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國詩句 (薈萃(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8W

愛國詩句 (薈萃(新版多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句吧,詩句以強烈的'節奏、美妙的韻律、精煉的語言、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感情展現其語言的藝術。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句嗎?本站的小編精心為您帶來了愛國詩句 (薈萃(最新5篇),如果對您有一些參考與幫助,請分享給最好的朋友。

愛國詩句 篇一

十四行詩(sonnet),又被譯為“商籟體”詩。是西方文學中常見的詩歌形式之一。十四行詩是一種形式完整、格律嚴謹、以歌詠愛情為主的小詩,十三、四世紀盛行於意大利,起最主要代表者為彼得拉克。16世紀傳人英國,後被莎士比亞採用。詩歌的形式與技巧日臻成熟。莎士比亞創作的154首十四行詩可謂空前絕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詞彙豐富。用詞洗練,比喻新穎,結構巧妙,音調鏗鏘悦耳。”莎士比亞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詩《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

Sonnet ⅣⅢ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date.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從結構形式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可以看出莎士比亞作了大膽的革新。根據英文的特點。更好地發揮了十四行詩的藝術特色。莎士比亞改變了傳統的意大利體“四、四、三(即第一、二個詩節各為四行,第三、四詩節各為三行)”或“前八”“後六”(即前八行為一個詩節,後六行為一個詩節,前八行表現詩歌的主題或提出問題,後六行給予迴應或回答)的模式,採用了“四、四、四、二”式。即前面三個詩節均為四行。第四個詩節為兩行(通常為偶句)。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每首緊扣一個主題,通過三節一偶句的編排體現了起、承、轉、合的章法。結尾偶句與前面相互呼應,總結全詩,點明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這兩句也往往成為全詩的警句。這首詩的前四行是“起”,詩人把友人之美與夏日之美比較(注:英國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熱。是最宜人的季節),友人比夏日更可愛温存:中間四行是“承”,發展了這個意思,指出自然之美難於與自然規律抗衡,一切優美形象不免褪色:第三個四行突然一“轉”,宣告:雖然自然之美難以持久,他所熱愛的朋友卻可以借他的詩篇永葆青春美貌:最後兩行是音韻鏗鏘的小結,即“合”,用了“So long……”“Solong…”一組偶句,把全詩推向高潮,再一次宣告:只要人能呼吸眼不盲,他的友人就將在他的詩篇中不朽。

至於詩的韻律節奏,莎士比亞採用五音步抑揚格(lambic pentameter),即每行十個音節,韻腳形式為:abab cdcd efef gg,這樣不僅有利於拓展詞語選擇的空間而且更有利於表現英語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同時,這種模式也更加有利於炙熱感情的抒發。

愛國詩句 篇二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樑任父母同年》

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身既死兮神以,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5、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愛國的詩句 篇三

1.化用唐人詩句,賦予時代精神。善於在馳騁想象中,借用唐人詩歌描繪的景物來豐富自己的詩歌意境,向讀者傳遞新的前沿信息,賦予更新、更高、更強的時代精神。如《七律・人民佔領南京》,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化用了唐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將原句借用,表達了自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

2.化用唐人詩句,傳遞審美情致。化用唐人詩句手法多樣,能推陳出新,從多角度、多側面傳遞不同的審美情致。著名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的“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則是化用了唐人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句的詩意,體現了作為當代傑出詩人的高尚的審美追求。韓愈針對當時人們對李杜的貶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韓愈從詩歌審美角度,一方面説明李杜詩歌的光芒四射,另一方面譏諷一些小人不自量力,幼稚可笑,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李杜的敬仰。《和柳亞子先生》,既是對柳亞子的勸慰,又是對柳亞子詩才的極度讚譽。“讀華章”是從詩歌美學的獨特視角來欣賞、評價柳亞子的詩才。此處化用唐詩,不露痕跡,自然天成,意境翻新。

3.化用唐人詩句,構建情感世界。化用唐詩所表現的情感美,是多方面的。既有對愛情的眷戀,又有對友情的思念,更有對革命情意的追求,以此構建了和諧而美麗的情感世界。最能代表化用唐人詩句表達情感美的詞是《賀新郎・別友》。1923年年底,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長沙到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詞系詩人離開長沙不久寫給愛人的。“揮手從茲去”,一開篇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只改了一個字,把“自”字換成了“從”字。表面看似乎沒什麼差別,但細品此意,卻有所不同,“自茲”即“自此”,主要強調地點,表示從此地分別;而“從茲”重點強調時間。當時的舊中國正是被白色恐怖籠罩着,這句詩抒發了為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毅然同愛人辭別時難捨難分、無限依戀的情感。

