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機械單位考察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3W

機械單位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

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機局局長 李俊

9月6日至20日,本人隨農業部農墾局組織的赴日本考察團,對日本農機化發展及農協組織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訪問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生產局農產振興課,與技術對策室原孝文先生、町口和彥先生座談了稻作生產、農地流動及水稻機械化發展問題;參加了日本農業機械工業組織的農機化專題研討會,考察團與石川島芝浦、井關、久保田、鋤柄、松山、三菱、洋馬、山本、日立、suzutec、takakita、delica等12家農機株式會社的與會人員就水稻機械生產及農機化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座談,日本《農機新聞》、《農經新聞》和《農村新聞》分別對研討會的情況予以了專題報道;還專程訪問了北海道道立(水稻)中央試驗場,參觀了巖見沢水稻育種試驗地,與其進行了水稻育種技術方面的交流;參觀了久保田農機株式會社北海農機售後維修廠和東京農機制造工廠;訪問了日本全國農協(ja全農)試驗場、東京農業試驗機構、北海道美唄市開發町南麥(稻)作營農組合、松浦農場、共和町農户、留壽都農户、小川農場農户和大阪等地的農户;與日本有關農業、農機專家就水稻優良品種培育、育苗、耕作、栽植、水肥管理、除草防病等技術和全程機械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

日本農機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日本是一個人口眾多,土地和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國家,糧食生產顯得非常重要,始終被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別是二戰後,日本政府對農業開始更加重視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始於1947年,經過了近60年的發展,農業生產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在世界居領先地位,特別是水稻生產機械化處於世界最高水平。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農業機械的導入期(1947—1964年)。這一時期是日本農機化的起步階段,1949年7月日本國家開始實施以促進農機具改良為目的的“農機具依賴檢查制度”,是日本實行發展農機化政策的開端。1958年3月,日本製定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特別是1955年後,日本的礦工業發展很快,超過了農業,帶動了農業人口向工業和其他產業部門的轉移,農業人口減少明顯,對農業機械化的要求更強烈,從而也就帶動了農機化的發展。1956年,日本製定《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促進了農機制造業大發展,新型、適用的農業機械不斷湧現。1964年底,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也開始實施。

(二) 農業機械的發展期(1965年—1974年)。這一時期隨着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農村的勞動力快速向

二、三產業轉移,從事農業的人員更加減少,機械化得以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水稻插秧機和收穫機,解決了農民“大彎腰”、“小鐮刀”的問題,基本實現水稻生產作業從耕耘、插秧、管理、收穫、乾燥到加工的全程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的廣泛和大量使用,也帶來了農機使用和道路、田間行駛的安全問題,1965年日本農林省(相當中國的農業部)開始實施了《農作業安全對策事業》,1969年又制定了《農作業安全基準》和《農業機械安全裝備基準》,農業機械化整個體系健全,從製造到使用和管理比較規範,農機化健康發展。

(三)農業機械的成熟期、飽和期(1975—1984年)。從1975年開始,由於不斷促進插秧作業、收割作業的駕駛化,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解放繁重勞動的步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農業機械不僅在性能和耐久性方面進一步提高,還在應用電子、液壓技術上取得驚人的發展,提高了農機駕駛操作性、改善乘坐性和更加安全性。1976年,農林省制定了《農業機械安全設備確認對策綱要》,開始對農業機械進行安全鑑定和安全管理。為了普及機電液一體化技術的農業機械,日本於1984年還對購機者在税收上給予優惠政策。

(四)農業機械的多樣化時期(1985年以後)。到1985年,日本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生產機械化 ,但開始追求使用方便、配套作業和省力等方面。為此,大型拖拉機開始配備駕駛室、駕駛室內安裝有與汽車相同的空調設備、收音機、音響裝置等裝備,追求舒適的作業環境,農業機械向更高級方向發展。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到目前,日本已經實現了高度的農業生產機械化,尤其是水稻生產,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居世界領先水平。水田整地,一般採用旋耕機和碎土攪漿整地機,整地效果好;水稻育秧,採用棚室育秧,日本採用“旱育稀植”技術,由於苗牀土的匱乏,近幾年開發了用稻殼粉碎後經專用機械設備加工成的育秧盤和苗牀土進行推廣應用,全部採用機械播種和工廠化育秧;插秧,全部是機械化,在日本的北部北海道地區,因屬寒帶地區,緯度同我國的吉林和黑龍江的南部接近,但北海道地處太平洋,屬海洋性氣候,春天回暖慢,因此春天插秧時同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地區相似,採用缽育擺栽的約佔這一地區的50%,應用擺栽機插秧,日本的其它地區一般都用普通的快速插秧機,而且插秧機配備較高,幾乎家家都有插秧機,一台插秧機平均工作不到一週;水道的田間管理,一是採用射程近30米的噴霧機進行噴藥和追肥,二是採用直升機和無人駕駛的飛行器。日本的水資源豐富,水稻種植幾乎全部是地表水,江河、湖泊眾多,水利排灌設施齊全、完備;水稻收穫全部採用機械,主要機型是半喂入式的4—6行的收穫機,其次是全喂入式的,看不到割曬機;水稻收穫後,日本的氣候濕潤,水稻收穫時含水份高,一般要送去進行烘乾處理。烘乾採用水稻專用烘乾機5—30噸不等,大的也有上百噸。其它作物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也很高,如馬鈴薯,播種和收穫都實現了機械化,我們在北海道看到的馬鈴薯收穫機很先進,採用大型自走式收穫機,一次作業,聯合收穫,收穫質量很好。

