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提升中醫美容專業就業能力必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6K

提升中醫美容專業就業能力必看新版多篇

臨牀典型病案 篇一

田某,女,黃褐斑,42歲,2012年8月5日初診。患者顏面雙頰部出現褐黑斑2年餘,近2月來黑斑增大,斑色加深,逐漸向四周蔓延。曾服用柴胡疏肝散、維生素E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診見:面色萎黃不華,皮膚乾燥皺紋多,面部可見深褐色斑,以顴部、鼻翼最為突出,鼻翼與顴部融合似蝶翼狀,表面光滑,無炎症及脱屑。納差,便溏,易累,少氣,急躁,眠差,月經後期,量少,舌胖大色淡紅少苔,脈沉而乏力。證屬脾肺兩虛,濕盛,伴精血不足,絡脈瘀阻。治宜補滲兼施,健脾補肺,祛濕,養血潤膚。方擬參苓白朮散加減,處方:黨蔘15g、茯苓25g、山藥25g、白朮25g、甘草6g、薏苡仁30g、白扁豆15g、陳皮12g、砂仁6g、蓮子12g、柴胡15g、玫瑰花15g。每天1劑,連服2周後,納差,便溏,心煩急躁,睡眠均好轉,雙頰、鼻翼與顴部色斑變淡,原方加黃芪20g,再服6周,諸證減,雙頰、鼻翼與顴部殘留斑跡隱現。繼續服用上方3月後,黃褐斑全部消退,顏面皮膚呈正常膚色。隨訪,年未復發。由此可見,山藥、白朮及茯苓合用,再與其它藥配伍,共奏補滲兼施,健脾補肺,祛濕,養血潤膚,切合病機,收效迅捷。

本文通過對山藥、白朮及茯苓配伍的臨牀運用及機理進行探討,旨在拋磚引玉,突出配伍在臨牀應用中的重要性,為今後系統開展藥物配伍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指導臨牀正確遣藥組方,減少中醫美容臨牀運用方藥的隨意性,提高動手能力,保證臨牀療效。

美容解剖學掛圖及模型的管理 篇二

掛圖、模型在美容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用於示教和自學,所以每個實驗室應配備掛圖和模型。實驗課前按教學需要懸掛和擺放。對於損壞的掛圖和模型,安排專人對其進行修補和維護。在每次實驗課前檢查示教用品,保持實驗室內整潔,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1]。我們利用掛圖、模型彌補在系統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標本缺少的不足,對學生課程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美容解剖學課程的同時,對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夠銜接得更為緊密。

.6開放實訓室 篇三

中醫美容技術作為職業技術專業實訓課程,實踐教學注重課上實訓與課下實踐相結合,注重對課堂實踐技能學習的鞏固和加深。課程組青年教師和輔導員利用課餘時間,指導學生在實訓室分組訓練技能,讓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開放實訓室,彌補了課時有限的不足,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

種臨牀常用藥配伍在中醫美容中的使用原理 篇四

山藥、茯苓及白朮為臨牀常用中藥,始載於《本經》均列為“上品”。山藥甘、温、平,補脾肺腎,益氣生津;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及寧心安神的功效;白朮味苦、甘、温,歸脾、胃經,具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及的功效之功;3藥配伍,相須為用,補土生金,在古代中藥的美容技術應用上體現“肺合皮毛”理論,可用於治療皮膚乾燥、黃褐斑等皮膚疾病及美容養顏,由於其配伍在歷代文獻及現代臨牀中運用較為廣泛,但尚未關於對其配伍機理及臨牀運用的深入報道。現將其配伍機理分析如下:

醫療美容技術專業課程教學的經驗總結 篇五

高職教育應注重總結“十一五”改革經驗,面向“十二五”創新教育理念,開展全面教育改革,探索醫藥教育發展新途徑,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現有優質教學資源。核心課程建設正是希望通過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及優秀教學研究成果,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我校在貫徹教育部精神的同時,緊緊圍繞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的學科特點和辦學特色,狠抓教學質量,積極進行優質核心課程建設,構建了中醫美容技術優質核心課程網絡資源平台。筆者在近3屆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的教學實踐中,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中醫知識與美容理論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良好效果。經過3年的實踐與思考,現介紹如下。

單味藥在中醫美容中的運用機理 篇六

山藥具有健脾固腎補肺,抗皮膚衰老,還可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太平聖惠方》有“益顏色”及《本草綱目》有“潤皮毛”的記載,因其屬補氣類中藥,長於健脾補氣,脾氣足則肌豐膚潤;《本經》曰:“補中益氣力,長肌肉”;《醫學入門》曰:“補肺潤皮毛,久服益顏色”;李東垣曰:“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藥品化義》曰:“温養肌膚”。詹彤等[2]研究結果表明山藥有明顯抗衰老作用。白朮香氣襲人,穿透力強,開毛竅、暢營衞,潤肌膚,去黑氣,對皮膚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藥性論》曰:“主面光悦,駐顏去斑。”例如,用白朮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狀,均勻塗於臉上,可治雀斑,李時珍稱此方治雀斑“極致”。現代研究表明[3,4],白朮具有滋補強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抗凝血等功效,久服可悦澤潤色、延年益壽及抗衰老。茯苓美容作用歷史悠久,在《本經》中,茯苓被認為可“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陶弘景稱之為“上品仙藥”,因其能“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益飢,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衞”,晉代葛洪對其記述為“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彰,不食谷,瘢滅面,體玉澤”。《本草綱目》曰:“酒浸能肌體潤澤,看守年耐老,面若童顏”;《抱撲子》曰:“久服顏瘢滅,面生光玉澤”;《本草品彙精要》曰:“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經驗後方》記載,食用茯苓百日,可以潤澤肌膚、延年耐老。清代慈禧太后、乾隆能享高壽,茯苓食用頻率最高。

天人合一的內涵 篇七

天人合一是中醫學中整體觀念的理論基礎,中醫的重要特點就是“整體觀念”,它來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用宏觀思辨的模式來進行醫療活動,把“天、地、人”統一起來進行分析認識,是對人體生命現象以及相關事務的全面認知,是對人的生物性以及社會性的全面把握[2]。中醫美容學強調天人合一、人體內外和諧健康的美,這種美的核心是和諧與健康。

中醫美容極為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才可能保持容顏晚衰,健康長壽,而這種和諧健康的標準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首先,生理上的和諧健康,給人以外形上的美感;其次,心理上的和諧健康,給人以氣質上的美;最後,使人達到社會存在的完滿度。因此,只有生理—心理—社會狀況三者和諧、統一,從而改善人體機能,達到身心健康、社會幸福,最終實現美化容顏、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