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來歷和由來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4W

清明節來歷和由來故事新版多篇

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 篇一

清明祭掃儀式一般應帶上香紙供品,親自到塋(墓地)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舊時“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現在則流行網上掃墓,其實不論哪種形式,都是為了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傳承人類文脈,當然親自到墳上去掃墓,體現精誠,則效果更好一些。同時,給祖墳插 插花,壓壓紙,添添土,除除草,也有利後代運勢。

清明節還流傳插柳的風俗,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掃墓一般都在山野進行,清明節時因為風大,在燒紙上香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到指定的地方梵燒,否則引起火災,不但愧對祖先,也破壞環境,也可以只點些香,供些花果,而不必非得燒紙。

有的地方對掃墓還有一些其它的講究,比如一般女人是不宜去墓地的,這倒不是男尊女卑,是由於女人陰氣較重,而墳地陰氣也重,如再沾染一些陰氣,則會影響睡眠與健康,但唯獨在清明節時,可以去墓地為祖先掃墓。

不過來月經的女性朋友,迴避一下,雖然也可以隨同家人一起去掃墓,但宜遠遠祭拜,而不宜直接到墳前活動,因為月經是“生氣”,容易與“陰氣”產生反應,而影響健康與情緒,或帶來其它麻煩。

同時,學生或青年人,應該儘量跟團或隨家人前去掃墓,不但要祭掃祖先,而且還要祭掃革命先烈之墓,緬懷英烈,激發愛國熱情,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總之,祭祀祖先有各種形式,心到則神知,並不一定非得拘泥,而通過祭祖傳承孝道,讓子孫後代瞭解歷史,熱愛祖國,傳承文明,才是最重要的內容。

關於清明節的起源傳説故事 篇二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專寵一個叫驪姬的妃子。驪姬雖然有着天使般的面孔,但內心非常歹毒。她為了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能夠成為晉國的下一任國君,就想盡辦法調撥晉獻公和他另外幾個兒子的關係。最後,太子申生自縊身亡,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逃。

重耳的逃亡生涯可謂是歷經劫波。先是父親晉獻公派人要殺死他。後來他的弟弟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成為晉惠公,但夷吾擔心重耳才能出眾,怕影響到他的地位,於是也派出刺客要取他性命。重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過着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不過,雖然重耳混的很慘,但還是有一批晉國的大臣願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一起到處逃亡,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重耳等人逃亡到了衞國。他身邊一個隨從因忍受不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於是將重耳的錢糧全部捲走跑路了。本來,重耳一行人的日子就已經過的非常清苦,如今錢糧全部被偷,頓時就陷入了絕境。重耳身邊的大臣跑去向當地農夫求助,可農夫看到這羣衣不蔽體的人,以為他們是乞丐,不但不給予幫助,還將他們嘲笑了一番。眼看重耳餓的都快要暈過去了,大臣們只好各自上山採集野菜為大家充飢。介子推進山採集了野菜後,不忍看到重耳日漸憔悴,於是他用刀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扔進野菜湯裏,一起煮熟給重耳吃。

後來,重耳才得知了自己當天吃到的肉竟然是介子推身上割下的,內心非常感動。他當即表示,有朝一日,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結束了十九年逃亡生涯,成為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那些陪晉文公一起逃亡的大臣爭相開始邀功請賞。見此情景,介子推感到非常憤慨。他説,晉文公成為國君,實為天意,大臣忠君是理所當然,怎麼能以此要求賞賜呢?看着當年那些一起度過艱難歲月的同伴如今各個爭功請賞,醜態百出,介子推覺得很氣憤。於是他帶着老母親走進深山,成為了一名隱士。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晉文公才得知介子推沒有得到任何封賞,隻身帶着母親隱居深山。想到當年他“割股奉君”之事,晉文公深感慚愧。於是他帶着人馬進山,想要親自將介子推請出山。可是,山林那麼大,想找到一個隱士那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晉文公身邊一個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説只要在山的三面放火,留出一面,那麼介子推必然會在火勢的逼迫下從山中走出。晉文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下令三面燒山。可沒想到火勢很快就迅速蔓延開來,將整片山林都給燒光了。

大火過後,人們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體。在屍體旁邊的樹洞中,找到了一首介子推寫的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民間的掃墓祭祖活動也都定在了這一日。

寒食節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到了秦漢時期,掃墓祭祖的風氣日漸興盛,人們常常將掃墓時間從寒食節延至清明。隨着時間的流逝,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兩個節日融合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清明節了。

清明節國小作文 篇三

每年的清明節,我、爸爸、媽媽和奶奶都要到山上去看天上的爺爺。

奶奶準備了好多爺爺生前喜歡吃的菜和水果,還有很多元 寶,聽奶奶説,這些都是給天上的爺爺平時花的錢。一切準備好後,爸爸開着車來到爺爺的墳前。

看着爺爺的照片,我、爸爸、媽媽和奶奶流着眼淚,一邊給爺爺準備吃的,奶奶拿着酒瓶給爺爺倒酒,爸爸用手把爺爺的照片擦的乾乾淨淨,媽媽把鮮花撒在了爺爺墳前,我們全家站在爺爺墳前,給爺爺磕了三個頭,我心裏祝福爺爺“爺爺,您在天上過的好嗎?您放心,我會幫您照顧好奶奶的”。

最後,奶奶用洗衣粉在地上畫了一個圈,把元 寶放在裏面火化後給爺爺用。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故事 篇四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説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也叫食寒節。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節掃墓常識 篇五

1、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説,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是在5-7點,即卯時。古代曆法中,為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提醒朋友們,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2、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説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説來,女性來例假,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拜山活動。提醒朋友們: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於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3、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裏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4、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 篇六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 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 亡出走。在流 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起源故事 篇七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户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説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於此期間掃墓。

清明節國小作文 篇八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農村有句話:早清明,晚十月一。意思説,清明節快到的前幾天可以到墳上燒香掃墓,或者十月一以後的那段時間都可以。

星期三下午放了學,我們全家開車回老家了。上了高速,路上的車可多了,你追我趕的車流望不到頭,路邊有許許多多的桃花園,坐在車裏往外看,桃花園不時從窗外飛過,在樹上,在電線塔上,還能看到很多很多小鳥的窩,打開窗户,就能聞到大自然的香味,心情頓時舒暢起來。有時也能看到田野裏三三兩兩的掃墓人,望着青煙一圈一圈的飛到天空,心情又有點沉重了。

中國人在清明節祭奠先人的時候,都是要上貢品,燒紙錢,燃放鞭炮,整理墳墓……這是中華幾千年的習俗。但是如果能改革幾點就更好了。其一:有人在準備貢品的時候太豐盛了:有豬頭,雞,鴨之類的,水果等,有的祭奠後即不打掃衞生,又浪費了食物。其二:燒紙錢和放鞭炮會污染環境,也有時候會引起森林大火。

所以我們掃墓的時候,磕磕頭,送束鮮花,在心裏記着不就行了嗎!我們要做一個保護環境,不浪費食物的“小保安”。

天慢慢的黑了,我也慢慢地睡着了。

清明節掃墓禮節 篇九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説,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 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户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