能,使自我成為一個綜合性的人才,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那在佛教中也需要掌握“工巧明”。

在我們學習好這世俗間的文化之後,我們應當化知識為智慧,不斷的提高自我,最終獲得大智慧,到達內明的境界,也就是不斷修煉內心,瞭解自我,徹悟自我,覺悟人生。

門樓

廣場兩邊種植的是紫竹,我們常説“紫竹林中觀自在”意思是説見到紫竹林就如同見到觀世音菩薩一樣。

廣場中間這兩棵高大的銀杏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們像兩個門神一樣守護着我們整個景區。在門樓中間寫有“靈山勝境”的這塊匾額是由樸老所題寫的。

在穿過門樓之後,我們不妨再回頭看一下,門樓中間也掛有一個匾,上頭用梵文寫有“靈山勝境”。這塊匾是由北大教授,也是我國研究梵文的泰斗人物,季羨林先生所題寫的。

篇15:靈山大佛導遊詞

九龍灌浴

九龍灌浴是根據佛經上所記載的佛祖出生時的故事而建造的,據説在佛祖一生下來他就能走路和説話,他不用旁人扶持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並且腳下步步生出一朵蓮花來,最終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地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

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頭是獅子鼓,我剛才有提到獅子在佛教是象徵弘揚佛法的,獅子鼓下頭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這吐水的鳳凰稱為八鳳飲水,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淨化器,淨化後的水,在佛教稱為“八功德水”,僅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大家能夠放心飲用,您會覺得這水清甜甘冽,並且能夠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轉經廊,裏面安放的是轉經筒,這是藏傳佛教祈福用的法器,因為研究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能夠趁此機會來轉一下這轉經筒,因為你每轉一週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了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能夠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十分大的,也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降魔”銅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的過程。我們有些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對不對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理解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比如像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等最終佛祖把它們一一降服,得道成佛。我們能夠來仔細看一下這些心魔,有一個女子跪在那裏,用手半遮着臉在哭泣,她誣陷佛祖與她發生了不正當男女關係使她懷孕了,這是我們常説的誹謗。這邊中間有一個端莊的王子,周圍的人向他敬獻珠寶,這象徵着財勢、權力。這邊是美女的誘惑,佛祖是不為所動。識破她們的詭計,使她們變回原先醜陋的面貌。上頭手握兵器的是魔軍,他們想用武力來嚇唬我們的佛祖,但佛祖是不畏懼的,最終把他們降服,他們跪下來歸依了我佛。佛祖右手的手勢,稱為降魔印。他座下站立的是地神,他是佛祖整個降魔過程的見證人,他正在向一個常人講述佛祖降魔的經過。常人聽後,覺得佛祖十分偉大,便跪下來頂禮膜拜。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僅有堅定信念,戰勝自我,才能有所成就。我不明白大家是怎樣想的,因為各自思維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阿育王柱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根石柱稱為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明白統一一個國度肯定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時他覺得自我罪孽深重,因為戰爭中有無數生命被殃及,於是他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法。人們就把這樣的石柱,稱為阿育王柱。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立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我們能夠仔細來看一下這根阿育王柱,它是整根花崗巖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徑有1.8米。阿育王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頭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這根阿育王柱是從福建山區裏開鑿出來的,大家此刻見到的已是第三根,前面兩根在開鑿過程中斷裂了。阿育王柱路經三個省才運到那裏,僅保險費和一些附加費用就到達一千萬。我們的阿育王柱是手工雕鑿的,用壞的榔頭就能夠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了。

花崗巖的拉伸強度很小,抓住一頭則會被自身的重量拉斷,在裝過程中是十分困難的,很容易就拉斷。最終動用了三輛超過一百噸的大吊車,在專家的精心指導下才順利裝吊完成。阿育王柱四周的石欄稱為“牛欄”,是印度的傳統建築,喻意隆重高貴。此刻我們見到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花崗巖石柱,就是為了紀念阿育王對佛教的重大貢獻。廣場旁邊四根石柱稱為經幢,通常上頭也刻有經文,映襯出阿育王柱的雄偉莊重,佛教的博大精深。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比較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完美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百子戲彌勒

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僅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歡樂的人。

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此刻、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此刻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此刻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此刻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一樣含義就不一樣: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走出天王殿,能夠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

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站在那裏我們能夠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江蘇着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經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像。十五、杏壇廣場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

近14XX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回到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必須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之後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平安抱佛腳

登雲道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正好貼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所以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十分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十七、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XX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我的名字,千古流芳。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

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僅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可是涉及到幾百人,並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裏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所以,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那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經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所以,做到最下頭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並且有很多,所不一樣的是避雷

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可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景就完全不一樣,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所以我們能夠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那裏呢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那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那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應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僅屬於無錫,而應當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之後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

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篇16:靈山大佛導遊詞

靈山大佛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峯南側的小靈山地區,該處原為唐宋名剎祥符寺之舊址,為保存古蹟,弘揚文化,落實宗教政策,由修復祥符禪寺建造大佛立像籌建委籌劃,在恢復祥符寺的同時,興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約30公頃。從靈山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長41.6米,高6.63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偉,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

這尊宏偉莊嚴的大佛是中國佛教界近百年來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時也將成為太湖明珠--無錫的標誌之一,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佛經有云: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經過開光,其神聖意義方始具備。靈山大佛開光盛典由當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現場由萬盆鮮花,千米黃絹粧點。五百米朝聖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級登雲道滿植金菊,千棵喬木黃裹身,萬羽信鴿繞佛飛翔。

梵音裊裊,鼓樂交鳴,再現佛佗住世之景;信眾雲集,焚香頂禮,盡顯我佛歸心之德。開光當日,從凌晨四時起,各地信眾絡繹而來,自市區至馬山,車流綿延二十餘公里,持續近四個小時。是日,瑞靄低垂,隨着輕風在大佛周圍緩緩舞動,隨着大法師曼妙的經聲,祥雲飄升,霧靄盡散,佛祖慈顏顯現:雙眉半彎,似笑未才智;慈目微閉,欲語先聞。數萬信眾虔誠禮拜,默許心願,法喜盈會,盡顯吉祥。此刻,大佛開光現場均原樣保留,開光錄相不久將循環播放,以使更多未能親臨開光現場的參拜者得以領略開光盛況,共結法緣、同沾法喜!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永恆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藝術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

