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短篇哲理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短篇哲理故事(精品多篇)

哲理故事 篇一

最好的姿態——不糾纏

女友這幾天顯得很鬱悶。我問她有什麼心事,她生氣地和我説:我的一個女同事又在背後説我壞話,氣死我了,你説我要不要去找她理論一下?

我説:你不是最近在接受培訓嗎,月底考試有把握通過嗎?女友沒有底氣地小聲説:沒有。

我接着説:我們單位也有位女同事,年齡大了,可職位一直升不上去,心裏有怨氣,看誰都不順眼,曾經當着我的面指桑罵槐,可我從來不搭理她的茬兒。我們都是有目標的人,要努力往前走,和這樣無關的人糾纏,多虧呀。

女友笑了:嗯,明白了,你是不讓我理這些爛事,我回去好好幹活了。

其實,這些年,我也遇到過一些莫名其妙的詆譭,你根本沒有招惹別人,對方卻在背後對你各種中傷。開始的時候,我很生氣,可後來發現,凡是這樣的人,大多活得不怎麼順暢,他們不過是用這種方式,來遮擋自身的無力感,給自己找一些心理平衡罷了。如果你和他撕扯,不僅樣子難堪,還會浪費很多精力和時間,這正是他希望的:反正我就這樣了,把你也拉着動不了。你和他糾纏,你就輸了。不計較,不糾纏,才是最好的姿態。

我的一位鄰居,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本來工作挺順利的,不知因為什麼,他的主管領導對他產生了意見,處處限制他的權力,讓他的工作無法開展。勉強支撐了半年,他實在舉步維艱,就主動提出辭職。我聽説此事後,替他憤憤不平,他卻輕描淡寫地説:無所謂,既然打算離開了,就把精力放在下一站吧,別浪費時間和已經打算放棄的東西糾纏了。

如今,他又在一家化工企業幹得風生水起。聊起之前的事,我問他,有沒有心生報復的念頭?他大笑:我哪有時間報復,忙還忙不過來呢!有那時間還不如去健身房呢,媳婦和孩子也需要時間陪,還要旅遊,享受生活的時間還不夠用,扯那些沒用的幹嗎!

當我們被傷害、被欺騙、被辜負,這些事情真正的意義,只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懂一些事、一些人。而和這些人和事糾纏,只會加劇損失。我很喜歡歌手王菲的處世態度,任憑別人對她説三道四,沒用的話她從不多説一句。她坦然地經營着自己,就算全世界都是她的流言飛語,她也不解釋、不搭理,只側身從各種羈絆裏穿過,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對於惡意的中傷,沉默是最好的武器,它比爆發更有力量。

《後漢書·郭泰傳》記載了“破甑不顧”的故事:郭泰在太原時,有一天看到路上有一個人揹着個瓦罐走路,走着走着,瓦罐突然掉到地上去了,嘩啦一聲,嚇人一跳。誰知那個行路人看也不看,繼續走他的路,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郭泰覺得很奇怪,就上前問他:為什麼自己的瓦罐摔碎了,你看也不看,棄之不顧,繼續走路?那人回答:“破都破了,再看還有什麼用呢?”

人生需要向前看,要儘快從不良的情緒中解脱出來。如果把精力和時間一味地耗費在無益的事上,那還有多少力氣能用來提升自己呢?聰明人,不糾纏,把力氣留着,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才是智慧的做法。

哲理故事 篇二

沒那麼難

一次搬家,搬家公司費用太高,我索性找了兩個師傅,租了一個小貨車,自己參與體力活,幾個小時弄完,省了好幾百塊錢。

有一次,急着用電腦,路由器卻出現故障,我差點就跑去網吧了。後來,自己邊打電話諮詢邊慢慢研究,居然弄成功了。

然後發現,其實好多事沒那麼難,自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因為懶,不願意嘗試,便認為自己做不了。

