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評課評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85K

教師評課評語【精品多篇】

關於評課 篇一

下面我就陳老師上的這節《濫竽充數》談點個人的感受,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專家、領導批評指正。

陳老師上的這節課,環節清楚,設計精巧,講練恰當。她從課題入手,環環相扣,注重加強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觀,縱觀整節課,我覺得有如下一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陳老師上課時語言精練,簡潔明瞭,語速適中,富有啟發性和親和力。比如“大家來讀一讀好嗎?”用商量的語氣和學生共同走進文本,和學生一起學習,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

二、教學目標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1、認識文章中出現的生字、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並體會其中的道理;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感受。老師對過富有啟發性的提問、點撥,逐步地達到以上的教學目的。

三、設計表格,化繁為簡。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填寫表格,這個教學環節 使學生既理清了的條理,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比較鑑別的能力,達到了化繁為簡的目的。

四、陳老師依託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例如老師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南郭先生逃走以後怎麼樣了?面對齊宣王,南郭先生是怎麼想的?面對齊泯王,南郭先生又是怎麼想的?你覺得南郭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讓學生續編故事等,這些問題和環節的設計,點燃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表達慾望,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體現了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的課堂魅力。

五、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例如,在弄清了南郭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之後,陳老師點撥、引導,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有沒有濫竽充數這樣的事情。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舉出了一些新鮮生動的例子。使學生懂得做人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做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六、課件的使用,起到了直觀形象生動的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動畫的欣賞,充分照顧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策略。

總之,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方法適當,手段新穎,匠心獨運,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關於評課 篇二

執教人:南京曉莊學院第一實驗國小      劉荃

點評者: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編輯部,特級教師 高林生

南京市建鄴區教研室主任             吳勝平

南京市南湖第一國小副校長,特級教師 潘文彬

【課堂回放】

師:(板書:春)同學們,看到“春”,你想起了哪些描繪春天的詞語、詩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段?

……

師:春天就是這樣生機勃勃、多姿多彩,充滿了詩情畫意,美不勝收。聽同學們這一説,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繪春天的文字。(媒體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請大家小聲地讀一讀,把語速放慢,用心去感受、體驗、品味這爛漫的春光。

生:(專心致志地小聲朗讀)

師:這段話中有你不認識的字嗎?(學生提出“眸子”的“眸”和“廣袤”的“袤”不認識。前者,教師讓認識該字的學生領讀,並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猜想意思;後者,教師領讀並釋義。)

師:掃除了“攔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把這段話讀通得更加通順、流暢。但是,老師想給同學們提個更高的要求,行嗎?

生:(齊答)行!

師:好!請大家默讀這個段落,一邊讀一邊想象,把這段文字所描繪的美景在你的腦海裏顯現出來。注意,讀的時候語速仍然要放慢一些。

生:(默讀想象)

師:看同學們這陶醉的神情,老師知道大家彷彿身臨其境,來到了泗水河畔,親眼目睹了這美妙的景象。有聲有色的朗讀有利於表達情感,就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把這段文字朗讀一遍,再一次去感受泗水河畔那如詩如畫的春景。

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師:欣賞完了泗水河畔迷人的春景,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一位偉人(板書:孔子)。你們瞭解他嗎?

生:(略)

師:孔子是二千四百多年前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隨同孔子一道去那風景秀麗、春光融融的泗水河畔遊春(板書: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課文,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師:知道“遊春”的意思嗎?

生:就是春遊!

師:對,就是春遊!只不過古人把這叫做“遊春”或者是“踏青”。那麼,《孔子游春》這篇文章究竟寫了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翻看課後的生字表,要求認真讀,讀正確,讀流利。

生:(自由讀課文)

師:同學們剛才讀書非常用心,非常投入,讀書就應該這樣。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筆來,迅速給自然段標上序號。(稍後)現在,老師想請幾個同學來把課文讀給大家聽一聽,能滿足老師的這個願望嗎?

生:(略)

師:同學們,會讀書的人往往善於抓住要點,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把一篇文章讀成很短的幾句話。下面請同學們瀏覽一下課文,看看誰能把文章讀成很短的幾句話?

生:這篇文章寫春天到了,孔子帶着弟子們到泗水河邊遊玩,他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悟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並把它講述給弟子們聽的事。

師:説得不錯!誰能説得再具體些?

生:這篇課文講述了孔子帶着弟子們到泗水河畔遊賞春景,借水引導弟子們要做“真君子”,隨後與弟子們彈琴唱歌,在聽了子路和顏回的志向後竟手舞足蹈起來的事情。

師:(微笑着)你説得很具體!照你所説,你認為這篇文章當中哪一段最為重要?為什麼?

生:我認為第八自然段最重要。因為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遊春論水,其實是在引導弟子如何做人。

師:大家同意嗎?同意的舉手!

生:(紛紛舉起手來)

師:同學們都有一雙慧眼!第八自然段正是全文的核心語段。哪位同學給大家讀讀這一段?其餘的同學邊聽邊想,看看這段話主要説了什麼?

