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祭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清明祭文(多篇)

清明祭文 篇一

四月四日,農曆己丑年,三月初五,值清明節。松樹李李姓族人,謹以果品佳餚、香帛冥金之儀,致祭於始祖墓前,憑弔始祖李公諱氏人,告慰列祖列宗曰:

明洪武初,始祖自山西洪洞縣轉照發徙,辭別故土,長途跋涉,遷此立村,迄今計六百餘載!今逢盛世,國泰民安,昌隆繁盛,家興族旺,數千人口遍及華夏,無論從農、從工、經商、從醫、從教、從政,皆事業有成,和諧美滿。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先祖厚澤,福佑子孫。為了繼承先祖之優良品德,不忘始祖之福澤佑護,感激先輩之養育教誨。常念始祖之恩德永垂。今全族齊聚,祭奠始祖,修墓立碑,以表孝意!

清明良辰,舉全族憑弔。列果陳香,共祭始祖在天之靈,後輩子孫將繼承始祖美德,讓始祖理想化藍圖。願始祖含笑九泉,佑全族顯貴昌榮。

樹有根則旺,水有源則流。李氏家族立碑續譜,族人凝聚。數千同胞後裔,血脈相通,將同心同德,患難與共,增強團結,力圖振興。為始祖爭光,為族譜爭輝。

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吾輩當以全族利益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為家族共興,李門昌隆,共創美好未來。

清明祭祖,思緒悠悠。藤蔓千里,皆出一源。家族盛衰,匹夫有責。現政通人和,吾輩當育人鍛才,孕吾族之棟樑。一個詩禮之族、仁義之邦的李氏家族定會彰顯。吾輩將告慰於始祖及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清明祭文 篇二

四月五日,歲次乙未年庚辰月辛亥日,鬆華黃氏合族人等,謹以香燭祭禮,祭於黃氏歷代列祖列宗之塋前曰:

時維新紀,春和景明,黃氏子孫,祖恩無邊,追本溯源,追思吾祖,雍正初年,拓荒開田,三百餘載,佳節清明,聚集祖塋,三杯水酒,祖其靈爽,

歲在乙未。萬物昭蘇。齊聚靈前。祖德無量。繼往開來。祖居湖北。舉家入川。廣大家聲。能人輩出。培土焚香。慎終追遠。滿腔熱忱。來格來嘗。月值庚辰,日逢辛亥。

桃紅柳綠,惠風和暢。燃燭焚香,致祭祖宗。敦親睦族,孝思年永。先祖厚澤,福佑子孫。孝義忠信,富甲一方。鬆華靈地,開枝散葉。祖德昭彰,福庇子孫。家族興旺,鄉黨稱羨。祭掃祖塋,虔具犧牲。謹具菲儀,聊表寸心。深情祝願,一紙祭文。竭盡丹誠,伏惟尚饗!黃姓後裔

清明祭文 篇三

難捨慈母骨肉情,不忘父母養育恩。

正當享受天倫樂,豈料今朝生死別。

遼河悲歌,大地鳴咽。一羣兒女痛斷肝腸,揮淚與親愛的母親告別。

母親生於1924年12月20日,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裏,她一生勤懇,為人忠厚,是一位倍受親朋好友尊敬和愛戴的老人。然而無情的病魔競在短短的20天就奪去了她老人家的生命。2011年8月13日21時50分不幸與世長辭,享年87歲。

母親17歲與父親結婚,她純樸善良、勤儉持家。她雖然不識字,但她聰明、賢慧、待人熱情、樂於助人、與親戚鄰居相處得十分和睦。一家十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洗衣做飯、縫縫補補、打裏打外、母親從無怨言。一年四季起早貪晚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屋裏屋外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一雙結滿老繭的手,一頭花白的頭髮,足以見證她飽經滄桑。我們不能忘記上個世紀60年代,家裏細糧很少,只有逢年過節來客人時,才能吃一頓細糧,每次她老人家都是讓爺爺、奶奶、父親先吃,自已從來不捨得吃一口,因為下面還有孩子們。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六個姐弟撫養成人,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三個女兒,三個兒子相繼成家立業,兒孫滿堂,又不辭辛苦地帶大六個兒女的孩子,看着孩子們工作穩定學業有成。老人家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媽媽的臉上充滿希望與欣慰。兒女們很孝順,帶着母親坐火車遊覽本溪水洞、瀋陽故宮、鮁魚圈觀海。正想讓母親去山西太原看二孫子和上海外孫女之時,老天競讓母親一病不起,雖經醫生大力搶救,終因無回天之力竟戀戀不捨的與我們永別了,

忘不了在住院這八天,從醫院的領導到醫生都作了科學準確的診斷,用最佳的醫療方案、用最好的藥去搶救老人家,兒女們日日夜夜守候在您的身邊、寸步不離,盼望您老早日康復,全家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盡最大的努力挽救您的生命。這八天足以表達了子女們對您的一片孝心,晚輩對您的愛戴,這血濃於水的親情、真情將成為我們今後生活的動力。

更不能忘記您老人家病危時的囑咐,要團結、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注意安全、多做好事、爭做好人。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永世不忘。

親愛的母親您老人家駕鶴西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讓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媽媽,好奶奶、好太奶、好姥姥,我們真的捨不得您老人家離去啊!