愛國的詩句 篇四

莎士比亞之所以能以其精湛的詩藝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的最高峯,特出之處在於他能用這種章法十分嚴謹的詩體表達出強烈的真情實感,聲韻優美而又寓意深刻、主題鮮明。莎學家斯托普斯女士(Charlotte Stopes)在1904年這樣評價莎翁的詩:莎士比亞的藝術的完美,哲理的深邃,感情的強烈,意象的豐富多樣,訴諸聽覺的音樂的美妙,只有在他的十四行詩中才表現得最為充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能得以較為完整的保存,要歸功於倫敦的出版商托馬斯・索普。按照文獻記載,他在1609年獲得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的獨家印行權,不久,這本書就公開出售了。索普的版本包括154首十四行詩,這就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最早的、最完全的“第一對開本”(FristFolio),也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所有莎詩。關於莎翁十四行詩寫作的年代,尚無定論。有些評論家認為寫於1594-1596年之間,另一派意見是大部分寫於1598-1603年之間,還有人認為寫於莎翁創作的各時期。這些十四行詩的內容按照18世紀末兩位莎學家梅隆(Malone)和斯蒂文斯(Steevene)的解釋(1780),大致是這樣的:從第1到126首是寫給或講到一位美貌的貴族男青年的;從第127到152首是寫給或講到一位“黑女郎”的;最後兩首與整個故事無關。這種解釋一直廣泛流傳到今天。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十四行詩的傳統主題是愛情和友誼。莎翁十四行詩也充分體現了歐洲文學十四行詩的這一傳統內容,但莎翁對此傳統也有所創新。在莎詩中人文主義成為詩歌的核心主題。“中世紀,人的思想被控制在神權政治之下。人文主義解放了人的思想並使其認識到人自身的價值,人們把對神的崇拜轉為對人類自身的崇拜”(王佐良,李賦寧:《英國文學名著選注》,商務印書館,1983,P255),詩人從不同方面高度讚揚了人類的偉大與不朽,表達了對友人及愛人的讚美與熱愛,以及對人類愛情及文學藝術感染力的無限崇敬。

下面對莎翁最為著名的第18首十四行詩略作評析,期望能從中些許地領略到莎翁詩作的藝術魅力。

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擬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愛;

狂風會吹落五月裏開的好花兒,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結束得太快;

有時候蒼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熱,

他那金彩的臉色也會被遮暗,

每一樣美呀,總會離開美而凋落,

被時機或者自然的代謝所摧殘;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美的儀態;

死神誇不着你在他影子裏躑躅,

你將在不朽的詩中與時間同在;

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

我這詩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綿延。

第一句,“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擬作夏日?”熱烈、浪漫的情懷撲面而來,比喻新奇而內藴豐富。歷來對人的讚美,無不比作花、月、或太陽這樣具體的事物。如中國形容人的美常用“面如滿月”、“眉若遠山”、“目似點漆”之類。但在這裏,莎士比亞將友人比作“夏日”,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種季節――英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節。英國位於北緯50-60度之間,氣候特點決定了其夏季氣温宜人,倒同中國的春季極為相似。這個比喻並不由具體的意象引發人的聯想,而是由季節將人帶入相應的美的感覺之中。這種感覺由於意象的巨大包孕性而更加豐富多彩。因而,詩人所讚美的就不僅僅是愛友的形色之美了,而是這個人所具有的由外而內的一切特質以及給和他在一起的人所帶來的心怡之感。這句用問句“能不能”,似乎是在商量,更多的是斟酌。當然不能。因為“你可是更加可愛,更加温婉”,將愛友的可愛再次深化。

接着六句,詩人承接第一句的夏日的總體意象,將夏日中的種種美好景象與友人一一對比,從細部突出友人的美。七八行總結每一樣美,“每一樣美呀,總會(離開美而)凋落,被時機或自然的代謝所摧殘”。是啊,花會凋謝,太陽會暗淡,但是夏天,夏天卻永遠是明亮的、温暖的、可愛的,這是“夏天”這個意象的另一個妙處。

如果説詩人出於對愛友的熱烈感情,或是出於美好的願望而認為愛友的美是如夏日一樣永恆的話,那麼第十一行就讓人有些費思量了。“死神誇不着你在他影子裏踟躕”,作為人類的愛友,他的美怎麼能躲過死神之手的劫掠呢?原來,友人的美將與自己的詩行一起得以永生。最後兩句體現了莎翁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全詩的境界得到昇華。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他的作品肯定人的智慧、美德、力量、理想、友誼、愛情、幸福、榮譽、肉體和精神魅力,他對人類的頌揚通過哈姆萊特之口已為大家所熟悉:“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與自然相比,自然是偉大的,而人的智慧尤其偉大,它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時空而達到永恆。詩人在最後自信地宣告:“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的見”,“我這詩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綿延”。多麼明確的自我認識,多麼準確的自我評價,多麼認真而巨大的自信心!詩人在這裏並非是誇口,歷史證明了他自我評價的正確。有人説詩歌是不可翻譯的,雖然莎詩的許多優美之處在傳譯的過程中會受到損傷,但通過這首譯作,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莎詩音韻的和諧、優美,氣質的委婉、甜蜜。

愛國詩句 篇五

1、《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6、《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7、《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