靈山大佛的主要數據資料如下:1、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2、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餘公里。3、靈山大佛鑄銅約700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4、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禦14級颱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

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歡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緻,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回顧中國的歷史和佛教的歷史,在每一個繁榮時代,都會出現高度禮貌的藝術結晶,千秋萬代,歷久不衰。為佛立像,成就不凡,從雲崗、龍門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靈山大佛,從而在全國構成東有江蘇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崗大佛,中有河南洛陽龍門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聳峙而相呼應的格局。

靈山大佛矗立在無錫太湖之濱小靈山上,反映了華東這一福澤寶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祥和,也是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體現,並象徵和平與生命如青銅一樣,亙古長青。

靈山勝境距無錫市17公里,有旅遊專線公路相通,位於滬寧高速公路與京滬大動脈之上,交通十分便利。近來開通的高速遊艇將靈山勝境與黿頭渚、三國城、水滸城等新老景點在15分鐘內聯成一體,並有遊船與蘇州、湖州、杭州相通,環太湖一帶從此構成更加緊湊的旅遊板塊。另外,大佛正應對太湖;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後應對靈山,佔吉位。

靈山大佛特點

聞名遐邇的靈山大佛有什麼異常之處,有哪些特殊的因緣際會。

首先,大佛所在位置是由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其次,靈山大佛是在德高望重的原中

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自主持下建造起來的,得到了中國佛教界以及社會各界的鼎力襄助。在靈山大佛建設過程中,趙樸初先生還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隨着靈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圓滿了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作為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靈山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17米,由1560塊青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總用銅量到達了700多噸,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到達了35公里。在大佛的建造過程中,運用了現代高新科技,如先進的抗風、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針就被巧妙的藏在大佛的髮髻裏。由於使用了特型銅壁板和先進的焊接技術,大佛的外型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大佛右手指天,稱為“施無畏印”,那是大佛在為眾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稱為“與願印”,那是在保佑眾生平安歡樂。莊嚴安詳的大佛,時時刻刻都在祝福遊客呢。能夠説,靈山大佛是集文化、藝術和宗教於一體的大型藝術珍品。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僅有在國泰民安、國富民強的盛世,才能實現這一盛舉。

不明白在朝拜大佛時是否注意到――瞻仰大佛,不論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總跟隨着,關注着。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佛眼”真的會“動”,難道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麼?其實是雕塑家的神來之筆和建設過程中的天作之合,創造瞭如此神奇的效果。關於靈山大佛的神奇,在民間和遊客、信眾中還有許多傳説,例如靈山大佛開光時的奇異瑞象、太子像開光千僧大法會時的祥瑞天氣等等,如果有興趣,不妨到靈山探個究竟。

此外,到了靈山,可別忘了去抱抱佛腳,這可是唯一能夠親近大佛的方式。常説:“摸摸佛手有福氣,抱抱佛腳抱平安”,在靈山抱佛腳能給大家帶去平安吉祥、福壽康樂。

篇17:靈山大佛導遊詞

大家好,那裏就是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那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資料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明白要省多少事了!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那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經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所以,做到最下頭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並且有很多,所不一樣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可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景就完全不一樣,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所以我們能夠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篇18:靈山大佛導遊詞

洗心池佛足壇

我們常説“洗心革面”,意思是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在佛教不是從品性的角度來講的。佛經上説“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説,我們人一生下來心靈本來是很純淨的,猶如一面乾淨的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增添了很多的煩惱,就像鏡子沾染了灰塵一樣。朋友們能夠經過洗手來洗去心間煩惱,換一種清新自在心境來遊覽我們的靈山景區。

在洗完手之後,讓我們帶着虔誠的心來瞻拜我們的佛足。早期佛教是沒有佛像的,都是以菩提樹、舍利子、佛足石來象徵佛陀。因為佛祖在世時,不讓人造他的像來膜拜,在他即將涅磐之前,他在摩揭佗國山上的一塊石頭上留下了他的雙足印,並告訴他的弟子阿難説“我留下這足印來保佑大家,看到這足印,就如同見到我一樣”。所以説膜拜佛足如同膜拜佛祖真身一樣。

我們能夠仔細的來看一下,這佛足印與我們常人有什麼不一樣,我們能夠看到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足掌中間還有***,喻意***常轉,佛法無邊的意思,足趾上有“萬”字符號,象徵萬德莊嚴,這些都是佛祖的三十二相。朋友們拜佛足能夠增福添壽。有些朋友或許會問,靈山有一個大佛像。為什麼還在那裏設佛足壇呢這是讓我們的遊客朋友能夠跟着佛祖的腳印向前走,去了解佛祖的一生,去了解一下他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成為萬人敬仰的佛陀的。

般若門

般若門也稱之為智慧門。它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我們能夠看到在每根石柱上頭都有一隻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俗話説“雄師一吼,百獸皆服”,在佛教中把獅子吼喻為弘揚佛法,也象徵着佛法無邊。

在般若門上刻有“六度”資料,“度”在佛教是到達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為準則。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持戒”,“持戒”指要持五戒,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不邪淫,不殺生,它不僅僅是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結合我們此刻來講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再仔細一點就是每個人要遵守道德規範。

在佛教中“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大家應當比較能理解就在經濟物質方面給予他人幫忙。那什麼是法施呢像此刻我在為大家介紹一些佛教知識就能夠稱為法施,當然,在生活中,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好的提議去告訴別人,也是法施的體現。

“無畏施”也一樣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您去安慰他,鼓勵他讓他獲得簡便歡樂,這就是無畏施。“忍辱”就是忍受痛苦屈辱的意思。

般若門另外一面中間刻有“精進”,就是要精益求精,不斷努力,力求更好,有此可見,佛教不是落後與悲觀的,它也是與時俱進的。

“禪定”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安定心性,去思考,去靜思,最終把知識化為智慧,到達最高境界,獲得大智慧。“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

般若門南面“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這副抱柱聯是由我們祥符禪寺修復後的首任方丈茗山法師所題寫的。意思是説靈山是一塊佛門淨土,風水地,人傑地靈;般若門北“青天有眼觀察世間善惡兩樣安排,紅日無私照徹大地山河一律平等”,這是由上海九旬老人顧老所題寫,上聯的意思是要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惡,因為有因果抱應的,下聯是指世間眾生一切平等。