親愛的母親您就這樣地走了,讓我們的心好痛啊,我們好想您啊!如果有來世,我們還會當您的兒女,媽媽!媽媽您聽到了嗎!

親愛的母親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繼承您老人家的遺志,發楊您的好傳統、好作風、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有益於人民的人。

天公有情化作雨、來與人間悼母親。

親愛的好媽媽永別了,您老人家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您的不朽精神將永遠是我們生活的寶貴財富。

母親回眸應笑慰、傳承自有後來人。

親愛的媽媽您一路走好!

親愛的媽媽安息吧!

清明祭文 篇四

惟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暮春,節序清明,長空澄澈,柳綠花明,惠風和暢,天朗氣清。唐氏家族代表,不辭奔波辛勞,維還祖後裔聚太山。謹備清酌庶饈,祭告於祖宗墳前。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尊宗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

欣逢盛世,國泰民安,昌隆繁盛,家興族旺。此乃先祖厚澤,福佑子孫。追憶維還祖公,勤儉持家,光耀千秋。吾唐氏始祖,為皇為帝,名垂青史,光照日月,舉世敬仰,史詩傳頌。三皇伏羲、神農、黃帝,著書《三玟》,賜福後人;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示範《五典》,教喻世人。

樹有根則旺,水有源則流。清明祭祖,思緒悠悠。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樹高千尋,根深枝繁。今日唐氏族人聚集,可謂難得一會,千里相聚。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同胞後裔,將同心同德,攜手團結,力圖振興,為我族爭光。

嗚呼:我族維還祖,英靈永駐,浩氣長存。我族後裔,當虔心校學祖宗的光輝榜樣、經典教誨;常念家和萬事興,銘記德才

兼備訓;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創業;為官清正廉明,處世樂善好施;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友善,鄰里和睦,勤儉自強,奮發有為。懇請列祖在天之靈,保佑吾族,許氏更興;詩禮傳家,富貴輝煌,名門望族之雄風,巍然立於中華民族之林。

祭典禮成,伏惟尚饗。

清明祭文 篇五

“失去了慈母的愛便像花插在花瓶裏,雖然還有香有色,卻失去了根。” ——老舍 作為兒子,我曉得母親不可能陪伴整個人生,但我沒想過這天竟會來得這麼早;作為記者,我清楚我終究會寫下一些紀念母親的文章,但我從沒想到這天會是遽然到來。清明來了,從此我多了一份牽掛。天堂裏行色匆匆,其中有一位是我的母親。

去年的12月11日,母親突發心源性心臟疾病,在廚房倒地不治身亡。終年只有60歲。

母親的病逝,作為老兒子的我,有着永遠都無法釋懷的內疚。母親人生的最後四年,大多數時間在杭州度過。杭州被稱之為“人間天堂”,但對她而言卻是陌生的。如果不是為了老兒子,她的這一輩子都不會與這座城市有任何的交集。

我的老家在諸暨。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只讀過兩年書,沒多少文化。母親與天下所有善良的女性一樣,一輩子無私地奉獻給了家庭、奉獻給了子女。她是窮苦人家出身,13歲沒了生身父親。上有一個哥哥,下有四個弟弟,貴為獨女,在極為重男輕女的時代毫無疑問是最命苦的一個。

嫁給父親後,母親無非從這隻糠籮跳到另一隻糠筐,苦難的命運繼續經受着考驗。母親在生下兩個兒子後,日子更為捉襟見肘。幸好,她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什麼苦都能吃,什麼重活、累活都幹。母親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更無雄圖大略,她的最大願望就是兒子們有志氣、有出息。母親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有本事走出這山窩窩,別惦記這塊田、那座山。”

兩隻書包,多大的負擔。一隻國小,一隻國中;一隻國中,一隻高中;一隻高中,一隻大學。我們兄弟倆相差三歲,正好形成讀書的階梯。前後十五年,母親與父親熬日如年,背駝了發白了,總算供出了兩個大學生。在我們這個小山村,出了倆大學生的我家是頭一户。這大概是父母這輩子最為榮耀的事。

現在回過頭思忖,我們弟兄倆雙雙別家進城,對母親而言帶來的不是簡單的幸福,而是沒有盡頭的辛苦啊。尤其是對我這個老兒子。我在杭州讀了大學,後來當了一名記者,再是買了房安了家。愛人是教師,似乎比我更忙些。五年前,我們的女兒降生了。早在愛人懷孕時,母親九興高采烈地來到杭州,照料我們的生活。

