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優美的遊記散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6W

最優美的遊記散文【精品多篇】

經典現代山水遊記散文 篇一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瀲灩,山嶺葱蘢,充滿誘惑。水。駐足湖邊楊柳岸,看美麗在階前流淌,聽小鳥在枝頭歡唱。絲絛曼舞纖腰,錦鱗游戲清波。水蓮迎風吐豔,荷蓋鋪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裏,輕灑在臉上,讓氤氲的水氣從張開的毛孔滲入每一寸肌膚,隨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讓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享受一絲清爽,一份愜意。有船靠岸了。我趕緊抖抖手,隨大流擠入船身,爬上頂層。船頭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陣清風吹來,撩起衣襟裙帶,感覺真的好爽耶。

湖。湖不大,幽微靈秀,靜逸柔美。遊船載着我們高歌航行。矗立船頭,登高望遠,長堤卧波,小島搖綠。亭台樓閣點綴其間,藍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霧如紗夢迷離。透過這層飄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見她隱約外瀉的春光,深湖微瀾的美豔?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納江流的氣度,舉重若輕的成熟?無怪乎人們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為他們讀懂了她的靈動深邃;無怪乎蘇軾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那是因為他品出了西湖的絕妙韻味。

最優美的遊記散文 篇二

南嶺水庫,位於乾縣大牆鄉周南村南500米處,對於我們這個處於缺山少水的地方來説,實在是一個很誘人的去處。至於這個名字的來歷,估計因為靠近周南村,而且在周南村的南邊,且地勢高了些,便以“南嶺”為名。而“水庫”二字,顯而易見,那水是人工蓄下的吧。而南嶺水庫的作用,最初是為了在乾旱季節灌溉土地用的,也是在水澇時節排泄積水的一個去處吧。

小時候,南嶺水庫就在方圓一帶比較有名,雖然和我們村相隔二三裏的路程,但一直都沒有機會去光顧一番。原因是那會兒比較膽小,加之家人看管的比較嚴,水和旱鴨子總是難以相提並論,記得有個同齡人去玩水,竟然溺水而亡,這就更讓人談水色變了。

記得第一次看到南嶺水庫的樣子,是小升中去鄉里參加考試,臨近周南水庫,有同學指着那兒説:看,南嶺水庫。一行人齊刷刷向南望去,眼裏滿是嚮往。老師在一旁喊了句:快走,時間來不及了。如果你們考得好,回來的時候老師帶你們去。同學們一起歡呼着,腳下便生了風。

回來的時候,老師真的領我們去了南嶺水庫,免不了千叮萬嚀。那時候都還小,並不懂得欣賞,只是歡呼雀躍着在水庫周圍撒着歡地跑,看到一株水草都稀奇萬分,看到一羣小蝌蚪游來游去也驚喜異常。跟着曾經來過這裏的同學屁股後面,聽他説着這兒有啥,哪兒有啥,滿臉都是羨慕和對水的敬仰。心裏想,大海是不是也就這麼大。但還沒玩得盡興,就被老師硬叫着回去了。

之後,求學,生活等瑣事困擾,也就沒有再去南嶺水庫了。但南嶺水庫還是每每被人提及,那是因為南嶺水庫也在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着,首先,聽説他被人承包了,養魚,去觀光的遊人也可以釣魚,還可以划船,還有燒烤可以吃。那裏的景色,也一定更加風情萬種。

後來,我被調到大牆九年制學校工作,因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南嶺水庫也成為學校安全工作的一個防範點。所以,或跟着幾個同事去那兒掛宣傳標語,或假期去南嶺水庫值班,雖然也偶爾駐足觀望,欣賞一番,但也都是來去匆匆。