生:這段話主要説水是真君子,因為它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師:同學們,孔子論水的這一番話語藴含哲理,水的這四個特性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讓我們齊聲把這段話讀一遍。

生:(齊讀)

師:同學們,這段文字我特別喜歡,讀完一遍,我就忍不住讀第二遍、第三遍,每讀一遍感受就更深一層。其實,文章許多地方都與水的這四個特性有着緊密的聯繫,如果我們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找到了這種聯繫,那麼,對於課文的理解就會更深入,感受也一定會更全面的。下面就請同學們靜下心來默讀全篇文章,細細地去探求,去挖掘,把你的發現和感受及時地圈劃、記錄下來。

生:(靜心閲讀,邊讀書邊圈畫有關語句,寫下自己的感受,時間長達10分鐘。)

師:好的,請大家停筆。剛才,教室裏是靜悄悄的,這是課堂上最美妙的風景。我真不忍心打破這般沉靜!同學們剛才緊緊圍繞水的四個特性於全文當中去找聯繫,大家靜心默讀,邊讀邊思,邊思邊寫,相信感受一定很多。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的讀書收穫拿出來和大家一塊分享。發言的時候,首先要告訴大家你是把水的哪個特性和哪個詞語、句子或段落聯繫起來思考的,然後説説你的理由。

生:我是把“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這句話與第二自然段聯繫起來思考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沒有水的澆灌和滋潤,泗水河畔的景色能這麼美麗嗎?大自然又怎能妙不可言,令人心馳神往呢?這都是水的功勞哇!

師:(興奮地)理解得多深刻啊!同學們,我提議,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

生:(由衷地鼓起掌來)

師:還有誰也是把水的德行與這一段聯繫起來思考的?請你來補充。

生:我同意她的説法,但我想補充一點,我覺得水的德行不僅僅是表現在它滋養萬物、造福萬物,還表現在它不求回報。

師:(高興地)你真善於思考,補充得多好哇!是啊,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潤澤沿途中的萬物但不求回報,它德高蓋世。同學們,讀書就應該像這兩位同學一樣,要瞻前顧後,聯繫着去閲讀思考。老師獎勵你,請你邀請一位同學來讀書,一個先讀“德行”句,然後另一個讀第二自然段,好嗎?

生:(邀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讀了起來)

師:(面對讀第二自然段的同學)你現在讀第二自然段,和起初讀時的感受一樣嗎?

生:不一樣。起初讀我覺得這段文字很美,現在讀不僅感覺到美,還體會出其中藴含着的對水的讚美之情。

師:(微笑着面向大家)老師再請兩位同學讀一讀,不過順序調一下,一個先讀第二自然段,然後另一個讀“德行”句。你們再去細細地感受一番。

生:(動情地讀了起來)

師:你們的感受是否跟剛才的那位同學差不多?

生:(異口同聲)是的!

師:下面,我請男生讀“德行”句,女生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聽邊想象,腦海裏要出畫。我想,此時畫面的主體應當是那哺育眾生、有如乳汁的水。

生:(略)

師:剛剛交流得很好,讓我們繼續。

生:我把水的有情義與第12和13自然段聯繫起來思考的。子路願意與朋友有福同享,顏回希望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這都説明他們是有情有義的人。

師:(滿意地點頭)你很聰明,思考得很深入。子路樂善好施,與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顏回温文爾雅,謙遜沉穩,正如水的和順温柔。這不正是有情義的一種具體表現嗎?咱們班誰是急性子?誰又温文爾雅?(經推薦請了兩位學生分別讀子路和顏回的話。)

師:讀得真好!對於“有情義”這一點,還有誰要補充的?

生:第十自然段寫到孔子彈琴,弟子們圍在他的身邊跟着唱歌,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多麼融洽和諧啊!情誼是多麼深厚啊!

師:説得好!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和師生間濃濃的情誼相互交融,令人歎為觀止。大家找找,文中還有一段也具體寫出了師生之間的情誼。

生:(讀第十六自然段)

師:你們看,身為老師的孔子沒有正襟危坐,而是與弟子們同娛共樂,唱歌跳舞,講求平等,使弟子們不僅沐浴在春風中,更是沐浴在師愛的陽光裏,沐浴在美好的人生裏。所以課文的結尾才會説——

生:(齊答)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

師:讓我們齊聲來讀讀這幾個自然段,去感受師生之間這種濃濃的情誼。

生:(感情朗讀)

師:讀得太好了。相信同學們都已弄明白了“有情義”的真正意思。下面讓我們圍繞“有志向”繼續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

生:我從子路、顏回所説的話語當中,覺察出他倆已經明白師父論水的目的,立下了人生的志向。

師:是的!立下了志向,就得認定目標走,咬定目標行。還可以聯繫哪個句子來理解?(見無人舉手)老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其餘的同學注意聽,看看能否有所發現。

生:(讀)活潑歡快的泗水從大山滾滾而來,又不知疲倦地奔騰而去。

師:發現了嗎?