母親是個愛操心的人,辦任何事都乾脆利落。漸漸地,我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嘴。是啊,依偎在母親身邊,多幸福的日子。其實啊,這樣的日子對我們是享受,而對母親是不啻是一種折磨!不是嘛,“進城的。母親”周遭不僅是語言上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陌生。她的一輩子呆在農村,對城市生活是陌生的,但母親從來都説“住得習慣”。果然如此嗎?母親説的都是違心的話。我家住在十樓,屋門呯的關上後,連只螞蟻都難以進來,而在老家母親哪一天不是與她的那些老姊妹嘮嗑閒扯嘻嘻哈哈;母親是勞碌慣的,大米是田裏種的瓜是菜園摘的,而在城裏一棵葱一株菜都是菜市場買的;更讓她放心不下的,是依舊住在老家的父親,他倆半輩子都沒有分開過,之前一碗飯一件衣都是她伺候的,現在經常是一兩個月見不到面,母親不得不左一個電話交代又一個電話叮囑……母親的這些“不適”,我們統統熟視無睹。最初的半年間,母親的體重掉了十斤。其實,這已經是一個信號,但我們還是忽略了。

比上述這些更折磨母親的,是撫養她的小孫女。母親養大了她的兩個兒子。她根子裏覺得,撫育第三代同樣是自己的本份。她是多麼地愛着她的小孫女,捧在手上怕碎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我們都懂得的:現在的孩子,哪能與三十年前可相比呢,何其的嬌貴啊。喝的是進口的奶粉,墊的是進口尿不濕,吃喝拉撒的規定、套路、攻略、法寶等等,舉不勝舉。別小瞧了母親這個鄉下小老太,誠然大字不識幾鬥,但學得可有耐心了。她把小孫女養得白白胖胖的。我心底是最清楚的,雖是孩子他爸,但所花費的心血、精力,遠遠不及母親這個做奶奶的。但是啊,我再怎麼心存感激,又有什麼用呢?我感激誰啊,我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

小孫女上了託班、上了小班,母親要操心的事更多了。她每天早早地做好了吃的,帶上了點心,然後趕七八里路送孫女到幼兒園,風雨無阻。到了下半天,又趕去接孩子。她總是最早的一位,久久地趴在柵欄外,望眼欲穿的樣子。有一次晚上,母親居然像個孩子似的,拿出紙與筆工工整整地練起字來。原來,幼兒園經常會碰上簽名,她嫌自己的字寫得扭扭歪歪,所以執意“練習練習”。母親也在很努力地學着不太標準的“諸暨普通話”,她還經常向小孫女請教,特別虛心,連女兒都説“奶奶進步了”。節假日,母親曾幾次跟隨我們去旅遊,上海、北京、雁蕩山、南麂列島等。遊玩中,母親眼裏的所有風景即是她的小孫女,“你們玩吧,我看管着嘟嘟吧。”她每每這麼説。

女兒上了中班後,母親這才離開杭州。但她並沒有完完整整地回到老家。又去了諸暨的城區,照料我的侄女,也即是她的大孫女。她的心裏有一杆秤,母親説“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恨不得把她的心一分為二,公公平平、毫不保留地奉獻出來。

冬至將至,我打電話給母親,交代了回家祭祖的時間。我們回去前一天,母親也從諸暨城裏回了老家。我們的每次回去,都是母親最盛大的節日。12月11日,全家八口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圓飯。我萬萬都沒有想到,這會是最後一頓吃到母親親手做的飯菜。就在母親趕着做下一頓飯菜時,就在我們準備吃了趕回杭州前,在廚房炒菜的母親突然倒下,連搶救的機會也不給、片言隻語也沒留,我最最親愛的母親就撒手人寰了。

我清楚記得,母親去世的日子,農曆是十一月十七。老家的説法,“逢七”逝世,對於死者意味着頭破血流,而對生者留的卻是福氣。無論是生時還是死後,母親都把無私的愛奉獻給了她的親人們。

而今,母親離開我們已經超過一百天,但我沒有一天不在想念着。之所以依然久久不能走出悲傷,我痛心我的母親走得太匆匆,她年過八旬的父母以及公公都健在,卻讓他們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之所以依然久久不能走出悲傷,我在反思自己,以為讓母親進城即是享福卻讓她遭受了太多的辛苦;之所以依然久久不能走出悲傷,我在後悔我們這些當子女的,每次歡心回鄉無意中增加了母親的太多負擔。

我的母親我的娘啊,從此我的温馨老家成了傷心之地。而今,春天又來了,鮮花照例盛開,但屬於我的那朵鮮花有香有色卻沒有了根啊。

我的母親我的娘啊,兒子草就的草稿,權當獻給您老清明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