今年,因我縣要迎接國家均衡發展的驗收工作,學校一直在忙,星期天、節假日都忙着。但看着作為一所農村學校,在均衡發展的號聲中漸漸地變了模樣,倒也欣慰萬分。

下午,剛忙完學校的事,接到傅老師的電話。傅老師曾在國中給我帶過課,那會兒,就是一位很值得同學敬佩的好老師,能寫一手好文章,且在我縣的刊物《乾陵文苑》中時有大作發表,語文課,也教得槓槓的。那會兒,能在傅老師的班裏上課,可真是太有幸了。而且,我從國中那會兒,就喜歡上了文學,曾拿着自己的拙作,鬥着膽子讓傅老師看。傅老師很認真地看完後,給我改了好多地方,還專門把我叫去,指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也肯定了我對文學的一片痴情,鼓勵我堅持下去。到現在,我對文學的一直堅持,和傅老師當初的肯定和鼓勵有絕大的關係。可以説,傅老師就是我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後來,因為家庭的變故,我離開了學校,走上了工作崗位,和傅老師也就沒再見面了。和傅老師再次聯繫上,是緣於我在學校看到了傅老師的出版的一本文集《我的雨季》,往事便紛至沓來。我多方打聽着傅老師的消息,終於從我們村裏曾和傅老師的一起工作過的鄉黨那裏,知道了傅老師的電話。存了傅老師的電話後,我猶豫着打還是不打,心想,這麼長時間了,傅老師還會記得我嗎?而且,傅老師可能也很忙。猶豫再三,最後還是鼓足了勇氣,撥通了傅老師的電話。沒想到,我一説自己是誰,傅老師馬上就知道了,而且,還問了我的情況,問我還堅持寫着沒有。通完電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股暖流在心間流淌。

最近,傅老師和我們村的大作家程海為了我縣的文學事業,創辦了大秦文學院,傅老師負責乾縣版,拉我進了羣。我知道,傅老師一直在痴戀着他的文學事業,也在鼓勵着我。他用他的執着,為我縣文學事業的發展,豎起了一面旗幟。

傅老師在電話裏説,他和幾個朋友要來大牆,去南嶺水庫轉轉,問我有時間嗎?其實那會,我剛忙完學校的事,和幾個同事在外面吃飯。雖然當時的場面,我有點走不開,但傅老師的到來,我必須去,看傅老師幾眼,説幾句話也好。於是,就給同事説有點事,得先走。正好,有同事的妻子説要送兒女去學校,跟我一塊回去。路上,同事妻子問:有啥事呢,這麼急?

我説:我傅老師要來南嶺水庫,怎能不去呢?

是傅建華老師嗎?

你咋知道?

我看你轉發的大秦文學裏,傅老師在裏面呢。一想,你説的傅老師一定是他吧。

呵呵,就是。

他也是我老師,給我也帶過課。

哦,那感情好。你去不?

也行,把孩子打發走了,跟你一塊看看老師去。

我和同事的妻子趕到南嶺水庫時,傅老師一行已先行到達。看到我倆,傅老師老遠就迎過來,指着同事的妻子問:這是你媳婦?

我笑了笑,説:不是,她是李娟,也是你的學生呢,你不認識了?

傅老師看了看李娟,恍然大悟:哦,想起來了。你們,在一塊工作?

李娟説:我現在不教書了,在街道有個門市,他爸給學校接送學生呢,我們很熟。

哦,那好。

承包南嶺水庫的,叫曲偉,也是傅老師的學生。曲偉把我們請進他的辦公室,倒水敬煙。曲偉説:傅老師真是桃李滿天下啊。我雖然不弄筆墨,但也鍾愛這一方面,佩服文化人。

傅老師説:你這兒挺好啊,世外桃源似的。以後把這裏繼續擴展,讓南嶺水庫遠近聞名,特別是要增加些文化氣息。

曲偉説:那是,那是。

於是,關於創業的艱難,關於南嶺水庫美好的前景,都在説説笑笑中顯得美好而祥和。傅老師給大家做了互相介紹,我們也互相加了微信,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相知,很快,大家就像老朋友一般。