生:我認為這句話實際是説水的志向始終如一,它鍥而不捨,勇往直前,再累再苦也要往前奔流。

師:是的!立下了志向,就算明知山有虎,也得偏向虎山行啊!你真有悟性!這兩段話讓我想起了孔子在泗水觀瀾曾經説過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説,時光像河水一樣流逝,日夜不停。同學們,你們由這句話想到了孔子心情不平靜的原因了嗎?

生:可能孔子覺得時光匆匆而逝,自己到現在還未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生:也有可能是孔子覺得,人應該胸懷大志,但是人生短暫,應該用這有限的時間做出無限的努力。

師:(動情地)是啊!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光陰似箭,年逝。我們正處在人生最美好的春天,更應該好好把握這寶貴的時光,立下壯志,勇往直前,去播種、耕耘,收穫美好的理想。否則,就會追悔莫及。讓我們齊聲讀讀這兩句話,好嗎?

生:(齊讀)

師:“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這句話和文章哪兒有着聯繫?

生:我是把這句話和“意味深長”這個成語聯繫起來思考的。“意味深長”的意思是含義深刻,耐人尋味。那麼,孔子論水的這段話究竟有什麼含義呢?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在談水,而是藉機教育弟子們,要他們學習水的品性,做“真君子”。孔子真是善施教化!

師:(驚喜地)同意他的見解嗎?

生:同意!

師:給他掌聲啊!看來,大家都是孔子的知音。大師就是大師,他“善施教化”,沒有居高臨下地空洞説教,而是循循善誘。做他的弟子,聆聽他的教誨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讓我們一起來把這一段好好地讀一讀,牢記孔子的教誨,把握“真君子”的標準,學做“真君子”。

生:(齊讀)

師:同學們,學到這,不知你們想起我們上學期學過的哪兩篇課文?

生:我想起了《最大的麥穗》和《哲學家的最後一課》這兩篇課文。

師:是啊!蘇格拉底巧借撿麥穗讓弟子們悟出要把握住人生的機遇,不要讓眼前的機會白白喪失;那位哲學大師妙用除草一事,讓弟子們悟出立德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而孔子以流水為喻,引導弟子們做“真君子”。他們都“善施教化”,不愧為大師!看看課文,“善施教化”句還和課文哪些地方有着聯繫?

生:文中第七、第九自然段有這樣的兩個詞語,“遇水必觀”和“司空見慣”。正因為孔子“遇水必觀”,他才能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看出深奧的道理。孔子善於向身邊的萬物學習,從平平常常的現象當中悟出道理,這種做法本身就給弟子們樹立了榜樣。我覺得這也能夠算作是“善施教化”。

師:你很有靈性!同學們,孔子的這一發現充滿了人生的大智慧,這不僅使他的弟子,也使我們得到了啟發:天地間有兩種書,一是有字書,二是無字書。無字書的內容十分廣博、深奧。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湖海、風雲雷雨都是無字之書,都是活的知識寶庫。這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需要我們去勤奮努力地閲讀,仔細深入地思考,從中獲得種種教益。你們説,是嗎?

生:(齊答)是!

師:繼續交流。(全場寂靜)請同學們去讀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聲讀)春天到了,孔子聽説泗水正漲春潮,便帶着弟子們到泗水河邊遊玩。

師:發現了嗎?

生:(高興地)我知道了!孔子帶着學生外出遊玩,實際上玩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用心感受,用智慧去發現,就能獲得許多課文本得不到的知識。孔子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悟出了道理,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嗎?

師:你説得一點沒錯!孔子沒有把弟子們侷限在課堂裏學習,要知道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啊!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一定對孔子論水的這段話產生了豐富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好不好?

生:(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孔子游春》這篇課文,與孔子這位大聖人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感受到了他無上的智慧以及博大的思想。不知道同學們覺察到沒有,這濃濃的春意已悄悄地盪漾開去,將我們緊緊包圍……

【互動評課】

高林生:古人説,“學貴有疑”。“疑”從何來?已知和未知之間的差異。劉老師深諳其道。先是以一個“春”字作引子,激活學生的已知,然後以“春天就是這樣生機勃勃……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繪春天的文字”這麼一句話架設走向未知的橋樑,引發了學生的好奇,點燃了學生的讀書慾望。“温故”來得紮實,“知新”自然會興趣盎然。

潘文彬:教學其實是一種喚醒,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愫,建構知識,豐富經驗,獲取智慧的過程。上課伊始,劉老師很智慧地在黑板上板書課題中“春”字,點引學生由“春”字想開去,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真的都被喚醒了。他們思緒飛揚,迅速地從自己的頭腦中調取有關“春”的信息,他們興致盎然地説有關“春”的詞語,吟詠有關“春”的古詩,背誦有關“春”的語段,課堂上“春”意濃濃,情意綿綿。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對“春”的認識深刻了,對“春”的情感濃厚了,對“春”的嚮往熱烈了,產生了“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藝術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很自然地引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這樣就使得學生學習這段文字有了一定情感的基礎,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走進文本的深處,體悟文本的情藴。如此引入,可謂是機智、大氣!