日本水稻機械化發展的經驗

日本的農業,實質上是水稻農業,農業以水稻為主,近50%的耕地用於種植水稻,日本可稱謂“稻作之國”,大米被日本稱謂“國米”。因此,農業機械化也不例外,是以水稻為主的機械化。水稻生產機械化,也就代表了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綜觀日本農機化的發展歷史,結合我們對日本的實地考察認為,日本發展水稻機械化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高度重視水稻生產機械化和大力發展農機化。日本以二戰結束為分界點,戰前農業不發達;戰後,大力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施《土地改革法案》,實現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稻農的生產積極性,水稻種植髮展很快,同時政府與1953年出台了《農機化促進法》(1965年6月作了一次修改),通過有計劃的引進高性能農業機械進行試驗研究、促進適用化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採取建立農機具的檢查制度和健全農機具試驗研究體制及確保其所需的經費等措施。通過發展農機化,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來減少農民,轉移和分離農業勞動力,從事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及城鎮化建設。而後又於1956年出台了《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扶持和支持農機制造業的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第2篇】武漢市關於赴法國等西歐國家農業機械化的考察報告

武漢市關於赴法國等西歐國家農業機械化的考察報告

11月16日至27日,經市政府領導批准,武漢市以農業局黨組成員、市農機化服務總站站長陳鍊濤為團長的武漢市農業機械化考察團一行6人對西歐法、德、荷、意等8國的農業機械化情況進行了考察訪問。代表團沿途考察了各國的農業現況,並與法國高級專家諮詢協會的農業、農機高級專家邦克先生、阿列維爾先生等進行了座談和交流。西歐各國農業生產經營中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規範化的市場運作方式、現代化的農業經營理念和優美的農村環境給每一個代表團的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法國,從二戰結束開始,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將一個小農經濟國家一舉建設成為了歐盟乃至全世界的農業現代化大國,其農業現代化之路,對於武漢市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很強的借鑑性和指導性。

一、典型的小農經濟社會 二戰前的法國農業和農業機械化概況。二戰以後,法國基本上是一個小農經濟國家。法國大革命時期,政府於1793年頒佈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農民從奴僕變成了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快速增長。過了幾年,農業便開始徘徊不前。隨後的一個半世紀內,儘管以吃苦耐勞而著稱於世的法國農民起早貪黑,不辭辛苦,精耕細作,法國仍然無法解決自身的“吃飯”問題,直到二戰前,還是農產品淨進口國。法國二戰前農業發展停滯的原因很簡單,農村人口多,土地零碎,大型農業機械難以推廣使用,新的科學技術也施展不開,農民為解決自身的“温飽”問題,種棉穿衣,養牛耕田,餵豬過年,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

法國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農業機械,到20世紀30年代已具有內燃機、拖拉機、割捆機、脱粒機等農業機械的生產能力,但由於農業生產規模等因素的影響,農業機械的使用並不普遍。到1943年,全國拖拉機的保有量不到3萬台,1000公頃耕地(或永久牧場)不到一台拖拉機,機械化水平很低。

二、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二戰以後法國政府把農業裝備現代化擺在極其突出的位置。戰後初期,法國國內生產資金極度匱乏,法國政府拋掉“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理財觀,大膽向國外借款,不惜落下一身債務,利用價格補貼和國家擔保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等方式先把農業機械化搞上去。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一方面可以享受價格補貼。上世紀50年代曾規定,凡購置新的農機具按原價優惠15%出售,購買農機零件可降價20%,差價由國家補給。60年代,規定農場主購買拖拉機,政府可以給予投資額20%-30%的補貼,此外,對農民興建的水利工程、道路、電氣化工程和土地整治等農村基本建設工程給予10%-20%的國家補助金。據統計,從1948年的7月1日到1952年的12月31日,法國政府發放的農業工程津貼額達50911億法郎。另一方式,由政府出面擔保,銀行提供長期、低息的貸款,在60年代,銀行商業貸款利息一般為7-8%,購買農業機械的貸款利息可降為3-4%,貸款年限為5年以上。貸款金額佔自籌資金的一半以上。1948年7月1日至1952年12月31日,通過農業借貸銀行發放的現代化和裝備基金款達1233.9億法郎。根據農民的需要,農業貸款逐年增加,1974年與1960年相比,國家發放的農業貸款增漲了7倍,農用內燃機和燃料全部免税,農業用電也遠比工業便宜。為保證農業機械質量及方便使用,政府頒發“持許權證”,指定專門企業,在各地建立銷售服務網點。不論哪個廠家哪一年的產品,其零部件都能隨處買到。法國《農機法》規定,農機產品停產10年後,還要保證零部件供應。農業機械物美價廉,售後服務有保證,深受農民歡迎。到1970年,各農場拖拉機的佔有量已達到170萬台,10公頃耕地有差不多一台拖拉機,完全可以滿足耕作等作業項目的需要。聯合收割機增至了10萬台,植保、排澇等其它農業機械也很快得到普及。2003年,法國的農業機械銷售總額達到36.2億歐元,其中拖拉機銷售3.6萬台,平均每台功率超過115馬力,拖拉機銷售資金佔農業機械總銷售額的30%,其它為收穫、畜牧等機械。