菩提大道

因為我們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所以菩提大道又稱為覺悟大道。在大道兩邊種植了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為銀杏樹的樹齡很長,能夠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我們能夠看到菩提大道中間飾有七朵蓮花是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來介紹的。我們此刻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能夠看到邊上還有不斷雲,喻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在菩提大道兩邊是投資了三千萬建設的綠化帶,我們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白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一年四季長綠,那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麼多資金來搞這個綠化是期望為我們的遊客創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也期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命。

篇19:靈山大佛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

歡迎大家來到靈山大佛參觀遊覽。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xx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

大家知道為什麼大佛是兩腳離地的嗎?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那麼大家知道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是怎麼防雷嗎?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篇20:靈山大佛導遊詞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底部的基座在內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XX塊。總共耗用銅725噸。凡捐資滿人民幣100 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 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

靈山大佛1997年建成開光。至此,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中國大地五方五格局得以圓滿。

我們面前通往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登雲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上216級台階,寓意着消除108種煩惱,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我們每登上兩級台階便消除一種煩惱,登上七級平台,諸多煩惱也一掃而空了。終於上了216級台階,現在我們休息一下。各位遊客,現在我們要遊覽的是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大家跟我來,遊覽之後我們還要登上大佛蓮花寶座,去“臨時抱佛腳”。所謂抱抱佛腳,一生平安。大家看看,大佛是多麼巨大,從下往上看是不是有點眩暈的感覺,大佛腳趾都有半人高,抱抱大佛腳趾,和大佛親密接觸一下,拍張照留個影,這可是難得的機會喲。

篇21:靈山大佛導遊詞

靈山大佛,位於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約30公頃,包括祥符寺和靈山大佛,靈山大佛導遊詞。靈山大佛面臨太湖,北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

祥符寺祥符寺是中國佛教四大宗之一的法相宗的祖庭。相傳,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唐僧玄奘從天竺(即古印度)取經歸來,看見無錫馬山秦履峯之東彷彿天竺靈鷲山,因此稱之為“小靈山”,並命弟-子窺基在此開法,並慈恩宗(即法相宗)第一世。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山寺,並改稱“祥符禪院”。北宋宣和四年(1122),升為寺,稱“祥符寺”。清新肅穆的優美景色和“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使祥符寺聞名於世。而明、清兩朝的修繕、擴建又使祥符寺殿宇宏壯,香火鼎盛,寺僧眾多,磬聲跌宕,盛極一時,與無錫惠山寺、常州天寧寺齊名,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

祥符寺歷經千餘年風雨戰亂,幾經興衰毀建,但香火不斷,名僧輩出,導遊詞《靈山大佛導遊詞》。自窺基以後,湛然法師、道巖法師、空海上人、唯安法師、洪儲法師、紀蔭法師先後在此住持。

明代空海上人(即智瀾法師)曾在此致力於環境開發建設,植青松600萬株。由於土質肥厚,數十年後,青松茂盛。當年,翰林修史聶大年曾有《贈空海上人》詩一首:“湖上得幽寺,四圍皆亂峯。二三千畝稻,六百萬株鬆。”多年以後,聶大年再來祥符寺時,已是“彷彿南屏十里鬆”,只得“蒼台白石認行蹤”了。半個多世紀後的王世貞在《題寺鬆》中寫道:“未拜寺中佛,先看門外鬆。”可見空海上人之無量功德。

康熙年間,祥符寺的紀蔭法師名氣更大。紀蔭法師,字湘漁,號宙亭。康熙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召見紀蔭,後又多次召見入京。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水月禪心”匾額,並自制詩七絕一首,臨米芾書一幅,臨黃庭堅書兩幅,還賜玉如意、銅雀瓦硯、綠端硯等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祥符寺由地方出讓給常州天寧寺,為天寧寺下院,天寧寺高僧圓寂後均於此入塔。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農曆二月十二日,日軍在馬山實行“三光”政策,祥符寺殿堂大部分被毀,天寧寺派往祥符寺的堂主中庸和尚,書記廣渡和尚和其他十二僧人全部被殺。劫後,僅存香積廚與庫房數間。

1992年,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區成立後,作出了重建祥符寺和在寺後小靈山建一座88米高的釋迦牟尼立像的決定。

1995年10月27日,祥符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中國禪宗曹洞宗第四十八世傳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當代著名高僧茗山法師出任方丈。

靈山大照壁靈山大照壁位於靈山大佛廣場南側,是勝境廣場上的主建築,於1997年4月3日落成。照壁北倚靈山,南望太湖。長39.8米,高7米,厚1.3米,為目前中國石雕照壁之最,可謂“華夏第一照壁”。

大照壁南立面是題為“靈山勝會”的大型石刻組雕。中間部位描繪佛祖釋迦牟尼法架光臨天際説法,諸佛、菩薩、各路神仙騰雲駕霧,乘龍馭鶴,同來靈山。祥符禪院首任主持窺基大和尚,笑容可掬,垂手恭迎。

篇22:靈山大佛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照壁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説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説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説他94年來到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創建“一流景區”,打造“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積極主張開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體。正門懸掛“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遊客配備有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户。

通過“靈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鷲峯”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着一定的因緣。據説,“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遊歷東南經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千餘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四、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説“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復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盪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五、佛足壇

淨化心靈之後,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法輪和萬字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説,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説明大家的福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着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複製而成的。現在,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六、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採用花崗巖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餘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徵着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氣勢,並通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瞭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佈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多為別人着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説,佈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佈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涅盤前,有弟子問以後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説:“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裏,“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勇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七、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之門,我們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道”。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以看到道邊上的不斷雲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麼多資金投入綠化,就是希望要為我們營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命。

八、九龍灌浴

走過菩提大道,文化園區主體景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氣勢磅礴、蔚為奇觀,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啟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週,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蓮花每天定時開啟五次(10:0011:3014:0015:1516:30),開啟時,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水體百媚千姿……這一神奇的動態景觀正是依據佛經中所記載佛祖出生時的故事建造而成:據説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在“九龍灌浴”噴水即將結束時,四周八組鳳凰口中將會噴出72道涓涓細流,在佛教稱之為“八功德水”,據説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淨化器完全淨化,大家可以放心飲用,飲用此水將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啊!