吳勝平:由“春”而“孔子”再至“遊”,這種與眾不同的切入,我理解為教者是在尋求一種突破,突破一種模式化的導入。這樣的導入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匠心獨運。雖然也是抓住課題,但這種對課題的解讀卻是和課文的內容緊密融為一體的,生動豐富,讓人耳目一新。劉老師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讀課文,很好地發掘與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學資源,較為準確地預測學生的已知和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未知,並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和要點尋找到了一個有利於學生讀書、感知、領悟的切入口。這個切口緊緊地扣住題目,鎖定重要段落,將解題、識字、解詞、讀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自然而然,本色無飾,引領着學生向重難點進發,真可謂“教材透則教法秀”!

潘文彬:在這個環節中,劉老師還就第二自然段進行了教學,其特點是“簡約而不簡單”:第一,生字教學,取捨得當。劉老師立足實際,教學生不會的生字,並且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靈活自然,凸現出漢字的文化特點,使得學生在音、形、義整合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生字的認知組塊。第二,讀書內化,自然恰當。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把讀書的方法教給學生,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寬鬆、自由的情境中,自主讀文想畫面,放聲朗讀抒情感。從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已經走進了文本,融進了春天,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高林生:《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就提出了“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的要求。課文中的哪些詞句是“關鍵詞句”呢?課文的題目理所當然是“關鍵詞句”。就功能而言,課題一來有導向功能,二來有統領功能。劉老師提出的“《孔子游春》這篇文章究竟寫了些什麼呢?”顯然利用了課題的統領功能。隨後,劉老師以“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把一篇文章讀成很短的幾句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但給“瀏覽”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以通俗的解釋,而且點明瞭操作的要領,真可謂“一石兩鳥,匠心獨運”。

吳勝平:在初讀的基礎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何將感知到的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説出來?這裏有一個方法的訓練。劉老師也在尋求一種突破,“會讀書的人往往善於抓住要點,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把一篇文章讀成很短的幾句話。”多麼精當的點撥,多麼智慧的引導!沒有套話,沒有俗語,沒有那些束縛學生思維的框架,沒有過多地強調“關於語文”的東西,就是幾句帶有引導的、指導的和激勵的話語就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孩子知道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原來並不複雜,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由此我想到,語文真的是要簡單些,再簡單些。《易經》中説的“智者易簡,愚者繁難”很有道理。但課堂上的“簡”需要的是教師的豐富,教師的智慧。

高林生: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然後引導學生們將問題聚焦,直撲課文的重點——第八自然段,無疑是這一教學環節的精彩之所在。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説過:“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過程的話,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説,這樣的安排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悟“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哲學思想的例子。

吳勝平:課文中心段的提出不是由教師一錘定音,而是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這一做法體現的是現代教育的思想,是在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也許有學生會答錯或不敢回答,但不要緊,有了這種自主學習的精神和意識,就會有閲讀前行的動力。

潘文彬:語文課堂應該聆聽到學生心靈成長的拔節聲。我們欣喜地看到,由於劉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很好地扮演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紅娘”,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靜思默想的時間,使得學生對文本瞭然於胸,積蓄了能量,豐厚了對話的資本。所以,課堂上才有了學生的“有感而發”和“靈感迸發”。我覺得,語文課在強調書聲琅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鴉雀無聲,我們應該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自己讀書感悟,走進課文。只有這樣,課堂上才會有高質量的對話,才會聽到來自學生心靈深處的聲音。

吳勝平:是的!靜下心來讀書太重要了,尤其是在高年級,這是“精讀”的必由之路。課堂教學要杜絕浮華,克服浮躁,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既要重視朗讀,又要重視默讀,不能用朗讀取代默讀。要大力提倡用整塊的時間讓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繫地讀,步步深入地讀,讀書質量越高,學生的學習情緒越高,這樣才有可能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説的“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

高林生:從抓課文的主要內容到重點段落的把握,從問題的聚焦到靜思默想去探求,直至學生們通過閲讀實踐,自己發現了重點段與其餘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繫,這實在是一次從提出問題,到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直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旅行。

在這次思想旅行中,“讀”和“悟”融為一體,讀中有悟,以悟導讀;在這次思想旅行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融為一體,學生們是在邊讀邊聽邊想象的活動中,是在腦海裏不斷地浮現與文字相應的畫面的過程中,完成對語言文字意義的理解與把握的;在這次思想旅行中,語言文字的把握與人文精神的薰陶融為一體,如果説“默讀”、“圈劃”、“記錄”、“發言”、“説説”是外顯的,是更多地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話,那麼,“想象”、“探求”、“挖掘”、“感受”、“思考”則是內隱的精神活動;在這次思想旅行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學習融為一體,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組織引導不但協調,而且互動。