為了降低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成本,提高農機具的利用率。法國鼓勵建立共同使用農業機械的合作社。這種合作社的法文縮寫為“cuma”,按音譯為“居馬”。在戰後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初期,農民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勞動,購買力水平還比較低。為了解決購買昂貴的農業機械設備(如土壤改良和收穫機械)的資金困難,農民自發地組織起集體購買和共同使用農業機械的專門合作社“居馬”。據1983年統計,全法國共有1萬多個“居馬”分佈在全國各地,入社農户25萬個,規模一般為300-500公頃,佔農户的20%,機具使用費可降低30-40%。法國政府對這種合作組織十分支持,“居馬”能夠享受一切税賦的優待,還能獲得優惠貸款。“居馬”在成立時可獲得一筆約佔最初投資15%左右的補貼,在山區和困難地區,這項補貼可以增至40-50%,在購進新設備時,根據各地實際,“居馬”可獲得20-40%的支持。此外,“居馬”的經費和設備投資主要由農業銀行貸款,貸款利率因地區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另外,在法國農村還有農業信貸合作社和供應銷售合作社。合作社按行業劃分,農户可根據經營情況,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雙方每年以簽約,農民只要蒔弄好農活,剩下的事全交給合作社辦。年終結算時,扣除風險基金和發展儲備金,其餘按入社資金和農產品收購量分給社員。如發生虧損,社員也要按對應份額承擔風險。農業合作社佔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部分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供給,90%以上的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三、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保證 土地相對集中加產業化經營。法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過程中第一個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據有關資料,1950年,法國有農業人口990萬人,勞力650萬人,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3公頃。20世紀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土地集中,促進規模經營。具體措施:一是“減”。為轉移富餘勞動力,政府將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養起來,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鼓勵農村的年輕人離鄉離土,到城市務工;其他青壯年勞力,政府出錢辦班,先培訓,再務農。二是“加”。政府規定,農場主的合法繼承人只有一個,防止土地進一步分散;同時推出税收優惠政策,鼓勵父子農場、兄弟農場以土地人股,聯合經營;對農民自發的土地合併減免税費,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三是“整合”。各級政府組建土地整治公司,它擁有土地優先購買權,把買進的插花地、低產田集中連片,整治成標準農場後低價出售給有經營能力的中型農場的農場主。由於採取了以上措施,法國的農場規模不斷擴大,上世紀50年代,法國10公頃以下的小農場有127萬個,20年後減少到53萬個,50公頃以上的農場增加了4萬多個,農業勞力由200多萬人,減少到不到30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40%減少到10%左右。到2003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減到2.2%,農民人均佔有耕地達10公頃以上。

法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進程中,另一突出的矛盾是農民一家一户經營的項目較多,種植的品種複雜,專業化、商品化的程度不高。與傳統的小農經濟一樣,二戰以前的法國農民種田是小而全,自給自足,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種糧種菜,又要栽瓜種果,還要圍欄養豬,壘圈喂牛。如此經營的結果,一是農活太雜,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提高技術水平;二是品種多而數量少,商品化程度不高,難以有效地佔領市場;三是插花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難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農業裝備現代化和規模化”的逐步推進,政府不失時機地做起了“專業化”的文章。法國的農業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個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按照自然條件、歷史習慣和技術水平劃分,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佈局,全國分為22個農業大區,470個農業小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巴黎盆地土地肥沃,主種優質小麥,該區的小麥產量佔全國小麥產量的1/3;西部布列塔尼山區的草場資源豐富,重點發展畜牧業,該基地提供全國豬肉產量的40%、畜肉的30%、牛肉的32%、蛋類的20%;南部地中海地區則發揮傳統優勢,擴大葡萄種植;北部為馬鈴薯產區,其馬鈴薯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在農場專業化方面,按照經營內容大體可分為畜牧農場、穀物農場、葡萄農場、水果農場、蔬菜農場等。專業農場一般經營一種產品。作業專業化是指過去由一個農場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作、田間管理、收穫運輸、儲藏、營銷等,均由農場以外的企業承擔,使農場由原來的自給自足性生產,轉化為商品化生產。

