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課講稿:加強偉大建黨精神引領 築牢當代青年價值觀建設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W

黨課講稿:加強偉大建黨精神引領 築牢當代青年價值觀建設

黨課講稿:加強偉大建黨精神引領 築牢當代青年價值觀建設

同志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當代青年價值觀建設,對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國小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要義與時代價值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偉大建黨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也為新時代邁向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勁精神動力。新時代青年生逢其時,正逢盛世,肩負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既是新時代青年對黨和國家要求的響應,也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明確指出“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的號召。偉大建黨精神藴涵着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征程中淬鍊意志品質的源頭活水,也是當代青年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思想武器。

第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信仰信念。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堅持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就是堅持真理、捍衞真理的集中表現。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的一大制定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進行社會革命;黨的二大在提出民主革命綱領的同時還進一步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在創建時期就明確了自己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明確了自己長期堅守的理想信仰,百餘年來,黨的信仰與信念在中國大地上歷久彌新,煥發出持久的影響力與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作為人民中優秀分子的組合,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自己定位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必須時刻守初心、擔使命。踐行初心,就是要將為黨和人民矢志奮鬥的主觀精神狀態轉化為實際行動,將鋭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轉化為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自覺行動。擔當使命,是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偉大復興的宏偉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光輝主題,也是全體人民的光榮夢想。

第三,“不怕犧牲、英勇鬥爭”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風貌風骨。鬥爭與犧牲是緊密相連的,鬥爭過程中往往伴隨個人利益乃至生命的付出。歷史和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有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隨時獻出一切的精神自覺。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扶大廈於將傾之際,無數革命先烈不怕犧牲、前仆後繼,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創實業,科學求實補空白。進入新時代,千百萬黨員幹部持續增強鬥爭的勇氣和韌勁,構築起“上下同心,精鋭盡出”“捨生忘死,逆行而上”等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奮進新徵程。

第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質品格。對黨忠誠,是保持黨的肌體健康的關鍵舉措,是亮明黨的政治立場的顯著標識。對黨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是對一名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黨員幹部要立志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勇於擔苦、擔難、擔重、擔險,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誌。中國共產黨人要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解羣眾之所難,密切聯繫羣眾,堅定依靠羣眾,一心一意為百姓造福。

(二)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

偉大精神形成於偉大時代。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歷久彌新,對於我國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後推進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第一,偉大建黨精神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彰顯。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鮮明旗幟,彰顯了當代中國精神的風采,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理想信念。作為中國精神的時代標識,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承接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還從質的層面實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躍升。更為重要的是,偉大建黨精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都不斷與時代主題相結合,賡續激發民族精神的生機和活力。從歷史長河的角度來看,中國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孕育生長的精神沃土,一方面,中國精神以其自身豐厚的精神內藴為偉大建黨精神的誕生提供了充沛精神養料,並不斷哺育和促進其成長;另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為中國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對於共產黨人乃至全體中國人民都具有重要的激勵意義。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精神相互支撐、相互促進。

第二,偉大建黨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發展。如前所述,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要義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突出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持,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守;“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動力所在;“不怕犧牲、英勇鬥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革命實踐方式;“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根基所在,彰顯的是人民性價值取向。可以説,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奮鬥的精神豐碑和真實寫照,更以其豐富的內涵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發展。

第三,偉大建黨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百年漫長路程,雖然其間不乏坎坷與挫折,但是總的來説開創了輝煌業績,譜寫了壯麗篇章。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大力弘揚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用這一精神激勵人心,凝聚信仰,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動社會全方位發展,從而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目標提供強勁動力。

二、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國價值觀建設的基石

價值觀是人們行動的指南,是社會道德的立足點。每個社會階層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而作為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靈魂,能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提供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偉大建黨精神凝結着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紅色基因,具有人民性的價值取向,是我國價值觀建設的基石。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指引,能夠為當代青年夯實思想根基,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偉大建黨精神貫穿於中國近現代的價值觀建設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説:“價值觀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產生與發揮作用的。”價值觀不是一成不變、率由舊章的,它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中國的價值觀同樣是隨着社會的變遷而發軔、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從傳統到當代的演化過程。而縱觀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過程,其發展和完善是伴隨着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成熟所實現的。因此,遵循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中國價值觀的生成和發展自然不能脱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偉大建黨精神一直貫穿於中國近現代的價值觀建設過程。從整體上看,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形成了各具意義的時代精神,但每種精神所藴含的為國為民不懈奮鬥精神都是對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延續。當代中國價值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到構建和發展,它生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是中國人民立足時代潮流、實踐經驗和理想信念,以科學社會主義為基石,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西方近現代文化價值的諸多精華於一體所形成的價值體系。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近代的價值觀在“救亡圖存”運動中不斷磨合、構建。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主義價值觀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在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實踐。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歷史説明了三民主義未能準確地把握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矛盾,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的本質,從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也就無法真正改變中國的命運。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鬥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理念,並提出了追求社會平等、消滅剝削和壓迫的終極價值目標,與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自此,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成為新中國普遍認同與接受的主流價值觀。

新中國成立後,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正式轉為社會主義的軌道。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文化和價值觀建設新路,創建了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社會主義文化,構築了適應中國新政治、新經濟發展需求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等等,這些重要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開啟了當代轉換: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從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轉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始終貫穿其中的基本價值觀念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等價值理念,但在改革開放前一度推行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價值觀因為不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而被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強調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必須和國家正在進行的奮鬥和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這是其與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區別之處。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中,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創新,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取向和價值要求,完成了“由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再到以人為本的轉換”,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國家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續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和增強“價值觀自信”,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持守正創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為當代中國價值觀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切實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總的來説,中國價值觀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完成了從傳統到當代的創新性轉換,形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當代中國價值觀。而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下,當代中國價值觀不管如何發展,它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迴應着時代問題和人民最真切的現實訴求,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並作為“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旗幟,挺起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樑,匯聚起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磅礴偉力。