在曲偉的辦公室坐了會,我們就在傅老師的建議和曲偉的盛情邀請下,坐在了船上,欣賞着南嶺水庫的一池碧水,風光無限。岸邊,三三兩兩釣魚的,時而凝視着水面,時而揚起魚竿,時而收線。那被釣上的魚兒,擺動着身軀,身上的珍珠般的水珠灑在水裏,激起圈圈漣漪。岸上,柳枝輕拂,竹影斑斑,草木青翠。雖然已是深秋,但在暖陽的映照下,卻流動着春的盎然。

下了船,傅老師説:盡興了麼?要不,你們幾個年輕的,再去玩會。

好啊。韓彬説。

於是,我和李娟、韓彬,還有同行的一位女士金鴿,坐上了一個腳蹬的小船,向水庫中心而去。這條腳蹬的小船是敞篷的,比坐在剛才那個帶棚子的眼界要開闊好多。我們可以伸出手,揚起一片水花,可以看到魚兒在水裏暢遊。

我用雙腳輪換着蹬着輪子,耳畔卻迴響着傅老師的話:盡興了麼?要不,你們幾個年輕的,再去玩會。其實這個時候,我已經四十多歲了,在學校,已經屬於老一輩了。而傅老師,也應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但在傅老師的心裏,我們永遠是圍在他身邊的一羣嘰嘰喳喳的小鳥,看着他們,滿頭銀髮的傅老師也一定回到了當年意氣風發的時候。此時,滿滿的温情又充盈在我的心裏。時間是無情的,但情卻會因為時間的沉澱,變得更加深厚動人,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散發着清香,在這滿眼的碧波里,氤氲飄蕩。

時間在不經意間悄悄地溜走,沿着水庫走了一圈,我們就向*本站 *岸邊蹬去。沒想到,卻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船停在岸邊的時候,李娟跨上去,準備將船一頭的繩子拽住,栓好了我們好上岸。但船卻自顧向後溜去,慌亂中我和韓彬忘了去蹬輪子,船就一個勁往後溜。李娟一隻腳在岸上,一隻腳在船上。隨着距離的逐漸拉大,李娟再也把持不住,掉進了水裏。幸虧一雙手緊緊地抱着綁船的鐵桿,沒有完全掉下去。我藉着一雙長腿,跳到岸上,將李娟拉住。生活,總會製造出一點驚喜來,給相逢留下一個印記。

回來的路上,李娟一直笑着,説丟人死了,但幸好有驚無險,要不是一條腿搭在岸上,就餵魚了。

到了家裏,打開手機的時候,我看見韓彬發來了一條消息:我們到了,今天真不好意思。

我回道:沒事,你們到了就好。能聚在一起,能認識,就是緣分,有個插曲記憶會更深,也更難忘。

韓彬回道:呵呵,不然就成一潭死水了。

是啊,多少回有意和無意盪滌在南嶺水庫,也許,這一次印象最深。呂老師知識的淵博,言談的幽默;田老師的豪爽不羈,金鴿的謙恭淳樸,還有韓彬的隨和開朗,都是如此難忘。是因為故人,因為心裏的那份執念,那氤氲着文學氣息的執念,也永遠留在那方水裏,留在我們心裏。

秋高氣爽聚一堂,

且看清波傳情誼。

師生歡聚南嶺裏,

字也磅礴水多情。

經典現代山水遊記散文 篇三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從儀隴縣城乘車向東北行50公里,在羣山環抱的馬鞍

山腳下,就是中國均人之父——朱德總司令的故鄉馬鞍鎮。

從馬鞍鎮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峯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蘢,這就是國家AAAA級琳琅山風景名勝區。走進她,就像走進了一個大花園。邁着輕盈的步履,走上琳琅山頭,極目遠眺,花團錦簇;菜花黃了,桃花紅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寬闊的柏油路像一條玉帶環繞琳琅山水。附近的村莊,果林繞宅,粉牆碧瓦,好一派田園風光。

海拔600米的琳琅山,高出周圍羣山,從山頂分出五個整齊的小山樑,從各方緩緩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這使琳琅山成了一個自然生成的五角星。