吳勝平:這部分教學的確十分精彩,真正意義上落實了“對話”的理念。感觸有三點:第一,“對話”是真實的。師生抓住課文的中心段、中心詞,經歷了實實在在的對話過程,對文本價值取向做了較為深刻地探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對“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真君子”、“善施教化”有了新的認識。第二,“對話”是生動的。在教師的組織和引領下,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及情感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融合,聯繫上下文,聯繫曾接觸過的孔子的言論,聯繫學過的課文,形成對文本意思的推測、理解和認知,“對話”成為了讀書內化活動,成為了加深理解、提升感受、欣賞評價的過程,不是一對一的問答,而是立體多元的,有着深度和廣度。第三,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對話”過程中,教師始終介入其中,呈現的是自然、平等的和諧氛圍。在這種氛圍中讀書,溝通、交流,我認為已經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學習,教師是在追求新一輪課改所要達到的一種美好境界。

潘文彬:《孔子游春》是一篇比較長的課文。那麼,在高年段這樣的長文究竟如何來教呢?劉老師的這個處理策略無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探究價值的範例。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其一,把握整體,聚焦部分。劉老師在讓學生弄明白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你認為這篇課文當中哪一段最為重要?為什麼?”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了課文的第八自然段,凸顯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二,聚焦部分,輻射全文。其實,第八自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全息的。劉老師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在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一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靜心閲讀文本,聯繫上下文體會這一自然段的意藴。這樣,又由這一自然段發散開去,使得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全文,觀照全文,體悟內涵。其三,緊扣詞句,體悟文本。學生在交流彙報自己的閲讀感悟的時候,劉老師始終不忘讓學生緊扣課文的詞句來説,這樣學生的感悟就有依傍,而這對感悟和理解文本語言無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高林生:什麼樣的閲讀課是一節高效率的閲讀課,見仁見智。但有一條可以肯定,即在規定的40分鐘內,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在原有的基礎上朝着語文教學既定目標前進幅度的大小,當是衡量一節閲讀課效率非常重要的標準。通俗一點講,也就是學生在這節課上的所得是不是既定目標所要求的內容,所得的質量與數量是不是實現了儘可能的高和多。如果此説不謬,劉老師和他的學生共同演繹的這節課是不是一節高效率、有價值的閲讀課,也就不説自明瞭。

教師評課的心得體會 篇三

隨着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高中信息技術課將逐漸成為一門必修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是信息技術課的重要責任。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課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養,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研究的重點。通過觀看這堂信息課的實錄,講課內容為多媒體作品的合成。

首先開篇引入,她通過一個簡短的多媒體視頻,引起同學的注意和興趣。然後通過傳統的單媒體信息進行比較,讓學生髮現多媒體信息比單媒體信息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讓人接受。從而引發同學對製作多媒體信息的興趣。上課知識內容引入過程中,老師帶着同學們分解制作多媒體作品的過程。讓同學在製作上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然後再分步驟教授學生,那麼這是整堂教學的一個亮點,因為信息技術不同於別的課程,它是一門技術課,怎樣讓學生快速的掌握,這是一個難點。老師通過任務驅動式,把任務分解,細緻化。在製作多媒體作品過程中,每一個步驟中每一個操作,就讓同學們當時實踐,然後老師演示,這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完成一個任務,一個操作,容易產生成就感,引發學生興趣,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操作。

最後老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交流,評價。對學生的作品給予一定的鼓勵,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們的製作水平和欣賞水平。結合我自己平時的教學,總結了以下兩點心得:

一、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樂學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與意識。也就是説要讓學生應用,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因此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學內容的制定要與學生的應用相結合。我在教網絡信息的獲取策略和技巧時,制定的教學內容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讓他們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如體育方面的,籃球賽事和足球賽事。娛樂方面,獲取他們喜愛明星的資料,通過網絡下載他們喜歡的MP3歌曲。在課堂上學的都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都能服務於現實生活,都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於學。

二、讓學生嘗試,樹立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努力嘗試,營造積極探索,具有創造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強調在課堂上,只要敢於嘗試,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學生製作電子報刊時,同學面對功能強大的Powerpoint軟件,無從下手。模仿較多,創新較少,製作出來的演示文稿,沒有新意。這時,可仔細觀察學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讓同學發表意見,接着大家一起試一試。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也願意動手嘗試了。學生們不僅認識到了動手操作、手腦結合的重要,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淡化了失敗的感覺,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了創新意識。課堂上,要努力探索創造性學習新途徑。例如,在平時教學中,鼓勵學生不以老師和同學所做的作為標準,強調自己的作品要與眾不同;同時注意學生的作品,讓其進行展覽,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教師評課的心得體會 篇四

8月26—28日,在拂曉中心國小禮堂,我參加了由金春燕,王海燕,吳守濤等老師參與講授的“評好課”專題培訓。時間雖短,回味悠長,感觸頗深。這次培訓,我有這樣一些收穫:

一,以虛心求教的態度參加培訓,促進個人成長

我進入教師隊伍的時間較短,沒什麼教學經驗,更缺乏教育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及理論指導,對於聽課評課幾乎還是個門外漢。這幾年,從最初的“備好課”到去年的“上好課”,再到這次的“評好課”,歷年的培訓,使我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促進了我的專業成長和個人成長。

二,學習講授老師的敬業精神,端正工作態度

三天的培訓,每一場、每一位老師都是精神飽滿,激情四溢,高度投入。他們或妙語連珠,或循循善誘,或旁徵博引,或幽默風趣,各有所長,各展風采,給受訓的老師們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營養大餐。這中間,少不了講授老師們精心的準備,辛勤的汗水,他們的認真態度,敬業精神,值得我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也會像他們這樣兢兢業業,盡心盡責。

三,明確了“評課”的主旨和方法,提高了認識

以前在學校參加的聽評課活動多是走過場。作為聽課者,拎着板凳去聽課,課後要麼不評,要麼就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似的説些授課教師的優點;作為授課者,按照上級或學校的安排,講完一節課了事,聽不到具有實質性和現實意義的評價,根本不可能在業務上有所提升。參加了這次培訓,我認識到了以前聽評課大家所走入的誤區,學習了聽課評課的基本技能,接受了了觀課議課的新理念,並決定從聽評課者的角度反觀自己的課堂教學,以評課標準質化、建構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通過這次培訓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夠做好今後的聽課評課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要學會以被“評”為“好課”的標準上好我的每一節語文課。

優秀評課稿 篇五

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能結合生活情景辯認鋭角和鈍角,能用簡潔的語言描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並學會藉助工具來判斷鋭角、直角和鈍角。在二年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辯認直角,並在判斷直角中滲透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判斷了一個角是鋭角還是直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關於鋭角和鈍角的教學屬於概念教學。雷老師老慮到建立鋭角和鈍角的概念要以直角為判斷標準,她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通過複習舊知識來為新知識做好鋪墊。

2、在活動探索中,雷老師設計了與學生共同畫一個小房子,讓學生數角、畫角,還讓學生用一張紙嘗試折出鋭角、直角和鈍角,通過遊戲活動既幫助學生認識了鋭角和鈍角,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3、本堂課板書較精簡,可以加深學生對鋭角、鈍角特徵的認識,便於學生辨別。

4、在講授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時,雷老師讓學生用手來比劃,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強化了概念。

在該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感覺到有幾點如果改變可以錦上添花:

1、在導入過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遊樂場的情景圖,讓學生觀察、發現角,這樣既可吸引學生的興趣,又可以為學習新的知識創造良好的情景,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身邊。

2、雷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以講為主,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紙折直角、鋭角、鈍角,都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動手摺,再彙報,最後老師再進行總結。

3、本課畢竟是節概念教學課,雷老師在新課中對鋭角和鈍角的概念未加過多講解,整堂課在時間上講多練少,還需要調整一下。

4、雷老師是名從教多年的老教師,所以上課比較嚴肅,在今後的教學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勵性語言與動作、並對學生的表現能夠做到及時評價的話會更好。

總體來説,本節課講得很好,能緊緊圍繞教學要求來進行授課,教學目標也基本實現。評課水平有限,敬請指正。

語文評課稿 篇六

今日上午聆聽了賈教師的一節公開課,心裏感觸頗多。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教師來説,能不温不火地、且頗有條理地完成這堂課十分得不容易。相比較她剛來時課堂上的青澀與生疏,此刻的她已經慢慢地走上了正軌。這與她一學期以來孜孜不倦地學習與腳踏實地地工作密不可分,當然,她的師傅更是功不可沒!

縱觀這堂課,教師的設計比較合理,知識的儲備含量也比較貼合三年級學生在第一課時的掌握情景。教學伊始,教師以趣味的謎語導入,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接下來的自由提問更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將全文的核心資料以問題的形式呈此刻孩子面前,為接下來的提煉文章資料埋下伏筆。教師的板書設計也很趣味,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資料,更能學以致用,讓學生結合板書再次地複述課文資料,而不是單純地僅僅為了板書而板書。這些優點可圈可點,值得保留,值得堅持。

對於這節課,我也有一些個人的看法。開頭的謎語導入很有吸引力,但一開始的“向日葵”謎語和本課關係沒有必然的聯繫,完全能夠去之。在生字詞教學時,教師請孩子們説出自我的“記字”方法,但很明顯,孩子們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説不能稱之為“記字”的方法,這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引導。作為三年級的教學,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氣勢洶洶”、“一擁而上”等詞語,完全能夠在第一課時進行一些詞意的滲透。在接下來的範寫環節中,教師比較含蓄,一帶而過。其實,在範寫生字時,教師應當放慢速度,關鍵部位更要邊寫邊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導寫字的作用。另外,由於田字格較小,範寫的生字顯得不夠清晰。複述課文資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提議教師能夠將“分自然段讀課文”放在“結合問題寫板書”之前,這樣學生對於課文資料會更加熟悉,無論是答疑、還是複述都會更加得得心應手。展示學生的作業,是一個很好的環節,但僅僅是“描紅”,效果不明顯,如果讓學生動手“寫一寫”生字,會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教師是一堂課的靈魂所在,親切自然的教態十分重要,也許因為比較緊張,她整個人顯得比較拘謹,情緒也不夠高。但聽了賈教師的課,我還是很激動,因為課堂的些許不成熟掩飾不了賈娟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我相信,假以時日,這顆星星必須會更加閃亮!