九、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義是讀誦佛經,然而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十、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於得道成佛。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對於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現在我們來到開闊宏偉的阿育王柱廣場。四根經幢中間高聳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知道,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時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法。所以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這根整料雕刻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噸,用於手工雕鑿的小榔頭就可以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因此,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法輪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法輪喻意法輪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着佛教文明承前啟後的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羣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奇的雕塑,三項艱鉅的工程,也正體現着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文明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十二、天下第一掌

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

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戲彌勒

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名為“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十四、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

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

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義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像。

十五、杏壇廣場

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返回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十六、登雲道

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00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這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內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這裏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這裏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這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這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面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屬於無錫,而應該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

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篇23:靈山大佛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4***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照壁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完美。而面向勝境那面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説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説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説他94年來到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期望。

二、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我、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建立一流景區,打造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

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用心主張開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取走不一樣的橋,圓滿您不一樣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體。正門懸掛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景區,不僅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遊客配備有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户。

透過靈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

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

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鷲峯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着必須的因緣。據説,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遊歷東南經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到達千餘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了這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四、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理解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説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改變自我、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通常好處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復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到達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透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盪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五、佛足壇

淨化心靈之後,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應對我們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必須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

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一樣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説,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一樣的變化,這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説明大家的福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着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複製而成的。此刻,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六、五智門

此刻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採用花崗巖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餘噸。

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徵着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氣勢,並透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瞭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到達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佈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我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我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多為別人着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説,佈施不僅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好處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好處,這叫法佈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持續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涅��前,有弟子問以後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説: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十分重要的。(佛教的一個專門的派別叫做律宗)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裏,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勇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説法是完全錯

誤的。佛教同樣是十分用心、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到達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好處。

七、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之門,我們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能夠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道。

我們能夠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能夠看到道邊上的不斷雲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麼多資金投入綠化,就是期望要為我們營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期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命。

八、九龍灌浴

走過菩提大道,文化園區主體景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氣勢磅礴、蔚為奇觀,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啟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週,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蓮花每一天定時開啟五次(10:0011:3014:0015:1516:30),開啟時,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水體百媚千姿這一神奇的動態景觀正是依據佛經中所記載佛祖出生時的故事建造而成:

據説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一樣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在九龍灌浴噴水即將結束時,四周八組鳳凰口中將會噴出72道涓涓細流,在佛教稱之為八功德水,據説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淨化器完全淨化,大家能夠放心飲用,飲用此水將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啊!

九、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義是讀誦佛經,然而思考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光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能夠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光也能夠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十、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下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理解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財勢的****,美女的****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最後得道成佛。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對於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我,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必須有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此刻我們來到開闊宏偉的阿育王柱廣場。四根經幢中間高聳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明白,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

在阿育王年老時他覺得自我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

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法。所以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建立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這根整料雕刻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噸,用於手工雕鑿的小榔頭就能夠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因此,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方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着佛教禮貌承前啟後的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羣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奇的雕塑,三項艱鉅的工程,也正體現着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禮貌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十二、天下第一掌

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比較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

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完美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戲彌勒

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名為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十四、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

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

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

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此刻、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此刻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此刻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此刻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一樣含義就不一樣: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能夠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

站在那裏我們能夠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透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

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像。

十五、杏壇廣場

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回到樹洞。

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必須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

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之後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十六、登雲道

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正好貼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十分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00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我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但是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光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裏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

由於時光****,我在那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方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一樣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務必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狀況就完全不一樣,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那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那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應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好處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好處看,靈山大佛不僅僅屬於無錫,而就應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

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之後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

篇24:靈山大佛導遊詞

照壁廣場

長40米,高8。6米,它被稱為華夏第一壁。照壁面向太湖一面,刻有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題寫的一句詩“湖光萬頃淨琉璃”,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注:佛教七寶為金銀、硨磲、瑪瑙、紅珊瑚、琉璃、琥珀)佛經上説,琉璃世界清淨、完美。這句詩把靈山喻為琉璃世界,與三萬六千頃的太湖交相輝映。或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要把照壁設在那裏,那我們説我們靈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因為“前有照,後有靠,兩邊抱”前面能夠把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當鏡子照,背靠小靈山,左青龍,右白虎,整個地形從遠處看猶如一張太師椅一樣。凡是風水寶地都藴含着福氣、運氣、靈氣,為了不讓“福氣、運氣、靈氣”外泄,就務必要有一樣法物來收氣。大照壁就起了一個收氣的作用。

照壁面向大佛一面,中間刻有趙樸初老先生所寫的一首詩《小靈山》“昔遊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説,樸老曾到印度靈鷲山去遊訪,看到已沒有佛祖在世時在那裏講經説法的繁盛,覺得十分可惜和心酸。在97年時樸老再次來到我們靈山景區,看到建成靈山大佛,修復完千年古剎祥符寺以後,那裏香火十分旺盛,又重現了當年靈鷲峯的繁榮,於是興起題寫了這首《小靈山》的詩。

玄奘法師從西天取經回來以後,就在全國各地弘揚佛法,之後到了那裏,發現原稱為“秦履峯”的地方周圍風景秀麗,十分像他曾到過的印度靈鷲山,於是賜名“小靈山”。當地的杭將軍舍地出資建了“小靈山寺”,玄奘法師還留他的大弟子辨基在此講經説法,任第一任方丈。到了北宋年間改為“祥符禪寺”一向延用到此刻,在1938年時祥符禪寺被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徹底毀掉。於1994年開始修復,也在此建造了靈山大佛。在大照壁的兩邊也能夠看到靈山的整個緣起和始末。

五明橋

佛教中“明”是智慧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種智慧。中間這座橋代表“內明”,是佛教中的精髓,也是最高境界,代表“大徹大悟”。佛經上説菩薩要普渡眾生務必廣學五明,所以其他“四明”是基礎,分別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何為“聲明”?我們都明白佛教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最初經文是用梵文寫的,要想看懂經書,首先要懂梵文,這就是語言學,像此刻我們和外國朋友交流要懂英語、日語、法語等那在佛教稱之為“聲明”。

