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春節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3W

關於春節的故事精品多篇

春節的習俗或故事 篇一

春節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古人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解字·禾部》稱:“年,谷熟也。”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週期為月,每月不見月亮那天為朔,正月朔日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西漢正式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關於“年”的傳説:上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獸,形貌猙獰,兇猛異常,喜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種口味,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發現“年”每隔365天到人羣聚居地嘗次口鮮,且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備年貨

吃喝飲食類是年貨中的重頭戲,要把主食、副食、乾的、鮮的、生的、熟的都備齊。

備年貨一進臘月門兒就開始了,先是準備熬“臘八粥”用的臘八米及泡“臘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臘月廿三要買“祭灶”用品,接着開始備豬肉、羊肉、雞鴨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餞以及走親戚要帶的點心匣子,也要在節前備好。

穿戴方面,過年都講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過年都喜歡穿上新衣服。

春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燈籠、“走馬燈”、年畫等。此外,寫春聯用的大紅對子紙,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蠟紙馬,也要在備的年貨之中。

貼窗花和“福”字

過年時,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因大多貼在窗户上,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往往也在門楣或牆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有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除夕到來前,家家户户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過去,祭祖儀式一般於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儀式隆重。而現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掛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穀豐登、春牛、風景、花鳥等。當代的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工藝到題材都豐富多彩,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有三個重要的傳統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國初年,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創造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後來,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 篇二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篇一:春節的傳説

傳説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着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户老婆婆説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篇二: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春節的傳統文化故事篇三: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春節的習俗或故事 篇三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説:“好話多説,不好話別説。”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説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説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説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説,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説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説:“髻,灶神,着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説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説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説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説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説不一。民間則流傳着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説,古代有一户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説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説,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着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説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着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説:“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説,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髒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户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户户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説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户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着貼對聯的風俗。

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裏、卧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户户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着繪畫方向發展。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説的那樣,這幅寓教於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牀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説:“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於此。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説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着除夕一個十分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麼製作的?從來傳説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説,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裏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説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温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説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説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説:”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説:”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着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七年級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户户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着各色的花炮。説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裏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裏,大户人家懸燈結彩。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説”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户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壓歲錢

派“紅包”是華人春節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回孃家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接財神

民間傳説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七年級,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説:

説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説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説法二: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説,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説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並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

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説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説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農曆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於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説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閒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遊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於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或謂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並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後門溜進來享用。我們現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面店堂裏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於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掌握信息的明證了。

民間還傳説,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説:“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

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神。窮神,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神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説:“(主人)三揖窮神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户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神》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神。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説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説,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又説:“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説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因據《文宗備問》説,“窮神”本死於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神“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説,送窮時既要為“窮神”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神”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春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篇四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户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裏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説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糰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説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裏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據説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説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隻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春節的習俗或故事 篇五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吃臘八粥習俗。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看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傳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還一個臘八粥的傳説,朱元璋小時候家庭窮困,常斷炊之患。一日,他放牛歸來飢餓難捱,忽見牆角一個鼠洞,想逮鼠充飢,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黃豆、紅豆、麥粒、花生等物。他把這些雜糧洗淨後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忽然想起了小時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羣臣共嘗,無不稱妙。因這一天正是臘月八日,朱元璋就稱此粥為臘八粥。後來,傳至民間,就沿襲成俗。

春節的習俗或故事 篇六

春節的傳説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關於春節的禮儀 篇七

如何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擁抱。其實,應該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但是,怎樣的動作才標準呢?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

餐桌的禮儀

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長者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吃飯不能吧唧嘴、吃飯時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禮節。此外,晚輩還得記得幫長輩和小朋友舀湯、盛飯、夾菜。年夜飯裏的魚,一定要留下頭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頭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魚,記得不能説“翻”過來,要用“順”字。

拜親朋的禮儀

拜親朋講究次序: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這個順序拜年,既符合中華傳統,而且也用擔心順序排前排後得罪人。咱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人們都會讚許講禮儀之人。尤其是長輩,見到懂禮貌的後輩,那必定是人前人後都給誇一遍。所以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禮

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瞭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到親朋家做客,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到親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樣隨意。與主人之間的聊天內容多以問候、寒暄,增進彼此感情為主。

春節的習俗或故事 篇八

有關春節的故事一:門神的故事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畫上神荼、鬱壘,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有關春節的故事二:桃符的故事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着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有關春節的習俗三: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記載,我國在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熱門搜索
醫院內科護理工作年終總結 傳遞青春夢想演講稿 酒店老員工的心得體會 2022年藥店半年工作總結 校園安全自查報告報告 好玩的ktv互動遊戲有哪些 電影上甘嶺觀後感300 演講稿800字環境保護 胡蘿蔔先生的長鬍子續寫 選科 國小數學教師述職報告精品 一場秋雨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心得體會精品 《富饒的西沙羣島》的教學反思 《富饒的西沙羣島》教案 大學生期末自我鑑定 2021人力資源專業頂崗實習報告 33教師節校長講話稿推薦 生產部年度個人總結 國小三年級美術工作總結 難忘旅行的作文 軍隊班級年終總結 蘋果手機刷機的方法精品 2021年大學聯考全國乙卷關於理想的作文 社會實踐心得體會感悟及收穫精品 我開心的一件事作文 商場營業員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幼兒園感恩節感恩文案 《員工手冊》 尋找桃花源作文精品 七年級會考精品作文寫作指導 黃河的諺語精品 支農 單位內部審計報告多篇 國小生撿垃圾心得 服裝廠實習日記通用 經典唯美情書 大學生暑假工實踐報告800參考多篇 以吃為話題的作文(通用 “聚”字寫作提綱30例 簡單的英文小詩歌通用 九年級會考前家長會發言稿精品 南海紀實南沙行精品 教師教學反思精品 美麗的濕地公園作文 安全隱患排查管理制度新版 那些暖心的小幸福作文 本手妙手俗手大學聯考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