法國朋友告訴我們,法國197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80年代就已進入現代化。但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法國的農業現代化還在繼續,現在已經進入“合理發展”的新階段,國家正在鼓勵農民尋找和實踐有利於保護環境、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最近又提出了未來10年理性農業的標準。所謂理性農業就是在保障農民收入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注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注重農業和自然和諧發展。被認為是最可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形式。

武漢市農業農村的現狀與法國二戰結束前後的農業有很多相似之處。與全國一樣,武漢市從整體上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正處於工業化的攻堅階段,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技術基礎和經濟基礎。但與法國相比農業人口更多,人均耕地更少,廣大農村基礎設施更差,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商品化的水平更低。同時,武漢市農村是“半田半地”的地理特點,加之自然氣候也與法國處於不同的緯度,農作物的播種收穫季節也有所不同,武漢市一般為年作兩收或三收,這些都在發展農業機械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但,法國創造性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如成立農機合作社和農機租賃公司的經驗是適合我們的。法國政府鼓勵發展農業機械化以及鼓勵修建農村機耕道路的政策是適合我們學習和借鑑的。目前,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機工作十分重視,已經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今年6月又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我們應該借這一東風,借鑑法國等西方農業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經驗,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為龍頭,以適度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為兩翼,按照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充分利用人類最新的文明成果武裝農業、武裝農民,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武漢市的農業機械化,建設農業現代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與城市同步的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武漢市赴歐洲農業機械化考察訪問代表團)

七律三首·旅歐隨感

陳鍊濤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一日)

10月14日,本人率武漢市農機代表團,對西歐八國的農業機械化情況進行了為期近半月的考察訪問,感觸頗深。

好風知時真宜人,惠我如願出國門。

朝駕鐵騎飲“漢水” ①,夕乘銀燕辭“白雲”。①

座機邀朋話使命,巡天攜友撒笑聲。

手中殘飲杯未冷,腳下已是異國情。

【第3篇】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範文

據中澳兩國農業部的技術交流合作協議,由農業部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團一行5人於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亞進行了旱作節水及保護性耕作農業專題考察。考察期間,在澳農林漁業部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後深入到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可持續農業灌溉研究院、農業大學、農機生產企業、農場等部門參觀訪問,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廣泛的座談和交流,並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使考察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現將考察到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現狀

澳大利亞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為旱作農業區。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對降水的利用,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亞的農業科技工作人員探索出了農機固定道作業、免耕等技術體系。

(一)旱地農業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亞由於土地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生產基本上是全程機械化作業,為了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各農場普遍採用動力在10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業機械。同時,由於大型機械反覆在耕地上作業,損失了部分機械動力,會造成土壤壓實、不利於降水入滲等,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經過多年研究,昆士蘭大學總結了一套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該項技術主要是通過在農田中根據機械作業幅寬,所種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寬度的機組作業固定道,每次在田間作業的機組動力驅動輪和機具承載輪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固定道自從1992年開始研究以來,到目前在澳大利亞推廣應用的種植面積大約有50萬公頃,固定道寬度普遍為3m。實踐證明,採用固定道作業可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從而減少大型農業機械使用中的功率損失(相當於減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間土壤的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同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可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昆士蘭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省壽陽縣進行了這方面的技術合作,並在山西省壽陽縣建立了示範區,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二)土壤鹽鹼化的治理與水資源管理

總體上説,澳大利亞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農業區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歷史上由於在重點農業種植區,採用各種灌溉措施,對水資源的利用不盡合理,導致在一些灌溉農業區出現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嚴重鹽鹼化的趨勢。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減少鹽鹼化對種植區生產的影響,目前在這些重點農業區採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與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嚴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亞東南部水資源的管理採取了政府指導下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我們訪問了其中維多利亞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機構。該機構圍繞政府對當地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關政策要求,在當地主要用水大户農場主參與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協調監督下,通過向管轄區內的用户(主要是農場主)收取一定費用來進行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該機構經過多年建設,在灌溉區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輸水和蓄水系統,實現水的統一調配供應和管理。每年該機構根據水資源總量為各用户測算一個合理的灌溉用水量,為每一個用户(農場)設立一個用水計量儀,限量供水。由於水資源屬於國家,灌溉農場打井取水也受到嚴格限制,需要經過水資源管理機構初審並進行鑽探和樣品檢驗之後,方可決定能否打井取水,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開採。該機構在控制用水總量的前提下,鼓勵不同水用户之間相互轉讓用水額度,根據各自的生產需求調劑用水餘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術發展。在澳大利亞部分實行漫灌方式的農場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窪位置都建立一個蓄水坑,讓灌溉水自然滲排,這樣既減少了灌溉水的下滲量,又可以將灌溉滲排的水集中起來重複利用;在部分有條件的農場,大量採用大型移動式噴灌機械進行噴灌作業,主要是中心支軸式噴灌機械,作業效率高、效果好,也節約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種灌溉方式是將灌溉水和地下鹽鹼水適度混合灌溉,即節約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過抽出地下水來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種灌溉方式是將城市污水經過部分專用耕地進行生物過濾處理,用於大田農業灌溉,該項技術目前正在我國天津市武清縣進行合作試驗。