那什麼又是“因明”呢?如果像此刻我在向大家介紹這個景點時,沒有條理性,那大家就很難理解和聽懂我所講的資料,那這在西方稱為邏輯學,也是佛教所説的“因明”。

“醫方明”,大家就應比較能理解,我們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就不能很好的工作、學習、生活,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學習一些保健知識,懂得一些養身之道以確保自我健康,這在佛教稱為“醫方明”。

“工巧明”包含的資料很多,指的是所有世俗間的技能,如,電腦,音樂,建築,繪畫等。期望世人能多學一些技能,使自我成為一個綜合性的人才,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那在佛教中也需要掌握“工巧明”。

在我們學習好這世俗間的文化之後,我們就應化知識為智慧,不斷的提高自我,最終獲得大智慧,到達內明的境界,也就是不斷修煉內心,瞭解自我,徹悟自我,覺悟人生。

門樓

廣場兩邊種植的是紫竹,我們常説“紫竹林中觀自在”意思是説見到紫竹林就如同見到觀世音菩薩一樣。

廣場中間這兩棵高大的銀杏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們像兩個門神一樣守護着我們整個景區。在門樓中間寫有“靈山勝境”的這塊匾額是由樸老所題寫的。

在穿過門樓之後,我們不妨再回頭看一下,門樓中間也掛有一個匾,上方用梵文寫有“靈山勝境”。這塊匾是由北大教授,也是我國研究梵文的泰斗人物,季羨林先生所題寫的。

洗心池佛足壇

我們常説“洗心革面”,意思是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在佛教不是從品性的角度來講的。佛經上説“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説,我們人一生下來心靈本來是很純淨的,猶如一面乾淨的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增添了很多的煩惱,就像鏡子沾染了灰塵一樣。朋友們能夠透過洗手來洗去心間煩惱,換一種清新自在心境來遊覽我們的靈山景區。

在洗完手之後,讓我們帶着虔誠的心來瞻拜我們的佛足。早期佛教是沒有佛像的,都是以菩提樹、舍利子、佛足石來象徵佛陀。因為佛祖在世時,不讓人造他的像來膜拜,在他即將涅磐之前,他在摩揭佗國山上的一塊石頭上留下了他的雙足印,並告訴他的弟子阿難説“我留下這足印來保佑大家,看到這足印,就如同見到我一樣”。所以説膜拜佛足如同膜拜佛祖真身一樣。

我們能夠仔細的來看一下,這佛足印與我們常人有什麼不一樣,我們能夠看到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足掌中間還有***,喻意***常轉,佛法無邊的意思,足趾上有“萬”字符號,象徵萬德莊嚴,這些都是佛祖的三十二相。朋友們拜佛足能夠增福添壽。有些朋友或許會問,靈山有一個大佛像。為什麼還在那裏設佛足壇呢?這是讓我們的遊客朋友能夠跟着佛祖的腳印向前走,去了解佛祖的一生,去了解一下他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成為萬人敬仰的佛陀的。

般若門

般若門也稱之為智慧門。它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我們能夠看到在每根石柱上方都有一隻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俗話説“雄師一吼,百獸皆服”,在佛教中把獅子吼喻為弘揚佛法,也象徵着佛法無邊。

在般若門上刻有“六度”資料,“度”在佛教是到達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為準則。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持戒”,“持戒”指要持五戒,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不邪淫,不殺生,它不僅僅是出家人的清規戒律,結合我們此刻來講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再仔細一點就是每個人要遵守道德規範。

在佛教中“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大家就應比較能理解就在經濟物質方面給予他人幫忙。那什麼是法施呢?像此刻我在為大家介紹一些佛教知識就能夠稱為法施,當然,在生活中,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好的推薦去告訴別人,也是法施的體現。

“無畏施”也一樣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您去安慰他,鼓勵他讓他獲得簡單快樂,這就是無畏施。“忍辱”就是忍受痛苦屈辱的意思。

般若門另外一面中間刻有“精進”,就是要精益求精,不斷努力,力求更好,有此可見,佛教不是落後與悲觀的,它也是與時俱進的。

“禪定”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安定心性,去思考,去靜思,最終把知識化為智慧,到達最高境界,獲得大智慧。“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

般若門南面“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這副抱柱聯是由我們祥符禪寺修復後的首任方丈茗山法師所題寫的。意思是説靈山是一塊佛門淨土,風水地,人傑地靈;般若門北“青天有眼觀察世間善惡兩樣安排,紅日無私照徹大地山河一律平等”,這是由上海九旬老人顧老所題寫,上聯的意思是要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惡,因為有因果抱應的,下聯是指世間眾生一切平等。

菩提大道

因為我們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所以菩提大道又稱為覺悟大道。在大道兩邊種植了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為銀杏樹的樹齡很長,能夠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我們能夠看到菩提大道中間飾有七朵蓮花是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來介紹的。我們此刻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能夠看到邊上還有不斷雲,喻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在菩提大道兩邊是投資了三千萬建設的綠化帶,我們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白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一年四季長綠,那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那麼多資金來搞這個綠化是期望為我們的遊客創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也期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命。

九龍灌浴

九龍灌浴是根據佛經上所記載的佛祖出生時的故事而建造的,據説在佛祖一生下來他就能走路和説話,他不用旁人扶持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腳下步步生出一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地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