在山頂上有一小平壩。稍事小憩,見壩中豎着一塊《琳琅寨記》的石碑,碑文説:“琳琅,古寨也。……山高而秀,林參藍天……”順着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門,名曰“琳琅寨”。寨門石柱上鐫刻着一副對聯,上聯是:“天外雲峯新壁壘”;下聯是“山巔武曲化干戈。”據同行者講:過去山頂南面有一花園是清代秀才丁紹鴻所建,故名“丁家花園”。花園內草木繁多,並修有亭台、水榭,石橋,假山,顯得十分別致,堪稱寨之勝景。但那時只有富人才能進園觀賞,而窮人只得望園興歎。欣賞了山寨風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樹木中,遠望周圍眾多的小山,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下山來就到了朱德總司令舊居紀念館和朱德紀念園區。

1886年12月1日,朱德總司令就誕生在琳琅山下李家大灣。在這裏他度過了14年之久的少年時代。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的“朱德總司令舊居”匾額,懸掛在舊居大門上方。舊居左側是丁家花園私塾,右側是藥鋪埡私塾,都是朱德少年讀書的地方。聽老人們講,小時的朱德喜歡同小朋友一道去琳琅山樹林中玩耍,他喜歡這山的幾個楞角。有時一天他們要把幾個小山樑都跑完,在山上聽鳥聲,學鳥唱,採山花……他澆灌過的土地,游泳過的小河,親手栽植的樹木,都在琳琅山的環抱裏。朱德從軍後,他也特別喜愛五星。抗日戰爭時期,朱總司令在山西武功縣栽植的一棵楊樹,樹幹、樹枝橫截面都是一顆五星,當地人稱它為“紅星楊”。在朱德故居紀念園區,你處處感到此地的奇異和靈氣,可以盡情領略到大自然賦予的美景。

馬鞍,地靈人傑,山水形勝。在故居紀念園區參觀,總司令那“仗劍山河動,揮毫日月明”的氣概;那運籌帷幄,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帥風豪氣,令人浮想聯翩,讓人流連忘返。總司令一生是一首詩,琳琅山孕育了他特有一些氣質,在朱總故里讓人倍加懷念他那高大光輝的形象。他永遠是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豐碑。

經典現代山水遊記散文 篇四

沒到三峽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巖壁峭絕,不見天日。其實,太陽這個巧妙的照明師不但利用出峽人峽的當兒,不斷跟我們玩着捉迷藏,它還會在壁立千初的幽谷裏,忽而從峯與峯之間投進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進雲裏,透過薄雲垂下一匹輕紗。

早年讀書時候,對三峽的雲彩早就嚮往了,這次一見,果然是不平凡。過瞿塘峽,山岌積雪跟雲絮幾乎屏在一起,明明是雲彩在移動,恍惚間卻覺得是山頭在走。過巫峽,雲漸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鵝羣舞,在藍天上織出奇妙的圖案。有時候雲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孩帶,它似乎在用盡一切輕盈婀娜的姿態來襯托四周疊起的重嶺。

初人峽,頗有逛東嶽廟時候的森像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醜的山神,朝自己撲奔而來。兩岸斑駁的巖石如巨獸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峯有的作編蝠展翅狀,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頸欲鳴的雄雞,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藝高的巨人曾揮動千鈞巨斧,東祈西削,硬替大江斬出這道去路。巖身有的作絳紫色,有的灰白杏黃間雜。著名的“三排石”是淺灰帶黃,像煞三煮斷垣。仙女峯作杏黃色,峯形尖如手指,真是瑰麗動人。

儘管山坳裏樹上還累累掛着黃橙橙的廣柑,峯巔卻見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層,經風一刮,遠望好像楞楞可見的肋骨。巫峽某峯,半腰橫掛着一道灰雲,顯得異常英俊。有的山上還有閃亮的瀑布,像銀絲帶般蜿蜒飄下。也有的雖然只不過是山縫兒裏淌下的一道澗流,可是在夕陽的映照下,卻也變成了金色的鏈子。