《數學廣角》評課稿 篇七

數學廣角《搭配中的學問》,這部分內容在《課標》中屬於“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主要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繫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並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

11月5日我們在鳴謙國小有幸聽了烏金山國小劉海霞老師、聶店國小趙立梅老師的講課,兩位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不僅如此,教學中,老師們還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我認為兩位老師的講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廣角”屬“實踐活動”的範疇,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之間的聯繫,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整節課始終用創設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積極性。首先由“密碼”這個情境引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再引導學生用二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過渡到引導學生用三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讓學生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事情中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於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主動參與數學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排列組合知識比較抽象,老師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連一連、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在詞語搭配這個環節上,老師又開展小組討論,選擇方法的最優化,找到不重複又不遺漏的科學搭配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進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樣性,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後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4、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

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繫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裏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整堂課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順序的,老師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着力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5、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又激勵性,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積極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悦。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只是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準確的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搭配問題。

總之,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課三步導學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在這裏也提點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管準備的怎麼好,一節課總有很多優缺點。可以看出老師們在課前準備十分充分和做了許多設想,由於經驗不足,還是有一些環節處理的不熟練和不夠完整,駕馭課堂能力還需儘快提高。再加上教學內容安排較多,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有點趕,導致講解不夠深入,有些環節講得有點倉促。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因此今後還應加強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提升自己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

優秀評課稿 篇八

楊老師的《守株待兔》一課,讓我收益非淺。值得我借鑑、學習的地方很多,下面就列舉一二。

在揭題伊始,楊老師就呈現學習方法,利用文中一句話進行解題,同時也讓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種做法不僅化難為易,而且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獲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

《守株待兔》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重在讓學生理解寓意。楊老師這一課就很好地通過具體的語言感悟和故事情節的解讀去落實。如,在理解寓意時,蔣老師抓住“竄、撞”一詞,先讓學生讀,再理解這個動詞,最後説,你彷彿看見什麼,再讓學生討論野兔竄出來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明白種田人撿到野兔完全是一種偶然。這樣一個層次性設計,使學生在讀、思、説中步步深入,從而領悟品詞析句及揣摩文句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楊老師不忘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提煉和積累。如,楊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引導學生提煉積累了“偶然、僥倖、不勞而獲、一無所獲”。同時,在積累的過程中,滲透對文章所藴涵的道理的感悟,可見設計的精巧。

楊老師的課堂不僅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也很注重朗讀的訓練。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楊老師在教學第二段,“要是每天能撿到一隻野兔,那該多好啊”時,讓學生抓住種田人當時的想法,並與其它農民的做法進行比較着反覆讀,讀出種田人垂涎欲滴,讀出他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僥倖心理。也為後面理解種田人錯在哪裏做出了必要的鋪墊。

最後楊老師還結合課堂作業本“我想對《守株待兔》中的種田人説”這樣以讀帶練,以讀促説,從而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也感悟了寓言的寓意。

關於評課 篇九

評課人;徐平

今天有幸聽了吳利萍老師的一堂有關美術新課標課改研討課,現在我就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吳老師很好的運用了多媒體,並且很好的把語文課和美術課整合,一開始,當銀幕上顯示古詩《竹石》,使學生感受到上語文課的感覺,等欣賞完古詩,老師又把話題轉到了畫上,以下子把學生帶到她的軌道上,竹子的生長特點是什麼?用提問法切入到竹子的特徵,緊接着是讓學生欣賞畫家用水墨形式表現竹子。學生這時的興趣已經被調起,最後吳老師講解了竹子的作畫步驟,整堂課上的節奏很緊密,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吳老師親自的示範,讓學生真正的佩服老師到認真作畫,新課程探索到現在,我覺得老師的範畫和親臨輔導是不可少的,今天吳老師正是闡明瞭這個道理。

要想給別人半桶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美術老師的美術基礎是很重要的,要想讓美術課和別的科目相區別,老師的範畫不可少。

語文評課稿 篇十

能上一節好的語文課,是許多教師夢寐以求的夙願。一節好的語文課應當是灑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詩意的最終是有魅力的!那麼,語文課的魅力在哪裏?我認為,它應當在課堂中師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説:“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連通讀者和作者關鍵點。如果在閲讀教學中學生和文本對話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發生共鳴,經歷一次心裏歷程、情感洗滌,哪還有什麼魅力而言呢?