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方是獅子鼓,我剛才有提到獅子在佛教是象徵弘揚佛法的,獅子鼓下方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這吐水的鳳凰稱為八鳳飲水,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淨化器,淨化後的水,在佛教稱為“八功德水”,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大家能夠放心飲用,您會覺得這水清甜甘冽,而且能夠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轉經廊,裏面安放的是轉經筒,這是藏傳佛教祈福用的法器,因為思考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光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能夠趁此機會來轉一下這轉經筒,因為你每轉一週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了一遍,如果您有時光也能夠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十分大的,也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降魔”銅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的過程。我們有些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對不對?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下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理解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比如像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等最終佛祖把它們一一降服,得道成佛。我們能夠來仔細看一下這些心魔,有一個女子跪在那裏,用手半遮着臉在哭泣,她誣陷佛祖與她發生了不正當男女關係使她懷孕了,這是我們常説的誹謗。這邊中間有一個端莊的王子,周圍的人向他敬獻珠寶,這象徵着財勢、權力。這邊是美女的誘惑,佛祖是不為所動。識破她們的詭計,使她們變回原先醜陋的面貌。上方手握兵器的是魔軍,他們想用武力來嚇唬我們的佛祖,但佛祖是不畏懼的,最終把他們降服,他們跪下來歸依了我佛。佛祖右手的手勢,稱為降魔印。他座下站立的是地神,他是佛祖整個降魔過程的見證人,他正在向一個常人講述佛祖降魔的經過。常人聽後,覺得佛祖十分偉大,便跪下來頂禮膜拜。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我,才能有所成就。我不明白大家是怎樣想的,因為各自思維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阿育王柱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根石柱稱為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明白統一一個國度肯定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時他覺得自我罪孽深重,因為戰爭中有無數生命被殃及,於是他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法。人們就把這樣的石柱,稱為阿育王柱。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建立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我們能夠仔細來看一下這根阿育王柱,它是整根花崗巖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徑有1。8米。阿育王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方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這根阿育王柱是從福建山區裏開鑿出來的,大家此刻見到的已是第三根,前面兩根在開鑿過程中斷裂了。阿育王柱路經三個省才運到那裏,僅保險費和一些附加費用就到達一千萬。我們的阿育王柱是手工雕鑿的,用壞的榔頭就能夠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了。

花崗巖的拉伸強度很小,抓住一頭則會被自身的重量拉斷,在裝過程中是十分困難的,很容易就拉斷。最後動用了三輛超過一百噸的大吊車,在專家的精心指導下才順利裝吊完成。阿育王柱四周的石欄稱為“牛欄”,是印度的傳統建築,喻意隆重高貴。此刻我們見到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花崗巖石柱,就是為了紀念阿育王對佛教的重大貢獻。廣場旁邊四根石柱稱為經幢,通常上方也刻有經文,映襯出阿育王柱的雄偉莊重,佛教的博大精深。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比較如此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完美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百子戲彌勒

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此刻、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此刻佛,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此刻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此刻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一樣含義就不一樣: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走出天王殿,能夠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

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站在那裏我們能夠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透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像。十五、杏壇廣場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

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回到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必須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之後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平安抱佛腳

登雲道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正好貼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十分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十七、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00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我的名字,千古流芳。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

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但是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光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裏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於時光限制,我在那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方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一樣的

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務必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狀況就完全不一樣,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因此我們能夠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那裏呢?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那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那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應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好處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好處看,靈山大佛不僅僅屬於無錫,而就應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之後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

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篇25:靈山大佛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我們前方的被譽為華夏第一壁題名是已故的原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湖光萬項淨琉璃。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

五明橋

此刻我們所走的橋叫五明橋,(顧名思義分別為聲明、因明、內明、醫學明、和工巧明)橋為漢白玉橋身,仿造自天安門金水橋,佛教把人類禮貌分為五類。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我、明悟人生。2、聲明:語音語調、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方明:醫藥、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工業、建築

靈山勝境門樓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已經來到了,靈山勝境門樓,他的題名也是我國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門樓的反面呢,是用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的。靈山,梵文名耆(qí)崛山,那裏的原指印度靈鷲山,簡稱靈山,據説,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經過那裏,看到那裏景色秀異,堪比靈山可媲印度靈山之美,於是就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kuī)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直至97年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寺、這樣才恢復這天的規模。(veryok)

洗心池

各位朋友那裏就是洗心池了。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因此佛教才透過修行,恢復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到達真正的覺悟。各位朋友這天我們有幸到此,就讓我們用這個水來洗掉凡塵的苦惱

佛足壇

那裏就是佛足壇了,這就是千百年來佛教徒膜拜的聖物,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圓寂時佛祖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聖物。據説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佛祖底有****和萬字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一樣於常人的祥瑞之相。

五智門

此刻我們所走的們叫五智門,又名智慧們,門額上刻有佛教六度資料,所謂六度是佛教所要求遵循的六個方面的行為規範,六度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到達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到達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佈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多為別人着想,不求回報。持戒通俗的將就是遵守寺廟裏的戒律。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要做到能忍之人,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這樣才能夠有大的作為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到達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好處。

菩提大道

那裏就是菩提大道。相傳佛祖就是在菩提樹下得道的。這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能夠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大家都看過西遊記的吧,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裏描述孫悟空的師傅是菩提老祖,這菩提老祖究竟是誰吳承恩也沒給個明確交代,會不會和佛祖是同一個人啊,在那裏我也是不明白了

九龍灌浴

九龍灌浴重現了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九龍灌浴表演一天四場,時光分別是10:00,11:30,14:30,16:30)據説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一樣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義是讀誦佛經,然而思考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光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能夠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光也能夠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降魔浮雕

我們來看一下這面的浮雕,展此刻我們眼前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的過程。大家看右上角佛祖正坐在菩提樹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下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理解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財勢的****,美女的****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最後得道成佛。

阿育王柱

此刻我們來到了阿育王柱廣場,這中間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那麼它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明白,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時他覺得自我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法,因而也給佛教帶來了發展,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

天下第一掌

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掌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這天大家有幸來到那裏就不如去摸摸佛手,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完美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百子戲彌勒

俗話説出門拜韋陀,進門拜米勒,大家看着米勒優容大肚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形態各異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祥符禪寺

其實此刻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

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此刻的國防部長。

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一樣含義就不一樣: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底部的基座在內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00塊。總共耗用銅725噸。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我的名字,千古流芳。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但是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光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

靈山大佛1997年建成開光。至此,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中國大地五方五格局得以圓滿。

我們面前通往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登雲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正好貼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上216級台階,寓意着消除108種煩惱,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我們每登上兩級台階便消除一種煩惱,登上七級平台,諸多煩惱也一掃而空了。最後上了216級台階,此刻我們休息一下。各位遊客,此刻我們要遊覽的是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大家跟我來,遊覽之後我們還要登上大佛蓮花寶座,去臨時抱佛腳。所謂抱抱佛腳,一生平安。大家看看,大佛是多麼巨大,從下往上看是不是有點眩暈的感覺,大佛腳趾都有半人高,抱抱大佛腳趾,和大佛親密接觸一下,拍張照留個影,這但是難得的機會喲。

各位遊客朋友,我為大家的講解服務到此就結束了,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歡迎大家有緣再來靈山!

