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端午節快樂還是端午節安康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2W

2021端午節快樂還是端午節安康精品多篇

端午節快樂還是端午節安康_端午節可以説端午節快樂嗎 篇一

端午節快樂和端午節安康都可以。

按照詞典的解釋,“安康”意思是身體健康,生活平安。《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一·故圓鑑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勤奉晝昏知動靜,專看顏色問安康。”

“快樂”意思是感到高興或滿意,是人們心情的一種表達方式。許多朋友可能以為,“快樂”是比較晚出現的一個詞,其實不然。“快樂”並不比“安康”出現的晚。不過,最開始“快樂”多在佛教文化體系中出現。

可見,從詞義來看,兩者還是有區別的。一個是講身體狀態,一個是講心理狀態。

不過,具體到節日祝福。端午節是一個活潑熱鬧的節日,既有龍舟競渡的集體狂歡,也有吃粽子飲酒的美食體驗,是一個理應快樂的節日。

在端午酷熱之際,以“端午安康”祝福親友師長固然莊重尊敬,但以“端午快樂”祝福也同樣無可厚非。一個是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好狀態,一個是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好心情。無論哪一種,都是美好的祝福。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祝福,不是敷衍了事的羣發,我覺得都是不錯的選擇。

端午節有什麼寓意 篇二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説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説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是一個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實際上,我國的傳統節日日漸淡化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這已經不僅僅是端午節所要面臨的嚴峻局面。春節這麼重要的節日不照樣有人抱怨“年味不濃”了嗎?比起聖誕節和情人節,傳統節日普遍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對於端午節,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們僅僅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隻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藴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衞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過後,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太過於強調節日的文化內涵,忽視了人們參與其中的行動培養。就像端午節,如果僅僅是吃個粽子,那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説,就是簡單地測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離有多遠而已。

中國的端午節使人們必須保持肅穆心態的節日。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製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採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顯然不利於傳承其文化涵義。

端午節被列為法定節日,為人民過好端午節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從時間上予以保證,使其象徵意義上得以重視,會喚醒更多人關於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但是,如果僅僅是“雙休日”變成了“三休日”,不是簡單的放假了事。必須復興這一節日在公眾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維護它被權威化了的文化含義,更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並賦予它可以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

端午節的起源 篇三

“惡日”説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説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户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説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紀念屈原

紀念屈原,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