我在琴行裏做過吉他老師,經常有人來諮詢吉他,先讓我彈點曲子聽聽,聽了後,興趣盎然,後來,自己試試,哎呀,手指按在琴絃上太難了,算了,不學了。我的生意就泡湯了。

其實,每一樣樂器都不容易,萬事開頭難,但只要堅持下來就好了,只是很多人因為怕“難”而拒絕了開始。到今天為止,還有一些同學告訴我想學吉他,但是因為“難”,遲遲沒有行動。很多年前,他們就對我説過,如果早動手,現在已經會自彈自唱了。

“我不會啊!”一臉無奈、渴求幫助的表情,這樣的人,生活中並不少見。是讓你研究宇宙飛船嗎?是讓你哥德巴赫猜想嗎?都不是。

從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自己會的東西多而痛苦。無能,大多時候是自己怕難,而不敢嘗試。越不敢嘗試,你不會做的事情越多,你的障礙也就越多。

據説,人的大腦大部分未被開發,潛能無限。所以,我們為何要給“難”找那麼多理由?沒有人天生就會,但,我們有學習的能力和時間。約翰·列儂27歲才開始學鋼琴,村上春樹29歲才開始寫作,所以,只要開始,一切都不晚。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從小就常聽到這句話,長大後,方知其深刻有理。

別怕難,學會一樣技能,你就會多一種方便,技多不壓身,會的東西越多,越可以從容地去面對生活。

哲理故事 篇三

父親“教”我三句話

今年農曆三月初四,是父親88歲誕辰。然而,我們全家已不能再團聚在一起為他祝壽了,因為他已離我們而去。在彌留之際,手捧着政府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章”,老人家淚流滿面,雖然此時他已不能講話,但我們知道父親內心的感受,那就是自豪和榮耀。

一九二九年,父親出生在宜陽,不滿十六歲就參加了八路軍。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裏,他隨部隊轉戰山西、河南、湖北、陝西等地,出生入死,九死一生。

新中國成立後,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父親,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是在山西山區工作,那裏條件十分艱苦,他堅持在工作一線,卻從不叫苦叫累;回到家鄉後,他經歷了十年**,並被錯打成“走資派”。他心中始終有黨,不在乎自己的進退得失,仍為黨為國擔憂。

這期間,父親有八年時間是在當地最偏遠的山區公社做領導工作。那裏距縣城的家有五六十里,山路崎嶇,不通公交車,出行全憑兩條腿,有時好不容易碰上一輛運貨的卡車,還經常被父親讓給老鄉。

幾十年過去了,遇到當年熟識父親的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誇讚的。這豎起的大拇指,就是對父親的最好獎賞。

進入晚年,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父親最珍惜的,直到離休,他對自己的待遇都很滿意,從未給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曾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説:“有那麼多戰友在戰鬥中獻出寶貴的生命,我能活下來就很知足了,不能給組織再增添任何麻煩。”

父親的工資在同事中不算低,可他生活儉樸,睡覺穿的背心洗得幾近透明,給他買了新衣,舊的他還是不捨得丟掉。然而,當每天讀書看報的父親得知汶川大地震後,心急如焚,不顧腿腳不方便,讓家裏的保姆叫了出租,坐車將500元捐款交給組織……錢雖不多,但體現了一個老黨員赤誠的愛國之心。

按國家規定,父親可享受醫藥費實報實銷的待遇。多年前,就有熟人想借此便利報銷個人的醫藥費。父親知道後,嚴肅地告誡説:“這是國家給予我個人的生活待遇,不能鑽國家的空子,不能讓國家吃虧。別説是你,就是我的老婆孩子都不能沾這個光。”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父親沒有機會上學唸書。參加革命後,父親跟着首長學認字。慢慢的,他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新中國成立後,組織上選送他到軍校學習,提高文化知識水平,錘鍊過硬政治業務本領。父親極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非常刻苦。從他保留下來的學習筆記和作業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筆記和作業非常工整和認真。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歲月裏,父親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保留着學習的良好習慣,這個好習慣一直伴隨父親到生命的盡頭。

父親的遺物中,幾十枚各種軍功章、獎章,都被他細心地包好,並寫上該獎章的具體名稱和由來,整齊地放在箱子裏。我想,父親對自己革命的一生應該是甚為自豪的,這是父親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我會將它們作為傳家寶永遠珍藏。