(三)

免耕、少耕及保護性作業的研究及應用

為了減少對耕地表土層的反覆碾壓而帶來的物理性狀的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失墒,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大量採用免耕、少耕及秸稈覆蓋、倒茬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目前澳大利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的田間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鏟取代了鏵式犁,進行不翻動土壤的淺鬆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播種時同步進行施肥作業),這樣既能切斷上茬作物和雜草的根系消滅雜草,又疏鬆了土壤,利於下茬作物根系的發育,另外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秸杆還田覆蓋的作用,已經受到澳大利亞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重視。有關部門的研究結果表明,秸稈覆蓋主要是利於促進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儘量吸納降水,防止徑流和蒸發損失,從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夠用於作物生長。對作物的生長和土壤有機質的改善作業一般在5~xx年後才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秸稈還田覆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種農作物的倒茬輪作,是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實現免、少耕技術有效應用的輔助性措施。澳大利亞許多農場通過在牧草、水稻或小麥、三葉草等作物之間進行倒茬輪作,既實現耕地養分的供求平衡,又可減少同種作物連作而帶來病蟲大量繁殖的機會。在經過3~5年時間的連年免、少耕輪作後,進行一次耕翻作業,可進一步降低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二、

收穫及體會

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土資源豐富,有其獨特地理環境條件的國家。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自然條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資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全部為旱作農業區,灌溉農業區也面臨和存在着土地鹽鹼化問題。但是通過考察粗略體會到,澳大利亞農業研究、農牧產品生產技術,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以為主要基於幾方面原因:

(一)

農業科研和技術開發注重適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科研、管理等部門都十分注重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實用農業科技,做到了科研與應用緊密結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澳大利亞的科研技術人員結合本國農牧業環境條件,針對農牧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研究開發對土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意義的適用技術,包括基礎理論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

2.研究開發適應乾旱條件的農業生產技術。澳大利亞旱作農業生產中普遍推廣採用免、少耕作業、秸稈還田覆蓋、多種作物倒茬輪作等,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耕種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狀。近幾年,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進行的旱作農業固定道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和應用結果表明,該項技術降低了能耗,減少徑流,培肥了地力,也促進了糧食產量增加。

3.精密農業工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根據目前澳大利亞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條件,新南維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dpi)運用攝像系統、電子傳感器、計算機等技術和設備,研製開發了用於精密農業生產的無人操作農業機械控制系統。現主要用於拖拉機田間噴灑農藥的植保作業、開溝作業以及棉花的機械化收穫作業。計算機控制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的田間作業,提高了農業機械田間作業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投入,為大田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奠定基礎,同時他們也正積極開展gps(地理信息系統)系統的實驗研究。

(二)

注重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在澳大利亞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應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更高的單位面積產量,而更注重在保持農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通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技術措施的應用,儘可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儘可能高的產出。

如在固定道作業模式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試驗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在保持原有單產水平前提下,減少傳統機械化作業中的動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狀的破壞,保持土壤的蓄水納墒能力。總體看,該項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已經表現出較好的綜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稈還田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來説,專家認為,該項技術不會直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而對土壤生態的保護則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生產應用,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求生產過程中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維爾士州,當地的初級產品研究中心(dpi)與農場合作,圍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對年度的降水量進行預測之後,再協助農場確定該年度的種植品種及數量,以求實現在雨水較好的年份農業產出量大,在較旱的年份生產損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為了生產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

(三)

政府對農業的發展給予了積極的扶持

澳大利亞是個以農牧業生產為主的國家,政府對於農業的發展,農牧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十分重視。其國家農漁林業部(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ilia)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制定農業政策,提供項目資金。政府提供的項目資金包括投資和貸款。近幾年,為了鼓勵人們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資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資源繼承信託項目,這是一個貸款項目,總金額15億澳元(相當於人民幣75億元),執行期為6年。用於信貸的子項目包括,蔬菜、園藝、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團走訪的維多利亞州可持續灌溉農業研究所,新南威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根據當地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開發所需經費和人員開支全部由政府承擔。為了推廣新的先進農業技術成果,除科研機構外,每個州還有大量的技術推廣人員,其中新南威爾士州現有技術推廣人員300餘名,推廣所需費用和人員開支也全部由政府資助。

在農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亞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對農用柴油實行財政補貼政策。據瞭解,農場主用於農業生產的柴油,政府給予每升補貼0.32澳元,約佔市場價格的30%,這種扶持農業的優惠政策極大的推動了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加速了農業的現代化。

(四)