但語文課僅有情感,魅力就夠了嗎?不是,好的語文課要能啟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那麼,怎樣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頭我試以趙軍文教師上蘇教版六年級《天遊峯的掃路人》的課例來作闡釋。

一、導入新課顯示教師親和的魅力

趙教師與學生進行了一段課前談話,談話包括兩層資料:一層是師生情感溝通,縮短因為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接納教師,讓教師走進學生心裏。教師借用孫悟空這一學生喜愛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離,向零距離心理教學靠攏。另外一層內涵是導入新課。優秀的導入或自然、或新穎、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導入語言必須在資料上與教學資料有必然聯繫,否則,不是譁眾取寵,就是喧賓奪主;不是教師賣弄,就是故意做作。所以,一個好的“揭題談話”或“新課導入”,在資料選擇上應當有以下要求:

1、要選擇學生有話可説的話題;

2、要能和教學資料有機聯繫;自然相關;

3、要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充分激發學習熱情。

二、質疑問難,顯示教師啟發的魅力。

如何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認為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即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問,是心理問題,勇氣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識,敢於説出自我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於向書本和教師挑戰。從低年級開始每節課留下必須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題,不走過場,不搞形式。善問,是方法問題,是本事問題。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問題。

從教學片斷之中我們能看出學生提問本事也不是很強,開始的時候,學生問不到點子上,提出的問題也有語病。但教師沒有否定學生,而是充分肯定學生提問的進取性。他的那番調動的語言實在精彩:同學們,如果你提的問題與你的同桌一樣,你們都是英雄!因為英雄所見略同。如果你提的問題與同桌不一樣,有兩種辦法——你能回答他的問題,證明你比他強,你噹噹小教師,回答他的問題;如果你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請你向他請教,因為他提出了你沒有發覺並且又不能解答的問題。一番話將所有的孩子調動得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待教師一聲“開始”,整個課堂已經沸騰起來。可想而知,之後學生的問題真是精彩紛呈,幾乎個個出採,上台寫上自我問題及大名的學生達十人之多。從學生問“掃天遊峯的人是年輕人,還是老頭?”逐步引導到問“天遊峯景那麼美,作者為什麼不寫美景,而寫天遊峯的掃路人呢?”從問“掃路人身上有什麼偉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掃路人身上有什麼高尚的品質?”這些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教師的耐心,教師的啟發,教師的循循善誘。最終,應對那滿黑板的問題,趙教師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讓學生選一個最重要的金點子,這其實是讓學生學會梳理問題,學會真正地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再抓住最關鍵的問題帶動

討論其他問題,期望在解決問題時,能夠觸發靈感,解決其他的問題。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學習的今日,我們經常呼喚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可是學生真的懂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嗎?真的會嗎?我覺得趙教師就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研究與學習的關係,這節課也的確當之無愧是研究性學習的典範。

三、朗讀體悟,顯示教師指導的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呂叔湘先生説:“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語感本事。”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發出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教師培養學生的語感就應當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朗讀就是最進取最有效的“刺激”。

當前閲讀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讀起來了,聽到了琅琅的讀書聲,但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朗讀教學停留在較淺的層次。朗讀教學時,教師有讀無導,學生有讀無效,有走入“死讀書、讀書死、讀死書”怪圈的傾向。出現這樣的狀況,從理論上講,存在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誤導。多讀確實有利於語言的積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讀絕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讀,也絕不是排斥教師應有的引導、指導和講解的讀。宋代學者朱熹提出的“熟讀精思”貼合閲讀規律。“讀”而不思則罔,有些深奧的課文,如果離開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精講,不要説讀一百遍,就是讀一萬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謬誤,我們要把握朗讀教學中讀的度,要有辨證的思維,而不是盲目地讀、讀、讀。朗讀教學出現效果不明顯的狀況,從實踐層面上講,原因主要是教師自身朗讀水平不高,缺乏朗讀指導的方法,所以只能在一個層面上讀,不能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味,讀出韻味來。

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還是舉趙教師這課為例:第一步,讓學生理解爬天遊峯是很累的,而老人卻不覺得累,讓學生找出有關的詞句。第二步,學生找到了“九百多級,飄飄悠悠”等詞語後,體會天遊峯的險峻,老人的簡便自在,並讀出意思。第三步讀中感悟,體會老人對天遊峯的愛,對掃路工作的熱愛。第四步

師生相互品讀、賽讀,先由學生朗讀師生評議,然後教師範讀學生品賞,體會出師生讀得好在哪兒,哪兒需要改善,從讀的情感和技巧兩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賞中提高。

從以上課例能夠得出:朗讀教學要讀思結合,讀導結合,教給方法。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悟,在讀中體驗情感,在讀中掌握技巧。

四、隨機點評顯示師生智慧的魅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十分重要,往小裏説,它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和活動,往大的説,它有時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可是當前課堂教師點評語言現狀實在不容樂觀,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邊際,有的照搬標準答案,有的是板着臉訓人,有的是廉價的表揚,所有這些均不能體現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照和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