然而,我知道,除了這些,父親還以他的一言一行“教”給我三句話:愛黨愛國、艱苦樸素、活到老學到老。這是父親留給我及我的家庭的人生箴言,它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哲理故事 篇四

忍耐富貴

這是一隻又輕又薄又講究的茶碗,雪白的底,像透明的白玉一般,上邊燒着老爺的紋章。

“不錯,是個講究的作品,聲音也好聽。”老爺的官吏用手指在碗上彈了彈。

陶器匠畢恭畢敬地低着頭説道:“已經無法再輕、再薄了。”

官吏點點頭,命令陶器匠儘快把茶碗奉獻給老爺,説罷,就回去了。

人們聞訊後紛紛議論着,説某個鎮上的有名的陶器店給老爺精心特製了一個茶碗。

官吏把茶碗獻到老爺面前:“這是我國有名的陶器匠為老爺特製的茶碗,儘可能做到了又輕又薄,不知老爺喜歡不喜歡?”

老爺接過茶碗欣賞了一番,見果真又輕又薄,輕薄到讓人拿到手裏不覺得手裏拿着東西似的。

老爺問:“茶碗的好壞何以區分呢?”

“所有的陶器都以輕、薄為貴。又重又厚的,就不算是好茶碗。”

老爺點了點頭。從這天開始,這個茶碗就擺在老爺的飯桌上。

老爺是一個意志堅強、能忍善耐的人,從不愛叫苦。一般情況下是不能輕意流露聲色的。新茶碗質地很薄,傳熱很快,拿在手裏簡直和拿着一塊炭火差不多。一日三餐,老爺每次都要忍受燙手的痛苦。

這世上,有多少人不是在享受富貴,而是在忍耐富貴啊!

哲理故事 篇五

得理也要饒人 理直不必氣壯

諺語“得饒人處且饒人”源於一個民間故事。

古時候,有個道士不僅棋藝高超,而且待人和善,凡與別人對弈,總讓對方先走一步。後來道士得了病,臨死前,拜託村裏一位老人一件事。幾年後,老人遵照囑託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發現棺材內沒有道士的遺骸,只有幾件衣服和一首詩:“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得饒人處且饒人”告訴人們:得理也要饒人,理直不必氣壯,給別人留點餘地,也是善待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得理不饒人,一旦得理,就覺得有了底氣,用不着退縮和畏懼,就會揪住別人的缺點,窮追猛打,非逼對方豎起白旗不可,不給對方留一點兒餘地和情面。

在一次採訪中,相聲演員岳雲鵬流着淚講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岳雲鵬15歲那年當服務員。一次在接待中,酒水一欄寫錯了,顧客不樂意了,罵他,他説盡了好話,各種賠禮道歉,甚至願意自掏腰包為顧客埋單。可那個顧客就是不依不饒,一直糾纏了3個多小時……那個顧客的得理不饒人,成了岳雲鵬內心永遠的傷痕。

得理時,據理力爭討回公道,當然沒錯。但怎麼恰當地表達自己的理,還真是一門學問。得理時,最重要的是明是非,讓對方心服口服,改正錯誤,而非以理壓人。

漢代劉向的《説苑》裏有個故事。

戰國時,楚莊王賞賜羣臣飲酒。一陣大風吹滅了蠟燭,一人趁黑抓了楚莊王王妃的衣袖,王妃一把扯斷了他的帽纓,並叫楚莊王趕快亮燈捉人。但楚莊王沒這麼做,而是叫所有人都摘下帽纓,繼續飲酒。後來,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正在危急時刻,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衝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楚莊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説:“絕纓會上,扯王妃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楚莊王聽後感慨萬千。楚莊王的得理饒人,成就了一位誓死也要保護他的猛將,贏得了一場戰爭。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矛盾衝突,多半不是因“理”而爭,而是因“氣”而起。得理饒人,更容易解決矛盾,平息紛爭,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若以理壓人,甚至惡語相向,不給對方留餘地,結果往往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