完善的機械化是保持農場穩定生產經營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積均有幾百公頃。考察團接觸到的有從事奶牛養殖、畜產品採集加工、馬鈴薯、柑橘、葡萄、糧食及蔬菜等作物種植的生產農場。給我們總的印象是,農場規模很大,機械化程度高,社會化服務完善。

---一個擁有250公頃草場、300頭奶牛的奶牛場,工作人員僅3人。奶牛場配置有一次能同時容納60頭奶牛的環形脈衝管道擠奶設施,在擠奶的同時餵給奶牛精飼料。每頭奶牛腿部都置有電子識別號牌,當每一頭奶牛進入擠奶設施後即被電子識別系統記錄下產奶量,計算機根據產奶量指令送料裝置供給相應的含有不同營養成份的精飼料添加,以補充奶牛的營養所需。這樣300多頭奶牛的擠奶和精飼料補充飼餵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產出的牛奶全部密閉罐裝儲存,快捷衞生。

---在耕地面積667公頃具有灌溉條件的農場中,三年種植糧食作物,三年種草放牧,農牧輪作。農場的耕地全部經過激光平地機整修,主要種植小麥、油菜籽和水稻。該農場的機械設備投資不大,僅有幅寬8米的條播機1台,190馬力拖拉機2台,農用運輸車2輛,10噸浸種(稻種催芽)罐2台。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主要靠農機服務公司提供作業服務。如種植水稻,由農用飛機公司提供稻種飛播作業服務,農機公司提供水稻收穫作業服務,並由專門的穀物烘乾服務公司進行稻穀的烘乾和貯存,直至稻穀上市被收購。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為農場主提供了技術支持,減輕了生產壓力和管理的負擔。

澳大利亞的農場能夠得到穩定發展,與擁有的大型機械化裝備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是分不開的。

三、

建議

(一)我國在旱作農業區應加大力度推廣普及免少耕及秸稈還田覆蓋耕作技術,具備條件的地區應積極採用固定道作業方法

目前,我國旱作農業區基本上沿襲鏵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種方式。鏵式犁翻耕土壤後需要耙地,才能達到播種作業要求。雖翻耙整地效果好並利於消滅病蟲草害,但這種耕種方式使土壤失墒嚴重,並易產生徑流導致養分損失。結合我國以小型農機具作業為主的特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應採用翼形鏟不翻動土壤的淺鬆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同步進行播種和施肥。免少耕、秸稈覆蓋等生產技術,將有助於我國旱作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型農業機械作業的旱作農業區,可以借鑑澳大利亞的研究成果,實行固定道作業,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徑流,提高農作物產量。據澳大利亞研究,農業機械動力一般在50~70馬力比較適宜,在我國可以在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推廣應用幅寬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業方法,適當增加大型農機具的數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準農業技術的生產應用

近年來,以gps(衞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dds(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應用為主要內容的精準農業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穩步發展。目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農業研究機構已在部分地區試驗開發為田間作業機組配套的水肥施用動態控制系統及執行機構,在田間水肥施用、果實採摘收穫等作業時,可適時監測土壤墒情養分及產量等狀況,為進一步的精準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及農業生產資料,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是發展精準農業的首要目標。在我國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的地區,也應積極開展田間機械化精準作業技術的試驗探索工作,我們認為應借鑑目前澳大利亞的做法,積極進行精準農業的技術基礎準備,針對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國營農場等較大規模的種植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基礎條件,搞好田間作業機器系統的控制執行技術的試驗開發工作,以追蹤國際精準農業的技術發展,多方位地帶動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

(三)灌溉技術的研究,土壤的鹽鹼化問題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對於農業國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據澳大利亞新南維爾士州初級產品研究中心測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間地表流動不暢不僅滲漏損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間部分低窪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鹽鹼化。目前以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田灌溉仍將以漫灌為主,由於土地平整度不夠,地表水流不暢導致灌溉不勻和積水滲漏,影響灌溉效果並使產量不穩。土地平整度不夠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亞的農田灌溉(漫灌),有四點可供我們借鑑。一是運用激光平地技術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時不積水;二是及時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輸水系統防滲和減少輸水距離等。

(四)鞏固和發展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澳大利亞農場主,從事糧食生產,依賴服務組織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的經營方式,在我們目前農村雙層經營體制下,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現代農業是社會化的生產,生產過程的諸多環節離不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持,只有合理進行資源配置,農業生產在宏觀上才能取得最佳經濟效益。隨着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社會化技術服務的需求顯得日益突出。國家應進一步採取傾斜政策,結合運營機制創新,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和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及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服務經營機制和運營方式,更好地為農業提供技術支持,解決好農民一家一户辦不了和辦不好的季節性生產問題。

(五)對農用柴油進行價格補貼

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對農用柴油實行約30%的價格補貼。目前我國農用柴油也多次漲價,給農民增加了很大負擔。在我國加入wto後,對農用柴油實行補貼,既符合世貿規則,又可以減輕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對先進農機具、農機化技術的應用。