船剛到夔府峽,望到屹立中流的豔瀕灘,就不能不領略到三峽水勢的險吒了。從那以後,江面不斷出現這種攔路的礁石。勇敢的人們居然還給這些暗礁起下動聽的名字:如“頭珠石”、“二珠石”。這以外,江心還埋伏着無數險灘,名字也都蠻漂亮。過去不曉得多少生靈都葬身在那裏了。現在儘管江身狹窄如昔,卻安全得像個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個暗礁上面都浮起紅色燈標,船每航到瓶口細頸處,山角必有個水標站,門前掛着各種標記,那大概就相當於陸地上的交通譽。水淺地方,必有白色的報航船,對來往船隻報告水位。傍晚,還有人駕船把江面一盞盞的紅燈點着,那使我憶起老北京的路燈。

每過險灘,從船舷俯瞰,江心總像有萬條蛟龍翻滾,漩渦團團,船身震撼。這時候,水面皺紋圓如銅錢,亂如海藻,恐怖如陷阱。為了避免擱淺,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頭的兩側,用一根紅藍相間的長篙不停地試着水位。只聽到風的呼嘯,船頭跟激流的衝撞,和水手報水位的喊聲。這當兒,駕駛台一定緊張得很了。

船一聲接一聲地響着汽笛,對面要是有船,也鳴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於是,山跟山也對語起來了,聲音遼遠而探沉,像是發自大地的肺腑。

經典現代山水遊記散文 篇五

對於我來説,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那些熟悉的面孔、熱情的鄉親,如今都是那麼的陌生、遙遠又熟悉。離開家鄉至今已經有20多年了,但無論我走到哪裏,對家鄉的留戀和曾經美好歲月的記憶,常常讓我迷醉。家鄉,始終在我夢裏。

我的家鄉在湖北安陸的一個小山村,那裏有高山,有綠水,有崎嶇的山路,有層層疊疊的梯田,有大片大片的茶樹林和高矮不一的松樹、柏樹、銀杏樹、楓樹、柿子樹、桃樹……家鄉在我們長大後從山裏走出去的孩子心裏永遠是最美麗的、最親切的、最温馨的。

家鄉的山,有的嶙峋突兀,有的綠草葱蘢、松樹林立。兒時的我們,總會在每個雨後2-3天的日子裏,手裏提竹籃,拿一跟竹竿去山上撿蘑菇和地蘚(家鄉土話叫地渣皮)。蘑菇一般都喜歡躲藏在松樹兜邊,有時候一兩個,有時候一簇簇,大的像小小雨傘的模型,黃黃的,濕潤潤的。小的,一簇簇一個緊挨一個,像一個個黃色的小鈕釦,非常可愛,讓人不忍摘下。蘑菇還有另外兩種,一種灰色和一種白色的,個兒比較大,只要哪裏是濕潤的,它就長在哪裏。蘑菇清洗乾淨後熬湯,特別鮮美可口,當湯熬好揭開蓋子的時候,一陣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甚是讓人垂涎欲滴。地蘚呢?它長在石頭上面,或者矮矮的青草上,大片大片的褐色地蘚鋪在石頭上,煞是好看。地蘚很難洗乾淨,每次洗地蘚時,都要一次一次重複去洗,直到沒有砂礫完全乾淨為止。那時候,小夥伴們都不愛撿地蘚,雖然它好吃,味道鮮美,但很難清洗乾淨。所以地蘚是兒時野味中最賤、最不受我們歡迎的食物了。