篇26:靈山大佛導遊詞

大家好,歡迎來到地處無錫馬山的靈山勝境,作為佛教;説起這個靈山為什麼叫靈山呢?據無錫地方史介紹,唐;【大照壁、五明橋】;先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這就是我們的華夏第;大家一起往前走,前面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五明橋了;【九龍灌浴】;我們觀看了佛足壇、穿過五智門,走過菩提大道,前面;【降魔圖、阿育王柱、祥符禪寺】;走到這兒,展現在《無錫靈山勝境》。

【景區概況】

大家好,歡迎來到地處無錫馬山的靈山勝境,作為佛教文化主題園區,靈山勝境將傳統的佛教文化和科技文明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文化景觀,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説起這個靈山為什麼叫靈山呢?據無錫地方史介紹,唐朝時有個將軍輔佐李世民打天下,告老還鄉的時候呢,李世民把現在這塊地賜給他,之後呢這位將軍邀請他的好友——玄奘法師來這兒做客。玄奘看到這裏的山形和印度的靈鷲山十分相似,就賜名“小靈山”。説起靈山,不得不提山下的一座小靈山古剎,宋朝時被賜名 祥符禪寺。元末、太平天國時期和二戰時期數次毀於戰火,直至1994年重建,這座千年古剎才徹底安全下來。

【大照壁、五明橋】

先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這就是我們的華夏第一壁“大照壁”,正面刻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湖光萬頃淨琉璃”,意思就是把這個靈山比作琉璃世界一樣美好,與正對的萬頃太湖交相輝映!

大家一起往前走,前面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五明橋了。何謂五明呢?既佛教中的五種智慧: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其實啊,佛教並非消極狹隘的,它包括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廣學五明,才可幫助眾生!

【九龍灌浴】

我們觀看了佛足壇、穿過五智門,走過菩提大道,前面就是著名的九龍灌浴了,它是佛教文化典故和現代科技藝術的完美結合,展示了佛祖出生時恢弘壯觀的祥瑞景象。整座羣雕高近30米,青銅製作,頂端蓮花座中的釋迦牟尼小太子像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再往下是四大天王,周圍幾個仙女稱為“八供養”。據佛經記載,佛祖一出生就 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持 便向東南西北各走7步,步步生蓮,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頓時天上出現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紛紛撒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佛祖,九龍灌浴因此得名?而每年的四月初八就是佛教盛典——浴佛節了。

【降魔圖、阿育王柱、祥符禪寺】

走到這兒,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幅銅雕就是降魔圖了,這幅銅雕壁畫記載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我們按由東向西的順序看,首先是佛祖經歷6年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尼羅河沐浴,恢復一些元氣後,就坐在一顆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靜思七天七夜,就在他即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但是佛祖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大徹大悟、得道成佛。而壁畫中,佛祖端坐,右手觸地的手勢,就稱為“降魔印”。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阿育王柱”,阿育王柱上刻有佛法經文,來源於印度。她是由整根花崗巖 雕刻而成的,頂端的四頭獅子面向東南西北,象徵着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

再往前看,左側就是號稱天下第一掌的佛手,右側就是“百子戲彌勒”青銅塑像。

走過前面的祥符三橋,便可進入千年古剎 “祥符禪寺”。首先步入天王殿,內有未來佛彌勒佛和四大天王,走出天王殿可看到鐘樓和鼓樓。後面則是大雄寶殿。

【靈山大佛】

過了大雄寶殿我們看到的就是整個靈山勝境中最壯觀的靈山大佛了。

這座由南京雕塑藝術家吳顯林先生設計的靈山大佛高達88米,而連同基座在內通高更是達101.5米,投資過億,用銅700餘噸,比紐約自由女神還高42米,比樂山大佛高17米,可見一斑!靈山大佛為釋迦牟尼立像,大家看,大佛左手下垂,右手曲臂向上伸,在佛教中稱旃(zhan)檀佛像,下垂手勢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給予快樂。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眾生之苦難。這兩個手相都是祝福之相,以滿足老百姓“祛病消災,保佑眾生”的普遍心理需求。

靈山大佛是在旃檀佛像的基礎上,依據佛的三十二相塑造的,所謂三十二相,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徵,也就是在塑造佛像的過程中,對造像的具體形象特點,逐漸明確出的具體要求。另外大家

請看,佛祖的塑像中還有一個明顯的標誌,即胸部有一個吉祥的喜旋,讀作:“萬”。意思就是萬德莊嚴。 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共用青銅700多噸。大佛腳下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是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外的華東設計院承擔的。

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建成開光。至此,我國形成了五方五佛的新格局: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五方五佛,遙相呼應。可以説,靈山大佛的建造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價值。

【結束語】

各位遊客朋友,我為大家的講解就先告一段落,我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旅途愉快!

篇27:靈山大佛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 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 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説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 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説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説他94年來到 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 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 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 “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創建“一流景區”,打造 “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 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積極主張開 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 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遊客配備有 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 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户。

篇28:靈山大佛的導遊詞

靈山大佛,國家5A級景區無錫市靈山景區組成部分。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峯南側,1997年建造而成。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是無錫的標誌之一,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下面是靈山大佛的導遊詞,希望幫得上大家。

大家好,這裏就是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這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內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篇29:靈山大佛的導遊詞

我覺得,靈山大佛這個地方,成就了馬山,也成就了無錫。我周圍的太多太多的朋友,七年級十五必去那裏。

我是個少根筋的人,對於這個地方,説不出它有多靈多好,但是,真心喜歡。

靈山大佛的所在地,據説是由玄奘法師命名的。相傳法師由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此地講經説法,發現那裏和釋迦摩尼得道成佛的靈鷲山極為相似,故而命名此地為小靈山,並且囑咐大徒弟窺基在此主持開法――對,你沒看錯,是大徒弟,但是,真的不是孫悟空,那個是傳説……於是,那裏便開始建造寺廟,稱為祥符禪寺,距今已有 000多年的歷史。好像但凡是寺廟,總歸要經歷戰火的洗禮,祥符禪寺也不例外,到當年修復寺廟的時候,整個寺廟已經就剩一口井了……