(二)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核心內容

沿着“馬魂、中根、西鑑,三化一脈,今中建構”邏輯生成的當代中國價值觀,不是單一的價值觀,而是一個層次多樣、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價值體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是首次在黨的文件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該文件還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中的“根本”地位和重大意義,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終極價值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對於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作用,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闡釋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對於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中國夢指明瞭方向。“育人”先“育德”,只有抓住當代中國價值觀建設的根本,把“立德”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和全過程,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青年價值觀建設的路徑

當代青年價值觀的建設,必須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為青年學生提供應對多元思潮的鋭利武器、輸送熔鑄家國情懷的優質資源、夯實勇毅前行的精神支柱,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培養遠大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青年在實幹苦幹中勇擔時代使命。

(一)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青年的價值觀建設,首先就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今天,中國共產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走過百年光輝歷程、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70多年、擁有9500多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史,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而要講好黨史,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首先要搞清楚“融什麼”的問題,也就是把黨史的哪些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次是要搞清楚“怎麼融”的問題,即以什麼樣的形式把黨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式與內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推動黨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廣大教師必須深入開拓思政理論課渠道,將黨史理論與素材結合起來,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思政理論課的黨史教育內容,從而凸顯黨史教育的價值意義。

具體來説,要使黨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廣大思政課教師首先需要加強黨史的學習與研究,不斷深入挖掘黨史教育的新鮮素材,對黨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和完善,把握黨史教育的基礎性、系統性,在此基礎上才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黨史的規律性和時代性,促使學生對黨的思想理論形成深度認同,在黨史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化自信以及家國情懷。教師可以利用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中國人民如何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從解放與獨立走向富裕和幸福,總結黨史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並以黨史人物的先進事蹟為學生做示範,讓青年學生充分感悟革命烈士堅定的革命信念,領悟黨的好乾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使學生在感悟黨史人物先進事蹟中涵養品德,從而引導學生了解、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針和政策主張,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本質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包括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民族精神等等,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中的內核和精髓,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穩定器。

在現代社會,隨着人的主體意識廣泛覺醒,青年的價值選擇的自主性不斷增強,價值觀念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多樣化和差異性。由此,對於青年學生來説,當代價值觀建設不能僅僅訴諸理論灌輸,還必須融入青年的文化生活,以文化的力量浸潤心靈,堅持顯性教育和非顯性教育兩手抓,不斷增強價值觀教育的效能。從傳統優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民族精神等等這些當代中國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來看,它們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新時代踐行當代中國價值觀,關鍵在於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價值觀教育的文化底藴,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主題,從而不斷增強價值觀建設的民族性和時代性。

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提出到實踐,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化認識的過程。從概要性提出“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的行動指南,再把着力點具體落實到國民家庭教育、學習教育上,提出相應的價值培育方案;從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起先鋒帶頭作用,需身體力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到多次強調廣大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培養工作,勉勵廣大青年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做時代新人;從線下實踐延伸拓展到為網絡空間搭建價值防線的實踐,致力於打造全方位的培育機制和培育方案;不斷強化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和“主陣地”作用,持續推動大中國小价值觀教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探索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項系統工程貫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引領力、感召力得到不斷增強。

價值觀建設需要同國家和民族的奮鬥主題相契合。如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價值觀基礎,引導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建設肩負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引導時代新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民族復興大任要求實現“培育什麼樣的價值觀”和“培養什麼樣的人”的結合,即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認識的深化和拓展。

(三)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優秀價值觀

傳統價值觀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對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價值觀的繼承,也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説:“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建設的文化基因與文明基底,即在思維方式上統籌把握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導向,在方法取向上堅持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多措並舉,在實踐理路上注重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協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增智啟慧、構築時代精神,明確要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文化自信的提出,為中國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文化自信使我們可以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以是否有利於廣大人民羣眾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為評價標準,不斷增強價值觀建設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為例,其藴含的優秀傳統價值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很多可資借鑑的重要資源,並在新時代得到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儒家思想提倡的民本價值觀倡導一種以人為本的基本遵循,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思想資源,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羣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傳統文化根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是對民本價值觀念的繼承、發展與實踐性創新。而儒家的義利思想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持久影響。有些學者將儒家的義利思想理解為“重義輕利”,但從整體來看,儒家的義利思想其實也強調義利的辯證統一。在當代發展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要正確認識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在義利面前,應當堅持“義以為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當代青年價值觀建設上”“見利思義”,並將之付諸實踐。儒家的義利思想對於有效抵禦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侵蝕、對於規範和引導青年學生合理合法地追求正當利益具有積極作用,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們的合法利益。

(四)繼承和發揚偉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維繫一個民族團結和統一、支撐其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旗幟。我國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曆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的精神追求、理想信仰和道德價值,是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與創造輝煌文明的深層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闡述了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把偉大民族精神概括為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凝聚力,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激勵着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屹立不倒、克服險阻而堅毅前行。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承過程凝練和鑄就了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過程,也是民族精神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社會生產實踐,產生了許多民族精神,例如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長期以來激勵着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和自強。而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鬥歷程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脱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既是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也是偉大民族精神、中國精神在民族發展史上的熠熠生輝。偉大民族精神深刻影響着民族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的形成,直接決定着民族文化自信的程度。繼承和發揚偉大民族精神,有利於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青年羣體樹立“強國有我”的使命感和“請黨放心”的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