(六)有待進一步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1、澳大利亞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術。澳大利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使得本國生產的牛奶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0%,而我國牛奶蛋白含量平均為4%,達到5%即為高蛋白牛奶,因此該方面的技術合作前景廣闊。

2澳大利亞在果樹栽培中採用了一種v形樹冠種植、實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樹產出量。值得我們借鑑和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3、果園生產機械技術和機具。在澳大利亞柑橘的葡萄種植園,已經實現了果實收穫的機械化,效率很高,該項技術可以逐步在我國的大面積果樹和葡萄種植園區進行試點試驗。

4、畜牧業生產機械化技術。澳大利亞從牧草種植、收穫到畜產品採集(牛奶、羊毛)等環節已實現全過程機械化。在我國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應借鑑澳大利亞的草原、草場畜牧業發展的經驗,特別是牧草生產、草原和改良機械化技術和機具,在我國重點牧區進行引進試驗。

【第4篇】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

據中澳兩國農業部的技術交流合作協議,由農業部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團一行5人於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亞進行了旱作節水及保護性耕作農業專題考察。考察期間,在澳農林漁業部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後深入到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可持續農業灌溉研究院、農業大學、農機生產企業、農場等部門參觀訪問,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廣泛的座談和交流,並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使考察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現將考察到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現狀

澳大利亞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為旱作農業區。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對降水的利用,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亞的農業科技工作人員探索出了農機固定道作業、免耕等技術體系。

(一)旱地農業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亞由於土地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生產基本上是全程機械化作業,為了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各農場普遍採用動力在10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業機械。同時,由於大型機械反覆在耕地上作業,損失了部分機械動力,會造成土壤壓實、不利於降水入滲等,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經過多年研究,昆士蘭大學總結了一套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該項技術主要是通過在農田中根據機械作業幅寬,所種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寬度的機組作業固定道,每次在田間作業的機組動力驅動輪和機具承載輪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該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表明,按照傳統的拖拉機作業模式,一台大型農業機械在農田中作業的時候,首先會造成作功能量損失(energy effects),表現在:一是由於拖拉機在疏鬆的土壤上作業,機車及作業機具的輪胎會壓實耕地面積20%,這樣使機車的牽引作功(tractive efficiency)損失15%~20%。二是由於輪胎對土壤的壓實影響,導致作業機械在進行作業時,必須對這部分被壓實的土壤進行再疏鬆,這就會造成25%~40%的耕作作功(traffic efficiency)損失,這兩項合計會造成拖拉機在完成所需作業的同時,必須額外付出40%~60%的功率消耗。就是説,拖拉機的全部動力能量只有一半左右是生產所需的有用功。第二方面是影響土壤團粒結構(aggregete site):由於土壤被機械反覆碾壓,土壤的團粒結構會增大。據該機構研究,採用固定道作業模式,固定道以外的土壤水份在15%~35%時,小於12mm的團粒結構數量均大於45%,非常適宜做種牀。而採用傳統作業模式的土壤,團粒結構小於12mm的明顯減少,只有土壤水份在20%~25%以上時才適宜播種。第三方面是影響降水入滲(infiltration effects):採用固定道作業由於減少了大面積對土壤的碾壓,因此可以明顯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一般壓實土壤的地表徑流是未壓實土壤徑流的3倍以上。第四方面是對產量的影響(crop yield)。綜合以上因素,採用固定道作業模式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20%。

固定道自從1992年開始研究以來,到目前在澳大利亞推廣應用的種植面積大約有50萬公頃,固定道寬度普遍為3m。實踐證明,採用固定道作業可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從而減少大型農業機械使用中的功率損失(相當於減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間土壤的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同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可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昆士蘭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省壽陽縣進行了這方面的技術合作,並在山西省壽陽縣建立了示範區,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二)土壤鹽鹼化的治理與水資源管理

總體上説,澳大利亞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農業區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歷史上由於在重點農業種植區,採用各種灌溉措施,對水資源的利用不盡合理,導致在一些灌溉農業區出現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嚴重鹽鹼化的趨勢。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減少鹽鹼化對種植區生產的影響,目前在這些重點農業區採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與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嚴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亞東南部水資源的管理採取了政府指導下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我們訪問了其中維多利亞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機構。該機構圍繞政府對當地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關政策要求,在當地主要用水大户農場主參與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協調監督下,通過向管轄區內的用户(主要是農場主)收取一定費用來進行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該機構經過多年建設,在灌溉區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輸水和蓄水系統,實現水的統一調配供應和管理。每年該機構根據水資源總量為各用户測算一個合理的灌溉用水量,為每一個用户(農場)設立一個用水計量儀,限量供水。由於水資源屬於國家,灌溉農場打井取水也受到嚴格限制,需要經過水資源管理機構初審並進行鑽探和樣品檢驗之後,方可決定能否打井取水,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開採。該機構在控制用水總量的前提下,鼓勵不同水用户之間相互轉讓用水額度,根據各自的生產需求調劑用水餘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術發展。在澳大利亞部分實行漫灌方式的農場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窪位置都建立一個蓄水坑,讓灌溉水自然滲排,這樣既減少了灌溉水的下滲量,又可以將灌溉滲排的水集中起來重複利用;在部分有條件的農場,大量採用大型移動式噴灌機械進行噴灌作業,主要是中心支軸式噴灌機械,作業效率高、效果好,也節約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種灌溉方式是將灌溉水和地下鹽鹼水適度混合灌溉,即節約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過抽出地下水來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種灌溉方式是將城市污水經過部分專用耕地進行生物過濾處理,用於大田農業灌溉,該項技術目前正在我國天津市武清縣進行合作試驗。