記得當年我們做導遊培訓的時候,老師就以前説過,這個大佛的位置選的相當的好,極為貼閤中國的風水説。靈山大佛是前有照(太湖)後有靠(靈山),還有兩旁扶(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此刻的靈山已經和我們當年背的導遊詞不一樣了,最早去靈山的時候,只有大佛,之後有了九龍灌浴,再之後有了梵宮,到此刻多了五印壇城,相信不遠的將來,還會有別的景點增加的,當然,票價也是……

好吧,我們慢慢講,但是因為開寫無錫這個系列的時候,並沒有特地去拍照,所以,大家能夠上網去找找,或者帶着這個去逛景點。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馬山鎮,一般從市裏開車過去是40分鐘左右,如果公交車的話,一般在 個半小時左右,你也別覺得無聊,去馬山必經的是十八彎風景區,到了那裏,已經能夠看見太湖了,天氣晴朗的時候,波光粼粼,很是漂亮。我開車一般會走十里明珠堤,太湖美景盡收眼底――跑題了,回靈山。

我們此刻逛靈山,很少用走的了,基本上是景區交通,因為此刻的靈山景區實在太大,走一圈挺累的。

景區檢票口進去,就能看見景區交通車的賣票亭,貌似是25一個人,隨便坐,只要你在景區內,看好車子的方向,景點到景點間幾乎就不要動腦筋了,很偷懶的玩法,但是爭取時間節省體力。

第一站,佛手廣場。

佛手廣場,有着“天下第一掌”,很多客人都會排隊摸掌,意為沾福壽。佛手佛手即為福壽。這個天下第一掌完全就是靈山大佛右手掌 : 的複製,高達 .7米,寬5.5米,單個手指的直徑就有 米了,由此,對大佛之大也可窺一斑了。大佛的手勢是有講究的,這個右手的印相是“施無畏印”,這個手勢的表示了佛為救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説這個時候能使人心生安寧,無所畏懼。

佛手的旁邊,與它對應的,是“百子戲彌勒”。我是極為喜歡彌勒的,不為別的,只為那句: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整個雕塑上,一共有整整 00個栩栩如生的小朋友,據説是在考驗彌勒是否如傳説中那樣能容難容之事。事實上證明,只有心胸開闊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我有的時候看着這個笑眯眯的彌勒,就會覺得遇見的事其實都不算什麼事,都終究能夠過去的……

順着彌勒往上看,就是祥符禪寺了。寺廟就沒有什麼好説的了,咱們繼續往前。

穿過了寺廟便是杏壇廣場了。廣場中央那個獨一棵的樹,是棵老銀杏樹,對,沒錯,老的,據説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已經有將近4xx年的歷史了(老妖?),而且每年都結果,號稱是祥符禪寺的鎮寺神樹。(這樣説來,看來當年寺廟留下的不止是一口井啊……)

再往前,便是登雲道。站在登雲道上,就能拍到很典型的靈山大佛到此一遊的照片了。但是其實,有説法説了,有兩種地方不適合照相,一種是墓地,一種是寺廟……佛不太好照進照片的,這個我挺信的。

登雲道,一共2 6級台階,分為7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是隻見平台不見台階,寓意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至於為什麼是2 6級台階,是因為佛教中認為,人生有 08種煩惱和 08種願望,登上了2 6級台階,便可拋卻煩惱,得償所願。我以前有朋友求婚,揹着女朋友爬上去再爬下來,乖乖……

在往上,便是整個靈山景區的核心――靈山大佛了。靈山大佛的建成,使得神州呈“五方五佛”的格局――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

靈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摩尼立像,高88米,重達700多噸。整個大佛使用了眾多的高科技,他那一個個的髮髻裏就藏着避雷針呢――

大佛的右手是施無畏印,這個我們之前説過了,而左手則是“與願印”,意思是滿足你的願望,保佑你平安快樂。而且,請大家要注意看啊,你有沒有發現,不論你在什麼地方看着大佛,他都是看着你的,安寧慈祥,真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大佛是能夠上去的,乘坐電梯能夠上到蓮花台上,然後去抱抱佛腳吧――話説我每次考試前都會去抱抱佛腳,偶有一次沒抱,便是敗北……掩面遁走ing。

從登雲道下來,在杏壇廣場就有小交通,所以記得拿好你手上的票,不要搞丟了哦――

從杏壇廣場往下一站,就是九龍灌浴了。

這個九龍灌浴,就應是靈山景區中最為震撼的演出了。廣場的是一個大型的羣雕噴泉,主體是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的含苞待放的蓮花,底部是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龍和八位仙人環繞巨大的水池,噴泉的周圍還有八組鳳凰。

這個表演是取自佛教典籍《本行經》,説的是佛祖釋迦摩尼一誕生時香花滿地仙樂飄飄,他一出生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7步,每走一步,地上便開出一朵蓮花,這個便是步步生蓮的來歷。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説道:“天上地下,唯吾獨尊。”這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九條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

故事就是這樣,這個表演被稱為“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因為在《佛之誕》的音樂中,巨大的蓮花花瓣會緩緩的打開,一尊7.2米高的鎏金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此時,九條龍的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此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會環繞一週,象徵着“佛光普照”。隨着音樂聲減弱,蓮花花瓣將包裹着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演出結束後,周圍的八組鳳凰口中會流出淨水,稱為“八功德水”,即是“聖水”,大家能夠去喝一杯,據説能保佑平安。

如果你不是和我們一樣乘車進來的,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個匯合點。我們反着介紹一下。

從門口通向九龍灌浴的這條大道稱為菩提大道,相傳佛祖是在菩提樹下得道的,所以菩提也象徵着智慧。但是我們那裏不太適合種菩提,所以都是用銀杏樹代替。大道的中央刻着7朵蓮花,取自步步生蓮。那裏我扯個題外話,以後去看與佛有關的地方,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隨處可見蓮花,不管大小不管形態。在大道的兩旁地上,刻着不斷雲的花紋,這個是很傳統的中國式花紋,很多地方能見到,意為“不斷運”。

菩提大道往門口,能看見一個大型石牌樓,稱為五智門。門上方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六度就是學佛之人到達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佈施”即為給予,無私且不求回報,佛教將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有最基本的五種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

“忍辱”是指我們處事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鬥,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鬥,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説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幹,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的每個柱子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寓意獅子吼,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

好了,再往前就出門了,我們回到之前的九龍灌浴的廣場。這個廣場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