天晴的時候,我們會拿着兩個蛇皮袋和長長的竹竿到山上去打松果,為冬天的寒冷儲存過冬的食糧。松果都長在松樹的枝椏上,成熟的松果一個個都張開了自己薄薄的、褐色的果葉,只要你一用力就會發出嘎吱的碎裂聲,我們總是小心的用竹竿把它們一個個敲下來,再一個個的撿到蛇皮袋裏。沒有成熟的松果,一個個結結實實的像青色的石頭,我們一般是不要的。在打松果的途中,我們偶爾還會爬到高一點的松樹上,再用竹竿把成熟的松果敲下來。在松樹林裏,我們常常看見野兔在林間跑來跑去,有時候興致來了,我們會拿着竹竿攆着野兔追趕和堵截,偶爾還會抓上一兩隻野兔回去給父親下酒呢!松果在冬天是好東西,用松果煮火鍋,用松果在火盆裏取暖,用松果燒煤爐……成熟後松果裏的松子,是很昂貴的食物和藥材,它的營養價值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油酸等,能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松子中所含大量礦物質如鈣、鐵、磷、鉀等,能給機體組織提供豐富的營養成分,強壯筋骨,消除疲勞,對老年人保健有極大的益處;松子中維生素E高達30%,有很好的軟化血管、延緩衰老的作用,是中老年人的理想保健食物,也是女士們潤膚美容的理想食物。

松樹的松針間有一種白色如糖似的食物,我們叫它鬆糖,很好吃,甜甜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很多時候,當我們口渴和飢餓時,它無疑是我們感覺最甜最香的食物了。 可以説,松樹全身都是寶,只是那時候的我們不完全知道而已。當時只是為了生存、生活而勞作,從沒有想過它的價值所在。

家鄉嶙峋突兀的山,現在都被開採成石頭廠和水泥廠,每天都有很多的大貨車來來往往,把已經碎好的石頭拖到其他城市有需求的水泥廠賣錢;把已經加工好的水泥拖到不同的房產商哪裏,為建築高樓大廈做準備。住在山裏的人,靠山吃山,山裏有很多中年男人和老年男人,基本上都是在山上幹活的。但那活路非常的辛苦和不安全,已經前前後後有多人死在爆破後崩裂的巨石下了。活着的艱辛和不易,在山裏人這裏,感受是特別的深、特別的濃!

家鄉不光山多,水更美。家鄉有很多的水庫,像龍王寺水庫、清水河水庫、青龍水庫、雙嶺水庫 等等,每個水庫都是天然的,像我老家的雙嶺水庫,在叢山之下,山泉巨多,而且水質清澈、甘甜,口渴時喝一杯,那感覺比喝西湖龍井更有餘味、更美。

水庫裏的水,澆灌着山裏山外的農田,養活着山裏山外的人,是家鄉人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一環。現在,家鄉里的水庫,都被一個個的養殖專業户承包了下來。他們養魚、養鴨、孵蛋,把產品不斷輸送和遠銷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吃到了家鄉的魚、家鄉的鴨、家鄉的鴨蛋。家鄉水庫裏的水幾乎從沒有乾涸過,裏面養的魚成精的都有。有一年,陰雨天氣連綿,水庫裏的水漫過了水界,大魚小魚全部從網裏跑了出來,其中有一條巨大的魚,十多個人圍堵它,它一翻身,人們全部被它打翻在水中。後來好不容易逮住了,殺死後一過稱,56斤,當時很多人都傻眼了,這是家鄉的鄉親們有史以來見過最大的魚、最老的魚。

家鄉的水庫,在春天一過,總會看見很多垂釣者一個個坐在水庫水面的四周,靜靜的守候着、等待着。偶爾,會看到他們與水中的魚周遊着、兜轉着,最後魚兒還是被甩上了岸,在一陣苦苦掙扎後被他們扔進了黑暗的魚簍裏。

夏天炎熱的夜晚,總會看到一對對夫妻,老的、中年的、小的,都會在水庫堤上散步,來來回回的走着,來來回回的聊着,他們溝通着感情,交流着彼此的思想,温存着甜美温馨的時刻。這樣的情景是一幅讓人羨慕和嚮往的畫!

家鄉的山水養育了我們這些兒時時刻相伴、長大後一個個遠離遠航、中年後又一個個迴歸的孩子們。山的美、山的豁達、山的堅毅,是我們這些從山裏出來的孩子們學習和堅守的品質;水的柔情、水的清澈、純淨,水的寬容,是我們這些從山裏出來的孩子們延續和發揚的精神。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自豪的説:我的家在山裏,我是山裏的孩子!