3.激光平地,節約灌溉用水。採用漫灌方式時,如果土地平整度不夠,灌溉水流動不暢,水會大量滲漏到地下,也影響灌溉效果。在澳大利亞農場,大量運用激光平地技術平整土地,這種平整田塊中一般的漫灌作業,就可以使作物出苗長勢整齊一致。我們在新南威爾士州一個農場看到有10多公頃到20多公頃沒有任何田埂的水稻田塊,單位面積產量比沒有經過激光平整的小田塊高出5%左右。我們感到澳大利亞農場的農業生產已經從激光平整土地技術的應用中間接地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從大田農作物的生產來説,這種經過激光技術平整過的土地,既利於自流灌溉和機械化作業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也顯著地降低了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收種作業的成本投入。

(三) 免耕、少耕及保護性作業的研究及應用

為了減少對耕地表土層的反覆碾壓而帶來的物理性狀的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失墒,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大量採用免耕、少耕及秸稈覆蓋、倒茬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目前澳大利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的田間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鏟取代了鏵式犁,進行不翻動土壤的淺鬆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播種時同步進行施肥作業),這樣既能切斷上茬作物和雜草的根系消滅雜草,又疏鬆了土壤,利於下茬作物根系的發育,另外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秸杆還田覆蓋的作用,已經受到澳大利亞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重視。有關部門的研究結果表明,秸稈覆蓋主要是利於促進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儘量吸納降水,防止徑流和蒸發損失,從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夠用於作物生長。對作物的生長和土壤有機質的改善作業一般在5~10年後才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秸稈還田覆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種農作物的倒茬輪作,是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實現免、少耕技術有效應用的輔助性措施。澳大利亞許多農場通過在牧草、水稻或小麥、三葉草等作物之間進行倒茬輪作,既實現耕地養分的供求平衡,又可減少同種作物連作而帶來病蟲大量繁殖的機會。在經過3~5年時間的連年免、少耕輪作後,進行一次耕翻作業,可進一步降低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二、收穫及體會

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土資源豐富,有其獨特地理環境條件的國家。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自然條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資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全部為旱作農業區,灌溉農業區也面臨和存在着土地鹽鹼化問題。但是通過考察粗略體會到,澳大利亞農業研究、農牧產品生產技術,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以為主要基於幾方面原因:

(一) 農業科研和技術開發注重適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科研、管理等部門都十分注重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實用農業科技,做到了科研與應用緊密結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澳大利亞的科研技術人員結合本國農牧業環境條件,針對農牧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研究開發對土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意義的適用技術,包括基礎理論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

1.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運用,建立可持續灌溉農業。由於澳大利亞水資源的缺乏,加之歷史上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土壤鹽鹼化。澳大利亞水資源管理部門等機構經過多年研究和試驗,總結出了引流灌溉與排水結合、灌溉水循環利用等綜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控制和減少土壤鹽鹼化,同時總結了水資源在不同農作物之間生產效率的差別。其中每千噸水在園藝場的產出值為500~2000澳元;在奶牛場的產出值是200~300澳元;在農作物種植上的產出值是50~100澳元;在牧草種植上的產出值是20~40澳元。因此在水資源管理部門,在政策上鼓勵農場之間可以相互轉賣用水定額,儘可能促進水資源生產效率的提高。另外,澳大利亞科研機構研究開發了水文數據設計計算機模型,用於水資源合理開發、土地鹽鹼化的監測等。

2.研究開發適應乾旱條件的農業生產技術。澳大利亞旱作農業生產中普遍推廣採用免、少耕作業、秸稈還田覆蓋、多種作物倒茬輪作等,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耕種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狀。近幾年,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進行的旱作農業固定道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和應用結果表明,該項技術降低了能耗,減少徑流,培肥了地力,也促進了糧食產量增加。

3.精密農業工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根據目前澳大利亞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條件,新南維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dpi)運用攝像系統、電子傳感器、計算機等技術和設備,研製開發了用於精密農業生產的無人操作農業機械控制系統。現主要用於拖拉機田間噴灑農藥的植保作業、開溝作業以及棉花的機械化收穫作業。計算機控制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的田間作業,提高了農業機械田間作業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投入,為大田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奠定基礎,同時他們也正積極開展gps(地理信息系統)系統的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